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0.92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 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三模拟考试试卷语文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月印万川”到“水月镜花”
朱熹是“月印万川”诠释模式的开创者和执行者。他认为,“五经”“四书”等经典无别,若
能参得透,都是“一理”。“一理”是万物与所有伦理纲常关系的根本依据,但又是具体的,
以特殊的样式展现于不同事物之中。解读圣人典籍,就是要弄清“一理”如何落实到个别事
物之上,凝聚成个别的、具体的、所以然之理的。解经虽应立足文本,不能空发议论,但在
弄懂文字内含具体之理后,还要由“下学”而上达“一理”。朱熹强调“情”与“理”、“事”
与“理”的区分,挖掘儒家文本的道德追求与工夫进路的“分理”客观性,以保证其实施的
有效性,进而为“一理”的普遍性存在找到现实依据。
朱熹主张诠释经典时要“格物致知”。经由探究而掌握“物自身”,进而帮助主体意念“纯化”,
达到“一理”的认知境界,同时将本心所具之理推广至事物上而体会事物之理的状态。此方
法的实质是将“下学上达”的为学顺序,变为“理一分殊”的逻辑推演。朱熹认为,经典之
内既有“文理”又有“义理”。文理是文脉、内容与意义,而义理除了意义之外,更指道德
性、价值性的真理。文本的基本内容与中心思想需要掌握,意义与真理更需要理解与领悟,
其关键在于格物。“一理”的发现,在于日常“格物”的积累之中。
陆九渊则提出“发明本心”的命题,认为解经首要的要求是学者先学会体证自己的本心。圣
人与普通人心理“同构”,古之“一理”与今之“一理”相同,故经典是“此心此理”的具
体化。解经是一个“求心”的过程,由于“心同、理同”,所以不同经典间只有文字的差异,
而无义理之不同。故文字训诂仅是经典诠释的初级阶段,解释者以心灵体察的方法领悟经典
创作者的意图,把握“此心此理”的要义才是最终的目的。
表面上看,陆九渊似乎将“理本论”转变为“心本论”的解释形上学,实则不然。“理”是
一种客观存在的“公理”,是宇宙运行规则,亦是人类活动的最高法则,而“心”则是对根
源性“理”的体认。“心”的道德感知来源于自身固有的“理”,它只是“理”的先在规定和
表现。与“理”相比,“心”的地位仍处于第二位。即陆氏虽将“格物”之法转为“格心”
之样式,但其实质仍在践行着“理一分殊”“月印万川”的诠释路线。
明代,儒家学风发生转变,“月印万川”式的解经悄然被“水月镜花”模式替代。
“水月镜花” 的特点是“贵意象”,坚持“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经典中的语言既真实又
虚幻,诠释的关键在于,明确主观心志会超越客观文字。它将解经视为一种纯粹的向内实践,
剖析文本获悉的伦理目标、修养原则均成为心志运作的边界或框架,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修
炼主体心志本身,所谓“经学即心学”。学者在诠释经典时往往以体悟内心“良知”为终极
价值,经典随之成为从属性的“影本”。因为形上本体“心”古今如一,而经典所依附的语
言由于创作者自身的“历史性”与“不完美性”,总会存在某些不完整之处,故“六经”也
可视为一种“糟粕”,需要后来的诠释者不断加以修正、发挥。
在此思想的指引下,解经的“随意性”增强,经文成为虚无化的东西,诠释只要能立足于本
源性的“良知”之上,便就不用在意“所说的”距离“本文”多远。诠释经典的根本在于体
证一种作为本体的宇宙心,此心是道德与存在的双重依据,是一切德目之所出。
“水月镜花”式解经提升了诠释者的主体性,它强调经典诠释是体验之学,应以主体人格为
中心而不是以文字解读为中心的活动。知识上的领略,只是内化经验,重要的是将领悟与心
志相结合付诸实践。虽然它容易带来主体“成见”影响诠释效果的“理解之弊”,但它却将
深受“存天理、灭人欲”观念压制的“人性”解放出来,主体的价值意义得到彰显。它既是
一种学术方法的变换,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认为,“五经”“四书”所讲的具体之理虽然不同,但同属“一理”,并认为解经时应
由“下学”而上达“一理”。
B.朱熹看到了儒家文本中的道德追求与工夫进路的客观性,因而 通过强调“情”“事”“理”
的区分来保证其实施的有效性。
C.陆九渊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故经典只是“此心此理”的具体化,解经就是一
个“求心”的过程。
D.“水月镜花”式的解经模式往往以体悟内心“良知”为终极价值,经典于是变成了从属性
的“影本”,成了修炼主体心志的契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 项,根据文本第一节内容朱熹强调“情”与“理”、
“事”与“理”的区分,挖掘儒家文本的道德追求与工夫进路的“分理”客观性,以保证其
实施的有效性,进而为“一理”的普遍性存在找到现实依据可知,“情”“事”“理”的区分
表述不对,因果关系不成立。
答案: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朱熹主张的“格物致知”,实质是将“下学上达”的为学顺序,变为“理一分殊”的逻辑
推演。
B.在陆九渊看来,“心”的道德感知来源于自身固有的“理”,只是“理”的先在规定和表现,
与“理”相比,“心”的地位仍处于第二位。
C.朱熹认为解经应立足文本,陆九渊认为文字训诂仅是经典诠释的初级阶段,二人的看法虽
然有别,但在尊重经典的客观性这一点上还是有一致之处的。
D.“水月镜花”式解经认为经典所依附的语言由于创作者自身的局限总会存在某些不完整之
处,故需要后来的诠释者不断加以修正、发挥才能还原经典的“真意”。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D 项,根据文本第六节内容可知,“还原
经典的真意”说法有误。
答案: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陆二人的阐释模式都强调了“理”的先在性、根本性,强调了解经时对“理” 的体认,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阐释者的主体性。
B.“水月镜花”式解经容易带来主体“成见”影响诠释效果的问题,但其对主体性的提升,
实质上有思想启蒙的效果。
C.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本质上还是一种解经的学术思路,但他在此基础上推出“存天理、
灭人欲”无疑就是思想僵化的表现。
D.朱熹主张由探究而掌握“物自身”进而帮助主体意念的“纯化”,而“镜花水月”式的解
经则强调主体人格的中心地位,在主体的地位上,二者差别巨大。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C 项,根据文本最后一节内容“虽然它容
易带来主体‘成见’影响诠释效果的‘理解之弊’,但它却将深受‘存天理、灭人欲’观念
压制的‘人性’解放出来,主体的价值意义得到彰显。它既是一种学术方法的变换,更是一
种思想的启蒙”可知,“在此基础上推出”不对。
答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向雄字茂伯,河内山阳人也。父韶,彭城太守。雄初仕郡为主簿,事太守王经。及经之死也,
雄哭之尽哀,市人咸为之悲。后太守刘毅尝以非罪笞雄,及吴奋代毅为太守,又以少言遣系
雄于狱。司隶钟会于狱中辟雄为都官从事..,会死无人殡殓,雄迎丧而葬之。文帝召雄而责之
曰:“往者王经之死,卿哭王经于东市..,我不问也。今钟会躬为叛逆,又辄收葬,若复相容,
其如王法何?”雄 曰 昔 者 先 王 掩 骼 埋 胔 仁 流 朽 骨 当 时 岂 先 卜 其 功 罪
而 后 葬 之 哉 今 王 诛 既 加 于 法 已 备 雄 感 义 收 葬 教 亦 无 缺 法立于上 ,
教弘于下,何必使雄违生背死以立于时!殿下..仇枯骨而捐之于中野,为将来仁贤之资,不亦
惜乎!”帝甚悦,与谈宴而遣之。
累迁黄门侍郎。时吴奋、刘毅俱为侍中,同在门下,雄初不交言。武帝闻之,敕雄令复君臣
之好。雄不得已,乃诣毅,再拜..曰:“向被诏命,君臣义绝,如何?”于是即去。帝闻而大
怒,问雄曰:“我令卿复君臣之好,何以故绝?”雄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今
之进人若加诸膝,退人若坠诸川。刘河内于臣不为戎首,亦已幸甚,安复为君臣之好!”帝
从之。
泰始中,累迁秦州刺史,假 赤幢、曲盖、鼓吹,赐钱二十万。咸宁初,入为御史中丞,迁
侍中,又出为征虏将军。太康初,为河南尹,赐爵关内侯。齐王攸将归 藩,雄谏曰:“陛下
子弟虽多,然有名望者少。齐王卧在京邑,所益实深,不可不思。”帝不纳。雄固谏忤旨,
起而径出,遂以愤卒。
(《晋书·卷二十八》)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雄曰/昔者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当时岂先卜其功罪而后葬之哉/今王诛既加/于法已备
/雄感义收葬/教亦无缺/
B.雄曰/昔者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当时岂先卜其功罪而后葬之哉/今王诛既加于法已/备
雄感义收/葬教亦无缺/
C.雄曰/昔者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当时/岂先卜其功罪而后葬之哉/今王诛既加/于法已
备/雄感义收葬/教亦无缺/
D.雄曰/昔者先王 掩骼埋/胔仁流/朽骨当时/岂先卜其功/罪而后葬之哉/今王诛/既加于法/
已备/雄感义收葬/教亦无缺/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
的了解,凭语感将句子中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答案:A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从事有刺史属吏之称,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后从事改为参军。
B.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判死刑的犯人,后来“东市”就指刑场。
C.殿下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称,但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尊称。
D.再拜即拜两次,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识记。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后来泛称刑场为
“东市”,但不可以说“后来”东市“就指刑场”,B 项有误。
答案:B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王经死后向雄痛哭于东市,钟会死后向雄又收殓安葬,文帝司马昭因此而责备向雄。
B.武帝曾下令让向雄与刘毅恢复“君臣之好”。向雄迫不得已,便到刘毅家里拜访他,但并
未真心实意和刘毅交好。
C.向雄敢于直言进谏,引用先王做法来为自己辩解,得到文帝的认可,免去了刑律之祸。
D.对于向雄的进谏,天子并没有采纳。向雄极力进谏,违背了圣旨,向雄径自出宫,后因愤
懑而死。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A 项中“哭于东市”不合文意。根据文本第
一节内容“及经之死也,雄哭之尽哀,市人咸为之悲。后太守刘毅尝以非罪笞雄,及吴奋代
毅为太守,又以少言遣系雄于狱。司隶钟会于狱中辟雄为都官从事,会死无人殡殓,雄迎丧
而葬之。文帝召雄而责之曰”可知,“哭于东市”不合文意。
答案:A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今钟会躬为叛逆,又辄收葬,若复相容,其如王法何?
殿下仇枯骨而捐之于中野,为将来仁贤之资,不亦惜乎!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首先要理解全文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翻译句子,注意关
键字词要翻译清楚:第一句:固定人名保留“钟会”, 躬——亲身,若——如果,如——把。
第二句:捐——遗弃,资——口实,惜——惋惜。
答案:现在钟会亲身叛逆,(你)又收殓安葬(他),我如果再宽容你,又将把王法放在哪里
呢?
殿下如果痛恨他的枯骨并把它遗弃在荒野,作为将来的仁人贤士的口实,不也太令人惋惜
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春 尽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①韩偓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但后遭排挤,被贬淮州,后因避难投靠节度使王审知。当
时朱全忠弑帝,建立梁期,王审知接受梁的封号,韩偓离开王审知定居于闽南泉州。诗作于
此时。②招魂,语出《楚辞•招魂》,原指祈祷死者复生的一种宗教仪式,这里只是一般地用
作招致魂魄。
8.有人评价本诗颔联所用意象“兴寄深微”,请谈谈你的理解。(5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抓住两句诗的主要意象“细水浮花”
“断云含雨”等意象,既是南方暮春时节的典型景物,同时,还有深层的象征(比兴、托喻)
意义: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随风带雨的片云,漂泊无定,无所归依,正是诗人自身漂泊无依
的象征;而流水落花,春光逝去,也可看作诗人深心眷念的唐王朝终于被埋葬的象征。答题
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具体景色及特点。
答案:颔联中的“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等意象,既是南方暮春时节的典型景物,同时,
还有深层的象征(比兴、托喻)意义: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随风带雨的片云,漂泊无定,无
所归依,正是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象征;而流水落花,春光逝去,也可看作诗人深心眷念的
唐王朝终于被埋葬的象征。本句诗把残春之景与身世之感、国事之悲融合在一起,情味隽永,
兴寄深微。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
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理解这两联诗句的意思是关键。
答案:①伤春惜春之情。“芳时恨”表现了作者的心惜春之情。②年华迟暮,有志难骋的沉
痛:芳时春尽,人生老去,诗人却只能“闲”置一隅,其苦闷沉痛可知。③孤身独处,苦无
知音的寂寞:诗人地处偏僻,非但亲朋息迹,古人魂魄也难招致,唯有“流莺相厚”,更见
其寂寞之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词人思念家乡,以酒遣怀,然外患未平不得归家的
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宫室依地而建、结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和默写。三个小题都是理解性默写,注意不要写错字,上下
句不要颠倒。
答案:(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3)各
抱地势,钩心斗角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 分)
一阵风①
冯骥才
三岔河口那边那块地,各种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无奇不有。码头上的东西,一半是
本地特产,一半是南来北往的船儿捎来的新鲜货;外来的玩意儿招引当地人,本地的土产招
引外来客。于是,走江湖卖艺的都跑到这儿来赚钱吃饭,吃饭赚钱。可是,要想在这儿立足
就不易了。谁知道嘛时候会忽然站出一位能人高人奇人?把你一脚踢一个跟斗。
民国元年,一位打山东来的摔跤手成了无敌手。那摔跤手个子大赛 面墙,肩厚似牛臀,臂
粗如大腿,光头圆脸冒红光;浑身的肌肉一使劲,好比上上下下到处肉球,再动两下,肉球
满身乱滚。这小子拿手的本事是摔跤时,两手往对手肩上一搭,就紧紧抓住,腰一给劲,就
把对手端起来。你两脚离地使不上劲,他胳膊长你踢不上他,你有再好的跤法也用不上。他
呢?端着你一动不动,你再沉再重也没他劲大。等你折腾够了,他把你往地上一扔,就赛给
他玩够的小猫小狗,扔在一边。据说他这手是从小练的一个怪招:端缸。他爹是烧瓦缸的,
开头叫他端小缸,天天端着缸在院里转;等他端缸赛端鸡笼子,便换大一号的缸,愈换愈大,
直到端起荷花缸赛端木桶,再往里边加水,每十天加一瓢水,等到他端着一缸水在院里如闲
逛,这门天下罕见的功夫就练成了。
别以为这端缸的小子能在三岔河口站住脚。一天,打河北沧州来一位凶悍的汉子,这汉子是
练铁沙掌的。人挺黑,穿一件夏布褂子,更显黑;乱糟糟连鬓大胡子,目光凶狠,一看就知
不是善茬儿。这人过去谁也没见过,他在山东小子面前一站,嘛话没说,把夏布褂子脱下往
后一扔,露出一身腱子肉赛紫铜,黑红黑红,亮得出奇,肉怎么能这么亮?可是,端缸的山
东小子没把他当回事,出手往他肩上一搭,跟手一抓,怪事出来了,居然没抓住;再一抓,
还是没抓住,这黑汉子肩上的肉滑不哧溜,赛琉璃瓦,山东小子没遇到过这种肩膀这种肉,
唰唰唰连抓三下,竟赛抓鱼,他忽觉不好——原来这黑汉子半个身子涂了挺厚的一层油,怪
不得这么亮这么滑!可是抓不住对方的肩,端不起来,他的功夫就用不上了。就在他一惊一
怔之间,这汉子双掌疾出,快如闪电,击在他的当胸,他还没明白过来,只觉胸膛一热,已
经坐在五尺开外的地上,耳听围观的人一片叫好。
从这天起,三岔河口这块地,这沧州来的黑汉子是爹。
没想到半个月后就有一位怪人站在他对面。
这人赛个文人,清瘦小老头,穿件光溜溜蛋青色绸袍,一身清气立在那儿,眼角嘴角带着笑。
没等黑汉子开口,他叫身边一个小伙子帮他脱去外边的长袍,跟着再把这长袍穿上。可再穿
上长袍时,他就把两条胳膊套在袖子里面,只叫两条长长的袖子空空垂在肩膀两边,像两根
布条。黑汉子说:“你这叫怎么一个打法?”
小老头淡淡一笑,说:“君子动口不动手,我绝不用手打你。”这口气透着傲气。
黑汉子说句“承让”,上去呼呼几掌,每掌只要扫上,都叫小老头够呛。可是黑汉子居然一
掌也没打上,全叫小老头躲闪过去。黑汉子运气使力,加快出掌,可是他出手愈快,小老头
躲闪愈灵。一个上攻下击,一个闪转腾挪,围观的人看得出小老头躲闪的本领更高,尤其是
那反转,那腾挪,那扭摆,比戏台上跳舞的花旦好看。黑汉子打了半天,好像凭空出掌。拳
掌这东西,打上了带劲,打不上泄劲。一会儿黑汉子就累得呼呼喘了。尤其小老头的空袖子,
随身飞舞,在黑汉的眼里,哗哗的,花花的,渐渐觉得好赛和好几个小老头在打,直到打得
他气短力竭,浑身冒汗,才住手,说了一句:“我服您了。”
看来小老头要在这块地立一阵子,没过十天,又一位高人冒出来了。
谁也没留神,这些天一位高人一直扎在人群里,欣赏着小老头“动口不动手”的绝技,琢磨
其中的诀窍,也找破绽。这人年轻健朗,穿个白布对襟褂,黑布裤,挽着裤腿,露出的腿肚
子像块硬邦邦的圆石头。这种装束的人在三岔河口一带随处可见——船夫。
这船夫一上来双手拱一拱拳,就开打。小老头照例闪转腾挪,叫这船夫沾不上自己的边儿。
可是谁料这船夫要的正是这双长袖子。他忽地伸手抓住左边的衣袖,一阵风似绕到小老头身
后,再抓住右边的衣袖,飞快地跑到小老头身后,把两条袖子结个扣儿,这个扣儿是活扣儿,
懂眼的人一看便知,这是系船的绳扣儿。别看是活扣儿,愈使劲挣,扣儿愈死。待这袖子赛
绳子扎得死死,小老头可就跟棍子一样戳在地上。这船夫上去一步蹬上小老头,两脚站在小
老头双肩上。小老头看出不妙,摇肩晃膀,想把这船夫甩下来。一直等到小老头没劲再晃,
站老实了,才跳下来,伸手两下给小老头解开衣袖,转身便走。
从此,小老头人影不见,这船夫也不见再来。这船夫姓甚名谁?哪门哪派?家在何方呢?
渐渐有了传闻,说这人家在北塘,没人知道他练过功夫,只说他是个好船夫,在白河里来来
往往二十年,水性好,身手快,绰号一阵风。有人说前些天在大直沽那边碰见过他,问他为
嘛不在三岔河口地上画个圈,显显身手,多弄点钱。一阵风说,天津这码头太大,藏龙卧虎,
站在那儿不如站在船上更踏实。(有删节)
注:①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系列小说;②赛,像。
1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最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 分)
A.小说一开篇就为读者勾勒了一个熙来攘往的市井社会图,为后文人物出场设置了合理的背
景。
B.摔跤手早年天天练习端缸,从小缸到大缸,勤奋坚持,是为了日后成为一名出色的摔跤手。
C.沧州铁砂掌击败山东摔跤手,围观群众叫好连连,这叫好既有对前者的佩服 ,又表明大
家对后者的厌恶。
D.小说第四段写到山东小个子 “肉怎么能这么亮”,表达观众对他的健壮的身体的由衷赞叹。
E.小说采用了语言、动作、肖像等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一群江湖奇人。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B 项:“为了日后成为一名出色的摔跤手”错误,
早年的练习并不是为了成为摔跤手;C 项:“表明大家对后者的厌恶。”错误;D 项,“由衷赞
叹”表明的是惊讶之情。
答案:AE
12.这篇小说在语言上有哪些特色?(6 分)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语言的特色。阅读小说,找到有特色的语言。然后归类分析,如:浓郁
的天津方言特色;有趣的形象等等。
答案:①浓郁的天津地方特色:“谁知到嘛时候”、“嘛话没说”、“个子大赛面墙”;②形象有
趣:“浑身的肌肉一使劲,好比上上下下到处肉球,再动两下,肉球满身乱滚”,“亮得出奇,
肉怎么能这么亮?”;③善用修辞:“这黑汉子肩上的肉滑不哧溜,赛琉璃瓦”;“尤其是那反
转,那腾挪,那扭摆,比戏台上跳舞的花旦好看”;④口语化:“把你一脚踢一个跟头”“这
沧州来的黑汉子是爹”;⑤曲艺风格,犹如评书般的语言:“赚钱吃饭,吃饭赚钱”、“你两脚
离地使不上劲,他胳膊长你踢不上他,你有再好的跤法也用不上。他呢?端着你一动不动,
你再沉再重也没他劲大”(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使用)。
13.请指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并说明理由。(6 分)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本小说属于群像
的塑造,主人公的判断可以不唯一,既可以从题目判断一阵风是主人公,又可以从情节的设
置等方面判断都是主人公,解答此题可任选一角度,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一:一阵风
①小说的题目暗示了主人公;题目“一阵风”揭示了文章的主人公。②情节的设置,前边
三个人的故事情节为一阵风的出场做了铺垫;③人物形象上,一阵风不仅技艺高人一等,而
且有更高的人生境界;④主题上,揭示小说的主题——在人生的舞台上,成败就如一阵风般,
来去匆匆。
示例二:所有四人
①情节伏笔上,“谁知到嘛时候忽然站出一位能人高人奇人?把你一脚踢一个跟斗”埋下伏
笔,说明小说想要描绘的是一幅江湖奇人的群像;②情节的设置上,描绘四人的笔墨基本相
当;③人物形象上,四人的形象都很鲜明独特;④主题上,江湖奇人奇事正是小说想表现的
主题。
14.小说为我们刻画了四位风格迥异的奇人能士,在人生的竞技舞台上,他们给了我们什么
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分析(8 分)
解析:本题属于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问题时首先要简单叙
述文中的相关内容,然后由此拓展,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答案:①重视基本功:山东摔跤手早年几乎天天练习端缸,从小缸到大缸;一阵风的技能得
益于他的船夫生活的磨练;②战胜对手要有针对性:每个人都针对对手的特点研究合适的战
术;③善于观察:一阵风很多天都扎在人堆里寻找对手的破绽;④认清强中更有强中手,没
有谁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应该适时选择急流勇退。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 分)
罗哲文:一世书生终无奈
5 月 14 日,中国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研究所原所长罗哲
文因病逝世,享年 88 岁。罗哲文与古建筑打了将近 70 年的交道。而他走进这片领域,却源
自一个特别偶然的机缘。
1940 年,罗哲文仅凭着兴趣投考中国营造学社,没想到,他竟是当年唯一被录取的考生。
半年后,梁思成见罗哲文在绘图方面颇有天赋,便将其收为弟子。
1952 年,郭沫若提出修复长城向民众开放,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把修复的任务交
给了年仅 28 岁的罗哲文。刚到长城,罗哲文感到了一种震撼,“一片残垣断壁,荒山野岭没
有人烟”。他就此赋诗一首:断垒颓垣古戍残,夕阳如火照燕山。今朝四上居庸道,欲使长
龙复旧观。
性情特别温和的罗哲文,只有在面对古建筑被破坏时,才会生气翻脸。
在窦忠如的记忆里,罗哲文这一辈子有过两次著名的“愤怒”。第一次是在罗哲文刚就任国
家文物局文物处的副处长时,他去考察河南洛阳某玻璃厂,发现该厂正建在重要的历史遗迹
——唐代武则天时期的建筑遗址上。此情此景,让罗哲文着急万分,他要求玻璃厂立即停工,
但玻璃厂负责人以损失太大为由拒绝。罗哲文十分愤怒,旋即将此事反映到中央,后得以解
决。
罗哲文第二次愤怒是为定海。1998 年,浙江省定海市大拆大建,古宅老居为新居“让路”,
这座极具江南特色的历史文化古城,在“旧城改造”中被毁得面目全非。1999 年,包括罗
哲文在内的一批古建筑专家前去调查,希望当地政府能保护古建。当地政府置若罔闻,并加
快了拆迁速度,0.8 平方公里的古城,转眼间只剩下 0.13 平方公里。罗哲文愤怒地找到媒
体,将此事曝光,并得到中央的批示,定海古城拆迁才被制止。
奋力保护古建筑的同时,罗哲文面临更多的,是无奈。
1969 年,北京修建地铁,西直门的厄运到了,瓮城必须拆除。瓮城不像古天文台那样具有
特别高的科学价值,能向周总理直接反映。无计可施之下,罗哲文只能经常带着相机跑来,
为西直门频频留下“遗像”。
距离现在最近的一番无奈,是在 20 07 年。北京东四八条的拆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事件进
展期间的专家论证会,获邀的罗哲文因故未能参加,随后他给出了书面意见“情况不明,不
好判断”。这番意见竟让他被文物保护人士归类为专家组的“温和派”代表。
“说他‘温和派’,这评价有失偏颇。他不像别的专家一提到‘拆迁’就血脉贲张,他提倡,
应该在现有条件下尽一切可能做事,把能够保护的先保护起来。他也直接表示过有个别地方
并没有必要保护,这就很得罪人。”张海燕解释说,罗哲文是通过梁思成、林徽因的遭遇以
及北京一次次的大规模城建开发,才得出一个无奈的结论:不要指望什么都能全盘保护,这
很难做到,但部分保护还是可以做到的。“他的态度非常务实,像他的为人一样”。张海燕说。
罗哲文自己也曾遗憾地说:“我可以态度鲜明,但必须是在我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北京已经
成这样了,保护得太晚了!”
外界给罗哲文封了许多名号,而在朋友眼中,他只是个普通的“老小孩”。
考古学家张忠培与罗哲文已认识几十个年头了,在他的印象中,“罗哲文总是笑着,从未变
过。”
张海燕第一次见到罗哲文是在 2008 年的夏天:“他从外面刚回来,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
一只手把着车把,另一只手还夹着烟卷。”
而在窦忠如的眼中,罗哲文既是让他分外尊重的老先生,也是一个爱喝几两小酒的普通老头,
“他常把好酒灌在小二锅头的瓶中”。
身体一向健康的罗哲文,走得很突然。
罗哲文曾经有一幅书法作品,写的是梁思成的一首诗:“登山一马当先,岂敢冒充少年。只
因唯恐落后,所以拼命向前。”或许,这也是罗哲文一生的写照。
“在我个人看来,在中国古建筑保护上,罗哲文的实际贡献和作用,绝不逊于梁思成和林徽
因。大家愿意说梁林,是因为梁林的身上光环太多了,而罗老先生没有。这个时代,很多人
会‘选择性遗忘’,而我希望,我们能把罗老记住得久一些。”张海燕说。 (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考古学家、著名的长城专家罗哲文,曾写了一副题为《长城赞》的长对联,全联 124 字,
述历史,绘壮景,表达了对长城由衷的赞美,文采斐然,堪称名联。
②罗哲文自小喜欢书法,后来所从事的工作与书法有密切的关系,也为他的书法实践提供了
广阔的舞台。他的书法却集儒家的“中正平和”、佛家的“空灵清新”、道家的“质朴自然”
于一身,充分展现出渊博学识涵养的潇洒气质,绝非一般尚论技巧之俗书可比。
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罗哲文无心插柳,没想到竟是当年唯一被录取的考生,还被梁思成将其收为弟子。
B.罗哲文的两次“愤怒”,不但不表现为一种性格的缺点,反而有力地体现了他强烈的责任
感。
C.梁思成、林徽因的遭遇让罗哲文看到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尴尬处境,使他对文物保护深感悲
观。
D.文章通过几个有趣的生活细节,正侧结合,展现了罗哲文在生活中“老小孩”的形象特征。
E.文末肯定了罗哲文的实际贡献和作用,也指出了今人“选择性遗忘”的现实,引人深思。
解析:A 项,根据文本内容“罗哲文仅凭着兴趣投考中国营造学社”可知,选项“罗哲文无
心插柳”错误;C 项,根据文本内容“不要指望什么都能全盘保护,这很难做到,但部分保
护还是可以做到的”可知,“使他对文物保护深感悲观”错误。D 项,没有侧面描写。
答案:BE
16.罗哲文的“无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抓住原文信息,找到罗哲文的“无奈”,部分有价
值文物不能得到保护的无奈;自己务实求是的态度不被理解的无奈;面对政府大规模开发,
文物保护工作艰难的无奈。
答案:①部分有价值文物不能得到保护的无奈;②自己务实求是的态度不被理解的无奈;③
面对政府大规模开发,文物保护工作艰难的无奈。
17.文章多次引用别人对罗哲文的回忆或评价,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6 分)
解析:本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解答。首先要找到文中引用的别人的评价性的语言,
然后再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分析其作用。
答案:①突出了传主的形象和精神品格。②有利于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传主,使人物形象
更加丰满。③通过他人的评价和回忆,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感染力。
18.一代文物专家罗哲文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8 分)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注意题干是“结
合材料”分析,所以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
本随意作答。
答案:①雅好诗书,文采出众;②学识渊博,气质潇洒;③耿介敢言、努力进取、责任感强;
④性情温和、和蔼可亲、有生活情趣;⑤实事求是,态度务实。
第 II 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9.依次填入下 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①他是我大伯的老邻居,大伯有几个孩子,谁几岁,谁的性格怎样,他都_________。
②李警官在办案过程中十分细心,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真可谓__________。
③墨尔本电影节组委会不顾中国民意的反对,执意为疆独分子做宣传,中方对这种险恶用心
________。
A.了如指掌 洞若观火 明察秋毫
B.了如指掌 明察秋毫 洞若观火
C.洞若观火 了如指掌 明察秋毫
D.明察秋毫 洞若观火 了如指掌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了如指掌”形容对人或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
好像指着手掌上的东西给人看一样;洞若观火:比喻对事情看得十分透彻清楚;明察秋毫:
极言能敏锐地辨别是非曲直,观察细微,不受蒙蔽。“了如指掌”侧重“了解”;“洞若观火”
侧重观察透彻;“明察秋毫”侧重于观察细微之处。
答案:B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针对商标权纠纷和擅用他人注册商标进行不正当竞争,以及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等行为均是
微信侵权处理的重点。
B.生命中的前 29 年,杨佳一路走来,全是鲜花和掌声。19 岁时,她成为郑州大学英语系最
年轻的教师;22 岁时,她考入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C.中国发展得越好,越能够成为捍卫正义的中坚力量,守护好和平的来之不易,与各国相互
尊重、共同繁荣,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D.许多时候,正是因为缺少内心的友善,才会将礼让遗忘,才会出现公交站前排队无序、马
路上车辆与行人互不相让的现象。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A 项,搭配不当,“针对商标权纠纷”不是一种需要重点处理
的行为,“商标权纠纷”才是需要重点处理的行为,删去“针对”;B 项,“杨佳一路走来”
造成主语中途易辙;C 项,语序不当,定中颠倒。“守护好 和平的来之不易”改为“守护好
来之不易的和平”。
答案:D
21.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当然,好的故事在结尾的地方一定要给读者或观众一把开悟的钥匙,要让读者或观众在故事
结束的时候,有一点恍然大悟,有一点如梦方醒,这种故事是成为好小说的一个最基本的前
提。假如你能给观众或者读者一把开悟的钥匙,_____________。
A.那么 你就具备了一个好的小说家的素质,就能把你的读者或观众留住
B.才能把你的 读者或者观众留住,那么你才具备了一个好的小说家的素质
C.那么你才具备了一个好的小说家的素质,才能把你的读者或者观众留住
D.就能把你的读者或者观众留住,那么你就具备了一个好的小说家的素质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关键是要根据上下文语境
进行推断,一定不要想当然地做。根据前文的叙述,先有“一把开悟的钥匙”,然后让读者
或观众怎么样,再是“成为好小说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所以 A 与 C 的语序不符合;“假如”
是假设的条件,后面应该用副词“就”与之呼应,所以 B 不符合。
答案:D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6 字。(5 分)
要全面了解孔子,必须通过“六经”。具体说,通过“六经”,我们了解到孔子最重要的思想,
就是王道。而 ①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人道中最高的忠恕之道。自宋
明以来,特别是现在,人们普遍只是通过《论语》来了解孔子,而不是通过“六经”来了解
孔子,这就导致 ② 。实际上,若全面地了解孔子,就应该把孔子当作圣王来看待。
孔子不仅仅是道德崇高的圣人,更是参通天地人的圣王。故 ③ ,更是王道。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首先了解文段的主要内容,
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照应。
答案:①《论语》则主要集中在人道方面 ②人们只把孔子当作圣人来看待 ③孔子之道不
只是圣道
23.下面是某车辆管理所的验车流程图,请用简洁的语句介绍验车的整个流程,要求内容完
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6 分)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注意搞清图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还有箭头的方向和顺序。
答案:由大门进入车道,在检测线前停车,车上检测线,人进小屋登记,然后到接车点接车,
最后到大楼二层交款盖章。
六、写作(60 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60 分)
不久前,达州石桥八旬老人李某,准备到华西医院看病,因节后人多只买到达州到营山的座
位,后来借坐邻座。到南充后,被刚上车的年轻貌美女大学生“请”起来,老人女儿恳请能
否挤一挤,被拒。老人挽扶着往后走,后面两排年轻人同样拒绝了老人的请求。大约 5 分钟
后,前面一中年男子将老人让到自己位置。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结果遭
到美女反击:“坐自己位置错了吗?!”
对此,有人认为没理由让,又不是坐公交车,应坚持自己的权利,不该被道德绑架;也有人
认为可以适当“挤一挤”,助人为乐,但需明确这不是义务。你怎么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书写。注意这则材料属于时事新闻,所以内容上贴近时代生活,
对于“让座”的现象,我们都熟悉并且有亲身体验。拒让座,谈不上什么错,更犯不着指责。
我们能做的,是根据自己的情况,能让就让,不让也请待之谦和。再说让座只是道德问题,
并非义务,别人不让就加以指责,也是不道德的行为。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年轻人还是应
该能让则让。再说老人也并非是要这名女孩让座,只是一起挤挤,力所能及,为何不帮帮呢?
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略。
相关文档
- 高考语文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2021-06-079页
- 高考语文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2021-06-077页
- 高考语文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2021-06-078页
- 高考语文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2021-06-0710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6-0716页
- 高考语文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2021-06-0610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6-0673页
- 高考语文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2021-06-0651页
- 高考语文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2021-06-0634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6-0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