• 158.50 KB
  • 2021-06-07 发布

四川省攀枝花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攀枝花市2019—2020学年度(上)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数字标号涂黑。‎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读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庸先生逝世后,有一副送别他的对联的横联为“一览众生”。“一览众生”化用了“一览众山”,是说金庸先生登高望远和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是一座难以比肩的高峰。这样的评价恰如其分。‎ 武侠小说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侠文化的文学读本,金庸先生的贡献在于将侠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墨、道、佛以及国民文化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价值观念多样的侠义精神和文化形态各异的侠客人物。陈家洛修身齐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展现的是儒家风采;郭靖兼爱非攻,踏实践行,有着墨者的风范;杨过顺其自然,至情至性,就是一位道家之侠;令狐冲潇洒快意,却又不失原则,是一位江湖浪子;至于韦小宝,其形象的阐释有着更多国民文化的思考。金庸先生在创作之初也许并没有想到要如此有序地彰显中国传统文化。‎ - 25 -‎ 武侠小说源于《史记》,其中的《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分别记载了为主人卖命的侠客和崇尚自我精神的侠客,这也是后来武侠小说中最常见的两种侠客类型。在这之后,中国武侠小说历经三变。《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武侠小说的高峰,将侠客与朝廷捆绑一起,侠客只能跟在一些官员后面平叛捕盗,这种现象在公案武侠小说中表现得特别明显。1923年,向恺然创作了《江湖奇侠传》,构建了武侠小说的江湖世界。从此,武侠小说有了少林、武当、峨眉、青城等各种流派,侠客们有了自己的活动空间。江湖世界看起来与人间俗世远了,侠客们的个性和风采却能够在那个充满魅力的神秘世界中得到展现,武侠小说好看了。金庸小说是中国武侠小说发展中的第三变。金庸先生创建了武侠小说的文化空间,打造了“文化武侠”的范本。作为类型小说的武侠小说内涵丰厚了起来,韵味深远了起来,其格局与格调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无论是精英小说还是通俗小说,构造文化空间必然会给作品带来丰富的内涵。然而,像金庸先生这样如此广泛地涉猎多重形态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多见。更为重要的是,武侠小说彰显的是侠文化。侠文化与中国不同形态的传统文化既有相融之处,也有很多原则上的分歧。金庸先生却能将它们交融在一起,从而展现出不同的文化之侠,且如此鲜活生动,显现出金庸先生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特的思考,还有高超的文学修养。‎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是对侠客的社会担当精神的高度评价。这样的使命意识并不是金庸小说独有的,却在他的小说中得到最充分地彰显。《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之所以率军攻打撒马尔罕,是因为成吉思汗允诺,可以答应他一个要求。他原准备提出解除与华筝的婚约而与黄蓉结婚,可是看到蒙古兵屠杀百姓,话到嘴边却提出了蒙古兵停止屠城的要求。他做出了抉择,留住了老百姓的命,放弃了个人利益。金庸小说中侠客的社会担当精神不是理念的直接演绎,而是体现在行为的抉择中。有抉择就有牺牲,牺牲的是家仇、幸福,甚至是生命。抉择总是很艰难,有犹豫,有痛苦。同样,抉择后的行为很真实,彰显出的家国理念,显得特别光彩,特别崇高。理念的表达来自人物内心的召唤,行为的确立来自理性的最终抉择,金庸小说高尚不虚情,大气不做作,原因就在于此。‎ ‎(选编自汤哲生《金庸小说:文化是底子人性是灵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非常认同用“一览众生”来评价金庸先生和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 B. 金庸小说中的一系列文学形象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十分有序的演绎。‎ C. 江湖世界为侠客们提供了活动空间,这使武侠小说内涵丰厚,韵味深远。‎ D. 侠客的社会担当精神不是金庸小说独有的,却在他小说中最充分地彰显。‎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运用引证法,主要论述了金庸先生在塑造能彰显文化的侠客方面的贡献。‎ B. 第三段列举具体事例,从中国武侠小说发展史的角度论述了金庸小说的地位。‎ C. 第四段在第三段的基础上,论述了金庸先生在文化和文学上造诣很深这一观点。‎ D. 选文认为金庸先生和金庸小说具有“一览众生”的地位,其论证结构是总分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记载了常见的两种侠客类型,它是中国武侠小说长廊里不可或缺的作品之一。‎ B. 江湖世界与人间俗世远了,因此侠客们的个性和风采能够在那个神秘世界中得到展现。‎ C. 武侠小说应追求直接演绎理念,用人物 - 25 -‎ 抉择行为来体现理念,高尚不虚情,大气不做作。‎ D. 金庸小说备受推崇的原因是它的贡献高于前人并对中国文学的创作有很好的启发。‎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C项,“江湖世界……这使武侠小说内涵丰厚,韵味深远”错误,是金庸先生创建的武侠小说的文化空间使武侠小说“内涵丰厚了起来,韵味深远了起来”,而不是向恺然先生构建的“江湖世界”。‎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第二段运用引证法”错误,第二段用的不是引证法而是例证法。‎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A项,“《史记》……它是中国武侠小说长廊里不可或缺的作品之一”错误,《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的那些侠客是历史人物,不是小说中的人物,不能作为文学形象排在中国武侠小说的长廊里。‎ B项,“江湖世界与人间俗世远了,因此……”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江湖世界看起来与人间俗世远了”跟“侠客们的个性和风采能够在那个充满魅力的神秘世界中得到展现”是转折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C项,“直接演绎理念,用人物的抉择行为来体现理念”错误,应为“不是直接演绎理念,而是用人物的抉择行为来体现理念”。‎ 故选D。‎ - 25 -‎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卢永根生命中的“70年”‎ 被芳草和绿荫围绕点缀着的华南农业大学昭阳湖畔,伫立着老校长、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的雕像,上面铭刻着的“坚持实事求是,提倡独立思考;不赶浪头,不随风倒;有三分事实,作三分结论”,是这位永葆初心、矢志奋斗的“布衣院士”一生最真实的写照。卢永根这样定位自己的三重角色:先党员,再校长,后教授。‎ 在卢永根眼中,共产党员的身份是他时刻谨记、从未忘却的初心和责任。1949年8月9日,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共地下党,入党宣誓那一天,监誓人一再提醒他:“加入共产党,个人的一切包括生命都属于党、属于人民,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你是否要参加,请认真考虑!”年仅18岁的他毫不犹豫,庄严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 ‎2017年,87岁的卢永根生病住院后,主动向华农农学院党委申请成立了“卢永根院士病房临时党支部”。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的第3天,“病房临时党支部”开展了“学习讨论习总书记十九大报告”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当时卢永根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仍然坚持全程参与了学习和讨论。‎ 从1983年开始,卢永根担任了13年华农校长。上任之初,面对人才断层的困局,华农给有能有为的年轻人拓展了广阔天地,在全国率先打开人才培养新格局。“将国外所学经验跟中国农业的现实结合起来。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要实实在在做事,做一些能够为农业解决实际问题的事。”30多年来,这些话成了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学术和人生的引航灯。‎ ‎2017年3月,卢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宾将毕生积蓄880万余元全部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和优秀青年教师。‎ - 25 -‎ 作为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与作物遗传学研究结缘要回溯到1952年。“丁颖院士对我成材和毕生从事水稻研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卢永根从不讳言恩师对自己人生选择的关键作用。后来,他继承了丁颖院士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种,逐步扩充到一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这些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即便年过古稀,卢永根还是经常跋山涉水,前往广东高州、佛冈等地进行普通野生稻资源的搜集。“到一些实在很难爬的山路段,我们就只能扶着卢老师缓缓通过。他教导我‘三分结果就下三分结论’,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他的学生、华农农学院教授刘向东回忆。‎ 卢永根在水稻遗传资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特别是他和助手张桂权提出的水稻“特异亲和基因”新学术观点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认为是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亦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能像一束小火花一样,点燃你们心扉中的爱国主义火焰,并迸发出热情,去为振兴中华而奋斗,这是我所热切期待的。”35年前,卢永根在名为《把青春献给社会主义祖国》的报告中,表达了自己心中所盼。如今斯人已去,但如他所愿,他所撒下的“种子”,正让祖国大地麦浪翻滚、稻花飘香。‎ ‎(选编自《光明日报》)‎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丁颖院士生前收集了7000多份野生稻种,他对卢永根的人生选择起了决定性作用。‎ B. “布衣院士”卢永根一生都在追求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他奉行“三分结果就下三分结论”。‎ C. 卢永根任大学校长期间,在全国率先打开了人才培养新格局,彻底解决了人才断层的问题。‎ D. 卢永根年逾古稀还与学生一起亲自前往广东高州、佛冈等地进行普通野生稻资源的搜集。‎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无论是身体健壮的青年时期,还是身体虚弱的老年时期,卢永根自始至终都坚守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责任。‎ B. 卢永根积极收集水稻种质资源,这些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C. 卢永根鼓励归国年轻人要将国外所学经验跟中国农业的现实结合起来,做能够为农业解决实际问题的事。‎ - 25 -‎ D. 卢永根在理论上有创新,他和助手提出的有关水稻方面的新学术观点和应用设想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6.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卢永根的颁奖词写道:“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这里的“根”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4. C 5. B ‎ ‎6. ①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②热爱教育,爱惜人才;③勤奋严谨、实事求是、勇于创新;④永葆初心、矢志奋斗,无私奉献。‎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彻底解决了人才断层的问题”错误,原文并未提及。‎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B项“这些资源……”错误,据原文“他继承了丁颖院士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种,逐步扩充到一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 故选B。‎ ‎【6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在卢永根眼中,共产党员的身份是他时刻谨记、从未忘却的初心和责任”“加入共产党,个人的一切包括生命都属于党、属于人民,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你是否要参加,请认真考虑”可知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从1983年开始,卢永根担任了13年华农校长。上任之初,面对人才断层的困局,华农给有能有为的年轻人拓展了广阔天地,在全国率先打开人才培养新格局”,即热爱教育,爱惜人才;“到一些实在很难爬的山路段,我们就只能扶着卢老师缓缓通过。他教导我‘三分结果就下三分结论’,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可知勤奋严谨、实事求是、勇于创新;“2017年3月,卢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宾将毕生积蓄880万余元全部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和优秀青年教师”,可知永葆初心、矢志奋斗,无私奉献。‎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同行的时光 旧历八月的北方小镇,碧空如洗,阳光柔软而熨帖——真是一年里最好的时光了。斑驳的光影里,似乎所有的事物都在预谋着退场:道路两旁的树木现出憔悴的神色,高楼间隙里攀爬的丝瓜,只余下肥硕的一只,被大红的丝线缚在架子上。更远的那些地方,大地上关于播种和收获的事情正在依序进行。一年里重要的使命就要完成了。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心安理得的从容。‎ 可是再好的时光里也会有人变老,我的外婆,她也一年一年老去了。自理生活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早先几年,外婆就被姨妈接到城里去住了,在一个叫作蜂山的地方。我下车走过去,要爬两段长长的坡道,大概有十分钟的路程。‎ 听说我要回来,外婆早早地下楼,在路口处晒着太阳等我。年近九十岁的她的确是苍老了,梳在耳后的头发从花白变成雪白,牙齿也几近掉光了,像是一件古旧的物件蜷曲在光影里。可是如果她就这样安静地坐着,你又觉得她老得没有那么明显——对于变老的心理预期会消解这种冲突,况且,你也在慢慢变老。‎ 我不时地打量外婆,其实,她已有一些年老迟钝的征兆了,她有时会分不清楚自家的几个孩子。她怔怔地看着我的外甥——那个百无聊赖的孩子,先是任性地到处扬沙,之后不知从哪里翻出来一把手斧,胡乱地砍来砍去。我察觉到了她脸上现出的一种迷茫的神情——她心里已有些疑惑了。‎ - 25 -‎ 时间在阳光和影子的胶着中缓缓而过,夕阳西下,黄昏的样子,使人想起“景翳翳以将入”“鸟倦飞而知还”的诗句。我扶她回家,宽阔平整的水泥路上,零星地散落着几片枯黄的叶子,不知名的昆虫一动不动地仰躺着,使人感到自然的死亡并没有那么狰狞可怖。‎ 外婆对我说起她的母亲,慨叹母亲临死的时候也没能喝上一口稀粥,这让她每次吃饭的时候,都想落泪。是啊,这些年里,看她吃饭时的样子神色凝重,大概内心的纠结大过美食的享受吧。她又说起她前些年的病症,感叹如今医疗手段的先进,让她又安安稳稳过了几年安宁的时光。‎ 我陪她慢慢地挪步,如同小时候她扶我学步的样子。傍晚的街道上,少有行人,世界有一种难得的安静。木质手杖杵地的声响在暮色里传出很远,像是大地上的某种震颤,又仿佛世间只有我们两个在走。‎ 在要拐弯的时候,外婆忽然说:“咱们再往前走一段吧。”她指着前面不远的地方,“咱们走到那里,再走回来。”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水泥路面的尽头是一处台阶,步级而上就是一处公园的入口了,树木林立,在暮色的映照下显得幽深。‎ 说实话,外婆这个提议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年纪轻轻就落下一身毛病的她,几乎从不出门。也因此,虽然自父亲故去后我就同她一起生活,但真正同行一段路的次数却屈指可数。‎ 那是我记忆里外婆唯一一次到山上劳作的情形。因为我闹着要喝水,于是早早地往家里走,走到一处悬崖旁,不知怎的,像是风开的一个并不高明的玩笑,一下子就把我的斗笠吹到了悬崖边。吹到悬崖底下倒还好,偏偏在半空里被细小的灌木钩住,使我们一筹莫展。这件事情我至今记忆深刻。我总觉得这件事情远没有这样简单,一定是风在含蓄地向我吐露某个秘密——一个关于人生的无法光明正大宣告的秘密。‎ 三十年来,我所能记起的与她同行的时光就只有这么多了。‎ 暮色欺近,我同外婆相互搀扶着上楼。我建议背她上去,她却依旧不肯。姨父用细长的钢管钉在墙上,做了牢靠的扶手,这让她有十分的信心不会跌跤。是啊,总有一些路要靠自己来走,竹杖芒鞋的路。‎ 现如今,我们总是采用各种手段,企图使时间变得有序。可我总是隐隐觉得,时间和世界从来不曾粘连为一体,时间并没有均匀地洒向世界,世界也总会在明暗交替的光晕里前进或倒退。‎ 直到过了而立之年,我才觉得自己终于长大了,我与外婆的角色,似乎也在这样的时光流转里相互对换,我变成一个大人,而她慢慢退缩成一个需要时刻关照的孩子。然而,即便年近不惑,我也还是时常感到人生中的一些缝隙,不知何时皲裂开来,那是任何成长都于事无补的裂隙。‎ - 25 -‎ 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裂隙让我感到惧怕。即便只是黄昏里短短的一段路,我也害怕走着走着,会丢掉搀携的那个人。从此再没有人指引我折回的旧路,我只能独自一个人走进浩大而幽深的森林——那时,我将永远丢掉一个叫作“孩子”的身份。‎ ‎(选编自房蒙《同行的时光》)‎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运用景物描写为下文叙写外婆作铺垫,揭示了自然界的生命依照时序生长与退场,让人感到心安理得。‎ B. 文章中“鸟倦飞而知还”意蕴丰富,既指文中“我”陪外婆步行回家,又指人应理性看待衰老死亡等生命现象。‎ C. 据原文,风向我倾吐的“秘密”可以理解为:人生无法预测,偶有意外,人在这种意外面前常常感到无能为力。‎ D. 文章用平凡小事刻画人物,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一位热爱生活、疼爱外孙、心怀感恩和固执倔强的外婆形象。‎ ‎8.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以“同行的时光”为题有何作用。‎ ‎9. 请赏析文章末尾划线句子的妙处。‎ ‎【答案】7. D 8. ①突出“同行的时光”的含义。它既指三十年来“我”与外婆同行相伴、搀携回家的时光,又指“我”与外婆都在慢慢变老的时光。②突出选材的中心。全文围绕“同行的时光”选择“我”与“外婆”同行的典型事件,通过这些事件来表达我对生命的感悟。③饱含作者的感情。“同行的时光”饱含了作者对与外婆同行的依念和对失去外婆而不能与外婆同行的惧怕。 ‎ ‎9. ①从表达效果看,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将人世比作“浩大而幽深的森林”,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流露出来的失去外婆独自行走的伤感,情感真挚而意蕴深刻。②从结构上看,结尾照应了前文“是啊,总有一些路要靠自己来走,竹杖芒鞋的路”,既使结构更严谨,又强调在人世间,每个人都必定要独自面对困难。③从主题上看,深化了文章主旨。人难免会失去同行的人,但独自前行会让人勇于担当,最终将走向成熟。‎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作品的主题、手法等,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 - 25 -‎ D项,“固执倔强的外婆形象”错误,文章中的外婆年级颇大,热爱生活、疼爱外孙、心怀感恩,但是没有“固执倔强”。‎ 故选D。‎ ‎【8题详解】‎ 此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概括起来有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和效果五个方面。本题可据此回答。“可是再好的时光里也会有人变老,我的外婆,她也一年一年老去了”“直到过了而立之年,我才觉得自己终于长大了,我与外婆的角色,似乎也在这样的时光流转里相互对换,我变成一个大人,而她慢慢退缩成一个需要时刻关照的孩子”,“同行的时光”既指三十年来“我”与外婆同行相伴、搀携回家的时光,又指“我”与外婆都在慢慢变老的时光;“我陪她慢慢地挪步,如同小时候她扶我学步的样子。傍晚的街道上,少有行人,世界有一种难得的安静。木质手杖杵地的声响在暮色里传出很远,像是大地上的某种震颤,又仿佛世间只有我们两个在走”,可知突出选材的中心;“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裂隙让我感到惧怕。即便只是黄昏里短短的一段路,我也害怕走着走着,会丢掉搀携的那个人。从此再没有人指引我折回的旧路,我只能独自一个人走进浩大而幽深的森林——那时,我将永远丢掉一个叫作‘孩子’的身份”,可知饱含作者的感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从此再没有人指引我折回的旧路,我只能独自一个人走进浩大而幽深的森林——那时,我将永远丢掉一个叫作‘孩子’的身份”,手法上,“我只能独自一个人走进浩大而幽深的森林”用比喻的手法,将人世比作“浩大而幽深的森林”;从结构上看,结尾照应了前文,“是啊,总有一些路要靠自己来走,竹杖芒鞋的路”;从主题上看,深化了文章主旨,人生就像作者感悟,“时间和世界从来不曾粘连为一体,时间并没有均匀地洒向世界,世界也总会在明暗交替的光晕里前进或倒退”,总要自己行走在人生。‎ - 25 -‎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读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为政》‎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B.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C.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D.‎ - 25 -‎ ‎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侯,中国古代爵位称呼,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侯是第二等爵位。‎ B. “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文中是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C. 执事,本来指办事的官吏,在文中表示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的意思。‎ D. 东道主,古时中国民间宴请款留宾客的主人。客人由东来,则称主人为东道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充分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信任,从正面表现了烛之武是一个有才华的人。‎ B. 烛之武机智勇敢。他在秦伯面前能言善辩、不卑不亢,抓住秦伯心理深入分析,使秦伯心悦诚服,智退秦师。‎ C. 郑伯是一个明智的君主。这表现在他能听取佚之狐的建议,说服烛之武时能引咎自责并对烛之武晓之以利害。‎ D. 这篇历史散文,叙事能够注意伏笔和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3.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答案】10. B 11. D 12. A ‎ ‎13. (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 25 -‎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孔子说:“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句式一致,之间断开,排除AC;‎ ‎“管氏亦有反坫”“管氏”主语,之前断开,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此类题在于平时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如称谓、习惯、官职、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 D项,“客人由东来”错误,应是“客人由西来”。东道主是指古时中国民间宴请款留宾客的主人。客人由西来,则称主人为东道主,客人由南来,则称主人为北道主。此词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A项,“从正面表现了烛之武是一个有才华的人”错误,应为“侧面”。‎ 故选A。‎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本题,(1)中“鄙”,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焉”,为什么;“陪”,增加。(2)中“因”,依靠;“敝”,损害;“与”,结交、亲附;“知”,通假字,通“智”,明智。‎ - 25 -‎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留、补、删、换、调。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属下。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动乱来代替整齐,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也撤离郑国。——《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孔子说:“管仲真小气!”有人问:“管仲俭朴吗?”孔子说:“他家不仅有三个钱库,而且佣人很多,怎么俭朴?“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说:“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论语·为政》‎ ‎(二)读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 25 -‎ 村行 王禹偁(宋)‎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信马”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B. 颔联“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数峰”一句写出了山峰的宁静。‎ C. 尾联前句设问,后句回答,间接抒情,含蓄地抒发了诗人拳拳的思乡之情,深化了诗意。‎ D. 作者的感情经历了由欣赏美景心情惬意悠然到最后勾起乡愁满怀惆怅的变化过程。‎ ‎15. 诗人是如何描写自然景物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比喻。用“胭脂色”来比喻棠梨落叶的颜色,用“白雪”来比喻“荞麦花”的颜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棠梨落叶的红艳和荞麦花的洁白。②拟人。“数峰无语立斜阳”将山峰拟人化,描写出山峰在夕阳中默默伫立的图景,突显了山峰的宁静和山村傍晚的沉寂。③动静结合。“万壑有声”属于动景,“峰立斜阳”“棠梨落叶”“荞麦花”是写静景。动静结合,勾勒出秋日山林特有的美丽。④多种感官结合。“黄菊”“峰立斜阳”“棠梨落叶”“荞麦花开”诉诸视觉,“万壑有声”诉诸听觉,“荞麦花开白雪香”诉诸嗅觉,把秋日山村写得有声有色有香。‎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间接抒情,含蓄地抒发了”错误,“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 故选C。‎ - 25 -‎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翻译: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这首诗是作者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颔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中,“无语”,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山峰以人的心情。生动形象地表现黄昏山中的景象。前句的“有声”和后句的“无语”又是一种对比,表现山中两种不同的美。同时这两句又是动静相结合,前句以声写动景,后句以无声写静景。颈联“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以“白雪”来比喻荞麦花的洁白。从整体看颔联和颈联,既有视觉描写,数峰立斜阳,棠梨叶红,荞麦花白;又有听觉描写,“万壑有声”;同时还有嗅觉描写,荞麦花香。另外颈联中,有红色,有白色,色彩比较鲜艳,对比鲜明。‎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手法和情感错误。‎ ‎(三)写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由眼前景转入对往事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巷》写丁香般的姑娘走到雨巷尽头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一段,通过送行者的穿戴来营造送行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携来百侣曾游 (2).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 到了颓圮的篱墙 (4). 走尽这雨巷 (5).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6). 皆白衣冠以送之 ‎【解析】‎ - 25 -‎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携”“峥嵘”“颓圮”的书写。‎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庆期间,《决胜时刻》《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等多部重量级影片陆续与观众见面。许多观众在看完这几部电影后表示,他们在电影院里看到了更有温度的“主旋律电影”。‎ 这几部电影通过对人物的着力塑造,以人物关系推动事件发展,以人物情感的走向反映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联。观众在电影里看到的不再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___________,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丰满的故事。‎ 以《决胜时刻》为例,通过影片塑造一系列小人物,突出表现了毛泽东与子女、与小战士、与警卫员之间的关系,普通人与领袖的情感更贴近,让领袖人物变得更加可亲。‎ 再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影片以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7个“高光时刻”为背景,塑造了一系列小人物:为保障开国大典国旗顺利升起,负责旗杆修建的林治远___________排除万难;为确保五星红旗分秒不差飘扬在香港上空,升旗手朱涛刻苦训练不懈怠;喜迎奥运之际,出租车司机将自己___________的开幕式门票送给了远赴京城的汶川地震孤儿……‎ 在电影产业迅速升级、电影市场不断___________的今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些超级英雄大片之所以能在全球占有巨大的市场,也正是因为通过塑造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完成了经典的叙事,达成了对符合人类普遍心理需求的价值观的传递。‎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排列 争分夺秒 奉若神明 扩容 B. 罗列 千辛万苦 视若珍宝 扩展 C. 罗列 争分夺秒 视若珍宝 扩容 D. 排列 千辛万苦 奉若神明 扩展 ‎18.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25 -‎ ‎ “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应当更具有现代性,用当代观众更乐于接受的表现方式,传递主流价值观。‎ B. 当代观众更乐于接受更具有现代性的“主旋律电影”,它传递了主流价值观。‎ C. “主旋律电影”通过传递主流价值观,用具有现代性的创作方式,使得观众乐于接受。‎ D. 当代观众乐于接受“主旋律电影”传递的主流价值观,是因为它用了更具有现代性的表现方式。‎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通过影片塑造一系列小人物,突出表现了毛泽东与子女、与小战士、与警卫员之间的关系,普通人的情感与领袖的情感更贴近,领袖人物变得更加可亲。‎ B. 影片通过塑造一系列小人物,突出表现了毛泽东与子女、与小战士、与警卫员之间的关系,普通人的情感与领袖的情感更贴近,让领袖人物变得更加可亲。‎ C. 通过影片塑造一系列小人物,突出表现了毛泽东与子女、与小战士、与警卫员之间的关系,领袖的情感与普通人的情感更贴近,领袖人物变得更加可亲。‎ D. 影片通过塑造一系列小人物,突出表现了毛泽东与子女、与小战士、与警卫员之间的关系,领袖的情感与普通人的情感更贴近,让领袖人物变得更加可亲。‎ ‎【答案】17. C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组,罗列:罗布陈列。排列:置于正确、方便或适宜的次序;安排或布置。根据语境“历史事件的简单”,选填“罗列”。‎ 第二组,千辛万苦:指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争分夺秒:一分一秒也不放过,形容充分利用时间。根据语境“负责旗杆修建的林治远”,填入“争分夺秒”。‎ 第三组,视如珍宝:形容十分珍爱。奉若神明:当神一样敬奉,形容对某些人和事的极端崇敬。修饰“开幕式门票”,填入“视若珍宝”。‎ - 25 -‎ 第四组,扩容:泛指扩大规模、范围、数量。扩展:向外伸展;扩大。根据语境“在电影产业迅速升级、电影市场不断”,填入“扩容”。‎ 故选C。‎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后文阐释了超级英雄大片在全球占有巨大市场的原因。与之相对应地,括号处应阐释“主旋律电影”创作要占有市场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因而“主旋律电影”创作应作为句子主语,排除B、D;‎ ‎“使得观众乐于接受”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排除C。‎ 故选A。‎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影片”放在“通过”之后,导致句子缺少主语,排除A、C;‎ ‎“毛泽东”对应“领袖”,“子女”“小战士”“警卫员”对应的是“普通人”,“普通人的情感与领袖的情感更贴近”应为“领袖的情感与普通人的情感更贴近”,排除B。‎ 故选D。‎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2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新中国考古学70年”发布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70年来,科技考古在碳十四测年、人骨研究、考古材料属性分析、动物遗存分析、植物遗存分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我国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保护技术取得长足进步,漆木器、纺织品、竹简、壁画等大量易损文物被成功提取和有效保护,可移动文物和大遗址文物保护事业成绩显著。中外考古界学术交流活动稳步增加,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考古队走出国门。‎ - 25 -‎ ‎【答案】70年来,我国科技考古事业和对出土文物的保护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中外考古界学术交流不断加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通读题目所给的语段,找出陈述对象,分析叙述了哪些事件,然后看发生了什么事,利用其中关键词句进行概括,最后压缩概括成意思完整的语句。‎ 通读语段,可知语段共分成三句话。第一句话写70年来,我国科技考古取得了重要成果。第二句写我国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保护技术取得长足进步。第三句写中外考古界学术交流不断加强。然后对以上分析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可。概括时还要注意字数要求,如本题要求“不超过50个字"。‎ ‎21.小明准备出一期有关中国文化名人的主题板报,他搜集了与六位名人相关的对联,但不小心把人名和对联弄混了,请你帮他把与对联内容对应的人名的字母填写在相应对联后面的横线上。‎ ‎(1)上联:烟柳斜阳,归去东南余半壁 下联:云山故国,望中西北是长安 ‎(2)上联:半亭清风山与水 下联:一船明月酒和诗 ‎(3)上联:深思高举洁白清忠 下联: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4)上联: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下联: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5)上联:一门父子三词客 下联:千古文章四大家 ‎(6)上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下联: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A.李白 B.曹操 C.苏轼 D.辛弃疾 E.范仲淹 F.屈原 G.陆游 H.蒲松龄 I.鲁迅 ‎(1)_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4)_________(5)_________(6)_________‎ ‎【答案】 (1). D (2). A (3). F (4). E (5). C (6). H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作为新考点,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 25 -‎ ‎(1)“烟柳斜阳,归去东南余半壁;云山故国,望中西北是长安”,是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马公愚先生,题济南辛弃疾(字稼轩)纪念祠的一幅对联。‎ ‎(2)“半亭清风山与水,一船明月酒和诗”,这是李白,黄山太平湖黄金岛太白亭,亭有此联。 此联既写了李白一生飘泊、酒诗作伴的特点,又写了太白亭周围的景色。‎ ‎(3)“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汨罗江”显然是屈原。‎ ‎(4)“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上联称赞范仲淹对宋朝有功,特别是在安定西夏边事,能划干戈为玉帛,不战而胜敌兵。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边事紧急,范仲淹被召为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由于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时,羌人尊呼为“龙图老子”,西夏称为“小范老子”,赞其“腹中有数万甲兵”。上联所说“甲兵富于胸中”即指此。下联:苏台,即“姑苏台”,是战国时吴国的王宫所在。这里借指姑苏。范仲淹是姑苏(今江苏苏州)吴县人。俎豆,俎和豆都是盛豆的器具,这里指祭祀用品。这句说,在“范文正公祠”,纪念他的香火一直不断。忧乐关乎天下,范仲淹有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由“一门父子三词客”可以推断是苏洵、苏辙、苏轼父子三人,“千古文章四大家”指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 ‎(6)“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是郭沫若为蒲松龄(《聊斋志异》作者)故居题写的一幅对联。‎ ‎【点睛】对联四个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平仄相谐。四要素所规定的内容统称为对联格律,有时也称对联规则。其中,“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基本要素,“词性相当”是语法要素,“平仄相谐”是声律要素。根据这些基本要求进行拟写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记叙文。‎ ‎2019年9月,你是高一新生;2020年1月,你迈进了新的一年。新,是常提及的话题,新希望,新思想,新信仰,新生活……你对“新”有怎样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请以“我的新___________”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将标题补充完整;恰当运用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例文】‎ 我的新感悟 - 25 -‎ 我们像小苗一样一天天长大,而父母却像大树一样一天天老去。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价的,但我们却不懂得去理解和珍惜。你们可曾想到父母时时刻刻都在为我们操劳?父母上班、工作难道不是为了我们?父母常对我说要感恩,但那时的我还是个幼小的孩子,怎能明白“感恩”这两个字的重大含义?对我那幼小的心灵来讲,父母的话我真的没有也未曾去好好地理解和体会过。‎ 记得有一天早晨,由于闹钟坏了,导致我7:30才睡醒,我边起床边抱怨道:“不是让你定闹铃了吗?怎么回事?看看,现在怎么办!”妈妈没吭声,默默做好饭,叫我吃饭。 ‎ ‎“还怎么吃?没看见都晚了吗?”我更加生气地说。说完,带上五元钱,打车去了学校。当第一节课还没上完时,我的小肚子就“造反”了,“咕——咕——”下课以后,当我刚走出教室门口,正为自己饿肚子发愁的时候,这时我突然看见了一个熟悉而又疲惫的身影——妈妈!只见她提着早餐,气喘吁吁地递给我,说:“早上必须吃早餐,看看,是饿了吧?我请了假,怕你饿肚子。”我漫不经心地“哦”了一声,夺过早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我不经意间想起妈妈的话,她是为了我才耽误上班的!我探头望了一下妈妈,她正用温柔的眼神看着我。我顿了一下,脑中不禁划过平日里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照顾,那一刻,我的心里突然明白了很多,仿佛成了一个小大人。 ‎ 这时,我突然懂得了:父母不管是打是骂,是关心是爱护,都是为了教育好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报答,是儿时不停啼哭;是在淘气时打碎人家玻璃由父母承担;是考试考了倒数时令他们焦虑和不安;是和小朋友打架时父母为我们去给别的家长赔礼道歉……父母每次都要为我们担忧。父母不是欠我们的,我们为何要让他们担忧?为何要让他们难过?为何要让他们承担我们犯下的错?对呀!我为何要让妈妈拖着本是疲惫的身体来学校?她每天要上班、做饭、扫地、整理房间……而我像讨债鬼一样要这要那,父母挣钱多不容易啊!我为何这样对父母? ‎ 为何不用空闲时间帮他们打扫房间,做些家务?他们挣钱工作还不是为了我们?我们不但无法报答,还不懂得珍惜和回报,不断给父母制造麻烦,我们是不是太自私了?我哽咽地说了一声“谢谢!”,当妈妈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离开时,我突然感觉一种愧疚感涌上心头,鼻子酸酸的……但是那一刻,我知道我应该为父母做些什么了,因为我不想成为忘恩负义的人!自从那次后,我经常打扫房间、刷碗、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为父母捶背、端茶倒水…… ‎ 自从那次后,我懂得了感恩,时间不会等人,不要等你懂得时才知道感恩,也许那时父母已两鬓斑白,也许那时你已经没有了机会!‎ ‎【解析】‎ - 25 -‎ ‎【详解】此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半命题作文的题目常常有以下几种结构:前空型,后空型,中空型。无论哪种形式的半命题作文题目,我们都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分析:第一,把握已有的那一半题目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定时”,即已限定的作文内容的时间;“定类”,即暗示作文适合写成怎样的体裁;“定质”,即限定考生应当表现怎样的主题,抒发怎样的感情;“定量”,即限定作文写人、事、物、理的数量。‎ ‎【审题】“新,是常提及的话题,新希望,新思想,新信仰,新生活”,你对“新”有怎样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半命题作文,是关于自己的,必须“新”,可以补充横线上内容,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感悟。记叙文要写出真情实感。‎ ‎【立意】我的新朋友,可以记叙自己结交的同学;我的新老师,可以记叙老师的特点;我的新发现,可以记叙生活中自己的感受等等。‎ ‎【结构】题目补充完整《我的新感悟》,第一段是自己整体感受,提出问题“你们可曾想到父母时时刻刻都在为我们操劳”。第二三段记叙事情,因为起晚埋怨父母,妈妈把早饭送到学校;第四段自己感悟,“父母不管是打是骂,是关心是爱护,都是为了教育好我们”;第五段自己应该怎么做。最后一段号召“时间不会等人,不要等你懂得时才知道感恩,也许那时父母已两鬓斑白,也许那时你已经没有了机会”。‎ ‎【素材】1. 友谊如一盏灯,照亮你的心灵;友谊如指路人,在你茫然的时候,指引着你前进;友谊如一朵鲜花,芳香我们的心灵;友谊如……人的一生,不能没有朋友,朋友,他能赶走了我心中的寂寞和痛苦,给我带来欢乐。朋友,他使我远离冷漠、虚假。朋友他给我无数的信心和快乐。‎ ‎2.‎ - 25 -‎ ‎ 业发,他是我学习上最大的对手。他勤学好问、尊敬师长、待人友好,是学生们的榜样。因为他,我得更努力的学习,因为我们的目标相同,都是夺取全年级第一。每次大考,要不是我第一,就是他第一(目前来说,我夺取的第一比他多点)。如果他没考好,他肯定会总结经验,努力学习,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使自己更优秀。他从来不会因为的一次失败而放弃,相反,他会找出原因,更加努力的学习,我不得不也加把劲,努力学习。记得有一次,我和他说:“业发,我们要考同一所高中,到高中的学校我们继续竞争,好吗?”他说:“好啊!”看样子,我们的战争是很难停止的,相反战争会越来越激烈。但我们不象其他人那样,反目成仇,相反我们还是很好的朋友呢,在学习上,我有不懂的地方,我会去问他,他也很乐意,他会详细的和我讲解,他有不懂的题,我也会讲给他听。因为有和业发竞争的压力,我越来越坚强,我要把压力变为动力,越来越努力的学习,努力的去和业发争第一。有时我没有考好,他会鼓励我,要我努力,和他继续竞争。有了业发的鼓励,加上我自己的不服输的性格,我又和业发开始竞争了,这就是业发给我带来的学习动力,在这,我要好好的对业发说:“谢谢你!我一定会奉陪到底!”‎ ‎3.他为什么会给我带来欢乐呢?因为我们不仅仅是学习上的对手还是很要好的朋友,玩伴呢!有时,没事时他会叫上几个好朋友来和我一起玩,打球。这时,我也会叫上几个好朋友来,一起玩。我们几个在一起总玩得很开心。这样,业发他们、我和我的朋友们既锻炼了身体也玩得开心。因为我们是同学,我们在一起总是很谈得来,可以谈学习、谈理想……这些都是他给我带来的欢乐。‎ ‎【点睛】对半命题作文来说,要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加以分析。因为只有读懂了重点词语的含义,才能准确地把握命题人的意图,从而明确写作方向。‎ ‎ ‎ - 25 -‎ ‎ ‎ -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