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 M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性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
周兴杰
①市场经济与大众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改变了文艺的存在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欣赏习惯。“文学终结论”尚且余音未绝,又有学者提出了“粉丝能不能替代知音”的疑问,引发热议。
②“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18世纪美学学科形成之初,为解决“趣味无争辩”的难题,休谟也推崇批评家来提供“趣味和美的真正标准”。可见,“知音”的趣味早已渗透到经典艺术标准当中。因此,“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③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需要指出的是,大众文化在使用中的确具备活跃的意义再生产功能,而且流行文艺也的确包含有别于高雅艺术的美学旨趣。因此,可以明确,“粉丝”的欣赏和“知音”的欣赏对比,它首先是一个趣味差异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品位高下的问题。
- 27 -
④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芜存菁,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有趣的是,金庸晚年按“经典”标准大力修改当年作品,不想费力不讨好,竟遭众多“金迷”抵制。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⑤粉丝欣赏要求突破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等。如此,粉丝将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并在使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提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⑥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唱和MTV翻拍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
⑦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但是,将“粉丝”与“知音”并置,能建构一种相互映照的批判视野,使我们可以借此反观二者。二者并非没有相通之处,那就是不管接受什么类型的作品,都得有以文本辨识为基础的热爱。如果有了这份热爱,知音与粉丝未必是不能沟通和相互接受的。基于此,笔者以为可以提倡“知音型粉丝”和“粉丝型知音”,来构建这种相互映照的批判视野。
1. 下列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粉丝”对特定文本具有敏锐的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的辨别方式具有主观随意性。
B. “知音”尊重作家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内涵,提炼出创作主旨。
C. “粉丝”具有强大的生产力,他们能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的新文本有的能与原作相媲美。
D. “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知音式文艺批评的旨趣更理性、客观,因此,比“粉丝”欣赏具有更高的品位。
- 27 -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目的是阐述作为“知音”,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品主旨,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
B. 文章第②③段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各自的来历、内涵和大众的评价,让读者明白两者是不同文艺种类的接受者。
C. 为使读者对“知音”和“粉丝”有进一步的认识,文章第④⑤⑥段分别从文本辨识力、参与方式和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详细阐述。
D. 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形象贴切的比喻,使论述更加生动透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知音”与创作者在生活中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接受者希望能成“知音”,创作者希望能有“知音”。
B. 粉丝欣赏具有强烈的参与性,与欣赏原作本身相比,他们更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
C. 金庸晚年按“经典”标准大力修改当年作品,可见作为大众文化的“金庸武侠小说”其审美价值不高。
D. “知音型粉丝”可以将之理解为把“知音”的视角带入大众文化欣赏中,力求将欣赏的快乐建立在文本辨识的基础上,进而修正那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过于随意的辨别方式。
【答案】1. D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项,“比‘粉丝’欣赏具有更高的品味”错误,文中已经表明“因此,可以明确,‘粉丝’的欣赏和‘知音’的欣赏对比,它首先是一个趣味差异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品位高下的问题”,可见“更高品味”一说错误。
故选D。
【2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A项,“目的是阐述作为‘知音’,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品主旨,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分析不全面,从文中来看,目的应该是阐述“知音”内涵的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朗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知音’与创作者在生活中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错误,“知音”与创作者相互依赖的关系不是“生活中”的,而是精神层面;
B项,曲解文意,“他们更加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错误,原文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并没有在程度上进行比较;
C项,“审美价值不高”错误,文中说“流行文艺也的确包含有别于高雅艺术的美学旨趣”,可见依然存在审美的价值,只是与高雅艺术中的美学旨趣有所不同。
故选D。
【点睛】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
- 27 -
,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网络谣言是借助网络平台传播的不实言论,相较于其他谣言,网络谣言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等特点。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自媒体的日渐兴起给网络谣言的传播和扩散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摘编自人民论坛网2018年5月15日)
材料二:
【人民网北京1月18日电】1月17日下午,由腾讯公司举办的阳光媒体人暨谣言治理大会在京召开,现场发布了《2018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报告指出,微信平台2018年全年共拦截谣言8.4万多条,辟谣文章阅读量近11亿次。其中,食品安全、医疗健康、社会民生等领域均是谣言“重灾区”,如“菠菜豆腐一起吃会得结石”“洋葱杀死感冒病毒”“MH370坠毁柬埔寨”等均为网民极其关注的谣言案倒,平台拆解了这三类谣言的九大套路,从谣言的传播趋势、网民地域分布和相关话题人群画像等数据来剖析其传播度、危害度,进行谣言鉴定。
报告同时指出,中老年网民数量已突破8000万,相较八零后、九零后的青年群体,中老年群体更具传谣倾向,网络谣言成为中老年网民群体遭遇比例最高的网络风险,针对这种情况,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副主任何凌南就谣言治理办法提出了四方面建议:快速生产和发布辟谣内容、利用社交网络阻断谣言传播、生产中老年人“看得懂、传得开”的辟谣内容。增强辟谣内容的权威度和可信度。
(摘编自《(2018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发布》,人民网2019年1月18日)
材料三:
- 27 -
(摘编自《2018网络谣言传播以及成年人认知情况研究报告》)
材料四:
如今,不少内容平台已应用大数据、机器算法、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识谣辟谣。去年6月,微信团队上线“微信辟谣助手”小程序,阅读或分享过的文章一旦被鉴定为谣言,用户将会收到提醒,截至2017年12月已发送3700余万次提醒。字节跳动旗下平台归档社会、健康等领域的4万多个谣言案例,以“人工审核+机器筛查”方式及时阻断谣言传播,最短拦截时长仅用时60秒。
当然,精准辟谣固然有效,而让真相从源头“跑过”谣言,才能真正还网路空间以清朗。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搭建起顺畅高效的官方信息发布渠道、摸清谣言产生源头,清除谣言滋生温床,用真实信息压缩谣言传播空间。另一方面,网络平台,谋体、科研机构等互联网内容生态建设相关主体也应携手合作,通过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覆盖广泛的传播手段,针对关切,解疑释惑、普及科民提升用网素养,增强抗谣免疫力,共同营造良好网络生态。
(摘编自《网络治理重在精准到位》,《人民日报》2018年9月27日)
4.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7 -
A. 从网络谣言分布区域情况来看,我国各地区网络谣言数量均高于国际网络谣言数量,足见我国网络谣言治理问题严峻。
B. 网络谣言分布区域情况的数据显示,华东成为了网络谣言的高发地,网络谣言的分布情况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
C. 在2018年上半年的网络谣言类型分布情况中,社会安全方面的谣言数量最多,科学科研方面的最少,这可以反映出人们对科学科研的关注度不高。
D. 从网络谣言类型的分布中不难发现,网络谣言己经渗透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诸多方面,网络谣言的治理追在眉睫。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和自媒体的日渐兴起,使得网络谣言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的特点。
B. 谣言治理报告显示,腾讯公司在谣言拦截和谣上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并且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来鉴定谣言。
C. 中老年网民更具传谣倾向,快速生产中老年人看得懂传得开的辟谣内容可以有效降低中老年被网络谣言蛊惑的风险。
D. 大数据、机器算法、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识谣辟谣的效率,拦截时长最短的仅需一分钟。
6. 根据上述材料,治理网络谣言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应承担的责任。
【答案】4. D 5. A
6. 涉及网民,网络平台、媒体及科研机构,政府相关部门等方面其中各方应承担责任:①网民:提高自身的网素养,不做网络谣言的传播者和制造者。②网络平台、媒体及科研机构: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提高识谣辟谣效率,共同营造良好网络生态。③政府相关部门:完善网络领域的法律法规,建立起顺畅高效的官方信息发布渠道,摸清源头,清除温床,用真实信息压缩谣言传播空间。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第三步,逐项和原文对照,确定答案。A
- 27 -
项分析错误,“我国各地区网络谣言数量均高于国际网络谣言数量”错,材料三的图中“东北”的网络谣言数量比“国际”的网络谣言数量低。B项,“网络谣言的分布情况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这一说法于文无据,而且从图上看,也有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谣言数量却不低,如“华中”“西南”等。C项,“科学科研方面的最少”“反映出人们对科学科研的关注度不高”分析错误,科学科研领域从业人员具有较高文化层次,谣言不容易产生,所以谣言数量较少,并非因为人们对科学科研的关注度不高。D项分析正确。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原文,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以及文章内容要点,然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句子进行比对,判断正误。本题中,A项分析错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和自媒体的日渐兴起”并不能成为“网络谣言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的特点”的原因,这是理解错误,强加因果。故选A。
【6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章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文中的主要内容,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本题中,分析材料可知,根据网络谣言的特点,网络谣言涉及网民、网络平台、媒体及科研机构。因此,治理网络谣言需要这些相关方的协作。政府相关部门等方面应明确各方应承担的责任,政府及相关部门责任在立法、执法及引导;科研机构的责任在于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提高识谣辟谣效率,共同营造良好网络生态;网民的责任在于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严格守法,不做网络谣言的传播者和制造者。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曹雪芹
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接了进去。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
- 27 -
宝玉留神看她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通“涓”:清洁)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
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她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便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体己茶呢。”二人都笑道:“你又赶了来飺茶吃。这里并没你的。”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她嫌脏不要了。
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瓣爮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盉”。妙玉斟了一盉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她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得了这一盏?”宝玉喜的忙道:“吃得了。”妙玉笑道:“你虽吃得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盏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
妙玉执壶,只向盏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她两个的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她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黛玉知她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宝玉和妙玉陪笑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她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是我使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你要给她,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宝玉笑道:“自然如此,你那里和她说话授受去,越发连你也脏了。只交与我就是了。”妙玉便命人拿来递与宝玉。
- 27 -
宝玉接了,又道:“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妙玉笑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宝玉道:“这是自然的。”说着,便袖着那杯,递与贾母房中小丫头拿着,说:“明日刘姥姥家去,给她带去罢。”交代明白,贾母已经出来要回去。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
7.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选文写贾母一行到栊翠庵品茶,妙玉“忙接了进去”,“笑往里让”,“忙去烹了茶来”,用成窑的茶杯沏上老君眉捧上,可以看出妙玉是一个热情周到的人。
B. 本回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她带着一双透视的眼睛,透视了贵族之家的恣意豪华,虚荣享乐,见证了荣国府的由盛而衰。
C. 选文布局巧妙,照应、过渡自然流畅,通过描写妙玉迎客,给贾母捧茶,耳房品茶等情节,把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场面表现得跌宕起伏。
D. 选文中妙玉说黛玉是“大俗人”,一向性情孤傲的黛玉,默不作声,吃完茶约着宝钗离去,表现了黛玉的世故。
8. 《红楼梦》的细节描写令人惊叹,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写品茶的?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
9. 选文在塑造妙玉这一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这一手法。
【答案】7. C 8. ①茶叶,贾母与妙玉吃何种茶的对话;②茶具,都是格调高雅的古玩珍藏;③茶水,旧年蠲的雨水和藏了五年的梅花雪水;④议茶,关于茶冲泡次数的议论;⑤茶境,栊翠庵、妙玉的耳房。
9. 环境对比,栊翠庵花木繁盛,比别处好看;妙玉对不同人物的对比,对待贾母与刘姥姥的不同,对待贾母与宝钗、黛玉的不同;妙玉与黛玉对比,“黛玉知他天性怪癖”性情怪癖的黛玉衬托出性情绝怪的妙玉;妙玉与宝玉对比,妙玉不能一视同仁,宝玉能做到世法平等。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能力。本题中,考生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品的结构、表现手法,概括作品的主题。
A项,妙玉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热情周到,对于她不喜欢的人,冷若冰霜。
B项,刘姥姥见证的是贾府的鼎盛时期。
D项,妙玉说黛玉是“大俗人”,黛玉知她天性怪僻,不好多说,体现的是黛玉的涵养,而世故是贬义词。
故选C。
- 27 -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需要学生先从文本中找到与品茶相关的细节描写,然后从饮茶的过程进行归纳。一般来说需要准备茶具、茶叶、水,在茶坊中制作。
根据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可归纳为: ①茶叶,贾母与妙玉吃何种茶的对话;根据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可归纳为:②茶具,都是格调高雅的古玩珍藏;根据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可归纳为:③茶水,旧年蠲的雨水和藏了五年的梅花雪水;根据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可归纳为:④议茶,关于茶冲泡次数的议论;根据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可归纳为:⑤茶境,栊翠庵、妙玉的耳房。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以及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中已经明确分析如何用对比的手法塑造妙玉的形象。那么,学生需要明确对比手法的概念及作用。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 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根据至院中见花木繁盛可归纳为:①环境对比,栊翠庵花木繁盛,比别处好看;妙玉对待不同的人态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对贾母恭敬,对黛玉、宝钗领到耳房饮茶,对刘姥姥十分嫌弃,据此可归纳为:②妙玉对不同人物的对比,对待贾母与刘姥姥的不同,对待贾母与宝钗、黛玉的不同;③根据妙玉说黛玉俗人,黛玉的反应可归纳为:妙玉与黛玉对比,“黛玉知他天性怪癖”性情怪癖的黛玉衬托出性情绝怪的妙玉;④根据妙玉和宝玉的对话可归纳为:妙玉与宝玉对比,妙玉不能一视同仁,宝玉能做到世法平等。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
- 27 -
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
B. 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
C. 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
D. 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 “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 “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 “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 27 -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 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C. 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D. 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
(2)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答案】10. D 11. C 12. C
13. (1)麟州将领郭恩勇敢而且狂妄,率领军队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陷落敌方手里,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
(2)真假不得而知,假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
“夏人”是“制”的宾语,所以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
“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中 ,“亦”副词,也,表示同样、也是,起引出下句的作用,之前需要停顿,排除C;
“可”是能愿动词做状语,应该紧邻中心词“渐纾”,之间不可断开;“纾”,缓解,“河东贵籴远输之忧”作“纾”宾语,之间不能断开。据以上分析可以排除B。
故选D。
- 27 -
句子翻译: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琴瑟和鸣’特指兄弟情深”,错误,应指夫妇情笃和好。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分析和对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能够正确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C项,“朝廷最终都听从了他意见”,错误。根据原文,“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以司马光上奏讽谏结束。可知并没有提到最终是否采纳。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句翻译时注意:“狂”, 狂妄;“引”, 率领; “备”, 防备;“没”, 陷落;“去”,离开。
(2)句翻译时注意:“使”, 假使;“足”, 能;“瑞”,祥瑞;“风”,讽谏。
【点睛】参考译文:
- 27 -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判官。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对皇上当面说:“我过去在并州作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个,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前面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就)做不吉祥的事?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猝之间,拉拢他们所着重的和友善的。‘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说:“诸公趁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寸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全国的人不敢违背。”韩琦等双手作揖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富贵,已经快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惠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莎衣①
(宋)杨朴②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 27 -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③,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③直饶:犹纵使,即使。绶:系印纽的丝带。金章:金质的官印。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软绿柔蓝”是写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绿”“蓝”写色彩鲜明,“轻”“柔”点明质地轻柔。
B. 颔联中的“蒹葭”指芦苇,“菡萏”指荷花,“卧”和“披”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
C. 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美景图。
D. 颈联写到渔人醉酒之后及晚晴之时脱掉蓑衣,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可见其洒脱豪放。
15. 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伊”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14. D 15. “伊”表面上指的是蓑衣,实际上指的是隐居生活。尽管紫绶、金印极其尊贵,但作者也不肯轻易拿蓑衣去换取。作者借对蓑衣的喜爱,表达了对亲近自然、洒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也表达了厌恶官场,不愿做官的思想感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颈联写到……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错误,选项曲解诗句意思,“乱堆渔舍晚晴时”不是渔舍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而是在晚晴时,归棹拢岸拿蓑衣,乱堆蓑衣。故选D项。
【15题详解】
- 27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伊’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考生应先明确诗句中“伊”所指的对象,再分析诗句中表达的情感。从诗中来看,本题虽然是针对尾句设题,但考生需要关注全诗,要想知道“未肯轻轻博换伊”中“伊”所指的对象,需要对诗歌的标题以及诗歌的内容有所把握。本诗的标题是“莎衣”,即“蓑衣”,而诗歌除尾联两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首联写渔人爱蓑衣。颔联写渔人披蓑衣。颈联写渔人脱蓑衣。蓑衣虽然是用草和绳子编缀而成的,但是在渔人的眼里,它是色彩鲜明、质地轻柔的,穿着它是胜过衣服的。穿上它,倚在船上钓鱼是非常合适惬意的。吟诗是诗人的事,钓鱼是渔人的事,既钓鱼又吟诗,就不是一般的渔翁,而是闲居江湖的高雅之士的行为了。诗人爱蓑衣,正是他喜爱浪迹江湖,不与污浊庸俗的官场往来的思想情感的流露。本诗中,“莎衣”是诗人放旷不羁、自由洒脱、清高脱俗的品性和热爱自然、崇尚自由、蔑视权贵的志趣的写照。诗歌尾联说“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意思是“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你的官场礼服的”,由此可知诗句中的“伊”指的是“莎衣”,但此处的“莎衣”有了象征意义,即“隐居生活”,表现了诗人视官爵如敝屣的思想。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赏析:
这首诗除尾联两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首联写渔人爱蓑衣。颔联写渔人披蓑衣。颈联写渔人脱蓑衣。
蓑衣虽然是用草和绳子编缀而成的,但是在渔人的眼里,它是色彩鲜明、质地轻柔的,穿着
- 27 -
它是胜过衣服的。穿上它,倚在船上钓鱼是非常合适惬意的。吟诗是诗人的事,钓鱼是渔人的事,既钓鱼又吟诗,就不是一般的渔翁,而是闲居江湖的高雅之士的行为了。诗人爱蓑衣,正是他喜爱浪迹江湖,不与污浊庸俗的官场往来的思想情感的流露。这两句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表现了淡泊清高的情韵。在本诗中,“莎衣”是诗人放旷不羁、自由洒脱、清高脱俗的品性和热爱自然、崇尚自由、蔑视权贵的志趣的写照。
颔联叙渔人披蓑衣。这两句意思是:在那芦苇的婆娑影子里,在那浮动的水气中,披着蓑衣 卧在渔船之上;在那如盖的莲叶影里,在那清幽的荷香中间,披着蓑衣御着雨。这一联写得有意境,波光潋滟,烟霭迷蒙,苇影参差,莲叶滴翠,荷花吐香,雨溅珠玉,一叶扁舟,渔人蓑衣,这景象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人描绘这么一幅渔人乐趣图,是对渔人无忧无虑生活的赞颂,也是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的向往。诗人之所以要叙写渔人披蓑衣的情景,就在于借此表现一个桃花源式的理想天地。因此这里的景愈美,也就显得人愈雅,从而对比了现实社会中官场的混浊,披上蓑衣,就能超然尘外,就可归返自然,诗人对蓑衣是非常喜爱的。颔联既直接描写主人公身披莎衣,驾扁舟畅行江湖,或卧或立,穿蒹葭,闻荷香,又以朦胧烟雨和蒹葭之影、菡萏之香等景象作烘托,充分体现了主人公放旷不羁、自由洒脱的心性。
颈联写醉后和晴时脱蓑衣,在两种情况下脱下蓑衣:一是在好客的酒家开怀畅饮、醉意朦胧之后,狂放自在,抛开了蓑衣;一是在晚霞满天,收棹拢岸之后,把蓑衣脱下来,随手堆放在渔舍里。这显然是对无拘无束、怡然自乐的渔人生活的讴歌。
以上三联都集中笔墨于写蓑衣。首联系总起,二三两联分写,一写“披”,一写“脱”。“披时风景如画,“脱”时神情活现。写“披”,景是动,人是静;写“脱”,景是静,人是动。一“披”一“脱”,两相对照,把诗人对这种渔人生活的由衷深爱披沥无遗。
尾联画龙点睛,揭示主旨: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你的官场礼服的。“莎衣”也就有了象征意义。“富贵非吾愿”,衣锦而招摇过市那是沐猴而冠。穿上莎衣“遁世以保真”,“渔歌入浦深”;“白云依静渚”,“万事不关心”。诗人面对宋太宗而拒绝受官, 正和他不愿将蓑衣换官服的思想行为是相一致的,由此可见其思想情操。这就表明,这首《莎衣》,不是一般的咏物诗,而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视官爵如敝屣的思想,由于要和“紫缓金章妙对举,因而诗人改变了自楚辞《渔父》以来一贯咏渔翁的写法,不着力于“人”而专意于“衣”,从而构成“换”的关系, 构思新巧。在前三联极写蓑衣的基础上,笔锋一转,泻出正题,是点峭传神之笔,足有千钧万解之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新旧代序,昼夜轮回,时光流逝最容易引发游子的思乡之情,王湾《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充满理趣地写出这种情感。
- 27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认为秦统治者如能调整治理方法,则可长久延续,他在文中写到“______,_______”。
(3)我国古典诗词中常用“落日”来表情达意,如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和范仲淹《渔家傲》中“______”。
【答案】 (1). 海日生残夜 (2). 江春入旧年 (3).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4).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5). 长河落日圆 (6). 长烟落日孤城闭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残、入、复、递、可至、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凭阑观潮起,逐浪扬风帆。
黄海之滨,浮山湾畔。风送千帆,奔涌着合作共赢的澎湃力量;海纳百川,见证着开放包容的广阔襟怀。
应约而至, 。一架架飞机降落在青岛机场,上合组织领导人齐聚岛城,共商合作发展大计。齐鲁大地、孔孟之乡,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和而不同、世界大同,是“和合”思想的时代思辨,是中国理念同“上海精神”的相得益彰;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会场内的亭台楼阁元素、地方特色的节目表演……一个个细节更 出中华文化底蕴。而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日益折射出的东方大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诚挚友好的仪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心态。
9日晚,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宴会厅在灯光的映照下 ,犹如海浪中的风帆,蓄势待发;背景墙上的巨幅工笔画《花开盛世》 ,恰若辉煌锦绣,尽显雍容华贵;宴会厅内,灯火通明,各方嘉宾静静聆听习近平主席的讲话。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风云变幻 凸显 巧夺天工 赏心悦目
B. 风云际会 凸显 美轮美奂 赏心悦目
- 27 -
C. 风云变幻 凸现 美轮美奂 叹为观止
D. 风云际会 凸现 巧夺天工 叹为观止
18.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地方特色的节目表演”后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他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认错了。”
B.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每当听到这里,我的内心便溢满了浓浓的对家的思念之情。
C. 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在这里聚齐了。
D. “要干事就会有困难,难道就因为这就什么都不干吗?”他的话让大家陷入了沉思……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折射出了东方大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诚挚友好的仪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心态。
B. 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折射出了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东方大国诚挚友好的姿态、沉稳大气的仪态、从容自信的心态。
C. 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日益折射出了东方大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诚挚友好的心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仪态。
D. 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日益折射出的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东方大国诚挚友好的姿态、沉稳大气的心态、从容自信的仪态。
【答案】17. B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风云际会”,古时候常用于形容君臣遇合,比喻有才华、有作为的人在难得的好时机聚合 ;“风云变幻”, 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语段中是说上合组织领导人齐聚岛城,故选用“风云际会”。
第二处,“凸显”, 凸出显露;“凸现”,突出地呈现出来;语段中宾语为“中华文化底蕴”,动词前有“更”字,和显露搭配恰当,故选用“凸显”。
第三处,“巧夺天工”, 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美轮美奂”, 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现在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语段中是宴会厅在灯光的映照下,建筑物应使用“美轮美奂”。
第四处,“赏心悦目”, 指美好的情景使人心情欢畅;“叹为观止”,
- 27 -
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语段中主语为工笔画《花开盛世》,没有使人如何,故选用“赏心悦目”。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本小题考查的是正确使用省略号的能力。省略号的作用有:(1)表示引文的省略;(2)表示列举的省略;(3)表示重复语句的省略;(4)表示说话断断续续的省略;(5)表示意在言外的省略;(6)表示语意难尽的省略;(7)表示语言中断的省略;(8)表示含糊其辞的省略;(9)表示沉默的省略;(10)表示数字延续的省略;(11)表示语音延长的省略。
题干中“地方特色的节目表演”后的省略号,作用为表示列举的省略。
A项,为表示说话断断续续的省略。
B项,为表示语意难尽的省略。
C项,为表示列举的省略。
D项,为表示沉默的省略。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第一处,“日益”的位置,“日益”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的意思,应该是渐变性质量,不能修饰“折射”,在句子中做状语,修饰“走向”,意思为离中央越来越近,“日益折射”不合逻辑。故排除C、D。第二处,“东方大国”是“姿态”“心态”“仪态”的定语,“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是“东方大国”的定语。故排除A。
故选B。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从2019年3月1日开始,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在影片放映前会看到一部名为《家国与边关》的短片。这部短片时长45秒,聚焦中国各地极端艰苦环境中的边防军人。
- 27 -
与常见的军队宣传片风格不同,这部短片不“秀肌肉”,只“讲感情”。飞机大炮、刀光剑影等常规元素在此片中无处可寻,有的只是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悬崖峭壁等艰苦条件下巡逻的场景。在最具冲击力的自然环境中呈现人物遭遇危险时的困境,展现他们的家国情怀,令观者动容。产生尊崇之情。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说,国防部新闻发布和宣传一直努力破除高冷范、衙门腔。未来会越来越多地采用贴近老百姓现实生活的形式进行国防教育。
国防部的举措受到很多网友的点赞,请简要分析,拟出两点点赞的原因。每点不超过20字。
【答案】①弘扬社会主旋律(展现家国情怀),传递正能量。②从边防军人日常工作(艰苦环境)入手,激起观众共鸣。③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易被大众接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通读文本,梳理文本内容,圈画出答题区间,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国防部的举措受到很多网友点赞原因。同时注意,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句子两点,每点不超过20字。
解析材料分析网友点赞的原因时,应从内容、效果和形式三个方面分析:
①先抓住材料阐述的内容,“这部短片时长45秒,聚焦中国各地极端艰苦环境中的边防军人……展现他们的家国情怀,令观者动容”可提炼为:“深刻的国防教育,展现家国情怀”;
②由“令观者动容。产生尊崇之情”可知,从短片放映效果可概括成“以小见大,引起共鸣”;
③从最后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的讲话“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说,国防部新闻发布和宣传一直努力破除高冷范、衙门腔。未来会越来越多地采用贴近老百姓现实生活的形式进行国防教育”来说,未来会越来越多地采用贴近老百姓现实生活的方式进行国防教育,可以提炼 “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毎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____。人们在因大数据受益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个人隐私保护问题就是其中之一。那么,②_____________?这是整个社会都需要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上保留了用户太多的个人数据。无论运营商在技术层面做了多大努力,数据的来源始终来自用户自己,因此,③______________,才是根本之策。
【答案】 (1). ①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 (2). ②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下保护个人隐私 (3). ③用户要保护好自己的个人数据
【解析】
- 27 -
【详解】本题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做这类题既要理解前后语境,辨析陈述对象,还要注意标点符号,更不能忽视行文思路,包括中心句等等。这段文字围绕大数据时代该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展开论述,第一处,后面说“人们在因大数据受益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里既指出大数据的利,也指出大数据的弊,由此可知,前面应是说大数据利弊共存,可以称之为“双刃剑”;第二处,前面给出大数据的弊端之一,即“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此处是一个问句,应是提出问题,后面说“这是整个社会都需要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可见此处应是说在大数据时代该如何保护个人隐私;第三处,“因此”说明后面应是得出一个结论,这就要分析前面的内容,“无论运营商在技术层面做了多大努力,数据的来源始终来自用户自己”,既然数据的来源始终来自用户自己,那么用户保护好个人数据应是根本之策。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上的画面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作为一名时代青年,请据此写一篇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
一只脚被舞鞋裹得紧紧的,纤细修长;另一只脚,伤痕累累,骨骼变形,触目惊心。然而就是这双脚,支撑起舞台上曼妙的舞姿和对美好故事的诠释,而华为也借这幅宣传画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
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曾感动了多少人,然而真正能够与这歌词产生共鸣的人,应该都是经历过人生的黑暗并在黑暗中奋发的人
- 27 -
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因为有了苦难的累加,才产生了质的飞跃。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这十年里,芭蕾舞演员需要白次地用两只脚支撑起全身的重量。他们忍受着疼痛,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身体之重。长年累月才能做到脚尖骨骼虽然变形,但也一天天变强,直到能撑起整个身体行走、跳跃、旋转,然后在舞台上舞出最轻盈美的舞姿。
由舞台向生活展开,这苦难,以及面对苦时的勤奋与汗水,恰恰成了我们生命的养分,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苦难对人们意志力的养,远胜过苦难本身。这份意志力才是成就伟大的核心。任何能称为伟大人、企业莫不如此。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她的科学成就得到世人的膜,又有谁知她在确定研究方向时三年时间从一吨沥青提炼出0.1克镭盐的过程承受了怎样的质疑与嘲讽?在外界看来,华为已是中国最值得骄傲的企业之一但在任正非眼中,华为就是一双变了形的脚,伤痕累累。可贵的是,华为正视些苦难,以更坚强的毅力和非凡的勇气,与中外的竞争对手相搏击。或许正是手抨击的反向磨砺,成就了人的意志力,从而促使人和企业超越了平凡,成就了最伟大的自己。
然而现实中,许多人或许只是看到了外表的美丽光鲜和伟大强盛,而忽略了成就它的苦难的价值。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人们往往更容易接受快餐文化,希望任何成功都能够简化过程,走快捷道路。当然们并不否认,曾有人抓住时机一夜成名、一日暴富。这些或许都是特定时期、特殊背景下的产物,不能当作一般规律来看待。岂不知快餐的代表人物“肯德基爷”经历了几十次或主动或被动的工作变动,备受打击之后,才在66岁时找准事业的方向。岂不知改革初期炒股发达的五个百万富翁,四个早已破产,一个自杀。没有苦难磨砺的人生,往往无法打磨出耀眼的光芒。经不起时代浪潮的冲击不能顺利走好自己的道路,何来伟大成就?
苍鹰能搏击长空,在于风吹雨打铸就了翅膀的虽劲;参天大树能在空中招摇,在于根须拼命向土壤、岩石深处渗透,顽强地取营养和水分。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自然风如此,人生的风景亦如此。
当代青年在追求伟大高远的目标时,更要懂起点到伟大之间布满苦难的巨大沟壑,必须要用勇敢、拼搏和毅力去填满。看清它,衡量自己,继而战胜它,这样才能成就自己。
【解析】
【详解】一、审题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 27 -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能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对材料的分析、整合,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具体过程:画面由图文两部分组成,由此展开联想。
二、立意(注意不同的角度)
1.大与苦难的关系
2.美与丑的关系
3.外表与内在的关系
三、素材
1.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贝多芬
2.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奥斯特洛夫斯基
3.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张海迪
4.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我们的意志,才在我们的道路上设下重重的障碍。——泰戈尔
5.不因幸运而故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
6.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易卜生
7.大海里没有礁石激不起浪花,生活中经不住挫折成不了强者。——谚语
8.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法]巴尔扎克
9.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想的惟一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迅速跨过。——[法]伏尔泰
10.失败乃成功之母。——俗语
11.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德]贝多芬
12.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珂《孟子》
13. 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四、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此题可围绕苦难与伟大这一话题,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 27 -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提示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在动笔前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阅读材料,确定立意,拟好标题后,接下来就需要认真构思,建议考生能够冷静的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宽想。面对题目中的关键词“坚持”。首先要进行辐射性思维,多角度地联想、想象,并将与话题有关的思想、具体材料大致罗列下来,从而找到源头活水。(2)精思。面对罗列的材料要根据中心进行精心选择,多中选优,优中选深,深中选新。一篇作文只能表现一个主题,防止“意多乱文”。(3)实写。写“实实在在”的东西,写出“真情实感”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打动读者。在文体的选择上,可以写成议论文,根据补充的关键词选择相应的论据进行写作。也可以写成抒情散文,采用排比段落横向选材进行抒情或从历史长河中起步进行纵向构思,气势磅礴的抒发情感。也可以写成记叙文,把自己亲历之事或耳闻目睹之事用细致的笔墨表达出来。总之作文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加以分析,选定最适合自己的文体。
- 27 -
- 27 -
相关文档
- 语文卷·2019届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2021-06-0718页
- 2017-2018学年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2021-06-0721页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19-22021-06-0721页
- 语文卷·2018届黑龙江省大庆市杜蒙2021-06-076页
-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9-2020学年高二2021-06-0727页
- 2018-2019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2021-06-0725页
-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19-2020学2021-06-0727页
- 语文卷·2018届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2021-06-0710页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2019-22021-06-0727页
- 语文卷·2019届广西南宁市三中高二2021-06-07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