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7.5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四种常见的论证思路
并列
从中心论点中分解出几个平行的、互不交叉的分论点,共同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有首先、其次、再次,或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语言标志。
层进
层进式结构中,后面层次的论证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前后顺序紧密,不能随意变动。
对比
对比结构是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往往一方面用墨较多,作为论证的重点;而另一方面着墨较少,只作陪衬。
总分
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的分论点当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点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
考点诠释
“
分析论证
”
是最能体现议论文文体特征的题目之一
,考查的是对文章论证思路和论证手法的分析。就论证思路而言,任何一篇议论文都是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根据其论述的特点,其主体部分的基本结构思路,无外乎并列、层进、对比、总分四种常见的模式。
【
典题示例
】
—————————————————————————————————————
[
典例
]
(2019
·
高考全国卷
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
①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
——
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②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
《
戏为六绝句
》
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
《
饮中八仙歌
》《
曲江三章
》《
同谷七歌
》
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北征
》
及
“
三吏
”“
三别
”
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
“
飘然思不群
”
,写空谷佳人之
“
日暮倚修竹
”
;写丑拙则
“
袖露两肘
”
,写工丽则
“
燕子风斜
”
;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③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
《
北征
》
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
“
戏为
”“
戏赠
”“
戏作
”
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
摘编自叶嘉莹
《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
文本梳理
(
一
)
论证思路
1
.
引论
(
提出问题
)
文章第①段是引论部分。
文章开头提出杜甫能取得集大成之成就的原因是其
“
”
。
这是全文的观点。
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
——
那就是他的博大、均
衡与正常
2
.本论
(
分析问题
)
本论部分是文章的②③两段。
这两段与第①自然段构成总分关系,分别从
“
”
和
“
”
两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
第②段,从诗歌体式风格方面和诗歌内容方面论证了杜甫的
“
”
。前者采用了举例和对比手法,后者采用了举例与引用。
第③段在论证
“
”
这一特点时,也采用了举例和对比手法。
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
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
3
.结论
(
解决问题
)
由于文章是节选,没有结论部分。
(
二
)
论证结构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
.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
.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
D
.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
答题流程
]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
第
1
步: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通读文章可知,这篇文章论述的是
,文章的中心论点在文章第
①
自然段中,这段文字采用的是
的推理方式,得出杜甫成就的原因
——
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
第
2
步:理清层次,明确思路
这篇文章的论述层次十分清晰,全文是
,具体到各自然段,第
①
自然段是层进结构,第
②
和第
③
自然段也都是总分结构。
杜甫的成就
由果索因
总分结构
第
3
步:分析选项,确定答案
A
此项就整篇文章而论,先总论后分论,分析
。分析
。
B
此项是就文章第
②
自段的层次进行的分析,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论证
。分析
。
杜甫取得成就的原因
正确
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正确
C
此项是对文章第
③
自然段论证手法的分析。从文中可以看出,其他诗人和杜甫不同。是
,分析
。
D
强加因果,原文第
③
自然段说
“
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
”
。
对比手法
正确
此项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
类题拓展
]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提出杜甫取得成就的原因,认为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具的诗人。
B
.
作者在论述杜甫
“
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
时,大量列举其作品以及其他作家的作品为例。
C
.
杜甫不但广泛汲取,而且还善于变化,其
“
三吏
”“
三别
”
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之变化。
D
.
杜甫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诗中却有
“
戏为
”“
戏赠
”“
戏作
”
等诗,可见其才性之健全。
解析:
B
项说法错误,第
②
自然段中没有列举
“
其他作家的作品
”
。
答案:
B
五种常见论证方法的简单判定
论证方法
判定依据
举例论证
看文中有无具体的例子,是不是有常用的
“
如
”“
例如
”
等标志。
引用论证
文中有没有引用名人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常有书名、说话人说等标志。
对比论证
是否从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鲜明对比,是否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论证方法
判定依据
类比论证
所运用的例子是否与要论证的事物或道理
“
同类
”
,有没有以此类推的意思。
因果论证
前后内容之间是否有明显的因果关系,有无
“
由于
”“
因为
”“
因此
”“
因而
”“
所以
”
,
“
由此观之
”
之类的语言标志。
考点诠释
论述类文本对论证的考查
,除分析判断论证思路外,还常常考查论证的方法。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
一、举例论证
——————————————————————————————————
[
典例
1]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文本信息,判断选项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
文本信息
]
在很多人眼里
,
“
互联网是平的
”
,
信息可以自由流动
,
人们可以自由选择
,
但这只是互联网
“
理想国
”
里的单纯想象
。
《
美国科学院院报
》
日前发布了一篇有关社交网络与个人政治立场的论文
。
研究者让支持共和党的人连续看一个月有关民主党的正面消息
,
让支持民主党的人连续看一个月有关共和党的正面消息
,
但最终的结果是
,
支持共和党的人更加讨厌民主党
,
支持民主党的人更加讨厌共和党
。
这也就是说
,
社交网络无助于弥合分歧
,
反而会将分歧扩大
。
[
选项
]
文中以共和党和民主党互看对方正面消息为例,旨在证明互联网不是
“
理想国
”
。
答案:
×
举例论证的是
“
社交网络无助于弥合分歧
”
。
举例论证,也叫事实论证,是一种运用材料证明观点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有论点,再有围绕论点举出的事例,用事例证明观点,最后归纳出结论。
二、引用论证
—————————————————————————————————————————
[
典例
2]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文本信息
,
判断选项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
[
文本信息
]
马克思说
:
“
人双重地存在着
:
从主体上说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
,
从客体上说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
。
”
这就是说
,
人是双重生命的存在
。
一方面
,
“
人直接是自然物
”
,
存在于自然之中
。
作为一种自然存在
,
隶属自然的本性规定了人如其他自然存在物一样
,
受自然必然性的支配
。
这是人存在的客观方面
、
物质方面
。
另一方面
,
“
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
”
,
而且是
“
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
”
。
作为一种自为存在
,
人的活动总是灌注着一种内在的渴望
、
憧憬
,
即要求在创造性活动中
,
通过自我意识
,
把自身从自在的自然世界中提升出来
。
这是人的存在的主观方面
、
精神方面
。
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
、
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的共在共存
,
人才能成为有生命创造的人
。
[
选项
]
马克思认为人是双重生命的存在,文章通过引用马克思的相关论述,提出论点。
答案:
√ 文段开篇引用,最后提出
“
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
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的共在共存,人才能成为有生命创造的
人
”
的观点。
引用论证又叫理论论证,是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
三、对比论证
——————————————————————————————————————————
[
典例
3]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文本信息
,
判断选项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
[
文本信息
]
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
,
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
,
文化视域限于国家
、
民族内部
,
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
,
比如斯多葛学派的
“
世界主义
”
等
,
但其思考方式是
“
以国家观世界
”
,
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
。
中国文化的
“
天下
”
蕴含了
“
天下无外
”
的理想
,
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内部是平等共存的
;
中国文化依循
“
修身
、
齐家
、
治国
、
平天下
”
的进路
,
从
“
身
—
家
—
国
”
逻辑同构的角度
,
最终达到
“
天下大同
”
的境界
。
与西方文化相较
,
中国文化中
“
天下
”
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
[
选项
]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的手法,说明中国文化中的
“
天下
”
观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
答案:
×
这段文字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说明中国文化
中
“
天下
”
的特点。文中虽举例斯多葛学派,只是说明西方
文化中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
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前者称为横向比较,后者称为纵向比较。
四、类比论证
—————————————————————————————————
[
典例
4]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文本信息
,
判断选项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
[
文本信息
]
历史的真相是唯一的
,
口述者对历史之真的追寻很像是盲人摸象
,
自以为摸到了历史真相
,
但他所触摸到的仅仅是部分的历史真相
,
是其历史记忆中的部分真相
,
离客观存在的历史之真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
口述历史研究
,
就是这样一种以挖掘历史记忆的方式无限逼近历史真实的追逐历程
。
[
选项
]
文章将口述历史比喻为盲人摸象,以说明口述历史与历史真相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答案:
×
文章不是
“
将口述历史比喻为盲人摸象
”
,作者
运用了类比手法。比喻是为了生动性,类比是说明相似性。
类比论证是将已知事物
(
或事例
)
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
(
或事例
)
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由于类比论证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其结论不是完全可靠,所以在表述上多用
“
可能
”
。
五、因果论证
————————————————————————————————————————
[
典例
5]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文本信息
,
判断选项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
[
文本信息
]
文化认同的同时
,
可以并行不悖地存在着强势的政治认同
。
江南士人一方面高度欣赏与玩味文采
、
文章等新的创意
;
另一方面
,
也不放弃内心深处的大汉情结
,
即对于中原故土或隐或显的深深怀想
。
江南认同是一种文化趣味
、
时代新潮
,
是对文明新意的认同
;
而大汉情结则是乡关之思
、
家国之痛
,
是对生命之根的认同
。
一方面崇尚新潮文化
,
一方面不忘本土故乡
,
正是矛盾身份的自我正当化
。
因而
,
江南认同虽强调突出的是文化
,
却必然具有文化的政治性
,
具有精神形态的话语权
。
[
选项
]
因为江南认同具有文化的政治性和精神形态的话语权,所以江南士人一方面玩味文采,一方面表达国家之痛。
答案:
×
因果倒置。
因果论证是根据客观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通过揭示原因来论证结果的一种论证方法。判断因果论证,不能停在想当然的
“
一因一果
”
的对应层次上,要善于多角度地分析原因和结果,避免
“
一果多因
”
和
“
一因多果
”“
因果倒置
”
等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
明清时期契约文书数量多种类丰。各类契约文书的规范化和格式化,意味着民众的契约实践及由此建构的社会秩序与运作机制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普遍化和统一性,形成了跨地域和制度化的特征。
②
传统中国契约基本框架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政治性质的契约。从先秦时代的盟誓或盟约,到秦汉以降的约法,如
《
约法三章
》《
约法十二条
》
等,均为统治者单方面向民众宣示的具有法律性质的
“
约
”
。二是私人之间通过合议缔结的契约。其种类和内容基本覆盖社会生活各领域,婚姻、交易、借贷、合股等以私人合议来建构社会秩序。三是介乎前两种间的具有建构共同体功能的契约,如家族或宗族、村落、商行及会社等制定的
“
约
”
。它们既有倡议者单方面宣示的
“
约
”
,也有参与者共同合议的
“
约
”
。这种类型的
“
约
”
,不仅具有支配性与合议性的混合因素,还体现了纵向关系与横向关系交叠的结构特点。就此而言,明清中国除了有通过法律建构与维系的身份社会,还有一个建筑在契约制度和礼俗习惯上的民间社会。因此,传统中国无疑是一个集身份、契约、礼俗于一身的复合社会。
③
这种民间契约秩序的形成有其原因。
④
其一,随着春秋战国时代土地私有化的产生发展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逐步形成了以小家庭为政治基础
(
赋税徭役
)
和社会基础
(
秩序结构
)
的局面。这种小家庭
“
共居同财
”
和
“
敬宗收族
”
,体现了法律及伦理的双重要求,唐宋以降
“
聚族而居
”
的大家族普遍存在,但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经济竞争和经济交往,仍是传统中国社会一个基本特点,是婚姻、田土、钱债、合股等常规契约得以滋生的领域。而笼罩在小家庭之上的宗族和以家族为基础的村落共同体的内部秩序,则成为法律难以深入管治的领域。于是,用以填补这一领域的宗族和村落层次上的家规族法与村规民约便运用而生。
⑤
其二,朝廷
“
基础权力
”
相对薄弱,不具备深度管治基层社会的能力,难以为民间契约实践提供全面的法律保护。朝廷正式权力止于州县,州县在人员不足、经费匮乏及交通阻隔的情况下,官府根本不可能渗透到乡村社会,并对私人空间进行深度管治,从而给基层社会留出了活动空间。
⑥
其三,朝廷疏于制定婚姻、田土、钱债和社会治理方面的法律典章,缘于没能力严格执行,采取
“
抓大放小
”
的治理模式
——
严格管控命盗犯罪,相对放任国土细故事宜。这种治理模式的形成,有社会自生自发因素,也有朝廷自觉撤退因素;表明朝廷不愿意也很难制定全面规范契约活动的法律。明清里老介入解决婚姻、田土、钱债等纠纷,主要依据契约协定,情感、礼俗、惯例等也是重要参考。官府通常采取
“
民不告,官不理
”
态度,仅在私人契约发生纠纷而提起诉讼的场合才会适度介入。即使民告,官也未必理,很可能将案件推给民间社会,让其自行解决;即使官理,也往往采取
“
调处息讼
”
方式解决纠纷,而非依法裁判。
⑦
明清时期家规族法与村规民约成为建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措施,贴近生活实际,有其独特地位、功能和价值。
(
摘编自徐忠明
《
传统中国社会的家规族法与村规民约
》)
一、整体读文:
梳理结构思路
,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你的理解分析
。
本文共
7
个自然段
,
可分为四部分
:
第一部分
(
第①自然段
)
:
。
第二部分
(
第②自然段
)
:
:一是政治性质的契约;二是私人之间通过合议缔结的契约;三是具有建构共同体功能的契约。
明清各类契约文书的规范化和格
式化,具有跨地域和制度化的特征
传统中国契约的三个维度
第三部分
(
③
至⑥自然段
)
:
:一是历史形成的局面;二是朝廷权力难以形成全面法律保护;三是朝廷采取抓大放小的治理模式。
第四部分
(
第⑦自然段
)
:
。
民间契约秩序形成的原因
明清时期家规族法与村规民约具有
独特地位、功能和价值
二、模拟训练:
根据文本及你的理解
,
完成下列题目
。
1
.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明清各类契约意味着社会秩序与机制有一定的普遍化和统一性,有跨地域和制度化特征。
B
.
从某种意义上说,明清中国还是一个以契约制度和礼俗习惯为基础而建构的民间社会。
C
.
以小家庭为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的局面是在土地私有化和户籍制度改革基础上形成的。
D
.
在私人契约因纠纷而起诉时官府才会适度介入,但通常采取
“
调处息讼
”
方式来解决。
解析:
A
项偷换概念,把原文
“
各类契约文书的规范化和格式化
”
换成了
“
各类契约
”
。
答案:
A
2
.
(
论证分析题
)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从三个维度介绍传统中国契约的基本框架,并对每个维度及其特征做了简要分析。
B
.文章从三个层面来论述民间契约秩序形成的原因,这三个文段构成并列的逻辑关系。
C
.文章列举里老和官府解决婚姻、田土、钱债等纠纷的做法时,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D
.文章是以总分总框架构思行文的,论证的主体部分呈现递进关系,论证层次清晰明了。
解析:
C
项
“
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
理解错误。从原文中的两个
“
即使民告
”“
即使官理
”
看,是假设论证和并列关系,而非对比关系。
答案:
C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法律旨在维护身份秩序,打击各种犯罪行为,契约制度是一种维护民间礼俗的模式。
B
.婚姻、田土、合股等常规契约是在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经济竞争和经济交往中产生的。
C
.只要人员经费足够,交通便利,官府就可渗透到乡村社会,对私人空间进行深度管治。
D
.因家规族法与村规民约具有建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功能,所以朝廷权力自觉撤退。
解析:
A
项表述错误。
“
契约制度是一种维护民间礼俗的模式
”
,无中生有。
C
项表述绝对化。
D
项强加因果。
答案:
B
答案:
采用了总
—
分
—
总的论证思路
,
采用了举例论证
、
因果论证等论证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