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50 KB
  • 2021-06-08 发布

2020高中语文《坛经》两则 课时训练·达标巩固区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坛经》两则 ‎ 课时训练·达标巩固区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夜受法,人尽不知 受:传授 B.若住此间,有人害汝 住:停留 C.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见:见性,悟彻清净的佛性 D.法无顿渐,人有利钝 利:锋利 ‎【解析】选D。利:敏捷,聪明。‎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选C。C项两个“为”都是“动词,作为”;A项,①为“介词,用”;②为“介词,因为”;B项,①为“虽然”;②为“就”;D项,①为“动词,听”;②为“动词,闻名,出名”。‎ ‎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能北秀”是人们对弘忍死后禅宗所形成的南北二宗的称呼。这种划分的依据,一是地域的不同,二是悟道方式的不同。‎ B.“南能北秀”虽然南北地域不同,但他们的师承是一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在对于人的心性认识上,他们也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 C.“南能北秀”的悟道方式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即“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因此禅宗南北两宗始终是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 - 9 -‎ D.法本身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同。所以,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也就是说要因材施法。‎ ‎【解析】选C。南北两宗虽然有许多相同点,但其法统的争夺却非常紧张:“顿渐门下,相见如仇雠;南北宗中,相敌如楚汉。”它们不是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 ‎4.翻译文中的句子。‎ ‎(1)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古传法,气如悬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禅宗南北二派的)佛法虽然都是同一个宗派,传人却有南北的分别,所以就有了“南能北秀”二宗的分别。‎ ‎(2)佛法本身虽然没有顿、渐之分,但是人的根器却有敏捷与迟钝的区别,所以才有渐、顿之别。‎ ‎(3)自古传授法器,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就像生命悬在发丝上一样。‎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小题。‎ 慧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慧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 客曰:“《金刚经》。” ‎ 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 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弘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慧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慧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慧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 慧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 慧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注】‎ - 9 -‎ 獦獠: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亦以泛指南方人。‎ ‎5.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令送至客店 使:派遣 B.却出门外 却:后退 C.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 悟:顿悟 D.不经三十余日 经:经过 ‎【解析】选A。使:让。‎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选B。B项两个“何”均是“疑问代词,什么”。A项,①介词,到;②介词,在。C项,①代词,你;②动词,像,好像。D项,①连词,即刻;②动词,接近。‎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慧能的父亲受到诬陷被流放到岭南,又不幸在慧能小时候去世,让慧能从小便尝遍人间疾苦。‎ B.慧能在送柴时,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想到自己生活困顿,便产生了出家的念头。‎ C.慧能对五祖的回答非常巧妙,一句“佛性有何差别”显示出他对佛理的参顿。‎ D.慧能接受了客人给的五十两银子后,才肯前往黄梅参礼五祖。‎ ‎【解析】选C。A项,其父因为受诬陷而流放到岭南属无中生有,原文无据。B项,不是因为自己生活困顿而萌生出家的念头。D项,是接受十两银子安顿好母亲后,去黄梅参礼五祖。本项叙述错误且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 ‎(2)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弘忍大师经常劝勉僧俗,只要手持《金刚经》,就能“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2)人虽然有南北的分别,但佛性是常住不灭,是没有南北的分别的。‎ 附【译文】‎ 慧能的父亲,籍贯是范阳,因犯罪而降职被流放到岭南,做了新州的老百姓。慧能的生活很不幸,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便去世了,遗留下孤苦的他和守寡的母亲,所以只好迁移到南海,尝尽各种艰辛及贫乏。(为了维持生存,)慧能只有入山砍柴,挑到集市去卖。‎ 有一次,有一个买柴的人让(慧能)将柴送到他的店里。那人将柴收取后,慧能得到了卖柴的钱,刚退出店门外,看见一个人正在诵读经书。慧能一听,顿时就能领悟,于是问:“你吟诵的是什么经书?”‎ 那人回答:“《金刚经》。”‎ 慧能又问:“你从什么地方来,怎么有这样的经书?”‎ 那人说:“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五祖弘忍大师在东禅寺主持教化,有一千多门人;我到那东禅寺礼拜,听到他传授这本经书。弘忍大师经常劝勉僧俗,只要手持《金刚经》,就能‘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慧能听说后,又因宿昔因缘,蒙受一位客人施给(慧能)十两银子,让他将老母亲的生活安顿好,便让他前往黄梅参礼五祖。‎ 慧能立刻回去将他母亲的生活安顿好,就辞别了。不过三十多天,他便抵达了黄梅,礼拜五祖。‎ 五祖问他:“你是从哪里来的,来此地要求得什么?”‎ 慧能回答:“弟子是从岭南新州来的,我从远方来礼拜师傅,我(什么都不求,)只求成佛(觉悟),其他的都不重要。”‎ 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并且又是南方人,你怎能作佛呢?”‎ 慧能马上回答说:“人虽然有南北的分别,但佛性是常住不灭,是没有南北的分别的;(同样)虽然南方人与和尚的身份不同,可是佛性又有什么差别呢?”‎ 三、文化经典阅读 ‎9.(2015·长沙高二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选自《坛经》)‎ ‎(1)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道理?‎ - 9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保持内心的纯净,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意思相近即可)‎ ‎(2)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近期前往美国参访高科技企业,回国后他表示:“参观体验之后,我对少林文化更有自信了,少林功夫和禅修能帮助信息时代那些越来越繁忙的人强身修心。”请结合实际谈一谈禅宗思想的现实意义。(1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们生活中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对某些现象的不公,对某些问题的困惑,都需要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慰藉,而禅宗的信念可以引导人们反思生活的状况、苦乐的根源、成败的关键。它能解开并抚慰内心不平的情结,引发达观的态度,清晰生命价值的本义,辨析并抵御现实世界种种诱惑,以冷静的眼光和智慧,看到并拥抱积极而有意义的人生。‎ ‎【强化提升】(2015·济南高二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水莽草 蒲松龄 水莽,毒草也。食之,立死,即为水莽鬼。俗传此鬼不得轮回,必再有毒死者,始代之。‎ 有祝生,造其同年①某,中途燥渴思饮。俄见道旁一媪,张棚施饮,趋之。媪承迎入棚,给奉甚殷。嗅之有异味,不类茶茗,置不饮,起而出。媪急止客,便唤:“三娘,可将好茶一杯来。”俄有少女,捧茶自棚后出,年约十四五,姿容艳绝。生受盏神驰;嗅其茶,芳烈无伦;吸尽再索。至同年家,觉心头作恶,疑茶为患,以情告某。某骇曰:“殆矣!此水莽鬼也。先君死于是。是不可救,且为奈何?”某悬想曰:“此必寇三娘也。数年前,食水莽而死,必此为魅。”或言受魅者,若知鬼姓氏,求其故裆,煮服可痊。某急诣寇所,实告以情,长跪哀恳;寇以其将代女死,故执不与。某忿而返,以告生。生亦切齿恨之,曰:“我死,必不令彼女脱生!”某舁送之,将至家门而卒。母号涕葬之。遗一子,甫周岁。妻不能守节,半年改醮去。母留孤自哺,劬瘁②不堪,朝夕悲啼。‎ 一日,方抱儿哭室中,生悄然忽入。母大骇,挥涕问之。答云:“儿地下闻母哭,甚怆于怀,故来奉晨昏耳。儿虽死,已有家室,即同来分母劳,母其勿悲。”母问:“儿妇何人?”曰:“寇氏坐听儿死,儿甚恨之。死后欲寻三娘,遇某庚伯,相指示。儿驰去,强捉之来。今为儿妇,亦相得。”移时,门外一女子入,华妆艳丽,伏地拜母。生曰:“此寇三娘也。”虽非生人,母视之,情怀差慰。生便遣三娘操作。三娘雅不习惯,然承顺殊怜人。由此居故室,遂留不去。‎ 女请母告诸家。生意勿告;而母承女意,卒告之。寇家翁媪,闻而大骇,命车疾至。视之,果三娘。相向哭失声,女劝止之。媪视生家良贫,意甚忧悼。女曰:“人已鬼,又何厌贫?祝郎母子,情义拳拳 - 9 -‎ ‎,儿固已安之矣。”因顾生曰:“既婿矣,而不拜岳,妾复何心?”生乃投拜。女便入厨下,代母执炊,供翁媪。媪视之凄心。既归,即遣两婢为之服役,遗金百斤、布帛数十匹。寇亦时招归宁。居数日,辄曰:“家中无人,宜早送儿还。”故稽之,则飘然自归。翁乃代生起夏屋,营备臻至。‎ 一日,村中有中水莽毒者,死而复苏,相传为异。生曰:“是我活之也。彼为李九所害,我为之驱其鬼而去之。”母曰:“汝何不取人以自代?”曰:“儿深恨此等辈,方将尽驱除之,何屑此为!且儿事母最乐,不愿生也。”由是中毒者,往往具丰筵,祷诸其庭,辄有效。‎ 积十余年,母死。生夫妇亦哀毁,命儿以礼仪葬母。‎ 一日,谓子曰:“上帝以我有功人世,策为四渎牧龙君,今行矣。”俄见庭下有四马,驾黄檐车,马四股皆鳞甲。夫妻盛装出,同登一舆。子泣拜,瞬息而渺。其子请诸寇翁,以三娘骸骨与生合葬焉。‎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注】①同年:古时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另指同年龄或同一年。②劬瘁:辛劳,劳苦。‎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祝生,造其同年某,中途燥渴思饮 造:拜访 B.母号涕葬之。遗一子,甫周岁 甫:刚刚 C.寇氏坐听儿死,儿甚恨之 恨:遗憾 D.祝郎母子,情义拳拳 拳拳:恳切,诚挚 ‎【解析】选C。恨,怨恨。‎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儿固已安之矣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B.①某急诣寇所,实告以情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 C.①儿地下闻母哭,甚怆于怀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D.①上帝以我有功人世,策为四渎牧龙君 ‎②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解析】选D。为,均为“担任”的意思。A项,指示代词,“这”;人称代词,我。B项,介词,把;因为。C项,在;对于。‎ ‎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祝生事母至孝的一项是( )‎ ‎①劬瘁不堪,朝夕悲啼 - 9 -‎ ‎②儿地下闻母哭,甚怆于怀,故来奉晨昏耳 ‎③生乃投拜 ‎④代母执炊,供翁媪 ‎⑤已有家室,即同来分母劳,母其勿悲 ‎⑥且儿事母最乐,不愿生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⑤⑥ D.①④⑥‎ ‎【解析】选C。①是祝母言行,③是祝生拜岳父母,④为寇三娘言行。‎ ‎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说中了水莽草毒的人,如知道害他的鬼的姓名,只要得到他生前穿过的裤子,煎水服用,就可以痊愈。祝生的同年到寇三娘家,请求帮忙。寇家因为有人做女儿的替身,女儿就可以投胎再生,坚决不给。没得到解药的祝生被同年背着回家,快到家门时就死了。‎ B.寇家时常让三娘回去省亲,住几天后,三娘就要借“家中无人照顾,还是让我早点回去吧”的理由回祝家,回家前,特意给娘家叩头。可见,三娘对自己的父母也很孝顺。‎ C.祝生虽中水莽草毒而为鬼,但他没有像其他鬼一样找人代替自己,而且他还非常憎恨那些找人替死的水莽鬼,因此开始驱鬼,救了很多人。‎ D.祝生的善行感动了天帝。天帝任命祝生做四渎牧龙君,祝生和三娘都得道成仙。最终,祝生的儿子经寇家同意后,将三娘骸骨与祝生合葬在一起。‎ ‎【解析】选B。是寇家有意留住她不让走。稽,稽留之意,在此不能理解为“稽首”。‎ ‎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君死于是。是不可救,且为奈何?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顾生曰:“既婿矣,而不拜岳,妾复何心?”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是中毒者,往往具丰筵,祷诸其庭,辄有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父亲就是死在这种病上的。这病无药可救,这可怎么办呢?‎ ‎(2)接着回过头来看着祝生说:已成了我家的女婿,却不拜见岳父母,让我心里怎好过啊?‎ ‎(3)从此以后,凡中了水莽草毒的人,往往准备丰盛的宴席,到祝家祈祷,都会有效。‎ 附【译文】‎ 水莽是毒草。人如吃了这种毒草,就会立即死去,变成“水莽鬼”‎ - 9 -‎ ‎。民间传说,这种鬼不能轮回,一定得再有被毒死的代替,才能去投生。‎ 有个姓祝的书生,一次去拜访他的一个同年。途中非常干渴,很想喝水。忽然看见路旁有个老婆婆,搭设凉棚在里面施舍茶水,祝生就跑了过去。老婆婆将他迎入棚内,端上茶来,十分殷勤。祝生一闻,有股怪味,不像是茶水,便放下不喝,起身要走。老婆婆忙拦住他,回头向棚里喊道:“三娘,端杯好茶来!”一会儿,便有个少女捧着杯茶从棚后出来,大约十四五岁年纪,容貌艳丽绝伦。祝生接过茶杯心神荡漾,一闻茶水,只觉芳香无比,一饮而尽,还想再喝一杯。祝生赶到同年家,忽觉心头不适,怀疑是喝了那杯茶水的缘故,便将经过告诉了同年。那同年惊骇地说:“坏了!这是水莽鬼。我父亲就是死在这种病上的。这种病无药可救,这可怎么办呢?”同年冥想了一会,说:“那人必定是寇三娘!几年前误吃了水莽草死去,肯定是她在作怪害人!”有人说,碰到水莽鬼的人,如知道鬼的姓名,只要求到他生前穿过的裤子,煎水服用,就可以痊愈。祝生的同年急忙赶到寇家,讲明了实情,长跪在地,苦苦哀求帮忙。寇家却因为有人做女儿的替身,女儿从此可以超生,坚决不给。同年无可奈何,忿忿回去,告诉了祝生。祝生咬牙切齿地说:“我死后,绝不让他家女儿投生!”同年将他背回家,快到家门就死了。祝生的母亲号啕大哭,只得把他埋葬了。祝生死后,留下一子,刚刚周岁。妻子不能守节,过了半年就改嫁走了。祝母一人抚养着小孙子,劳累不堪,天天哭泣。‎ 一天,祝生母亲正抱着孙子在屋里啼哭,祝生忽然无声无息地进来了。祝母大惊,抹着眼泪问他情况。祝生回答说:“儿在地下听到母亲哭泣,心里很感悲伤,所以来早晚伺候您。儿虽然死了,但已成家,媳妇也马上同来替母亲操劳,母亲不要难过了!”母亲(惊疑地)问:“儿媳妇是谁?”祝生回答说:“寇家坐视儿死不救,儿非常恨他们!死后,一心要去找寇三娘,最近遇到我的一个大伯,承蒙他告诉我寇三娘的去向。儿子奔去将她强捉了回来。现在她已成为儿的媳妇,跟儿相处得很融洽。”过了会儿,一个女子从门外进来,打扮得非常漂亮,见了祝母,跪到地上拜见。祝生告诉母亲:“她就是寇三娘。”虽然儿媳不是活人,但祝母也觉安慰。祝生便吩咐三娘干活,三娘对家务事很不习惯,但性情柔顺,让人爱怜。二人就这样住在祝生生前的屋子里,不走了。‎ 三娘请婆母告诉自己娘家一声,祝生不同意。但母亲顺从了三娘的心愿,最终还是告诉了寇家。寇老夫妇听了大惊,急忙备车赶来。看那女子果然是女儿三娘,不禁失声痛哭。三娘忙劝住了。寇老太太见祝生家非常贫困,心里很是忧伤。三娘安慰她说:“女儿已成了鬼,还嫌什么贫穷呢?祝郎母子待我情义深厚,女儿已决意在这里安居了。”接着回过头来看着祝生说:“既然已成了我家的女婿,却不拜见岳父母,让我心里怎好过啊?”祝生忙向寇老夫妇拜下去。三娘便进了厨房,代婆母做饭款待自己的父母。寇老太太见了,不禁伤心。回去后,立即派了两个奴婢来供女儿使唤,又送了一百斤银子,几十匹布。寇家也时常让三娘回去省亲。住不几天,三娘就说:“家里没人,应早送女儿回去。”有意留住她不让走,三娘则总是飘然自回。寇老翁便替祝生盖了座大房子,很华丽宽敞。‎ - 9 -‎ 一天,村里有个中了水莽毒的人,忽然死而复生了。大家争相传说,都认为是怪事。祝生说:“是我让他又活过来的。他被水莽鬼李九所害,我替他将李九赶走了,才救了他。”母亲说:“你怎么不找个人替自己呢?”祝生说:“儿最恨这些找人替死的水莽鬼,正想将他们全部赶走,自己又怎肯做这种害人的勾当!况且,儿侍奉母亲最快乐,不想再投生。”从此以后,凡中了水莽草毒的人,往往准备丰盛的宴席,到祝家祈祷,都会有效。‎ 又过了十几年,祝母死了。祝生夫妇非常悲痛,命儿子按照礼仪埋葬了母亲。‎ 一天,祝生对儿子说:“上帝因为我有功于人世,任命我做‘四渎牧龙君’,现在就要走了。”一会儿,便见院子里有四匹马,驾着一辆黄帷车,马的四肢上布满了麟甲。祝生夫妻盛装而出,一同上了车。祝生的儿子哭着拜别父母,那车瞬息之间就消失不见了。祝生的儿子请求寇家同意后,将三娘的骸骨与祝生合葬在一起。‎ 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下面是一则富有哲理的人生故事,请按要求设计一个结论。(任选一)‎ 要求:结论必须切合材料意旨,并有一定的哲理,语言得体、语意连贯。‎ 三个好朋友同时掉进了井里。生命危急之际,一根绳子垂下,他们同时抓住绳子向上攀爬。爬到井壁的一半时,上边有人说:“绳子只能承受两个人的重量,否则,就会崩断。”‎ 三个人面面相觑。‎ 过了片刻,其中一个松开了手,他掉了下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两个好朋友。剩下的两个人眼里流着泪继续向上爬。爬到离井口还有三分之一距离的时候,上面又有人说:“绳子现在只能承受一个人的重量,否则,就会崩断。”两个人紧紧抓着绳子,互相盯视着,离生只有几步之遥,谁也不愿意松手。‎ 过了许久,其中一个人果断地伸出脚,把另一个人踹了下去。‎ ‎(1)哲学家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5字)‎ ‎(2)佛学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45字)‎ 答案:(1)(哲学家说:)第一个人虽然死了,却还活着;第三个人虽然活着,但已死了。‎ ‎(2)(佛学家说:)放手即是得到。第一个人放开了绳子,生命得到了升华;第三个人抓住了绳子,生命却最终堕落。‎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