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97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祝福
课 题: 《祝福》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
学习剖析人物的方法,分析祥林嫂这个典型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
了解典型环境与祥林嫂性格的关系。
3.德育目标
理解本文通过祥林嫂这个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在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重点:本文结构的安排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小说三次对祥林嫂的不同描写;对“祝福”的含义理解。
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活泼可爱而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三、设疑自探
1.小说的情节结构怎样?
2.小说的记述顺序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3.小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解疑合探
1.明确:指导。学习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祝福》的结构是按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小说一开头描写祥林嫂所生活的环境:既有对阴沉黑暗的年底景象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又有对家家准备祝福的盛况的社会环境的描写,更有对虚伪反动保守的鲁四老爷及其书房的典型描写,这就提示了悲剧主人公一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为祥林嫂悲剧的发展提供了背景。这是情节发展的序幕。序幕之后,首先描写了祥林嫂悲剧的结局一“我”亲见沦为乞丐的祥林嫂;亲闻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的消息。反映了鲁四老爷对祥林嫂死的冷酷,社会上对祥林嫂悲剧的冷淡,也表现了“我”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激愤,从而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的回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描述。祥林嫂初到鲁镇,与鲁四老爷发生矛盾
补充
修改
冲突,这是情节的开端;祥林嫂被迫改嫁,表现了出格的反抗,这是情节的发展;祥林嫂再到鲁镇,终于被鲁四老爷赶出大门,这是情节发展的高潮:它与开头的结局“联成一片”,便构成了祥林嫂悲剧的全部历史。结尾一段再描写祝福的欢乐情景和“我”的感受,这是小说的尾声,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
情节 内容 时间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静死去
倒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镆 三个半月
叙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两年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约两年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2.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出倒叙转为顺叙。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探源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提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3.明确:课文1、2两段的描写: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红药味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一只要买得起神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提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用的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这一段景物描写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结尾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虔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视角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4.明确: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他是导致祥林
嫂惨死的人物。
从课文以下几个方面刻画这个人物:
l、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
直接介绍 身份:讲理学的老监生(封建思想)
思想:大骂新党(顽固守旧)
间接描写 对联:一边脱落(懒散) 内容(虚伪)
书籍:内容(封建礼教封建思想) 凌乱残缺(不学无术,装点门面)
鲁四老爷是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胸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的代表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②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寡妇。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削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了”,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③文中对联隐半留半,指示鲁四老爷行为标准的只剩下了“心气和平”,而鲁四老爷也委实够心气和平的了。尽管鲁迅对鲁四老爷用墨不多,然而就是那些断断续续的只言片语,那些不紧不慢的行为训命,或隐或现地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平顺方正,沉稳从容的极有涵养的“谦谦君子”的形象。他四平八稳,不萄言笑,他有板有眼,不慌不忙,就连发生失了帮佣这样的家政大事,他也依然迈了方步,“踱出门外”。”心气和平”到了这地步,能不令人咋舌?
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绝妙的是,鲁四老爷的行事,更多偏偏是非心气和平的一面;又岂只是非心气和平,简直是血涌性烈,恶骂频频,其实,鲁四老爷之行事,恰恰是以骂贯穿之,撮其要,大致有三:
第一次,四叔“一见面是寒喧,寒喧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骂缘于恨,大骂则缘于大恨。康梁维新不过意欲修补封建大厦,救其颓势,延其气数而已(事实上还未及补,不得救,无可延,自身却随民国胜利而堕落为保皇党),鲁四老爷且恨极而不窬,从中足见其政治上极端的守旧顽固。在他眼里,孔孟正统,封建伦常丝毫不容非议,封建秩序纹丝不可触动,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就该同诛共讨之。他是一个十足的封建卫道士。这个老古董在动荡变革的年代却居然“比先前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在以他为首的被他们辖制的鲁镇人“也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鲁镇则“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真止一潭死水,不见一丝微澜。
第一骂是针对祥林嫂:“不迟不早,偏偏要行:这时候,可见是一个谬种!”
祥林嫂两度受雇与鲁四老爷家,她力气不惜,食物不论,鲁家一应苦累繁杂,全是一个担当,叮当她再无血汗可榨取的时候,鲁四老爷便赶她走,把她推向绝路。而最为残忍的是还要大骂这样的死者。哪里还有一点起码的同情心。满口的仁义道德哪里去了?这一骂,便骂出了鲁四老爷的原形。祥林嫂的死与不死,鲁四老爷自然全不在乎,但她死得不早不迟,忌讳仍然极多的鲁四老爷就难免不人为光火恶言相加了。除了残酷之外,更现其迷信愚昧腐朽顽固。
第三骂,是冲着卫婆婆,冲着她人白天抢人。“可恶!” “鲁四老爷”当然不
是痛恨抢人和哀怜被抢,倒是四婶道出了其中缘由:“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原来,卫婆子一行所为,有辱于鲁四老爷的大户人家的门风,有损念大户人家的尊严。这玩笑岂能开得?“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小小草民对大户人家用暴施横,还不可恶么!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骂是有保留的,两个可恶后紧随了两个“然而”,这就判定了祥林嫂背逆婆婆理当被抢。
综上所述,四叔所骂,皆为触犯封建礼教违背封建纲常,扰乱封建迷信之事,这一骂,不啻为刻画鲁四老爷顽固守旧冷酷伪善性格的神来之笔。更为有趣的是,这一次又一次的大骂,实在与墙上对联之“心气和平”大相径庭,南北而峙。这种格言与行动的反差,“心气和平”与气急败坏的对照,意趣生动。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和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二、设疑自探
1.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2.祥林嫂改变后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她改嫁说明什么?闹得出格结果又怎样?
3.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什么?
4.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映怎样?
5.柳妈是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为花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她有哪些变化?
6.作品中“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解疑合探
l.明确: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了在婆婆家的遭遇)
2.明确:
祥林嫂似乎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的勤快人了。为后文收留祥林嫂埋下了伏笔。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事,而是她自发的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以当时的
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
3.明确: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鸟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鲁迅先生指出: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这篇小说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旨在突出其心理变化。她初到鲁镇时“顺着眼”,表现其安分守己任劳任怨的品行:再到鲁镇仍然是“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无疑是人生遭遇波折,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述的体现;最后“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这是她在长期严重打击与折磨之下,内心抑郁无法宣泄,精神麻木的表现。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了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4.明确: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
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5.明确:
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
6.明确:
对祥林嫂的发问,“我”是意外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做正面回答。接着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
我们可以看出这篇小说的一个特点,即“我”写“她”,用第三人称来写小说中的人物。小说开头和结局都有“我”,这使读者感到亲切,增加了故事人物的真实性和小说的说服力。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虽然“我”未出场,但字里行间,尤其是描写人物肖像和言行时,我们仍然可以感到“我”在场,“我”密切注视着祥林嫂的命运,而且刚“我”的思想情绪感染读者。这种手法,一方面使读者对祥林嫂产生同情和关怀的感情,一方面对鲁四老爷等进行了批判,使小说的主题对读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四、质疑再探
针对以上问题大家还有什么新的疑问或者独到见解吗?可以说出来共享。
五、运用拓展
1.为本课编写一道习题,就思想内容等任意一方面都可。
2.挑选学生所编典型习题予以展示。
附短文:
《西藏生死之书》为解析《祝福》“魂灵的有无”提供了新的启迪:“你相信今生之后还有来世吗?如果人们相信今生之后还有来世,他们的整个生命将全然改观,对于个人的责任和道德也将了然于心”,这也许正是祥林嫂安然赴死的需要啊!“我”却不能帮她找到。高中语文教材除了《祝福》明问“死”之外,许多作品都要直接面对“死亡”这样不可同避的话题,课堂教学只局限于作品的表象,而回避生活中“死亡”的本质,又如何体现作品的人文精神及指导学生从精神上自我帮助与帮助生病、濒临死亡的亲属及朋友?“魂灵的有无”与无从回答的尴尬是否是所有高中语文教师讲课时面临过的尴尬?“生死”是贯穿生活始终的问题,又是贯穿教育始终的问题,在作品中引导学生去探讨语言、文字、情节、情景诸如类似必须分析的内容与形式之外,回避探讨死亡本质这样的重大主题并不可取,“贪生不必畏死”,至少可以介绍三大宗教对生死的观点(不能排除宗教观点同样是净化心智的一条途径),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选择,学会珍惜生命、亲情、时间、体会“快乐地活着就是人生最大的智慧”。这是充实人文教育,再现人性及其丰富性、复杂性的途径之一,沿着这条路径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即为精神之旅,是一个不断学习净化自我与他人的互动过程。这其实就是磨练生的坚韧,积累死的安详。
语文学科的灵魂是人文性,抓住每一个“开示点”以科学的态度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把教育与生活融合,让自己的生命与智慧在新生代的生命里再生并与之共生,弘扬人文精神才算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底子”才能逐步实现塑造真、善、美灵魂的终极目标。在教学生生活、做人的时候,我们语文教师又何尝不是在做人的历程中绁续锻炼做人的信念?仅以此作为对《祝福》“魂灵有无”另辟蹊径的一管之见悟。
高中语文教育守望着“我”的人文家园,将会看到花开的声音很美,花落的风景这边独好。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16:第2021-06-089页
- 2020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2 祝福(第012021-06-0810页
-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练习课2021-06-0734页
- 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关照女性2021-06-0711页
-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祝福2021-06-0714页
- 2020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2 祝福(第032021-06-0710页
-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祝福2021-06-073页
- 2020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2021-06-076页
- 部编版必修下册课时作业12 祝福 Wo2021-06-0713页
- 北京市高中语文中外小说02祝福为谁2021-06-0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