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50 KB
  • 2021-06-08 发布

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承智班)(新版)人教新目标版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高二下学期第2次月考 语文试题 ‎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韩国社会近年日益关注塑料垃圾对环境的危害问题,民众采取措施回收利用和减少使用塑料制品的呼声很高。‎ B. 阿富汗政府在一份声明中说,总统加尼决定设立一个旨在为了推动阿富汗和平与和解进程的共同行动小组,该小组由国家安全部门负责。.‎ C. 叙利亚人权观察组织说,导弹不仅击中了空军基地内的机动防空系统,还命中了基地附近的一座民兵军营,炸死了十四个人。‎ D. 这项研究有一定局限,研究对象中爱吃禽肉的女性较年轻,而且身高体重指数较高,而这些因素可能影响患结肠癌的风险。‎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作为队中的明星级球员,C罗对自己求全责备,不允许自己在场上有丝毫的懈怠和些微的失误,正是这让他不断取得里程碑式的成就。‎ ‎②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们就住房、医疗、教育等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广开言路,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表现出强烈的参政议政热情。‎ ‎③处在三省交界处的这个小镇,是个典型的“三不管”地带,这里五方杂处,良莠不齐,一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地方。‎ ‎④赵教授告诫自己的学生,即使未来成为某方面的权威,即使在科研方面取得不小的成就,也千万不要师心自用,忘乎所以。‎ ‎⑤在生命中最困难的那几年,各种打击和挫折总是如期而至,让他难以应付,他甚至想到过放弃,但终究是坚持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 ‎⑥近几日,各大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了广州恒大预备队的两名球员在联赛对阵山东鲁能队时激烈互殴的新闻,该薪闻迅速引起了各方关注。‎ A. ①③⑥ B. ①②⑤ C. ②④⑥ D. ③④⑤‎ 二、现代文阅读 - 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文化多样性,中国古代先贤早就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今天,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交流互鉴,既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选择。‎ 早在人类文化发展的上古时期,文化的发展就不是一个模式,而是形成多个文化体系,呈现多样形态。此后,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对话、学习、碰撞中前行,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而不同文明的接触,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学习希腊,阿拉伯学习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学习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又学习东罗马帝国。欧洲文化的发展状况是这样,东亚也是如此: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学习借鉴中国;明治维新之后,中国通过日本学习世界。中国从印度引入佛教,之后中国佛教影响东亚、东南亚大片区域。‎ 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一种本土文化、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互鉴时,只要坚持科学方法,保持自己文化的特性,就能不断吸收改造外来文化并使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种处于变化发展中的文化,其民族性往往更为鲜明突出,更符合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以中国绘画为例,“六朝以来,就大受印度美术的影响”。内容与形式发生较大变化。在长期发展进程中,中国国画还受到其他民族和国家绘画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受西方油画的影响要比受印度绘画的影响更大。但是,中国国画的民族特色并未因此荡然无存,而是在交流互鉴中更好保持了自身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再看文学,鲁迅的《狂人日记》,名字来自俄罗斯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说,但内容是中国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文学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如英国诗人拜伦的《曼弗雷德》,显然受到德国文学家歌德《浮士德》影响,但作品中并没有一点德国精神,而是洋溢着英国精神。‎ 文化的民族性又和文化的世界性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从文化发展史来看,它们是一对同生共长的属性,呈现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对此,许多思想家都有过论述。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人类社会形成多种多样的文化。这些文化既是不同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又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推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无疑可以让各国人民享受到更为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摘编自吴元迈《文化在多样性基础上交流互鉴》)‎ ‎(摘编自吴元迈《文化在多样性基础上交流互鉴》)‎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文化,自上古时期发展至今,始终保持着多样与交融相结合的态势。‎ B. 中华文明与东、西方不同文明的每一次碰撞,都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 - 12 -‎ C. 受外来文化影响,中国绘画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变化,但民族特色依然保存。‎ D. 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排斥又息息相关,表现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开篇引述古代先贤关于文化多样性的见解,目的在于引出自己的主张。‎ B. 选文以人类文化发展中交流的广泛性,来论证文化交流互鉴对人类进步的意义。‎ C. 选文以尊重文化多样性为前提,逐层深入地论证了有关文化交流互鉴的观点。‎ D. 鲁迅和拜伦的事例,旨在证明文化的交流互鉴只会使本民族的精神更加彰显。‎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世界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互鉴缺失,人类文化的繁荣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B. 文明的交流互鉴,不仅能丰富各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将推动大同社会的到来。‎ C. 只有讲究方法,民族文化才不会在交流互鉴中失去特色,背离自身发展的需要。‎ D. 只有以开放的心态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中国文化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 面对技术的挑战 ‎①现代科技已经彻底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它给人类提供的似乎是无限的可能性。这让我们既充满希望,也充满恐惧。如何面对科技,也就成为从大众、政策制定者到哲学家都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②我们首先区分“科学”与“技术”。在人们心目中、尤其在那些对科技发展充满担忧的人眼里,科学家常常是不修边幅、不食人间烟火、勇于打破各种边界的创造者。他们这种创造性,一方面让人敬仰,一方面也令人担心。但是,科学哲学家库恩曾经指出以物理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或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工程、技术)以及发明创造的重大差别。他指出在常规科学时代,而非在很罕见的科学革命时代,对科学的学习是通过以共通的教科书为基础的严格训练实现的。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套共用的科学范式,其所训练的,是这种汇聚的思维模式,而非发散的或是强调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换句话说,常规科学时代的训练强调的恰恰是对边界的尊重,而非打破。与此相对,应用科学与创造发明,并没有如此之强的“保守性”。因此,基础科学家与应用科学家与工程师,因为本来的气质与训练和选拔,是两类 很不同的人。‎ - 12 -‎ ‎③与我们的话题相关,当我们担心“科技”不受限制的发展、当我们担心肆意妄为的科学家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的时候,我们所担心的,可能并不是专注于基础科学的科学家而是应用科学(工程技术)的研究者和发明家。我们可以说,没有爱因斯坦的 E=MC2 的公式和量子力学的进展,我们不能造出原子弹。但是,前者工作的目的,在于理解世界。他们这些研究本身,如果不是战争和其他社会、政治的压力,不通过工程师与技术人员的工作,是无法变成原子弹和核电站的。因此,我们至少要承认,基础科学家的研究,与我们欣喜或者担忧的科技之影响,至少是隔了一层的。直接相关的,是工程与技术等应用科学。因此,在进入科技对人类的影响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澄清,这里的“科技”,主要指的是工程技术。‎ ‎④因为现当代技术的巨大进展,人类生活的很多威胁与不便得以控制乃至消除。很多思想家就相信,科学(按我们的说法,应该是技术)的进步,会给我们带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比如,密尔就指出,通过社会安排、教育、个人的努力,人世间正面的邪恶都会被削减得越来越少,直到很窄的限度之内。哪怕是最难对付的疾病,通过以上手段,特别是通过科学的进步,可以直接被征服,从而消除人类的一大痛苦来源,增进人类的幸福。‎ ‎⑤但是,并不是所有人对技术进步的后果都如此乐观。不用说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代,早在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就指出:医药的目的,是通过让城邦中的公民保持健康,让他们得以进行身体和灵魂的教育,提高德性,服务城邦;但是,一些缺乏德性的公民和医生,发展医药,只以身体健康本身为最终目的,他们德性的缺乏让他们专注于医药,而医药的进步无益于他们德性的进步,甚至更加强了他们对医药的依赖。‎ ‎⑥苏格拉底这里提出了一个一般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疾病、所有的人,都值得被治疗?类似的想法,孔子也表达过。面对一个叫原壤的人“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也就是说,医药等技术是要服务于更高的目的。没有这种目的的指导,医药本身的进步,非但无益,甚至有害。‎ ‎⑦回到前面密尔的观点,苏格拉底和孔子相当于在说,即使医药减轻痛苦,让人更加幸福,但是,过度依赖于医药来减轻痛苦的人,配不配幸福?现代人中,似乎也充满着这种身体越来越健康,生活却越来越不幸福的人。也就是说,当我们专注于医药,而非德性的培养,人类是否真的能更幸福,也成了疑问。‎ 注释:孙弟:逊悌,孝悌。无述:没有可称道的事;另一说,没有对义的称述。‎ ‎6.第③段提出“给人类带来危害的科学家可能并不是专注于基础科学的科学家而是应用科学 的研究者和发明家”的观点,并用爱因斯坦的有关科学发现加以证明,请具体分析这一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7.下列对“技术”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A. 技术是对基础科学的应用,主要着力于具体的工程。‎ - 12 -‎ B. 技术的目的是理解世界认识世界,主要着力于发现。‎ C. 技术属于应用科学,和现代科学或基础科学没有联系。‎ D. 技术的思维模式是发散,总是打破科学和学科的边界。‎ ‎8.⑤⑥两段引述了苏格拉底和孔子的言论,对作者目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阐明技术发展可以消减人世间正面的邪恶,同时也会让人丧失德性和幸福感。‎ B. 阐明不是所有人都值得治疗,由此推论医疗技术的进步,非但无益而且有害。‎ C. 阐明医药虽能减轻痛苦,但过度依赖医药的人,不配幸福,也越来越不幸福。‎ D. 阐明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表面好处可能对人类追求德性与幸福造成伤害。‎ ‎9.从全文看,题目中“挑战”一词在文中指的是。‎ ‎10.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层次。‎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今家诫叙 苏辙 老子曰:“慈故能勇,俭故能广。”或曰:“慈则安能勇?”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 故其为之虑事也精。以深爱而行精虑,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此慈之所以能勇也,非父母之贤于人,势有所必至矣。” ‎ 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师之于弟子也,为之规矩以授之,贤者引之,不贤者不强也,君之于臣也,为之号令以戒之,能者予之,不能者不取也。臣之于君也,可则谏,否则去。子之子父也,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焉。父母则不然,子虽不肖,岂有弃子者哉! 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诗》曰:“泂①酌彼行潦,挹②彼注兹,可以餴饎③,岂弟④君子,民之父母。”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犹父母之无弃子也,故父母之于子,人伦之极也。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 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⑤,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为《贤母录》,以致其意。既又集《古今家诫》,得四十九人,以示辙,曰:“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为此。合众父母之心,以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辙读之而叹曰:“虽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 - 12 -‎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无以发之耳。今是书也,要将以发之欤?虽广之天下可也。自周公以来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公又将益广之未止也。”元丰二年四月三日,眉阳苏辙叙。‎ ‎【注】 ①泂:从远处。②挹:舀。③餴饎:煮饭,烹煮泰稷.④岂弟:即恺悌,和乐平易。‎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可则谏,否则去 去:离开 B. 父母则不然,子虽不肖 肖:孝顺 C. 为《贤母录》,以致其意 致:表达 D. 吾病焉,是以为此 病:遗憾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父母之于子也/不知东方之既白 B. 皆有礼存焉/然力足以至焉 C. 无憾而后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以遗天下之人/但以刘日薄西山 ‎1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其中全能表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的一项是 ‎ ‎①岂弟君于,民之父母 ‎ ‎②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 ‎ ‎③故其为之虑事也精 ‎ ‎④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焉 ‎ ‎⑤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 ‎ ‎⑥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 A. ①④⑤ B. ②③⑥ C. ①④⑥ D. ②③⑤‎ ‎1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 B. 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 C. 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 D. 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 - 12 -‎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苏辙为孙景修所作的《古今家诚》所写的一篇序言,在序言中,苏辙表达了自己对于孝、慈等人伦观念的理解。‎ B. 《古今家诚》属于家训一类的著作,是孙景修有感于天下父母的良苦用心,启发人们的慈孝之心而作的。‎ C. 文章作为一篇序文,写得深情动人,在记叙的过程中,苏辙引用《诗经》中关于孝道的说法来表现父母无私的爱。‎ D. 作者对孙景修编写的《古今家诚》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认为这本书推广流传于天下是一定行得通的。‎ ‎16.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 ‎(2)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 ‎ ‎(3)虽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 四、句子默写 ‎17.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锦 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A.首联中的“锦瑟无端五十弦”并非实指,作者是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B.颔联中诗人用“望帝啼鹃”的典故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充满欢快、喜悦之情。‎ C.颈联诗句,诗人认为“沧海月明”“蓝田日暖”虽然境界不同,但是怅恨之情是相同的。‎ D.尾联明确: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即在当时,已令人不胜怅惘。说明怅惘痛苦之情。‎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 12 -‎ ‎[正宫]小粱州·九日渡江 汤式 秋风汪上棹孤舟,烟水悠悠,伤心无句赋登楼[注]。山容瘦,老树替人愁。‎ 樽前醉把茱萸嗅,问相知几个白头?乐可酬,人非旧。黄花时候,难比旧风流。‎ ‎【注】汉末王粲南投刘表,未受重用,寓居襄阳十余年。建安九年秋,王粲偶登襄阳城 楼,纵目四望;百感交集,作《登楼赋》以抒心志。‎ ‎18.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题目“九日渡江”,交代了时令、地点和创作背景:时逢重阳节,作者却漂泊在江上,为世事而奔忙,不免触景伤怀,挥毫作此小令。‎ B. 前两句写秋风瑟瑟、烟水苍茫,作者乘一叶孤舟漂流于浩渺无边的江上。秋风萧瑟、江水浩茫反衬作者的形单影只和悲凉孤寂的心情。‎ C. 第三句用典衬情,古今处境相似,不过王粲还能登高纵目,作赋抒怀;而自己连登高楼赏美景都不可能,抚今追昔,伤心之情难以言表。‎ D. 四、五句移情人景,补写“伤心无句赋登楼”的原因:秋山显得那么形容枯瘦,萧萧老树也似乎在替人发愁,山、树如此,人何以堪!‎ E. 六、七句紧扣题中的“九日”,抒写羁旅漂泊、人生无常的感慨,重阳日在他乡与相知好友共把茱萸,花前醉倒,感叹彼此头发已花白。‎ ‎19.本曲的下片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句子分析。‎ 六、材料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 ②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离骚》)‎ ‎ 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 ④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魏征)‎ ‎ ⑤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龚自珍)‎ ‎ 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 - 12 -‎ 名言警句意蕴深厚,启悟后人。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来确定立意(注意句子间的关联),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12 -‎ 参考答案 ‎1.C ‎2.B ‎3.C ‎4.D ‎5.B ‎6.(1)爱因斯坦是专注于基础科学的科学家,(2)其 E=mc2 的公式和量子力学的 ‎ 战争、政治等因素的压力下研究发明出原子弹、核电站等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技术,(4)正 是工程技术使基础科学的目的和结果发生了改变,这样就有力地证明了观点。‎ ‎7.A ‎8.D ‎9.对人类生活的威胁与侵害 对人类追求德性与美好生活(幸福)造成伤害 ‎10.本文论证了人类可能面对技术挑战的观点。首段提出论题,二、三两段界定“科 学”与“技术”的涵义和边界(外延),由此论述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可能是技术而非科学。 接着先指出技术进步给人类带来的福音,然后转折强调技术或许也是毒药(技术给人类生活 带来的危害)。这样,先提出核心概念和问题,然后界定概念,进而论证观点,论证逐层深 入(呈纵式推进)。‎ ‎11.B ‎12.A ‎13.D ‎14.C ‎15.C ‎16.(1)即使他们本身并不贤能,等到他们和自己的子女说话的时候,一定会竭尽所能的,更何况那些贤明的父母呢? ‎ ‎(2)太常少卿,长沙人孙公景修,年幼丧父而受教于母亲,母亲贤能,能够成就他的学业。 ‎ ‎(3)即使有凶悍的儿子在集市上狠斗,没有人能够阻止他,他却听到父亲的声音就收敛罢手退去,路过集市的人没有不哭泣的。‎ ‎17.B ‎18.BE ‎19.①虚实结合:作者悬想远方的亲友知己如今白头的境况,回忆旧日重阳节。劝酒酬诗 ‎ - 12 -‎ ‎ 的欢乐情形,是虚写;如今自己羁旅漂泊,独在异乡,人事伞非,是实写。虚实结合,强化了作者的羁旅之愁。‎ ‎②对比:昔聚今散,昔乐今悲,黄花依旧应时开放,但物是人非,突出表达了作者的漂泊之愁、思亲之情、韶华流逝之悲。‎ ‎20. 夯实基础,戮力前行 夯实基础,是为学之道,更是处世之道。基础牢,则步履稳健;步履稳健,则斗志昂扬;斗志昂扬,则日行万里。故而,固本培元,戮力前行,乃其中之义。‎ 作为一名中学生,要打好文学基础,培养、提升审美能力。文学素养,是立人之本。通过阅读文学,可以培养朋友们的道德感、荣辱心;通过感受文学之美,可以培养朋友们的细腻心境与同理心,从而提升自己的包容度。‎ 另外,在日后专业能力的提升方面,良好的文学素养,也为一保障。良好的文学素养,可以助你起草严谨的文书,可以助你在学术会议上表达自如,可以令你在进行公共沟通之时得体不怯场。‎ 作为一名中学生,要打好历史和地理基础。文史哲不分家,历史地理不分家。无论日后是否从事历史、政治相关的工作,良好的历史功底,都是必要的。当面对国际友人时,我们打动对方的不仅仅应是流利的英文,更应当是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熟稔以及对世界局势的深刻洞见,以及对全人类福祉的深切关怀。——这些,都少不了对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作文深入了解。‎ 作为一名中学生,亦当打好数理化的基础。夯实科学基础,助力前行步履。无论日后是否从事理工科的工作,科学素养与通过学习基础学科而培养的思维习惯,都会成为日常思考与决策的辅助。‎ 基础牢固,大学方能游刃有余。‎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有了良好的基础,才有指点江山的魄力与实力基础。‎ 未来终究是属于年轻人的。走好每一步,为你的未来添砖加瓦。‎ 进入大学,更要打牢基础。大一的基础课,一定要努力学习。基础课是专业课的基础。不经历残酷的砥砺过程,难得学术真谛。或许你有指点国际金融市场的豪情,但你首先要学习好经济学、金融学相关课程,要学好这些课程,首先必须学好高等数学。进一步地,学好高等数学,从学好微积分开始,学好微积分,从学好极限开始。学好极限,从入学的第一讲课开始。‎ 一切都是一环扣着一环,所谓“不能掉链子”之谓。‎ - 12 -‎ 一切皆是结局,一切皆是基础。从今天开始,认真地,过好每一天,认真夯实每一寸地基。‎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