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5.50 KB
  • 2021-06-07 发布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一课三测:第4课 《诗经》两首 Word版含解析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第二单元 ‎ 第4课 《诗经》两首 记一记 一、通假字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通        ‎ 答案:匪 非 不是 ‎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通        ‎ 答案:于 吁 叹 ‎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通        ‎ 答案:说 脱 解脱,脱身 ‎4.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通        ‎ 答案:泮 畔 边岸 ‎5.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通        ‎ 答案:莫 暮 晚 ‎ ‎6.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通        ‎ 答案:尔  花盛开的样子 ‎7.岂不日戒,狁孔棘    通        ‎ 答案:棘 急 紧急 二、一词多义 ‎1.将 ‎①将子无怒    ‎ ‎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 ‎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 ‎④项燕为楚将,数有功(《陈涉世家》)    ‎ ‎⑤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 答案:①qiāng,动词,请,愿 ②jiāng,动词,扶,持 ‎③jiāng,副词,将要 ④jiàng,名词,将领 ⑤jiàng,动词,率领 - 27 -‎ ‎2.乘 ‎①乘彼垝垣    ‎ ‎②兵旱相乘(《论积贮疏》)    ‎ ‎③车六七百乘,骑千余(《陈涉世家》)     ‎ 答案:①动词,登上 ②动词,交加,连接 ③shènɡ ,名词,四马一车为一乘 ‎3.载 ‎①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 ‎②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陌上桑》)    ‎ ‎③怨声载道    ‎ ‎④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 ‎⑤朕在位七十载(《史记》)    ‎ 答案:①动词词头,无义 ②动词,乘坐 ③动词,充满 ④动词,负载 ⑤名词,年 ‎4.言 ‎①载笑载言    ‎ ‎②体无咎言    ‎ ‎③言既遂矣    ‎ ‎④言笑晏晏    ‎ ‎⑤听其言而观其行    ‎ 答案:①动词,说 ②名词,预兆 ③助词,无实义 ④动词,说 ⑤名词,言语 ‎5.靡 ‎①靡室劳矣    ‎ ‎②所向披靡(《梁书》)    ‎ 答案:①副词,无,没有 ②动词,倒下 ‎6.遂 ‎①言既遂矣    ‎ ‎②无往而不遂,无至而不通(《淮南子》)    ‎ ‎③寻向所志,遂述,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 答案:①动词,顺心,满足 ②形容词,通,达 ③副词,终于,最终 ‎7.以 ‎①秋以为期    ‎ ‎②以尔车来    ‎ - 27 -‎ ‎③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 ‎④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 答案:①介词,把 ②介词,用 ③连词,因为 ④副词,通“已”,已经 辨一辨 三、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古义:                     ‎ 今义: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答案:到了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古义:                     ‎ 今义:认为。‎ 答案:把……当作 ‎3.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古义:                     ‎ 今义:鼻涕。‎ 答案:泪 ‎4.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古义:                     ‎ 今义:用财物买通别人。‎ 答案:财物 ‎5.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古义:                     ‎ 今义:请人喝酒,宴会。‎ 答案:快乐 ‎6.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古义:                     ‎ 今义:小洞,窟窿。‎ 答案:很 ‎7.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古义:                     ‎ 今义:品德高尚的人。‎ 答案:指将帅 - 27 -‎ ‎8.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古义:                     ‎ 今义:人格卑鄙的人。‎ 答案:指士兵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 岂不日戒,狁孔棘    ‎ 答案:在早晨;在夜里 每天 ‎2.名词用作动词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答案:下 ‎3.数词用作动词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 答案:不专一,有二心 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4.形容词用作名词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 答案:贫苦的生活 ‎5.形容词用作动词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答案:变黄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匪来贸丝(“匪”通“非”,表否定判断)‎ 译文:                     ‎ ‎ ‎ 答案:并不是真的来换蚕丝。‎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匪”表否定判断)‎ 译文:                     ‎ ‎ ‎ 答案: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呀。‎ ‎3.不遑启居,狁之故(无标志的判断句)‎ 译文:                     ‎ ‎ ‎ 答案:没有空闲时间坐下来休息,为跟狁来厮杀。‎ - 27 -‎ ‎4.彼尔维何?维常之华(“维”表判断)‎ 译文:                     ‎ ‎ ‎ 答案: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 ‎(二)宾语前置句 秋以为期(以秋为期)‎ 译文:                     ‎ ‎ ‎ 答案:就把我们的婚期定在秋天吧。‎ 填一填 六、作者 ‎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    。收录了从    至    的诗歌    篇,分为“    ”“    ”“    ”三大类。“风”指15国风,共160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中的精华。“雅”分    、    ,共105篇,是宫廷乐歌。“颂”分为    、    、    ,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由于    代尊崇儒家,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    ,并沿用至今。‎ 答案:诗歌总集 西周初年 春秋中叶 305 风 雅 颂 大雅 小雅 周颂 鲁颂 商颂 汉 《诗经》‎ 七、背景 ‎   ‎ ‎《氓》选自    ‎ - 27 -‎ ‎。春秋时期,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没有地位,只是丈夫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男人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始乱终弃”四个字,正可概括男子对女子的罪恶行为。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以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引起后世读者的共鸣。‎ ‎《采薇》选自    ,作于公元前10世纪左右。《汉书·匈奴传》说:“(周)懿工时,王室逐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允(狁)之故。’” ‎ 答案:《诗经·卫风》 《诗经·小雅》‎ 八、文化常识 ‎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很大。‎ ‎“赋”就是    ,一般多处于《颂》和《大雅》;而《七月》《氓》等优秀的民歌作品,也使用了赋的手法。‎ ‎“比”就是    ,        ,使其特征更加    。如《鄘风·相鼠》《魏风·硕鼠》用令人憎恶的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不讲礼义、贪婪可恶;《卫风·氓》中用        来比喻        。‎ ‎“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    。“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如《周南·桃夭》是一首嫁女诗,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    联想到    。又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起兴,使人从燕子飞时羽毛的参差不齐联想到送别时的依恋之情。‎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赋、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答案:陈述铺叙 譬喻 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鲜明突出 桑树由繁茂到凋落 女主人公的容貌由年轻到衰老 所要歌咏的内容 桃花盛开 新娘的美貌 理一理 九、思路归纳 - 27 -‎ ‎ ‎ 答案:赋 比兴 ‎ 十、主题提炼 ‎   《氓》本诗从    的角度,讲述了她从    到    再到    的婚恋悲剧,展现了女子从    到    、从    到    的心理变化过程,表达了对始乱终弃的“氓”的怨恨和批判,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妇女       ,及其在       。‎ ‎《采薇》本诗写一位戍边士兵在回家途中的    ,表现了普通士兵         ,字里行间流露出        。诗中抒情主人公感情极为复杂: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对战争的不满以及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答案:一个女子自述 恋爱 结婚 被遗弃 沉醉 清醒 悔恨 坚定 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婚姻问题上的悲惨遭遇 所思所感 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 对战争的不满和故乡的思念 感悟体会  ‎ ‎ ‎ ‎ ‎ ‎ 想一想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氓》是一首叙事诗,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婚恋悲剧。‎ B.《氓》中的女子在被丈夫休弃归返娘家的途中追忆了她与 - 27 -‎ ‎“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 C.《氓》全诗以叙事为主,女主人公在回忆中的感情变化不时打断叙事,并加入一些感慨和议论、说明。‎ D.《采薇》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 E.《采薇》最后一章采用抒情手法,表达对恋人的相思之情。‎ 解析:C项,没有加入说明;E项,不是对恋人的相思之情,而是对时光流逝、人生不再的伤感。‎ 答案:CE ‎[文本细读]‎ 一、整体感知 ‎1.《氓》中女主人公在叙述生活经历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来表现人物性格,试做简单分析。‎ 答案:‎ 对比的角度 对比的诗句 对比的作用 女 主 人 公 婚 前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纯真与热情 婚 后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写出了女主人公婚后生活的辛苦和遭受的耻辱 氓 婚 前 氓之蚩蚩 婚 后 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突出氓的不 专一和粗暴 人生 经验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衬托出男女对爱情的不同态度,从而告诫天下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之中 ‎2.“采薇”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采薇”即采集薇菜。因粮草不继,士卒只好以它充饥。“采薇”从侧面展现了凄凉的戍边境况,是士卒艰苦生活的写照。戍役生活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 - 27 -‎ ‎,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一起,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诗歌以采薇起兴,兴中兼赋,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境况,为下面的抒情议论做铺垫。‎ 二、细节探究 ‎1.《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答案: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如下。‎ 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浓情蜜意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暗示了她的勤劳。‎ ‎2.《氓》中三写淇水,有何作用?‎ 答案:诗中多次写到淇水,正是通过淇水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感情轨迹。当初“送子涉淇,至丁顿丘”,渡过淇水他们定下了婚期,淇水见证了他们的欢乐时光;现在,女主人公被遗弃了,她又见到了淇水,淇水勾起了她的思绪,令她不能自已,“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多么令人伤心啊;但是“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女主人公并不是软弱无能的人,她不靠男人也能活着,最后她坚强起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达了她决绝的态度,令人敬佩。‎ ‎3.清人王夫之在他的《薑斋诗话》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你对这种说法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 - 27 -‎ 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是回忆当年的出征;二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是写战罢归还。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王夫之的评价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这位士兵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幸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他此时复杂的感情。‎ ‎4.《采薇》一诗中的戍卒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案:分析人物的思想要注意体会诗中的心理描写,注意人物态度的复杂性。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名戍卒,他强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能尽快回家,内心里充满着忧伤。由于意识到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因此,在对狁的战斗中毫不懈怠,对于自己的军营也怀有一种自豪感。同时对士兵与将帅之间的苦乐不均透露出怨恨情绪。走在回乡的路上,他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中充满了哀伤。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诗中的主人公时刻感到矛盾重重,苦闷彷徨。‎ ‎ ‎ 三、思维发散 ‎《氓》中女主人公与丈夫离异后会不会有幸福生活?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观点一:我认为她会有幸福生活。《氓》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坚强专情、辛苦操持家务的女性,但她又不像一般被遗弃的女子那样软弱、乞求,而是非常刚烈、清醒、决绝。这样的好女子千里难寻,肯定会有懂得珍惜她的人。诗中的“氓”用情不专,不懂珍惜,早晚会有他后悔的一天。所以女主人公与丈夫离异后,会有幸福的生活。‎ - 27 -‎ 观点二:我认为她不会有幸福生活。中国有一种传统观念——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古代女子的独立性是非常差的,尽管女主人公很能干,但这种依附性丝毫不会减弱。离异后,她的生活怎么办?能养活自己吗?没有了物质基础,幸福从何谈起呢?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这篇文章中,既肯定了娜拉渴望独立的意识,也对现实存在的问题绝不回避,即出走以后娜拉的生活该怎么办?同样,女主人公与丈夫离异后,也将面临一系列的生存问题。‎ ‎[素材化用]‎ 思乡 ‎《采薇》是一首戍卒返乡诗。诗歌描绘了在寒冬中,雪花纷纷,一个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百感交集。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诗歌表现了征夫的思家忍苦之情。‎ 眷恋故土的于右任 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真诚的爱国诗人、一代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于1949年被迫追随国民党退居台湾。1962年,在患病期间,于右任写下了带有遗嘱性质的《国殇》,一句“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表达了其眷恋故土的情怀。‎ 因为眷恋故土,他“沧海月明风雨过,子欲歌之我当和”,抒发了故土亲人不能聚晤的悲哀;因为眷恋故土,他“金马于今惊一世,河山何日得珠还”,表达了怀念大陆的感慨;因为眷恋故土,他“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请你也写一个关于思乡的典例: ‎ ‎ ‎ 答案:(略)‎ ‎○即学即练 请任选上面的素材,以“故乡”为话题写一段文字,不少于100字。‎ ‎ ‎ ‎ ‎ ‎ ‎ ‎ ‎ ‎ ‎ 答案:(示例)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病榻上的于右任终不能看到海峡两岸的统一,不能实现叶落归根的愿望,吟出了“‎ - 27 -‎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的痛彻骨髓的思乡曲。‎ 故乡是于右任的眷恋。‎ 故土,无论你身在何方,总把你牵挂;故土,无论你成败荣辱,总把你接纳。思乡,是一种萦绕心头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结。‎ ‎[写法借鉴]‎ ‎《氓》‎ ‎1.叙事、抒情相结合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诗歌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从恋爱到结婚再到被遗弃的过程。《氓》中间两章皆以桑树起兴,从女子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喜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这样写切合人物的身份,形象、生动、和谐。“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用“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朱熹《诗集传》)。其中两个感叹句语调激切,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劝告所有的女性。“士之耽兮……不可说也”,语气舒缓,流露出女主人公的无奈和无助,令人同情。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氓》是叙事、抒情和比兴结合的典范例子。‎ ‎2.对比手法的运用 ‎《氓》的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在叙事、抒情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采薇》‎ ‎1.丰富、复杂的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感情丰富、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并对己方的装备大加赞美,表现出一种自豪感。走在回乡的路上,他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甸甸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出孰轻孰重。‎ ‎2.重章叠句 - 27 -‎ ‎《诗经》中的诗是和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二是突出了主题。‎ ‎[技法指导]‎ 重章叠句写妙文 ‎《采薇》这首诗的前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用“采薇采薇”来引起下文。这三章虽然采用重复的形式来表达同一种情绪,但是作者在字句上略加变化,从而表现出感情的进展。“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中关键词语“作”“柔”“刚”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莫”“阳”的变化,都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时序的更替。抒情主人公焦虑、痛苦的心情则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越来越重。从“心亦忧止”到“忧心烈烈,载饥载渴”,再到“忧心孔疚”,他的心对痛苦的承受似乎到了极限。‎ ‎[知识拓展]‎ 重章叠句,就是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重章叠句的好处:‎ ‎(1)在诗歌里,这种手法往往在音韵上形成回环,在情感上形成叠加,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2)在写作时借用,可用在开头或结尾处,给人耳目一新的艺术美感。‎ 写作方法:首先写一个主句,以这个主句展开铺排,后面再依次更替里面的一些词语。要注意更替的词语之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温馨提示]重章叠句是从文章结构的角度来说的,而排比、反复则是从修辞的角度来谈的,虽各是一个层面,但是用重章叠句的结构模式其实就是练习写排比句或段落。‎ ‎○尝试练笔 仿照例句,拟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一致,情感基调一致。‎ 重拾感动,如饮沁脾甘泉,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清澈明亮;‎ 重拾感动,如沐醉人海风,让我们的内心变得纯净而宽敞;‎ ‎ ‎ ‎ ‎ 答案:重拾感动,如披和煦春阳,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温暖而柔软。‎ - 27 -‎ - 27 -‎ 语言应用 ‎1.下列有关《诗经》的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答案:D ‎2.下列对《采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第五章运用了起兴的手法,描写我方军队的军威。‎ B.这首诗中既有叙述,也有议论,更有抒情,把出征的原因、战争的进程、自己内心的痛苦交代得清清楚楚。‎ C.“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D.这首诗写的是戍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戍边时的艰苦情况。诗歌表达了战士对从军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解析:第五章是直接描写我方军队的军威,没有运用起兴手法。‎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当职员时对小丽还是一片真情,炒股发财后就二三其德,也和别的女子打得火热。‎ B.提及廉洁奉公,张厂长上任之初信誓旦旦,可没过一年便开始贪污公款。‎ C.灯光照耀下的T型台上,模特们在欢快的乐曲中搔首踟蹰,与服装的明快风格十分和谐。‎ - 27 -‎ D.王老师天不亮就辅导学生自习,晚上还要批改作业,真是夙兴夜寐啊!‎ 解析:C项,“搔首踟蹰”指心绪烦乱或有所想念时抓挠头、徘徊犹豫的样子。与句意不符。A项,“二三其德”形容心意不专,反复无常。B项,“信誓旦旦”,指誓言说得极为诚恳。D项,“夙兴夜寐”指早起晚睡,形容勤奋。‎ 答案:C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实现文化自信,最根本在于提高文化的创新创造能力。文化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是很个人化的能力,要提升这种能力,① ,‎ 涉及阅历、教育、知识结构、想象力甚至体力等许多方面。文化自信既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也是对建设时代性的发展的当代中国文艺的信心。既不泥古不化,② ;‎ ‎③ ,‎ 又广泛借鉴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以创造更好的当代中国文艺。‎ 解析: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①紧承“要提升这种能力”应该怎么做,根据后面“涉及阅历、教育、知识结构、想象力甚至体力等许多方面”判断,可以填“需要很多因素的合力”或“需要综合因素发生作用”的相关内容。②内容与“既不泥古不化”相对,同时注意关联词“既不……也不……”。③根据“文化自信既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也是对建设时代性的发展的当代中国文艺的信心”判断,也要注意关联词“既……又……”。‎ 答案:①需要很多因素的合力/需要综合因素发生作用 ‎②也不食洋不化/也不全盘西化 ‎③既继承民族文化优秀资源/既积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 ‎5.学完本课这两首诗后,老师要求同学们任选其中的一首诗,写一篇赏析文章,并且亲自拟了一个题目:《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诗经·采薇〉赏析》,请你模仿这种形式再拟一个文章题目。‎ 答:                     ‎ ‎ ‎ 答案:(示例)《一曲妇女的悲歌——〈卫风·氓〉赏析》‎ - 27 -‎ ‎《无处申诉的哀苦、难言的悔恨、决绝的心志——〈卫风·氓〉赏析》‎ ‎《多情自古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解读〈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 ‎《战场上的生存体验——评〈诗经·采薇〉》‎ ‎6.请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的部分进行改写。‎ 要求:以“儒家学者”开头,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以变动。‎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被赋予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答:                     ‎ ‎ ‎ ‎ ‎ 答案: 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耍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 文本巩固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氓》,完成7~8题。‎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7.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27 -‎ 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是省略句,“谋”后省略“婚事”。原句意思是: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里来是和我商量婚事。‎ B.“既见复关,载笑载言”,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复关”比喻男子。“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诚实的誓言。“旦旦”,明白的样子。‎ C.这首诗是一个被遗弃女子的自诉,她叙述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对负心的丈夫充满着怨愤,最后她从痛苦中醒悟过来,表示要坚决地同他一刀两断。‎ D.这首诗叙事很完整:首章写订婚,次章写结婚,第三章写被遗弃,第四章写受虐待,第五章写教训,第六章写决绝。‎ E.本诗大体按照事件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把恨与悔的感情熔铸于叙事、议论之中,较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并展现了她的坚强性格。‎ 解析:B项,“比喻”说法不当,“复关”是借代,代指男子。“旦旦”是诚恳的样子。D项,应是第三章写教训,第四章写被遗弃,第五章写受虐待。‎ 答案:BD ‎8.诗歌《氓》中的女子有哪些性格特点?‎ 答:                     ‎ ‎ ‎ ‎ ‎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人物性格的把握,可以从诗歌叙述的故事情节概括:恋爱时的温顺,婚后的辛劳,被弃时的刚毅,等。‎ 答案: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纯洁善良,对氓真心实意,一片真情,且信守诺言;二是任劳任怨,婚后挑起生活重担,却毫无怨言;三是刚毅不屈,遭到丈夫遗弃,毅然离去。‎ ‎(二)阅读《采薇》,完成9~10题。‎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 ,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 27 -‎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9.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说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柔弱的柳条随风摇摆不定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本诗通过一个戍卒归途中的自述和对战争生活的回顾,描写了当时征夫的军旅生活。‎ D.诗篇真实地描写了远征生活的苦难,表露了征夫因长久戍边而思乡的凄楚心情。‎ E.本诗主旨是揭露和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不顾百姓安危的残暴统治。‎ 解析:B项,“霏霏”,是形容雪下得很大。雨,动词,下(雪)。E项,概括不准确,文中无“揭露和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不顾百姓安危的残暴统治”之意。‎ 答案:BE ‎10.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曰归曰归”的思乡情有何关系?‎ 答:                     ‎ ‎ ‎ 解析:此题考查《诗经》中“兴”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可以结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写法分析。‎ 答案:这里采用的是《诗经》惯用的起兴手法,“薇”是故乡田野里常见的植物,自然由物及人,引起了浓浓的乡愁。于是,深切的乡情融入熟悉的“采薇”活动之中。‎ 二、课外探究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2题。‎ 子衿 ‎《诗经·郑风》‎ - 27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 ①嗣音:传音讯。②挑兮达兮: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1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                     ‎ ‎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叙述手法和结构方式的能力。可以看出,这首诗采用的是倒叙手法,结构上具有《诗经》的共同特点——重章叠句,这可从《氓》《采薇》中看出。‎ 答案:全诗采用倒叙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叠句的特点。‎ ‎1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有什么含意?‎ 答:                     ‎ ‎ ‎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这首诗的内容比较明显,最后一句采用了夸张手法,能点出写相思之苦这层意思即可。‎ 答案: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最后一句的含意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3.这首诗每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答:                     ‎ ‎ ‎ 解析:‎ - 27 -‎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需从形式上(问答式的句法)和内容上(无数战士不可遏止的愤慨)来回答。‎ 答案:每章的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对话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这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 ‎14.这首诗是如何运用“赋”的手法的?有什么作用?‎ 答:                     ‎ ‎ ‎ ‎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赋”的表现手法,其次要注意题干中“如何运用”这一关键词,切勿答非所问。‎ 答案:这首诗每章第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分别突出“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整首诗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抒发了战士们保家卫同、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关雎 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5.全诗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试说明之。‎ 答:                     ‎ ‎ ‎ 答案:首章以雎鸠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 - 27 -‎ 君子的联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无方,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 ‎16.诗篇应用了双声、叠韵和叠字,如“参差”“辗转”“窈窕”“关关”等,请说明其作用。‎ 答:                     ‎ ‎ ‎ 答案:诗篇应用了双声、叠韵和叠字等,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备考提升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 - 27 -‎ 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7.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猷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作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有误。原文中说“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可见是有深刻的含意的。‎ 答案:A ‎1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27 -‎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有误。原文中说“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可见,不是叫晋侯不要听信。‎ 答案:C ‎1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有误。原文中说“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由此可见,“徒歌”不是没有曲调的诗歌。‎ 答案:B - 27 -‎ 名句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女主人公追叙自己早起晚睡、每日操劳的婚后生活的句子是:“        ,        。”‎ ‎(2)《诗经·氓》中用“斑鸠”来作比,劝告女子不要迷恋爱情的两句是:“        ,        !”‎ ‎(3)《诗经·氓》中“        ,        ”两句,写女子登上倒塌的墙,对着心上人的家乡远远地痴望,形象鲜明,情意动人。‎ ‎(4)在《氓》中,女子以桑树的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的两句是:“        ,        。”‎ ‎(5)《诗经·氓》中写男女主人公少年时期一起愉快玩耍、尽情说笑的句子是:“        ,        。”‎ 答案:(1)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2)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3)乘彼垝垣 以望复关 (4)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5)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写作训练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国诗人瓦特·兰德: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德:在人类生活中,竞争心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竞争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我的审题: ‎ ‎ ‎ ‎ ‎ ‎ ‎ ‎ ‎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名言类的材料作文,三条名言围绕“争与不争”指向三个写作角度:‎ 第一、竞争的进步意义。①‎ - 27 -‎ 竞争不可避免、竞争无所不在,若我们消极懈怠,不思进取,必将被时代抛弃。②竞争对个人的意义:竞争源于压力,产生动力,竞争对个人的激励鞭策作用,让人不再懈怠;竞争能让我们更加努力拼搏进步;竞争使人更勇敢;竞争能增强人的自信心;竞争激发个人潜力;③竞争对社会家国的意义:竞争使大家各呈奇技,各出精品,给各行各业带来活力,让国家在竞争中不断强大,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敢于竞争,直面竞争,在竞争中赢得先机,占据优势,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第二、理性竞争。竞争的本质是输赢,竞争的精神是参与,竞争的条件是平等,竞争的旗帜是光明正大,竞争的本身是提高,竞争的过程是丰富。竞争中要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做到正当竞争、高尚竞争、快乐竞争、良性竞争。要与强者争,与自己争,要追求竞争的双赢。竞争中不乏温情与关爱,竞争不乏互相提携、互相促进、互相欣赏、互相进步。同时,竞争不排斥合作。‎ 第三、不争是一种态度。不争的背后是一种自在,一种坦然,是懂得生活真谛之后毅然决然的放下与洒脱。不争是万千阅历后的看破,饱经沧桑后的睿智,无数沉浮后的淡泊。不争是一种转向,由外在转向内在,由关注金钱名利转向精神心灵。不争还是一种清醒,一种达观,一种自信,是内心的不执不迷,不贪不念。‎ - 27 -‎ -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