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1.00 KB
- 2021-06-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专题 02 文学类文本阅读
【2018 年高考】
一、【2018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赵一曼女士
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
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
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
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喝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
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备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
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
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 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 6 月 28 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
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
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
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
2
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
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 20 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
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
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 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 20 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的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 地下的母亲!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
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
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
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
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D.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在跨越
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雄本色。
5.小说中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3
6.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4.B
5.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
化青年,智慧过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剂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
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6.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
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
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解析】
4.【精准分析】本题涉及作品的标题作用,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作品整体的概括和主旨的理解。首先通
读全篇,把握小说的主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B 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
句子的含义。“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错,属于内容推断过于武断,原文是“有
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考点定位】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
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
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
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
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
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精准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第一步,找出题干的关键词“拔
【考点定位】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
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
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
间不要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4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分析小说的叙事方式注意结合小说的文本特征进行分析,首先是事件的叙述方式,主要有倒
叙、插叙等,然后注意叙事的视角,以第几人称或谁的视角叙诉,然后是叙事的重点,叙事离不开人
物,叙事选择的是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的哪一方面,答题时注意和结合文本分析作用。
二、【2018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有声电影
老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
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
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
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
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
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
总算顺当。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
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
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
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
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
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
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
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
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
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
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的找座儿,忽前忽
5
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
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
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还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
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
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
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
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
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
如“别人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
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
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
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
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
意换上高跟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
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的描写
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D.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
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
5.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6 分)
6.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4.C
5.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②听说有
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
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实质上是一种固步自封的心态;④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
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6
6.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
效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
果;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
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
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
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
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
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解析】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试题点评】本题属于是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规题型,题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
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细节鉴赏。其中 A 项鉴赏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B 项分析小说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C 项分析小说的写作思路及主要内容,D 项鉴
赏小说的标题。解答此类题的方法:通读全文,关注细节。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小说
刻画人物的个性特点与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主人公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
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结合小说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
5.【精准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的能力。题干“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有很强的
指导性,由此可知应该按照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进行概括分析。分别为:没看电影之前,刚
刚听说了有声电影之后要去看,到了电影院之后,看完电影之后。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分析概括人物
不同的心理。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与以往考题不同的是,本题考查的不是某一个人物
形象,而是“群像”,体现了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稳中有变的特点。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
梳理,找出小说中能体现市民对新奇事物态度的内容,然后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
一是总体把握小说这些市民对新奇事物的态度,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二是画出小说中市民与新奇事物有关的言行,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们进行
评价的语句;三是看文中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6.【精准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先引原文,然后分析手法及效果。
原文中涉及的手法很多,引用经典语句、排比描写人物情态、夸张、口语化、反语等,都可以让语言
诙谐幽默。在指出原文内容之后针对手法进行分析并说出幽默的效果即可。
7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试题点评】本题既考查对小说语言的鉴赏能力,又考查对小说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题干要求找出小说
中三处运用不同手法“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的例子并加以分析,考生在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问题的重
点在于“语言的幽默效果”,因此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找出文中具有“幽默效果”的语言,然后再
分析这些语言运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怎样的幽默效果,最后选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组成答案就可
以了。分析手法时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本身的语体特点等角度思考。
【2019 高考展望】2018 年文学类文本阅读再次选择小说作为考查内容,是在 2017 年散文命题基础上进行
三、【2018 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 100 光年以内寻
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 23 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
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
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
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
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
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
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
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8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
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伟大的宏纪元,
美丽的宏纪元,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震动时,
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
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是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在摄氏零下 40 度左右。
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
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
陵。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
很是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
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的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这么没信心吗?”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进那个透明的半球,俯
9
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
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当城市图像出现 ,本文开头部分营造出的沉郁氛围变得较为轻快,这两种氛围的更替,给读着带
来了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
B.地球领袖是一位十几岁的、天真的、娇滴滴的漂亮姑娘,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
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C.先行者着陆后,看到天空是“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孤独的感觉是像被雪崩所埋,这都是以身
心感受来写先行者对过去地球的深刻眷念。
D.姑娘率众在广场等候、迎接先行者“前辈”,间接说明“微纪元”的人们继承了以往的人类文明,
科技水平已经很高。
5.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 分)
6.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6 分)
【答案】
4.B
5.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
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
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6.①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案,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
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
科学事实。②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
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
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解析】
4.【精准分析】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
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命题者在题干中要求“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明确了思
考的方向;所设计的四个选项,有的涉及艺术特色(比如 A 项),有的涉及文本内容(比如 B 项),有
的则涉及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如 CD 两项)。这些都可以根据小说内容比较轻松地得出答案。B 项
说“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是错误的,因为根据文本可知,
先行者所看到的小姑娘形象并非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而 A 项、C 项和 D 项的分析鉴赏都是正
10
确的。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试题点评】本题属于是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规题型,题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
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细节鉴赏。解答此类题目,
一般要先判断该项内容是属于“相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然后再在文本中找出同该选项表述相
关的答题区间,以之考查其分析是否正确。比如,A 项分析鉴赏的是文本开头部分的艺术特色。小说已
交代先行者已飞离地球两万五千年,此时,地球上“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而城市图
像的出现则确实使开头部分营造出的沉郁氛围变得较为轻快,这两种氛围的更替,确实能给读者带来
了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此项正确。故知此项分析正确。
5.【精准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鉴赏小说中人
的心理变化过程,这过程可根据小说中的相关描述进行分析得出。比如,“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
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
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等语句,从中分析人物的心理特征。(1)希冀与期待。虽然先行者知
道一切,但还是闭起双眼默祷着,他希望睁开眼看到一个蓝色水晶球般的地球。(2)失望与悲伤。当
小姑娘说出人类已经不存在时,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3)激动与兴奋。当先行者看到半球透明玻璃
罩中的人类和文明时,看到了希望。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只不过本题没有直接考查形象特点而是考查人物的
6.【精准分析】命题者抓住“科学”与“幻想”两个词语,要求考生回答貌似同文本毫无关联的问题,题
目的主观性很强,发散空间很大。这对平时阅读面很广、善于思考的人十分有利,由此可见命题者的
指向十分明确,为当今的语文教学起到了较大的指挥棒作用。 (1)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文中大量的
科学存在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合理性的基础,构成了小说想象的依据性内容,为幻想提供了条件。(2)
幻想是对科学的拓展。幻想出“宏纪元”与“微纪元”,在科学的基础上合理展开。(3)科学与幻想
的结合,通过对黑白色地球幻想,引起人们对文明的思考。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试题点评】本题是一道探究题,借助文本阅读考查对某种文学样式的理解,题型比较新颖。这类题目解
答时首先要读清题干,明白探究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联系全文或现实分析,证
明自己的观点即可。本题审题时一定要抓住题干所要求的“科幻小说”“‘科学’与‘幻想’”等词
语思考,首先答出在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然后既要联系文本,又要联系自己对科
幻作品的理解展开分析,切不可脱离题目要求,只谈“科学”或只谈“幻想”。
11
【2019 高考展望】2018 年全国 III 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了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短篇小说《微纪元》,这是
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科幻小说首次进入高考,也是在 2017 年散文命题基础上进行的又一次变革,展
示了命题人的反押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这个角度来看,2019 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和散文都
是备考的重点,既要关注名家作品,也要关注新兴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作品内容及命题会体现对现
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展望,主观题分值不会减少,会更加注重深入文本内部的鉴赏,突出对考生阅读
理解能力的考查,难度上可能会有所增加。
四、【2018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水缸里的文学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
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
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他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
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
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
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
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
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
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
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
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
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
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
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
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
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
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睡,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
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
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
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
⑥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
我想吃得好穿的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
12
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
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做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
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⑦我一直闲心,所有承认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
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
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
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
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
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
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行,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使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
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
挑战,更是一个奇迹。
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
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会议的大树上卖弄泛
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
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
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 雄踞:颇有气势地蹲坐。
B.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 热烈:热闹,眼花缭乱。
C.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 正规:与想象的标准吻合。
D.卖弄泛滥的情感 泛滥:过度,不加节制。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把水缸比作“傲慢的家庭成员”,形象地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水缸是家里一个了不起的重
要角色。
B.文章第⑤段中“聪明面孔笨肚肠”写出了大人对“我”行为的嗔怪,反映了成人对孩子纯真心理的
不理解。
C.第⑦段承接上文,从对童年生活和梦想的感悟转向对成人好奇心的议论,最后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
创作的关系。
D.作者很怀念过去一无所有的生活,因为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
能刺激想象
10.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1.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
果?
13
12.作者说:“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实际上,像这样非书本
的“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阅读”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阅
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答案】
8.B
9.D
10.内容上:第三段童话故事中仙女为报知遇之恩,从水缸中出现然后端出饭菜,帮助救她的青年摆脱贫
困,表明了很多人心中的好逸恶劳,期待天上掉馅饼的心理。第四段中我想象的自家水缸里的仙女则
是增添了很多细节,直奔作者家中,清扫、做美味等,表明了贫困生活中的儿时作者对仙女的幻想和
对美味的期待。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手法上:两段通过对比表现孩童时期的我因好奇心而生发的想象力,而这些好奇心与想象力也成就了物质
匮乏时期的我与文学的联系。
结构上:承接上文回忆童年河蚌的秘密,引出下文凝视水缸是作者最早的阅读方式。
11.寓意:水缸与我童年密切相伴,是我童年认识世界,体味人生,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水缸引发了
关于河蚌故事的论述,激发了作者诗意的想象,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方式;因为小时候物质所限,
作者渴望但无法阅读儿童书,水缸刺激作者的想象、智力;水缸是作者童年时期的记忆,保留了作者
的好奇心,保留了我奇迹般的创造力。
表达效果:贯穿全文的线索,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作者通过幼年与水缸的关系,以及对水缸的好奇和想
象来表达对文学创作的看法,保持好奇心,面对社会现实,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刺激孩子的智力,探索
现实中的未知,让孩子找到寄托物,去创造奇迹,揭示文章主旨,吸引读者兴趣。
12.小时候喜欢玩水,每每夏天到了,孩子们便成群结队地一个个一头扎进小河里,孩子们就用这样的方
式阅读,读水中生物。小鱼在水中自由地游来游去,让孩子们产生了对自由的向往;小河旁丰茂的的
水草,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盎然的生气;水中倒映的蓝天,让孩子们对天空产生了好奇。
【解析】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试题点评】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意义,这就是“语境义”。词语的语境义常以如
下方式出现,一是比喻生成的语境义。词语的比喻义在特定语境中生成了新的含义。二是感情色彩转
换后的语境义。选择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但有时贬义的可以褒用,褒义的也可
以贬用。三是反语表达的语境义。反语是作者含蓄曲折地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实际要表达的
意思与字面的意思完全相反。四是旧词新用的语境义。一些旧的词语,作者赋予它新的含义。五是对
14
比形成的语境义。在同一语段中,同一词语表达的意义有时也不尽相同。把握好词语的语境义,要本
着“词不离句”的原则加以分析推敲,才能准确地理解。
9.【精准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
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仔细阅读文章,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方能鉴赏。D 项,断章取义。
错在“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原文作者说“我的
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
外好奇。……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所以,应该是 “好奇心”
才能“刺激想象”。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点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
作者自己的看法。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就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
己的看法,进而进行准确的分析或概括,以区别于文中的其他内容,而不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简单罗
列,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相应会大一些。在高考试题中,“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项要求,有时是结合在一起的,特别是后
两项要点,有时很难截然区分开来。三项内容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10.【精准分析】题干是“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试题点评】此题考查考生对文中相似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既然内容相似,考生重点就要抓住其中的不同
来加以分析,并以此为突破点。谈及作用类题目,一般都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两相比较也
可能会用到某一手法,考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5
11.【精准分析】题干是“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试题点评】标题含义理解题能快捷、准确地考查出学生领悟作品内涵、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类
题要求学生首先明确标题的表面义即字典义,然后弄清标题的语境义及延伸义,而语境义和延伸义一
般与文章的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标题常见的作用有点名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表达作者主观
感情和态度;揭示文章的主旨和哲理;成为文章的线索和构思思路;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
的作用,如象征、比喻、一语双关等,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
者阅读兴趣。
【2019 高考展望】在高考中作用题是命题者热衷的一种题型,它可以出现在各种文本当中,尤其是现代文
中。高考现代文阅读作用题一般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考查,(1)段落(包括引用、举例等)作用,这
是考得最为频繁的一种题型。(2)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3)人称的作用。其中前两类题型都
是重点题型。要重点训练。
12.【精准分析】题干是“作者说:‘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实
际上,像这样非书本的‘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阅读’的体会。
要求: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本题为启示题,要求学生能够结自身实际
谈对“阅读”的理解和认识。答案包含两方面,分别是对象和感悟,要围绕文章中谈到的“阅读”和
“好奇心”、“想象力”的关系来谈阅读体会,还要切忌脱离文本作自行发挥。加入考生自己的经历,
切忌脱离自己的阅读经历空谈。
16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试题点评】“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就文本的某个人物、标题或者思想意蕴等角度,
【2019 高考展望】现在的高考题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对社会的关注,重视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根据这几
年各省市的考题内容,可以把探究题分为三类,(1)鉴赏文本内在的审美价值。发掘“作品的意藴、
民族心理、人文精神”或是“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分析文本创作主客观因素。作
为试题的现代文,都具有强烈的主流价值取向,无论是名家还是普通人,文章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创作
背景和意图,命题者必然会抓住其中的关键点设题,考查考生对创作背景和意图的认知和领悟能力。
(3)理解文本延伸的多元命题。"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提出自己的见解”,这
类题最能反映所谓的探究。
五、【2018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3~16 题。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
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
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
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
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
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
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17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
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
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
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
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
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才……”
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
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
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
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
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
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蹓达
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
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
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
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
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
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13.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6 分)
18
14.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4 分)
15.二乖的天真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 分)
16.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6 分)
【答案】
13.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花园等;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人际关系和
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治等。
14.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作铺垫;“日光”“西
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15.外貌憨态可掬;言行稚拙,爱模仿;情感表达率真;注意力易转移;喜爱小动物,好奇心强。
16.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母爱的颂扬;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解析】
13.【试题分析】题干问“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要求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环境
中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点评】从 2015 年到 2018 年,江苏文学类文本的第一题的题型保持稳定,如 2015 年“文章③④两段
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2016 年“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
火?请简要概括”,2017 年“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朋友’的生活状态”,都是考查学生理
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需要到文中圈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然后进行分析
概括。解答此类题目,容易出现的误区就是会针对某一点反复概括,这就会导致答案不全,这就需要
考生在答题时间和答题区域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的关涉多个角度。
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这是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作答时要先分析所描写的环境的特点,然后再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刻画、主题表现等角度考虑。首
先看画线部分的环境描写的内容和特点,作者很高明地描写了一下院里的风光: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
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让二乖见小猫前的情绪稍稍缓和一下。而“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
描写,又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点评】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①交代故事背景,即交代时间、地点、时代背景,暗示社会
19
环境。②渲染氛围,奠定基调。绝对客观的环境描写不存在。自然环境的描写必定与人物的情感形成
不同程度上的暗合。③表现人物,环境里藏着人物的身世地位、文化教养、生活状况以及精神品质等
等。环境描写可用于衬托人物心情,交代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
④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自然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自然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
据,而情节发展又常常依赖于自然环境的推动。⑤暗示作品主题,我们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
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细致揣摩。
15.【试题分析】题干问“二乖的天真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要求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试题点评】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二乖”的相关描述,
明确人物在小说中所扮演的角色,然后根据人物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
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
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
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16.【试题分析】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题干要求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作答时不
要脱离文本,抓住作者于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文中作者文笔的清新,对儿童生活的熟悉、热爱,欣
赏童真童趣,关注儿童成长。另外,透过文中小哥儿俩的成长环境,表达了作者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
对母爱的颂扬。文中还写了母亲对孩子要去打野猫为八哥鸟报仇的态度以及小哥儿俩对小动物的爱护,
也表现了作者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试题点评】江苏卷文学类文本的第四题一直是以探究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只不过探究的方向可能会略有
不同,如 2017 年是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2016 年是探究“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
蕴”,2015 年是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探究的方向一直放在结尾段,命题的时候可能
会有“表达效果”“意蕴”“情感态度”等不同,但答题的时候,思维的模式基本一致。而 2018 年探究
20
的目标放在了文中的情节上,即“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
态度”,这就需要考生到文中圈出所写的小哥儿俩日常的哪些故事或场面,明确这些场面中涉及的对象
有哪些,各自的表现是什么,作者对其是赞赏或是讽刺的,这就把握了大方向,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探
究即可。江苏卷已经连续多年在文学类文本这块儿考查小说阅读,2019 年的高考可能依然会考查小说,
那么第四题的探究题依然会存在,故在平时的学习中应针对结尾、标题、形象等几个方面加强练习。
六、【2018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
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
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
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
于徽墨的记忆。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
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廷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
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
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
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
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温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
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
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
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
无人问津。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勢,氤氲香气里传承着
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
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宮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
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虹关徽墨,不小心逝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
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怎
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
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和料、烘蒸、杵捣、
21
揉搓、入模、晾墨、描金。从采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
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想想真不容易。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
瑰宝。
不经意间,我瞥见阁楼上稳站着一个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便主动打招呼,他问询了我的来意,
邀请上楼喝茶座谈,我,一个找寻徽墨的陌生人,沿着屋内与厢房连成一体的木质楼梯,漫步走上阁楼,
轻轻地踏在楼板上,咿呀作响,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生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更
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
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
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
出的徽墨。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
徽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
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家里书桌内一角散落着几块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七公分长,其侧分别有描金楷书“金不换”“凝香”
字样,背面还有莲荷、白鹤等图纹,虽谈不上金贵,但仍散发着幽幽暗香,还有儿时习书的悠悠往事。回
想小时候上学时,练毛笔字要买描红本、砚台,还有长条形的墨块。磨墨时总是弄得满手漆黑,便到校外
小水塘边去洗干净,再继续练字。与墨的亲密接触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那几年,以后偶尔再接触
毛笔,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
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莱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
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
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我领
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
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濯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両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
诗,深入其中似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
蓦然间,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徽墨出售”,我加快脚步走去,带一截虹关徽墨,去
描绘心中的故乡。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注]虹关,即虹关村,古徽州村落,是“徽墨”产地之一,位于今江西省婺源县。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文章开头运用“子然一人”“蹀躞”等词语,形象地描写了“我”寻找徽墨时身心疲惫、孤独失落
的状态。
B.“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是徽墨式微的原因,“华丽”一词运用反语手法,寄寓了“我”内
心的惋惜与不平。
C.文章写了一位“隐者”,表达“我”对其放弃大城市舒适生活、在虹关与笔墨为伴的敬慕之情。
D.文章回忆儿时磨墨习书的一段经历,意在强调“我”与墨的渊源,真实亲切,具有生活气息。
22
E.文章以寻找徽墨始,以带走徽墨终,首尾呼应,脉络清晰;文字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和文化韵味。
17.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5 分)
18.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6 分)
19.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6 分)
【答案】
8.AB
9.主要运用了拟人(或想象)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使用徽墨书写时鲜活灵动的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
情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
10.①喜爱徽墨,而徽墨式微,制墨技艺几近失传。
②墨,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③警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
11.①虹关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②虹关是徽墨的产地,徽墨也成就了虹关。
③虹关引发了作者的乡愁。
④增添了寻墨历程的情趣,丰富了主题。
【解析】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点评】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文本的内容,又考查文章的技巧,同时还涉及文章 的主旨。如 ABC
三项重在对人物情感的分析,D 项重在对文章材料安排意图的分析,E 项重在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
对于既考查内容,又考查方法和主旨的题目,考生需要做出的储备更多一些。首先要了解文章常用的
技巧有哪些;然后再与文本进行对照。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
括主要内容;③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三步: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进行比较分析。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文中句子的能力。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墨
与砚台的喁喁细”“徽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使用徽
墨书写时鲜活灵动的状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
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这句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
情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
23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试题点评】鉴赏散文中的语言一致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出题热点,如 2017 年高考“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
如 2016 年“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如 2015 年“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音词
的运用有何效果”,2018 年“赏析文中画线句子”,都是鉴赏类题型,不同的就是是否在题干中明确鉴
赏的角度,如 2015 年就给出了鉴赏的角度。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如下,分析语句所运用的手法(可以
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一定要选择最主要、最鲜明的),接着结合具体内容进
行分析(注意语句内容、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等),最后分析蕴含的作者情感。简单概括就是:手法+
内容+情感。
10.【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是原因概括题,更是探究题,要注意答
题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试题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审题要审准探究点,即探究什么,是探究标题、句子含意
还是文本的艺术特性。比如本题,是探究“文中的‘我’寻找徽墨”的原因,明确了探究点,就知道
了探究方向,知道了应从哪些层面或角度去探究,文中,“我”寻找徽墨,既是对徽墨的喜爱,也是对
传统文化的追逐,而“徽墨式微”代表的不仅仅是徽墨的命运,还有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式微”,
“我”寻找徽墨,体现出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追求。探究的方法如下:(1)因形悟神法,散文特点是形
散神聚,用此法去探究就是看全文写了哪些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哪些思想情感,如本文写的是“徽墨”,
而“徽墨”代表的是民族传统文化。(2)见微知著法它 要求善于从文本中的材料尤其是细微的材料中
挖掘(探究)出丰富而深刻的意蕴。(3)对立统一法,要善于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探究文本深意。(4)
“内引外联”法此法类似于读书中的“出入法”,既要深入文本,读出自己的体会,又要联系生活、社
会及自己的知识积累有所拓展,有所联系,有所发现。此法多用在“谈谈你的看法或理解”或“联系
生活(社会)谈谈你的看法”这类探究题中。答题要注意:①符合答题要求:观点要明确;理由要充
分(充分展现探究过程);分析要紧扣文本;表达要清晰,有层次。
1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描绘虹关古村,回答本题可从环境描写的作用角
度来分析。首先,文章的开头就说虹关是徽墨的产地;文章的三四两段,主要描写了虹关古村的优美
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孕育微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文章的第六段写到“徽墨无声,
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
24
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可见徽墨也成就了虹关;文章的最后三段写到“我想,那时研磨的墨
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莱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态的
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可见虹关引
发了作者的乡愁。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试题点评】本题可以从作用题的角度来解答。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
上。内容上是指写了……,表现了……;结构上是指段落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段落之间的关系。另外,
七、【2018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 4 题。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
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对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
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
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
宝纷纷飞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
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得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
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素享声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
非同寻常的辉煌。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
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
25
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
人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
保”,还是朱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
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
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
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价顾客
盈门,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
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
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
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逛街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
再说那灯。
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放花千树”了。
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
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
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片。
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
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灯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
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
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
千姿百态,大方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看,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
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
消淡了很多光华。
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
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
勇士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
熠熠生辉。
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既有
传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代传统,但人,毕竟是 80 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
明啊!
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
26
启开,一根长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
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
云……
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
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
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
那红云,那灯彩,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
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却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
洒落在汴京城……
(本文有删改)
10.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1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 10 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12.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
13.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
【答案】
10.①用词夸饰,辞彩绚丽。②运用铺陈、排比语句。③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
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11.①连用 10 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②前文渲染的是
“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③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
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12.①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理伏笔。③最后写观灯盛
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13.①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②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
精神焕发。③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的“星河梦”。
【解析】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可以从用词的角度(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等),句式选用的角度(短句、长
短句结合、整句、散句、整散句结合等),手法的使用的角度(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语言
的整体风格的角度(朴素自然、清新明快、典雅华丽、含蓄蕴藉、辛辣尖锐、方言口语等),人称使用
的角度等来加以分析。
27
1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语言运用的表达效果的分析。该题重复使用“一”字,详细地描绘了一幅
宫灯美人图,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分析时,要结合文本前后的内容,该
段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前文铺陈的是“繁”,此
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分析文中的词语的含义,注意结合上下文找到词语在文中的具体的含义,尤其是涉及到文章
的主旨的词语的含义的题目注意从词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角度分析,表层注意字面的意思,深
层注意和主旨相关的意思。分析艺术效果主要从手法和表达的情感等角度分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
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
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
行分析。
13.【试题分析】分析文中句子的深层意蕴。分析文中句子的深层意蕴,包括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
子修辞方式、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等。分析该句要抓住关键词“新奇”
和“庆幸”,分析作者对什么感到新奇,又为何觉得庆幸。街上,古今相映成趣,现代科技让汴京灯
节重现历史繁华,让作者既感叹城市的新气象;改革开放,让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使作者庆幸
遇到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语句的含义和作用的题目,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
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
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
次出现的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或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
【2018 年最新联考模拟】
一、【18 届福建省长汀、连城一中等六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后生可畏
刘斌立
我第一次去鉴睿律师楼,就注意到了前台旁边多了一张不怎么和谐的小桌子。一个大男孩模样的小伙
子,睡眼惺忪地在那儿捧着厚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地翻着。
28
我问了问律师楼的合伙人李信,他一脸嬉笑地回答:“这孩子他爸是我们律师楼的大客户,也是老朋友
了。他想让他儿子考律师,非得要我们把这孩子安排在这里打杂,一边让他看书备考。其它我们啥事儿也
没给他安排,让他自己在那儿天天待着呢。”
“哦,这孩子看着还挺老实的。“我随口应和道。
“老实?您可别小瞧这小子。听他爸说,他一心要当摇滚乐手,跟着一个不靠谱的摇滚乐队干了两年
的鼓手。”老李边说边摇着头。
后来我再去律师楼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这个叫常远的“摇滚”男孩。他经常应景似地挺时尚,
一会儿夹克上带钉,一会儿头发颜色又变了。
那年律考后没几天,我去律师楼办事,发现常远的那张桌子没了,人也没了踪影。问到老李,没想到
老李苦笑着说:“那小子跑了,据说和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那边,在矿区的一个小镇上的酒吧里
演出呢。他爹差点没气得背过去,已经发誓不管他了。”
我又惊讶又好笑,随着老李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
一年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鉴睿律师楼李信律师的微信。
“还记得那个玩摇滚的男孩儿吧——从我这儿跑了的那个,又回来了,这次据说是自己主动回来的。
今天来求的我,要继续准备考律师,还在我这儿坐着打杂看书,我也是服了!”后面老李加了几个微信的笑
脸图标。
“您就当浪子回头吧,兴许真考上了,您也是积德了。”我回复了微信,也不忘调侃地加了几个坏笑的
表情。
那以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离开了那座城市,也与律师楼和老李少了很多的交集。至于记忆里的玩
摇滚还要考律师的常远,就遗忘得更远了。
青海茫崖的矿难,突然成为了整个国家的头条新闻。部分矿务局领导受贿私自外包矿坑,私人小矿主
违规野蛮开采,导致了一次灭顶的矿难。在矿难中死去的矿工遗孀,因为没有基本的合同和安全保险凭据,
无法获得赔偿,更无人愿意替她们去争取权利。
就当矿难的悲哀正在褪去的时候,媒体上一个很不起眼的报道终于被我看到了。
一个名叫常远的律师,带领着自己的小团队义务承揽下了所有死难矿工家属的索赔事务。这条很短的
信息,却因为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而让我震惊!
当我致电李信律师的时候,他立刻给了我确认的答复。
“没错儿,这个常远就是他。我也很佩服这小子。”老李在电话那边肯定道。
“您觉得他接这个案子是为了出名吗?”我问道。
“还真不是。你记得他曾经在青海一个矿区的酒吧演出过一段时间吧。”老李继续说道。
“那地方就在茫崖。听常远爸说,常远在那儿生活过一段时间,很了解矿工们的生活状况。他自己后
来跑回来要继续考律师时就跟他爸说,以后要帮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
我在电话那头听老李说完这些,沉默了许久。
最后,我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后生可畏啊!”
29
我听到电话那头老李很肯定地重复了这句话。
(选自《小说选刊》2016 年第 6 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常远他爸让他到律师事务所来见习,是想让他当一名律师,可他却想当一个摇滚乐手,可见他个性
张扬,父子关系紧张。
B.听到常远“跑了”的消息,“我”又惊讶又好笑,并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由此看出“我”
对常远这类年轻人很不满意。文末通过“我”和老李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要正确看待年轻人这一主题。
C.常远跑到青海茫崖的矿区演出,是为了接触中国最底层的民众,了解中国最基层的现实。这次经历
使他逐渐地成熟起来。
D.小说通过“我”和老李的对话构成小说的基本框架。先写我们“上辈人”对他的做法不以为然又无
可奈何,再写对他的佩服,先抑后扬,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2.小说在刻画常远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3.文中“我”在微信中回复“你就当浪子回头吧……”如果以《浪子回头》为题,你觉得如何?试谈
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案】
1.D
2.①个性鲜明,有主见。父亲让他当律师,而他却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当一名摇滚乐手。②有社会责
任感,勇于担当。他到青海茫崖矿区演出,了解到矿工生活状况后,就决定回来考律师,为请不起律师的
穷人打官司 ,对弱者有悲悯情怀。③不计名利,有奉献精神。矿难发生,他带领律师团队,义务为矿工打
官司。④穿着打扮时尚(外在形象太酷)。一会儿夹克上带钉,一会儿头发颜色又变了。⑤叛逆任性.律考
后,背着父亲偷跑去青海小镇当鼓手。
3.观点一:很好。①常远穿着时尚,行为叛逆,不遵从父亲教诲,十足“浪子”表现。②后来,常远
带着对弱者的同情,回来考律师,并义务为穷人打官司,这是“回头”的表现。③“浪子”也能回头,叛
逆者身上也具备正义感,体现新一代年轻人的特点,有利于表现不能轻看年轻人这一主题。观点二:不好,
还是原题好。①“浪子”指流荡不务正业之人,常远并非是不务正业之人。常远当时的叛逆,是因为他喜
爱当摇滚乐手。②常远敢于为自己的追求,跳出父辈的安排,正是年轻人可贵的品质,是“后生可畏”的
具体表现。③和原题目《后生可畏》相比,《浪子回头》不能体现主人公的担当,对主题的表现也就显得乏
力。
【解析】
1.试题分析:A 项,“父子关系紧张”属无中生有;B 项,“很不满意”言之过重,“我”只是对他们的
做法不以为然又无可奈何;C 项,对常远的演出目的理解错误。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
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他到青海茫崖矿区演出,了解到矿工
生活状况后,就决定回来考律师,为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 ,对弱者有悲悯情怀”等情节中概括出其“有
30
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的性格特征。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
二、【18 届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未婚妻
(法) 奥 杜
度过了几天假期之后,我要回巴黎了。
当我走进车站,火车已挤满了旅客。我发现靠近车门坐着的旅客旁边,有一个空座位,但上面放着两
个大篮子,里面的鸡和鸭子把头伸在篮子外面。
我犹豫了好一会儿之后,决定走进车厢。我说,很对不起了,让我来把篮子移开。可是一位穿着工作
服的农民对我说:“小姐,请等一等,我就来把它们从这里拿开。” 当我把放在农民膝上的水果篮子提在手
中时,他轻轻地把两篮家禽塞在凳子下面。
我坐下以后,坐在我对面的旅客问农民是否把家禽带到市场上去卖。农民回答说:“先生,不是的。后
天,我的儿子就要结婚,我把鸡鸭带来送给儿子。”
他脸上显出幸福愉快的神情。他看了看周围的人,仿佛要向所有的人们表达他自己的快乐。另外的旅
客都留心倾听,他们似乎听了之后感到很高兴。只有一个老媪是例外,她占了两人的座位,枕着三个枕头,
正在叱骂拥塞在车厢中的农民。
火车开动了。刚才说话的旅客开始阅读报纸。这时农民对他说:“我的儿子在巴黎,他是一家商店的职
员,将和一位小姐结婚,她也是一家商店的职员。”
这个旅客把已经打开的报纸放在膝上,问道:“未婚妻美丽吗?”
农民说:“不知道,我还没有见过她。”
这个旅客有些惊讶,又说:“真的吗?假如她长得丑,使你不喜欢,将怎样办?”
农民回答:“这种事情可能发生,但我相信,她会使我们喜欢,因为我们的儿子很爱我们,他不会娶一
个难看的妻子。”
农民的妻子又补上一句:“再说,既然她使我们的儿子腓力普喜欢,她也会使我们喜欢的。”
农民的妻子转过身来向着我,我看到她一双柔和的眼睛中充满着微笑。
她想知道我是否也去巴黎,当我回答说也是去巴黎时,这个旅客就开玩笑了。他说:“我打赌:这位小
31
姐就是未婚妻,她是来迎接她的公公婆婆而没有介绍自己使他们认识。”
所有的眼睛都向我注视,我羞得面红耳赤,这时农民夫妇同声说:“唉!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将非常高
兴。”
我向他们说明这完全是误会。可是这个旅客提醒他们,说我曾沿着火车走过两次,好像我是尽力找认
什么人;又说我在登上车厢前是多么犹豫迟疑。
所有的人都笑起来,我在困窘中解释说,这个座位是我能够找到的唯一的座位。
农民的妻子说:“这没有什么关系,你使我非常喜欢。假使我们的媳妇能像你那样,我将多么高兴。”
农民接着说:“是啊,我们的媳妇最好能像你。”
这个旅客对于他自己的这番笑话感到得意,他带着开玩笑的样子看了我一眼后,对农民夫妇说:
“你们相信我没有弄错。当你们到达巴黎时,你们的儿子会对你们说:‘这位就是我的未婚妻。’”
他说完后,放声大笑一阵,便往凳子里边一坐,开始专心读他的报纸了。
过了一会儿,农民的妻子完全转身向着我;她在她带来的篮子底层找寻一会儿,便拿出一块煎饼。她
一面请我吃煎饼,一面对我说,这煎饼是她今天早晨亲手做的。
我不知怎样辞谢才好,只得采用夸大的方法,把伤风说成发烧,她才把这块煎饼放进篮子的底层。
接着,她又请我吃一串葡萄,我不得不接受了。
当火车在一个站停下时,我很难阻止农民下车为我购买一杯热的饮料。
我看到这一对好人一心只想爱他们儿子所选中的未婚妻时,自己因不是他们的媳妇而感到遗憾。他们
的爱情使自己觉得多么温暖。我是孤女,从未见过父母的慈容;而和我一起生活的人,谁都对我漠不关心。
我惊异地看到他们的眼光时时注视在我身上,好像他们是在爱抚我那样。
到达巴黎时,我帮助他们把篮子从车上搬下来,并领他们向出口处走去。
我看到一个身材高高的青年向他们扑过来,用双臂抱着他们时,我就稍稍离开他们远一些。他热情地
吻着他父亲,又吻着他母亲。
他们在前面走着,我在后面跟着。
他像他父亲,一双眼睛鲜明快乐,笑声爽快而响亮。
外面,天几乎全黑了。我撑起大衣的领子。我落在他们后面,稍离开他们几步路。这时,他们的儿子
去雇一辆车子。
农民爱抚着一只美丽的花母鸡的头时,对他妻子说:“假如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媳妇,那么我早就把
这只花母鸡送给她了。”
“是啊!假如我早知道……”
农民的妻子向着已走出车站的长长人群做手势,眼睛望着远处说:“她已随着人群走了。”
正在这时,他们的儿子已雇到一辆车子回来了。他看起来长得身强力壮,性情温和,我想他的未婚妻
一定是很幸福的。
他们的车子消失在黑暗中,于是我沿着每一条街道慢吞吞地走去。孤零零的我不由自主地回到了自己
的房间。
32
我已二十岁了,还没有一个人来向我谈过爱情。
(选自《世界名人散文精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0 年版。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篇小说写的是“我”在度假之后乘火车回巴黎途中发生的一件小事,因为我的犹豫使农民夫妇误
以为“我”是他们儿子的“未婚媳妇”,在前往巴黎的途中对“我”关怀备至,甚至火车在一个站停下时,
农民还下车为“我”购买一杯热的饮料。
B.“看报纸的旅客”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作用不可忽视,他是一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把“我”
与农民夫妇、“未婚妻”联系起来,而且“看报纸的旅客”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小说中“农民的妻子” 从篮子底层拿出早晨她亲手做的煎饼给“我”吃,但被“我”以发烧为由
辞谢了;接着,她又请我吃一串葡萄,我不得不接受了。表现了农民夫妇纯朴、善良、慷慨的性格特征。
D.小说“农民爱抚着一只美丽的花母鸡的头时,对他妻子说:‘假如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媳妇,那
么我早就把这只花母鸡送给她了。’”,写误会消除后仍表现出对“我”的关爱,由表现家庭亲情向表现人间
温情拓展,深化了作品主题。
5.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人物对比的两个例子,并分别谈谈其艺术效果。
6.综观全文,作品表现了“我”这个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4.A
5.①老媪与农民夫妇形成对比,老媪的自私、冷漠更加凸显农民夫妇的善良、热情;(或:老媪与其
他旅客形成对比,相互映衬,表现出老媪的冷漠和其他旅客的热情。) ②“我”与未出场的“未婚妻”形
成对比,“未婚妻”的幸福,突出了“我”的孤苦处境。(如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
具体情况给分。)
6.①“我”从农民夫妇对“我”父母般的关爱中感到了温暖,同时产生了对自己身世和处境的伤感之
情;②看到农民夫妇一家的恩爱、和谐,“我”产生了羡慕之情;③“未婚妻”的幸福,引发了“我”对亲
情、爱情的期待和渴望。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选项中,A 项,“因为我的犹豫使农民夫妇误以为‘我’
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
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应准确判断小说中该技巧运用的对应内
容,然后结合该手法的一般艺术效果和小说中的具体内容作深入分析。文中对比手法主要体现在两处:一
是老媪和其他旅客,特别是和农民夫妇的对比;二是“我”和未出场的“未婚妻”的对比。
33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分析
人物的思想感情,要抓住全文的主要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等细节,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情感。本文中
的“我”,其情感主要有对自己身世处境的伤感,对农民夫妇一家的羡慕之情,以及对亲情、爱情的期待和
渴望之情。
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
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
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
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
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
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
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
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
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
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三、【18 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的考题
李建
若干年前,我所在的公司招聘事务员,要求是法律专业毕业,负责公司内部法律文书的起草以及处理
公司对外的各种经济纠纷。招聘启事通过人才市场发布后,收到了很多应聘人员的简历。
一天下午,天气很热,一位年轻小伙子大汗淋漓地赶到公司面试。老板看过他的简历后很满意,因为
他要的薪水很低,而且又是法律专业一本毕业的高材生。
小伙子说,他家里很穷,上大学已经把家底掏空了,还借了不少债。所以他急需要一份工作,赚钱来
帮家里还债。他恳求老板聘用他,他一定会努力做得很好。
老板问了他几个问题之后,就拿出了试用期合同,打算聘用这个朴实的小伙子。
可就在这时,办公室里闯进来一个人大吵大闹起来。原来,公司试用期合同上有一个条款,新招聘进
来的员工,有两个星期的无薪试用期,如果在这两个星期内的表现没有令老板满意,随时都可以辞退,公
司不用支付一分钱薪水。这个人就刚干了一个星期被老板辞退的员工,她来找老板要那一个星期的薪水,
可老板以合同条款为由拒绝支付,所以吵闹起来。
老板非常生气,对正在面试的小伙子说:“小刘,你是学法律的,你说说看,我该不该支付她这一个星
期的薪水?”
小刘以为这是一道面试题,便诚惶诚恐地说:“按照法律规定,你只要聘用了她,就该支付她的薪水,
否则就触犯法律了。”
这时,还有一个客户在办公室里和老板谈生意,也连连点头称是,说老板违反了劳动法,试用期也应
34
该支付薪水。
老板听到,脸色突然变了,叫来会计结算她的薪水。等客户走了之后,老板一把就将给小伙子的试用
期合同扯过来,撕得粉碎。
老板冷着脸说:“我招你来,是叫你为我说话的,而不是让你和外人一起说我的不是!如果你现在是律
师,就算我是一个杀人犯,你也要为我辩护,你知道吗?”
小伙子血气方刚,认为自己没错,辩解道:“我学法律,就是为了维护公平与正义!”
老板哈哈大笑:“那就请你到别处去维护公平正义吧,我这里不需要救世主。”
小伙子一听老板说不聘用他了,顿时沉了,这才明白这并不是一道面试题。自己现在的身份只是一个
到城市里来找工作的打工仔,他必须要找一份工作来糊口,帮家里还债。
可不管他再怎么苦苦哀求,赔不是,老板就是不愿再聘用他了。小伙子只好垂头丧气地离开办公室,
在他走出房门的那一刻,老板说:“小伙子,你别怪我铁石心肠,社会就是如此现实和残酷,等你踏上社会
后,就会明白了。”
小伙子听后什么话也没说,一副马上就要哭出来的样子。
小伙子走后,这件事情成了老板教育我们的典型案例。我和同事也都明白老板经常讲这个故事的用意。
每次我听到老板讲这个故事,就会想起那个姓刘的小伙子,他离开公司后,会去哪里?会选择一条怎样的
人生之路?在这个充满各种诱惑和美丽陷阱的世界里,他还会坚持他的人生原则吗?他还会和刚出大学校
园时一样是非分明,坚持正义吗?
十多年后,老板因为窃取同行公司的商业机密,被对手告上法庭。律师对老板说,这个案子多半会输
掉。老板不信,他要通过非正常渠道来赢得这场官司,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在法庭上,桀骜不驯的老板一直趾高气扬,他坚信这场官司不会输,因为他已经暗地里委托律师给主
审法官送了一个厚厚的红包。
可当他看到法庭上那个严肃的法官时,他愣住了。这个他似曾相识,想了好久,老板终于想起这位法
官竟然就是他在故事里经常讲到的那个小伙子。老板一阵眩晕,他已经感觉到这场官司要输掉了,而且还
会再多一条行贿的罪名。
后来,老板果然输了这场官司,受到了法律应用的惩罚。此后,我们也再没有听到老板洋洋自得地讲
起好运个老套的故事。
(选自《2016 中国年度微型小说》,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三段对小伙子的简历和家境的介绍并非闲笔,而是暗示了他的善良和责任感,这是他后
来成长为正直法官不可或缺的品质。
B.“老板经常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文中没有明说,但是从上下方可以推断,老板是要员工无条件地服
从于他,为公司利益着想。
C.小说中的老板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文中综合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
突出了他唯利是图、目无法纪的丑恶嘴脸。
35
D.小说故事情节曲折,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也非常复杂,大学生就业艰难、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内容都是
小说主题的有机组成部分。
8.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
9.小说题目为“人生的考题”,你认为作者通过这篇小说想告诉读者哪些“人生”的道理?
【答案】
7.D
8.①“我”是故事的见证者,“我”的存在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②“我”听老板讲“典型案例”后
的思考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推动情节发展,并起到了暗示主题的作用。
9.①巧取豪夺只能给人带来暂时的利益,诚实守信才是永久的、最宝贵的财富;②无论面对怎样的诱
惑和人生压力,都要不忘初心,坚持理想,坚持人生原则,做到是非分明;③遇到困难或纠纷,要善于运
用于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④只有每个人都努力维护公平和正义,整个社会才能充满和谐。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细读文本,挖掘主旨。D 项对小说主旨
理解偏颇,大学生就业艰难、法律制度健全不是小说主题的有机组成。
点睛:文学类文本中对小说的阅读,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
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
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
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
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
意寻找这些硬伤。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整个故事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以“我”是故
点睛:小说中次要人物我的作用分析:一、侧面衬托,个性鲜明。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
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二、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小说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
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
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
的叙事功用。小说中“我”的 出现,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
具真实感。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三、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很多小说会出现群众场
面,这些场面中的群众,大多是不重要的次要人物。正是这些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
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色彩基调的作用。四、升华主题,画龙点睛。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不只
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也就是说,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
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增添
36
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又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9.试题分析: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小说题目为“人生的考题”,作者通过这篇小
说想告诉读者的“人生”的道理。抓住“人生”。小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小说中写到公司老板不给新招聘
进来的员工试用期的薪水,窃取商业机密,小伙子为维护试用期员工的利益坚守正义和原则,公正审判老
板的故事。小说告诉人生的道理是:巧取豪夺只能给人带来暂时的利益,诚实守信才是永久的、最宝贵的
财富。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和人生压力,都要不忘初心,坚持理想,坚持人生原则,做到是非分明。遇到
困难或纠纷,要善于运用于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每个人都努力维护公平和正义,整个社
会才能充满和谐。小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对文章标题的个性化解读,要结合小说的主旨来分析,切不可
脱离主旨去谈看法。
四、【18 届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六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次失败的劫持
安勇
我把那个孩子弄出来时正是一天里最热的中午。
知了的叫声像拉锯似的割着我的耳膜,一只黄狗蜷缩着在树下午睡,我走过它的身边时,它竟然毫无
察觉,我冲它撇撇嘴,立刻断定这是个不值一提的蠢货。孩子的父母也在午睡,如果他们发现孩子已经不
翼而飞了,就会后悔,在抢走别人的孩子后,午睡真不是什么好习惯。一路上那孩子都在睡觉,均匀的鼻
息痒痒地吹在我的脸上。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孩子们,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我把那个孩子轻轻地放在妻子的面前,妻子默默地看我一眼。我立刻把头扭到一旁,我不敢看她红红
的眼睛,昨晚她哭了一夜,把所有的眼泪都哭干了。在她的哭声里我想到了劫持一个孩子换回自己孩子的
主意。
妻子望着那个孩子默默地发呆,从昨天开始,发呆就是她对这个世界唯一的认知方式了,我不知道除
了发呆她还能做什么。我很理解她此时的心情,一颗母亲的心已经破碎了。我说了一句,“如果三个钟头内
还不见我回来,你就把这个孩子杀掉吧!”说完我悄悄走出家门。边走边想着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按常理那
人应该能够自动找上门来,但如果他像那只黄狗一样愚蠢的话就很难说了。
我想,如果那人能够发现我故意踩下的脚印,就会自然而然地找到我。但我对他的智慧并不抱太大的
希望。所以我打定主意主动去找他。在树林的边缘我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因为我突然感觉到了空气中一
种熟悉的气息。昨天留在我家里的,正是这种气息。在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我见到了那个人,他正赶着一
头牛在耕地。
我缓缓地走向那个人,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冷静和勇气,因为我是一个父亲。最先发现我的是那头牛,
它恐惧地喷了一个响鼻。这时那个人也看到了我,吓得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我默然地看了看他,咧开嘴向他笑了笑说:“你好先生,你可能还不知道你的孩子已经被我劫持的事吧!”
他不说话,惊恐地看着我。
我接着说:“如果你想要回你的孩子,就把我的孩子们给我送回来吧!我以一个父亲的名义起誓,我不
会伤害你的孩子。我们来一个公平的交换好吗?”为了让他能够正常思维,我向后退了两步。我说:“你应
37
该能理解一个父亲的心情,而你的妻子也应该能理解一个母亲的心情。因为孩子的事,我们很难过。”
他终于从地上坐了起来,胆战心惊地说:“你是说你劫持了一个孩子?” 我点点头,“是的,他是你的
孩子。”他说:“你不想伤害我,只想换回你的孩子们?我又点点头说,请你考虑一下吧!”他说:“好吧,
我同意你的要求,你在这里等着我,我马上就把你的孩子送回来。”说着他赶着他的牛出了树林。
我等着他时心里想,当父母的心情果然是一样的,孩子是未来,是希望嘛!我甚至为自己想出的这个
主意自鸣得意起来,但任何时候沾沾自喜都是不明智的,当我发现一个黑洞洞的枪口对准我时,一切已经
来不及了。
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我始料不及的,有几秒钟的时间我的头脑一片空白。但很快我就镇定了下来,看着
他和他端起的枪口说:“你为什么要干这样的蠢事呢?如果我不回去我的妻子就会杀了你的孩子。”
他淡淡地笑了笑说:“孩子?我老婆明年就能给我再生一个,但你和你的孩子却能给我换来一大笔钱,
你以为我会愚蠢地和你交换吗?”
我知道我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不该用自己的观念衡量他的观念。我不由自主地闭上了眼睛,就
在这时我听到了一声枪响,空气中立刻弥漫了一股刺鼻的火药味。右腿上一沉,我随之倒在了地上。脚步
声传了过来。但想抓到我没有那么容易,在他走到我眼前的一瞬间,我腾身而起,箭一样地射了出去。
我流着血跑到家门口时,用力喊了一句,“杀死那个孩子。”但家里却传出了妻子的喊声,“不!不!别
忘了,我是个母亲。”我看到,妻子正把那个孩子搂在怀里,慈爱地抚摸着他的后背,而那个孩子的嘴里正
含着妻子的一只乳头。
此时,作为一只狼我只得承认,妻子的选择是正确的,她是个伟大的母亲。
(有删节)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的景物描写,渲染了天气的炎热,而且交代了时间是中午,推动了情节发展:“知了的叫声像
拉锯似的割着我的耳膜”,暗示了“我”心情的焦躁、不安。
B.狼觉得人能够发现自己故意踩下的脚印,就会自然而然的找到自己,可他最终没等到。那个人竟然
没有沿着踪迹找过来,而是去耕地了,可见那个人根本没想过要去找孩子。
C.“我突然感觉到了……昨天留在我家里的,正是这种气息”的描写,暗示读者就是这个人偷了“我”
的孩子,“我”劫持的就是他的孩子,为读者解疑,使故事情节更严密。
D.小说结尾,“用力喊了一句,杀死那个孩子”“作为一只狼我只得承认,妻子的选择是正确的”,这
两处情节相互矛盾,“我”的转变有些过于突然,不合常理。
E.妻子母性爆发,拒绝杀死人类的孩子,以自己的乳汁喂养人类的孩子,虽然看起来荒诞,但并不完
全违背生活的真实,因此这样的设计不会影响小说的艺术的真实。
11.小说中的“人”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2.小说篇幅很短,但构思巧妙,手法高超。请任选小说中运用的三种艺术手法进行赏析。
【答案】
10.BD
38
11.①虚伪。与狼达成了交易,暂时稳住狼,转身就背信弃义,取来了猎枪,向狼开火射击。②贪婪。
为了钱甘愿牺牲自己的孩子,。不但没有丝毫犹豫和内疚,反而坦然,甚至自鸣得意。③冷酷。狼以为人类
会“虎毒不食子”,岂料人类上演了一出“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真实剧情。④懦弱。见到狼“吓得一屁
股坐在了地上”“惊恐地看着我”,“胆战心惊”,无法正常思维。
12.①用拟人手法(荒诞的手法),以狼的口吻叙述故事。将人类和动物放在了一个平等、对话的格局
上,从狼眼看人,角度别致,手法荒诞,完成了对人性丑陋的揭示与讽刺。②欧.亨利式的结尾。“我”竟
然是狼,出人意料,但前文又分明有多处暗示;人充满了狼性,而狼在关键时刻却闪耀了人性的光辉。剧
情的两大反转,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令人印象深刻,有力地突出了主题。③狼与人的对比。狼
的一厢情愿,人的狡猾虚伪;狼的冷静和勇气,人的胆小懦弱;狼的母性光辉,人的自私残忍。通过狼与
人类的强烈对比反差,极度夸张渲染了人性的不堪,反讽意味明显。④用意识流手法,以心理描写推动故
事情节展开,便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凸显小说主题。
【解析】
10.试题分析:B.狼觉得人能够发现自己故意踩下的脚印,就会自然而然的找到自己,可他最终没等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 5 选 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
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
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
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
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
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中人物形象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意的理解概括人物
性格,同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分析,例如概括为虚伪。分析为,与狼达成了交易,暂时稳住狼,转身就背信
弃义,取来了猎枪,向狼开火射击。概括为贪婪。分析为了钱甘愿牺牲自己的孩子。不但没有丝毫犹豫和
内疚,反而坦然,甚至自鸣得意。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手法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作答本题,本
题可以作答为,用拟人手法(荒诞的手法),以狼的口吻叙述故事。将人类和动物放在了一个平等、对话的
格局上,从狼眼看人,角度别致,手法荒诞,完成了对人性丑陋的揭示与讽刺。考生注意概括和理解完手
法,同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对手法进行赏析。
五、【18 届福建省长汀、连城一中等六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联考】阅读下面文字,文成下列小题。
乡长禁码
韩少功
39
乡政府召开村组干部大会,宣布禁止“买码”——一种类似六合彩的私彩。贺乡长此次禁码当然是吃
了豹子胆,他话还没说完,台下便抗议纷起。有人站起来大叫:“禁码?笑话,我已经亏了两千,你们赔给
我啊?我不去赢回来,拿什么买化肥?”
另一个跟着站起来:“你们早不禁,迟不禁,等我亏了三四千就禁,安的是什么心?这就是你们执政为
民啊?你们给群众造成了损害,就要负责到底。”
还有更多的人在拍桌子:“贺麻子,你不能做缺德事!我们又没有拿你的钱买码,你狗咬烂布巾呵?你
蛮得屙牛屎呵?贺麻子,我们从没亏待过你,要茶有茶,要饭有饭,你今天要下这样的毒手?贺麻子,贺
麻子……”
会场已经无法控制,台上的人也束手无策。但贺乡长耳尖,突然怒气冲冲地一拍桌子:“哪个骂娘?”
下面安静了,大家面面相觑。好像刚才是有人骂娘,好像也没有人骂,但没有人说得清楚。
“嗯?哪个骂娘?”贺乡长迅速掌握了话题优势,脸色一沉:“禁码是为了你们好。你们禁不禁,看着
办,关我屁事!但骂娘做什么?我娘碍了你们什么事?我娘什么时候得罪过你们?她今年 65 岁了,脚痛了
十几年,从不出门。喂一头猪,养几只鸡,一餐吃不下二两米,连皮鞋也都没有穿过,连火车也没有坐过,
连城里的动物园也没有看过。她哪一样得罪了你们?”
众人都觉得无话可说,站着的人都坐了下去。
乡长说到愤怒处,又猛拍一下桌子:“我娘离这里一百多里,一辈子清清白白,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
地,凭什么被你们骂?她到长沙去做手术,欠了几万块钱的账不说,病还没好。医院里说,顶多也就是两
三年的寿。你们还嫌她命不苦?她是吃过你们八溪峒一碗饭?还是烧过你们八溪峒一根柴?还是喝过你们
八溪峒一口水?你们自己就没有娘?你们的娘是茅厕板子?可以屎一脚尿一脚随便踩么?好笑,我贺麻子
前后在五个乡镇当干部,没碰到过这种事。动不动就骂娘。好啊,骂,骂啊,跳起来骂……”
这一番话,证据充分,逻辑严密,高风亮节,大义凛然,震得全场鸦雀无声,引来无数同情的目光。
接下来的事情当然就好办了。大概人们觉得乡长他娘确实无辜,确实委屈,确实可怜,不该无缘无故地挨
骂,那么,天地良心,将心比心,禁码当然也就……
贺麻子不满足于禁码,继续保持着孝子的雄壮声威,斜横着眼,勾缩着鼻,怒冲冲,气呼呼,把笔记
本重重地拍来甩去,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从禁码说到封山育林,再说到计划生育和宅基地收费,把所有可
能引起争议的话题统统扫荡。他现在不用担心台下的反对了。他的娘已经使大家心服口服,不给他鼓掌是
不可能的。看到他最后横来一眼,大家鼓掌更为热烈。
散会的时候,大家纷纷把“贺麻子”改称为“贺乡长”:“唉,贺乡长也没讲错,这个码是不禁不行的
呵……”“贺乡长说的好,再不禁,过年钱都没有了!”“今天中午好歹吃了顿肉饭,总不能白吃吧?”有的
人还拍着胸口,好象自己早就是贺乡长的铁哥们儿,早就同乡政府心连心了:“你以为买码是买脑白金啊?
我早就说过,到头来都是钾铵磷(剧毒农药),不闹出人命,不会收场的。哼!”人们一路上七嘴八舌,对
禁码基本上表示拥护。
我没想到会能开成这样,对贺麻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可以肯定,一个没有在农民堆里几十年混出点道
道的人,断不可能有他那样的非凡手段,能在今天这个闹哄哄的会上乱中取胜。
40
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描绘宣布禁码时村民的反应,是为了展现农民素质低下,难以管理,说明其愚昧无知,不
可理喻。
B.会场上,贺乡长拿母亲说事,是用农村人都能接受的理由——孝顺,占据道德优势,得到大家的认
可,顺势解决了禁码难题。
C.村民将贺麻子改称贺乡长,表现了村民对他的尊敬,说明大家已经接受了贺乡长的观点,禁码基本
上得到了众人的拥护。
D.小说通过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似贬实褒,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富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乡
长形象。
14.小说中三次写到拍桌子,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5.贺乡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答案】
13.A
14.①第一次写众村民拍桌子,交代乡长禁码遭到大家的反对,渲染了会场闹哄哄,无法控制的局面;
②第二次写乡长拍桌子,表现贺乡长抓住了转移矛盾的契机,突出他的机智灵活,引发了下文他控制局面、
掌握主动权的的情节;③第三次乡长又猛拍一下桌子,贺乡长扭转局面后,乘胜追击,又讲了其他有争议
的话题,表现他沉稳老练(或城府深、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15.①执政为民,工作经验丰富。多年深入农村基层,了解民情,积极处理农民的各种问题。②机智
灵活,沉稳老练。他沉着应对混乱局面,巧妙地避开矛盾焦点,机智掌握主动权,表面上讲歪理,实际上
利用村民淳朴性情,很好地解决了问题。③粗犷豪放。说话粗俗,具有乡土特色。④孝顺母亲。虽然借母
亲说事,但从村民的反应中可以看出他是个孝顺的人,不然村民也不会信服。
【解析】
13.试题分析:不是为了批判农民,而是渲染当时会场混乱的局面。
1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的情节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在文中找打该语句然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
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
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不要
41
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执政为民,工作经验丰富”“机智灵活,沉稳老练”
“粗犷豪放”“孝顺母亲”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六、【18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上学期(10 月)第二次验收考试】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
列小题。
孤独的守望
方爱华
(1)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马路,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高楼大厦的
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
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2)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豁然开朗。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一幅最浓艳
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山风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
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3)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弯清溪。凝神敛息,闭目细听,一股山泉之清凉,
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
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
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的女儿?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
点点地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
(4)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
(5)我在进入小村的那一瞬,突然变得很宁静。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从这幅静默的油画中走出来,
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疲倦和烦躁一扫而光。一处处低矮的农舍以最简单的装束站立在我面前,而它后面是
五彩锦缎装扮起来的山坡,像一首天地之间的赞歌,我看见纯朴与艳丽和谐的统一。
(6)田园,多么美妙的字眼,它让许许多多流浪的心灵找到了家的温暖。袅娜的炊烟,鸡鸣狗叫,满
山遍野的牛羊,子孙绕膝,我多么希望看到曾经在这里上演过的那些温暖和最原始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啊。
然而这里拥有的除了安静还是安静。看不见炊烟,听不见鸟语,也听不见动物的欢鸣,就连风都停驻在不
知什么名字的山那边。
(7)物竞天择,时代犹如一列火车,轰鸣着滚滚向前。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那些
没了主人的房屋,虚掩的房门,荒凉的院落,都似在诉说着一种久已淡去的生活,房前屋后的柿子树上,
挂满红艳艳的小灯笼,就连地上也落了许多熟透的柿子。这些原本代表丰收的累累果实,在这里忽然受到
冷落。
(8)一方石碾,丰碑一样默默地站在时光的怀抱里。深深的皱纹里记载着多少酸甜苦辣的过往?它在
怀念那些五谷丰登的日子吧,还有那吱吱唱着的远去的歌谣。我看见空地上面的水井里面装满了生活的百
般滋味。
(9)所有的土地都荒芜着,那些被收割的玉米秸杆,怀抱成一堆坐在秋阳里,哀伤而无助。曾几何时
啊,仿佛还看到它们挺拔着腰杆,向上生长着浓浓的丰收和喜悦。一些被开垦的梯田就那么闲散敞着怀,
42
留着斑驳的印记,像是刻满了主人点滴的心事。几垄白菜,几颗萝卜成了这些被弃置土地的最后守望者。
(10)我停下探访的脚步,对着一片宁静和绚丽沉默。
⑾我不知道繁华在身后隐退的时候,是不是一些东西也会随之消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就这样被
遗弃在远离尘世的地方,在时光的隧道里独自演绎着一场兴衰与荣辱。美丽与孤独同在,寂寞与哀愁共存。
⑿在村庄的深处,终于见到了真正的主人。一位老人,就那么安然地倚在门口,身后巴掌大的小院里,
两棵参天的老槐,像硕大的两把巨伞,卫士一样的护着庭院。树是老人出生时爷爷种下的。
⒀老人手捧山里红,热情地招待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她说家里没什么好吃的,只有这些山里的果
子。问她为什么不和儿女一起走,老人只憨憨地一笑:“舍不得啊,几十年的家!”
⒁已是夕阳西下,那些山、那些树、那些落寞的房屋都开始变得暗淡起来。我最后一次回望山村的时
候,老人正被金色笼罩,仿佛坐在一片灯影里。
⒂她在守望着一个人的山水,守望着一个她自己的家么?
(选自《散文百家》2010 年第 2 期,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的人群”代表着现代文明的繁华喧嚣,表达作者想暂时逃离这喧嚣的
城市。
B.第 7-9 段写村庄的各种景象和自己感受,是希望人们对美丽村庄行将消失给予高度关注。
C.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采用“移步换景”的记游手法,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写景状物淡而有味。
D.本文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使景、事、情、理完美融合。
17.“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这句话在文中
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8.文章末段文字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
16.C
17.(1)承接上文内容,直接点名小山庄“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美景,表达了自己暂时逃离喧嚣城市、
享受到自然美景后的喜悦心情。(2)与后文写荒凉的村庄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主题,以便更好地突出作者
对美丽山村行将消失和人类精神世界越来越荒芜的痛惜之情。
18.(1)老人孤独地守望着被他人遗弃,独有自己一人的村庄和精神家园。(2)被人遗弃的村庄孤独
地守望着被弃置的土地,怀念着过去美好的田园生活。(3)作者对传统田园生活深切热爱,但随着时代的
发展,作者和老人都只能孤独地守望着这美丽的精神家园(心灵栖息地)。
【解析】
16.试题分析:“语言朴实”错误。
17.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句子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分析句子和上下文在结构和内容上的关
系,从内容看此句的上文写自然风景,下文写荒凉的村庄,从结构看是承上启下,内容表达对上文自然风
光的喜爱,和后文的荒凉形成对比,揭示美丽山村行将消失和人类精神世界越来越荒芜主旨。
43
点睛: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
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
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
等,此题是文章的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的作用。
1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语段含义的题目,注意语段的位置在文章的结尾,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
行分析,此文的主旨是“守望家园”,“家园”即指表面“家园”,又指“精神”的家园,结合“反问”的句
式分析出守候的对象到底什么即可。守望的是“被他人遗弃,独有自己一人的村庄和精神家园”。
七、【18 届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①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
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②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
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
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
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
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头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③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④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看
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
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
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
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
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
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⑤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
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⑥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
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
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⑦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
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
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
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
44
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
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⑧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
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
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
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⑨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1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第一段中,作者将自己不懂得珍惜曾拥有的事物的原因归结为:实用主义的评价标准和喜新厌旧
的心态。
B.文中提及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只是诸如鸟声、榆树、土墙、炉灶、月光等可看、可听、可触的有
形之物。
C.本文笔触细腻、细节生动、善用修辞,第二段就用了拟人、呼告、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丰富的思想
感情。
D.本文立意深刻,作者没把重心放在反复吟咏对故乡的怀念上,而是更理性地探究思乡之情产生的原
因,家园之于人的意义。
20.本文展现了作者对“今生今世的证据”情感态度,请就此梳理文章思路。
21.结合全文,概括说明作者为什么需要今生今世的证据?
【答案】
19.B
20.(1)作者以离开故乡时不懂珍惜过往生活证据的懊悔开篇;(2)接着表达没留下证据便无法印证
过往生活和内心生存的茫然,然后表达能证明过往生活的外物证据的消失是人力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的无
奈;(3)最后表达出对家园证据废失,思乡之愁和精神无处皈依的担忧失落。
21.(1)因为故乡曾经拥有的和熟悉的人事景物来可以证明自己过去的成长和生活。(2)因为过往生
活中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生活可以证明我们的精神家园的存在。(3)表达作者对不忘过往,坚守故乡和
精神家园的警醒。
【解析】
19.试题分析:文中的证据既有诸如鸟声、榆树、土墙、炉灶、月光等有形之物,也有快乐、孤独、
点睛:情节的概括是散文常见的命题方式,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态度、情
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21.试题分析:主要概括“故乡曾经拥有”的东西可以证明自己过去的成长和生活,证明我们的精神
45
家园的存在,进而表达作者“对不忘过往,坚守故乡和精神家园的警醒”。
八、【18 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奋斗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题。
万鞋墙
梁衡
陕北多山,千山万壑。有村名赤牛,世代农耕,名不见经传。近年有退休回村的干部老高,下决心搜
集本地藏品,建起一农耕博物馆。我前去参观,不外乎锄、犁、耧、耙、车、斗、磨、碾之类,也未有见
奇。当转入一巨大窑洞时,迎面一堵高墙,齐齐地码着穿旧了、遗弃了的布鞋,足有两人之高,数丈之长。
我问:“有多少双?”答道:“13000 双。”我脱口而出:“好一堵万鞋墙!”
这鞋平常是踩在脚底下的,与汗臭为伴,与尘土、泥水厮磨,是最脏最贱之物,穿之不觉,弃之不惜,
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今天忽然被请到墙上,隆重聚会,就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顿然感到
它的伟大。不管什么鞋,都已经磨得穿帮破底、绽开线头,鞋底也磨成了薄片。仔细看,还能依稀辨出原
来的形状、针脚、颜色。每一双鞋的后面都有一个故事,从女人做鞋到男人穿它去种田、赶脚、打工等,
一个长长的故事。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穿着母亲亲手做的布鞋长大的,又穿着布鞋从乡下走进城市,每一双
鞋都能勾起心底一段甜蜜或辛酸的回忆。这鞋墙就像是一堵磁墙,又像是一个黑洞,我伫立良久,一时无
语,半天,眼眶里竟有点潮湿。
在回县里的车上,大家还在说鞋。想不到这个最普通的穿戴之物,经今天这样一上墙,竟牵动了每一
个人的神经。一种鞋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中国革命是穿着草鞋和布鞋走过来的。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
建第一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才发现脚上还穿着延安的布鞋,匆忙到委托店里买了一双旧皮鞋上路。大
约在上世纪 60 年代以前,北方农村的人一律穿自家做的布鞋,小时穿妈妈做的鞋,成家后穿老婆做的鞋。
布鞋是维系农耕社会中的男女关系、农民与土地关系的一根纽带。我想,做鞋也成了农村妇女生命的一部
分,从少女时学纳鞋底开始,一直到为妇为母,满头白发,满脸皱纹,她们一针一线地纳着青春,纳着生
命。遇孩子多的人家,做鞋成了女人的沉重负担。男人们很珍惜这一双鞋,夏天干活尽量打赤脚,出门时
穿上鞋,到地头就脱下来,两鞋相扣小心地放在田垄上,收工时再穿回来。每年农历正月穿新鞋是孩子们
永远的企盼,也是母亲笑容最灿烂的时刻。要说乡愁、亲情、家,布鞋是最好的标志。
鞋不但是人情关系的标志,还是社会进步的符号。有人说,看一个人富不富,就看他家地上摆的鞋。
我是 1963 年进大学的,同班有一位从湘西大山里考来的同学,赤着脚上课。老师问,为什么不穿鞋。他说
长这么大,就没有穿过鞋。1968 年大学毕业,按那时的规矩,我到内蒙古农村当农民劳动一年。生产队饲
养院的热炕,是冬季的晚上村民们聚会、抽烟、说事的热闹地方。腾腾的烟雾和昏暗的灯光中,炕沿下总
是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其中有一双就是我从北京穿来的,上面已补了 13 个补丁。90 年代我已
在北京中央国家机关工作,那时的会议通知常会附一句话:请着正装。“正装”什么意思?就是要穿皮鞋。
那几天在县里采访,虽还有许多其他内容,但脑子里总是转着那些鞋。立一堵墙以之纪念,是人们常
用的方法,最著名的如巴黎公社墙、犹太人的哭墙,还有国内外经常看到的烈士人名墙,但集鞋为墙,还
是第一次见到。鞋虽踩在脚下,不像帽子风光,却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最是苦重,也最易被人忘
46
记。
我们常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却很少人说到“游子脚下鞋”。做鞋,首要是结实。先要用布
浆成“衬”,裁成帮,裹成底。将麻搓成绳,锥一下,纳一针。记得幼时,深夜油灯下,我躺在母亲身旁,
是听着纳鞋底的刺刺声入睡的。现在市面上已找不到人工布鞋了,那天我在县里托人找了一双,不为穿,
是想数一下一双鞋底要纳多少针。你猜多少?2500 针。那堵鞋墙共有 13000 双鞋,你算一下,总共有多少
针呀!每一个人都说自己的事业轰轰烈烈,走过的道路艰苦曲折,又有谁想到脚下千针万线的慈母鞋呢?
鞋墙不朽。
(有删改)
2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品开头一段写赤牛村名不见经传和老高建起的农耕博物馆也未有见奇,以此来反衬“一堵万鞋墙”
给“我”的惊奇感受。
B.第二段通过“隆重聚会”和“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这两个比喻,把无生命的鞋写活了,
一个“请”字表达了作者的敬意。
C.以“赤着脚上课”反映出湘西的贫困,以“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反映出农村的落后,
以“着正装”反映城市的富裕。
D.这篇散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构思手法,通过塑造“穿之不觉,弃之不惜”的鞋这个意象,表达了深刻
的主旨,形成幽默的风格。
23.梁衡的散文善于运用联想、想象,请以第三段为例简要分析。
24.作品结尾说“鞋墙不朽”,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作品以这句话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22.A
23.①从鞋墙联想到中国革命的历史,联想到第一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匆忙买一双旧皮鞋上路的情
形。②想象农村妇女纳鞋的情景和男人们珍惜鞋子的情景等。③这些联想与想象,拓宽了思路,丰富了内
容,深化了主题。
24.第一问:鞋子所象征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所代表的社会进步,所象征的乡愁、亲情、家等应永远
缅怀,永远传承。
第二问:照应题目与开头,使作品结构严谨;揭示作品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万鞋墙的赞美之情。
【解析】
2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是一
47
2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梁衡的散文善于运用联想、想象,请以第三段为例简要分析”,这是考查
散文的技巧。题干中已经给出了答题的方向,“第三段”“联想、想象”。第三段主要写了中国革命的历史、
第一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匆忙买一双旧皮鞋上路的情形、农村妇女纳鞋的情景和男人们珍惜鞋子的情景
等。前两者是作者看到鞋墙而引发的联想;后两者是作者想象的场景。联想和想象跨越时间和区域,让文
章的内容可以自由纵贯古今中外,拓宽文章的思路,丰富文章的内容。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审题,从题干中审出要求和方向,比如本题中,“梁衡的散文善于运用联想、
想象,请以第三段为例简要分析”,“第三段”是目标,“联想和想象”答题的方向;然后分析“联想”和“想
象”这两种手法。“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
比如第三段中的“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第一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匆忙买一双旧皮鞋上路的情形”,这都
是因为作者观看了鞋墙而引发的联想;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平常观察的事物
和知识经验),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比如第三段中农村妇女纳鞋的情景和男人们珍惜鞋子的情景。
2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品结尾说‘鞋墙不朽’,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作品以这句话结尾有什
九、【18 届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死之间
雷抒雁
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
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
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
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
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
声音没有得到回应。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离开了。那张一直带
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
凝聚在目光中?
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灰尘去封存。唉,
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个结,死,便是
一种解脱。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
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
48
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
愈合。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
我永远不会忘记 2001 年 9 月 6 日下午 5 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我以一种近乎失
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住处。快到家时,我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
到母亲的声音。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
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里面的房间,看见妈妈躺在地上呻
吟着。我扑过去,一把抱住她,想让她坐起来,问她怎么了。她只是含糊不清地说着:“我费尽了力气,可
是坐不起来。”我看着床上被撕扯过的被单,看着母亲身上揉皱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可是一切挣扎都没
有用,母亲左边的身子已经瘫痪了,无法坐住。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坚强的生
命,怎么突然变得如此脆弱!
可是,无论如何,我明白了那个下午失态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扯着我的心。我
的心如紊乱的钟摆,失去了平衡。我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也许,只要她的手抚摸一下
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视一下我,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会熄灭。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
永远地离开了她生活了 81 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带走了,随着她走了。我
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也许很长,它就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失去亲人、失去情感分割,生命最终变
得短暂了。
医治心灵伤痛的唯一处方就是“忘记”。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谈何容易!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
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
我想起了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有一位母亲,她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希望能救活她的儿子。
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一
粒芥菜籽给我。那位被痛苦折磨得愚钝了的女人马上去找,可是她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带回一粒芥菜籽。
因为,世上根本没有没有失去过亲人的家庭。
(摘自《名家散文集》,有删改)
2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叙述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人称各尽其妙,形
成了相互辉映之效。
B.妻子和儿子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并且劝慰“我”,可见他们对“母亲”的情感不深厚,无法切
身感受为人子者的丧亲之痛。
C.本文以抒情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地刻画了作者失去母亲后备受煎熬、
悲伤无法排遣的内心世界。
D.本文在生存与死亡、疼痛与忘却、焦虑与平静的两极振荡之中,抒发了作者对亲情、死亡等命题深
刻而又独特的探讨和领悟。
26.文章的标题叫“生死之间”,意蕴丰富。请结合你对标题的理解和文章内容,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及情感。
49
27.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的“宗教故事”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必不可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
法。
【答案】
25.B
26.①先写“死”,写母亲的去世在作者心中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表达了作者失去亲人后难以化解、
疗愈的悲痛之情。②再写“生”,追忆母亲病逝,进一步抒发丧母之痛。③最后,作者于“生死之间”提出
要以理性化解丧亲之痛,或许是“生者”对“死者”最好的怀念。
27.(示例一)不能删去。
①从主旨看,用宗教故事作结,表明家家都曾有亲人去世,人人都有可能失去至亲,痛苦是人生常态,
难以避免,深化了正视亲人离世的痛苦,用理性化解痛苦的主题。
②从结构看,承接上段作者“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的观点,收束了全文。
③从艺术效果看,用富含哲理的故事作结,寄寓深远,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
回味。
(示例二)可以删去。
上一段作者已经为自己找到了答案——用理性治愈丧亲之痛,宗教故事只是这一观点的一个例证而已。
删去此段,从结构上会使文章结尾更加简洁,主题上文章主旨更加突出,情感更加鲜明。
【解析】
2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认真阅读文本分析,B 项,“可见他们对
2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目问的是最后一段是
否可以删去,那么就要考虑“能删去的原因”“不能删去的原因”。最后一段一般有收束全文、升华主旨等
作用,那么考虑能否删去就要考虑两个问题:删去结构上是否完整;删去内容上是否影响表达,即是否妨
碍表达主旨,最后一段讲述了一个宗教故事,表达的是“每个人都曾失去过亲人”的意思;倒数第二段表
明“理性是医治丧亲之痛的方法”,由此即可从结构上和内容上展开讨论。
十、【18 届吉林省高三 10 月阶段性统一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草院落
郑飞雪
①一年前去过那家小院,小院里花草的气息从不同的季节飘散出来。
50
②去往乡村的路途其实有些远,也坎坷,先穿越邻县的高速路,再盘旋到寿宁县高海跋的山路,一路
翠竹林立,云雾飘缈,很快就忘却了身后的红尘。路愈往山巅,愈陡峭,愈感觉那座院落的离世与神秘。
③车子到达乡村后,双脚像兔子着落到青草地,我感觉又回到了出发地——家乡。朴实的村民从村街
店铺里探出头,用与我家乡相仿的方言向朋友问候着,有一两句拗耳,只稍慢下语速重复着,也能捕捉出
话里的大致意思。错把他乡当故乡,便是此情此景的感觉了。
④空气中飘送着稻草香,小院就座落在青青的田野边,田边一条潺潺流水,像是专为客人引路的,沿
着水流方向从东向西走小段路,到达宅院门口。那宅院,像临水的花,映照在涧边。寂寞,却有寂寞的言
语。探头,可见院子里摇摆着各色花草,像微信里的图照一样春光灿烂,像主人一样熟悉亲切。当然,它
们霸着这方水土,霸着这座院落,自然是院落里磊落的主人了。一群风尘仆仆的远客闻着香,蜂蝶一样来
寻访芳踪。
⑤很普通的一些花草装扮着空旷的院地,院子显出特别的乡村格调,好像在这里遇见儿时的伙伴,笑
容从模糊的记忆里慢慢洇开,浮现出往昔熟悉的容颜,猛地,一眼就叫出它们的名字:葵花、丝瓜、辣椒、
月季、茄子……这些花,挨挨挤挤站满院子,像左邻右舍聚拢过来瞄一眼稀客。紫茄有些腼腆,见不得生
人,静静挨着墙角羞怯着,吐出紫星星一样的花儿,这朦胧的花朵却如星光一样照亮城里人尘封的梦。一
片菜花,一片开在院墙内的菜花,如紫云英一样勾起春天的梦幻,这是多么富足的分享。黄瓜很愉悦,纤
巧的滕蔓沿着院墙攀升,像一首爱情歌谣,把明亮的心情传达远方。重重碧叶垂挂的瓜,是嫩黄的。这纯
净的颜色,一下子唤醒岁月深处单纯的记忆。它从母胚蒂结出来,就是以天然的肤色遗传命名。黄瓜,一
个名附其实的乳名。而今市场菜摊上的黄瓜长满癞刺,裹着葫瓜丝瓜一样的绿衣裳,像赶潮的青年装扮星
范,让人掂量时无从下手,也无法分辨内在的本质,锋芒毕露,完全改变了最初的基因。
⑥玫瑰躲在玉米棒下浅笑,鱼腥草簇拥着石榴花向墙角绵延,吊兰从假山的缝隙里冒出来,争着抢着
在池水边摇头晃脑,生命依恋的情怀从缠绕的枝叶间蓬勃而出。让人感叹时光匆忙,也欣赏存在的实意和
温暖。与世无争的闲适,正是生命的从容与尊贵。
⑦朋友建房时突发奇想,在院里开辟了一块地,不灌溉水泥,花卉、蔬菜、野草可以在泥土里混杂生
长,错落有致、和谐生趣,让生活视野呈现出别样的风情。我喜欢这草木群居的院子,像主人相邀南来北
往的客,演奏着浪漫的音乐交响曲,提琴、簧管、快板、慢板、大调、小调……或舒缓、或激扬、或沉郁、
或热情、或优雅、或荒凉,花草们用执着的深情,绽放成土地上坚定的生命。
⑧朋友说,这些花籽菜籽草籽,都是母亲随手撒下的。母亲年迈了,怕她走不上山坡,风雨里走不进
田园,保留了这院内的土地,让她随性操持。一位母亲对生活的操持性情,就像蜜蜂在花粉丛中辛劳,像
菜们草们执意要从土地里冒出来,没有人会阻遏这天性的执念。子女对母亲的了解如花草与泥土相通,泥
土培育花草,草木感知土地深处的脉博。母亲细碎的脚步日转星移,从东边撒下一粒籽,萌发一颗芽;西
边栽种一株苗,结出一个瓜。枝叶蓬勃成周边欢愉的生命,年迈的母亲就喜欢这样簇拥的生命,相互牵依,
相互缠绕,寂寞滋生出许多热闹。一片瓜菜的季节延伸着一位母亲的时光,母亲的富足就是看着土地上的
热闹。手抚过的花朵、瓜果,枝叶,盛开土地的温情,像母亲琐碎的叮咛,牵挂着远程的脚步。
⑨宽广的土地多像慈母,容纳远远近近性格迥异的孩子。
51
(选自 2017 年第 2 期《散文选刊·下半月》,有删节)
2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②段交代了前往乡村路途遥远、坎坷,为下文具体描写院落的情况作铺垫,同时暗示作者对
小院的向往之情。
B.本文写作者到达乡村后,朴实的村民用方言和他交流,近似的乡音,让作者“错把他乡当故乡”,
使作者感到亲切。
C.本文描写院落里的花卉、蔬菜、野草自在无拘地生长,让人感受到了存在的实意和温暖,以及生命
的从容与尊贵。
D.本文虽然不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但也注重人物的刻画,文章采用了多种手法将“母亲”这一形象
刻画得栩栩如生。
29.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第⑤段文字。
30.本文主要描写花草院落的迷人景象,最后两段却交代“母亲”劳作的情况,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28.D
29.①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交代院里挨挨挤挤的花草、果蔬。②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使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诗意。③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院内花草的勃勃生机。
30.①小院之所以弥漫着花草的气息,都是“母亲”劳作的结果,作品赞美小院,更是为了赞美“母
亲”;②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创造的,文章最后两段写母亲的劳动,抒发了对劳动的赞美之情;③小
院里布满了花草果蔬,不仅增添了生活情趣,同时也是包容坚定的生命的象征,而母亲也恰恰像土地一样
包容“性格迥异的孩子”,作品以此作结,升华了作品主题。
【解析】
28.试题分析:作品对“母亲”的情况只是一般交代,没有具体描写,也没“采用多种手法”,因而也
点睛:综合赏析语段的从语段的内容、手法、侧重点和情感的角度进行分析,答题时注意语段的位置,
开头、结尾还是中间,情感要联系文章的主旨。
30.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段安排是否合理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先明确观点,然后分析原因,分析
原因注意从情节、人物、主旨以及文章的姐欧股关系的角度分析,此题如安排合理,然后分析,“前面描写
的花香是“母亲”劳作的结果,情节合理,从主旨的角度看是劳动的赞美之情,升华主旨。
相关文档
- 【语文】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2021-06-0616页
- 高中语文第2课雷雨教案2 人教版必2021-06-064页
-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2021-06-0617页
- 广东省东莞市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2021-06-0622页
-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2021-06-0624页
- 2018-2019学年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2021-06-0621页
-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四中2019-2020学2021-06-0626页
-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2021-06-0612页
- 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2021-06-0612页
- 【语文】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02021-06-06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