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50 KB
  • 2021-06-08 发布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2课拿来主义课后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后课时作业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精神高地,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对于中华文化,我们既需要    、代代守护,也需要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与时俱进、    。‎ 古往今来,使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的原因,靠的是中华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所取得的。坚定文化自信不是    、简单复古,也不是    、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应该以更宽广的胸襟、更开阔的视野、更深远的目光、更深刻的思维,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把提高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不断开创新境界、拓展新领域、构建新话语、建立新生态,(    ),为世界文化繁荣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持久助力和精神滋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脉相通 推陈出新 墨守成规 唯我独尊 B.薪火相传 革故鼎新 故步自封 妄自尊大 C.一脉相通 革故鼎新 墨守成规 妄自尊大 D.薪火相传 推陈出新 故步自封 唯我独尊 答案 D 解析 ①薪火相传:比喻学问或技艺代代相传。一脉相通:指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犹如一条脉络贯穿下来可以互通。文中指的是对于中华文化的继承,因此用“薪火相传”恰当。②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文中讲的内容主要是中华文化,因此用“推陈出新”较恰当。③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墨守成规:意思是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墨守成规”和“故步自封”都含有“因循守旧,不求进步或革新”的意思。但“墨守成规”偏重在固执地按老一套办事,不肯改进;“故步自封”偏重在不求进取。结合原文意思用“故步自封”较恰当。④唯我独尊:指认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形容极端自高自大。妄自尊大:形容人过分狂妄地夸大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轻视别人。“唯我独尊”和“妄自尊大”,都含有“狂妄自大”的意思。但“唯我独尊”强调狂妄自大到了独尊的地步;“妄自尊大”强调没有大本事或真本事而自以为了不起。结合原文意思用“唯我独尊”较恰当。‎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的原因,靠的是中华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B.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靠的是中华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C.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是由于中华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决定的。‎ D.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靠的是中华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取得的。‎ 4‎ 答案 B 解析 A.重复赘余,去掉“的原因”。C.句式杂糅,“是由于……”与“是由……决定的”的两个句式,选择一种表达。D.成分残缺,句首用了“使”造成无主语,删去“使”;句式杂糅,“靠的是”与“取得的”杂糅,删去“取得的”。‎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把更多更有价值的精神食粮贡献给时代和人民 B.为了贡献给时代和人民更多更有价值的精神食粮 C.为时代和人民贡献更多更有价值的精神食粮 D.为时代和人民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精神食粮 答案 C 解析 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和句子的结构形式。选择时可参照括号后面的句式,“为……提供……”,因此排除A、B两项。对象是“精神食粮”,也即文艺作品,能够成为人民的“精神食粮”的,必然是非常优秀的文艺作品,是文艺工作者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用“提供”过于平淡,应用“贡献”,排除D项。答案应选C。‎ ‎4.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意思。(不超过28字)‎ 近几年来,关于中国文化,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或者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性文化及21世纪将成为中国文化或东方文化的世纪的观点,十分流行。西方一些学者也持有此类观点。对此我则持怀疑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怀疑中国文化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性文化的观点。(或:我对中国文化将成为21世纪主导性文化的观点持怀疑态度。)‎ 解析 我们可以把此则材料看成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它的主干是:主语——我,谓语——怀疑(或“持”),宾语——观点(或“怀疑态度”)。‎ ‎5.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写两句话,修辞、句式必须和所给句子相同。(字数不要求统一)‎ 文学家的鲁迅,是长空雁群中的一只头雁,鸣叫唤醒了腐朽文化下的愚昧国民;‎ 思想家的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革命家的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 灯光划破了中国社会的黑暗 是冲锋在前的一柄宝剑 剑锋直指封建时代的妖魔鬼怪 解析 前面已经限定了“思想家”“革命家”,仿写时应根据鲁迅先生在这两方面的作用,适当选择喻体,注意句式应与上文一致。‎ 二、阅读素养培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拿去主义 陈诏 4‎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指“拿来”,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还没有考虑。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是礼仪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其实,这些同志未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所谓“糟粕”,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人意料。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时的东西,而日下在西方却大为流行。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说得一无是处。‎ 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脸上增光。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想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的汉学家的研究课题。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当代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绝不会报以青睐的。所以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正如一位来自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品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 ‎“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展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 ‎6.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与鲁迅的《拿来主义》都涉及“拿来”“拿去(或送去)”问题,两文中的“拿去(或送去)”实质相同。‎ B.从论证方法上看,《拿来主义》第一段主要运用了例证法,上文中第三、四段也是如此。‎ C.文中引用了一位美国汉学家的话,这位美国汉学家希望中国作家的作品具有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这也印证了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4‎ D.中国的文学艺术家们既要奉行“拿来主义”,引进、吸收外来文化,又要创作出有中国自己民族特色的作品,贡献于全人类。‎ 答案 A 解析 A项,两文中的“拿去”的实质不相同,鲁迅的《拿来主义》中的“送去”实质是民族投降主义。而本文中的“拿去”是立足文化交流,树立民族自信,促进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7.“意识不强,也许还没有考虑”,作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怀疑其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②可能不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不太明白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③妄自菲薄,没有认识到中国文化内容丰富。‎ 解析 这篇文章第二段作者提出了有些人“意识不强,也许还没有考虑”,接着在下文第三段分三点进行了详细说明,对此梳理并加以概括即可。‎ ‎8.“‘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认为我们要强调“拿去主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文化交流是双向流程的关系,不能只是“拿来”。②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值得西方人“拿去”的东西。我们不能妄自菲薄。③中国当代文化艺术虽有成就,但与西方相比发展较慢,提倡“拿去主义”有助于中国的文艺工作者艰苦努力,创造出新的文化成果,促进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作者的创作目的,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还要联系时代背景。如由第二段“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归纳出第①点;由第三段“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说得一无是处”归纳出第②点;由最后一段“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贡献于全人类”归纳出第③点。‎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