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2.5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元氏一中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创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时代。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战争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 27 -
家国情怀,已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做,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编自《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的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B. 文中的“边塞况味”,有的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有的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感。
C. 文中举王昌龄的《出塞》为例,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 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的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阐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 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C. 文章第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D. 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贤们诗词中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忧民”体现的是国与民在战争中的苦难。
B. 唐代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创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时代,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C. 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薪火相传的民族血脉,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 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家国情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表述错误,强加因果。
C项,文中举《出塞》为例是为了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
D项,“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只是杜甫的突出特征,不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偷换概念。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层层深入地论述”错误,第二、三两段不是层层深入的论述结构,是并列,由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可看出。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B项,“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于文无据,说法绝对。
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 27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4年中国就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目前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为4亿吨左右,并以大约每年8%的速度递增。
垃圾在不分类的情况下,往往只有两种处理方式,填埋和焚烧。然而,填埋浪费土地资源,产生有害渗滤液,存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隐患;焚烧会产生有害的灰渣和气体。那些未经安全处理的垃圾,兜兜转转,甚至可能回到我们的身体内。美国CNN做过一个调查,追踪8名志愿者的一周饮食,在他们体内发现了几乎所有的塑料类型。当我们还在为站在食物链最顶端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殊不知,链条的底端早已一片疮痍。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所以,垃圾分类,不仅是分类,更是在自救。有分类,才可能更好地无害化处理。
最近,网络上嘲笑上海强推垃圾分类的段子铺天盖地,因为对很多人来说,垃圾分类的最大影响就是自己的生活变得不那么便捷了。其实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就被确定为全国首批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19年过去了,收效甚微。看来,垃圾分类绝非只是“政府重视,资金到位”就能快速达成的。
(摘编自新浪微博2019年8月21日《垃圾分类,刻不容缓》)
材料二
1962年,林恩(Lynn W.R.)提出废弃物综合管理理念,其中垃圾管理的“金字塔”优先度层级已被全世界广泛接受。2017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简易处理比例为2.3%,卫生填埋处理比例为55.9%,焚烧处理比例为39.3%,生物处理比例为2.5%。
(摘编自《垃圾处理与利用的“金字塔”层级》,《科学世界》2019年第9期)
材料三
- 27 -
垃圾生命周期管理的策略依次为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尤以减量化为优先。减量化要求从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就要考虑产品废弃后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例如通过减少材料用量、降低重量和缩小体积等一系列手段减少产品废弃后的生活垃圾产量。在产品的消费过程中推进可持续消费模式,通过缩减不必要的消费、减少不必要的包装以及尽可能重复利用产品等策略,减少消费过程产生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处理要坚持大力推进资源化,尽可能回收资源和能量,例如从电子废弃物中提炼金、银、铜等金属资源,废弃塑料进行再生和建材化处置,有机垃圾进行堆肥和厌氧发酵等生物处理回收有机肥和生物燃气,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对于最终无法资源化的生活垃圾要进行安全的填埋处置,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
(摘编自杨建新《生活垃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科学世界》2019年第9期)
材料四
垃圾随意抛掷意味着社会文明还没起步;能够集中堆放,可认定社会文明的开始;如果进行分类处理,就算融入现代文明;只有精细化管理,该国家和地区方能进入先进社会行列。
德国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其垃圾循环利用率达65%左右。其城市垃圾分类实施开始于1904年,至今累计出台与垃圾管理相关的法律800余项、行政管理条例近5000条。从前端收集到末端处理,德国实现了全覆盖和全方位垃圾管理。配有专门的环境警察,每天展开专项巡逻,每周抽查各居民区的垃圾分类情况。
日本人认为“资源使用不当是垃圾,垃圾利用恰当是资源”,所以日本的垃圾分类环保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小学四五年级还专门开设了垃圾分类的课程。日本每户家庭的墙上都贴有两张时刻表——《电车时刻表》和《垃圾回收时间表》;每个社区都有垃圾分类的咨询电话;政府编有详细的《垃圾分类手册》。如果乱丢垃圾,很可能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最高罚款可达1000万日元。
(摘编自汪中求《垃圾分类背后的真相》,《企业管理杂志》2019年7月)
4. 依据前三则材料,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垃圾管理的“金字塔”优先度层级中,“减量化”在最顶端,具有最高综合效益;“简易处置”处于最底层,对环境影响也最大。
B. 依据林恩的废弃物综合管理理念,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约95%都采用卫生填埋和焚烧的处理方式,已基本实现“无害化”。
C. “减量化”意味着先从源头减量,在产品设计、生产时就要考虑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后续消费过程中也要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
D. 我们要坚持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处理“资源化”,对其中可以成为资源的部分尽可能地提取、回收、再生、利用,变废为宝,循环使用。
- 27 -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垃圾处理方式和分类意识还处于落后阶段,因而推行垃圾分类管理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B.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是说垃圾造成的环境问题,每个人都脱不了干系,所以参与垃圾分类管理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C. 日本人认为“资源使用不当是垃圾,垃圾利用恰当是资源”,由此可见,垃圾和资源可以相互转化,不存在无法资源化的垃圾。
D. 垃圾处理的水平反映了社会文明程度,对垃圾进行精细化管理,是国家和地区进入社会先进行列的前提。
6. 结合材料四,说说我国推行垃圾精细化管理还需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
【答案】4. B 5. C
6. (1)政府重视立法,严格执法;(2)社区积极参与,重视指导;(3)学校重视宣传,开设课程;(4)民众自觉进行垃圾分类。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筛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看是否存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颠倒等问题,从而判断正误。
B项,“已基本实现‘无害化’”错,原文“垃圾生命周期管理的策略依次为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尤以减量化为优先”“生活垃圾处理要坚持大力推进资源化,尽可能回收资源和能量”“最终无法资源化的生活垃圾要进行安全的填埋处置,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我国目前只是将大量的生活垃圾进行初步的“卫生填埋和焚烧”,根据林恩的废弃物综合管理理念还未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
C
- 27 -
项,“不存在无法资源化的垃圾”错,原文“对于最终无法资源化的生活垃圾要进行安全的填埋处置,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由此可知是存在无法资源化的垃圾的,“日本人认为‘资源使用不当是垃圾,垃圾利用恰当是资源’”不能得出“不存在无法资源化的垃圾”的结论。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原文“其城市垃圾分类实施开始于1904年,至今累计出台与垃圾管理相关的法律800余项、行政管理条例近5000条”“配有专门的环境警察,每天展开专项巡逻,每周抽查各居民区的垃圾分类情况”,可概括出“政府重视立法,严格执法”;原文“每个社区都有垃圾分类的咨询电话;政府编有详细的《垃圾分类手册》”,可概括出“社区积极参与,重视指导”;原文“所以日本的垃圾分类环保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小学四五年级还专门开设了垃圾分类的课程”,可概括出“学校重视宣传,开设课程”;原文 “垃圾随意抛掷意味着社会文明还没起步;能够集中堆放,可认定社会文明的开始;如果进行分类处理,就算融入现代文明”“日本每户家庭的墙上都贴有两张时刻表——《电车时刻表》和《垃圾回收时间表》”,可概括出“民众自觉进行垃圾分类”。
【点睛】做此类试题注意以下方面: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山
张世勤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连着下了数天的雨,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
- 27 -
今天天气放晴,雨后的阳光格外明媚,山谷间升起薄薄的雾霭,有一处山头上还挂着几道炫炫的彩虹、今天他该出山了,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早已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丝毫的单调,因为一切都有父亲在。
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牛车不住地颠簸、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他不觉得这些弯有什么不好,转一个弯,就换一种风景,换一片不一样的树,换一群不一样的鸟,换一壁不一样的花。对这条通往山外的路他早已烂熟于心。他回过头,只看见一车的柴,并没有看见父亲。他再次深切地感受到,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原来还从未有过,牛同他一样,熟悉这条山路,相信不用他跟着,牛也会自己沿着这条山路悠悠地走出去。
他用一根绵软的枝条轻轻抽在牛身上。他说,响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他想,牛对父亲看来也有感情了。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哎,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很熟练地转过弯去,然后走上了那条长长的缓坡。走完缓坡,又要转弯了,牛却又无缘无故地停了下来。他心里想,父亲没有了,不和父亲在一起,就是不顺。这么想着,再次叹口气,把心里的话说了出来:爹,转弯了。这一说,牛竟然熟练地转过了弯儿。
他终于明白,数年来,每到转弯处的提醒,不单是提醒了父亲,也提醒了牛)现在到了转弯,他一言不发,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
接下来的路,他和牛就顺畅得多了。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像原来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蓝裤,红红的上衣,两眼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艳的红。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他把木柴装车后,都要带上一点山货,常带的是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既有点甜,又有点酸。口感好,很开胃。这些小红山果都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带着不为卖钱,而是到山外后,摊在木柴一边,供人品尝。
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在摊子前转过来又转过去,盯着红红的山果,问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他看着她,大方地抓起一把,塞到她手里。女人的脸红了一下,就像天又亮了一层。
- 27 -
第二天,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这个不稀罕,山里有的是,摘都摘不过来,不值钱。她说,山里好吗?他说,很好,什么好吃的都有,红山果不过是其中的一种,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鸟、山鸡、野兔,山溪里还有小鱼小虾小螃蟹,山树上樱桃、葡萄、山检、石榴……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她坐在空空的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红苗说,我想告诉我爹,于是红苗面对群山,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青树说不打明天就没法出山了。红苗说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那可不是。过去我和爹每年都要种下不少树呢!红苗说那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给自己说,转弯,转弯。父亲走后,他什么也没想,就沿着父亲的路走下去,像大山里来来回回移动的一块石头,结结实实过着自己的日子而现在,红苗让他到山外的小镇上采买各种种子:树种,瓜果种,蔬菜种。
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像过去那样单调,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说我想给我爹说说青树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选自《洛阳晚报》)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孤独的牛”像“一个小黑点”与后文对红苗“一抹鲜艳的红”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主人公心境的变化和生活的转变。
B. 文中下划线句子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技巧上是语带双关,既可以理解为牛在青树提醒下顺畅地走山路,也可以理解为青树人生道路逐渐开始变化。
C. 作者用勤恳的牛在熟悉的路上需要提醒才知转弯,意在表达:在熟悉的生活中,人往往也需要外在的提醒和引导,才可能打破僵化思维,走出新路。
D.
- 27 -
老牛可看作远山人的象征,它身上既有老一辈勤恳坚韧而顽固保守的性格特征,又有像青树这样年轻一辈人勤劳踏实而主动进取的精神品质。
8. 文章除了刻画青树这一形象外,还写了姑娘红苗,请结合文章内容,试着分析红苗这一形象特征。
9. 文章中多次出现“爹,(我)转弯了”,请结合文本试着概述“转弯”的几层意思。
【答案】7. D 8. 红苗是一名有思想姑娘。①勤劳能干。“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②头脑灵活,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看到青树带的山果萌生了卖山果的想法,面对青树的不解,她的解释是可以“卖山果”“种果树”,把山里常见的山果运往山外使之成为可以赚钱的商品;③有眼光有主见。面对山里人习以为常的山果,她看出潜在的赚钱机会,她还“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主动选择“我转弯了”,并因此也找到自己的幸福。
9. ①故事情节的“转弯”。情节发展变化——父亲在世,青树在后边提醒父亲,父亲去世青树在牛后边提醒。在山里赶路,需要转弯,人也需要转弯。②文中人物生活的“转弯”。青树在红苗的提醒和帮助下,完成了从“大山里来来回回移动”打柴为生的生活向种果树、卖水果赚钱的生活的转变。红苗经济头脑的灵活,引起青树生活的变化。③思想的转弯,升华主题。人生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往往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做岀主动选择,而在自己还不具备主动选择的条件下,能善于听从别人的提醒,并付诸行动。能做到这两点,往往就能走岀人生新天地,开创人生新境界。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D项,青树勤劳踏实可以在文章中看出,但是并不能看到他怎么“主动进取”,相反“早已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父亲走后,他什么也没想,就沿着父亲的路走下去,像大山里来来回回移动的一块石头,结结实实过着自己的日子”,后来的变化也不是主动变化,而是红苗的提醒和指点,才让自己的生活发生改变。另外,文章也没有明显的交代或暗示老一辈“顽固保守”。
故选D。
【8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题干问的是“请结合文章内容,试着分析红苗这一形象特征”,此题从主要性格“聪慧”“勤劳”“灵活”“有主见”的角度概括人物红苗的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结合“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分析,说明红苗勤劳,有眼光。结合“红苗说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那可不是。过去我和爹每年都要种下不少树呢!红苗说那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等分析,说明红苗头脑灵活,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红苗主动与青树交往,看重青树的朴实,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说明她有眼光,有主见。先概括红苗的形象特点,再结合小说的情节,分点回答。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结合文本试着概述‘转弯’的几层意思”,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一种深刻的内涵,甚至还有第三种更深刻、更深远的内涵。这句话是青树与父亲一起驾车遇到转弯时养成的习惯,然而父亲已经不在,青树仍习惯性地喊,既表现出青树对父亲的依赖,也写出青树失去父亲后的悲伤孤寂;这句话同时联系了老牛的反应,借青树与老牛相依为命的孤寂,来引出后文情感的变化。在山里赶路,需要转弯,人也需要转弯。结合“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给自己说,转弯,转弯。父亲走后,他什么也没想,就沿着父亲的路走下去……树种,瓜果种,蔬菜种”分析,本文写的青树命运从失去父亲的孤寂到红苗走到他身边,给他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正是人生的转弯。它既是道路的转弯,又象征着生活方式和心态的转变,更符合主题,青树和红苗因观念上的转变走向了更美好的生活。青树的人生转弯不仅具有个人意义,也让人思考其他大山住人的生活该如何转变。
【点睛】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
- 27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赵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秦与赵相距长平 距:通“拒”,把守
B. 赵使廉颇将攻秦 将:将军
- 27 -
C. 为假相国 假:代理
D. 多与使者金,令毁之 毁:杀害
1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B. 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C. 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D. 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赵括在被困之时,贪生怕死,只派出精兵锐卒作战,但最后还是被秦军射死了。
B. 长平之战后,秦军又包围了邯郸一年多,几乎就要攻陷城池,等到楚国和魏国的救兵来了,秦军才离去。
C. 廉颇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他。等到他被重新任用为将军,门客们又回来了。廉颇就生气地把这些趋炎附势之徒赶跑了。
D. 赵使者因为接受了郭开的贿赂,所以在见过廉颇之后,回报赵王时说的话完全不符合其见到的实际情况。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2)楚闻廉颇魏,阴使人迎之。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住调弦的短木再去弹琴一样不知道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2)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暗中派人去迎接他。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A项,“距”,通“拒”,应译作“对阵”。
B项,“将”,动词,应译作“率领军队”。
D项,“毁”,动词,应译作“诋毁”;
- 27 -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本题中,“然”表示转折关系,所以“然”之前应断开,由此排除A、C项;根据文意,“三遗矢”是“顷之”就发生的事,因此“顷之”后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项。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作答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的题型,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等。做题时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对比对即能发现问题。
A项,“赵括在被困之时,贪生怕死”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赵括“自搏战”,说明赵括并不是贪生怕死,而是才智不足,决策错误。
C项,“廉颇就生气地把这些趋炎附势之徒赶跑了”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廉颇曰:‘客退矣!’”,但在门客一番说辞之后,文中并没有说廉颇有否将这些人赶走。
D项,“回报赵王时说的话完全不符合其见到的实际情况”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而赵使回报赵王时说的是“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使说廉颇“尚善饭”,是符合见到的实际情况的,并不是完全不符合。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
- 27 -
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固定短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补,最后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做好翻译题,一要结合语境即语句的上下文理解其意思,二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做到字字落实。
本题翻译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以”:凭借;“名”:名声;“使”:任用;“胶柱”:用胶粘住调弦的短木;“徒”:只;“合变”:灵活应变;“闻”:听说;“阴”:暗中;“迎”:迎接。
【点睛】文言文的翻译,大体上是由学生的语感、知识水平决定的,但是,我们也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参考译文:
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得很厉害,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不肯应战。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忌讳的,就只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于是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住调弦的短木再去弹瑟一样不知道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籍,却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没有听从,还是命赵括做了大将。
- 27 -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就把廉颇的规定制度全都改变了,又撤换了原来管事的军吏。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后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国军心涣散。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饿得没有办法,赵括就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最后投降了秦,结果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自己,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
自邯郸解围五年之后,燕国采纳栗腹的计谋,他说:“赵国的壮丁全都死在长平了,他们的遗孤尚未长大成人。”便发兵攻赵。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于是包围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赵王把尉文赐给廉颇,封号是信平君,让他任代理相国之职。
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他了。等到又被任用为将军,门客又重新回来了。廉颇说:“先生们都请回吧!”门客们说:“唉!您的见识怎么这样落后呢?天下之人都是用市场法则进行交往的,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着您;您没有权势了,我们就离开,这本是很常见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又过了六年,赵国派廉颇进攻魏国的繁阳,把它攻克了。
赵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即位,派乐乘接替廉颇。廉颇大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跑了。廉颇于是逃奔到魏国的大梁。
廉颇在大梁住了很久,魏国对他不能信任重用。赵国因为屡次被秦兵围困,赵王就想重新用廉颇为将,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颇,看看他还能不能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给了使者很多钱,让他回来后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为了这件事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着铁甲骑上马,来表示自己还可以重用。赵国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已老,还能吃很多饭,可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有再征召他。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暗中派人去迎接他。廉颇虽做了楚国的将军,并没有战功,他说:“我想指挥赵国的士兵啊。”廉颇最终死在寿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14. 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 27 -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此时已入素秋,本已气肃天清,却又加此一番秋雨,更是纤埃如雾,尽皆浣去,一澄如洗。
B. “渐霜风”三句写风紧日斜之境。当此之际,秋意更深,雨洗暮空,凉风忽至,关河肃杀凋零之气已浓,残阳照着高楼,一片冷落之景象。“紧”字突出了雨后傍晚的江边寒风渐冷渐急。
C. “是处”两句,由苍莽悲壮转到细致沉思,由俯察而转至仰观,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景象。“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
D. “惟有”两句写的是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这令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乃“无情”,蕴含了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15. 下片中,词人抒发了什么感情?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
【答案】14. C 15. 抒发了词人的羁旅之悲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在抒情方式上,词人直抒胸臆,巧妙的是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高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得更为曲折动人。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掌握关键信息,最后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选项。
C项,“由俯察而转至仰观”说法错误。“渐霜风凄紧,关何冷落,残照妆楼”,这三句是写高处的景象,凄冷的寒风和着潇潇暮雨紧相吹来,关山江河都冷落了,残日的余辉映照着作者所在的高楼,进一步烘托凄凉、萧索的气氛,悲壮阔大;而“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这两句是写低处所见,到处花落叶败,万物都在凋零。因此,不是“由俯察而转至仰观”,而是“由仰观而转至俯察”。
故选C。
【15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思想情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时,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时,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此题可结合词的注释,抓住关键词,通过联想来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本题中,词的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从上片写到的景色看,词人本来是在登高临远,而下片则用“不忍登高临远”一句领起。登高临远是为了看看故乡,故乡太远是望而不见,看到的则更是引起相思的凄凉景物,自然使人产生不忍的感情。“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这是全词中心。“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两句向自己发问,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乡的凄苦之情,回顾自己落魄江湖,四处漂泊的经历。问中带恨,发泄了被人曲意有家难归的深切的悲哀。有问无答,因为诗人不愿说出来,显得很含蕴。一个“叹”字所传出的是千思百回的思绪,和回顾茫然的神态,准确而又传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又从对方写来,与自己倚楼凝望对照,进一步写出两地想念之苦,并与上片寂寞凄清之景象照应。虽说是自己思乡,这里却设想着故乡家人正盼望自己归来。结尾再由对方回到自己,说佳人在多少次希望和失望之后,肯定会埋怨自己不想家,却不知道“倚阑”远望之时的愁苦。结尾与开头相呼应,理所当然地让人认为一切景象都是“倚阑”所见,一切归思都由“凝愁”引出,生动地表现了思乡之苦和怀人之情。因此,词的下片抒发的就是抒发了词人的羁旅之悲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在抒情方式上,首先,词人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直言自己“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坦率地写出了游子思归之情。其次,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句又从对方写来,与自己倚楼凝望对照,进一步写出两地想念之苦,并与上片寂寞凄清之景象照应。虽说是自己思乡,这里却设想着故乡家人正盼望自己归来。佳人怀念自己,处于想象。本来是虚写,但词人却用“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样的细节来表达怀念之情。仿佛实有其事,见人映己,运虚于实,情思更为悱侧动人。结尾再由对方回到自己,说佳人在多少次希望和失望之后,肯定会埋怨自己不想家,却不知道“倚阑”远望之时的愁苦。“倚阑”、“凝愁”本是实情,但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化实为虚,显得感情曲折。生动地表现了思乡之苦和怀人之情。
【点睛】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
- 27 -
.确定诗歌类型。通过读题目、作者和诗歌的题材,看出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明确这诗词写的是什么,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2.抓关键句,体味情感。从律诗的一般规律来看,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两联。(注重绝句的三四句,律诗的首尾联)3.抓意象和重点词语,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深悟情感。4.品艺术特色和抒情方式。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运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表达出来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荀子的《劝学》篇中,也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句是:“_______,________。”
(2)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 _________,__________对此作了直接描述。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答案】 (1). 吾尝终日而思矣 (2).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 万里悲秋常作客 (4). 百年多病独登台 (5).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6). 师不必贤于弟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背诵,重视积累,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本题默写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尝”“终”“须臾”“常”“作”“是故”“贤”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前,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3月26日晚,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并发表题为《携手抗疫 共克时艰》的重要讲话。这是中国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尽责担当的重要一页。
- 27 -
面对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及其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提出中国经验,介绍中国主张,阐述中国倡议,作出中国贡献。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 战,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来自中国的“四点倡议”,( ),赢得国际社会积极响应。
国际社会公认,中国发挥的建设性作用,为世界各国合力战胜疫情注入了正能量,带来了新希望。疫情在全球多国多点 ,中国基于本国业已取得的抗疫经验积极 他国,推动国际合作。中国向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塞尔维亚、柬埔寨、巴基斯坦派遣医疗专家组,实施对89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的抗疫援助,同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近20场经验分享视频会议,让世界同感中国 的情怀、天下为公的胸怀。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狙击 爆发 支援 同甘共苦
B. 阻击 爆发 支持 同甘共苦
C. 狙击 暴发 支持 患难与共
D. 阻击 暴发 支援 患难与共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以团结合作为基调,既强调加强疫情防控又兼顾世界经济发展
B. 既强调加强疫情防控又兼顾世界经济发展,以团结合作为基调,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
C. 以团结合作为基调,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既兼顾世界经济发展又强调加强疫情防控
D. 以团结合作为基调,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既强调加强疫情防控又兼顾世界经济发展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面对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及其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介绍中国经验,提出中国主张,阐述中国倡议,作出中国贡献。
B. 针对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及其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阐述中国经验,介绍中国主张,作出中国倡议,提出中国贡献。
C. 面对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及其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提出中国经验,作出中国主张,阐述中国倡议,介绍中国贡献。
D. 针对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及其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介绍中国经验,阐述中国主张,提出中国倡议,作出中国贡献。
【答案】17. D 18. D 19. D
【解析】
- 27 -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第一组,狙击:指的是暗中埋伏、伺机袭击,这是一种偷袭的作战方式。阻击:以防御手段阻止对方的行动,是公开的对抗和较量,目的是阻敌前进、断敌退路。依据语境应该填入“阻击”。
第二组,爆发:(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战争。暴发:着重指突然而且猛烈发作,多半由外部条件促成,如“山洪~”。此处“暴发”“爆发”均可。依据语境应填入“暴发”。
第三组,支援:用人力、物力、财力或其他实际行动去支持和援助。支持:支援,赞同鼓励。依据语境应填入“支援”。
第四组,同甘共苦:意思是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患难与共:意思是同心协力,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依据语境应填入“患难与共”。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D项,前文是“来自中国的‘四点倡议’”,后文是“赢得国际社会积极响应”,说明中间部分是“四点倡议”能赢得国际社会积极响应的理由。“基调”是基础和背景,应该放在最开头。先“立足当下”后“着眼长远”,与之搭配的,应是先“加强疫情防控”后 “兼顾世界经济发展”,更符合逻辑层次。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 27 -
本题主要错点均是搭配不当。前半句的“面对”强调“遭遇”疫情,“针对”强调述说的对象,更符合我国介绍经验的语境。后半句“经验”应该搭配“介绍”,“倡议”搭配“提出”,“贡献”搭配“作出”,“主张”可以“阐述”。
故选D。
20.请对下面这段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
人民网北京3月28日电(记者孝金波)今日上午10时,中欧班列(武汉)X8015/6次运载50只集装箱从中铁联集武汉中心站始发。班列将从阿拉山口出境,预计15天后抵达德国杜伊斯堡。这是自疫情防控以来,从武汉开出的首趟中欧班列,标志着中欧班列(武汉)恢复常态化运营。
在武汉疫情防控持续向好的形势下,为支持当地企业复工复产,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公司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以快速恢复班列常态化开行为目标,统筹协调管内运输资源,提前做好货源、箱源、车源、劳动力组织工作,细化制定中欧班列开行方案,优化受理、配车、装车、制票、开车等各项作业流程,开辟快速通道,确保了此趟班列如期开行。
据悉,这趟班列装载的近九成货物为武汉本地企业生产。其中有支援欧洲各国的医用无纺布、医用桌布等总重166.4吨的疫情防护用品,分别用19个集装箱装运,占总运量的38%。班列同时搭载的还有汽车配件、电子产品、通信光纤和用于匈塞(匈牙利—塞尔维亚)铁路工程建设的物资。班列抵达目的地后,随车货物将分拨至德国、法国、匈牙利、捷克、波兰等国。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中欧班列(武汉)常态化开行后,将为恢复本土企业进出口贸易提供有力保障。
【答案】中欧班列(武汉)恢复常态化运营,在武汉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形势下,这为恢复本土企业进出口贸易提供有力保障。(在武汉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形势下,中欧班列(武汉)恢复常态化运营,这为恢复本土企业进出口贸易提供有力保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新闻属叙事类文体,采用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当然有的新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提取出来。
通读文段,第一段核心信息是“中欧班列(武汉)恢复常态化运营”,第二段主要介绍了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公司为中欧班列恢复常态化运营所做出的努力,第三段介绍了中欧班列恢复常态化运营的意义,“将为恢复本土企业进出口贸易提供有力保障”。综合这方面的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 27 -
【点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21.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在横线上填写结论性的句子(不超过30字)
辛弃疾以杰出的爱国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传世词600多首,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占三分之二以上,数量之大,自有“词”这种诗体以来,1400年间,尚无人能望其项背。
爱国是辛词一大主题。生态则是辛词的又一大主题。一册稼轩词,展卷读去,从卷首到卷尾,满纸山川之美、草木之秀,让人目不睱接,间以风雨之声、虫鸟之鸣,令人心动神驰。其中还有词人与青山的深情对视,与苍松的幽默调侃,与鸥莺的真诚结盟,更有对白莺的生态建议,让人的心灵情怀,受到难得的洗礼和升华。辛弃疾的生态词,是我们尤其应该珍惜的人文精华。
【答案】辛弃疾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也是我国最伟大的生态词人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及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对材料进行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题干要求“在横线上填写结论性的句子”,需要分别分析两段材料的内容,第一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爱国词的贡献,第二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生态词的贡献。因此,我们就可以整体把握文意,概括出结论性的句子,如辛弃疾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词人,也是杰出的生态词人。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20年春,我国遭遇了“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社会各界除了众志成城,也展示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构成了疫情面前的众生百态。翻开疫情这本深刻而又丰富的教科书,我们可以把感动当做激励,把警醒当做智慧,把教训当做财富,把经历当做成长……
面对疫情,面对“战疫”,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交出你的“学习心得”。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参考范文:
- 27 -
春天依旧是春天
今天是呆在家的第 N 天。
早晨起来趴在窗边向外看,可以看得很远。
很多楼,没有人。
天暗下来一层颜色。砖红色的楼房映得灰扑扑的。风很大,隔着玻璃都能拾得一丝丝凉意。站在四楼往下望,只有四辆车。楼下的店铺都关着门,停业通知的边缘已经卷起了。我想打开窗子,深呼吸一下,也想出门透透气。想想还是算了,出门要戴口罩,天上也看不到一只鸟。
高三刚放假时,公交车上,一个阿姨戴着口罩,我看着她。一个星期后,我下楼去便利店买两瓶啤酒。没带口罩,口罩上方的目光直直地落在我身上,我好像变成了那个阿姨。
网上看到好多新闻。看见匆匆离开的背影。看见布满勒痕却仍笑着的脸。看见隔着防护服的拥抱。看见躺在冰凉地板上入睡的年轻身躯。看见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握着扫帚的手,看见空荡荡的公交车上稳稳的掌在方向盘上的手。那么多的画面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我们能安心呆在家里,是因为他们承担了我们本该承担的重量。
可是我也看见不少装牛的人,不戴口罩四处溜达,还要与劝告他们的人“殊死搏斗”;可是我也看见不少装傻的人,隐瞒病情盲目自信,传播病毒和丑恶;可是我也看见不少装睡的人,用语言当武器,让冲在第一线的人们面对危险肩扛希望,却腹背受敌,背上满是滴着血的利刃。人们啊,什么时候才能醒来,不做看热闹看笑话的人;什么时候才能醒来,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中国人。
疫情当前,我们更应该清醒,更应该守住自己的善良。
在有人试图忽略心底那一丝不安时,有人正声嘶力竭。
在有人试图掩饰良心抛却的东西时,有人正负重前行。
鲁迅先生说过,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光。我们应当尽量发光。因为那黑暗里的一点点光,在远处会特别耀眼,其他的光会看到这点光。微光会吸引微光,微光会照亮微光,相互吸引相互拥抱。将那一点点光聚集起来,就能让声嘶力竭的人们负重前行的人们明白,他们并不孤单。
我站起来向楼下看,一个戴着口罩的叔叔拎着一袋菜急急的往家走。
有点想出门散步。
我告诉自己,再等一下,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再等一下。
- 27 -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面对疫情、面对“战役”,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交出你的“成长答卷”,把握材料的重心所在,再联系自己的感悟或经历立意作文。
1.审题:首先解读材料,交代了背景,2020年的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各行各业人员呈现出人生百态。抓住关键句“我们可以把警醒当做智慧,把教训当做财富,把经历当做成长”,正切合题干要求“面对疫情、面对‘战役’,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交出你的‘成长答卷’”,在困难面前是怎样成长与成熟的,是怎样反思警醒自我的,重在正能量的发挥。可写某一人的表现;可写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2.参考立意:(1)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2)从我做起,严格要求(3)国家有难,匹夫有责(4)祖国妈妈,我们和你在一起(5)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3.行文结构:本文从独特的个人感受入手,写日常所见所感,看似平淡的述说里是中学生细腻敏感的心。简单的情境背后有个人生活的折射,有对中国人民战疫情中的担当的感悟。从戴口罩和不戴口罩的角色转换后深思: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今天的局面?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看见”了人性的善和美,“也看见”了人性的恶和丑。十八岁的人生经历的这场战争也是作者的一堂大课。越是危难时刻越能更清楚地看清人性,越能更清楚地感知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力量。在这场精神的洗礼中,独立思考与随之带来的价值选择让学生们成熟了许多。结尾的“再等一下,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再等一下”表明了作者对此次战役必胜的信心。
4写作素材:
(1
- 27 -
)这个春节不平常。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全面展开,广大党员干部、医护人员等奋战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各行各业都有人在坚守岗位,为防控疫情提供保障,为万家团圆提供守护。这些最美“逆行者”,用他们的坚守与奉献,为人们构筑起一道健康防线。面对疫情扩散的风险,坚守是最有力的回答。武汉广大医护人员冲锋在前,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成为这个春节最可敬的“白衣战士”;各地支援武汉的医疗队迅速集结,向着武汉出发;曾奉命赴北京小汤山抗击非典的南方医院医疗队主动请战,誓言“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传统佳节,因坚守而动人;防控疫情,用奋战来回应。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用自己的行动,承载了多少人的健康;用自己的舍弃,换来了多少家庭的团圆,这不仅体现着敬业与奉献的价值追求,更展现出一种超越“小家”、成就“大家”的高尚境界。
(2)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的一位医护人员在志愿申请书上写道:“如有需要,我自愿报名申请加入医院的各项治疗病毒性肺炎的活动。不计报酬,无论生死!”这些天,很多医护工作者奋战在疫情的第一线。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危难面前挺身而出,誓言“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彰显了医者的职责和本色。从一线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到参与决策的高级专家,医者既需要专业的医疗知识,更需要无畏的职业操守。大灾面前见本色,关键时候看品格。在这场人与病毒的战斗中,医护人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医学誓言。
(3)元宵晚会上,诗朗诵《你的样子》感人至深,火遍全国。“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也强势刷屏。不是长发飘飘才叫可爱,也不是浓妆艳抹才叫美丽;那一道道在脸上勒出的血痕也是娇艳,那隔空给人的拥抱也是“暖萌”。你的样子我们铭记在心,你的精神我们世代传唱,你的勇气我们继承发扬,因为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你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让14亿人都成为你的样子,我们就能在春暖花开之时,看到你脱下防护服、揭开口罩露出灿烂的笑容。
(4)为了防止疫情失控蔓延,武汉在1月23日宣布关闭离汉通道,武汉人也积极响应号召,挑头退了票,主动取消外出探亲、度假的计划,本着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的态度,自我隔离。即便是在离汉通道关闭前从武汉离开、返乡的人,也纷纷去社区登记。可以不点赞这些行为,但绝不应该冷语相向,甚至恶意伤害。武汉是新型肺炎猛烈爆发的地方,武汉人也是受害者,而不是加害人。对抗病毒,是一场人与病毒的战争,而不是人与人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爱,而不是恨和冷漠。要让爱成为对抗病毒的特效药,不要让冷漠成为加剧病毒危害的催化剂。
(5)做“守护者”,就是担使命、保安康。做“修行者”,就是宅其身、抱道行。做“识途者”,就是要做到游必有方。没有人喜欢危机,但遭遇危机时,人却可能获得更厚实的成长。这种成长能不能发生,取决于家长有没有带领孩子,过一种进步的生活。内心清晰了,行动上才能坚定。如果家长第一想到的是,要全家人的生命健康。好,那就从疫情防控要求和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出发,注重细节,做出改变;接下来呢,也许您想要的是,尽可能让孩子高效学习,尤其是临近中高考的孩子,那请问问孩子:您做些什么,能促使这个目标的实现?
(6
- 27 -
)据不完全统计,湖北抗疫一线女性医务工作者达数十万名,上海出征武汉的医生中过半数为女性,山东支援湖北医疗队近六成是女性。面对肆虐的病毒,她们义无反顾、救死扶伤,越是艰险越向前;为构筑群防群控的严密防线,她们坚守岗位,耐心细致把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防护服上写下的名字,是她们对生命的郑重承诺;被汗水湿透的衣背,是她们知重负重、尽心尽职的写照。抗疫一线的“铿锵玫瑰”,用她们在这场严峻斗争中的行动和精神证明,她们不愧为新时代的中国女性,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巾帼英雄、女中豪杰!
(7)当然,这世上也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生命的酒杯,不可能总是盛满可口的甘醴,苦酒也是成长的滋味。一帆风顺,显示不出水手的坚强;百转千回,才有百炼成钢。恰恰是在跌倒的时候,奋斗才能凸显其意义。“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因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用力活着,才有分量;向前奔跑,才能抵达。愿你青春灿烂,愿你前途光明。——《人民日报》写给青少年的信
- 27 -
相关文档
- 河北省元氏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2021-06-0616页
- 河北省元氏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2021-06-0515页
- 河北省元氏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2021-06-0327页
- 河北省元氏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2021-06-0215页
- 河北省元氏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2021-06-018页
- 【物理】河北省元氏县第一中学20192021-06-016页
- 河北省元氏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2021-05-319页
- 河北省元氏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2021-05-2714页
- 河北省元氏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2021-05-2415页
- 【物理】河北省元氏县第一中学20192021-05-2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