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4.5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第4课 柳永词两首
记一记
一、字音
参差( ) 天堑( )
珠玑( ) 叠( )
羌( )管 菱( )歌
钓叟( ) 罗绮( )
凝噎( ) 暮霭( )
答案:cēn cī qiàn jī yǎn qiāng líng sǒu qǐ yē ǎi
二、字形
答案:绮 掎 倚 霭 蔼 谒 菱 凌 棱 宵 霄
辨一辨
三、一词多义
1.胜
答案:优越 制服,战胜 超过,胜过 美好 尽
2.去
答案:表示行为的趋向 离开 除去 距离
3.将
答案: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 扶持 将领 率领 愿,请
4.相
答案:相互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帮助 官名,辅佐君主的大臣,后专指宰相
四、古今异义
1.都门帐饮无绪。
古义:
今义:没有头绪。
答案: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2.烟柳画桥
古义:
今义:画桥梁。
答案:雕饰华丽的桥梁
五、词类活用
- 12 -
1.名词作动词
(1)异日图将好景
(2)都门帐饮无绪
答案:(1)画图 (2)设帐
2.形容词作名词
多情自古伤离别
答案:多情的人
填一填
六、作者
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 词人。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 ”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是 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作品:代表作有《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鹤冲天(黄金榜上)》《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答案:北宋 柳七 柳屯田 白衣卿相 婉约
七、背景
投赠之作——《望海潮》
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考,途经钱塘(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曾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惜别之作——《雨霖铃》
《雨霖铃》是柳永仕途失意,离开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词人当时由于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师而远行,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他这种抑郁的心情与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这首词就集中体现了他这种复杂而痛苦的心情。
八、文化常识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又称 、 、 。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 (58字以内)、 (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 ”或“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 和 (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它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 ”,同时,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如西江月,又名步虚词、江月令。
除了字数较少的小令,大多数词要分段,一段叫一片,又叫一阕。一般分为两段,少数分为三四段。
答案:诗余 长短句 曲子词 小令 中调 阕 片 豪放派 婉约派 词牌
理一理
九、思路归纳
- 12 -
答案:钱塘形胜 都会人乐 实 虚
十、主题提炼
《望海潮》
词作主要描绘北宋时期 的景象。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词的下片写杭州人民平和宁静的生活景象。整体表现了杭州的富庶与繁华,表达了词人对杭州的 之情。
《雨霖铃》
这首词以缠绵悱恻的感情、冷寂清幽的景色、铺叙 的手法,把离别的情、景、事织成了一幅秀淡幽清的词景,抒发了与所爱之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答案:杭州 喜爱与赞颂 白描
想一想
1.“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案:“三秋”从时间着眼,点出桂子飘香的季节;“十里”从空间着眼,极言荷花的种植面积之广。在高爽的秋季,桂花芬芳馥郁,长久不散;在秀美的夏季,一望无际的荷花灿然绽放。这两句在对“桂子”“荷花”等进行描写的同时,又暗含着对“湖”“山”等的描画,意境清新秀美,为我们呈现出一幅赏心悦目的西湖美景图。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力量。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个字?
答案:伤离别。词作下片一落笔就点明了全词的主题“伤离别”。离别本来就是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处在冷落的清秋时节呢!词人把离别之伤与清秋之冷融合在一起,更添悲苦凄凉之感,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文本细读]
一、整体感知
1.《望海潮》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答案:《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
(1)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 12 -
(2)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3)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4)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5)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2.《雨霖铃》这首词有哪些意象词?这些意象词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案: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杨柳、晓风、残月。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二、细节探究
1.《望海潮》中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何深意?
答案:词中“图将”是指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凤池”指朝廷。这样一来,此句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是说:希望长官把杭州美好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出来,献给朝廷,并夸示于同僚。这里其实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高升的美好祝愿。它是作者纯粹的奉承之辞。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话在上阕的结尾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放在此处有何作用?
答案:邈远之景,衬托出情人相见无期,自己前途茫茫的惆怅。
作用:承上启下,既是总结上阕的离别情景,又是为下阕写别后情景作铺垫。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历来被推崇的名句,它高明在何处?
答案:(1)第一句中“酒醒”二字很值得玩味。在上阕,词人已经写到“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
(2)第二句中的“杨柳”也是很有意味的事物。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因而“杨柳岸”三个字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韵味。
(3)词中的“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这样,作者就通过写景,很有韵味地点染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在这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这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物象,又写得那么鲜明那么生动。这,正是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原因。
三、思维发散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望海潮》这首词用的就是点染手法。请举例加以说明。
答案:上阕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跟着古人了解柳永词风
【前人评柳词】
1.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柳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
- 12 -
形容尽致,尤工于羁旅行役。”
2.宋翔凤《乐府余论》:“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倚声家当尸而祝之。如竹垞所录,皆精金粹玉,以屯田一生精力在是,不似东坡辈以余力为之也。”
3.刘熙载《艺概》:“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惟绮罗香泽之态,所在多有,故觉风期未上耳。”
4.周济《宋四家词选》:“柳词总以平叙见长,或发端,或结尾,或换头,以一二语勾勒提摄,有千钧之力。”
[素材化用]
“白衣卿相”柳永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谁能想象,正值意气风发时,却被“且去填词”压抑,当你拿着“奉旨填词柳三变”的牙牌出入青楼时,你的心,又有谁看见了?于是不甘寂寞的心,蒙上厚厚的纱,浅浅地吟唱。然后任后人一次次地误读,最后凝结为婉约的雕像。这就是你,柳三变!
一步踏尽一树白,一桥轻雨一伞开,一梦黄粱一壶酒,一身白衣一生裁。你是那个名流如晏殊亦不愿接见的落魄狂生。你是柳七,穿梭烟柳巷陌,留得繁花满襟,不掩萧瑟的柳七。“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古时女子如是说。以至于“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就连那些淡漠人世如尘的女子们,纷纷为你一词一句而欢欣不已。你真正走进了民间,成为了宋代的第一个专业词人。这就是你,柳七!
“离别”“生活的无奈”“为感情喝彩”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这时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既然这么舍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那一腔离恨,谁能一语道破?
“人尽其才”“生活与灵感”“活出生命的精彩”
就因为柳永在《鹤冲天》一词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句,宋仁宗御批“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他削落进士之榜。从此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怀揣着一颗破碎的心,在人生的路上辗转,颠簸,四处飘荡。他时而纵情于繁华闹市,时而滞留于古道荒原,时而混迹于风尘女子之中,同下层市民亲密接触;时而金樽檀板,在及时行乐中尽情挥洒………
柳永名句
1.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
2.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赏归心生羽翼。——《归朝欢》
3.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玉蝴蝶》
4.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八声甘州》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
6.重湖叠山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
7.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
8.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归朝欢》
9.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蝶恋花》
10.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鹤冲天》
○即学即练
- 12 -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是什么意思?结合下面一段文字的上下文,把你的理解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要求语意连贯,不超过50字。
我国语言文化中关于“井”的词语、成语、俗语比比皆是:井然有序、井井有条、井田制、井底之蛙、井水不犯河水、市井、背井离乡……“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是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对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评价,说明 ,是对柳词流传广泛的一个形象概括。“有井水处”即指有人聚居处,就好像如今我们所说的大街小巷。井水、古井在以前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可见一斑。
答案:柳永的作品通俗易懂,易于流行,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盛行于市井巷陌,只要有井水喝的地方都能唱柳永的词
[写法借鉴]
1.《望海潮》词作以铺叙见长。首先,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总领全篇,概括介绍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然后分别从“形胜”“都会”和“繁华”三个方面铺开叙述:“烟柳画桥”之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阜盛;“云树”“堤沙”之外惊涛拍岸,汹涌壮观;都市街衢,珠宝遍陈,普通人家,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过片(下片起句)之后,先描写西湖水碧山青、桂子飘香的景象,后叙羌笛横吹、菱歌互答的欢愉场景。由民众忘情山水之乐引出官员宴饮之乐,一路铺叙下来,但又不是平铺直叙,很见裁减功力。
2.《雨霖铃》是描写作者在长亭与情人话别的词。词作主要采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其一,用哀景写悲情。词作开篇用“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烘托离别时凄冷沉郁的气氛。
(2)其二,以无情衬有情。离人难舍难分,而无情的舟子却催促起航,有情人只得以泪相向,“无语凝噎”。
(3)其三,以想象未来之景诉悲情。作者用一“念”字引出离别后行人消失在烟波浩渺的楚地江天,极目远眺,一片茫然,不觉悲从中来。“良辰美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欢乐之情顿然消失,而沉入到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里也是“乐景写悲情”。
○迁移运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
答案:这首词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是一首“因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词。
语言应用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12 -
A.图将好景(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
参差十万人家(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
B.风帘翠幕(挡风的帘子)
有三秋桂子(深秋)
C.对长亭晚(傍晚)
都门帐饮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D.此去经年(年复一年)
念去去(往前走了又走)
解析:“三秋”译为“秋季”。
答案:B
2.诵读下列词句,句读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对/长亭/晚
B.杨柳岸/晓风/残月
C.更/与何人/说
D.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解析: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答案:D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也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B.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
C.曲调的名称(如“望海潮”“雨霖铃”等)叫做“词调”或“词牌”。
D.古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调”“中调”和“长调”。
解析:“小调”改为“小令”。
答案:D
4.有关《望海潮》一词,下列语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上阕,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的全貌。它点出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B.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例如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写居民住宅的雅致等。
C.“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但词人缀以“竞豪奢”一个短语,表现自己对普通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的反感。
D.下阕前半段专咏西湖,词从湖山胜概、四时风物、昼夜笙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描绘了它的美好风貌。后半段总结前文,赞美郡守。
解析:词人缀以“竞豪奢”一个短语,反映了杭州的富庶繁华,并非表现作者的反感。
答案:C
5.对《雨霖铃》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柳永本是南方人,在汴京仕途失意,内心充满惆怅,决计离京赴外地。但一想到要与恋人分别,将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凄苦万种,无以名状。
B.全词基调极其低沉。诗人又善于借助人物的神态来烘托心情,如“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等,使低沉的基调更显低沉。
C.诗人擅长移情于景,擅长渲染氛围,使人物情感明朗化。像“对长亭晚”与“兰舟催发”,都是情化了的语言,产生了鲜明的美学价值和诱人的魅力。
D.诗人充分发挥想像,进行了精心构思。上阕面对秋天的傍晚,乃是实事、实景、实情;下阕设想别后情景,无疑为虚写。全词正是运用这种实虚结合的手法,塑造了完美形象,
- 12 -
提高了艺术品位。
解析:C项的评述犯了含混不清以及论点与论据未能全部照应的毛病——评价中所举例句,并未证明“擅长移情于景”的论点。
答案:C
6.对《雨霖铃》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舍难分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而感情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敌千钧!
C.“念去去”二句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后面用“去去”二字叠用,更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于是觉得路途茫茫,道路遥远。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散有致。
解析:说“经年”与“今宵”呼应不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从词义看,是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
答案:D
文本巩固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9分)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7.对下列诗句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环境描写,渲染氛围,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B.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实,精练地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纯用白描手法。
D.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景交融,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
解析:C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应为细节描写。
答案:C
8.简析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6分)
答:
答案:(1)“实”主要表现在上片开头的环境描写和中间的细节描写,词作主要通过这些描写了离别的环境,渲染了气氛,表现男女恋人的依依不舍。
(2)“虚”写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前路的空旷迷茫,表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第二个层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情造景,设想酒醒之后的情景,表现作者离开恋人之后的痛苦;第三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在离开恋人后的漫长时间中,碰到“良辰美景”之时的感受,离别后的痛苦心境,又拓展了情感的表现空间,使感情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感染力。
- 12 -
二、课外探究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9~11题。(9分)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 ①“颙望”即仰望。②“争”同“怎”。
9.对该词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就写出登临纵目、望尽天涯的境界。
B.“苒苒物华休”指美好的景物逐渐凋残。
C.“何事苦淹留”:不知道什么原因流连于此,不忍离去。
D.“正恁凝愁”:许多愁绪凝结,如此难以排解。
解析:不是“不忍”,而是不能回家。
答案:C
10.对该词词句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与《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两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B.“红衰翠减”一句与李清照《如梦令》中“绿肥红瘦”一句从炼字、修辞的角度来看,有相同的妙处。
C.“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与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同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D.“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与辛弃疾《永遇乐》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描写的都是山河破败之景象。
解析:不是“山河破败”。
答案:D
11.对该词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该词上阕写景。特别是“是处”与“惟有”两句动静结合,衰荣相对,又蕴含作者忧愁。
B.下阕抒情。“想佳人”与“争知我”两句对照呼应,刻画出天各一方的一对恋人的相思苦。
C.本词情景交融。景是萧条破败之景,与姜夔《扬州慢》中所写之景几近相同;情是离别相思之情,与《雨霖铃》中所抒之情别无二致。
D.本词中“对”“渐”“望”“叹”“争”等字都一字领起,然后下接几个字或一句。
解析:本词所写之景为萧瑟秋景,所抒之情为思乡怀人。
答案:C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13题。(9分)
木兰花
柳永
佳娘捧板①化钿簇,唱出新声群艳伏。金鹅扇掩调累累②,文杏梁高尘簌簌。
鸾吟凤啸清相续。管裂弦焦争可逐。何当夜召入连昌③,飞上九天歌一曲。
【注】 ①板:檀板,乐器名。檀木制的拍板。②掩调累累:掩不住连续不断的歌曲乐律。③连昌:唐代皇帝行宫之一,此借指皇宫。
- 12 -
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词第一句从神态、妆扮上正面写出佳娘的美丽,为后文写她的歌声做铺垫。
B.叠词“累累、簌簌”的使用,生动地描绘了佳娘歌声的连绵和高亢。
C.那美妙的管弦和焦尾琴声怎可与佳娘的歌声相争,侧面衬托了佳娘歌声的动听。
D.这首词用铺陈、夸张、比喻的笔法为我们刻画了一位拥有美妙歌喉的歌姬,她的歌声让众人为之叹服。
解析:A项,没有“神态”描写,应是“动作、妆扮”。
答案:A
13.“何当夜召入连昌,飞上九天歌一曲”这两句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感情?请简要赏析。(6分)
答:
答案:①这两句用了想象(或虚写)的手法写出佳娘希望有一天能实现“九天歌一曲”的愿望。②借词人对歌女的充分肯定表达了词人对佳娘的欣赏和赞美,并祝愿她有更好的舞台和未来。③同时,也是借希望佳娘能被欣赏、重用,来表达自己希望被重用,能够大展宏图的愿望。
备考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5分)
柳永简论
①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在书本上看到过他的名字,但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是为了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是为了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②柳永是福建北面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经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的音息。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当作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可以当企业家,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③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的姓名也没有,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
- 12 -
。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弄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统统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松子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出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的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就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理想中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他915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却只有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④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有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14.结合文章,第①段中说柳永“身不由己的经历和歪打正着的成就”中的“经历”和“成就”分别指什么?(4分)
答:
答案:经历:“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却“碰了钉子”转向市井,深扎市民堆里。成就:他的文学之名,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5.第②段提到李白、陶渊明、苏轼、白居易、王维、诸葛亮等,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
答案:运用对比(或反衬)的手法,证明柳永是另一类人物,是一个特殊的代表。
16.“在逆境下你的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请解释这句话中相关短语的内涵。(6分)
(1)“一个世界”指什么?
(2)“另外一个世界”指什么?
(3)“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指什么?
答:
答案:(1)理想世界(心里想的世界)。(2)逆境中的世界(与自己的理想不相同的世界)。(3)一个能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个人价值的世界。(意思对即可)
17.第③段中提到的“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指的是什么?(2分)
答:
- 12 -
答案:环境对一个人能否成才有影响,但关键在自己能否很好地利用环境,发挥自己的才能,即处理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或: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
作文审题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网友在一篇帖子中列举了他40年前为自己许下的100个心愿,其中包括住上楼房,冬天在家洗澡不怕冷,买一台黑白电视机,登天安门城楼,去西藏观光,乘长途火车睡卧铺,坐一次飞机,与外宾交谈,去一次美国,出一本书,了却父母一桩心愿,为家乡做一件实事……
这位网友表示,当年自己拿26元工资,住十几平方的房子,靠煤油灯照明,听收音机接收外界信息,出门不超过100公里……所以,这些心愿在那时实在非同平常!如今这100个心愿大都实现了,其中有的是靠自身的努力,更多的还是靠社会的整体进步。
今天的你有哪些心愿?再过40年,你这些心愿也能实现吗?会以怎样的方式实现呢?请根据材料引发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我的审题:
思路点拨:
材料分析:
本次作文材料分为三个主要板块。一是40年前的愿景与梦想(物质上的富有和精神上的满足),二是40年前的实际与现状(物质上的贫乏和精神上的单调),三是40年后的结果与因缘(事遂人愿,大都实现,个人社会协调发展)。由此看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梦想、努力、成功;这是上一代人的“长征路”,有个人的奋斗,有社会的依靠,他们走得坚实,走向美好。
思维导引:
以上材料导引出三个问题:你有哪些心愿?再过40年,你这些心愿也能实现吗?会以怎样的方式实现呢?这正是命题者的核心目的:让处在18岁的年轻人来认真地思考规划设计自己的未来。
行文建议:
一是心愿梦想是什么?结合材料最后一句话看,最好引向“奋进新时代,追梦新征程”这一主题。
二是梦想因由是什么?紧跟时代的脚步,既要追求个人的成功,又要推进社会的进步。把追求幸福与责任担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三是实现路径是什么?胸怀宽广,以正三观;努力学习,掌握本领;身体力行,积极进取;我主我心,心系国运……
其实,写作是思想的平台,思维是思想的工具,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一篇文章的核心正是“思想”。就此材料而言,看似一个人的事,其实是每一个人的事,甚至是国家民族社会的事。因此,立意时最好切入点以小为主,让小梦想体现大情怀,即可感易实现,利个人,友他人,惠国家。
- 12 -
相关文档
- 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雨霖铃2021-06-078页
- 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时作业62021-06-076页
- 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望海潮2021-06-0725页
-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课时分层作2021-06-075页
- 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雨霖铃2021-06-0720页
- 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时作业92021-06-077页
- 高二语文导学案:2-4《柳永词两首》(2021-06-0710页
- 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学案3 人2021-06-075页
- 人教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柳永词2021-06-0638页
-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2021-06-0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