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6.0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8课 我的回顾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贡献,探究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及其成功的秘诀。2.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体味本文幽默生动的语言。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讣告( ) ②深邃( )
③毋庸( ) ④吞噬( )
⑤夭折( ) ⑥内疚( )
⑦桎梏( )
答案 ①fù ②suì ③wú ④shì ⑤yāo ⑥jiù ⑦zhì ɡù
(2)多音字
①塞 ②强
③给
答案 ①sè/sài/sāi ②qiǎnɡ/qiánɡ/jiànɡ ③ɡěi/jǐ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2)
15
答案 (1)灼伤/媒妁之言 (2)扼杀/困厄
二、词语积累
1.理解运用
(1)畏缩不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目瞪口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真知灼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毋庸置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害怕而不敢向前。(2)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3)正确而透彻的见解。(4)用不着怀疑。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在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危害的紧要关头,有极少数干部,或无动于衷,或畏缩不前,其所作所为,与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身份极不相称。( )
(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让人目瞪口呆。( )
(3)钱锺书先生并不因对方爵高位尊就无原则地吹捧,而是实事求是地指出其作品的瑕疵,真知灼见地批评,足见学者的高风亮节。( )
答案 (1)√。(2)×。“目瞪口呆”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而此处是说科技的发展让人快乐、振奋,所以用在此处不合适。(3)×。“真知灼见”为名词,不可作状语。
2.辨词填空
(1)置疑·质疑
“置疑”指怀疑,多用在否定句中,常和“毋庸”连用。
“质疑”是动词,指提出疑问。
①事故发生后,在媒体的报道中,仍有许多可以________的地方。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毋庸________的执法理念,愿它成为和谐社会的保障。
答案 ①质疑 ②置疑
(2)以致·以至
“以致”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以至”,a.直到,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b.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①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________无穷,进而全面地认识事物的真实面目。
②由于他没有充分地调查研究,________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③房价一路飙升,________使很多想买房的人感到惊讶,安居谈何容易。
答案 ①以至 ②以致 ③以至
三、名言警句
15
爱因斯坦名言
1.A=X+Y+Z!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说废话!这公式对我有用,我想对许多人也是一样有用。
2.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3.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在真理的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嬉笑中垮台。
4.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5.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一、作者简介
爱因斯坦(1879—1955),生于德国,1900年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国籍,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获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1999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爱因斯坦对天文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的宇宙学理论。他创立了相对论宇宙学,建立了静态有限无边的自洽的动力学宇宙模型,并引进了宇宙学原理、弯曲空间等新概念,大大推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二、背景展示
本文是爱因斯坦的晚年回忆录节选,是一篇自传体式的作品,是作者对自己科学观的形成和科学道路的选择、发展这一人生经历的回顾和感悟。
三、文体知识
自传体
自传体是传记的一种,是以记述自己的生平事迹为主的传记,一般用第一人称。古人著书后常作自序,有的也属自传。
自传体的基本格式:
(1)标题居中写“我的自传”(或“自传”)。
(2)正文主要包括三部分:
①出生时间、地点及家庭情况(家庭主要成员、主要社会关系的情况)。(可略写)
②成长经历。
③思想演变过程。这是传记的主体部分。结合成长经历,叙写对自己的人生观有着重大影响的人或事,展示自己的思想历程。
15
课堂导语
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以自己科学观的形成和科学道路的选择发展为核心,将回忆与感受、对自己生活的叙述和对于科学学科的哲理认识结合起来,生动而深入地坦陈了自己所经历过的科学之路和自己的人生观念。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爱因斯坦所写的《我的回顾》,相信这篇文章将激励我们在漫漫求学路上明确方向,坚定信念,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献身科学”部分的4~5段、6~7段分别是从哪个方面进行论述的?请在图中①②处填出。
我的回顾
答案 ①最初的科学思维 ②科学探索的历程
1.在文中爱因斯坦回忆的是自己的少年时代,那么他是以什么为文章的内容和核心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爱因斯坦并没有按照自己生长的时间顺序全面地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是以自己科学观的形成和科学道路的选择发展为核心,将回忆和感受、对自己生活的叙述和对于科学学科的哲理认识结合起来,生动而深入地坦陈了自己所经历过的科学之路和人生观念。
2.当爱因斯坦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时,他没有一下子就决定走科学之路,而是经历了两次人生的转折,这两次转折分别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次:刚开始他选择了宗教,后来思想转变,才转向科学。第二次:在科学研究中,从数学到物理学的转变。
3.作者的宗教信仰在12岁那年突然中止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点拨] 阅读2~3段内容,第2段说明放弃宗教的原因,第3段阐述放弃宗教的意义。课文的相关语句:“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地浮现在我的心目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他认为《圣经》里的故事有很多不可能是真实的。
(2)他的脑海里充溢了一种狂热的自由主义的思想。
15
(3)怀疑所有权威,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念有一种怀疑的态度。
4.爱因斯坦由数学转向物理学的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觉得数学的“每一个领域都能费去我们所能有的短暂的一生”,认为自己“在数学领域里的直觉能力不够强”。但后来他也认识到了,“在物理学中,通向更深入的基本知识的道路是同最精密的数学方法联系着的”。
5.怎样理解“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探究点拨] 理解句子的含意要重点理解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分析句中“那些希望和努力”具体指什么,“毫无价值”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那些希望和努力”就是为了满足他们对物质的无休止的追求。作者认为这种追求“毫无价值”是因为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更应该有对精神生活的执着的追求。
6.作者在平淡的叙述中,将自己的经历与感悟娓娓道来,使人读后顿生一种亲切、朴实之感。朴实的文风掩盖不住作者幽默、生动的语言风格。分析体会下列句子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我已经67岁了,坐在这里,为的是要写点类似自己的讣告那样的东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把自己的回顾幽默地比作“讣告”,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2)我觉得自己的处境像布里丹的驴子一样,它不能决定究竟该吃哪一捆干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自己对选择数学领域迷茫时的状态。
(3)即使是一头健康的猛兽,当它不饿的时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强迫它不断地吞食,特别是,当人们强迫喂给它吃的食物是经过适当选择的时候,也会使它丧失其贪吃的习性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借助给猛兽喂食的比喻,形象地阐述了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的严重的后果,催人警醒。
文中说:“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你同意作者的这个观点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答案 (示例)同意。因为思想上的自由对于一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发现和灵感的产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在带有某种责任感与强制意识的影响下,“天才”式的作品将会被扼杀在摇篮里,这无形之中也为我们的现代应试教育模式敲响了警钟。(言之有理即可)
如何用好第一人称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重在突出爱因斯坦思想观念上的变化,也正是这种变化,成就了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可以说,本文充分体现了爱因斯坦的个性特征。还在少年时期,爱因斯坦就表示了对于宗教信仰的怀疑,这种怀疑精神一直是后来人学习的榜样,并且,他自己还确立了自己求真的思想。这些,如果不是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读者将无法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技巧点拨
第一人称叙事法就是作者在文章中以“我”或“我们”的身份来叙述所见、所闻、所历,把人物的经历、事情的经过告诉读者。
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1)“我”是见证人。如《孔乙己》中的“我”只起事件见证人的作用。
(2)“我”是重要人物。如《一件小事》中的“我”,《故乡》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譬如,鲁迅不是狂人,但在写《狂人日记》时却用“我”来叙述,代替了“狂人”,有力地揭露了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吃人的旧礼教。
(4)“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的,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有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采用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我”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件就不能写进去了。
迁移运用
请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以手指为写作对象,写一个小片段。不少于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大家好,我是食指,我长得不算窈窕,曲线强硬,可是,少了我却不行!
15
我最讨厌的是中指,他好像是我们五兄弟中的老大,成天好吃懒做;有什么好东西,总是他先碰到;遇到什么事,他就当个扶衬,总让我和拇指大哥出力,总让我去冒险。前几天,主人在切菜,中指这个懒人,让我打头阵,结果我受伤了。事后,我去找中指说理,他却爱理不理。
不过,我要向拇指大哥学习。看,他默默无闻地为主人工作,从不抱怨;中指对他发号施令时,他也从不抱怨。这一点,我确实不如他呀!
呀!看我这黄鱼脑袋,差点忘了。最近,我们正在举行一个“金手指”大奖赛,大家一定要支持拇指大哥哦!
1.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之后,有人曾炮制了一本《百人驳“相对论”》,网罗了一批所谓“名流”对这一理论进行声势浩大的挞伐。可是,爱因斯坦自信自己的理论必然胜利,对挞伐不屑一顾。他说:“假如我的理论是错的,一个人反驳就够了,一百个零加起来还是零。”他坚定了必胜的信念,坚持研究,终于使“相对论”成为20世纪的伟大理论,为世人所瞩目。
运用示例 自信是成功的源头,拥有了自信,就拥有了力量。自信,是建筑在对前途充满必胜心理基础之上的优秀心理素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获得了巨大成功,首先是因为他自信。……不要因为良机不遇而叹息,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惶恐,不要让所谓的“自知之明”束缚了进取的手脚,不要满足于暂时的成绩,失却了追求更高目标的信念和勇气。
(选自《自信的力量》)
2.课外素材
小泽征尔的自信
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他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时,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错,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还是不对。他觉得是乐谱有问题。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坚持说乐谱绝对没有问题,是他错了。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前两位参加决赛的指挥家虽然也发现了错误,但终因随声附和权威们的意见而被淘汰。小泽征尔却因充满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选材感言 敢不敢坚持自己的主张,特别是在权威面前敢不敢坚信自己是正确的,这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十分重要。当然,这样做的基础应该是自己的主张要有科学根据,而不是胡猜瞎想。
15
1905年的奇迹
1905年,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奇迹。这一年他写了六篇论文,在三月到九月这半年中,利用在专利局每天八小时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在三个领域做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他发表了关于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这四篇重要论文。
1905年3月,爱因斯坦将自己认为正确无误的论文送给了德国《物理年报》编辑部,他腼腆地对编辑说:“如果您能在你们的年报中找到篇幅为我刊出这篇论文,我将感到很愉快。”这篇“被不好意思”送出的论文名叫“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
这篇论文把普朗克1900年提出的量子概念推广到光在空间中的传播情况,提出光量子假说。认为:对于时间平均值,光表现为波动;而对于瞬时值,光则表现为粒子性。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即波粒二象性。
在这篇文章的结尾,他用光量子概念轻而易举地解释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推导出光电子的最大能量同入射光的频率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10年后才由密立根给予实验证实。1921年,爱因斯坦因为“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才仅仅是开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光、热、电物理学的三个领域中齐头并进,一发不可收。1905年4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5月完成了《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这是两篇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论文。爱因斯坦当时的目的是要通过观测由分子运动的涨落现象所产生的悬浮粒子的无规则运动,来测定分子的实际大小,以解决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界和哲学界争论不休的原子是否存在的问题。
三年后,法国物理学家佩兰以精密的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预测。从而无可非议地证明了原子和分子的客观存在,这使最坚决反对原子论的德国化学家、唯能论的创始人奥斯特瓦尔德于1908年主动宣布:“原子假说已经成为一种基础巩固的科学理论。”
1905年6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开创物理学新纪元的长论文《论运体的电动力学》,完整地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这是爱因斯坦10年酝酿和探索的结果,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古典物理学的危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是近代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狭义相对论不但可以解释经典物理学所能解释的全部现象,还可以解释一些经典物理学所不能解释的物理现象,并且预言了不少新的效应。狭义相对论最重要的结论是质量守恒原理失去了独立性,它和能量守恒定律融合在一起,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他还有比较常讲到的钟慢尺缩、光速不变、光子的静止质量是零,等等。而古典力学就成为了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时的一种极限情况。这样,力学和电磁学也就在运动学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15
1905年9月,爱因斯坦写了一篇短文《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作为相对论的一个推论。质能相当性是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也为20世纪40年代实现的核能的释放和利用开辟了道路。
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内,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突破性成就,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前无古人。即使他就此放弃物理学研究,即使他只完成了上述三方面成就的任何一方面,爱因斯坦都会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笔。爱因斯坦拨散了笼罩在“物理学晴空上的乌云”,迎来了物理学更加光辉灿烂的新纪元。
读后启悟 作者用“奇迹”二字来评价爱因斯坦在1905年的成就,绝对不为过,甚至可以用“神话”来形容。正是由于爱因斯坦革命性的学说,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太空、时间、光和物质的理解方法,才有了今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他无愧于“伟大科学家”的称号。让我们由衷地感谢他为人类发展而做的一切。
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关系之四——和谐(2)
1.[名句](1)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译文](1)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2)君子讲求和谐,但不强求一致;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和谐。
[解读]儒家将礼仪作为约束人性的外在力量,但讲求恰到好处,而非强行扭曲。因此,平衡与中和是最理想的境界。但和谐并非无原则的一致。世界丰富多彩,和谐意味着包容与理解,即使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也并不意味着必然发生冲突。坚持各自的特点,寻求共鸣,而不施加强迫的力量,和谐才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否则,建立在强权之上的“同”,也随时可能因为其他影响而崩溃。春秋时期,宋襄公希望仿效齐桓公建立诸侯会盟的霸业,但宋国影响力不够,只能召集滕、曹、邾、鄫等小国。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宋襄公竟擅自杀掉了参会迟到的鄫国国君,企图威迫其他诸侯服从,但诸侯们因此更不齿宋襄公的做法,纷纷离散。可见,“和”是比“同”更高明可贵的状态。
2.[名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
[译文]达到和谐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15
[解读]“中庸”,即和谐,是儒家理想的最高境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中和是宇宙间的自然稳定状态,无论宏观和微观的自然界或人类社会,所有运动都有趋向中和状态的倾向。达到和谐,就意味着达到平衡,达到完善。做人做事,都以“和谐”为标准,就能协调偏差,尽可能接近完美。道家也表达过类似观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这种思想其实来源于对世界最简单朴素的认识,混乱之中,各种因素相互抵触,无法融合,因此事物也不可能有所发展,只有和谐状态下,事物才能欣欣向荣、健康有序地成长。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博弈于市场的券商逐利本________,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一古训依然值得那些翻云覆雨的金融巨头借鉴。
②针对日方炒作我军舰火控雷达锁定日舰机一事,军事专家分析,为避免遭到突然袭击,打开搜索雷达和导弹火控雷达,从应对威胁的角度来说,我方进行瞄准锁定是________的。
③水利工程特别是灌溉工程是农业丰收的重要保证,其重要性________。国家对抗旱工程的投入绝对不能雷声大雨点小。
A.无可厚非 无可非议 毋庸置疑
B.毋庸置疑 无可厚非 无可非议
C.无可非议 无可厚非 毋庸置疑
D.无可厚非 毋庸置疑 无可非议
答案 A
解析 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毋庸置疑:用不着怀疑。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的确,爱因斯坦之所以能朝气蓬勃,光风霁月,都是因为他总是在做一件件合理的事情。
B.我八岁时曾听说过爱因斯坦的故事,此后便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
C.一首曲子往往会令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原因之一,是因为它能勾起人们对往事的追忆。
D.如果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也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答案 A
解析 B项偷换主语,后半句的主语应该是“这个故事”。C项“原因之一”与“是因为”重复。D项句式杂糅,应去掉“如果”或“当”、“时”。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爱因斯坦非常重视想象力,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而想象力能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②因为知识都是有限的
15
③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④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⑤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A.⑤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⑤
C.②①③④⑤ D.⑤②①④③
答案 D
解析 横线上的句子应该是说明想象力的重要作用,所以“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应放在最前面,起一个总括作用。②①④环环相扣,是解释原因,③是总结句,放到最后。
4.根据提示,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重组为两个单句。(可以换用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他的贡献已融入到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文化背景;而作为思想者的爱因斯坦,他将为每一个热爱独立思想的人,源源不断地提供前进的精神力量。
(1)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文化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一个热爱独立思想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已融入了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的贡献
(2)都将从作为思想者的爱因斯坦那里源源不断地获得前进的精神力量
5.下面语段中有四处语病,请选择其中的两处加以改正。
①爱因斯坦是最杰出的20世纪科学家。②他生于德国,后迁居美国。作为一位可以同牛顿相媲美的科学巨匠,③他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内做出了重大贡献,④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相对论”。英国大物理学家汤姆生激动地宣称:⑤爱因斯坦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1921年,⑥爱因斯坦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殊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①处语序不当,应改为“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第④处搭配不当,应改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创立了‘相对论’”;第⑤处搭配不当,应改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或“爱因斯坦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第⑥处搭配不当,应改为“爱因斯坦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或“爱因斯坦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殊荣”。
二、课内阅读强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诚然,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每一个领域都能吞噬人短暂的一生,而且还没有满足对更深透的知识的渴望。在这里,已有的而且尚未充分地被联系起来的实验数据的数量也是非常大的。可是,在这个领域里,我不久就学会了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他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
15
。当然,这里的问题在于,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所有这些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强制的结果使我如此畏缩不前,以致在我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扫兴。但是得说句公道话,我们在瑞士所受到的这种窒息真正科学动力的强制,比其他许多地方要少得多。这里一共只有两次考试,除此以外,人们差不多可以做他们愿意做的任何事情。如果能像我这样,有个朋友经常去听课,并且认真地整理讲课内容,那情况就更是如此了。这种情况给予人们以选择从事什么研究的自由,直到考试前几个月为止。我大大地享受了这种自由,并且乐意把与此伴随而来的内疚看作是微不足道的弊病。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我想,即使是一头健康的猛兽,当它不饿的时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强迫它不断地吞食,特别是,当人们强迫喂给它吃的食物是经过适当选择的时候,也会使它丧失其贪吃的习性的。
6.文中两个“撇开不管”所指的对象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同。第一个是指相对于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言的一般东西。第二个是指那些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
7.作者对当时瑞士的教育考试有怎样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方面,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要把所有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强制的结果使人畏缩不前,以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扫兴。但另一方面,在瑞士所受到的强制,比其他许多地方要少得多,它给予人们相对的自由,作者大大地享受了这种自由。
8.爱因斯坦关于学习需要自由的观点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学习需要相对的自由,要学会自己去选择学习内容,因为有自由就会有神圣的好奇心,就能有所创造和发明。强制手段并不能增加观察和探索的乐趣,相反它会抑制人的学习天性。
三、课外阅读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王 煜
1941年的一天,香港机场飞往大陆航班的安检处,一名年轻人被拦了下来,他穿了一件非常臃肿的大衣,在那个季节显得很不正常。安检员打开他的大衣,里面密密麻麻全是插袋,插袋里全是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这个拼死要回国,用教学和科研来参与抗战的人,就是后来被国际学界公认的“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卢鹤绂。
卢鹤绂1914年6月7日生于辽宁沈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家庭的熏陶下,卢鹤绂从小就热衷于钻研理工科学。1936年,卢鹤绂从燕京大学物理专业毕业,前往美国深造。
15
1941年,卢鹤绂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工作条件和舒适生活,带着新婚妻子毅然回到了战争中的祖国。他退出了自己与另外两名科学家正在进行的课题,而不久后另外两名科学家就凭该课题获得了诺贝尔奖。11月,卢鹤绂抵达广东坪石镇的国立中山大学,任理学院教授。理学院院长康辛元在迎接卢鹤绂夫妇时,感慨地说:“你们从天堂坠入地狱。”
当时内地生活异常艰苦,卢鹤绂便在油灯下备课,在古庙里给学生讲授量子力学、近代物理等课程。在这样的环境中,卢鹤绂还一边讲课,一边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能获得的学术杂志,他全部抄录下来。他于1944年在国内《科学》上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全面阐述了核裂变的实验发现及有关理论,并预言了人类大规模利用原子能的可能性,被学界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学家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著述。后来,他发表《原子能与原子弹》和《从铀之分裂谈到原子弹》,对原子弹的发明作了介绍。此文一出,国际学界轰动,卢鹤绂因此被誉为“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中国核能之父”。
1955年,卢鹤绂进入抽调全国院校教师办起来的、绝密的、代号为“546信箱”的培训班任教。在后来的11位“两弹元勋”中,就有7位是卢鹤绂在“546信箱”培训班的学生。
1958年,培训班的任务结束了,许多师生被分配到原子弹实验基地。卢鹤绂如果也到核弹基地,极可能成为钱三强式的人物。但是,卢鹤绂认为他所专长的基础理论,只有在大学才能发挥作用;他一辈子教书,希望回到复旦大学继续进行教育工作。于是,他回到复旦讲坛。
在“文革”那段特殊时期,卢鹤绂仍坚持科研,留下了大量科研笔记。直到晚年,卢鹤绂从未停止过在科研创新上的步伐。卢鹤绂与弟子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一文于1995年在美国《伽利略电动力学》上发表,该杂志的主编评价这篇论文:“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之前此文曾被美国一家杂志拒登,对此,卢鹤绂坦然地说:“一般编辑部都不敢登这种文章,他们迷信爱因斯坦,怕人家说他们不懂物理学。”他不怕自己被人认为是疯子,关于这篇论文,他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正当研究要继续时,卢鹤绂于1997年病故,为世人留下八大提纲和正在进行的44项研究,已发表的论文仅仅是他研究内容的十分之一。关于这项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疑,美国国家科学院在2002年投入巨资,深入进行这方面的实验。
卢鹤绂除了是一位全球闻名的物理学大师,还是著名的京剧票友。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
卢鹤绂一生中多次登台演出京剧。在大学期间,他和同学一起参加过公演并得到好评。在美国参加宋美龄发起的“抗日捐款义演”,演出《四郎探母》;1945年,再次登台为黄河赈灾义演献唱。他说:“中国的传统京剧蕴含着人生哲学,它宣扬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这些并非封建糟粕,我们绝对没有必要抛弃,因为它对社会安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再说,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吟唱京剧,心情特别轻松愉快,不啻是一种‘醒脑剂’。”
15
正因为在科学和人文上的深厚积淀,卢鹤绂去世以后,美国休斯敦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均为他竖立铜像,美国檀香山市还把每年的6月15日定为“卢鹤绂日”。卢鹤绂百年诞辰之际,复旦大学也为他在校园里竖立了铜像。在纪念大会上,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说:“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有情怀的人,这是最为珍贵的,是我们最为敬仰的。”(选自《新民周刊》,有删改)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卢鹤绂夫妇抵达广东国立中山大学时,康辛元在迎接时感慨地说:“你们从天堂坠入地狱。”此话主要表达了康辛元对卢鹤绂夫妇将来处境的担忧。
B.本文详细叙述了卢鹤绂的家庭背景、求学经历、爱好以及教学科研经历等,这不但能让读者对传主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而且能启迪读者思考自己的人生。
C.卢鹤绂是著名的京剧票友,为此,作者列举了他不同时期的演出情况,目的就是要证明卢鹤绂对京剧的浓厚兴趣和出色的才艺。
D.文中卢鹤绂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此话巧用比喻修辞,体现了卢鹤绂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和勇气。
答案 D
解析 A项康辛元的话主要表达的是对卢鹤绂夫妇的敬佩之情。B项“详细叙述”不准确,材料对这些内容的介绍有详有略,且“全面的了解”说法也欠妥。C项对“目的”的解说过于片面。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卢鹤绂十分爱国,他退出了自己与另外两名科学家正在进行的已经获得诺贝尔奖的课题,带着新婚妻子,回到战争中的祖国,用教学和科研参与抗战。
B.卢鹤绂克服内地的艰苦生活,一边讲课,一边密切关注国际学界动向。他于1944年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引起国际学界轰动。他因此被誉为“中国核能之父”。
C.1958年,培训班任务结束之后,许多师生被分配到原子弹实验基地。卢鹤绂如果也到核弹基地,极可能成为钱三强式的人物。但他服从组织安排,回到了复旦讲坛。
D.卢鹤绂一生都未停止过在科研创新上的步伐,他与弟子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一文在美国发表,该杂志的主编称这篇论文“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
答案 D
15
解析 A项根据原文第三段中的“他退出了自己与另外两名科学家正在进行的课题,而不久后另外两名科学家就凭该课题获得了诺贝尔奖”可知,获得诺贝尔奖的是另外两名科学家,而且是在卢鹤绂退出课题之后凭借该课题获奖的。B项根据原文第四段中的“他发表《原子能与原子弹》和《从铀之分裂谈到原子弹》,对原子弹的发明作了介绍。此文一出,国际学界轰动,卢鹤绂因此被誉为‘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中国核能之父’”可知,引起国际学界轰动,让他被誉为“中国核能之父”的并不是《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C项根据原文第六段中的“但是,卢鹤绂认为他所专长的基础理论,只有在大学才能发挥作用;他一辈子教书,希望回到复旦大学继续进行教育工作”可知,回复旦教学是卢鹤绂自己的意思。
11.“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有情怀的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有情怀的人”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他有爱国情怀: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工作条件和舒适生活以及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毅然回到了战争中的祖国。②他有淡泊名利的情怀:“546信箱”培训班结束后,放弃了成为专家的机会,回到复旦大学继续进行教育工作。③他有热爱生活的情怀:喜欢京剧,在京剧中体味人生哲学。
15
相关文档
- 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2021-06-078页
- 2020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2021-06-0726页
- 高中语文第1课短文三篇--热爱生命2021-06-076页
- 2020高中语文 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必2021-06-0712页
-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2021-06-076页
- 云南省昆明一中2020届高中新课标高2021-06-079页
- 2020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构建精神2021-06-0717页
-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2021-06-0745页
- 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 第04单元 单元2021-06-079页
- 2020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1变形记(节2021-06-0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