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 MB
  • 2021-06-08 发布

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4课原君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4课 原 君 本课话题——勇气 一、从课本中积累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在帝制盛行,黑色恐怖的岁月,有人竟大胆地喊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号,鼓舞人民把人君打倒在地,掷其皇冠,摧其御座,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气魄!要知道,这可是轻则系身囹圄,重则惨遭灭门的“罪行”啊!喊出这个口号的人,就是黄宗羲。‎ 二、从历史中积累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国的支持下妄图夺取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发动内战,残酷镇压知识分子的进步活动,1946年7月,他们先后暗杀了反对内战、要求民主的著名人士李公朴和闻一多。陶行知毫不畏惧,他继续积极投身到反对内战、要求民主的运动中去。有位好心的人告诉他,他的名字已经列在国民党特务机关暗杀名单上,是“第三位”要暗杀的对象。陶行知的家人和朋友都替他担心,劝他小心行事,提防“无声手枪”。陶行知却毫不在乎,他沉着地说:“我等着挨第三枪。”‎ 三、从生活中积累 ‎2016年7月10日,湖南华容县新华垸发生溃口险情,河水位达到了35.15米。2万多人紧急转移。现场指挥部临时征用现场运输砂石的私家卡车,以“连车带石”的方式驶入洪流堵溃口,不仅成功阻止了溃口继续扩大的趋势,也为大堤的最后合龙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群司机因此被人们称为“卡车敢死队”。‎ ‎16位普通的卡车司机最初并不知道自己的车辆会被征用填堵溃口,但面对政府的临时征用,他们毫不犹豫地踩下了最后一脚油门,冒着生命危险将自己的爱车送进了汹涌的洪水中。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使“卡车敢死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卡车敢死队”的一员白红林在溃口险情发生后,他和15位卡车司机被召集到一起,防汛指挥人员说,情况危急,需要将载着麻石的卡车直接开进溃口,人要在车子坠入之前跳下车。“跳得太早,车子就会在没到溃口之前停住,后面的车没法前进,跳得太晚,人也会随着车掉进溃口。”白红林说,他和其他15名驾驶员深知此行的危险,但是仍然跳上车子,开向了现场,“什么都没想”。‎ ‎7月21日,华容县防汛救灾“卡车勇士”奖励座谈会召开。会上,参与驾车堵口的16名司机被授予“卡车勇士”称号,政府并对车辆进行了补偿。‎ 四、从名言中积累 23‎ ‎1.勇气是衡量灵魂大小的标准。‎ ‎——卡耐基 ‎2.勇气如爱情,需要希望来滋养。‎ ‎——拿破仑 ‎3.勇气是一个人处于逆境中的光明。‎ ‎——华福纳格 ‎4.勇气是智慧和一定程度教养的必然结果。‎ ‎——列夫·托尔斯泰 ‎5.勇气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特质,倘若有了勇气,人类其他的特质自然也就具备了。‎ ‎——丘吉尔 一、作者简介 中国民主思想启蒙第一人——黄宗羲 黄宗羲(1601-1695),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浙江余姚人。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他为梨洲先生。黄宗羲为学领域极广,成就宏富,史学造诣尤深,他身处明清更迭之际,认为“国可灭,史不可灭”。他论史注重史法,强调真实可信。所著《明儒学案》,搜罗极广,用力极勤,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学术思想史专著。在哲学和政治上,他都有独到的见解和主张。他精于历法、地理、数学以及版本目录之学,并将其所得运用于治史实践、辨析史事真伪、订正史籍得失,多有卓见,影响整个清代。他一生著述大致以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多至50余种,近千卷。‎ 作品:著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文海》《明夷待访录》《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二、背景回放 清朝初叶,惊世骇俗的哲学巨著《明夷待访录》面世了。《明夷待访录》是当时大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的“政治宣言”,它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关系、财产分配的原则及个体生存权利等诸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犀利的批判,而其抨击的要害之处,则是导致社会黑暗、百姓受难的君主专制制度。《原君》是《明夷待访录》开宗明义的第一篇,也可以说是《明夷待访录》全书的总纲。其后的《原臣》《原法》《置相》等篇,都是接续此篇,从不同角度分别加以阐述和深化。就是在《原君》这篇“奇文”中,黄宗羲大胆地呼出了“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时代强音。要知道,黄宗羲的这一呼声,对封建专制制度作了彻底的否定,这就是启迪人民在思想上对君主有正确的认识,在理论上武装群众,直截了当地鼓舞人民起来把君主打倒在地。在黄宗羲发出这一呼声几十年后,才有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民约论》,于此,也足见黄宗羲见识的卓越,他确实是当之无愧的萌芽时期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 三、相关知识 23‎ ‎《明夷待访录》‎ ‎《明夷待访录》被称为一代奇书,成书于康熙二年(1663)。“明夷”是《周易》中的一卦,其爻辞有曰:“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人攸往,主人有言。”所谓“明夷”指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待访”,等待后代明君来采访采纳。该书有《原君》《原臣》等论文21篇。黄宗羲对于封建的现状,批判很尖锐,而且是披着夏、商、周三代外衣的理想,托古改制。他不愧为中国近代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更是中国资本主义民主第一人。‎ 四、文化常识 ‎1.仲:“伯仲叔季”中的第二位,兄弟排行老二。“伯”是老大,“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2.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地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一、字音识记 ‎1.骨髓(suǐ)         2.寇雠(chóu)‎ ‎3.无稽(jī) 4.窥伺(kuī sì)‎ ‎5.缄縢(jiān téng) 6.扃(jiōng jué)‎ ‎7.摧沮(jǔ) 8.唐虞(yú)‎ 二、古今异义 ‎1.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 古义:自己的私事 今义: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 ‎2.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古义:人的本性 今义:人通常具有的情感 ‎3.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古义:众人 今义: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 古义:智慧和力量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5.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 古义:虽然这样 23‎ 今义: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三、一词多义 ‎1.诚 ‎(1)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 ‎               副词,确实,实在 ‎(2)愿陛下矜悯愚诚(《陈情表》) 名词,诚意 ‎(3)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段太尉逸事状》)‎ ‎ 连词,如果 ‎2.使 ‎(1)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 连词,假使,假若 ‎(2)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 动词,让 ‎(3)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段太尉逸事状》)‎ ‎ 动词,派遣 ‎(4)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淝水之战》)‎ ‎ 名词,使者 ‎(5)使子婴为相(《鸿门宴》) 动词,任命 ‎3.去 ‎(1)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 动词,离开,离去 ‎(2)去死肌,杀三虫(《捕蛇者说》)‎ ‎ 动词,除去,去掉 ‎(3)相去四十里(《鸿门宴》) 动词,距离 ‎(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京口北固亭怀古》)‎ ‎ 表示行为的趋向 ‎4.就 ‎(1)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动词,成就 ‎(2)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 动词,就职、赴任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 动词,靠近 ‎5.私 ‎(1)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 动词,个人的私事 ‎(2)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动词,偏爱 23‎ ‎(3)私见张良(《鸿门宴》) 副词,暗地里、秘密地 ‎6.为 ‎(1)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动词,当作,放在 ‎(2)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介词,替,给 ‎(3)庭中始为篱,已为墙(《项脊轩志》)‎ ‎ 动词,筑起 ‎(4)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鸿门宴》)‎ ‎ 动词,是 ‎(5)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介词,表被动 ‎(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 句尾语气助词 ‎7.之 ‎(1)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代词,代指“天下的 公利”‎ ‎(2)不以一己之利为利 助词,的 ‎(3)其既得之也 代词,代指“天下”‎ ‎(4)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 第二个“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8.其 ‎(1)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 前一个“其”,代词,那些;后一个“其”,代词,他的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代词,我,自己 ‎(3)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副词,表推测,或许,大概 ‎(4)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副词,表反诘,难道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名词作动词 名之为独夫         称呼、叫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1)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 众多的人 ‎(2)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私利;公利 ‎2.形容词作动词 ‎(1)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偏爱 23‎ ‎(2)虽愚者亦明之矣 明白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摄缄縢,固扃 使……结实,‎ ‎ 使……加固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皆不便于其言 认为……利,觉得……利 ‎(三)动词的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 离散天下之子女 使……离散 ‎2.动词的意动用法 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 把……看作 ‎(四)数词的活用 数词用作动词 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相当于……千万倍,‎ ‎ 是……千万倍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者,……也”表判断)‎ ‎2.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也”表判断)‎ ‎(二)省略句 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生”后省略介词“于”)‎ ‎(三)状语后置句 ‎1.不觉溢之于辞矣(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不觉于辞溢之矣”)‎ ‎2.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必于天下之人千万”)‎ ‎(四)宾语前置句 若何为生我家(代词“何”作“为”的宾语前置)‎ ‎(五)主谓倒装句 痛哉斯言(现代汉语的语序为“斯言痛哉”)‎ ‎(六)固定句式 ‎1.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岂……哉”表反问,译为“难道……吗”)‎ ‎2.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孰与”表比较,译为“比……怎么样”)‎ ‎3.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岂……乎,表反问,译为“难道……吗”)‎ ‎4.曾不异夫腐鼠(“不异”相当于“不异于”,译为“与……没有不同”)‎ 23‎ ‎5.非导源于小儒乎(“非……乎”表反问,译为“不是……吗”)‎ ‎《原君》一文从历史的角度探索了君主制度的形成,在肯定古代君主的同时,痛斥后世君主以天下为私产,带来无穷祸害。作者敢于冒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皇帝的尊严,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指出“天下为公”的为君之道,不仅在当时是石破天惊之见,而且开启了以后资产阶级思潮的先河,对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君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六句分别编为四组,是“后之君主把天下作为私产”的表现的一组是(  )‎ ‎①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②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③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 ④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①⑤⑥‎ 解析:选C ①是说古之君主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天下人,他们以天下为公;⑤是作者由后之君主把天下作为私产的表现得出的结论。‎ ‎2.下列各项关于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主要说明了这样几个问题:古时候人的本性怎样呢?为什么会产生君主呢?君主的职分是什么呢?‎ B.作者假托古之帝王是放弃自私自利而为天下兴利除害的人,其主旨在于托古贬今。在本节中,作者已提出了全文的主旨:君主的职分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除害。‎ C.“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说明作者认为几个古人禅让君位是出于“好逸恶劳”,从而对古代几位禅让的君主给予了否定。‎ 23‎ D.第2段指出后世君主的害处正在于“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原因在于颠倒了“天下”和“君主”的关系,不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而是“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解析:选C C项,作者只是认为古代几个君主禅让,是和众人一样好逸恶劳,是人之常情,并没有给予否定。下文在和后代君主的对比中对他们是肯定的。‎ 二、阅读课文第3、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把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全部表现作者对“小儒”谬论批判的一项是(  )‎ ‎①比之如父,拟之如天 ②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 ‎③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④犹谓汤、武不当诛之 ‎⑤使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 ⑥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解析:选B ①古者对待君主的态度。②今者对待君主的态度。⑥是作者的观点。排除①②⑥即答案。‎ ‎4.下列各项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第3段开头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古今天下人对待君主态度的表述,引出对“小儒”关于君臣伦理关系观点的批判。‎ B.作者列举孟子的名言是为了进一步肯定人们把君主“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的做法是合理的,作者打破了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的观点。‎ C.文章的第4段主要论述后世君主以天下为私产造成的恶果,强调“明乎为君之职分”的重大意义,还是围绕“君主必须以天下为公”的观点。‎ D.作者认为君主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后果是悲惨的,并且列举了毅宗砍女等史事,照应上段“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一句。‎ 解析:选D D项,写毅宗的事情主要说明君主难以逃脱“血肉崩溃”的惨痛下场,不是照应上段的最后一句。‎ 三、联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5.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全部表现如今君王做法错误的一项是(  )‎ ‎①而使天下释其害 ②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 ③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④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⑤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 ⑥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解析:选D ①古之君王的做法。⑤现在百姓对君王的态度。⑥称颂孟子说得有道理。排除①⑤⑥即答案。‎ ‎6.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3‎ A.作者指出后世之君不同于前世之君的“天下为公”,而是将天下作为自己的私产,从而颠倒了“天下”和“君主”的关系。‎ B.作者认为今之君主以天下之大公为一己之大私的原因是小儒们的所言所行为君主屠毒天下满足私欲造好了舆论。‎ C.文章运用了很多对比:古之人君的为天下“兴利”“除害”与今之人君的“利己”“害人”对比;古之人君的“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与今之人君的“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对比;古人把君主“比之如父,拟之如天”与今人把君主“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对比;今之人君的“俄顷淫乐”与“无穷之悲”对比等。‎ D.为了打破君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观念,作者选取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这一愚忠典型事例加以批驳,并以汤武之贤、桀纣之暴为依据,以孟子的名言为印证,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解析:选C C项,文章中没有将今之人君的“俄顷淫乐”与“无穷之悲”对比。‎ ‎  ‎ 23‎ 23‎ 23‎ 对比鲜明,论据充分是本文写作方面的一大特色 本文就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探讨古代立君之本意。以君王职分为主要论题,以充分而典型的史实为论据,托古论今、层层对比,作正反论证,层层递进。不仅论证有力,逻辑严密,而且对比鲜明,说理透彻。‎ 作者颂扬三代以前的君主是“托古”。托古不是目的,而是作为一种手段,一种参照物,为论今提供了立论的依据,这样,古之人君与后世人君的反复对照,就成为全文的基本论证方法,并具体体现在文章的各个层次中:‎ ‎①通过古之人君为天下“兴利”“除害”与后世人君“利己”“害人”的对比,更清晰地阐述了君主的真正职分;‎ 23‎ ‎②通过古之人君“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与后世人君“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的对比,更充分地揭露了后世君主专制独裁的本质;‎ ‎③通过古人把君主“比之如父,拟之如天”与今人把君主“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的对比,十分鲜明地显示出后世君主狰狞贪暴的面目;‎ ‎④通过“一人淫乐”与“家破人亡”的对比,说明了专制给百姓带来的惨痛后果。‎ 这些对比意理绾联,并汇集于以天下为公还是以天下为私的根本对立,从而使君主必须以天下为公的中心论点得到集中而充分的阐发。‎ 考点对接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它就活用为动词了。如:“独私其一人一姓乎!”(《原君》)中的“私”活用为动词,译为“偏爱”;“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中的“善”活用为动词,译为“擅长”。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在文言文阅读试题设置方面时有考查。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对此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欧阳行周文集序 ‎[唐]李贻孙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①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汩没②之饥氓也。未知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唯恐不及。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③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邪!‎ 23‎ 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价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注] ①窅(yǎo):怅惘。②汩没:沦落。③欧:通“瓯”。‎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其性所多也        多:超过 B.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振发:显扬 C.宜其司当代文柄 司:职掌 D.皆可征于集 征:验证 解析:选A A项,多:形容词用作动词,称赞。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参考译文:‎ 欧阳君出生在闽地乡下。还是孩童时,就不跟其他小孩亲近玩耍,经常独自行动。十来岁时乡里没有与他交好的人。每当看到河边、山脚有一点美景可以观赏,心里就很高兴,常常拿着一本书,流连于风景而忘了回家。遇到月明风清之景,有时天色晚了还留在那里,内心怅惘不能释怀,自己也不知道原因,大概他的本性就喜欢山水吧。还没认识几个字,就追着别人问文章诗词,偶有一句话合乎他的心意,就会高兴很久,吟唱呼啸,不知道停止。父母不了解他的志向,常常对乡里人说:“不知道这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恐怕将来会无所作为而沦落为饿肚子的流民。不知道是吉还是凶?”乡里见过世面的人都祝贺他们说:“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从此之后,欧阳君就天天读书,遵从圣人的教诲,追求和乐平易,通晓君臣父子的礼节,忠于君主,孝敬长辈,唯恐达不到要求。提笔写文章,语言优美并且思想深刻,别人不曾说过的话,他却能很容易地写出来,从此闻名于乡里。建中、贞元时期,文章辞赋崛起兴盛,于是他的名声更加显扬,瓯闽一带,人们不知还有别的文人。‎ 23‎ 正逢前丞相常衮做福建的观察使,他在写文章方面名气很大,又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他到任这一天,把欧阳行周比作“芝英”。每写一篇文章,就屡次加以赞赏激励。一有游玩宴饮,一定会招来同席。欧阳君谦虚有德行,行为不逾越礼节,常公对他的了解一天天加深。欧阳行周的名声逐渐在江淮地区越来越大,甚至京城的人都知道他。当时人们都说常公能识英才。不久陆相贽掌管科举考试,搜罗天下的好文章,选拔的人才之多前所未有,因此欧阳行周也名列其中。曾经与欧阳君志同道合不相上下的人,有韩愈、李观。等到把欧阳君并入数百年来的杰出人物中,人们到现在还佩服他们。欧阳君的文章清新自然,没有因袭,才华不曾困乏。他精通理,所以说话往往周到严谨;因为他诚挚恳切,所以叙事委婉曲折:应该让他掌握当代文坛的权柄,改变文风。他突然离世,上天真是绝情啊!‎ 欧阳君和我论起来有老交情,与外祖父家是一个家族。所以他写的文章之中名为我伯舅写的,有《南阳孝子传》《韩城县尉厅壁记》《与郑居方书》,都可以在文集中得到验证。所以我小时候,就在外祖父家拜见过他。大和年间,我做福建团练副使时,他的儿子欧阳价从南安来到福州,送给我欧阳君以前的文章总共十卷,从头到尾共有很多首诗,哭着请求我写序言。我答应了他的请求,可是文章迟迟没写成。欧阳价没有文章留下,又死得早。大中六年,我又做观察使,派人去找欧阳先生的后代,于是找到他的孙子欧阳澥。不能让欧阳行周的文章就此失传,于是我为他的文集写下这篇序,也以此来完成他后人的心愿。‎ 如何判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判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形容词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如:(1)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盗跖》)‎ ‎(2)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 (《论贵粟疏》)‎ ‎“所”字在文言文中是一个具有代词性质的虚词,出现在动词前面的频率最高,指代某种动作关涉的对象,名词放在“所”字后面就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也一样,但在解释的时候,也要与“所”合在一起,“所高”即“所推崇的(人)”,“所贵”即认为贵重的(东西),“所贱”即“认为低廉的(东西)”。‎ ‎2.形容词放在“能”“足”“可”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如:(1)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 ‎                (《庄子·盗跖》)‎ ‎(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游褒禅山记》)‎ 由于能愿动词只能与它后面的动词结合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不能直接带宾语,所以,紧贴着能愿动词的形容词只能活用为动词才可以具备这种职能。‎ ‎3.形容词带宾语时,活用为动词 如:(1)虽愚者亦明之矣    (《原君》)‎ ‎(2)火尚足以明也 (《游褒禅山记》)‎ ‎(3)乃召赵庄而贵之 (《战国策·赵策》)‎ ‎“明”“明”“贵”都是形容词活用作了动词分别译为“明白”“照明”“尊敬”。‎ ‎4.活用为动词和使动的区别 23‎ 一般说来,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是指形容词带宾语后,形容词有了明显的动词性质。如:“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这个“辱”就成了动词“羞辱”,而不再是形容词。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一般认为,是形容词带宾语后,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了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这个“辱”是“使”宾语“二三子受辱”,而不是“羞辱二三子”。‎ ‎  明末清初,中国有位大思想家宣布皇帝是“天下之大害者”,主张“无君”。他就是近代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者、爱国者黄宗羲。他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100年光景,有人称它为“人权宣言”。‎ ‎《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政论和史论专著。该书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提出了独到的政治见解,具有鲜明的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被梁启超称为“人类文化之高贵产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明夷待访录》是他在经历了一系列政治斗争后于康熙二年(1663)潜心完成的力作。此前一年,南明永历帝被杀于云南,南明亡。此时清王朝已入关近20年,其统治已巩固。黄宗羲复明灭清的希望可谓到了“潮息烟沉”的绝境。痛定思痛,在对历史和现实的冷静反思之后,黄宗羲以其犀利的笔锋将批判的锋芒刺向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明夷待访录》这个书名是有所寄托的。“明夷”,乃六十四卦之一,离下坤上,用晦而明,寓意希望与光明。黄宗羲引《易经》“夷之初旦,明而未融”,以寓其意。一个旧的时代终止了,但黑暗的尽头,终将是光明的。对于人类的未来,思想家是充满信心的。黄宗羲认为自己的学说能把国家由黑暗引向光明,但学说的实现却有待“明主”的求访采纳。‎ ‎[佳作赏析] ‎ 23‎ 黄宗羲认为,上古时代“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国君不仅从属于天下百姓,而且也直接为他们服务。所以“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后来,情况就颠倒过来了。“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君王“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把天下看作是“一人之产业”。他大胆地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把锋芒直指封建纲常礼教的最核心问题。黄宗羲又提出“君”“臣”关系这个封建统治的实质问题。他认为“臣”之“出仕”“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君臣的合理关系,应如“曳大木”时前唱后和的协力合作关系。臣应当是君的“师友”,而不应作君之“仆妾”。直截了当地批判了“君为臣纲”。黄宗羲激烈地抨击了君主专制下的封建法制,认为封建法制是“非法之法”,是“一家之法”,是祸乱之根源。他提出应该建立“天下之法”来取代“一家之法”,并强调“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有了好的法制不怕没有好的治理者,否则“非法之治”只能“桎梏天下人之手足,即有能治之人,终不胜其牵挽嫌疑之顾盼”。黄宗羲这些论述已包含法治思想的萌芽。‎ 在思想文化领域,黄宗羲强调突出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原则,他以满腔的愤怒谴责了长期以来禁锢人民思想的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他明确指出:“盖道非一家之私。圣贤之血,散殊于百家。求之愈艰,则得之愈真。”向封建文化专制主义表示了公开的抗争。黄宗羲这种鄙弃日趋僵化的“一定之说”而诉诸“殊途百虑之学”的思想见解,反映着明清之际知识分子渴望思想学术自由、个性解放、探索真理的一种理性追求,具有积极的思想启蒙意义。‎ 黄宗羲之杰出就在于他思想的深刻和敏锐。他超出了当时一般明代遗民因为眷怀故国而研究明亡清兴之故的治学目的,也超出了传统儒家对无道君主的批判范畴。他的思想已突破传统的政治框架,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先河。‎ ‎(选自《余秋雨文化散文》,有删改)‎ 文章第一段先定位黄宗羲的思想基础:皇帝是天下的大害,天下应该无君。然后指出黄宗羲的代表作是《明夷待访录》,并简要概括了该书的主要内容,照应题目。第二段简要解析《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第三、四段作者主要介绍黄宗羲的主张和贡献,其中第三段提出了新型的君臣关系是为天下而不是只为君王,第四段主要写黄宗羲在文化领域的贡献。最后一段,对比表现黄宗羲区别于其他明代遗民的地方,再次重申黄宗羲是“大儒”的原因。‎ ‎(时间:40分钟 满分:60分)‎ 一、文言基础专练(25分)‎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是(3分)(  )‎ A.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     私:私事 B.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 易:容易 C.入而又去之者 去:离开 D.人各自利也 利:谋利 解析:选B 易:值得。‎ ‎2.下列对虚词用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23‎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解析:选A ①代词,这样;②……的样子;③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④结构助词,的。‎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B.而足下厕其间 C.名之为独夫 D.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解析:选D D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余为名词作动词,分别为“偏爱”“夹杂”“称呼”。‎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以不屈之节     ②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 B.①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 ②皆不便于其言 C.①诚不为过也②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D.①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选D A项中“以”同为介词,但意思分别为“凭”和“把”。B项中“其”分别为人称代词“你的”和人称代词“他的”。C项中“为”分别是动词“是、算”和介词“因为、由于”。D项同为转折连词“却、但是”。‎ ‎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不觉溢之于辞矣 A.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 B.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 C.若何为生我家 D.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 解析:选B B项和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判断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定语后置句。‎ ‎6.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3分)‎ 译文:  ‎ ‎   ‎ 23‎ ‎   ‎ ‎(2)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4分)‎ 译文:   ‎ ‎   ‎ ‎   ‎ ‎(3)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3分)‎ 译文:   ‎ ‎   ‎ ‎   ‎ 参考答案:(1)这样,那么成为天下大害的,不过是君主罢了。‎ ‎(2)古时候,天下人爱戴自己的君主,把他们比作父亲,把他们比作天,实在不算过分。‎ ‎(3)虽然君主的职分难以明了,但用片刻的荒淫享乐,不值得换取无穷的悲哀,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明白这一道理的。‎ 二、阅读理解专练(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原 弊 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23‎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也;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1.“闻有道农之事”中“道”解释为谈论。‎ ‎2.“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中“敛”解释为征收。‎ ‎3.“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中“原”解释为推究。‎ ‎4.“使不相困”中“困”解释为困窘。‎ ‎5.“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是定语后置句,可译为曾经亲身作战的士兵到今天已经全部老死了。‎ ‎6.“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中“其实”是古今异义词,解释为他们实际上。‎ ‎7.“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中“长大”是古今异义词,解释为身材高大。‎ ‎8.“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是定语后置句,可译为尽心尽力从事农业生产的百姓。‎ ‎9.“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中“日”是名词作状语,解释为一天天的。‎ ‎10.“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是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可译为因此说有诱惑百姓的弊政,说的就是这样。‎ ‎7.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则相与笑之曰:鄙      鄙:卑鄙 B.场功甫毕 甫:刚刚 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畜:通“蓄”,储藏 D.籍之以为厢兵 籍:登记 解析:选A A项,鄙:浅陋。‎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 B.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 C.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 23‎ D.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 解析:选A “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中“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为一个句意完整的句子,并且与“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对应,应该与前面断开,所以排除B、D项。“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一句中间有语气词“乎”,显然表疑问,应断开,排除C项。‎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解析:选C C项,其表达的意思是由于老兵已亡,新兵生长于太平年代,养成了骄横懒惰的习性,连拿被子与背粮食都雇别人而不愿亲自劳作。‎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5分)‎ 译文:   ‎ ‎   ‎ ‎(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5分)‎ 译文:   ‎ ‎ ‎ 参考答案:(1)但是如今当官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只是按照簿书作出决定罢了。‎ ‎(2)耕种的人不再被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参考译文:‎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实行仁政的基础。古代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未曾敢疏忽,但是如今当官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只是按照簿书作出决定罢了,听到有人谈起农业上的事情,就对其笑笑,说:浅陋。只知道急切地征集、挪用赋税,却不明白致力于农业是基础,这是没有探究清楚处理政务的根本是什么。明白要致力于农业生产却不懂得节省费用来爱护农民,这是没有完全清楚致力于农业生产的方法。‎ 23‎ 古人治理天下,统治者和生产者互相帮助共渡难关。农民勤勤恳恳地生产,统治者节约各项费用。农民不保留自己的体力,国家不浪费。统治者爱护他的百姓,百姓向统治者交纳赋税,他们彼此都不困窘。一个人的力量,督促他,他就能尽其所能;一天的用度,要有节制,一定要量入为出。一年的耕种所得,供给国家与百姓的食物,都来自这里,常常有所节余。所以三年里就要节余出一年的费用。现在却不是这样,耕种的人不再被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一年的耕种,仅仅能够缴纳国家的赋税,百姓的粮食仅够生活几个月。更严重的是,刚刚收割完庄稼(缴纳了国家的赋税),百姓就只能以糠麸秕稗为食,有的人只能靠采集橡树的果实、储藏菜根来度过冬天和春天。如果不幸遇到一次水灾或旱灾,那么饿死的人就互相压着,这是多么让人悲叹的事啊!‎ 国家停止战争已经三十三年了。曾经亲身作战的士兵到今天已经全部老死了,后来的士兵都没有听见过战鼓不懂得战阵。生长在这太平无事的年代,丰衣足食,这形势必然让人骄横懒惰。现在的卫兵晚上入宫值班,不自己拿被子却让人帮着拿;供给皇宫禁兵的粮食,不自己背却雇人背。他们如此骄横,难道能够冒着艰难困苦去作战吗?如果士兵能够吃苦耐劳地战斗,即使损害农民的利益,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是,)这些士兵却只有“兵”的虚名,但他们实际上是骄横懒惰毫无用处的人。‎ 古代凡是身材高大壮实的百姓,都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只在农闲时教给他们作战的方法。今天却与古代大不相同,一旦遇到灾年,州郡的官吏就用尺子去量百姓的身高并验看他们的健壮程度,招其中的高大健壮的人做禁兵;招那些身高不够并且身体不够健壮的人做厢兵。官吏招募的人多就有赏,百姓处于穷困中的就争着投身行伍当兵。所以一到荒年,留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就只有老人和身体衰弱的人了。但那些官吏还说:不将健壮的人招为士兵,就怕他们变成强盗。哎!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古代让高大健壮者去耕种,让年老体弱的游乐;现在让高大健壮者游乐,却让年老体弱的留下来耕种。为什么会如此相反呢!尽心尽力从事农业生产的百姓,有时仍不免吃猪狗所吃的东西,而一旦去做和尚、当士兵,就终身安逸,生活富足,那么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就只能一天天的减少了。因此说有诱惑百姓的弊政,说的就是这样。‎ 三、语言表达专练(16分)‎ ‎11.(全国卷Ⅲ)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太阳能与风能①               。通常白天阳光强而风小,夜晚光照变得很弱而风力加强;夏季阳光强度大而风小,②           。这种互补性使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资源上具有很好的匹配性。常见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有两套发电设备,夜间和阴天由风力发电装置发电,                   ,在既有风又有太阳的情况下,二者同时发挥作用,比单用风力或太阳能发电更经济。‎ 23‎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材料主要讲的是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问题。第一个空格,从后文看,“白天”“夜晚”“夏季”是时间,而“白天”和“夜晚”的太阳能和风能的情况是互补的,由此分析,空格处所填内容应该强调太阳能与风能“在时间上有很强的互补性”的特点;第二个空格,前文分号前的内容是对比白天、黑夜两种时间点阳光、风的特点,接着写夏季阳光强度大但风小,从对比的角度分析,空格处所填内容应该是“冬季阳光强度小而风大”;第三个空格,从前文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分析,“夜间和阴天”用风力发电,那么空格处所填内容应该涉及晴朗的白天的发电情况,即“晴朗的白天由太阳能发电装置发电”。‎ 参考答案:(示例)①在时间上有很强的互补性 ②冬季阳光强度小而风大 ③晴朗的白天由太阳能发电装置发电 ‎12.以“那些不朽的书籍”为陈述对象,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增删词语。(5分)‎ 我们从那些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亡,虽遭时光冲刷,但内容却仍然新鲜有用的不朽书籍中,接受前人的知识积累和学说成果。‎ 答:   ‎ ‎   ‎ ‎   ‎ 参考答案:那些不朽的书籍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亡,虽遭时光冲刷,但内容却仍然新鲜有用,它们能给予我们前人的知识积累和学说成果。‎ ‎13.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时代给我们提出的课题,远不只是“衡中模式”,还有席卷各地的“择校热”、学龄前儿童的“幼儿园大战”等等。只要改革,就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没有“超级学校”,人们就不会为教育而发愁。在改革中让教育资源配置趋向平衡,让上升通道更为多元和公平,让每个学生的潜力充分释放出来,社会关切后顾无忧了,素质教育就会取得圆满成功。‎ ‎①改革并不一定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②   。‎ ‎③   。‎ 参考答案:②没有“超级学校”人们并不一定不为教育而发愁 ③社会关切后顾无忧了并不一定会使素质教育取得圆满成功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