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8.5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诸暨中学2019学年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扁舟 piān 菜圃fǔ 遁隐dùn 攒蹙累积cuán
B. 培塿 pǒu 曝晒pù 廿七niàn 锲而不舍qì
C. 黏合 nián 瓜蔓wàn 蓼蓝liǎo 翘首以待qiáo
D. 倔强 juè 贿赂lù 犄角 jī 汗流浃背ji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能力。对常用字的易错音考查得比较多,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的识记。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
A项,“菜圃fǔ”中“圃fǔ”读音错误,应为“圃pǔ”。
B项,“培塿 pǒu”中“塿 pǒu”读音错误,应为“塿lǒu”;“锲而不舍qì”中“锲qì”读音错误,应为“锲qiè”。
C项,正确。
D项,“倔强 juè”中“倔juè”读音错误,应为“倔jué”。
故选C。
【点睛】高考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声字。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殒命 沉湎 金刚钻 棉里藏针
B. 震撼 滥觞 下功夫 唉声叹气
C. 装订 迄今 一滩血 气宇不凡
D. 销蚀 遴选 挖墙角 毛骨悚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形
- 26 -
辨识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还可以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A项,“棉里藏针”错误,应该为“绵里藏针”。
B项,正确。
C项,“一滩血”错误,应该为“一摊血”。
D项,“挖墙角”错误,应该为“挖墙脚”。
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可以用结构辨析法。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了。总之,可以多使用结构分析法:一是字形本身结构,二是词语结构。辨析字形要注意把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看词语不宜太长久,要善于回想什么时候在课本或课堂上接触到这个字的。如无把握,可放放再说,但必须用记号来提示自己。
3.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城市整改正在加快进程,但这座房屋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拆除,现在茕茕孑立,矗立在马路中央,显得十分突兀。
B. 来这儿欣赏树洞画的市民不绝如缕,看着这些美丽的树洞画,大家无不啧啧赞叹,击掌叫绝。
C. 李教授平时沉默寡言,一旦谈到自己的专业便变得异常健谈,发表的文章,观点常石破天惊,引起广泛关注。
D. 将士们在战场上历尽千辛万苦,南征北战,狐死首丘,每每想到这些,我心中总觉得有点不安,试问我们工作时能懈怠吗?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成语运用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语境,和整个句子的氛围吻合,和人称相应,和句意一致,使用就是正确的,忽视语境,就会导致用词不当。
- 26 -
A项,“茕茕孑立”意思是孤零零一个人站在那里,形容人孤单,无依无靠;选项中用来形容“这座房屋”,使用对象有误,该项错误。
B项,“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十分危急,或指声音细微悠长;选项中用来形容“市民”望文生义,应该用“络绎不绝”,该项错误
C项,“石破天惊”多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选项中用来形容“观点”,使用恰当,该项正确。
D项,“狐死首丘”的意思是思念故乡;选项中用来形容“将士们”辛苦危险,望文生义,该项错误。
故选C。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甲]二十世纪后期,信息化、数据化进程加快,“文渊阁《四库全书》”“中国知网”等各式数据相继开发、完善。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式。有些人文学术研究者开始像技术工人那样,[乙]在某个预定选题的统摄下,对文本进行检索、分类、解析、概括、重述、解构等,将其“锤打成符合自己目的的形状,”并由此制造出大量所谓规范化的“研究成果”。如果这样的做法大行其道,人文学术研究就完全偏离了赖以存在的本质属性——人文性,日益成为博取饭碗、谋取名利的工具。[丙]在金钱、名利的诱惑下,不少人文学术研究者连自己都找不到方向和归宿,况且是要为大众营建精神家园呢?
4. 上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潜移默化 B. 大行其道 C. 谋取 D. 况且
5. 上面语段中,画线语句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4. D 5. B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成语的运用。选项中D
- 26 -
项“况且”表后文是对前文所陈述理由的进一层说明,两个分句的陈述对象一致。“何况”是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所以此处当用“何况”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题中要求选出“使用错误的一项” ,选项中B项“锤打成符合自己目的的形状”是句子成分,不是独立完整的引用,标点应在引号外。
6.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中俄关系已进入互相提供重要发展机遇、互为主要优先合作伙伴。在发展双边关系、处理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两国的契合点很多,合作共赢的机会很多。
B. 美国《预防》杂志刊文指出,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如果每天买菜、煮饭、拖地等的时间在一小时以上,他们的身体就会更健康。
C. 栖息地的缩减以及遍布亚洲的偷猎行为,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生存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
D. 新落成的高铁车站的配套设施较以前的普通车站有了明显改善,高清大屏幕24小时不间断地提醒旅客警惕防骗防盗。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
A项,成分残缺,“进入”缺少宾语,可以在“合作伙伴”后补上“新阶段”。
B项,结构混乱,选项中关联词语引导的两个句子的主语分别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和“他们”,根据“主异关前”的原则,“如果”应放在“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前。
C项,正确。
D项,否定适当,“警惕防骗防盗”中“警惕”和“防”重复,意思弄反了,可改为“注意防骗防盗”或“警惕受骗被盗”。
故选C。
- 26 -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7.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此时正是三五之夜,月亮已经爬上中天了, ________ 风来了,楼房和山影在水中摇曳着,显得神秘而又朦胧。
①在深蓝色的夜空上高高地悬挂着, ②高高地悬挂在深蓝色的夜空上,
③向大地散射银色的光华, ④银色的光华散射在大地上,
⑤梅河暗绿色的水里倒映着两岸的楼房和山影,
⑥梅河两岸的楼房和山影倒映在暗绿色的水里,
A. ①④⑤ B. ②③⑥ C. ①③⑥ D. ②③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连贯。应对此类试题一定要结合语境,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及音韵和谐的角度排列作答。
空格前句是“月亮已经爬上中天了”,“爬上中天了”和“悬挂在深蓝色的夜空上”句式相同,根据句式一致原则①②两句中应选②;前文主语是“月亮”,根据主语一致原则③④两句中应选③;空格后文的主语是“楼房和山影”,同样根据主语一致的原则以及承上启下的规律⑤⑥两句中应选⑥。
故选B。
【点睛】对语言表达连贯的考查有主观和客观两种考查方式。做主观排序题的基本思路是:通读全题语句,明确题目要求;试着排小组的句子或相连最紧密的句子,再把小组句子连成大组句段;把连好的语段速读一遍,把不连贯的地方再略微调整。简述为通读——试排——连读——微调。试排时从同话题内容,时间、空间、逻辑推理,相同句式,代词,关联词语,起始句,总领句,总结句,标点的角度入手。而做客观排序题要结合以上思路,巧妙使用排除法。
8.下列各项对文学常识的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6 -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既是思想家,又兼长于文学,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最深。他提出“性善论”,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代表,韩非子即为他的学生。
B. 柳宗元,字子厚,今称柳河东,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之首。
C. 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偶等形式,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有时虚设主客,通过“抑客扬主”的方式阐述观点。
D. 老舍,原名舒庆春。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以通俗幽默的风格,赢得了人民喜爱,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记忆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在平时就要对一些经典文学常识知识做好积累,如文学体裁、代表人物、作家作品、情节内容、思想主旨等。只有平时积累得丰富,识记得准确,考试时才能得心应手地准确答题。
A项,“他提出‘性善论’,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代表”错误,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需要后天的学习改造,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故选A。
【点睛】高考对文学常识考查的基本要求为: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品。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所谓重要作家,是指在中外文坛上有影响、有地位的作家。属于中国的,要掌握其所处的时代、代表作品、作品体裁及作品的有关内容;属于外国的,要掌握其国别,代表作,作品体裁及作品相关内容。所谓文学体裁,主要是指中国文学作品体裁所说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此外,还要对古代有关诗、词、曲、的文体特点,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古典小说的不同名称和特点,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的不同特点等有明确的了解。
9.下面对课文语句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七句写景技巧丰富,远近、高低、动静结合,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的赞美。接着,作者即景抒情,“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句,含蓄地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归属问题。
B.
- 26 -
《师说》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古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众人“耻学于师”作对比,再以人们为子“择师而教”与自身“则耻师”作对比,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的“群聚而笑之”作对比。三组对比彰显了不从师而学的荒谬,对不良风气作了有力批判。
C.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 伟。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和图画所引起的爱。”(前句 中“真”“浸”两字道出了对北平的爱热烈而深沉;后句指作者对北平的爱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感受,他把这种爱形象化成音乐一样动听,像图画一样悦目,可以感知。)
D.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章第一段写游众山,是为了烘托此次游西山给作者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心灵启迪。“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既总结了西山特立不群、高大出众的特点,又表达了作者人格精神的傲然独立。作者的精神境界与西山的特点相契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语句和内容的理解,此类题目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认真听讲,平时听讲要重点记住老师所讲的有关课文段落层次,写作方法、手法,主要内容,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及作用,中心思想等方面的知识。
D项,“是为了烘托此次游西山给作者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心灵启迪”错误,“烘托”改为“反衬”。“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衬托”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是两种事物都写。这里是用众山的平常无奇来衬托西山的“怪特”,从而表现出游西山给作者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心灵启迪。
故选D。
【点睛】上课认真听讲并积极参与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识记;课后注意对课本重点篇目的复习,在理解的基础上要重点识记课文的结构、内容、手法、主旨等内容:比如开头、结尾、过渡段的作用,文中主要内容的含义、作用,主要人物的典型特征和意义,课文的主要表现手法,课文的主旨思想等。
10.下列各项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君子生非异也 自余为僇人
B. 或师焉,或不焉 梦亦同趣
C. 凌万顷之茫然 当与秦相较
D.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举酒属客
【答案】C
【解析】
- 26 -
【详解】本题考查通假字。应对此类题目,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尤其是课本中出现的通假字。同时,结合语句的意思也可以帮助识别通假字。
A项,“生”通“性”,本性,资质;“僇”通“戮”,罪。
B项,“不”通“否”,不;“趣”通“趋”,去。
C项,无通假字。
D项,“受”通“授”,教授;“属”通“嘱”,敬酒意思。
故选C。
【点睛】通假字一般有以下规律: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3.同声旁的“形声字”可互相代替。4.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通假。
掌握通假字非一日之功,考生应在平时的阅读中注意积累,熟悉常见的通假字,尤其是课本中出现的通假字。作答时要结合语句意思和通假规律进行判断。
11.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点的词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是
A. 然后知吾向之未游 游于是乎始。
B.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白露横江
C. 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师不必贤于弟子
D. 无以成江海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考查的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判断句子有没有古今异义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要结合古文中的上下文,此外平时一定要多积累,可以说考试里的古今异义凭借平时的课文和做过的题,基本都可以答出来。
A项,“然后”古义为“这样以后”,今义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古今异义;“于是”古义为“从此”,今义表示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古今异义。
B项,“所以”古义为“用来……的”,今义表示结果,古今异义;“白露”古义为“白茫茫的水汽”,今义指一个节气,古今异义。
C项,“凡是”古义为“凡是这个”,今义为“只要是”,古今异义;“不必”古义为“不一定”,今义为“无需”,古今异义。
D项,“无以”意思是“没有办法”,古今同义;“颠覆”的意思是物体倾覆,翻倒,也比喻指用阴谋破坏而非直接用武力从根本上推翻,古今同义。
- 26 -
故选D。
【点睛】对古今异义词的词义的判定,主要采用如下方法:①因文定义,也就是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其前后词语的含义,通过相关或相似联想拟用某一具体意义,最终通过比较其是否符合事理来确定其准确含义。②代入分析,在判断古今异义词时,还可以按照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对单个词语进行解释,然后放入语境进行分析。③课文迁移,一般情况下,在中学阶段要学近百篇传世佳作,从中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这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一笔重要财富。如果能将从课本中学到的词语含义进行灵活迁移,就能够快速地推断出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
1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意有所极(尽头)
B. 术业有专攻(攻克) 引觞满酌 (拿起)
C. 击空明兮溯流光 (逆流而上) 颓然就醉 (倒下的样子)
D. 苏子愀然 (忧愁凄怆的样子) 而未始之西山之怪特(未开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应对此类试题要结合语句的意思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特别要注意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活用的现象。
A项,“意有所极(尽头)”错误“极”在这里是“到”的意思。
B项,“术业有专攻(攻克)”错误,“攻”在这里是“学习、研究”的意思。
C项,加点词解释均正确。
D项,“而未始之西山之怪特(未开始)”错误,“未始”在这里是“未曾”的意思。
故选C。
【点睛】文言实词考查重点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对一词多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的考查是重中之重。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实词的考查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往往是确定的意义。
13.下列各项中,词类活用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A. 不知东方之既白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 泣孤舟之嫠妇 望西山,始指异之
C. 穷山之高而止 位卑则足羞
D. 日与其徒上高山 顺流而东也
- 26 -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A项,都为形容词作动词,意思分别为“变白”和“保存完整”,活用方式相同。
B项,“泣”是使动用法,“使……哭泣”的意思;“异”是意动用法,“认为……奇异”的意思,活用方式不同。
C项,“高”是形容词作名词,“高处”的意思;“羞”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羞耻”的意思,活用方式不同。
D项,“日”是名词作状语,“每天”的意思;“东”是名词作动词,“向东流”的意思,活用方式不同。
故选A。
【点睛】判断词语的活用类型首先要了解词语的意思,而推断词语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1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苟以天下之大 B.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C. 渺渺兮予怀 D.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结合翻译来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
A项,定语后置句,应为“苟以大之天下”。
B项,定语后置句,应为“有吹洞箫客,倚歌而和之”。
C项,主谓倒装句,应为“予怀渺渺兮”。
D项,定语后置句,应为“以为凡是州之有异态者山水”。
- 26 -
故选C。
【点睛】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的句式,就叫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含以下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和固定句式。
二、语言文字运用题。
1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三句名言的大意,并按要求把这句话填在横线上。
(1)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
(2)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而是根据他的行动。——列宁
(3)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高尔基
在言和行的关系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答案】重实际行动,不夸夸其谈;或:要言行一致,不要言过其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大意的能力。概括大意的一般方法是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
这道题首先要理解三句名言的大意,分析出他们的共同点,然后再归纳总结答案。孔子的“听其言而观其行”是说看一个人既要看他的语言,又要看他的行动;列宁的话更强调行动;高尔基也强调行动比语言更难做到。三个人话语的共同点都是重视行动,而弱化语言,据此可以得出答案:重实际行动,不夸夸其谈;或:要言行一致,不要言过其实。(大意对即可,注意字数限定)
三、现代文阅读题。
课内现代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想北平(节选)
- 26 -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16. “摇篮”在文中具体指北平,作者为什么把北平比作“摇篮”?试作分析。
17. 文段中,作者是怎么写出北平的特征的?请分析主要写作手法及表达效果。
【答案】16. 把“北平”比作“摇篮”,有两个相似点:一是有个边际,二是有所依靠,使人快乐安适。这样比喻,形象写出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和依恋。
17. 对比(比较)手法,将北平与巴黎对比,以巴黎太热闹、太旷、让人感到无家的寂苦,来衬托出北平复杂而有边际、动中有静的特点,居住其中有快乐安适的感觉。采用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和亲近感。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可从艺术手法、内容、情感主旨、结构等角度分析。本题要求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北平比作‘摇篮’”,应重点从内容、主旨情感两方面作答。
从内容方面:把“北平”比作“摇篮”是因为“北平”和“摇篮”有相似点:一是有个边际;二是有所依靠,使人快乐安适。
从情感主旨方面:这样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就像小儿喜爱和依恋摇篮一样,作者也喜爱和依恋着北平。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艺术手法的赏析,对艺术手法的赏析应该首先判断出运用了什么手法,接着用文章内容说明这种手法,最后分析手法的使用效果。
依据原文“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和“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可知,文段中,作者主要是运用对比手法来写北平的特征,用巴黎太热闹、太旷、让人感到无家的寂苦来衬托出北平复杂而有边际、动中有静、令人安适的特点,从而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和亲近感。
【点睛】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咏物类——托物言志;有时也用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课外现代文
- 2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卖烧豆腐的秋娘
麦家
秋娘是建水邻县石屏人。五十多年前,秋娘母亲病故,父亲用箩筐背着她进了当地狮子山林区,时年才六岁。秋娘15岁那年夏天,她没有了父亲,伐木工人,替秋娘找了一份烧饭的差事做。秋娘就这样活了下来。22岁那年,一个姓林的伐木工人娶了她,秋娘孤苦的日子终于走出头。秋娘为他生下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他用使不完的力气替秋娘撑起了一个方方正正的家。
苦难已使秋娘变得很容易满足,自从有了家,有了丈夫和孩子,她再也没有不满足过。可老天爷不长眼,秋娘的小儿子还没学会走路,丈夫却被一次突发的山体滑坡狠狠地埋没在大山里,秋娘连他的尸首都没瞅见一眼。
秋娘的命苦哦!
以后,秋娘又开始过上孤苦的日子,靠着山上的树、蘑菇、野菜、禽兽,和伐木工人的恩赐,拉扯着三个嗷嗷待哺的儿女。就这样,秋娘的苦日子总算又一天天熬过来。
九年前的一天,林场老场长拿着一张红头纸给秋娘瞧,说他们都得下山,以后就没伐木的事了。不出一个月,山上所有伐木工人都像候鸟一样纷纷飞走了。
一下子清闲下来,不知道日子怎么过,闲得心慌,便找事做。最后找的事就是摆摊卖烧豆腐。秋娘说,这是她的老本行,当年在山上给伐木工人烧饭,烧豆腐是天天要做的。
烧豆腐的器具是一只火盆,上面摆一张用细钢筋扎制的炕,炕下面是无烟的炭火。烧烤豆腐之前,要先在钢筋上抹上菜油,这样豆腐不会粘在钢筋上。豆腐烧烤时要随时翻动,以防烤焦。在豆腐被炭火烤得滋滋地冒发热气时,豆腐变成了精灵,颜色由灰白变为嫩黄,形状由四方膨胀成微圆,显得结实、饱满。更诱人的是,嗞嗞冒发的热气在空气中迅速转换成一股黄豆在爆炒中成熟的沉香,热烈,浓郁,扑鼻而来,驱之不散。
我第一次闻到秋娘烧豆腐的异香,想去尝尝口福时,发现她摊子边围满了人。我不愿等,继续往前走。走了半个小时回来,人并没有少,只好又走。又走了半小时回来,只剩下两个人,以为很快可以轮到我,结果还是等了半个小时:因为其中一人不但带了一只胃,还带了一只面粉袋,收走了四大炕的货。
就是这人,脸红扑扑的,定是刚吃足了酒,谈锋甚健。他是一家饭店的厨师,秋娘的烧豆腐是他们饭店天天要上的一道菜。得知我是外地人,他扯着嗓门,不无炫耀地告诉我,秋娘的烧豆腐是本地一绝。
- 26 -
把他一面粉袋的家伙倒出来,不会有一个焦或有一个生的,个个圆成一个形,焙成一个色。如果你吃的时候不计数,一面粉袋家伙全吃完了,吃到吐,嘴里还是香的,馋的,还想吃。她的烧豆腐每一个都熟到家了,没一个半生不熟的。就是说,只要有一个半生不熟,就会提前馊腐,然后像一粒老鼠屎,一烂二,二烂三,最后把“一锅粥”都整烂掉。
他分明被酒精乱了分寸,临走前有失体面地把我揽到怀里,对着我耳朵做出悄悄说的样子大声说:“你知道秋娘的烧豆腐为什么好吃吗?因为她在用卤水熬制豆腐时加了罂粟壳。”
秋娘听了,扬起火钳,威胁他,骂道:“你哄鬼啊!我天天做两大锅豆腐,哪里去找这么多罂粟壳。”
他笑道:“人家都是这么说的。”
秋娘骂:“放屁!我从来没听人说过,就听你说。”
他借着酒胆,照旧有恃无恐:“你得承认,我没说错。”
秋娘气得又扬起火钳:“你还敢放屁,看我打烂你的臭嘴!”
说着立起身,冲上来,真的要打他,吓得他狼狈而逃,消失在黑暗的街头。秋娘举着火钳,对着黑暗,像个泼妇一样大声嚷了句脏话,回头对我说,“他喝醉酒了,你别信他。”
我不信,可我想知道,你的烧豆腐为什么成了本地一绝,是不是有什么祖传的工艺?秋娘淡淡地说,“有什么?没什么,就是做得多了。我从15岁开始做这东西,天天做,今年60岁了,烧掉的木炭堆起来比这县城还要大。”
很奇怪,秋娘的头发黑得不见一丝白,在昏暗的路灯下显得更黑,像乌鸦的翅膀那么黑,中间分开,用发夹牢牢贴在头皮上,斜斜地下垂,齐肩,刚好盖住耳朵,有点怪异的时髦。
我想一定是因为工作需要,别让炽热的炭火燎了乱发,也不让灰火落入耳朵。
(本文有删减)
18. 试分析“厨师”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19.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20. 结合对秋娘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文章的主旨。
【答案】18. ①以厨师之口侧面衬托秋娘烧豆腐的绝妙;②通过与厨师的对话侧面描写出秋娘质朴泼辣、刚强自尊的农妇形象; 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秋娘解释烧豆腐成为一绝的原因做铺垫。
19. ①细节描写,细腻描写豆腐被炭火烤时情状;②视嗅结合,绘色绘形绘香,突出了烧豆腐形色香俱佳;③ 比喻,形象写出烧豆腐过程中色泽与形状变化的灵动 。
20.
- 26 -
本文塑造了一个命运多难,却顽强生活、认真工作、知足坚韧的中国妇女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其命运的同情,对其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以及生活态度的肯定。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的作用主要从衬托突出主要人物,深化主题,情节结构,烘托气氛等角度分析。
衬托主要人物方面:“他是一家饭店的厨师,秋娘的烧豆腐是他们饭店天天要上的一道菜。得知我是外地人,他扯着嗓门,不无炫耀地告诉我,秋娘的烧豆腐是本地一绝”,以厨师之口评价秋娘烧豆腐的绝妙;通过与厨师的对话刻画出秋娘质朴泼辣、刚强自尊的性格。
情节结构方面:“你知道秋娘的烧豆腐为什么好吃吗?因为她在用卤水熬制豆腐时加了罂粟壳”厨师的这句话引起了“我”对秋娘烧豆腐好吃原因的追问,从而为下文秋娘解释烧豆腐成为一绝的原因做铺垫。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应该从语言、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手法方面:“豆腐变成了精灵”,是比喻的修辞;“噬噬冒发的热气在空气中迅速转换成一股黄豆在爆炒中成熟的沉香,热烈,浓郁,扑鼻而来,驱之不散”属于视觉嗅觉相结合;“颜色由灰白变为嫩黄,形状由四方膨胀成微圆,显得结实、饱满”是细节描写。
内容方面:突出了烧豆腐热烈浓郁的香味。
情感方面:流露出了作者对品尝烧豆腐的渴望。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把握文章主旨可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本题要求从人物特征分析文章主旨,所以应先分析秋娘的形象,再概括主旨,答题思路应是通过塑造什么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人物形象分析:秋娘六岁时母亲去世,十五岁时父亲去世,结婚后丈夫又不幸去世,自己辛苦地照顾三个孩子,突出秋娘是一个命运多舛的人;“自从有了家,有了丈夫和孩子,她再也没有不满足过”可见秋娘是个特别容易知足的人;秋娘命苦,但却能自己长大,丈夫死后靠双手“拉扯”三个孩子,而且“秋娘的烧豆腐是本地一绝”,可知秋娘是一个非常顽强,勇敢面对生活,努力工作的形象。
- 26 -
主旨情感方面:“可我想知道,你的烧豆腐为什么成了本地一绝,是不是有什么祖传的工艺”以及“我想一定是因为工作需要,别让炽热的炭火燎了乱发,也不让灰火落入耳朵”这些语言流露着作者对秋娘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以及对她生活态度的肯定。
【点睛】小说从大的范畴上讲属于记叙文,只是比一般的记叙文复杂一点,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组织阅读。
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具体的分析,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
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人物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
3.鉴赏人物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主人翁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的作用。
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人物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四、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选自《六国论》)
- 26 -
2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C. 洎牧以谗诛 洎:等到
D.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以前
2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较秦之所得 巫医乐师百工之族
B. 以有尺寸之地 举匏尊以相属
C.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 赵尝五战于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喻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 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 文段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 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2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答案】21. B 22. C 23. B
24. (1)那么,秦国最向往的,诸侯最怕的,本来就不在战争上。
(2)况且,燕国与赵国处在秦国消灭(其他诸侯国)将近结束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单了,作战失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此题的基本方法是识记,但做题时必须结合语境,语法。与语境中的意义和所需词性相符的解释才是正确的解释。
B项,“速:加速”错误,“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的“速”是“招致”的意思。
故选B。
【22题详解】
- 26 -
本题是对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应对此类试题只有靠翻译,加点词语必须意义和用法均相同才算符合要求。
A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第二个“之”是代词,意思是“这”。意义和用法均不同。
B项,第一个“以”是连词,相当于“而”意思是“然后才”,表承接;第二个“以”是连词,表目的,意思是“来”。意义和用法均不同。
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意思是“却”。意义和用法均相同。
D项,第一个“于”是介词,意思是“与”或“同”;第二个“于”也是介词,但意思是“从”。用法相同,但意义不同。
故选C。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是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证方法,评价语言风格能力的综合考查,解答此类题目重在理解文意,抓住细节。选项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重点词语的错议,篡改原文,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
B项,“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错,依据“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和“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可知,齐、燕、赵三国并未“赂秦”,而是因为失去了“强援”,所以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故选B。
【24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则”:那么;“所大欲”:最向往的;“所大患”:最担心的;“固”,本来。
(2)“且”:况且;“殆”:几乎,将近;尽,光,完毕,结束;“智力”:智谋国势;“战败”:战争失败;“诚”:实在。
- 26 -
【点睛】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因为不理解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就不能理解文意,也就无法进行文言文翻译。因此,考生对于考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常见的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一定要熟悉其用法。
译文: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宋)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1),刚道(2)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 26 -
【注】(1)宋玉作《风赋》,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2)刚道:“硬说”的意思。
25. 词的上片侧重写景,写景技巧富有变化,“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是_____写“快哉亭”周围的苍茫阔远的景致,“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是_____写回忆中扬州“平山堂”迷蒙的景色。
26. 分析下片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态度。
【答案】25. (1). 实写 (2). 虚写
26. ①首句描绘动人山水画卷,表达作者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②一白头翁是作者自身人格风貌的写照,暗含了作者敢于搏击风浪的豪情;③运用典故,表达风有雌雄之分的可笑,暗含人无高下之分的观点;④末句说只要具备浩然之气,就可享受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表现作者身处逆境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
【解析】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技巧的理解能力,应对此类题目,平时要有一定的储备,作答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是实写;“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回忆扬州“平山堂”迷蒙的景色,是虚写。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是说广阔的水面如镜子般明净,翠绿的山峰倒映其中,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山水画卷,展现了作者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写忽然江面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小舟在风浪中掀舞,白头翁是作者自身人格风貌的写照,暗含了作者敢于搏击风浪的豪情;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运用典故,写见此情景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风赋》,像宋玉这样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庄子的风是天籁之说的,硬说什么风有雄雌,阐明风无雌雄之分,暗含人无高下之分的观点;
- 26 -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以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只要具备浩然之气,任何境遇都能泰然处之,享受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展现了作者身处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五、填空题。
2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5)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答案】 (1). 故不积跬步 (2). 君子不齿 (3). 泣孤舟之嫠妇 (4). 挟飞仙以遨游 (5).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6).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7). 携来百侣曾游
【解析】
【详解】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注意(1)注意“跬”的书写;(2)注意“齿”的书写;(3)注意“嫠”的书写;(4)注意“遨”的书写;(5)注意“劫”的书写;(6)注意“赂”的书写;(7)注意“携”的书写。
- 26 -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六、作文
2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世间万物,只要有交集,都是遇见。人与独特的景相遇,与生活中热爱之物相遇,与熟识或不熟识的人相遇,……因为相遇,彼此丰富了生命,拥有了灵魂,促成了成长。
请以“最 的遇见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注意文体规范和书写规范。②文中不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个人信息。③字数在800字左右。
【答案】例文:
最美的遇见
人生就像一趟列车,这路途中会有许多站口,来来往往的人群会在这里上车或是下车,而这期间会有很多美好的遇见。
家•幸福的遇见
从第一眼看见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开始,从第一次哇哇大哭开始……我遇见了你们——爸爸妈妈。是你们让我来到这个世界,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美壮观;是你们给予了我双眼,让我看见了美丽,看见了神奇;是你们给了我双手,让我懂得如何凭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奇迹……;在我得意时,警告我的是你们;在我快乐时,笑的最灿烂的是你们;在我退缩时,支持我的是你们;在我努力时,鼓励我的是你们……这个家,因你们而温暖。在这趟列车上,在任何的站口,你们都将默默地一直陪伴着我,直到永远……
爸爸妈妈,能遇见你们,我很幸福。
师•温暖的遇见
从第一步迈入教室开始,从第一次邀游在知识的海洋开始……我遇见了您——我的老师。在课堂上,您风味有趣的讲课方式,让本是枯燥的课堂变得格外精彩;在课下,您和我们聊学习,聊生活……那时,我们不再只是师生,在尊重的基础上,我们成为了朋友,虽然不是形影不离,但是我们却很亲切。你带领我们畅游在智慧的天地间,让我们无穷无尽地接受清风的吹拂,雨点的洗礼……我们是树苗,老师,您让我们茁壮成长。在这趟列车上,您陪我走了很长的路,给了我无尽的温暖,虽然在某个时候,您可能会转换另一辆列车,但是在匆匆忙忙的上上下下间,我不会忘记您,我的老师。
老师,能遇见你,我很温暖。
- 26 -
XX班•幸运的遇见
XX年的开学季,我正式步入中学,非常幸运,我遇见了你——XX班。你就像是一个召唤师,把性格不同,生活不同的我们聚集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让身处茫茫人海中的我们相遇,成为了同学,成为了朋友。你是我们之间友谊的桥梁,是在知识的海洋里载我们前行的帆船,是收集我们喜怒哀乐的魔法箱,是我们中学故事的开端和结束,是我们青春不可磨灭的最美好的回忆。没遇见你之前,我根本不明白什么是集体,不明白什么是团队精神,不明白什么是浓浓的同学情谊。是你,带我走进了这个团体,在时间地打磨下,我渐渐领悟到了其中的真谛。
——XX班,能遇见你,我很幸运。
列车在继续前行,可能许多乘客已经下车,我不知道,待你们再次上车时还能想起我们曾经相识过吗?但是,我会一直带着你们的期望,伴着列车前进再前进,去远方遇见最精彩的自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并规定了体裁,写一篇记叙文。从材料来看,题目中的“相遇”并不是指一般的接触,而是指令人心灵受到感染、震动的接触。相遇的双方可以是人与人,也可以是人与物;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想象的;可以是快乐的,也可以是忧伤的……
此题可以深情回忆曾经发生的难忘的“相遇”,通过具体的动作、对话等描写,表达内心的深刻感受。可从以下角度构思:角度一,写自己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相遇,这个人可以是你的亲人,也可以是你的老师、同学或陌生人,要选取相遇后心与心发生了碰撞,产生了美好情感的事,这样的内容才符合“相遇”的内涵。比如你只身在外,身处困境,遇上了一位好心人,他热心地帮助了你,你感激万分,这样的相遇确实值得回味。角度二,写自己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相遇,在阅读中认识了某个人物,被他的精神所感染,被他的遭遇所震撼,为他的行为所折服,这种相遇也很美。角度三,写自己与某种物相遇,这种物可以是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只要你与它相遇时产生了难忘的感情就行。例如你在忧伤时独自来到野外,发现了一种很不起眼的小草,它虽小得可怜,却乐观地随风摆动,它给了你启发,让你从忧伤中振作起来,这种相遇也非常有意义。
立意:
(1)最美的遇见。
(2)最难忘的遇见。
- 26 -
(3)最有趣的遇见。
(4)最有意义的遇见。
素材:
(1)感谢上苍,让我结识了你,在这美丽的季节,这美好的相遇。
(2)每个人生命中总有一些永恒的记忆,时光荏苒,却依然深深烙印在心底。回忆中,一次又一次的遇见如同风雨后盛开的茉莉,清香犹存,令人沉醉于当初的美好。
(3)遇见“远方”的自己,并不是一种梦幻,它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远方”,我们涌动着对远方无限的渴求与向往,向往着一个远方的自己。但我们不能够空想,不通过努力,就不会遇见一个远方更好的自己。空想“远方”是不现实的,最现实的方法就是从现在开始努力奋斗。
(4)远方的人儿啊,未来的自己啊,此时的我正在期待与你相见,那时的你会是什么样呢?想着远方的你,我就会忍不住的嘴角上扬,因为我那蓝色的理想梦就在远方。
(5)独自漫步在校园,欣赏着平日不曾关注的景色。长廊上的紫藤吐露出一串串淡紫色的小花。花朵们窃窃私语着,讨论着长廊上的各色展板。高大的水杉泛出点点绿色,透出生命的希望,在窗外静静地守护着奋发努力的同学们。栀子花展开洁白的花朵,这是友谊的化身,弥漫的淡淡清香沁人心脾,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原来熟悉的校园竟然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 风景,不经意的遇见却让人心旷神怡。
(6)望着眼前的高楼,那片水泥地忽然出现在眼前,很久以前,我总是在那里玩耍。在那个炎热的夏天,我遇见了我认为最好的数学老师。在天热得连电风扇都无力的日子里,老师竟去买了一箱棒冰发给我们吃。那已是六七年前的事了,老师会心的笑容、温柔的眼神、冰棍透出的丝缕清凉,我至今仍清晰地存于脑海。那,是一次美丽的遇见。
结构层次:文章题目“最美的遇见”亮明观点,揭示主题。开篇把人生比作列车,人生的每个阶段就像是一个一个的驿站,来来往往的人群会在这里上车或是下车,而这期间会有很多美好的遇见。正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分别写了自己遇见的家、老师、班集体,这些遇见让作者幸福、温暖又庆幸,这都是“最美”的体现。最后以带着大家的希望去遇见最好的自己结束。
【点睛】记叙文的写作要通过具体的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表达内心的深刻感受;在写作手法上,可以使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揭示主旨;在表达方式上,要在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适当使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真挚的情感或感悟。
- 26 -
- 26 -
- 26 -
相关文档
- 【语文】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192021-06-0713页
- 【语文】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192021-06-0724页
- 【语文】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192021-06-0613页
-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20-2021学2021-06-0512页
-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19-2020学2021-06-0523页
- 【语文】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192021-06-0524页
-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19-2020学2021-06-0427页
-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18-2019学2021-06-0314页
- 【物理】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192021-06-0217页
- 2019-2020学年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2021-06-0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