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0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安康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训练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卷前,务必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的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2.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迹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古代关于人的发展问题,始终是儒、释、道三家关注的重心。但最全面并始终一以贯之重视和讨论人的发展问题的学派,无疑是儒学。众所周知,儒学是人学。它研究人的问题,研究人成为人的问题,研究现实的人成为理想的人的问题。这里以儒学为例,概括说明我国古代关于人的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人的发展有不求上进与人器物化或工具化两大问题。人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物化。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困而不学。人仅有身体在本能发展,人性、心灵却毫无开掘、觉醒,终生溺于小人之域不能自拔,真是可悲可叹。二是学而不能上达。人如果不能通达于道,终生局限于只是知识人,只是专家、技工。这类人才现在尤其多。古人谓之为“器”。人要成才,首先要成“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首先要成“器”,然后追求超越“器”,超越器具、器物性能的固定性、有限性、被动性,成就人的通达性、无限性、主体性,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变被规定为自我发展,变不通达为能丰富、充实自己,使自己作为人而具有人的无限可能性。孔子说:“君子不器。”这个说法,对我们今天的专家们、技工们尤其具有启示作用。
所以,人的发展在克服物化后,就走上了人的发展的康庄大道。学习积累没有止步,下学上达,主要达到两个境界。一是遵纪守法、见贤思齐的君子境界。君子是人性修养合格的人,是人作为合格人的人格标识;君子的理想就是希贤成圣。二是天人合一、与天理为一、致良知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人”概念规定性的境界,即觉悟和实现了人性的圣人境界。圣人是人发展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即理想的人、标准的人、典型的人。
我国古人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人自身修养的提高、对他人的感染教化两个方面。换言之,他们认为人的发展:一方面是自己发展;另一方面是帮助他人发展。将人的发展定位在人性修养的提高上,定位在人性的自觉和实现上,是非常深刻的思想,也很有科学性。因为人的发展,并不仅仅是生物性的身体的成长。因为牛马、禽鸟也能这样成长。人之所以异于牛马、禽鸟者,主要不在身体上,而在人本性的认识、充实和丰富上,在人良知的觉醒和呈现上。所以,人性的觉醒和实现,良心的澄明、呈现,才是人发展的关键。而这又离不开人理性能力的发掘和运用、道德能力的培养和实践、审美情趣的培育和欣赏、功利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掌握等。
按照古人的思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历史问题等的解决,无不以人的发展问题的解决为前提。而人的发展问题的解决,在古人的思想中,又主要展开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人如何发展的人性修养论、帮助他人发展的文明教化论三个理论领域。对于后者而言,古代先贤在探讨如何帮助他人发展时,含教育教化、文化教化、政治教化、经济教化、社会教化、法律教化、风俗教化等多方面,涉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古人认同的关于人的发展方法,主要是中庸之道,即中道。中道发展,完全符合真理;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普通劳动群众,匹夫匹妇,也能知能行。
(摘编自张茂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的儒、释、道三家均较为关注发展的问题,其中以儒学最为突出。
B. 人的发展有器物化或工具化两大问题:一是困而不学,二是学而不能上达。
C. 人不能仅有身体的长成,还应求得自己本性、良知的发展并帮助他人发展。
D. 人成为所谓专家、技工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努力达到最高境界,成为君子。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证,逻辑上逐层递进。
B. 文章分析了人发展存在的问题,指出学而上达、克服物化之后的方向与途径。
C. 文章对比了人与动物的成长,旨在突出人性、良心发展对于人发展的重要性。
D. 文章末段指出古人对解决人发展问题的理论认识及帮助他人发展的中庸之道。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关于人发展的观点,对于今天的青年学子厘清成长途径、实现远大抱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B. 想学且能不断努力,才能实现主动发展,自我发展,变得丰富、充实,成就人的通达性、无限性、主体性。
C. 孔子认为“君子不器”,旨在突出人发展的丰富性,我们应努力做到全面发展,以适应时代对于我们多重身份的需要。
D. 儒家所认为君子与圣人境界的区别在于,前者达到人性修养的合格标准,后者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答案】1. C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范围扩大,不是“关注发展的问题”,而是“关注人的发展的问题”。
B项,信息丢失,“人的发展有器物化或工具化两大问题”错,从原文第二段“人的发展有不求上进与人器物化或工具化两大问题”看,“不求上进”是第一个问题,该项丢失了此问题。
D项,偷梁换柱,“成为君子”错,应是“成为圣人”。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移花接木,“指出……帮助他人发展的中庸之道”错,从末段来看,“中庸之道”是“古人认同的关于人的发展方法”,并不仅属于“帮助他人发展”的范畴。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C项,曲解文意,“旨在突出人发展的丰富性”错,从原文第二段的“人首先要成‘器’,然后追求超越‘器’”来看,孔子的“君子不器”是就境界的提升来讲的,不是就发展的丰富性来讲的。
故选C。
【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4月1日,河北省鼓励 2.5天弹性休假登上微博热搜榜。在此之前,江西省、甘肃省陇南市、浙江省等地相继推行2.5天假日制刺激消费。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受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及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将分别下降56%和15.5%,国内旅游收入将分别下降69%和2.6%。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此次多地推行
2.5天弹性休假制度是地方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复苏所采取的特殊策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并不是“纸上谈兵”。对于现阶段无法试行2.5天弹性休假的行业职工,应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用法治利器保护消费者的休息权。同时,要用更细化、可操作性更强的制度,将带薪休假制度落到实处。
(摘编自赵丽、邹星宇《多地鼓励2.5天弹性休假》)
材料二:
4月11日,南京市召开战疫情扩内需稳增长“四新”行动动员发布会,会上提出“培育新消费,打造夜间经济品牌,试行每周2.5天休息制度”。
与目前双休制度相比,2.5天休息制必然改变生活很多方面,可以更好地培养兴趣、看书充电、参加旅游……对于旅游来讲,游客可以在度假酒店或民宿多住一晚,行程更轻松,旅游舒适度更高。对不少有孩子的父母而言,他们平时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如果夫妻二人周五下午放假,就有时间过过二人世界,或者陪陪父母,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
此举会对旅游行业复苏起到积极作用,尤其是能够满足短途旅游需求;而且,人们周末出游的半径相应增加,将使更多旅游目的地受益。对于正在奋力自救的餐饮服务行业来说,增加半天的休息日,无疑将吸引更多市民出门消费,提振经营者信心,使其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提高经营和服务水平上。对于业务量较大的生产型企业来说,增加的成本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虽然支出增加了,但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其实是好事。对于生产任务不重的企业,4.5天能够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企业支出不需要增加,生产提高了效率。
(摘编自姜静仪等《定了,这个城市将试行每周2.5天休息制度!》)
材料三:
近期,多地提出试行或鼓励每周2.5天弹性休息制度,但其能否落地备受公众质疑。网民戏称“连双休都不能保证,2.5天还有戏吗?”“孩子周末要上补习班,难道是鼓励家长自己出去旅游?”
2.5天弹性休息制度对促消费、促旅游有多大作用?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贺滨表示,消费者更多考虑的是量入为出,就算通过这种制度短期促进了消费,但此消彼长,总量依然是固定的。贺滨对记者表示,制度本身缺乏合理性,休假多少天是劳资双方的自由选择权,在劳动法框架内,双方平等协商,是一种契约关系,属于私权范畴,公权力不宜过多介入。中国社科院管理学博士付一夫也认为,要真正落地这种制度,前提是企业在疫情冲击下还能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果说企业本身的生产活动已经被疫情耽误了,强制推行这个制度,会带来一定的负担。
“不能操之过急,可能还需要先在某些地区试点,如果效果还不错,其他地方自然也会有效仿的想法。”付一夫表示。
(摘编自潘亦纯《三省两市试行2.5天休息》)
4. 下列不属于推行每周2.5天假日制原因的一项是( )
A. 拉动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复苏。
B. 切实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
C. 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D. 提振餐饮服务行业经营者信心。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据测算,2020年一季度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将呈现大幅下降,说明疫情对旅游经济发展 带来了毁灭性打击。
B. 每周多放0.5天假,对于业务量较大的生产型企业来说,虽然会增加成本但可接受;而提高了员工积极性,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C. 2.5天休假制度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落实难度较大,且脱离了部分家长需陪伴孩子补课不能出游 的实际情况。
D. 有的专家认为实行2.5天弹性休息制度对促进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有限,且缺乏法律、实践层面的 可行性。
6. 如果某省(市)也想试行每周2.5天休息制度,那么读了上述材料,你认为他们怎样做才能将这一设想落实得稳妥有序,起到预期效果?请依据材料简要作答。
【答案】4. C 5. A
6. ①采用更细化、可操作性更强的制度,将带薪休假制度落到实处。比如综合考虑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家庭成员之间的联动可能,企业利益与员工愿望的关系等。②遵守劳动法,不能用公权力强制推行。要区分不同行业,充分考虑对于生产型企业的影响,不能保护了一些行业,又同时打击了一些行业。③先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试点,取得良好效果后推广;对于现阶段无法试行2.5天弹性休假的行业职工,应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C项,“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说法错误。选项移花接木,能够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企业能够顺利实行每周2.5天假日制的前提,不是推行此假日制的原因。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A项,“据测算,2020年一季度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将呈现大幅下降,说明疫情对旅游经济发展带来了毁灭性打击”说法错误。选项言过其实、时态错误,从材料一公布的信息“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受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及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将分别下降56%和15.5%,国内旅游收入将分别下降69%和2.6%”来看,“疫情对旅游经济发展带来了毁灭性打击”的说法错误。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本题题干“如果某省(市)也想试行每周2.5天休息制度,那么读了上述材料,你认为他们怎样做才能将这一设想落实得稳妥有序,起到预期效果?请依据材料简要作答”,结合“对于现阶段无法试行2.5天弹性休假的行业职工,应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用法治利器保护消费者的休息权。同时,要用更细化、可操作性更强的制度,将带薪休假制度落到实处”分析可知,可采用更细化、可操作性更强的制度,将带薪休假制度落到实处。比如综合考虑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家庭成员之间的联动可能,企业利益与员工愿望的关系等。结合“贺滨对记者表示,制度本身缺乏合理性,休假多少天是劳资双方的自由选择权,在劳动法框架内,双方平等协商,是一种契约关系,属于私权范畴,公权力不宜过多介入。中国社科院管理学博士付一夫也认为,要真正落地这种制度,前提是企业在疫情冲击下还能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果说企业本身的生产活动已经被疫情耽误了,强制推行这个制度,会带来一定的负担”分析可知,要遵守劳动法,不能用公权力强制推行。要区分不同行业,充分考虑对于生产型企业的影响,不能保护了一些行业,又同时打击了一些行业。结合“国社科院管理学博士付一夫也认为,要真正落地这种制度,前提是企业在疫情冲击下还能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果说企业本身的生产活 动已经被疫情耽误了,强制推行这个制度,会带来一定的负担”“‘不能操之过急,可能还需要先在某些地区试点,如果效果还不错,其他地方自然也会有效仿的想法。’付一夫表示”分析可知,可先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试点,取得良好效果后推广;对于现阶段无法试行2.5天弹性休假的行业职工,应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
【点睛】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然后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整体处理。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在具体的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这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要注意防止要点遗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访“边城”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边城》)
一个细雨纷飞的日子,我走进“边城”茶峒,寻访“翠翠”的梦和“二老”的歌。
溪水是酉水的支流,只有两三尺深,三十几米宽,水流宁静温和。渡口码头是青石砌的台阶,有女子洗衣,小孩玩水。方头渡船仍在。两岸牵着的钢丝绳代替了竹缆。船头立一支竹竿,挂着一个铁环,钢丝绳从中穿过。摆渡人手拿一支短木棒,木棒另一头有个凹槽,将凹槽卡在钢丝绳上一下一下地拉动,船就移动了,缓慢平稳。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事牵连在一处时,个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沈从文选集》)
时间仿佛凝固了。
摆渡的中年男子神情淡淡的,同我谈些翠翠的故事:“翠翠嫁到四川秀山,生了两个儿子……”
过渡的后生、姑娘穿夹克衫、羽绒服,说汉话,已不能分辨是汉族、土家族还是苗族。渡口上方石壁上,刻有沈从文题的“边城”两个字,红油漆有点晃眼。渡口下游200米处,有个沙洲,绿树掩映中,有座用大楠竹和竹篾搭起的屋子。进去一看,有堂屋,有灶屋,摆布些七成新的用具。几个单间的门上贴着红纸,上面写着“翠翠”、“二老”等字样。我想了一会儿,笑了。屋子的主人问我:“吃不吃饭?有狗肉、麂子肉,不贵……”
茶峒只有几条短街,地面是三合土,有几处是青石板。砖木结构的老房子,墙壁上有不同年代的标语口号,错杂斑驳:“……万岁!”“人人讲卫生,不要随地倒垃圾。”“坚持富民为本,巩固越温成果!”(“越温”是“越过温饱线”的简称)
街上有商店、饭馆、“满天星录像厅”、“随意唱OK厅”,卖可口可乐,卖VCD。在一大堆港片、西片中,我意外地发现了《战舰波将金号》《罗丹和他的情人》,我买下了。临街的老房子里,一些少年专心地玩“坦克大战”或“魂斗罗”,声音传到很远的地方。
“‘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因此我写了个小说,取名《边城》……在《边城》题记上,且曾提起一个问题,即拟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从什么方面着手。”(《长河•题记》)
我回到渡口,伫立良久。细雨润湿了我的眼,我的心。
(摘编自2002年7月30日《江南时报》,有改动)
7.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中“边城”加了引号,既指自己探访的是沈从文笔下的那个“边城”,同时又有此“边城”已非彼“边城”的意味。
B. 摆渡的中年男子告诉读者翠翠最终的命运,这种看上去近乎美满的结局,不同于《边城》中对于翠翠的描述,没有展现小说悲剧的美感。
C. “渡口上方石壁上刻有沈从文题的‘边城’两个字,红油漆有点晃眼”,“晃眼”一词突显作者对于这种风格的反感。
D. “几个单间的门上贴着红纸,上面写着‘翠翠’、‘二老’等字样。我想了一会儿,笑了。”作者的“笑” 是因为看到“边城”的痕迹无处不在而欣慰。
8. 本文作者眼中的“边城”与沈从文笔下的“边城”相比有何变化?作者的情感态度如何?
9. 请结合文本和沈从文的《边城》,谈谈你怎样看待“边城”的消失。
【答案】7. D 8.
变化:①幽静、纯净的自然生态没有了,到处是商店、饭馆、游戏厅,和打着《边城》幌子的旅游景点,错杂斑驳的标语口号,一片嘈杂喧闹。②淳朴的民风没有了,处处弥漫着商业气息。③原生态的文化没有了,“翠翠”的梦和“二老”的歌没有了,外来文化侵入,混乱庸俗。作者态度:从作者文中的叙述和结尾的“我回到渡口,伫立良久。细雨润湿了我的眼,我的心”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种变化的反感、失落、痛心和忧虑。
9. 观点一:边城的消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①边城是沈从文的一个唯美的梦。在他创作《边城》时,边城就已不是原来的样子了,或者再进一步说, 也许边城从来就没有那么完美过。②边城所代表的文化只属于他那个特定的时代。这种自给自足的农业文化在来势汹汹的商品经济大潮面前本来就无招架之力,它只能生存在沈从文的故事里。③边城也要与时俱进。边城不可能独立于世外,外来强势文化的侵入是早晚的事,旧文化消亡了,自有新文化诞生,没什么好悲叹的。
观点二:边城的消失是文化的悲哀。①边城营造了一个世外桃源,代表着一种具有乡土气息的、唯美的文化传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去 了文化传统的民族是一个漂泊无根的民族。②经济的发展,未必一定要以传统文化的失落为代价。追求经济发展,也应兼顾留存古老文明,应在保 留与创新、坚守与借鉴上找到平衡点。③边城里的人们的真、善、美的生存形态,正是现代社会所缺少的,应该继承发扬。它向人们昭示了一种“不悖人性的生存方式”,关乎“民族道德的重造”,意义重大。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散文类阅读的选择题,主要考核对文意、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等的分析、理解,这些是命题者的设题点,做题时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分析备选答案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方面的表述是否得当,表达特色方面的判断是否恰当。
D项,“看到‘边城’的痕迹无处不在而欣慰”表述错误。这是苦笑,为当地人幼稚的商业化头脑感到无奈。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重要内容并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这是两个小题,要分开回答。第一问是分析概括作者眼中的“边城”与沈从文笔下的“边城”相比有何变化。首先要找到沈从文笔下的“边城”,然后在文中找到作者眼中的“边城”的语句或段落,从对“边城”的不同描写中,分析概括两者的不同之处。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可见边城幽静、纯净的自然生态。“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事牵连在一处时,个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由《沈从文选集》正的这段话可知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有“翠翠”的梦和“二老”的歌,有淳朴的民风,也有原生态的文化。
作者笔下的边城:“街上有商店、饭馆、‘满天星录像厅’、‘随意唱OK厅’,卖可口可乐,卖VCD”“茶峒只有几条短街,地面是三合土,有几处是青石板。砖木结构的老房子,墙壁上有不同年代的标语口号,错杂斑驳:‘……万岁!’‘人人讲卫生,不要随地倒垃圾。’‘坚持富民为本,巩固越温成果’”,由此可见:边城现在到处是商店、饭馆、游戏厅和打着《边城》幌子的旅游景点,错杂斑驳的标语口号,嘈杂喧闹。边城幽静、纯净的自然生态没有了。
“过渡的后生、姑娘穿夹克衫、羽绒服,说汉话,已不能分辨是汉族、土家族还是苗族。渡口上方石壁上,刻有沈从文题的‘边城’两个字,红油漆有点晃眼。渡口下游200米处,有个沙洲,绿树掩映中,有座用大楠竹和竹篾搭起的屋子。进去一看,有堂屋,有灶屋,摆布些七成新的用具。几个单间的门上贴着红纸,上面写着‘翠翠’、‘二老’等字样”“屋子的主人问我:‘吃不吃饭?有狗肉、麂子肉,不贵……’”,由此可见:边城处处弥漫着商业气息,原先淳朴的民风没有了。“在一大堆港片、西片中……一些少年专心地玩‘坦克大战’或‘魂斗罗’”,声音传到很远的地方”,由此可见:外来文化侵入,混乱庸俗,原生态的文化没有了。
结合以上对边城不同描写,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过渡的后生、姑娘穿夹克衫、羽绒服,说汉话,已不能分辨是汉族、土家族还是苗族”,作者所看到和听到与他要寻访“翠翠”的梦和“二老”的歌相差甚远,强调了作者对现在边城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渡口上方石壁上刻有沈从文题的‘边城’两个字,红油漆有点晃眼”,“晃眼”一词突显作者对于这种风格的反感。“上面写着‘翠翠’、‘二老’等字样。我想了一会儿,笑了”,此时,作者为当地人幼稚的商业化头脑感到无奈。“在一大堆港片、西片中……一些少年专心地玩‘坦克大战’或‘魂斗罗’”,声音传到很远的地方”和结尾的“我回到渡口,伫立良久。细雨润湿了我的眼,我的心”,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边城发生的巨大变化内心不仅是反感的、失落的,还有痛心和深深的忧虑。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地解读文本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结合文本和沈从文的《边城》,谈谈怎样看待“边城”的消失。
在探讨类似问题时,“怎样看待”要求立足文本,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所以考生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中作者的情感和态度,要联系沈从文的《边城》了解原先边城的特点,一方面要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具体步骤:首先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然后分析自己这样看待的理由,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
本题,首先要明确表态“边城的消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或“边城的消失是文化的悲哀”,然后说出这样看法的理由。如果回答“边城的消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的,就要重点抓住边城只是沈从文的一个梦,边城不可能独立于世外,外来强势文化的侵入是早晚的事,边城所代表的文化只属于他那个特定的时代,。联沈从文自己都说他节“边城”是“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所以边城的消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如果回答“边城的消失是文化的悲哀”,分析理由时就要抓住边城的象征意义与其代表性来谈。比如,边城营造的世外桃源代表着一种唯美的乡土文化,这样的乡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渐渐消失了,文化就这样的消失,代价太大了。另外,沈从文说边城是为了向人们昭示了一种“不悖人性的生存方式”,关乎“民族道德的重造”,而这些正是现代社会所缺少的。所以,边城的消失是文化的悲哀。
【点睛】散文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主旨、结构、手法、形象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错误选项主要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等方面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彭字伯平,扶风茂陵人也。自汉兴之后,世位相承。六世祖袭,为颍川太守,与群从同时为二千石者五人,故三辅号曰“万石秦氏”。建初元年,迁山阳太守。以礼训人,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敦明庠序。每春秋飨射,辄修升降揖让之仪。乃为人设四诫,以定六亲长幼之礼。有遵奉教化者,擢为乡三老,常以八月致酒肉以劝勉之。吏有过咎,罢遣而已,不加耻辱。百姓怀爱,莫有欺犯。兴起稻田数千顷,每于农月,亲度顷亩,分别肥塉,差为三品,各立文簿,藏之乡县。于是奸吏跼蹐,无所容诈。彭乃上言,宜令天下齐同其制。诏书以其所立条式,班令三府,并下州郡。在职六年,转颍川太守。肃宗巡行,再幸颍川,辄赏赐钱谷,恩宠甚异。
卫飒字子产,河内修武人也。家贫好学问随师无粮常佣以自给建武二年辟大司徒邓禹府举能案剧除侍御史襄城令政有名迹迁桂阳太守 郡与交州接境,颇染其俗,不知礼则。飒下车,修庠序之教,设婚姻之礼。期年间,邦俗从化。先是含洭、浈阳,曲江三县,越之故地,武帝平之,内属桂阳。民居深山,滨溪谷,习其风土,不出田租。去郡远者,或且千里。吏事往来,辄发民乘船,名曰“传役”。每一吏出,徭及数家,百姓苦之。飒乃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于是役省劳息,奸吏杜绝。流民稍还,渐成聚邑,使输租赋,同之平民。又耒阳县出铁石,他郡民庶常依因聚会,私为冶铸,遂招来亡命,多致奸盗。飒乃上起铁官,罢斥私铸,岁所增入五百余万。飒理恤民事,居官如家。视事十年,郡内清理。
(节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贫好学问/随师无粮/常佣以自给/建武二年/辟大司徒邓禹府/举能案剧/除侍御史/襄城令/政有名迹/迁桂阳太守/
B. 家贫好学/问随师无粮/常佣以自给/建武二年/辟大司徒邓禹府/举能案剧/除侍御史/襄城令/政有名迹/迁桂阳太守/
C. 家贫好学问/随师无粮/常佣以自给/建武二年/辟大司徒/邓禹府举能/案剧除侍御史/襄城令/政有名迹/迁桂阳太守/
D. 家贫好学/问随师无粮/常佣以自给/建武二年/辟大司徒/邓禹府举能/案剧除侍御史/襄城令/政有名迹/迁桂阳太守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辅,西汉时期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所辖地区,泛称京城附近地区。
B. 六亲,历来说法较多,大多认同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最亲近的父、母、兄、弟、妻、子。
C.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与明清时期设在京城的国子监有所不同。
D. 邮驿,又称邮传,邮以交通往来为本业,驿以通信传递为己任。汉武帝前后以马骑代传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彭重礼轻刑,崇尚儒术。他在地方任职,对飨食习射礼仪进行规范;制订家训来确定六亲礼仪;属吏有过错,免职遣归而已,并不羞辱他们。
B. 秦彭理农得法,主张推广。他开垦几千顷稻田,亲自测量土地,根据土地贫瘠划分三等,造册登 记,放在乡里和县府,并建议全国都实行这种制度。
C. 卫飒注重教化,讲求实效。他在桂阳太守任上,兴建学校,制定婚姻的礼规,颇有成效;对远离 郡治之地,开山道,修驿站,设邮馆,取得成果。
D. 卫飒治理私铸,效果显著。针对治下郡中私下炼铁及由此导致很多奸盗的现象,他上书建议设立专职官员,禁止私人铸铁,为国家增加很多收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遵奉教化者,擢为乡三老,常以八月致酒肉以劝勉之。
(2)流民稍还,渐成聚邑,使输租赋,同之平民。
【答案】10. A 11. D 12. A
13. (1)遵守奉行教化人,就提拔他为乡三老,经常在八月份送去酒肉作为勉励。
(2)外流的百姓渐渐回来,渐渐聚成乡镇,这才让他们像平民一样交纳赋税。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中,“家贫好学问”,“学问”是一个词,不能断开,排除BD;“大司徒”是邓禹的官职,作“邓禹府”的定语,“大司徒邓禹府”是“辟”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C。
本句译为:卫飒家境贫寒但喜欢学问,他跟着老师学习而没有粮食,经常靠做工来维持生存。建武二年,他被大司徒邓禹召入府中任职。(凭着)举荐贤才处理繁重公务而被任命为侍御史、襄城令。他治政有声誉和政绩,升为桂阳太守。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D项,“邮以交通往来为本业,驿以通信传递为己任”错,应为“邮以通信传递为己任,驿以交通往来为本业”。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A项,“制订家训”错,秦彭是以地方官员的名义向治下百姓制订规诫,而“家训”是一家之主治家的训诫。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擢”,提拔;“以”,在;“致”,给予;
第二句得分点:“稍”,渐渐地;“使”,让;“输”,缴纳。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秦彭,字伯平,扶风茂陵人。自汉朝建立以后,秦氏世代继承官位。秦彭的六世祖秦袭,担任颍川太守,他与同族兄弟同时担任二千石的有五个人,所以三辅地区称他们为“万石秦氏”。建初元年,秦彭升为山阳太守。他以礼义教育百姓,不用刑罚。他推崇儒学,提倡教育。每到春秋飨食习射的时候,他总是整顿上升下降及宾主揖让的礼仪。他为百姓制订了四条训诫,用来确定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间的礼仪。遵守奉行教化的人,就提拔他为乡三老,经常在八月份送去酒肉作为勉励。官员犯了罪和过错,免去其官职并打发走而已,不使其受辱。结果百姓都心怀仁爱,没人互相欺骗或侵犯。他开垦了几千顷稻田, 每到农事季节,秦彭亲自测量土地的亩数,划分出土地的肥沃和贫瘠,列为三等,分别记在公文簿上,将其收藏在乡里和县府。这样,奸猾的官吏不敢妄为,没法藏奸。秦彭于是上书给朝廷,说最好让全国都实行这种制度。诏书将他所列的条文,分发给三府,并且向州郡下达。秦彭任职六年,调任颍川太守。肃宗外出视察,再次到颍川,总是赏给他钱粮,对他的优遇宠爱特别突出。
卫飒字子产,河内修武人。卫飒家境贫寒但喜欢学问,他跟着老师学习而没有粮食,经常靠做工来维持生存。建武二年,他被大司徒邓禹召入府中任职。(凭着)举荐贤才处理繁重公务而被任命为侍御史、襄城令。他治政有声誉和政绩,升为桂阳太守。桂阳与交州交界,颇受交州风俗的影响,百姓不懂得礼法。卫飒上任以后,兴建学校,整治教化,制定婚姻的礼规。一年时间,风气大变。在此之前含洭、浈阳、曲江三县属于越地,武帝平定越地后,才收归桂阳。百姓住在深山,靠着溪水,沿袭过去的风俗习惯,不交田租。离郡远的地方,有的将近千里。官吏往来办事,总是调发百姓驾船接送,称之为“传役”。每一位官吏外出,徭役摊派到好几家,百姓对此感到痛苦。卫飒于是凿通五百多里的山道,修驿站,设邮馆。这样减少了劳役,也杜绝了奸猾的官吏。外流的百姓渐渐回来,渐渐聚成乡镇,这才让他们像平民一样交纳赋税。另外,耒阳县出产铁矿石,其他郡的百姓经常聚在一起,私下炼铁,结果招来亡命之徒,导致很多奸盗的事情。卫飒于是上书请设立负责铸铁的官员,禁止私人铸铁,每年增加的收入达五百多万。卫飒善于处理民事,体恤民情,他做官好比治理自己家一样。他任职十年,郡治太平。
(二)古代诗歌鉴赏(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辛弃疾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①,忆昔鸣髇血污②,风雨佛狸愁。季子③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⑤,直觅富民侯⑥。
【注】①投鞭飞渡:用苻坚投鞭断流事,淝水一战,苻坚大败而归。②鸣髇血污:《史记•匈奴传》载“冒顿从其父头曼单于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皆随鸣镝而射杀头曼”。③季子: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⑤莫射南山虎:用李广射虎事。⑥富民侯:汉武帝末年悔征战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恩养富民也。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兵来势汹汹,宋兵严阵以待,词的开篇便渲染出两军对峙、一触即发的战争气氛。
B. 本词借苻坚、冒顿和佛狸典故,意在影射金兵入侵,用苏秦典故表达词人当年锐进之气。
C. 词人认为自己年事已高,便产生归隐种橘的念头,与“可怜白发生”的感受有所不同。
D. 宋朝偃武修文,放弃北伐,词人没明说,而是寄寓在李广射虎和武帝封侯的对比中。
15. 请结合全词分析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
【答案】14. C 15. ①本词上片追昔,为虚写,回忆往昔宋军抵御金兵侵略的情景,抒发词人参与抗金斗争的豪迈情怀和爱国热情。②下片抚今,为实写,词人写自己年岁已高,意欲隐居江上,表达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C项,“产生归隐种橘的念头”“与‘可怜白发生’的感受有所不同”错,结合全词理解,归隐种树并不是辛弃疾的真实想法,而是他遭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愤激之词,与“可怜白发生”的感受是相同的。
故选C。
【15题详解】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结合全词分析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答题时,首先指出词中虚写的内容是什么,实写的内容是什么,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虚实结合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
此词是词人乘船赴湖北任所途中泊驻扬州时所作,上片气势沉雄豪放,表现了少年时期抗敌报国建立功业的英雄气概;下片则抒发了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貌似旷达实则感慨极深,失路英雄的忧愤与失望情绪跃然纸上。
词的上片是“追昔”,属于虚写,回忆往昔宋军抵御金兵侵略的情景。作者的抗金生涯开始于金主完颜亮发动南侵时期,词亦从此写起。首句“落日塞尘起”,渲染出敌寇甚嚣尘上的气焰。紧接二句写宋金对峙,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组练十万”、“列舰”“层楼”均极形宋军阵容严整盛大,有一种必势的信心与气势。下三句进一步回忆当年完颜亮南进溃败被杀事,抒发词人参与抗金斗争的豪迈情怀和爱国热情。
下片抚今,为实写,词人写自己年岁已高,意欲隐居江上。 “今老矣”一声长叹,其间掠过了近二十年的时间跨度,有着词人深忧时不我待、老大无成的志士之愁苦。“倦游”句式说自己,因为倦于宦游,想要归隐,植橘置产。作者一心为国,希望能效力沙场,而朝廷无能、力不能伸,想解甲而去但终心系祖国,说“欲去”而而又不忍去,正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矛盾。为将来打算第二层是劝友人。“二客”句暗指朝廷“偃武修文”。放弃北伐,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表达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之情。无论说自己“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还是劝劝友人“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都属词人的激愤之语。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被贬黄州时多次畅游赤壁回忆英雄,在《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执长矛吟咏的句子是“________”,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的儒者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用比喻手法描写宫女早起梳理发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陶洲明《饮酒》(其五)中“________,_________”,印证了周敦颐所言“晋陶渊明独爱菊”。
【答案】(1) 横槊赋诗 羽扇纶巾 (2) 绿云扰扰 梳晓鬟也 (3)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槊、纶巾、扰扰、晓鬟、东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期,西安交通工程学院的师生们发现,在通往教学楼和食堂的道路两旁,挂上了许多配有禁烟标语的网络表情包。“吸烟找不到对象”“我最怕烟雾蒙蒙,看不清你的面容”……相比于以往的传统常规校园禁烟方式,西安交通工程学院这一做法不由让人耳目一新。对例如高校等非禁烟主责部门来说,积极行动用教职人员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劝解吸烟的,更是罕见。对其禁烟效果,我们充满期待。
凭借长期以来有关方面的禁烟方式来说,长期以来给人的禁烟宣传更多是一种警示性的、板着面孔的说教。( )。更好的,或者说更有效的禁烟途径,是在保持原有这些警示标志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创新。年轻人的语言、流行的表情包、文化味浓的文字警示,虽然没有板着面孔的严肃感,却在诙谐幽默的表述中把吸烟危害展示得淋漓尽致,且让人入脑入心,自然也就起到不但另类的而且可能更好的禁烟效果。就目前已然严峻的禁烟现实来看,不管是对高校,还是对社会等地方和场合禁烟,这不失为一种启示,值得借鉴。
17.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吸烟找不到对象”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交友要讲求诚信,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B. 丫姑折断几枝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先喂饱你!”
C. 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
D. 说他“特别”,因为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凭借长期以来有关方面的禁烟方式来说,禁烟宣传长期以来给人的更多是一种警示性、板着面孔说教的印象。
B.
就长期以来有关方面的禁烟方式来说,长期以来给人的禁烟宣传更多是一种警示性、板着面孔说教的印象。
C. 就长期以来有关方面的禁烟方式来说,禁烟宣传长期以来给人的更多是一种警示性的、板着面孔的说教。
D. 就长期以来有关方面禁烟方式来说,禁烟宣传长期以来给人的更多是一种警示性、板着面孔说教的印象。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虽然其能起到一定的教育宣传作用,但其警示教育的边际效应,不可避免总体有逐步递减趋势
B. 虽然其警示教育的边际效应,不可避免总体有逐步递减趋势,但其能起到一定的教育宣传作用
C. 即使其能起到一定的教育宣传作用,但其警示教育的边际效应,不可避免总体有逐步递减趋势
D. 虽然其能起到一定的教育宣传作用和警示教育的边际效应,但其不可避免总体有逐步递减趋势
【答案】17. B 18. D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A项,“聪明人”中,引号表示反语,否定或讽刺;
B项,“先喂饱你”中,引号表示直接引用;
C项,“世界屋脊”中,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D项,“特别”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文中“吸烟找不到对象”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适当与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A项,搭配不当,把“凭借”改为“就”,与“来说”搭配;
B项,语序不当,“禁烟宣传”应放在“长期以来给人的”之前;
C项,成分残缺,结尾处缺少宾语。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归位、语句补写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补写的语句的内容往往来源于文本,具体来说,所补写的语句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具体作答时考生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认真分析,筛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B项,先要肯定“长期以来有关方面的禁烟方式”,然后转折,“起到一定的教育宣传作用”只能放在“虽然”之后;
C项,从句意看,前后语句是转折关系,不是表示假设的让步,“即使”应为“虽然”;
D项,从语意看,“其不可避免总体有逐步递减趋势”中的“其”不能指代“长期以来有关方面的禁烟方式”,而是“其警示教育的边际效应”。
故选A。
【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
1.阅读
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阅读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其次,把握文段语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关系,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列、转折、因果、条件等),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
2.推导
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
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如今正处于数字化的时代,信息互通有无,只要外界传来一点风声,我国_____。现在,媒体也是各个国家之间相互了解的一个重要渠道,美国一直贯彻新闻的言论与自由权利,并且在外展示出自己“民主大国”的形象,不过,这一切_________短短的这一周内,美国就对中国进行了两次恶劣言语攻击。_______, 已经违背了他们口中的言论自由,实在是不符合自己的大国形象。
【答案】 (1). 就可以快速获取信息 (2). 只是表象 (3). 这种恶劣行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是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阅读全文,确定中心,然后联系上下文逻辑关系,结合文本,根据题干要求概括答案,并注意字数要求。
本题中,陈述对象是“如今正处于数字化的时代,信息互通很快”。而根据上句“如今正处于数字化的时代,信息互通有无,只要外界传来一点风声”,可以确定第一空应该为:就可以快速获取信息;第二空根据上一句“美国一直贯彻新闻的言论与自由权利,并且在外展示出自己‘民主大国’的形象,不过”,再根据下一句“短短的这一周内,美国就对中国进行了两次恶劣言语攻击”,所以确定第二空应该为:只是表象;第三空应该是紧承上文中说得“两次恶劣言语攻击”,强调的是这种做法的危害。故可以确定答案:这种恶劣行径。
21.阅读下面文字,简要概括“强基计划”的四个主要特点,不超过50个字。
2020年1月15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的相关专业安排招生。强基计划将考生高考成绩(不低于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折算成综合成绩,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录取,逐步建立起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有效机制。录取后将实行小班化、导师制,并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畅通学生成长发展通道,实现招生培养良性互动。
【答案】①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②重点关注基础学科 ③建立综合考核选拔机制④探索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培养模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中的压缩语段的能力。本题属于新闻类材料(叙述类)压缩语段。新闻类压缩语段,它主要考察提炼主要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对于此类材料压缩后的表述,要突出有新闻价值的语句,比如时间、地点、中心事件等具体要素。本题要求“简要概括‘强基计划’的四个主要特点”,这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所给文段,明确文段内容,然后划分层次筛选重点语句进行概括。材料一共有五句话,第①②句简单介绍《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发布时间以及主要内容,不属于“强基计划”的特点;第③④⑤句,重点介绍“强基计划”的主要特点,结合第③句“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的相关专业安排招生”可以概括“强基计划”的特点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点关注基础学科;结合第④句“强基计划将考生高考成绩(不低于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折算成综合成绩,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录取,逐步建立起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有效机制”可以概括“强基计划”的特点是建立综合考核选拔机制;结合第⑤句“录取后将实行小班化、导师制,并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畅通学生成长发展通道,实现招生培养良性互动”可以概括“强基计划”的特点是探索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培养模式。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李世民《赐萧瑀》
②士者,国之重器。得士则重,失士则轻。——司马光《资治通鉴》
③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毛泽东《给彭德怀同志》
④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⑤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论中国》
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网友留言
⑦无事小鲜肉,有事终南山。——网友留言
庚子之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放了一个最长的寒假。开学复课,学校广播站以“致敬守护”为主题,向全体师生约稿,请你为广播站写一篇广播稿。要求:恰当引用上面的两到三句话;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致敬守护国家和人民安全的英雄们
老师们,同学们:
你们好!
庚子鼠年,伴着新年的爆竹钟声,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期盼如约而至,这本是个全新的开始。没想到,一种病毒随着满载思绪的归乡人们,悄无声息的蔓延华夏大地,全国人民掀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十二月初,首例不明原因患者发病,但当时在来年之际的欢庆中只是细小的一个水花。十二月底,又有相似病情人员就诊,引起了张继先医生的注意,随即上报。十二月底与一月初,新型冠状病毒这个名字刷爆了朋友圈。社会各界的宣传、亲友家人的相告,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疫情的重要性,但总有人,与众不同。
全国人民,众志成城,齐心抗疫。疫情爆发之际,无论民间还是政府,所展现的都是团结与坚韧不拔的信念。我看到68岁拾荒老人李学明将自己多年的积蓄悄无声息的放在了成都彭镇的政府大厅;我看到山东省寿光市的农民连夜组织起来将350多吨的蔬菜运往武汉;我还看到90后餐饮店老板娘邱贝文,不辞辛苦24小时全天为一线医护人员送餐……这些人生活不易却心存大义。黑龙江省捐献数千斤大米,内蒙古捐赠数千斤牛肉,山东省捐赠无数蔬菜和口罩等医护资源,医护人员不足,各省医院的请愿书纷然而至,各省医疗团队和军方医疗团队雷霆出击。医疗资源紧缺,全国各地寄来一批一批物资。疫情虽袭,凛冬中的温暖却从未缺席。有篇文章也发表过感慨“哪些骨头在风中挺立成了傲岸?哪些天使逆行走向了疫情最前线?哪些普通人的善良让我们热泪盈眶?哪些陌生人的温暖让我们重燃希望?”我想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这些逆流而上的人们,彰显了何为家国情怀,何为英雄本色。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中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而如今有为国家献身的医护工作者们,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84岁钟南山院土更让我们敬佩,他曾经带领医护工作者成功抗击了非典。如今他又一次奋战在抗疫一线,钟老不顾风险,坐动车餐椅赶往武汉,争取第一时间查找病毒来源,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还有李兰娟院士、张定宇院长……无数医护工作者,他们堪称中国真正的“脊梁”,黑夜耀眼的明星,因为困难中的“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故乡”,这是人类的善意;“衣白褂,破楼兰,赤子切记平安还”,这是家人的叮嘱;“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是少年的担当;“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是医者的责任。奋斗在一线的战士们,他们那些从容不迫,矢志不移的精神,那些无惧无畏、不屈不挠的意志,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绵延千年仍然屹立不倒的脊梁。全国各省向重灾区捐献物资,人民自发为疫情筹款捐赠,医护人员与防护人员不畏艰险冲往前线,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用时八天迅速完工……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互帮互助,为打赢这场攻坚战全力相助,共同抵抗新冠病毒带来的灾难。我们终将赢得这场战争。
好了,老师们,同学们,今天的广播内容就此结束,谢谢大家收听。
【解析】
【详解】命题方式:任务驱动型作文
审题要点: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以“致敬守护”为主题,向全体师生约稿,请你为广播站写一篇广播稿。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重大事件,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过程:
在写作前,首先要审清材料,才能选择最佳立意。材料一共给了七句话,依次理解这七句话的意思:第①句是意思,禁受得住大风摧折的草,才称得上强劲;只有在严峻危急的关头,才能考察出一个人的真正品性和节操;只有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才能识别出谁是坚定的忠臣。
第②句,士是能任大事的人。(国君)用人得当则国家兴旺,用人失当则国家衰亡。强调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第③句,这是毛主席称赞在吴起镇战斗中取得辉煌战绩的彭德怀一首诗。强调人才的重要性。第④句,称赞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第⑤句,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最勇敢的人”就是在国家和人民面临危难时挺身而出的英雄。题目是医护人员以及各行各业不给国家添乱的普通人。第⑥句强调我们拥有宁静美好的生活,是因为有人为我们负重。第⑦句是说国家和人民有难,“国家的脊梁”总是停止腰杆,率先重冲在第一。结合今年的疫情,这七句话是说国家和人民需要英雄来护卫,需要人才作贡献。除了解读材料,还要明确文体要求,写一篇发言稿。二要符合特定情境,即疫后开学。三要考虑特定听众为本校师生,要体现出交流感。四要明确特定主题为致敬守护,讴歌抗疫精神。五要考虑特殊要求,即要恰当引用两三句材料中给出的语句。
参考立意:
国家的安宁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守护;
讴歌抗疫中的英雄们逆行的精神;
国家需要人才,人民需要护佑;
逆行战战士,国家需要你们;
以守护者的姿态,书写责任和担当;
“疫”无反顾的守护者是时代的英雄;
……
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我们要以守护者的姿态,书写责任和担当”这一中心论点,接着分析论证我们每个人都有守护国家安全的责任,然后论证我们有能力担负起守护国家和人民安全的重任。最后结合抗击疫情中涌现出的众多的守护者的言行,重申中心论点,总结全文。
参考素材:
古代宋朝有忠臣岳飞精忠报国,不畏金兵的强悍与奸臣的谗言,在生命危险前不计个人的危难,一心要收复故国河山;关羽兵败城破,面对曹操的各种金钱美女的利诱,依然不肯背盟负主;文天祥数次兵败后被俘,面对生死要挟与高官厚禄的引诱,也仍然不肯背叛旧朝。真正的忠臣义士都不会因为逆境或生命处于危险就放弃自己的节操,因为他们都有非常坚定的信念。
春意盎然,山河仍在,草木倒也不是很深。我们中最勇敢的人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为我们14亿的国人,三万多白衣天使逆行而上,在与病毒的斗争中用他们的血肉筑起了抗疫的长城。他们中有牺牲者,明知有危险但仍然坚守在第一线,他们就是我们14亿中国人中间最勇敢的人。任何人都能挑起战争,但只有最勇敢的人能创造和平!
17年前,钟南山教授领军抗击非典;17年后的这个冬季,84岁的他再次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他建议公众“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做了“逆行者”,义无反顾赶往武汉防疫第一线,满满的行程安排,风尘仆仆。这位当年敢讲真话、敢涉险滩、敢啃硬骨的老人,再次成为绝对的超级明星、全民偶像。他的言谈举止令全网疯狂刷屏,令无数人为之振奋与动容,很多经常看偶像剧的女性朋友都说:没想到被一个老爷爷圈粉,毫无抵抗。84岁,在这个绝对需要安享天年的年龄,支撑他出山,承担如此大的身体与精神负荷的,绝对是医者仁心和国士风范。84岁高龄的钟南山,是一位长者,一位医者,一位仁者,他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我没得娃儿,没得后顾之忧,派我去。”“我和爸妈说了要去武汉,他们觉悟可以,毕竟我爸也是军人、老党员。”“我是党员,让我去。”“我有抗击非典的经验,让我去。”一句句暖心有力的话语都是人民解放军请战抗“疫”时所说的,总在“逆行”的他们是祖国人民最坚强的后盾,一批批的驰援不仅鼓舞着人心,更是缓解了武汉当地医疗人员紧缺的问题。在部队的人群中不难发现有一群年轻的身影,他们正是“90后”,海军军医大学驰援的医疗队中就有43名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90后”女护士,17年前的SARS病毒侵袭了我国,那个时候正是奋战在一线抗SARS病毒的“逆行者”保护着当时“90后”的花朵,如今当时被保护的“90后”也冲在了战“疫”前线守护着大家,成为了新时代的“逆行者”。
【点睛】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