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5.85 KB
  • 2021-06-07 发布

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新版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9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 注意事项:   ‎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 ‎  第Ⅰ卷阅读题 ‎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的焦灼 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不学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此故,在“国学热”当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代化不就是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 ‎   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   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试集》与《神曲》相比,《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 ‎   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 - 8 -‎ 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打破了。‎ ‎   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到头来,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其实只要中国这个人口基数还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会消亡的,只是其消极面和积极面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替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人的聪明成了投机取巧,家庭观念重成了任人唯亲,这并非西方导致的民族特色的“消亡”,而恰恰是消极面在社会转型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发。‎ ‎   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 ‎(节选自《现代交际•说事》2007.9)‎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在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国人都怀有一种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但是在对"民族复兴"的理解上却存在偏差。 B.在当下的"国学热"中,一些学者错误地把"从西方传入"误解为"全盘西化",因而视西方文化为洪水猛兽。 C.一种有活力、能不断发展的文明,必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那些排斥外来文化的文明,则必定是虚弱的文明。 D.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独立的、自然演进的文化,但却在文学、思想成就上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2.以下论据中,与"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的观点相一致的一组是(3分) A.《尝试集》、《常识》 B.《尝试集》、《庶民的胜利》 C.《爱弥儿》、《神曲》 D.《常识》、《庶民的胜利》 3.当下的"国学热"折射了一种"焦灼"心态,作者对"国学家"们的"焦灼"是持否定态度的,不属于作者否定理由的一项是。(3分) A.现代化就是西化,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如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 ‎ B.这种"焦灼"其实是对本民族缺乏自信的表现这种"焦灼"忽视了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 C.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产生了一批杰出的文化成果,这批文化成果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仍植根于中国。 D.日本学习西方,实现了强国之梦,而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不因此而消亡。‎ ‎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孩子 孩子回家时候,妈正在烧饭。切好的火腿摆进盘子,盛开如一朵花。孩子嘴急,顺手抓一片,妈虚张声势,筷子敲过去,孩子往旁边一闪,火腿塞进嘴巴,笑着跑出去。小院阳光灿烂,残雪堆在墙角,柔软并且刺眼。孩子打一个趔趄,跌倒在地,妈在厨房里喊,别跑那么快!她追出来,将孩子往屋里拖,孩子任妈拽著,顺从地回到厨房。砂锅里炖着鸭,香气袅袅,孩子看着砂锅,又从盘子里抓起一片火腿。妈扬扬手里的锅铲,喊,先去洗手! ‎ - 8 -‎ ‎  炕头很热。每到一年里这几天,土炕都能烙得熟烧饼。孩子赤脚在炕上走,因为烫,他走得一蹦一跳的。妈将饭菜端上来,孩子早已迫不及待。他被烫了一下,两手放到耳后,嘴巴“嘶嘶”有声。妈骂他,真是饿死鬼投胎!表情却笑着——孩子喜欢她烧的菜,这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情。砂锅端上来,汤仍然在沸腾,窗玻璃蒙上雾气,小院朦朦胧胧。雪花落下来了,纷纷扬扬,孩子将脸贴上窗户,蒙氲弥漫的玻璃上,便多出一个鼻子的轮廓。妈喊一声,赶紧吃饭!孩子吐吐舌头,见他面前的盘子里,妈夹过来的菜,已经堆成小山。   孩子走在村路上,踩着薄薄的积雪,听脚底发出“吱吱”的声音。他一直喜欢这种声音,几近迷恋。记得有一次,他拖着鼻涕,踩着雪,走出村子,走进田野,掉进一口枯井。他在枯井里嚎哭,他认为他必将冻死在漫长的冬夜。后来月亮升起来了,淡蓝色的光影里,他看见妈。妈将他从枯井里救出,然后,整整一个冬天,再不让他出门。有时候,妈会牵着他的手,在院子里走走,看灰色的麻雀从天空里掠过。那个冬天,他总想甩开妈的手,却总也甩不开。   孩子坐在滚烫的土炕上,看妈给他缝补袜子。磨出洞的袜子,他想扔掉,妈偏要把它补好。妈手里的缝衣针在头发上蹭一下,妈的头发比缝衣针还要耀眼。妈找到一块布,袜子上量量,放下。妈对他说,颜色不太搭。妈又找出一块布,袜子上量量,然后一针一针,细细地补。他凑过来看,妈说,睡觉去!语气是命令式的,那是妈跟他讲话的固定口吻。他盖上被子,躺下,静静地看妈,妈在灯光里飞速地变老。   孩子被妈叫起了床。土炕仍然暖着,孩子知道,在夜里,妈起来两次,往灶坑里续了些柴。此时,透过窗玻璃上丛林般的冰花,妈正在小院里扫雪。孩子起来,厨房里的灶上,文火舔着砂锅,香气浓郁。这些天里,几乎每一顿饭都有砂锅。砂锅里炖着豆腐、蘑菇、白肉、青菜、鸡鸭……妈让每一顿的砂锅,都不一样。妈说,这么早就起来了?小院里已经堆出一个雪人。孩子拖一把扫帚过去,插雪人上,雪人就有了生机。妈说,先洗脸!妈开始往脸盆里倒热水,再倒凉水,试试温,再倒热水。妈总是把水温调到恰好。   孩子要离开了。妈将他送出小院,送到村头。孩子提着妈为他烙的烧饼、腌的咸菜,妈跟在后面,不停地唠叨着,雪地上留下两排脚印。孩子打一个趔趄,妈伸手去扶,自己却摔倒了。妈爬起来,冲孩子喊,走路看着点!仍是责怪的口气,却低下头,看看手里的鸡蛋,有没有摔碎。   孩子也有孩子了。孩子的孩子也有了孩子。孩子今年五十岁,妈今年七十五岁。   妈在,哪怕孩子五十岁、七十岁、一百岁,也是个让人不放心的孩子。‎ ‎4.下列对小说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孩子打一个趔趄,跌倒在地,妈 将孩子往屋里拖,孩子太小,任妈拽著,顺从地回到厨房。‎ B他被烫了一下,两手放到耳后,嘴巴“嘶嘶”有声。妈骂他,真是饿死鬼投胎!妈骂他不懂规矩。‎ C.妈将他从枯井里救出,然后再不让他出门,妈整整一个冬天总是牵着他的手, 他总想甩开妈的手,却总也甩不开,心里老是埋怨。‎ D.孩子看妈补袜子,妈命令他睡觉,他盖上被子,躺下,静静地看妈,妈的头发比缝衣针还要耀眼,妈真的老了。‎ ‎5.试分析妈这一人物形象。(5分)‎ ‎ ‎ ‎6.小说两次写到“孩子打一个趔趄”其用意何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 8 -‎ 居住改变中国:公民文化正在社区中兴起 董伟 ‎①当下,大量新型社区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国人原有的居住方式,同时也促使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②在老社区里,居民很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过程,居委会是“政府的腿”这一观念被广泛接受,人们参与社区活动主要是由政府来推动。而在以“财富起跑线”划分的新型商品房社区里,居民更愿意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过程,在社区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强调规则和制度化的公民参与趋势。‎ ‎③“一提起‘公民’,大家反应出来的就是爱国,就是向国旗敬礼。其实不完全是这样。”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缪青说,“在不少新型商品楼社区中,人们表现出来的自下而上的公共参与以及维权意识和自我管理技能的增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文化,它是超越血缘和熟人关系的。”‎ ‎④不少事实支持这种判断。一名网友回忆当年在大杂院的生活时说,“我生活的那个大杂院,有个邻居一到夏天就买了许多蝈蝈挂在院内,吵得我根本睡不好觉。可大家只能彼此容忍,实在不行了可以找居委会大妈反映,但要是谁真的自己跳出来和别人发生冲突,肯定会被邻居视为不通人情。”如果自己生活在新型的商品房小区,肯定会直接去敲这位邻居的门,把意见直言不讳地提出来。‎ ‎⑤在新型社区,人们的“耐心”正在减少,碍于人情、抹不开面子的情况也越来越鲜见,维权和参与管理正日益成为流行的话题。人们不再听凭物业公司随意调高物业费用,也不再任由建筑噪音破坏自己的生活质量。不管是私下谈判还是对簿公堂,新型小区居民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这种建立在自购住房基础上的维权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随着城市化和科技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长,旧有的“熟人”邻里正在被新的“公众”邻里所取代,从而为公民创造更多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机会。缪青意识到,“在新型社区的人际交往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不分等级亲疏的。”‎ ‎⑥环境的改变迫使人们学习和适应另一种游戏规则,即如何通过制度和协商,解决平等利益主体间的问题。缪青认为,我们社会必须要通过这个过程,才可能形成社区参与式民主的框架,人们也才可能由此养成开会决定事情的习惯。那些最先养成这种习惯的人往往成为时势造就的英雄,比如身居北京的舒可心。他精心策划了全国第一个业主以和平方式大“闹”房展会事件,迫使发展商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解决了问题。正因为此,他被某媒体评为“中国社区十大维权先行者”之一。其实,民主不是什么阶级的意识形态或者政治标签,而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理念、模式,是一种最常用的处理共有财产、公共事务的方法和工具。‎ ‎⑦先行者的足迹意味着一种超越中国古典治道的新选择。中国古典治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治理。其理想社会是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这一治道的重心在于,试图找到或者试图塑造那些能够替老百姓着想的英明君主和清官贤相。而政府的廉洁和效能有赖于道德的修养和内圣外王的规范。但令人遗憾的是,在长达2000年的追寻长治久安的过程中,中国古典治道始终无法贡献出一种方案、一种体制,能够广泛地激发民间的活力,特别是自下而上地保护公民权利和遏制公共权力的滥用的方式。其最重大缺失在于,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没有一个制度化公民参与的机制。‎ ‎⑧如今,这个机制正在兴起。然而还仅仅是开始。在缪青的一项调查中,在回答“您认为一些居民不愿参与社区工作的原因是什么”时,67.2%的人竟然说没有时间。这一方面说明在城市和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公民参与的空间还很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未来社区治理中如何推进公民参与,特别是发展自下而上的制度化参与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节选自2007年2月26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 8 -‎ ‎ 7.下面各句不能作为论据来论证新型社区的出现“促使人们的行为与观念发生了变化”的一项是:(3分)‎ A.人们不再听凭物业公司随意调高物业费用,也不再任由建筑噪音破坏自己的生活质量。‎ B.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不分等级亲疏。‎ C.舒可心策划了全国第一个业主以和平方式大“闹”房展会事件。‎ D.有超过六成的人以没有时间为借口不愿意参与社区工作。‎ ‎8.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二段中“政府的腿”是指由政府督促、被动工作的社区组织。‎ B.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文化,是指公民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自上而下的公共参与以及维权意识和自我管理技能的增强。‎ C.文章第四段写网友回忆一节,目的是将“大杂院”生活与新型社区生活进行比较,论述了新型社区公民维权意识的变化。‎ D.在新型社区公民的维权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扬,但公民的参与机制还远远没有完善,机制的制度化完成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E.居住在新型社区的人们普遍都缺少耐心,也不再顾虑人情与面子。‎ ‎9.文章开头说新型社区的出现,促使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从全文来看,这种“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邳彤字伟君,信都人也。父吉,为辽西太守。彤初为王莽和成正卒。世祖徇河北至下曲阳彤举城降复以为太守留止数日。世祖北至蓟,会王郎兵起,使其将徇地,所到县莫不奉迎,唯和成、信都坚守不下。彤闻世祖从蓟还,失军,欲至信都,乃先使五官掾张万、督邮尹绥,选精骑二千余匹,缘路迎世祖军。彤寻与世祖会信都。世祖虽得二郡之助,而兵众未合,议者多言可因信都兵自送,西还长安。彤廷对曰:议者之言皆非也。吏民歌吟思汉久矣,故更始举尊号而天下响应,三辅清宫除道以迎之。一夫荷戟大呼,则千里之将无不捐城遁逃,虏伏请降。自上古以来,亦未有感物动民其如此者也。又卜者王郎,假名因势,驱集乌合之众,遂震燕、赵之地;况明公奋二郡之兵,扬响应之威,以攻则何城不克,以战则何军不服!今释此而归,岂徒空失河北,必要惊动三辅,堕损威重,非计之得者也。若明公无复征伐之意,则虽信都之兵犹难会也。何者?明公既西,则邯郸城民不肯捐父母、背城主,而千里送公,其离散亡逃可必也。世祖善其言而止。‎ 即日拜彤为后大将军,和成太守如故,使将兵居前。比至堂阳,堂阳已反属王郎,彤使张万、尹绥先晓譬吏民,世祖夜至,即开门出迎。引兵击破白奢贼于中山。自此常从战攻。‎ ‎  信都复反为王郎,郎所置信都王捕系彤父弟及妻子,使为手书呼彤曰:“降者封爵,不降族灭。”彤涕泣报曰:“事君者不得顾家。彤亲属所以至今得安于信都者,刘公之恩也。公方争国事,彤不得复念私也。”会更始所遣将攻拔信都,郎兵败走,彤家属得免。‎ ‎  及拔邯郸,封武义侯。建武元年,更封灵寿侯,行大司空事。帝入洛阳,拜彤太常,月余日转少府,是年免。复为左曹侍中,常从征伐。六年,就国。‎ ‎  彤卒,子汤嗣,九年,徙封乐陵侯。十九年,汤卒,子某嗣;无子,国除。元初元年,邓太后绍封彤孙音为平亭侯。音卒、子柴嗣。‎ ‎  初,张万,尹绥与彤俱迎世祖,皆拜偏将军,亦从征伐。万封重平侯,绥封平台侯。‎ - 8 -‎ ‎  论曰:凡言成事者,以功著易显;谋几初者,以理隐难昭。斯固原情比迹,所宜推察者也。若乃议者欲因二郡之众,建入关之策,委成业,临不测,而世祖未悟,谋夫景同,邳彤之廷对,其为几乎!语曰“一言可以兴邦”,斯近之矣。‎ ‎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祖徇/ 河北至下曲阳/ 彤举城降/ 复以为/ 太守留止数日 B.世祖徇河北/ 至下曲阳/ 彤举城/ 降复以为太守/ 留止数日 C.世祖徇河北/ 至下曲阳/ 彤举城降/ 复以为太守/ 留止数日 D.世祖徇河北至下/ 曲阳彤举城降/ 复以为/ 太守留止数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卒:汉代徭役之一。男子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都得服役。每人每年在本郡或本县服役一个月,称为更卒。每人按一定次序轮流到京师服役一年,称为正卒。 ‎ B.世祖:中国皇帝的庙号之一。 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他们虽不是王朝的最初建立者,但却往往开辟了该王朝的一个全新历史时期。‎ C.封爵: 原本是指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因此爵位本来是与封建制度密切相关的。‎ D.嗣:继承君位。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儿子。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邳彤听说世祖从蓟回来,失了军队,准备派五官掾张万、督邮尹绥沿路迎世祖军。‎ B. 信都王拘捕囚缚邳彤的叔父及妻子儿女,威胁邳彤,让他投降。 ‎ C. 事君王的不得顾家,刘公现在正忙于国事,我邳彤不得以私事为念 D 世祖得二郡之众,仍想西还长安,邳彤和出谋划策者都赞同。‎ ‎ ‎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卜者王郎,假名因势,驱集乌合之众,遂震燕、赵之地.‎ ‎ ‎ ‎(2)而世祖未悟,谋夫景同,邳彤之廷对,其为几乎!语曰“一言可以兴邦”,斯近之矣。‎ ‎ ‎ ‎(二)诗歌阅读(11分)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两题。‎ 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唐 贾至 ‎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深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瀚侍君王。‎ 玉墀:宫殿前的台阶。‎ ‎14.以下对此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早朝吧,中国古代臣子见君主叫朝,君主见臣子叫会,合称朝会。朝会都在早晨进行,所以叫早朝,主题都是颂圣,而且都要求写得典雅华丽,有宫廷气象。‎ B.首联“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中的 “紫陌”和刘禹锡写的“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中的 “紫陌”都是指代大明宫里面宽阔的道路。‎ C. 颔联“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 拿垂柳和流莺相对,一个静,一个动,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天上,百啭流莺,场面热闹。 ‎ D.颈联“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深惹御炉香”从景转到人了, 大臣们步履姗姗入朝,鸦雀无声,气氛肃穆;殿庭之上,玉炉香烟袅袅,衣冠沾染香气,官员们个个都担惊受怕。‎ E.‎ - 8 -‎ 整首诗结构严整,气象宏大,词藻铿锵,以小小银烛对长长紫陌,或者说以个人的渺小来映衬宫城的雄伟,这就是朝圣诗的写法。‎ ‎15.结合后两联谈谈诗人早朝前后的情感。(6分)‎ ‎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2小题,5分)  ‎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险要形势的句子是: , , 。‎ ‎(2).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乡下曲辫子!”夹着一枝水笔的手按在算盘珠上,________不屑的眼光从眼镜上边射出来,“一块钱钞票就作一块钱用,谁好少作你们一个铜板。”  ②目前日本通过________《特定秘密保护法案》这方面的文章不少,不说中国与韩国,连欧美及日本国内也纷纷批评。  ③“博考文献,________”——将“实”与“虚”按照合理的比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便是二月河历史小说创作的价值所在。  A.鄙夷        关于              言必有据  B.鄙薄        关于              言必有物  C.鄙夷        对于              言必有物  D.鄙薄        对于              言必有据  ‎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未来五年,国家将通过改造棚户区、建设公租房等方式,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供给,解决当前存在的房源不足。‎ B.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的多处目标3月21日晚遭到西方国家战机的空中打击。这是自19日以来西方国家第三次空袭的黎波里目标。 ‎ C.今年3月的地震是日本有地震观测史以来震级最高的一次,海啸规模巨大是由于震源浅且地震规模大造成的,震源所在海域海岸地形特殊,也放大了海啸能量。‎ D.出血热的发病区域集中在农村和城市边缘地带,而城市居民染上此病主要是在野外、草地或者其他潮湿的地方接触螨虫所致。‎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 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C.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礼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①      :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      ②     ‎ - 8 -‎ ‎。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     ③     。这个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 ‎21认真观察丰子恺先生的这幅名为《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的漫画,给漫画配上恰当的文字。要求:①简要描述画面内容(20字左右)。②分析这幅漫画的寓意(20字左右)。(5分)‎ ‎ ‎ 四.22.写作(60分) ‎ 一位大娘抱着孩子上车,没有空位,旁边的一位姑娘准备让座,还没起身,大娘指着姑娘吼道“你起来,你不懂得尊老爱幼吗?”姑娘犹豫了一会,站起来柔声“就你,我不必尊,但我爱幼。”‎ 要求:围绕这则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感言。‎ ‎ ‎ ‎ ‎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