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9.5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二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唐宋散文家,使文章的体裁样式增多,艺术水平提高,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可算骈文中的“双壁”。中唐时期,一些士大夫迫切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与此相伴的是复兴儒学成为强大思潮。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更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而与骈俪文相对立。韩愈、柳宗元两人都是大散文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在他们实际创作成绩和理论倡导影响下,中唐文风大变,清新流畅的新文体,基本上取代了几百年来骈文统治的地位。文学史家称这场文体革新为唐代古文运动。
韩愈的散文,论说、抒情,记叙,各体擅长。韩愈是司马迁之后又一语言巨匠,他善于创造性地使用古代词语,又善于吸收提炼当代口语成为文学语言,词汇丰富,绝少陈词滥调,句式结构也灵活多变。韩愈的散文总体风貌是雄健深厚、气势磅礴、汪洋恣肆,曲折自如。苏洵说他的文章“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上欧阳内翰第一书》)。相对于韩文的阔大雄肆,柳宗元的文章析理透辟,清隽卓绝,以精密见长。韩愈说柳宗元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迁)”。柳宗元思想深刻,对人民富有同情心。柳宗元的传记文在选取人物和材料方面极具匠心。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清新秀美,富于诗情画意。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继承《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所发展,为游记散文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 28 -
晚唐时期至五代十国,古文运动缺乏有力的后继者,以李商隐为代表作家的骈体文仍然居优势。欧阳修在北宋中期再度发起古文运动,很快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包括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在内的文学集团,于是一度中断的韩柳古文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宋代散文平易自然,流畅婉转,比唐文更宜于说理、叙事,抒情,更实用。唐文奇特,结构上纵横开阖,波澜起伏,词语上也追求新奇;宋文从容,曲折舒缓,不露锋芒,语言则以明白如话见长。欧阳修是宋代散文文风的创立者,他提倡学习韩文,但不是机械模仿。他取法韩文文从笔顺的一面,对其奇险的一面弃而不取。韩文重气势,欧文重风神,韩文雄放,欧文绵邈,有跌宕唱叹的韵致。欧阳修的议论文有为而发,有感而作,他对骈体文的艺术并不一概否定,如《醉翁亭记》散中带骈,骈散相间,有似骈非骈的情趣。骈体赋,在唐代已有转散的趋势,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虽注意铺陈,但全无堆砌,已可算是一种新文赋,他则进一步推进骈散结合,确立新体文赋。
继欧阳修之后领导古文运动取得完全胜利的是苏轼,他的创作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他的议论文明晰透辟,雄辩滔滔,气势纵横,善于随机而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南宋的叶适称之为“古今议论之杰”。但他更为精美的是游记、杂记、随笔、文赋等文章,做到了涉笔成趣,姿态横生。
唐宋八大家中,曾巩的文章委曲周详,完整严谨;王安石的文章识见高超,挺拔劲峭;苏洵的文章纵横驰骤;苏辙的文章汪洋醇厚。
(摘编自《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包括骆宾王在内的唐宋散文家对中国古代散文的推动和发展作用很大。
B. 文学与政治虽属于不同层面的文化意识形态,但相互影响,互相渗透,如唐代古文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变革密不可分。
C. 唐宋八大家都是文学巨匠,他们使文章的体裁样式增多,艺术水平提高,其文章更为实用,荡涤骈俪风。
D. 宋代散文是在对唐代散文的继承中发展起来的,宋代散文和唐代散文无论在结构还是语言上都有明显的区别。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先总说唐宋八大家,接着又细说他们的文学风格差异,介绍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B. 文章通过比较,介绍了韩愈和柳宗元的文风差异,相对于韩文的阔大雄肆、气势磅礴,柳文析理透辟,以精密见长。
- 28 -
C. 文章在介绍柳宗元,韩愈以及苏轼的文章特点时运用了引证法,借助其他文学大家的评论从侧面肯定了他们的才华。
D. 文章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表明“唐宋散文大家”互相认同,如苏洵将韩愈文章比作长江大河,韩愈把柳宗元比作司马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文学历史上的一种文体,骈文固然有其铺陈浮丽特点,但也不乏优秀之作,如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
B. 韩愈是继司马迁之后的语言巨匠,作品总体风貌雄健深厚、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语言有创造性,词汇丰富,以明白如话见长。
C. 柳宗元和苏轼都有优秀的游记作品,柳宗元的游记清新秀美,富于诗意,苏轼的游记涉笔成趣,姿态横生。
D. 古文运动的推进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唐的新文体基本上取代了骈文统治的地位,北宋的苏轼继欧阳修之后领导古文运动取得完全胜利。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
A项,“包括骆宾王在内的唐宋散文家”错。原文有“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可算骈文中的“双壁”,可见,骆宾王不是散文家,是骈文的代表作家。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
- 28 -
D项,“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表明‘唐宋散文大家’互相认同”表述错误,原文说“韩愈说柳宗元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迁)’”, 这里“韩愈把柳宗元比作司马迁”是类比,而非比喻论证。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
B项, “以明白如话见长”错误,原文信息是“唐文奇特,结构上纵横开阖,波澜起伏,词语上也追求新奇;宋文从容,曲折舒缓,不露锋芒,语言则以明白如话见长”,可见“明白如话”是宋文的一个特点,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B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摘编自《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 28 -
无论走到哪个城市,全是清一色的大高楼,霓虹灯,宽马路,并配有所谓的中央商务区。与此同时,传承着中华文化的古建筑群却在毁灭性消失。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我国有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其中很多是被各类建设行为毁掉的。“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这些传统建筑越来越少,倒是山寨型的标志性建筑比比皆是,欧陆风情大行其道,导致城市个性丢失、品位低下。”目前城市居民小区已成为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产品,城市特色难以寻觅。“我们的人均住房面积提高了,却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与传统,难觅心灵的归宿。”
(摘编自《“千城一面”与山寨建筑遍地,谁来塑造有灵魂的城市》,“人民网”2013年8月19日)
材料三:
中国建筑要面向未来,但我们更不能忘记它还背靠五千年中华文明。我们应认真梳理和汲取拥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元素,坚持以人为本的建筑本原,既研究传统建筑的“形”,更传承传统建筑的“神”,妥善处理城市建筑形与神、点与面,取与舍的关系,在建筑文化泛西方化和同质化的裹挟面前清醒地保持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立与自尊。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弄清楚西方建筑文化的来龙去脉,把东西方建筑文化融会贯通,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的过程中吸收西方优秀建筑理念,在与西方建筑技艺交融对话中不断发展中国建筑文化,努力建造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治理城市建筑乱象,应从扭转非理性的规划设计入手。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牢固树立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对城市核心区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要划出红线,注重延续城市文脉。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审视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工作,找到符合国情和地域文化的规划方法,在深入挖掘建筑文化内涵和区域特色上下足功夫。
有人说,奇怪建筑产生的责任归属应当三七开,决策者七、建筑师三。事实的确如此。应下决心改变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出现的行业生态堪忧、专业素养不足的窘境,大力加强建筑设计人才队伍建设。特别要注重提高建筑设计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自信,消除迷茫和误解,立足民族优秀传统,珍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让建筑设计师学习环保、节能、智能等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在深入了解西方过程中反思自己,在与世界文化对话中提升自己,进而将建筑文化上升到哲学层面进行认识,并用通感,体悟等东方思维模式对其进行升华,完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的重构。
(摘编自《中国建筑要有文化自信》)
4. 下列不属于建筑“可译性”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用华丽的琉璃建造出的显示皇家尊严的琉璃牌楼圆券门与古罗马时代纪念统一罗马帝国而修建的古罗马凯旋门石拱门。
B.
- 28 -
一座欧洲建筑,如同欧洲的画一样,是可以一览无遗的;中国的任何一处建筑,都像一幅中国的手卷画,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
C. 天主教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采用石材,有直插蓝天的尖塔,伊斯兰教著名圣寺麦加清真寺用大理石堆砌,也有高耸入云的尖塔。
D. 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国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华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是中国建筑技艺与西方建筑技艺交融对话的前提,既观照自我,又互相学习。
B. 在全球化浪潮的今天,中国城市建筑师既要面对未来,又不能失去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建筑要延续城市文脉。
C. 在建筑文化泛西方化和同质化的裹挟面前清醒地保持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立与自尊,才能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形与神。
D. 一味模仿西方建筑,我国就难以建造出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建筑。
6. 面对我国城市“千城一面”和某些城市山寨外国建筑的现状,请结合材料分析建筑设计师和规划师应如何保留我们本民族的特色。
【答案】4. B 5. C
6. ①认真梳理和汲取拥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元素,在建筑文化泛西方化和同质化的裹挟面前清醒地保持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立与自尊。②在与西方建筑技艺交融对话中不断发展中国建筑文化,努力建造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③让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回归理性,对城市核心区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要划出红线,注重延续城市文脉。④大力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学习西方先进理念的同时,完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的重构。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不属于建筑‘可译性’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本题中,首先理解“可译性”,根据材料一可知,“可译性”指的是不同民族的建筑之间可以相互理解,融合。
- 28 -
B项,“一座欧洲建筑,如同欧洲的画一样,是可以一览无遗的;中国的任何一处建筑,都像一幅中国的手卷画,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是宏观而论中西方建筑的风格差异,而且都用画来形容,不是将其他民族的建筑用自己的建筑方式展示出来,所以不属于“可译性”。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
C项,“在建筑文化泛西方化和同质化的裹挟面前清醒地保持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立与自尊,才能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形与神”逻辑混乱,原文是“既研究传统建筑的‘形’,更传承传统建筑的‘神’,在建筑文化泛西方化和同质化的裹挟面前清醒地保持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立与自尊”,可见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因果关系,曲解文意。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建筑设计师和规划师应如何保留我们本民族的特色。”
- 28 -
答题区域主要集中在材料三。材料三提到“中国建筑要面向未来,但我们更不能忘记它还背靠五千年中华文明。我们应认真梳理和汲取拥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元素,在建筑文化泛西方化和同质化的裹挟面前清醒地保持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立与自尊。”说明要保留本民族的特色,首先要不能忘记本民族的创痛建筑风格和元素,要有自己的独立和自尊;其次,材料三还提到“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弄清楚西方建筑文化的来龙去脉,把东西方建筑文化融会贯通,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的过程中吸收西方优秀建筑理念,在与西方建筑技艺交融对话中不断发展中国建筑文化,努力建造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说明我们要保留本民族的特色,还要讲东西方建筑文化融会贯通。材料三第二段提到“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牢固树立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对城市核心区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要划出红线,注重延续城市文脉。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审视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工作,找到符合国情和地域文化的规划方法,在深入挖掘建筑文化内涵和区域特色上下足功夫。”材料三第四段提到“应下决心改变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出现的行业生态堪忧、专业素养不足的窘境,大力加强建筑设计人才队伍建设。同时,让建筑设计师学习环保、节能、智能等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在深入了解西方过程中反思自己,在与世界文化对话中提升自己,进而将建筑文化上升到哲学层面进行认识,并用通感,体悟等东方思维模式对其进行升华,完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的重构。”,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目前我国城市“千城一面”和某些城市山寨外国建筑的现状,保留我国建筑民族特色的措施,学生只要进行综合概括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城(节选)
沈从文
为了避雨,祖孙二人同那只黄狗,走到顺顺吊脚楼上去,挤在一个角隅里。有人扛凳子从身边过去,翠翠认得那人正是去年打了火把送她回家的人,就告给祖父:
“爷爷,那个人去年送我回家,他拿了火把走路时,真像个山上的喽啰!”
祖父当时不作声,等到那人回头又走过面前时,就闪不知一把抓住那个人,笑嘻嘻说:
“嗨嗨,你这个喽啰!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还怕酒里有毒,把你这个真命天子毒死!”
那人一看是守渡船的,且看到了翠翠,就笑了。“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
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
这一次虽在这喽啰长年口中听到个“二老”名字,却不曾见及这个人。从祖父和那长年谈话里,翠翠听明白了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沅水中部青浪滩过端午的。但这次不见二老,却认识了大老,且见着了那个一地出名的顺顺。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回家时,祖父抱了那只白鸭子同别的东西,翠翠打火把引路。两人沿城墙脚走去,一面是城,一面是水。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祖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所在,因为今天太高兴一点,便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 28 -
祖父话虽不说了,心中却很显然地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向前快快地走去了。
“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祖父明白翠翠为什么事不高兴,便唱起摇橹人驶船下滩时催橹的歌声,声音虽然哑沙沙的,字眼儿却稳稳当当毫不含糊。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
“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皆记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
……
远处鼓声又蓬蓬地响起来了,黄狗张着两个耳朵听着。翠翠问祖父听不听到什么声音。祖父一注意,知道是什么声音了,便说:“翠翠,端午又来了。你记不记得去年天保大老送你那只肥鸭子?早上大老同一群人上川东去,过渡时还问你。你一定忘记那次落的行雨。我们这次若去,又得打火把回家;你记不记得我们两人用火把照路回家?”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其实她那意思就是“我怎么记不得?”
祖父明白那话里意思,又说:“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
提起旧事翠翠嗤地笑了。
“爷爷,你还以为大鱼会吃掉我?是别人家说我,我告给你的!你那天只是恨不得让城中的那个爷爷把装酒的葫芦吃掉!你这种记性!”
“我人老了,记性也坏透了。翠翠,现在你人长大了,一个人一定敢上城去看船,不怕鱼吃掉你了。”
“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
“人老了才当守船。”
“人老了应当歇憩!”
“你爷爷还可以打老虎,人不老!”祖父说着,于是,把手膀子弯曲起来,努力使筋肉在局束中显得又有力又年青,并且说:“翠翠,你不信,你咬。”
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且知道唢呐方向。要祖父同她下了船,把船拉过家中那边岸旁去。
- 28 -
为了想早早地看到那迎婚送亲的喜轿,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过不久,那一伙人来了,两个吹唢呐的,四个强壮乡下汉子,一顶空花轿,一个穿新衣的团总儿子模样的青年;另外还有两只羊,一个牵羊的孩子,一坛酒,一盒糍粑,一个担礼物的人。一伙人上了渡船后,翠翠同祖父也上了渡船,祖父拉船,翠翠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拢岸后,团总儿子模样的人,从扣花抱肚里掏出了一个小红纸包封,递给老船夫。这是当地规矩,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
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起弄明白了。吹唢呐的一上岸后,又把唢呐呜呜喇喇吹起来,一行人便翻山走了。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
祖父掂着那红纸包封的分量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只十五岁。”
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
到了家边,翠翠跑还家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祖父与翠翠之间的对话幽默风趣,言谈之中足见祖父对大老充满了喜爱,经过考验,祖父有意将翠翠许配给大老。
B. 有心二老,二老却不在,无意大老,大老却在眼前,小说作者匠心安排这样的情节,把故事演绎得曲折有致,波澜起伏。
C. 祖孙间愉快地调侃,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读来令人温暖。翠翠对祖父充满了关心和爱,已经开始打算替祖父守船了。
D. 结尾处作者用轻淡笔力呈现出来的环境描写,再现了边城的温柔,美丽、平静,远离世俗的尘器,契合了自然纯朴的人性美。
8. 我国古代有句诗“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本文是如何表现翠翠对心上人的中意之情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写迎亲的队伍,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A 8. ①神态
- 28 -
描写:打火把送她回家的人提起二老时,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以及爷爷提起前年旧事时翠翠嗤地笑了,都表现了当提起与二老有关的事时翠翠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她内心的喜悦。②语言描写:爷爷提起要将翠翠许配给大老时,翠翠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又故意对爷爷说“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表现翠翠对爷爷误解她心意所属时的懊恼。③场面描写的烘托:湘西嫁女的婚俗场面一度使翠翠陷入沉静。表现翠翠对未来美好爱情的一种向往。
9. ①体现了湘西婚嫁的民俗特色,使文章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②引发翠翠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期盼之情,也引发祖父对孙女的终身大事的关心。③为队伍上岸后的唢呐声引发了祖孙俩对未来的遐想作铺垫。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
A项,“祖父对大老充满了喜爱,经过考验,祖父有意将翠翠许配给大老。“错,祖父并没有对大老充满了喜爱,也没有考验,他是担心翠翠以后一个人,所以想把翠翠嫁出去。
故选A。
【8题详解】
此题考核鉴赏小说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指出小说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小说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表现翠翠对心上人的中意之情的。答题时先通读文本,找出文中描写翠翠的语句,然后指出这些内容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翠翠的什么心情。“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是对翠翠的神态描写,表现了当提起与二老有关的事时翠翠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她内心的羞涩喜悦。“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是语言描写,表现翠翠对爷爷误解她心意所属时的懊恼。另外,关于湘西迎亲过程的详细描写,之后“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也是为了烘托翠翠的心情,表达了她自己对日后爱情生活的向往。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及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可从内容和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题干中提到“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写迎亲的队伍,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 28 -
内容上,原文描写“那一伙人来了,两个吹唢呐的,四个强壮乡下汉子,一顶空花轿,一个穿新衣的团总儿子模样的青年;另外还有两只羊,一个牵羊的孩子,一坛酒,一盒糍粑,一个担礼物的人。一伙人上了渡船后,翠翠同祖父也上了渡船,祖父拉船,翠翠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拢岸后,团总儿子模样的人,从扣花抱肚里掏出了一个小红纸包封,递给老船夫。这是当地规矩,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详细地写了迎亲的过程,体现出当地的婚嫁民俗特色,使文章具有地方色彩。迎亲过程是美好的事情,迎亲之后祖父对翠翠说的话以及翠翠让爷爷吹曲子,体现了这样一次婚嫁过程,引发翠翠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期盼之情,也引发祖父对孙女的终身大事的关心。
情节上,大量篇幅描写迎亲的队伍,引出了下文,引出了下文祖孙二人的种种行为和心理动态。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其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在蹙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 28 -
魏禧论曰: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与?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与?抑用之自有时与?子灿遇大铁椎为壬寅岁,视其貌当年三十,然则大铁椎今四十耳。子灿又尝见其写市物帖子,甚工楷书也。
(节选自《魏叔子文钞》)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迭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
B.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
C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
D.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南,以在黄河以南而得名,在汉代为豫州,古称“中州”“中原”。唐设“河南道”,管辖今天的河南、山东等省的黄河以南地区。
B. 鸡鸣,十二时辰制,常指天明之前,是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与四更、四鼓、子夜相对应,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相当于现在的凌晨1~3时。
C. 壬寅,中国历法上的干支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D.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在楷书产生之前,我国的书法已产生了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书体。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铁椎形象怪异,沉默寡言。他相貌丑陋,饭量很大,持兵器大铁椎,人们对他知之甚少,他很少与人交谈,连名字和籍贯都不说。
B. 大铁椎有知人之明,坦诚豪爽。他要离开宋将军时表示,初闻宋将军的大名,认为宋将军乃当世豪杰,现在觉得不能同干一番事业,就此离去。
C.
- 28 -
大铁椎不拘小节,神秘莫测。他不戴帽子不穿袜子,还带了大量钱财;杀贼之后,因怕宋将军强留,很快消失在夜色之中。
D. 大铁椎勇猛过人,所向披靡。旷野决斗,面对一拥而至的一百多个敌人,他奋力挥椎,左右猛击,杀三十多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2)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
(3)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与?抑用之自有时与?
【答案】10. C 11. B 12. C
13. (1)力气大,擅长射箭,比陈子灿大七岁,青少年时代的同学,因此陈子灿曾经与他一同访问过宋将军。
(2)我屡次打杀拦路抢劫的强盗,夺取他们的财物,因此他们很恨我。我若久留此地,灾祸将会牵连到你。
(3)难道上天降生人才不一定被人任用吗?还是任用他们自会有一定的时机呢?
【解析】
【分析】
A.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迭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
B.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
C.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
D.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 28 -
本句中“时座上有健啖客”的意思是“当时座上有个饭量很大的客人”,如果“客”断在后面这个句子不成立,因为“健啖”是动词,而“有”的宾语应该是名词,所以“客”后面应该断开,排除BD;“不”是副词,“去”是动词,作谓语,“柄”“铁”都是名词,但是和去搭配不当,因此,“去”后面应该断开,那“柄铁”连用,是指大铁椎柄上的铁链,排除A。整个句子的意思是:当时座上有个饭量很大的客人,容貌很丑陋,右腋下夹着个大铁椎,有四五十斤重,吃饭以及拱手行礼时,一刻也不放下它。大铁椎柄上的铁链折迭围绕着,像锁上的链子,把它拉开有一丈多长。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
B项,与“子夜”相对应错,“鸡鸣”应与“丁夜”相对应。西周时就已使用十二时辰制。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夜半指半夜十一点到第二天凌晨一点;鸡鸣指凌晨一点到三点。同时中国古代又把夜分成五更:一更为甲夜,即晚上七点到九点;二更为乙夜,即晚上九点到十一点;三更为丙夜,即半夜十一点到第二天凌晨一点;四更为丁夜,即凌晨一点到三点;五更为戊夜,即凌晨三点到五点。由此可见,“鸡鸣”应与“丁夜”相对应。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杀贼之后,因怕宋将军强留,很快消失在夜色之中。”错,原文是“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意思是:“侠客向宋将军告辞说:‘我当初听到你的名声时,把你当作英雄豪杰,然而你的武艺全不顶用,我走了。’”大铁锤并不害怕宋将军的挽留,而是觉得宋将军没有他想象的厉害,所以想离开。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 28 -
第一句得分点:“善”,擅长;“故”,因此;“尝”曾经;“过”,访问。
第二句得分点:“数”,多次;“击杀”打杀拦路;“仇”仇恨;“且”,将要;“及”,牵连。
第三句得分带你:“岂”,难道;“为”,被;“抑”,抑或,还是;“时”,时机。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译文:
大铁椎,不知是什么地方人。北平陈子灿到河南去看望他的哥哥,在宋将军家里遇见了大铁椎。宋将军是怀庆青华镇人,擅长武术,七省爱好武术的人都来向他学习,人们因他长得魁梧健壮,所以叫他宋将军。宋将军的徒弟高信之,也是怀庆人,力气大,擅长射箭,比陈子灿大七岁,是他小时候的同学,因此陈子灿曾经与他一同访问过宋将军。
当时座上有个饭量很大的客人,容貌很丑陋,右腋下夹着个大铁椎,有四五十斤重,吃饭以及拱手行礼时,一刻也不放下它。大铁椎柄上的铁链折迭围绕着,像锁上的链子,把它拉开有一丈多长。他很少跟人们交谈,说话像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口音。问他家乡在哪,姓甚名何,都不作回答。
我们在一起睡觉,到半夜,客人说:“我走了。”话音刚落,人就不见了。陈子灿见窗门都关着,就吃惊地问高信之。高信之说:“客人刚来时,不戴帽子,不穿袜子,用蓝手巾包着头,脚上缠着白布,除了大铁椎外,什么东西都没有携带,而腰带中裹着很多银子。我和宋将军都不敢问他。”陈子灿一觉醒来,侠客却已打着呼噜睡在床上了。
有一天,侠客向宋将军告辞说:“我当初听到你的名声时,把你当作英雄豪杰,然而你的武艺全不顶用,我走了。”宋将军竭力挽留他,他就说:“我曾屡次打杀拦路抢劫的强盗,夺取他们的财物,因此他们很恨我。我若久留此地,灾祸将会牵连到你。今晚半夜,强盗们正约定和我到某个地方决斗。”宋将军高兴地说:“我骑着马带着弓箭来助战。”侠客说:“不要去,强盗本领强且人又多,我想要保护你,就不能杀个痛快。”宋将军向来自以为了不起,并且也很想看看侠客的本领,就竭力请求侠客同往。侠客没办法,就带他一起走。将要到达决斗的地方,侠客送宋将军登上一座荒废无人的堡垒,说:“你只许观看,千万别作声,(以免)让强盗们发觉你。”
- 28 -
这时,鸡叫月落,星光照着空旷的原野,百步之内能够看见人。侠客骑马飞驰而下,吹了几声觱篥。一会儿,二十多个骑马的强盗从四面聚集过来,徒步行走背着弓箭跟在后面的有一百多人。一个强盗提着刀纵马冲向侠客,侠客大喊:“看椎。”挥舞起铁椎,强盗应声坠落马下,马头也被砸得碎裂。那伙强盗向前包围上来,侠客奋力挥舞铁椎左右猛击,强盗们连人带马栽倒在地,三十多人被杀死。宋将军屏住呼吸观看这场恶战,吓得两腿发抖,几乎从堡垒上掉下来。忽然听到侠客大声呼喊道:“我走啦!”尘灰滚滚,朝着东方飞奔而去。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魏禧评论说:张良找到了大力士,在博浪沙用铁椎捶击秦始皇,大铁椎大概也是那种人吧?老天生下有奇异才能的人,一定有用得着他的地方。但我读陈亮的《中兴遗传》,发现那些才智出众、侠义刚烈、雄奇卓异的人,无声无息地不能在当代显露功绩声名的,又为什么这样多呢?是不是上天降生的人才不一定被人任用呢?还是任用他们自会有一定的时机呢?陈子灿遇见大铁椎是壬寅年,看他的相貌应当是三十岁,那么大铁椎当时已有四十岁了。子灿又曾经看见他写买东西的单子,楷书写得非常工整漂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开头就点出“名都”“佳处”,反衬了下文今日扬州城的破败荒凉。
B. “犹厌言兵”的“厌”字,很恰当地写出了人们痛恨战争和伤乱之情。
C. “杜郎俊赏……难赋深情”几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深沉感情。
D. 本词下阕善于化用杜牧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波澜起伏,余味不尽。
15. 请从艺术手法上赏析“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答案】14. C 15.
- 28 -
①用典:“过春风十里”化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表现昔日的繁华。②虚实结合:“过春风十里”象征昔日的繁华,此处为虚写。“荠麦青青”,为实写今日的萧条冷落。③对比:上下两句今昔对照鲜明,突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直抒胸臆”错,词人是借助杜牧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深沉感情。属于间接委婉达意。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艺术手法分析。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意思是当年垂柳夹道、春风弥漫的十里街衢,如今却是一片自生的荠菜和野麦,青色无限。这又衬托出,这里的居民大都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几乎看不到人们活动的迹象。“过吹风十里”是化用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用来今昔对比,以前的扬州繁华热闹,而如今只有一些野生的荠菜和野麦,一片荒凉。回忆以前的扬州是虚写,眼前的“荠麦青青”是此人眼前所见之景,是实写。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慨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雕栏玉砌应犹在 (2). 只是朱颜改 (3).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4).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 管弦呕哑 (6). 多于市人之言语
- 28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此题难写的字词有: 雕栏玉砌、沮、呕哑等。
【点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鸟类生活在人类周围,它们跳跃翱翔,___________________,从早到晚,用歌声___________________着环境的枯燥与单调。在城市里,我们对它们居住何处知之甚少,倒是夜巡的流浪猫们最喜欢掏鸟窝。但当人们想亲近鸟类时,它们又毫不含糊地跳开或飞走,只留下一抹剪影。这真是一种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动物!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后期,鸟类学的主要目标是建立新种的分类、开展描述,大量的科学探险者深入鸟类资源丰富的热带岛屿收集标本,比如博物学家达尔文,奥杜邦等,后者是西方最负盛名的鸟类绘制者,他笔下____________________的鸟类画作装点了很多家庭的客厅和书房。( )。如今,观鸟活动在我国一些拥有湿地等自然保护区的城市里进行得___________________,爱好者使用望远镜本身就是一部长焦相机,不仅能观察测距,还能拍摄照片,也能减轻人类对鸟类最大限度的打扰。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千姿百态 调剂 惟妙惟肖 如日中天
B. 仪态万方 调节 栩栩如生 如日中天
C. 千姿百态 调剂 栩栩如生 如火如荼
D. 仪态万方 调节 惟妙惟肖 如火如荼
- 28 -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到20世纪早期,大多数鸟类已被科学认识
B. 到20世纪早期,科学已认识大多数鸟类
C. 大多数鸟类到20世纪早期,已被科学认识
D. 科学到20世纪早期已认识大多数鸟类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爱好者使用的望远镜本身就是一部长焦相机,不仅能观察测距,还能拍摄照片,却能最大限度地减轻人类对鸟类的打扰。
B. 爱好者使用的望远镜本身就是一部长焦相机,不仅能观察测距,还能拍摄照片,也能减轻人类对鸟类最大限度的打扰。
C. 爱好者使用望远镜本身就是一部长焦相机,不仅能拍摄照片,还能观察测距,也能最大限度地减轻人类对鸟类的打扰。
D. 爱好者使用望远镜本身就是一部长焦相机,不仅能观察测距,还能拍摄照片,也能最大限度地减轻人类对鸟类的打扰。
【答案】17. C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仪态万方,形容容貌,姿态各方面都很美,侧重指人。根据语境,这里是指鸟的姿态,应选“千姿百态”。
第二处:调节,在数量、程度,规模等方面进行调整,使符合标准;调剂,调整有无,余缺等情况,调整使合宜。根据语境,这里是指鸟用歌声改变鼓噪的和单调的环境,应选“调剂”。
第三处: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形容艺术技巧好,描写模仿得非常逼真。根据语境,这里是指绘画非常生动,应选“栩栩如生”
第四处:如日中天,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根据语境,这里是指鸟活动非常热闹,应选“如火如荼”
故选C。
【18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中,
根据文意脉络,时间状语应该在句首,与下一句“如今……相照应”排除CD。
根据陈述对象一致性原则,应该以鸟为主体,而非科学家,需要排除B;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本题中,
A项,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将“却”改为“还”。
B项,语序不当,“最大限度”调到“减轻”之前。
C项,不合逻辑,在“使用”之后加“的”;语序不当,望远镜本身就是一种观测仪器,所以“能观察测距”应该放在“能拍摄照片”前面。
故选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由于“粹”,才能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恽南田语)。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①_______________,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②_______________,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义粹,这不是矛盾吗?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③_______________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在两千年前所正确地指出的。
【答案】 (1). ①“虚”和“实”辩证统一(或:“粹”与“全”辩证统一) (2). ②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 (3). ③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
- 28 -
【解析】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语句补写通常补写三种类型的句子:总括句、展开句、总结句。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本题,首先通读文段,便可知晓本段文字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述了“虚”和“实”辩证统一”,第一处补写,根据横线处的后面语境“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可知横线处应陈述“虚”和“实”辩证统一”;第二处,根据后一句“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义粹,这不是矛盾吗?”,可推知该横线处应补写“全”和“粹“相互矛盾;第三处,根据前面的分号,以及后面“集粹且全”,可知横线上的意思应为“全”和“粹”不同时反应,再结合前文“粹”和“全”的意思,横线处应该填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这样句式语气均能贯通。
【点睛】语句连贯要求
1、保持话题一致。一个长句或句群只有话题和陈述角度一致,中心才会明确,语意才能贯通。如果中间转换了话题或陈述对象(主语),势必会影响到语意的连贯。
2、保持结构、句式一致。①语言中常有些排比句、对偶句,这就要求结构上的统一,破坏了这种统一,也就失去了连贯性;②用陈述句还是疑问句,用主动句还是被动句,合说还是分说,也会涉及连贯问题;③复句中的分句与分句间有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注意不到这一点,将破坏分句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句意的连贯。
3、保持顺序的合理。连贯的句子之间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遵循一定的规律:或以空间先后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事物发展前后为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主次、轻重为序。
4、保持氛围(意境)的协调。选用句式或所给语段一般有特定的情调和氛围,或热情奔放,或悲凉伤感,或明丽愉悦,或冷落萧条。感情上或喜或悲,态度上有褒有贬。
解题时,要整体把握语段的情调和氛围,注意保持选项中的景物及其特征与语段中所提到的景物及其特征的协调性。
21.请对下面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答案中可出现英文简称)
- 28 -
今年隆重发布的首张黑洞照片,让人们见识到了幕后功臣“事件视界望远镜”(EHT)的威力。它把各大洲的观测设备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巨型虚拟望远镜,整合能力超乎想象。不过,这项前沿技术目前正在被刷新——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天文学项目“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建成后,将引领未来的射电天文研究。我国拥有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是北半球最灵敏的设备,可与位于南半球的SKA形成互补。
【答案】SKA建成后,将刷新EHT技术,引领未来的射电天文研究,可与FAST形成互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做本题时首先给文段分层,开头句是总结,领起全文的作用,因为太宏观,没有提到主体对象,提取时便可忽略不计。第二句提到了EHT,第三句写“事件视界望远镜”的整合能力。第四句写SKA建成后将引领未来的射电天文研究,刷新EHT技术,第五句写我国拥有的设备FAST可以和SKA形成互补。学生将这些信息整合成一句话就可以了。
【点睛】概括语段要点技巧点拨
1.摘取连缀法。提取句子主干,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照题干要求进行连缀,此法适用于封闭性语段,以及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的材料。
2.分层概括法。这是压缩语段时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考生答题时要有整体意识,不可疏漏或断章取义。考生在通读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语段的层次,概括层意,抓住重点;再将概括、归纳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保留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将提炼、筛选的主要信息用简练、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此步骤可简单概括为: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分清主次——去次存主——连缀语句。
3.语意并取法。即根据语段之间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考生在做题时可通过跳读或浏览的方法阅读全文,迅速把握材料的思路和整体结构,找出内容的要点和重点。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婺源味道,是黛瓦白墙的徽派建筑上,蜿蜒的藤蔓间冒出的绿色新芽,是烟雨朦胧的袅袅烟雾中,漫山遍野黄灿灿的油菜花,更是那升腾的缕缕炊烟,是舌尖上的一抹乡愁。数千年历史孕育的独特饮食文化代代相传,成就了最鲜美的婺源味道。
- 28 -
材料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坐看蜻蜓戏水,闲听儿童嬉闹…这样的农村,是你记忆中的乡愁吗?随着农村环境整治的加速推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农村画卷正在江苏大地铺展。
乡愁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里的一种重要的感情。美丽乡村建设如何留住乡愁?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守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最近,一组数据让人惊心: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则列出了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可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 28 -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抢救者感慨:“我们走进许多美丽的村子,有老树、山庙、石板房,但是没有人。”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在云南古生村,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当地白族民居的庭院“记得住乡愁”,指出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在湖北峒山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一道,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在综合分析材料基础上表达、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明确,往往限定了写作范围和对象,暗示了文体——议论文。但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有一定的开放性,具体到每位考生又必须明确,应该选择自己赞成或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观点,选择自己有素材积累和感触的观点来写。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
审题:
这两则材料是描写美丽的乡村风景,也就是“美丽的乡愁”。相关“美丽乡村建设如何”的内容,提示语中也写道“美丽乡村建设如何留住乡愁”,有明确的倾向性。因此学生在写作之时,要围绕应该如何留住乡愁行文,积极向上即可。
立意:
1、城市诚精彩,乡愁不可抛
2、人生不该只有城市的霓虹,也应该有乡村的月光
3、让青山绿水永存,唤他乡游子回归
4、乡村的年轻一代应接过父辈们的接力棒,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素材:
- 28 -
1、“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
2、《白鹿原》透视出,曾经维护公序良俗、道德伦理的乡规民约,其威信力和影响力也在逐渐的衰败和消逝……那些曾经被乡民们熟悉的乡规民约成为了落寂的影子,不再被提及,不曾被打量。“乡规民约的消逝”仅仅是《白鹿原》这部宏大史实中的一隅,然而它给我们带来的警醒却不容小觑。
3、但是,象征着精神的乡土纽带,却在象征着物质的城市纽带前屡屡“败阵”,让我不得不担忧:唯物质主义正在毁掉乡土。当然,追求物质是无可非议,但若是把物质当成第一要义,政府为了政绩不断扩建,企业为了利益铲平乡村,居民为了利益出走乡土……这个社会长此以往,虽然富有了,但也不过是精致的空壳罢了。所以,守护好城乡纽带,在当下的要义,已成为了守护乡愁,守护乡土。
4、而作为00后,要拥有守护乡愁的担当与勇气。如梁启超式的“少年中国”,鲁迅式的“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李贺式的“少年心事当拏云”。我们不应把乡愁看成是上一代人的责任,而应把握住此般难得的年轻,为我们的社会留住根,守好根。
结构:
开头描写乡村衰落的现状,提出问题,如何留住乡愁。接着分析城市化进程对乡村的影响,城市不断外延扩张,乡村愈发脆弱,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然后分析乡村的价值:我们的祖辈都是从乡土而来,乡土藏着我们的根。所以,乡土这一端的纽带,是不可或缺的。接着分析该怎么做:政府、城市、乡村、个人。引用习主席的话: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最后分析作为年轻一代应如何做,要拥有守护乡愁的担当与勇气。
【点睛】技巧写作,可以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1、题目紧贴材料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文好题先行。”作文拟题是十分重要的。题目自拟其实就是考查考生的拟题能力。拟题的一般要求是:概括内容、观点鲜明、新颖别致、简洁生动。能在第一时间抓住评卷老师的眼球,博得好感,占据获取高分的良机。
2、适当运用名言警句
引用名言警句切忌滥用;要与作文材料关系密切,概括或者深化主旨;语言要简洁,一般控制在一行字以内为佳,写出几十字往往弄巧成拙。
3、开头紧扣主题
- 28 -
材料作文的开篇最好能够扣合材料,入题迅捷,观点鲜明,语言精练。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顺势明确立场,语言干净。这就是阅卷老师希望看到的开篇。
4、结尾申明主题
如果前面的环节考生都没有把握住,那么,结尾就是最后一次结合材料的机会,处理得当,仍可力挽狂澜,使文章提档升分。但遗憾的是,有一小部分考生行文至结尾仍然没有贴合材料,错失最后的良机,令人感到非常惋惜。结尾不仅要在形式上照应开头,而且在内容上贴近材料的核心,从而把文章从“不切题”的深渊中打捞上来。
写作文需要主题鲜明,贴近材料;开头要先声夺人,结尾要互相照应。
- 28 -
- 28 -
相关文档
- 语文卷·2019届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2021-06-0717页
- 语文卷·2019届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2021-06-0714页
- 语文卷·2018届青海省西宁五中高二2021-06-0718页
- 语文卷·2019届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2021-06-0715页
- 河南省安阳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2021-06-078页
-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宜春市高二上2021-06-0726页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2022021-06-0727页
- 语文卷·2019届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2021-06-0718页
- 2017-2018学年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2021-06-0721页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19-22021-06-07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