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50 KB
  • 2021-06-08 发布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官渡区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有四大题22小题,共8页;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及姓名,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考生必须把所有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选项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选项框,不要填涂和勾划无关选项。其他试题用黑色碳素笔作答,答案不要超出给定的答题框。‎ ‎4.考生必须按规定的方法和要求答题,不按要求答题所造成的后果由本人自负。‎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被称为“绝学”的甲骨文与甲骨学,内容丰富,是重建中国上古史,透视三千年前殷商社会生活景致,寻绎中国思想之渊薮、中国精神之缘起、中国古代信仰之源头、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与品格之由来、中国艺术美学之发轫的最真实的素材。‎ 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古典文献遗产,其时代属于商王朝后期。甲骨文出自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特殊人群之手,包括商王、贵妇、王室成员、卜官、贵族、各方巫师、地方要员等。这些人群以特有的占卜文例形式(通称甲骨卜辞)或记事文例形式(通称记事刻辞),在龟甲兽骨上写刻下贯以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信仰追求的日常生活事象,记下了真实存在的商王室谱系,记下了大量的神名、先王先妣名、贵显人物名、诸侯方国君长名、部落族长名、外交使者名与神话传说人物等,揭示出王位继承法与婚姻亲属制的特点,王事与臣属活动的政治景观,重大事件中的人物思想情感表现,商王与诸侯方国的关系,官僚机构与职官的职掌,社会生活中权贵与平民、奴仆的阶级结构,经济产业的管理者与手工业劳动者的等级关系,不同族群的宗教意识观念,军事战争中的武官、军队组织、武器装备和攻防行事,丧葬祭祀中人殉人祭者的身份、社会地位及其与墓主的关系等,使商代成为有出土古文字记载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填补了史书的缺载。‎ 殷墟王都内的贵显人物每以龟甲兽骨占卜其日常生活行事的可行性,预测吉凶祸福。占卜程序分卜前的取材和对甲骨施加削、锯、切、锉、刮、磨、穿孔以及钻凿的整治。经过整治的甲骨,就可以进行占卜,“施灼呈兆”,在许多卜兆的近处,按一定的行文形式,书刻下占卜事项与卜后的记验辞,有的还涂朱填墨,包括之后的入档,集中瘗埋等等,有专门一批人从事这一活动。‎ 甲骨文主要为占卜记事卜辞,完整的甲骨大小根据占卜主体的身份不同而异。王卜多属各地进贡的大龟,一般贵族用王都附近产的尺寸较小的龟,龟的大小,乃是等级、权力、地位的一种标志。最大的龟腹甲长44厘米、宽35厘米,背后有204个钻凿,现藏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属武丁时。今见完整龟甲一片上字数最多者达404字,正反共刻71条卜辞。此外,还有十分鲜见的象胛骨卜骨,另有一些与占卜不相干的记事刻辞。甲骨文还有用软笔朱书墨书的。考古发掘发现的甲骨文,有的整批出土于当时有意瘗埋的土坑中,瘗埋地点也有所不同,甲骨组类属性也相应而异,可以据以整体断代及识别是某某王卜辞或非王卜辞。‎ ‎(摘编自宋镇豪《甲骨文研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被称为“绝学”的甲骨文内容丰富,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是汉语的源头和中华文化的根脉。‎ B. 殷商王朝特殊人群用特有的占卜文例形式和记事文例形式把丰富、大量的内容刻写在龟甲兽骨上。‎ C. 在殷墟王都内的高贵显要人物会用龟甲兽骨占卜自己日常生活行事的可行性,对吉凶祸福进行预测。‎ D. 字数高达404字,正反刻有71条卜辞的一片完整的龟甲长44厘米、宽35厘米,背后有204个钻凿。‎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作者列举“商王、贵妇、王室成员、卜官、贵族、各方巫师、地方要员”,是让读者了解“殷商王朝特殊人群”的组成。‎ B. 第二段作者详叙龟甲兽骨上的内容,是为了证明商代成为有出土古文字记载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填补了史书的缺载。‎ C. 第三段作者列举对甲骨施加削、锯、切、锉、刮、磨、穿孔、钻凿的动词,由此可见占卜不可随意用未整治的甲骨。‎ D. 最后一段作者论证了占卜所用的甲骨根据占卜主体的身份有大小的区别,但甲骨上面书刻的都是与占卜相关的记事刻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甲骨文,我们就能寻绎中国思想之渊薮、中国精神之缘起、中国古代信仰之源头、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与品格之由来、中国艺术美学之发轫。‎ B. 因为商代成为有出土古文字记载的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所以龟甲兽骨上写刻下的大量丰富的内容能够填补了史书的缺载。‎ C. 龟甲兽骨在整治后可以占卜。按一定的行文形式,书刻在龟甲兽骨上许多卜兆近处的占卜事项与卜后的记验辞,有的呈红色。‎ D. 甲骨文有的整批出土于当时有意瘗埋的土坑中,瘗埋地点也有所不同,甲骨组类属性也不同,可据此整体断代及识别。‎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错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文中说的是“成熟文字”。‎ B项, “殷商王朝特殊人群用特有的占卜文例形式和记事文例形式”错误,从文中来看,“这些人群以特有的占卜文例形式(通称甲骨卜辞)或记事文例形式(通称记事刻辞)”,有的用占卜文例形式,有的用记事文例形式,并非两种形式同时采用。‎ D项,张冠李戴,“一片完整的龟甲长44厘米、宽35厘米,背后有204个钻凿”错误,从文中来看,“最大的龟腹甲长44厘米、宽35厘米,背后有204个钻凿,现藏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属武丁时”,“长44厘米、宽35厘米,背后有204个钻凿”是最大的龟腹甲,而非一片完整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以偏概全,“但甲骨上面书刻的都是与占卜相关的记事刻辞”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甲骨文主要为占卜记事卜辞” “此外,还有十分鲜见的象胛骨卜骨,另有一些与占卜不相干的记事刻辞”可知,还有一些与占卜不相干的记事刻辞。‎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通过甲骨文,我们就能寻绎中国思想之渊薮、中国精神之缘起、中国古代信仰之源头、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与品格之由来、中国艺术美学之发轫”表意过于绝对,文章第一段说的是“被称为‘绝学’的甲骨文与甲骨学,内容丰富,是……最真实的素材”,文中只是说是“最真实的素材”,“就能”过于绝对。‎ B项, “因为商代成为有出土古文字记载的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所以龟甲兽骨上写刻下的大量丰富的内容能够填补了史书的缺载”因果倒置,从文中来看,“……使商代成为有出土古文字记载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填补了史书的缺载”,龟甲兽骨上写刻下的大量丰富的内容能够填补了史书的缺载是原因,而“商代成为有出土古文字记载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填补了史书的缺载”是结果。‎ C项, “有的呈红色”错误,从文中来看,“有的还涂朱填墨”, 不单单是是红色。‎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公益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道,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成为新的求助信息“发布窗口”。面对医疗保险无法完全覆盖的大病,不少病患家庭面临短期筹资困难或资金短缺、无钱治病的难题。与寻求公益组织的帮助相比,通过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发起个人众筹,使用程序相对简单,求助者只要点击发布按钮,上传身份证、医院诊断证明、缴费单等相关证明,便可以发起求助项目,进行资金众筹。‎ ‎(摘编自《网络平台让众筹简单》)‎ 材料二:‎ 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走进公众视野,一方面真正帮助了一些有需求的人;另一方面,“骗捐”“敛财”等新闻不断曝光,平台存在的问题与漏洞逐渐显现。‎ 虚构病情、制造虚假证明,将众筹平台视为敛财的手段和捷径,类似这样的虚假个人网络求助不在少数。同时,目前对所募集资金的监管也处于“模糊地带”,善款募集虚高、金额过于随意、支配不透明等问题时有发生。有媒体报道,一名李姓女大学生为病母筹款6万余元,事后却在朋友圈晒“吃喝玩乐”,母亲病情进展、钱款花费明细、医疗账单等情况却基本不更新。江苏省苏州市男网友童某,称自己系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女大学生,疑诈捐15万,超400用户反馈受骗。‎ ‎(摘编自《众筹乱象》)‎ 材料三:‎ 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亟待提高专业能力,从技术层面堵住漏洞。就目前来说,一些众筹平台也做出了有益尝试。“轻松筹”不断完善自身审核流程,也在积极跟政府管理部门及医院对接,核验筹款人所提供材料证明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并不断完善举报机制,下一步还将考虑与相关机构合作进行对善款的监督。在腾讯乐捐平台上,非公募机构或个人发起的项目,需经过公募机构审核项目的真实性、家庭情况、项目设计和可执行性等,之后才能确认是否支持。‎ 相关部门也开始对网络公益众筹平台的规范化管理进行实践探索。一批网站作为“试验田”,被纳入首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我国首部慈善法已正式实施,对慈善组织利用网络等平台开展公开募捐等行为做了明确的规定。‎ 不过,对个人求助的监管目前相对更加薄弱。《慈善法》无法约束个人求助行为,只能通过对网络公益众筹平台的监管来间接地规范个人求助行为,未来还需要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及立法的进一步完善来规范。当然,提升道德水平,自我约束也很重要。‎ 此外,在平台管理方面,专家也建议,相关部门应提高平台的准入门槛。‎ ‎(摘编自《规范众筹的途径》)‎ ‎4. 下列对“众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发起个人众筹时,点击发布按钮,上传相关证明,使用程序相对简单。‎ B. 对募集的资金的监管不到位,善款募集虚高、金额过于随意、支配不透明等问题已显现出来。‎ C. 针对暴露出的问题,一些众筹平台在尝试改进,相关部门也对平台的规范化管理进行实践探索。‎ D. 慈善法正式实施了,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及立法的进一步完善来规范个人求助行为已成为事实。‎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众筹平台和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但现在对个人求助的监管相对来说仍属薄弱。‎ B. 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真正帮助了有需求的人,但也给坏分子骗财的机会,功过参半。‎ C. 腾讯乐捐平台对所有项目严格审核,经公募机构审核项目的相关内容后再确认是否支持。‎ D. 三则材料论述的角度、重点不同,但都谈了众筹平台暴露的问题和相关的应对措施。‎ ‎6. 如何规范众筹行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4. D 5. C ‎ ‎6. (1)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要提高技术能力(2)相关部门要对网络公益众筹平台的规范化管理进行实践探索(3)加强对个人求助的监管,提升公民道德水平和自我约束能力(4)在平台管理方面,提高平台的准入门槛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D项,“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及立法的进一步完善来规范个人求助行为已成为事实”错。材料三说“不过,对个人求助的监管目前相对更加薄弱”“未来还需要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及立法的进一步完善来规范”,由此推知D项属于“由未知变已知”。‎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C项,“腾讯乐捐平台对所有项目严格审核,经公募机构审核项目的相关内容后再确认是否支持。”错,属扩大范围。原文说“在腾讯乐捐平台上,非公募机构或个人发起的项目,需经过公募机构审核项目的真实性、家庭情况、项目设计和可执行性等,之后才能确认是否支持。”可见应该是“非公募机构或个人发起的项目”,而非“所有项目”。‎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亟待提高专业能力,从技术层面堵住漏洞”,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要提高技术能力;“相关部门也开始对网络公益众筹平台的规范化管理进行实践探索”,相关部门要对网络公益众筹平台的规范化管理进行实践探索;“对个人求助的监管目前相对更加薄弱”“当然,提升道德水平,自我约束也很重要”,要加强对个人求助的监管,提升公民道德水平和自我约束能力;“此外,在平台管理方面,专家也建议,相关部门应提高平台的准入门槛”,相关部门在平台管理方面应提高平台的准入门槛。”‎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 ‎1.在内容上,多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大多由多种材料组成,除了文字之外,还有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具有直观、简明、醒目、信息量大、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生活实用性突出,在现代社会中运用广泛。‎ ‎2.在文体上,跨文体。非连续性文本不同于议论文、说明文等一般文章体裁,它强调各种文体的综合应用,把连续的线性思维和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让我们在众多跳跃的信息中感知文本内容。‎ ‎3.角度多元,但问题聚焦,主题具有集中性。‎ ‎4.内容具有时代性。材料一般都散发着时代的温热,亟需考生了解关注的问题,体现阅读与生活日益紧密的特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深处的乡愁 陈 新 春节一过,正月十五就快到了。但在我老家四川南充,正月十四同样重要,这个日子是“蛴蟆节①”。‎ ‎“十四夜,送蛴蟆,送你到远方吃酸醪糟。”‎ ‎“蛴蟆节”里,往昔童声清脆送走疾病与忧愁的声音依然鲜活,昨日多愁善感的雨,还淅沥沥地落在做着美梦的少年的天空,然而倏忽间一梦醒来,雨声已在中年茫然地滴答。‎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过年,我不可抑止地思念一个人。‎ 这个人,他是我父亲。‎ 父亲是南充市大通镇土生土长的人,曾经的他为了改变穷困潦倒的生活状态而走进军营。尔后,又为了一点可怜的辞职费用,用于拯救我那正饥寒交迫的祖父母以及孃孃叔叔,而无奈地用脚步书写一曲归去来辞。‎ 大通,这座自明至清有过淡淡驿站风光的小镇,寂寥地横呈在地貌平平的红丘陵中,被贫瘠和鄙陋严严实实地包裹着。父亲的根虽然在这里,但当他从成都军区的大院里辞职回到这方曾生他养他的土地时,却又像跌落蓝天孤飞的鸿鹄般落寞。在那个年代,父母亲是我们公社少有见过大世面的人,但很快,贫困交加、饥肠辘辘也成了他们生活的主色调。劳作在尘土飞扬的农活中,父亲这位在军营里锻造出铮铮意志的汉子,内心却装满着对我母亲的愧疚:他愧疚自己不能抛开贫困对家庭的羁绊,不能驱散疾病对母亲的折磨。‎ 母亲是在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时辰首次踏上川北这一隅陌生的土地的,我已无法了解。我却能想象,一脚踏上这片孤寂的土地,她一定是那么茕茕孑立。但心中装着爱情的她,应该是没有叹息和徘徊的。既然来了,便笃定坚守。虽然始终如一地勤劳,但贫瘠的土地回报他们的只有布衣粗服,食不果腹。‎ 母亲,这朵来自城市的娇花,积劳成疾,曾经甜蜜烂漫的理想在艰辛的生活中渐渐破灭。因为没钱给我母亲治病,也期盼着家里能够改善生活状态,于是在那些年的春节里,每逢正月十四的夜晚,父亲都会叫我们手举竹篙火把去送“蛴蟆”,并一路高唱:‎ ‎“十四夜,送蛴蟆,‎ 送你到远方吃酸醪糟。‎ 蛴蟆蛴蟆你莫叫,‎ 我们送你很热闹。‎ 蛴蟆蛴蟆你莫喊,‎ 我们大家都勇敢。‎ 蛴蟆蛴蟆你快跑 送你到远方吃酸醪糟……”‎ 年年十四夜,年年蛴蟆节,父亲都督促我们去践行这个原始的传统,并期冀我们家健康吉祥,温饱富足。但随着火把光亮消逝的,除了绵长清脆的童声,还有这种年复一年的朴素愿望。‎ 最终,母亲的生命时针,停摆在了她49岁那一年。‎ 虽然,此后“蛴蟆节”能送走“瘟神”疾病的传说我已不再信,但只要我在大通过年,我仍会在正月十四夜这天加入到乡亲们送蛴蟆“瘟神”的阵营中去。‎ 我知道,我随着火把传递的,已经不再是一种不可理喻的迷信,而是对故乡春节的传统和美好愿景的传承。‎ ‎“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改变一切。”余华说。‎ ‎2015年5月的一天,癌症无情地夺走了父亲对世间的眷恋和对后辈子孙的牵挂,他往生天堂,追随我的母亲而去了。‎ ‎……‎ 回望过去,已经泛黄的画卷是那么美好而又揪心。都市拥挤不堪的繁华和喧嚣,却难以驱散我内心对故乡绵绵的思念。曾经晨昏相伴的故乡,浓缩了我割舍不去的留恋,也留存了令我既温馨又怆然的记忆。如今,得知故乡的文化单位致力于弘扬几近湮灭的“蛤蟆节”,让我欣喜地觉得,隐约的时间和那暗淡悠久的村庄,蓦然间多了一些连接外面世界的情感。‎ 我并非年年春节都回到大通,在正月十四的夜晚,举着竹篙做成的火把,去到田畴地垄高唱:“十四夜,送蛴蟆,送给吊楼子吃酸醪糟……”我自责地想,是不是因为我让虔诚打了折扣,便折了父亲的天寿,且留给了我沉重的悲伤?‎ 不得而知。‎ 但愿今年的“蛴蟆节”,能在家乡人们的火把游走中,送走与我血脉相连的哀愁。‎ ‎(有删改)‎ ‎【注】 “蛴蟆节”:“正月十四送蛴蟆(蛤蟆)”是川北地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间传统节日,为南充市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画线句子既有对昨夜雨声的刻画,也抒发了作者的童年、少年忽而到中年的感慨,为下文的叙述蓄势。‎ B. 文章叙述童年家庭的贫穷以及母亲因无钱治病而早逝,照应了父亲的愧疚,也暗扣了标题中的“乡愁”。‎ C. 那些年父亲叫我们送瘟神“蛴蟆”,这是他在无法解决家庭贫穷和驱赶母亲病痛情况下的一种精神寄托。‎ D. 文章引用余华充满哲思的语录,蕴含着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悟,同时自然地引出下文对父亲去世的叙述。‎ ‎8. 请结合文本谈谈“父亲”的形象特点。‎ ‎9. 请围绕“蛴蟆节”,结合文本,谈谈文章的行文脉络、思想主题。‎ ‎【答案】7. A 8. ①注重亲情,有责任感。父亲因贫穷走进军营,又因为拯救饥寒交迫的祖父母以及孃孃叔叔而回到农村;为不能摆脱贫穷和没钱给母亲治病而愧疚②辛勤劳作,意志坚定。“劳作在尘土飞扬的农活中”是父亲的生活常态,尽管环境很艰苦但他仍觉得自己做得不够。③热爱传统,期待幸福。为了改变贫穷驱散疾病对妻子的折磨,每年正月十四的夜晚让我们唱“蛴蟆节”歌,期冀我们家健康吉祥进人温饱。 ‎ ‎9. ①“蛴蟆节”贯串全文,起到线索作用。同时文章始于“蛴蟆节”,终于“蛴蟆节”,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②“蛴蟆节”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全文围绕“蛴蟆节”,叙述与之有关的故事,回顾了温馨又怆然的记忆,表达作者对父母的怀念。③作者欣喜于文化单位对“蛴蟆节”文化的弘扬,表达了作者对故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散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题中,‎ A项,“对昨夜雨声的刻画”错,原文“昨日多愁善感的雨,还淅浙沥沥地落在做着美梦的少年的天空,然而倏忽间一梦醒来,雨声已在中年茫然地嘀哒”,时间跨度由少年的写到中年,可见“雨”是虚指,不是实指。‎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散文人物形象的能力。做此类题时,根据散文中重点描写人物的段落,用几个词语集中概括;同时借助议论、抒情的句子完成对人物的分析概括。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要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从“用于拯救我那正饥寒交迫的祖父母以及孃孃叔叔,而无奈地用脚步书写曲一归去来辞”中概括出父亲“注重亲情,有责任感”;从“他愧疚自己不能抛开贫困对家庭的羁绊,不能驱散疾病对母亲的折磨”中概括出父亲“意志坚强,有担当”;从“因为没钱给我母亲治病,也期盼着家里能够改善生活状态”“每逢正月十四的夜晚,父亲都会叫我们手举竹篙火把去送蛴蟆,并一路高唱”中概括出父亲“仍对生活充满期望,追求新生活,期望家庭幸福、生活安康”。‎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散文的行文脉络、情感态度和思想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可以从情感变化、蕴含的道理、时间、空间、事件等角度来分析行文脉络。本题着眼于全文,开头提出“蛴蟆节”,中间父亲让我们唱“蛴蟆节”歌,最后祝愿“蛴蟆节”,可见“蛴蟆节”这个事件贯串文章始终,是全文的线索,且开头起于“蛴蟆节”,结尾止于“蛴蟆节”,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分析情感态度与思想意蕴,看散文写了哪些材料,如不同的人、事、物、景,这些材料蕴涵了哪些不同的意义及作者的情感态度。本题着重于“蛴蟆节”与父母的关系以及“我”对故乡的情感。蛴蟆节使“我“想起了怀念的父亲,由此引出父亲让我们唱“蛴蟆节”歌给母亲祛病,表达作者对他们的怀念之情,文章提到“故乡的文化单位致力于弘扬几近湮灭的‘蛴蟆节’,让我欣喜地觉得,隐约的时间和那暗淡悠久的村庄,蓦然间多了一些连接外面世界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点睛】‎ 分析行文脉络,可以找行文线索,常见的线索有:以核心人物为线索,以核心事物为线索,以核心事件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可以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散文中,为了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有些句子反复、出现,称之为反复句,反复句显示了散文的脉络层次。可以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可以划分层次段落,根据层意段意,分析行文脉络。分析情感态度和思想意蕴,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这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作者,读者,作品中的人,有内涵的景、物,作品表面,作品内涵,作品背景。这类题答案基本都是文章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需要准确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层次,并能高度精练地进行语言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上,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施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B. 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C. 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D. 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客,出现于春秋时期,主要作为主人的谋士或保镖来发挥作用,是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B. 筑,中国古代一种击弦乐器,外形像瑟、筝,分五弦、十二弦等多种形制,都是以竹击之。‎ C. 丈人,现指家庭关系中称妻子的父亲为丈人,古时用于对年长的人的尊称,本文中指主人。‎ D. 太史公,西汉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在《史记》中是指司马迁对其父亲司马谈的称呼。‎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荆轲刺秦失败后,有人建议燕王杀太子丹来平息秦王怒火,以此保全国家。‎ B. 秦始皇吞并天下后,搜捕太子丹及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名换姓替人做佣工。‎ C. 高渐离常常评论主人家堂上客击筑的优劣,日子久了,便暴露了自己的身份。‎ D. 高渐离凭借自己的技艺接近秦王,并伺机举筑袭击秦王,但最终没有成功。‎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2)举坐客皆惊,下与施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答案】10. B 11. D 12. C ‎ ‎13. (1)代王嘉就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2)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本题,“秦始皇召见”的句意是秦始皇召令进见。其中“召见”是“召令进见”之意,不能分开,且下句中的“人”不作“召见”的宾语,所以应在“召见”和“人”之间停顿。排除A、C项。“秦皇帝惜其善击筑”的句意是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主语是“秦皇帝”,谓语是“惜”,宾语是“其善击筑”。句意完整,语法合理,所以该句中间不能停顿。这样就排除D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在《史记》中是指司马迁对其父亲司马谈的称呼”错。《史记》中的“太史公”是司马迁对自己的称呼。‎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属于信息筛选。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题干要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做题时要回归语境,对选项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 C项,错在“高渐离……暴露了自己的身份”。根据原文“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施礼,以为上客”可知,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于是他不愿再这样无尽头地躲藏,就自己主动恢复原样,亮明了自己身份,这谈不上暴露身份。‎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遗”,给;“尤”,特别;“故”,缘故;“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判断句,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第二句关键点:“举”,全,满;“下与施礼”,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歌”,唱歌;“涕”,眼泪;“去”,离去。‎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 参考译文:‎ 于是秦王大发雷霆,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克了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领着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秦将李信紧紧地追击燕王,代王嘉就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现在您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侥幸得到祭祀。”此后李信率军追赶太子丹,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中,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此后五年,秦国终于灭掉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 第二年,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通辑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作工。时间长了,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侍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庸工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高渐离考虑到长久他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令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于是薰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没有一次不说好。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鲁句践听到荆轲行刺秦王的事,私下说:“唉!太可惜啦,他不讲究刺剑的技术啊,我太不了解这个人了!过去我呵斥他,他就以为我不是同路人了。”‎ 太史公说:社会上谈论荆轲,当说到太子丹的命运时,说什么“天上像下雨一样落下粮食来,马头长出角来!”这太过分了。又说荆轲刺伤了秦王,这都不是事实。当初公孙季功、董生和夏无且交游,都知道这件事,他们告诉我的就像我记载的。从曹沫到荆轲五个人,他们的侠义之举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他们的志向意图都很清楚明朗,都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名声流传到后代,这难道是虚妄的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齐山登高①‎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②。‎ ‎【注】①此诗写于杜牧被贬任池州(在今安徽南部,北临长江)刺史期间。②牛山:《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游牛山时,面对美景,因感叹人生短暂而流泪。‎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涵”来形容江水把秋影包容在怀抱里,用“翠微”来代指碧绿的江水,流露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B. 在颔联和颈联中,作者试图通过酩酊大醉、头戴菊花等放纵的行为来暂时摆脱日常生活中的烦恼与束缚。‎ C. 尾联中,诗人借典故抒怀,含蓄蕴藉。既点明了人生的短暂、世事无常自古皆是,又表达了悟出生死的释然。‎ D. 全诗在写景中叙事,在叙事中抒情,于用典中议论。情景交融,叙议结合,意蕴丰厚,兴寄高远。‎ ‎15. 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案】14. A 15. ①节日登临的愉悦。江涵秋影,大雁开始南飞,一片翠微的美景,携客带酒登山,欢度佳节的乐事。②暗含人世的忧苦。世间生活难逢可欢笑的事,多是忧苦愁闷。③生命易逝的悲伤。怅望落日,古往今来一样难免生命易逝的悲伤。④努力超越苦闷的旷达。尘世难逢欢乐事,今逢佳节当尽情欢乐,“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知道古往今来都不免生命短暂之悲,因此也不必哀哀凄凄,落泪伤心。‎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翠微’来代指碧绿的江水”错误。“翠微”代指齐山,注意“上”字及重阳登高的风俗。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此题根据首联“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写了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写景叙事表达内心的愉悦,“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写了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据“尘世难逢”可知,人世充满忧苦之情,“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不用登临恨落晖”写了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恨落晖”象征着“生命易逝”之感慨。根据“牛山何必独霑衣”“但将酩酊酬佳节”可知,尾联承上“登临恨落晖”意,诗人用齐景公牛山泣涕之事进一步安慰自己。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以齐景公的反例作结,表现了努力超越苦闷的旷达。‎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表达对怀王的荒唐昏聩的愤怒之情。‎ ‎(3)《氓》中表现男子性格暴躁易怒,女子迁就许婚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寄蜉蝣于天地 (2). 渺沧海之一粟 (3). 怨灵修之浩荡兮 (4). 终不察夫民心 (5). 将子无怒 (6). 秋以为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蜉,蝣,渺,粟,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奥斯维辛的经历 一场噩梦,但这段 的往事反而强化了弗兰克尔的核心理念:生活并非弗洛伊德所宣扬的那样,只是简单地祈求快乐;也并非阿德勒所教导的那样,只是为了 。( )弗兰克尔发现可能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苦难本身 ,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弗兰克尔指出:“在苦难中,一个人可能仍然保持勇敢、自尊、无私,也可能为了自我保护在激烈的斗争中丧失了人的尊严而无异于低等动物。”他承认在纳粹集中营里,只有少部分人可以像前者那样活,“而且,仅仅这样一个事例就足以证明——人的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其外在命运的”。最后,弗兰克尔最具持久力的观点,正是我在生活以及无数的咨询中一直呼吁的:你可能会被不可控的一些力量拿走很多东西,因此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如何自主选择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不齿 可堪回首 巧取豪夺 差强人意 B. 不啻 不堪回首 争权夺利 毫无意义 C. 不齿 可堪回首 巧取豪夺 毫无意义 D. 不啻 不堪回首 争权夺利 差强人意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 B. 生命的意义要靠活着的人们去追求,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用 C. 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赋予人们一生中的最艰巨的使命 D. 生命的意义要靠活着的人们去寻找,这也是赋予人们一生中的最艰巨的责任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你可能会被一些不可控的力量拿走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如何自主选择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 B.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所以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 C. 你可能会被一些不可控的力量拿走很多东西,所以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如何自主选择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 D.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 ‎【答案】17. B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不啻:不只,不止;如同。不齿:不与同列;不看作同类(表示鄙视)。联系原文可知,语境是“奥斯维辛的经历堪比噩梦”之意,故选“不啻”;‎ 第二处,不堪回首:不忍再去回忆过去的经历或情景。可堪回首:可以能够能回首。根据前文“奥斯维辛的经历不只一场噩梦”,后文形容“往事”,语境强调的是过去不忍回忆, 故选“不堪回首”;‎ 第三处,争权夺利:争夺权柄和利益。巧取豪夺:用欺诈的手段取得或凭强力夺取(财物、权利)。和前文“祈求快乐”相对,这里应有追求权柄、利益之意,故选“争权夺利”;‎ 第四处,毫无意义:没有任何意义,价值。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联系前文“苦难”,“差强人意”与其搭配不妥,故选“毫无意义”。‎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联系前文“弗兰克尔的核心理念:生活并非弗洛伊德所宣扬的那样,只是简单地祈求快乐;也并非阿德勒所教导的那样,只是为了争权夺利”及后文“弗兰克尔发现可能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语境强调的是人们寻找生命的意义,前后文要保持语题一致,排除BD;“这”指代的是“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选项中的两个分句的主语应保持一致,都是“人们”,排除C项。 ‎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要仔细琢磨,推敲。题中,前文是“可能会拿走”,后文是“无法剥夺”,语意构成转折关系,排除BC;后文“它”指代的是“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前后主语要一致,排除A。‎ 故选D。‎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作为以语录体为主的儒家经典代表作品之一,《论语》在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如: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________,如: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有的是交谈的形式;此外,还有少量夹叙夹议性的。由于以语录为主,而说话人言谈往往有特定的对象、语境,所以,《论语》中______。如在谈到什么是“孝”时,在《为政》篇,孔子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等人就有不同的回答,但总的精神并没有矛盾,只是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阅读《论语》,不仅要注意孔子说了些什么, _______。‎ ‎【答案】 (1). 有的记录孔子和弟子的问答 (2). 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说法 (3). 还要认真思考孔子为什么要说这些 ‎【解析】‎ ‎【详解】‎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连贯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本题还要注意题目中的字数要求。‎ 语段表明了作者对《论语》的相关看法,第一空根据上下文格式及内容确定答案,前语境“有的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如: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后面一句“也有的是交谈的形式”,可以明确第一空的答案格式为“有的记录……”, “如: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形式上是孔子对弟子提问的回答,综合起来可得出答案。‎ 第二空根据“说话人言谈往往有特定的对象、语境”和“……就有不同的回答”推断,应该是“《论语》”中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说法。‎ 第三空根据“总的精神并没有矛盾,只是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不仅要注意孔子说了些什么”推断,可得出答案是“还要注意或者认真思考孔子为什么要说这些”。‎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据人民网报道,当地时间2019年10月10日,瑞典学院常任秘书马茨·马尔姆代表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同时揭晓了2018年、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单。当代波兰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斩获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而当代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凭借着具有语言学才能的有影响力的作品”斩获了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据悉,2017年瑞典学院陷入严重的信任危机,多名院士先后辞职抗议,致使2018年文学奖颁发暂缓,推迟至2019年一同颁发。‎ ‎【答案】2019年10月10日,马尔姆揭晓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斩获2018和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因瑞典学院陷入信任危机,推迟一年颁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段要点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材料(语段)的说明对象,审清题干要求,抓住被说明事物(人物)的特征,即事物(人物)的性质、特点、成因、作用、功能等;其次分析材料(语段)共涉及哪些方面,并准确、简要地概括归纳,有时需要弄清材料(语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的作用,以便更好地概括归纳。‎ 首先根据语段的内容共分成三个层次,一句话是一个层次。第一句话是中心事件,主要交代了时间和具体的事件,那就是:2019年10月10日,马尔姆揭晓2018年、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单;第二句话主要具体交代了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分别斩获2018和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第三句话主要交代了推迟的原因,那就是:严重的信任危机,多名院士先后辞职抗议。整合答案时,由于字数的要求,可以把第一和第二句进行整合,按照以上要点整理答案即可。‎ ‎【点睛】语段要点概括,指提取所给材料的主要信息,对材料进行概括。从所给材料的角度看,有记叙类语段、议论类语段、说明类语段和描写类语段。‎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名安徽籍男子在武汉街头行走时,突发脑出血跌坐在地,显得很痛苦,五名大学生路过,担心遇上“碰瓷”,拍照取证后再救人。施救后该男子情况稳定。‎ 此举在网络上引发争议。有网友为学生的行为点赞,觉得这样挺好的,既保护了自己,又做了好事。但也有网友认为,做点好事都需要留证据?对此,被救者家属表示理解,在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再去救别人,这是对的。‎ 对以上事件你怎么看?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进行写作,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先照后扶”,无损“勇为”本色 对于材料中面对有人突发疾病,5名大学生的做法,拍照取证后再救,我认为是值得肯定的,根据《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照片属于该条规定中第(二)类书证类证据,如查证属实,大学生拍摄照片、录像可以作为认定见义勇为事实的证据。‎ 有人就是对他人做好事有洁癖,似乎英雄就当是高大上的,只有这样的人才值得去褒奖。须知,道德是用来律己的,擦亮眼睛去拷问他人还能否做得更完美,不仅无助于环境变得更好,相反还会更糟。‎ 更不用说,“先取证后救人”本来也不算什么瑕疵。重要的是,这几名大学生选择了救人,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默默走开,这就足够了。因为见义勇为并非是公民的法定义务,至于在救人前是否经过了思想斗争,又是否为可能遭遇风险做好各种准备,都无法掩盖他们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光辉,甚至还因此而更加真实,也更容易被普通人所效仿。‎ 诚然,在很多人那里,扶起摔倒 陌生人就是一种道德自觉,助人为乐甚至见义勇为已成为流淌在血液中的本能,是我们这个社会弥足珍贵的财富。然而必须得承认,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农夫与蛇”的教训确实会影响很多人的判断与行动,而这个社会应该做的,就是让他们内心的天平向“做点什么”倾斜,直至多数人都不会为做好事有太多的担心。‎ 如此说来,“先取证后救人”倒更值得提倡,因为这更像是见义智为,有效化解了做好事可能带来的不利情况。毕竟,近年来“扶人反被讹”的新闻不在少数,不少人只有通过监控摄像头才能幸运地洗刷冤屈,而诬赖他人者却总是零成本。无论概率多大,这都是很多人在行动前会考虑的成本因素,实属人之常情。进一步说,在思想斗争之下,依然能“走出去”,而不是被“吓回去”,更凸显了救人者品德的高尚,因为他们不是在给自己不做好事找借口,而是为做点什么创造条件。‎ ‎“先取证后救人”,可以有效地避免自身遭遇讹诈,从而让自己放胆去救人,何错之有?这当然看似有些悲哀,但与“路人‘见死不救’,老人暴雨中跌倒溺亡”这样的悲剧相比,又算得了什么?所以“先取证后救人”无损见义勇为光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能力。‎ 审题: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对材料所述事件发表看法。首先分析事件:面对街头突发事件,5名大学生的做法,拍照取证后再救,对此,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首先,我们应肯定,因为从性质上来认定,这是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毕竟现在公民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人道德底线崩塌,近年来“扶人反被讹”的新闻不在少数,所以他们的初心是好的,也想救人,如果是很冷漠的话,直接漠视不管就得了,毕竟他们心地还是善良的,防止被讹留下证据,以后好证明自己的清白,也把人救了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 。这也是我们当今社会所提倡的方法。另外,学生也可否定这种做法,比如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从见义勇为的及时以及有效而言,任何细节和时间的耽误,都直接影响到见义勇为的行为效果和道德成效。因而,面对或者路遇急需救援者,虽然自保值得理解和认同,时不我待和及时出手的行为更是伟大。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立意:‎ ‎“先照后扶”,值得肯定 切莫道德绑架 ‎“农夫与蛇”的教训 见义勇要及时有效 素材:‎ ‎1.22日,北京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韩骁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我国2017年出台的《民法总则》第183条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此外,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规定免除了很多人后顾之忧,让大家敢于伸出援手,而不再只是做冷漠的旁观者”。韩骁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民法总则》对见义勇为者的法律保护机制的确立,对见义勇为行为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明确,是给大家及社会的一颗定心丸。‎ ‎2. 人类的情感,本就是有价值排序上的先后之别。对于一般人来说,恐惧感、自我保护的心理,从来都是排序于“道德感”之前。显而易见,人们不能以完美的道德律去要求五名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不能期待他们成为完人般的道德偶像。永远不要自诩能够心无旁骛地去扶危济困,我们必须承认人性深处的敏感与畏怯。让更多人愿意担起责任见义勇为,绝对不能仅仅靠空洞的、不切实际的道德倡议,而是要从技术层面提供一系列“抵御风险”的保障,比如说各地出台了“好人法”就是这一种抗风险机制。与之同理,救人之前“先录像”,则是另一种抗风险机制。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是公力救济,后者是私力救济。‎ ‎3.针对5名大学生拍照取证后救人这一行为,中国政法大学传播学研究所副教授朱巍22日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从性质上来认定,这是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其次,他们的拍照行为,可能是跟媒体之前设置的议题有关系,“这种行为倒没什么,大学生应保护好自己,碰瓷的,包括一些被误解、误读,还有一些相关判例都很多”。其实,我完全可以理解,因为现在公民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人道德底线崩塌,就应该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再去救别人。这种行为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妥。‎ 层次结构:‎ 文章观点鲜明,题目即是观点。首先从材料入手,明确自己的看法,“先照后扶”没什么不妥,反而应被普通人所效仿,因为见义勇为并非是公民的法定义务。使文章上升到一个高度,那就是不要道德绑架。接下来结合现状,揭示当今社会“农夫与蛇”的教训确实会影响很多人的判断与行动,深化了主题,使问题轻而易举的得到了解决。文章说理透彻,有理有据,旗帜鲜明。很好的完成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点睛】‎ 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