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1 M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云 霓
【
助读博览
】
一、作者名片
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
——
丰子恺
简介:丰子恺
(1898—1975)
,浙江崇德人。
1914
年,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
——
李叔同
(
弘一法师
)
和夏丏尊。以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
地位: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中国现代漫画的鼻祖。
作品:漫画如
《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
阿宝赤膊
》《
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
》《
会议
》
和
《
我的儿子
》
等;散文如
《
缘缘堂随笔
》《
辞缘缘堂
》《
缘缘堂再笔
》《
告缘缘堂在天之灵
》《
随笔二十篇
》《
甘美的回忆
》《
艺术趣味
》《
率真集
》《
护生画集
》
等。
二、背景回放
给人带来无限希望的
——《
云霓
》
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的画集所
撰写的序言。“云霓”既是该画集
卷首画的名字,又是该画集的题名,
同时还被作者当作画集序言的标题。
“
云霓”本是大自然的普通景观,但是在大旱时期,它却成为在痛苦中挣扎的、几近绝望的善良百姓唯一的安慰,承载着人们的殷殷期盼和无限希望。作者借此文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
【
语用视窗
】
一、音形识记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
正确的一项是
(
)
A.
烟囱
(tōnɡ)
港汊
(chà)
矗立
(chù)
沉淀
(dìnɡ)
B.
薄荷
(bó)
云霓
(ní)
垂髫
(tiáo)
充塞
(sài)
C.
啖着
(dàn)
关雎
(jū)
沛然
(pèi)
不暇
(jiǎ)
D.
糠粞
(xī)
挥扇
(shàn)
手腕
(wàn)
苦闷
(mèn)
﹒
﹒
﹒
﹒
﹒
﹒
﹒
﹒
﹒
﹒
﹒
﹒
﹒
﹒
﹒
﹒
【
解析
】
选
D
。
A
项,“囱”应读
cōnɡ
,“淀”应读
diàn
;
B
项,“薄”应读
bò
,“塞”应读
sè
;
C
项,“暇”应读
xiá
。
二、用对词语
1.
维持
·
保持
①“维持”,意思是使现有的状况继续存在下去,如维持秩序、维持生活、维持现状。
②“保持”指维持原状,使之不消失或减弱,如水土保持、保持冷静、保持物价稳定、跟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2.
得过且过
·
苟且偷安
①“得过且过”侧重指对工作不负责任,敷衍了事。
②“苟且偷安”侧重指贪图目前安逸,不思进取,没有志向。
3.
不计其数
·
不胜枚举
①“不计其数”偏重于“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
②“不胜枚举”偏重于“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
运用
](
选词填空或判断正误。
)
1.
尼尔森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
2019
年一季度继续
_____
在
高位运行。
(
保持
·
维持
)
保持
2.
没有哪一次的巨大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
偿的。造成巨大历史灾难的日本侵华战争,也使中华
民族结束了
得过且过的历史
!
( )
【
点拨
】
“
得过且过”是指对工作不负责任,敷衍了
事。此语境应该用“苟且偷安”。
﹒﹒﹒﹒
×
3.
张某塑造过的经典
不计其数
,他打破“人走茶凉”
的魔咒,这么多年“粉丝”有增无减,更是令众多
女星都忍不住对他爱慕有加。
( )
﹒﹒﹒﹒
√
【
初读思考
】
初读文本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形象地写出人们在干旱的天气中的心理状态。
B.
在人们经历了不计其数的晴天后,大多数人依然仰首看天,是因为人们一直维持着一线希望。
C.
云霓“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
……
隐伏在地平线下”传神地刻画出人们求雨的心理状态。
D.
文章最后一段暗示主题,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对人民的同情。
【
明确
】
选
A
。结合写作年代、时代背景“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指的是
20
世纪
30
年代混乱不安宁的时代和百姓艰难的生活。该句不属于心理状态的描写。
【
审美鉴赏
】
微课一: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1.
围绕“云霓”,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
明确
】
作者用了四个自然段回忆了去年夏天盼云霓的事情:
(1)
概述大旱的现象,温度高、河池干涸、野草干枯。
(2)
突出旱灾的严重:列举各种现象,形象刻画气温之高;描写天旱造成水荒,人们生活艰难;抗旱的努力及成效。
(3)
刻画人们心理:盼雨的急切心情,交织着希望、失望乃至绝望。
(4)
目前的惨状:于事无补、荒年出现。
微课二:分析文章结构特点
2.
文章的结构安排有何特色?
【
明确
】
体现“形散神聚”的特点。
本文是作者的画集序言,前面却用大量笔墨写
“去年夏天的事”,直至倒数第二段才涉及画集。大
量的文字似乎与主题无关。其实这种结构设计恰恰透
露出作者独特的匠心:“现代的民间”“充塞着大热
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作者希望画集
《
云霓
》
能成为“大旱时代”给人们带来希望的“云霓”。
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主题“云霓”,可谓形散神聚,结构井然。
微课三:鉴赏文中重要句子
3.
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百度之上。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
【
明确
】
“
水银每天爬到百度之上
”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温度不断升高的情形。
“
河底
”“
池塘
”
两句对举,本来不可能缺水的地方,都已经没有一点水了,形象地写出了大旱的景象。
4.
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终于隐伏在地平线下
……
【
明确
】
一连串的动词使用得非常准确、细腻、传神、生动,充分 显示了作者感觉敏锐、观察细腻的艺术天赋和非凡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传神地刻画出求雨若渴的人们随“云霓”而起伏波动的心理状态。
【
思维锤炼
】
1.
文末“记述既毕,自己起了疑问”中的“疑问”是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想法?
【
点拨
】
(1)
疑问是:“我这
《
云霓
》
能不空空地给人玩赏吗?能满足大旱时代的渴望吗?”
(2)
想法: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状和民族命运的
焦虑和担忧,以及自觉地把个人的艺术创作与民族的
前途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可贵精神和使命意识。
作者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描绘的
“
云霓
”
并不能
“
满足大旱时代的渴望
”
,仅仅这几朵
“
云霓
”
还是
太小、太少,不能带来沛然大雨,但作者坚定地认
为,这几朵小云霓肯定可以给
“
大旱时代
”
的人们带
来希望、安慰和勉励。
2.
在去年夏天的这件事中,“云霓”起着什么作用?
【
点拨
】
去年夏天的这件事就是“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充塞了人间”,在这无边的苦闷和恐慌中,人们虽然苦盼下雨而雨始终不至,但大多数人并不绝望,因为“十余日来东南角上天天挂着几朵云霓”。一方面,云霓五色灿烂地飘游在天空,最终没给人们带来雨水,让人们空欢喜一场;另一方面,它始终给人以甘霖将至的希望,给予与大热大旱苦斗的人们以安慰和鼓励。
3.
作者为什么选用“云霓”为标题?
【
点拨
】
①
作者对
“
云霓
”
颇为偏爱,以其命名画作、画集,在为画集撰写序言时又以其为标题。
②在本文中,
“
云霓
”
是文章的文眼和题旨的关键。
③该画集是作者从大旱以来所作画中选出民间生活描写的六十幅,能更好的表现本文的中心主题。
④
作者坚信,在一个
“
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
”
的时代,云霓
“
用美好的形状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
”
。
4.
赏析下面文中的句子。
因为我觉得现代的民间,始终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而且也有几朵“云霓”始终挂在我们的眼前,时时用美好的形状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与去年夏天的状况无异。
【
点拨
】
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
用
“
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
”
喻指当时中国严峻的社会环境,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现状和民族命运的焦虑和担忧。
用
“
云霓
”
象征给人们带来希望的事物,它可以是像丰子恺的漫画、散文一样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是扩充到人间的真情等,这样自然界的云霓被关怀民生的作者赋予了时代风云的内涵,它安慰、勉励着艰难处境中的人们。
【
技法提炼
】
推敲词语,生动传神
【
课内
·
回扣
】
本文中,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巧用动词,生动
传神地描摹并塑造形象。作者用“爬”“弯”来描摹
“寒暑表中的水银”和“洋蜡烛”,表现了天气热的
程度,用“啖”“闲”“守”来描摹“农人”
“
工人”“商人”等,彰显了作者敏锐、细腻的艺术天
赋和非凡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和
效仿。
【
课外
·
拓展
】
推敲词语的技巧
1.
精心遣用词语
要使文句鲜明有味,应尽可能选用那些能调动读者感官体验的词语来写景状物、表情达意,尤其要重视对动词、形容词的锤炼。如
《
云霓
》
中的“爬”,传神地描摹出天气炎热。
2.
力求摹形绘色
描写事物、叙事写人应避免使用抽象的字眼,尽量选用图画般鲜明的词句。如
《
云霓
》
中的“啖”,生动地描摹出“农人”百无聊赖的形象。
3.
力求风趣活泼
选用具有夸张性的词语,使文章具有特有的氛围和情调。如
《
云霓
》
中的“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中的“矗立”,作者幽默而形象化的描绘,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
迁移
·
运用
】
下面是
《
我的空中楼阁
》
中的一句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点评:把山比喻成女子描画过的眉毛,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不仅点染出小屋的玲珑清新、自然柔和,而且让人联想到妙龄女子那妩媚动人的美好面容,给人一种具体、亲切之感。
【
类文阅读
】
听 雨
叶延滨
①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
那些
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
雨,大概是古
典的。
(1)
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
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
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第三是有雨。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
②
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细,古城涤尘轻。
……”
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③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
——
……
④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
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这是我最
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
巷的窄街。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
木框里砌上砖抹上白灰。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
的上部有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小窗很高,
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
事。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
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
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
(
前两年我调出这
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
城。
)
(3)
……
⑤
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
1966
年秋。
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命”
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
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
教”。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
,
在山区待的几个
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2)
心里
下着雨,外面
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山区搞运动,免不了
天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
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
灯,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
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啊,这也许是
我命运的象征: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
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
(
到现在说到
“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
笠上踢踏的声浪。
)
(3)
……
⑥
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
忆,也有温馨的时候。那是在陕北,夏天终日在秃山
峁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红薯,每天都盼
望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真
叫恩赐。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地躺在炕上,
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
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梦
。
(
庄稼人听雨能听
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城后就少了,至少不是那带着
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
)
(3)
⑦
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
(
有删改
)
一枝一叶总关情
(
审美鉴赏
)
(1)
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
【
明确
】
①
结构上,呼应题目,引出话题;②主题上,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
(2)
解释“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在文中的含意。
【
明确
】
①(
表层意
)
连阴雨的时候,山区自然没有几天晴朗的日子;②
(
深层意
)
由于个人与家庭的不幸遭遇,心里下着雨,自然也就感觉不到晴朗的天气了。
字斟句酌深领悟
(
思维发展
)
(3)
第④⑤⑥段末尾内容为什么用括号标示?
【
明确
】
①
将过去的回忆与当下的情思区
别开来;②直述其情其事,省去文字过渡;
③扩充文章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