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01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10 课 过秦论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贾谊(前 200—前 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18 岁时以
文才显名,20 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倚重。因提议改革政治,
遭权贵、老臣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
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 33 岁。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一派。所著政论以《过秦论》《陈政事
疏》《论积贮疏》最有名。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颇有文采,感染力很强。
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原有集,后散佚,今人辑有《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
【重点理解】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 约从离衡(衡,通“横” )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称为“合纵” )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通“亢”,高 )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 /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在国内,对内;外,对外)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
北)
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在北方)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深谋远虑(远,从长远)
2.名词作动词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作窗户;枢,系户枢)
④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
⑤《过秦论》(过,指摘过失)
3.形容词作动词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
4.形容词作名词
①据崤函之固(固,险要的地势。)
②自以为关中之固(固,坚固的屏障。)
③尊贤而重士(贤,贤者,贤能的人。)
④因利趁便(利,便利的条件;便,便利的条件。)
5.动词作名词
①追亡逐北(亡,逃跑的人;北,溃败的军队)
6.使动用法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斗,使……争斗)
②会盟而谋弱秦 /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弱,削弱)
③约从离衡(离,使……离散)
④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使……漂浮)
⑤吞二周而亡诸侯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灭亡)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⑦以愚黔首(愚,使……愚蠢)
⑧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7.意动用法
①尊贤而重士(重,以……为重,看重)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被动句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③谪戍之众
④天下诸侯已困矣
3.省略句
①尝以十倍(于秦)之地。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④聚之(于)咸阳。
⑤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⑥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
⑦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⑧身死(于)人手。
4.宾语前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③崤函之固,自若也
5.定语后置
①伏尸百万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③金城千里
6.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②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六、名言名句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七、文学文化常识
1.贾谊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代表作有:
政论文:《论积贮疏》、《过秦论》、《陈政事疏》;
辞赋:《吊屈原赋》、《鵩鸟赋》。
2.战国四公子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四人均以“善养士”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又称“战国四君子”。
3.天下的别称
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4.九州
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
雍州、梁州。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
5.山东、关中、河
山东:指崤山以东。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河:特指黄河。如“河南”指黄河以南,“河北”指黄河以北。
6.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7.合纵、连横
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亦作“合从”。
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亦作“连衡”。
【难点探究】
1.本文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
【探究】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
孝公开始的。这一点,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已经说明了,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
室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
了“地利”“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2.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探究】① 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作者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
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
这就转入守势了。处于攻势“高诈力”,处于守势“贵顺权”。“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秦
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这是贾谊的基本观点。要讲清这一点,就
必须以史实为据,说明秦的兴亡过程。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例如
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卬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
山东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横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土日广,
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作者把所有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
说到秦统一全国后,则着重揭露秦始皇压迫人民的政策──这其实是“诈力”策略的继续。这个事实
充分说明:秦在转入守势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过秦论》中篇语),它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
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政论叙史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求细节的准确。
② 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述集中在第 5 段,上文已有说明。这里只作一点补充:必须把这
种对比放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
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
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孟子说:“失民
心者失天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这样来论述,自然突出了文
章的中心论点。
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探究】贾谊是汉赋的早期作家,这篇文章不是赋,却带有赋的特色。它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
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个短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
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气势。行文多用骈偶,琅琅上口。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
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
鞭笞天下”;有时骈语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
以为固”。如此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4.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事实来证明其论点的?联系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
说说你的看法。
【探究】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不施仁义。作者用举事实、作比较的方式证明其论点的正确。有两
方面的比较,一是秦取得天下前后的比较,“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因
此,秦亡不是国家变小变弱了。另一方面是陈涉与“九国”的比较。昔日作为诸侯国的秦,与拥有“十
倍之地,百万之师”的九国较量的结果是胜利;取得天下之后,与陈涉这不能与九国“同年而语”的
氓隶之人较量的结果是失败!这原因是什么呢?作者得出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如何评
价这个结论,这个结论有无局限性?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评说,如,战国四公子(信陵君、平原
君、孟尝君、春申君)“宽厚而爱人”,但结果如何?贾谊所说的“仁义”的内容有无局限性?等等。
5.熟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1)本文意在指出秦之过失,但一上来却用大段篇幅叙述秦攻取天下的过程,你认为作者有何用意?
(2)最后两段写到陈涉起义,作者却极言“陈涉如此之微”,并拿陈涉与六国之师作了对比,这对于
证明作者论点有何作用?
【探究】(1)作者写秦孝公独占天下、虎视耽耽、咄咄逼人的气势,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
业,用意是与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作对比。(2)作者极言陈涉的弱小、低微,是为了告
诉读者:一个国家疆域广,实力雄厚,未必就是战胜对手的永远的和最起作用的因素。为什么“成败
异变,功业相反”呢?经过对比后,更加强调了作者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古人为了使文章有变化,不呆滞,遇到上下文有相同的字词重复出现的情况,就用近义词代替,避
免“同字重出”。这种情况在连用结构相同的句子时,更为常见,找出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近义词,并
附上相关的句子。
(1)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2)席卷天下....
(3)南取.汉中
(4)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5)宰割..天下
(6)蒙.故业
(7)率.疲弊之卒
(8)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探究】1.拥雍州之地(拥、据,近义。)2.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包举、囊括、并吞、
席卷,近义。宇内、四海、八荒、天下,近义。)3.西举巴、蜀(举、取,近义。)4.齐明、周最……
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之伦制其兵(徒、伦、属,近义。)5.分裂山河(分裂、宰割,近义。)
6.因遗策(因、蒙,近义。)7.将数百之兵(将、率,近义。)8.氓隶之人、迁徙之徒(人、徒、
子,近义。)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②人生如河.,生命如水
B.①囊括..四海之意 ②他们囊括..了所有比赛项目的冠军
C.①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②月色下的阡陌..纵横交错
D.①赢.粮而景从 ②输了比赛,却赢.了世界
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开关延.敌 ②将赛事截止延.至本月 20 日
B.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②一句话就笑眯眯的刺中对方要害..
C.①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②歌颂光明,鞭笞..黑暗
D.①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朝着花香与幸福的方向迁徙
2.B【解析】A 项,古:邀请,今:延续。B 项,古今都指“重要的,关键的部位”。C 项,古:治理;
今:批评、指责。D 项,古:被征发戍边,今:转移。
3.下列加点词“制”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A.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B.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C.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D.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3.A【解析】例句与 A 项中的“制”意思都是“制造”。B 项,规模。C 项,制服。D 项,统率、指挥。
4.下列加点词“亡”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A.燕虽小国而后亡.
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4.D(例句与 D 项中的“亡”意思都是“丢失、失去”。A 项,灭亡。B 项,逃兵、逃亡的人。C 项,
通“无”,没有。
5.下列加点词“固”的意义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A.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B.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C.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D.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5.A【解析】例句中的“固”是“本来、原本”的意思。A 牢固、坚固。
6.下列加点词“度”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A.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B.一年一度.秋风劲
C.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D.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7.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天下云集响.应
A.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B.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C.序.八州而朝同列
D.履.至尊而制六合
7.B【解析】例句是名词活用为状语,“像声音一样”。A 项,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瓦罐制作。B 项,名
词活用为状语,“在国内”。C 项,名词活用为动词,“招致”。D 项,名词活用为动词,“登上”。
8.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却.匈奴七百余里
A.追亡.逐北
B.序八州而朝.同列
C.外连横而斗.诸侯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9.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A.会盟而谋弱.秦
B.以弱.天下之民
C.以愚.黔首
D.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9.D【解析】例句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尊贵”。A 项,使……弱削。B 项,使……削弱。C 项,
使……愚蠢。D 项,形容词动活用为动词,变小,变弱。
10.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约从离衡
B.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C.蹑足行伍之间
D.陈利兵而谁何
10.C【解析】A 项,“衡”通“横”。B 项,“弊”通“敝”。D 项,“何”通“呵”。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1~4 题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
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
宋、卫、中山乏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
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
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
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A.赢.粮而景从 赢:担负。
B.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铦:锋利。
C.余威震于殊.俗 殊:特殊。
D.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排列座次。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于.是余有叹焉
B.然秦以.区区之地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吾属皆且为.所虏
D.非及向时之.士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代及后世统治者施行
仁义以安民。
B.本段文字集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论证,非常鲜明地突出了全文中心。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本段文字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束全篇,点明主
旨。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D
3.A
4.(1)(陈涉)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
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的跟着他。(2)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
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啊。
【课外拓展】
与友人论师书
钱大昕
日者,足下枉过仆,仆以事他出,未得见。顷遇某舍人云,足下欲以仆为师,仆弗敢闻也。
师道之废久矣,古之所谓师者,曰经师,曰人师;令之所谓师者,曰童子之师,曰乡会试之师,
曰投拜之师。人生五六岁,始能识字。稍长则习业之文,父兄皆延师教之。父兄曰:“汝师之。”吾从
而师之。非必道德之可师也,巫医百工之人皆有师。童子之师,犹巫医百工之师,称之曰师可也。乡
会试主司同考之于士子,朝廷未尝许其为师,而相沿师之者,三百余年。然甲令①又有外官、官小者
回避之例,则固明予以师之称矣。汉人于主有为之制服者,而门生之名,唐宋以来有之。语其辈行,
则先达也;语其交谊,则知己也。因其一日之知,而奉之以先生长者之号,称之曰师,亦可也。今之
最无谓者,其投拜之师乎!外雅而内俗,名公而实私。师之所求于弟子者,利也,传道解惑无有也,
束修之问,朝至而夕忘之矣;弟子之所藉于师者,势也,质疑问难无有也,今日得志,而明日背其师
矣。是故一命以上,皆可抗颜而为师,而横目二足贩脂卖浆之子,皆引而为弟子。士习由此而偷,官
方由此而隳,师道由此而坏。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古之好为师也以名,今之好为师也以利。好名之心,仆少时不免,
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足下于仆,非有一日之好,而遽欲师之。仆自量文章道
德,不足以为足下师,而势力又不足以引拔足下。若欲藉仆以纳交一二巨公,俾少为援手,则仆之硁
硁②自守,不干人以私,友朋所共知。仆固不欲自误,而亦何忍以误足下乎?如以仆粗通经史,可备
刍荛之询,他日以平交往还足矣。直谅多闻,谓之三益。不识仆之戅直,得附足下益友之一否?惟足
下裁察。
注:①甲令:法令。②硁硁:固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兄皆延.师教之 延:邀请
B.弟子之所藉.于师者 藉:借助
C.士习由此而偷. 偷:怠惰
D.直谅.多闻,谓之三益 谅:原谅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友人前来拜访钱大昕,希望拜他为师,却没有遇到。不久,钱大昕从他人那里听说这件事,于
是写信表达拒绝之意。
B.钱大昕认为现在所称的老师与古代所称的老师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提出自己从师的主张,
明确告诫友人如何择师。
C.自古以来,都有投师拜师之风,然而不同时代投师者和为师者的动机不尽相同,作者对当时不
良的投师之风进行了批判。
D.在信的末尾,作者表明了自己愿意以平等的身份与友人共同探讨学术问题的态度,表达了能成
为他益友的愿望。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必道德之可师也,巫医百工之人皆有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名之心,仆少时不免,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第三段文意,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友人”老师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B
3.(1)不一定有品德修养的人可以做老师,巫医百工这些人都有做老师的。(2)喜好名声的心里,
我年轻时不免也有,到现在才以此为戒,而只看重利益(的想法),我更不敢产生。
4.①自己的才学品德不足为师;②自己的能力不能引荐友人;③自己性格固执,不愿求人;④不忍心
看到友人被世风迷惑。
参考译文:
前些日子,您委屈自己来拜访我,我因为事情到其他地方去了,未能相见。不久前我的门客说,
您想要以我为老师,我不敢听到这件事。
为师之道废弃很久了。古时候所说的老师,是传授经书的老师,是德行学问为人表率的老师;现
在所说的老师,是教童子试的老师,是教乡试与会试的老师,是接受学生投拜的老师。人长到五六岁,
才能识字,渐渐长大,就要学习科举考试的知识,父亲兄长都会请老师来教他们。父兄会说,你要跟
他学习。我跟从他以他为师。不一定有品德修养的人可以当老师。巫医百工之类的人都有当老师的(都
有老师?),教童子试的老师如同巫医百工的老师,称呼他们为老师,是可以的。乡试、会试的主考
官、同考官对于读书人,朝廷未曾同意他们被称为老师,而沿涉至今称呼他们为老师三百余年。然而
法令又有“京城外的地方官、官职务低的官员回避”的惯例,就很久以来明确用老师的称呼他们了。
汉代学子对举荐自己的主考官,有为他服丧的制度,而门生的名称,唐宋以来就有了。谈论他们的辈
分,就称他们为前辈;谈论他们的交情友谊,就称是知己。因为他多一天的见识,就把先生长者的称
号献给他,称呼他为老师,也是可以的。现在最没有说道的(最没意思的),是那些投拜之师了。表
面高雅而内心庸俗,名义为公而实际上为私。老师对学生所求的是利益;传授学问解除疑惑,是没有
的。谈到拜师的礼节,早晨到了傍晚就忘了。学生向老师借助的是权势;提出疑问讨论问题,是没有
的;今日得志而明日就背离老师了。所以朝廷统一任命的官员,都可以面色庄严地当起了老师;而普
通老百姓、小商小贩的儿子,都招来做学生。读书人学习从此苟且敷衍,官方风气从此毁坏,师道由
此而坏从此败坏。
孟子曰:“人的坏毛病,在于喜欢当别人的老师。”古时喜欢当老师,是为了名声;现在喜欢当老
师是为了利益。喜欢名声的想法,我年轻时候不免有,到现在就以喜欢名声为戒了;而只是看中利益,
就不是我敢生出的想法。您跟我不是一天好朋友,却急于想以我为老师。我自己思量,文章道德不足
以成为您的老师,而权势能力又不足以去引荐提拔您。如果想借助我来结交一两个有权势的官臣,我
很少能成为援手,因为我浅薄而固执自保、不用私事去麻烦别人,朋友们都知道,我本来不想自己犯
错,又怎么忍心来让您犯错呢?如果您认为我粗通经史、可以准备草野鄙陋的意见供您询问,以后以
平等的身份往来相处,就足够了。正直、诚信、见识广博,叫做三种有益的朋友,不知道 迂愚刚直
的我能不能攀附您当您的一个益友呢?希望您裁断审察。
·典型例题·
【真题展示】
(2017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8 题。(20 分)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
杜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
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
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
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
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
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
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
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
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
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
以应当时之务矣。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故曰,生百代之下,未
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④,对曰:
“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
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
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
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
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
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
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
果实。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期:期待。
B.真可惜..也 可惜:令人惋惜。
C.使圣人微.旨不传 微:精深微妙。
D.参.之于上古 参:检验。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饰以.温慎 举以.予人
B.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 儿之.成,则可待乎
C.其.有国者成败废兴 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D.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
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
优劣,这样“足以应当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
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对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
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仆 自 知 顽 滞 不 能 苦 心 为 学 假 使 能 学 之 亦 不 能 出 而 施 之 恳 恳 欲 成 足
下 之 美 异 日 既 受 足 下 之 教 于 一 官 一 局 而 无 过 失 而 已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B
15.B
16.C
17.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
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18.(1)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
努力啊!
(2)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
夏的位
置上。
18.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
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词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
要“保留”;对古代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则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
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我和您年龄相同但是为人处世方法不同,您性情俊逸通达坚定明确,心态平正,气性温和,用温
和谨慎装饰自己,因此能够处事光明高尚,没有什么过错。我做京城期间,家里家外的事情,天天束
缚自己,不能够活得明白,当然不敢用我们的想法期待您啊。
去年告假,从江汉回京城,才知道您由京官调任地方官的原因,勇于坚持正义,以前我猜测您的
心思,果然是错误的,我内心窃喜,您果然没有辜负上天托付和我之前所期待的,这就是我窃喜的原
因,幸运啊,幸运啊。我不值得说,虽然治学,但是没什么帮助,对于您的才华,实在是值得爱惜啊。
以前人说性情俊逸通达坚定明确,心态平正,气性温和,用温和谨慎装饰自己的人,这样的人才应该
得到珍惜啊;40 岁做刺史,到左小郡,有吃有穿,没有做官的苦,这也算是爱惜了。我认为上天给
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
我常常想很久之后,不一定为不幸运,为什么呢?因为信中说得很清楚了。现在人一定会说:“假
使精深微妙的旨意没有传达,就是郑玄等写注释的人的罪过。”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
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如果假使让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
不值得学习,那要等到圣人再生,像周公、夫子亲自教授,然后才能学。因此如果圣人不复活,一直
不能学习;假使圣人复活了,就跟随学习,也是耍滑头啊。这是不学习的人,喜欢说大话,来欺骗扰
乱普通人罢了。从汉降以来,那些国家兴衰成败,事情业绩的踪迹,记载很多,很清楚,证据充实的
很少,都可以勾勒,考查它的原因,裁剪长短内容,十个还剩四五个了,足够应付当时的需要了。不
像古人那样高入天际,追逐到无踪无极,不能有一点疏忽,这样以后才可以学习。因此说,活在百代
之后,不一定不是幸运的。
孔夫子说:“三人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这是随时可以有见闻,不能丢失却一直
记着。楚王问什么是萍实,回答说:“我以前听童谣所知道的。”这是以童子为师。拿它检验上古之人,
再在平时的见闻中斟酌,才能称为圣人啊。诸葛孔明说:“你们读书,是想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啊。”这
是大概拘泥于所见的现象,不知道适应变化,称为腐儒,也是学者的通病。
我从元和年来,一直到今日,所见到的那些名人人才的言论,掌管刑法,制定制度,讨伐平定叛
乱,考查当时,参照前人,能够不忘记却还记得,也可以成就一家事业啊。但是一边看一边忘,一边
听一边忘,轻视眼睛看的重视耳朵听的,这也是学者的一大通病啊。我的见识,和您的天性相差很多。
我自己知道我愚妄固执,不能用心学习,假如能够用心学习,也不能有所成就,殷切想要领略您的美
德,他日一定接受您的教诲,为官处事中不再有过失,自古以来,没有不学习能够名垂于后世的人,
希望您努力。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 题。
与宋公子牧仲书
(清)侯方域
某叨受太保先公深知,尝援其难,公子又不以仆为不肖,数下交质以所为文业。仆窃见郡中自吴
徐二三子凋谢之后,近二十年绝无有清才标映如公子者,尝心口叹颂不能置。今有所欲言,伏惟公子
听之。
仆闻之贾子曰:诸人以太保既薨,有愿公子出而结交天下贵人,一如太保在日,以为克似太保者。
窃谓太保在日,乃天下贵人,皆愿一当以交太保,非太保之交之也。今论者顾欲公子求而交之,以为
克似太保,此不惟不似,而固以相远甚矣。往郡中贵达子弟,固有然者,然皆以财力自雄,周旋良苦。
今公子善病,体不任衣。太保清节,仆之所谅未有厚资贻公子也。所谓财与力者,公子自审能之乎?
破其业以致贫,劳其身以致病,而徒博一交结贵人之名,仆窃为公子不取也。
抑人之所谓克似其先者有道,不可以不辨。有以卿相之子,世为卿相而不必不辱其先;
有以卿相之子,乃甘为一介之士,而足以光益其袓父者。若公子不深察其道,即如诸人所云,亦不过
仿太保在日存其门户,方幅外似之耳,非谓公子遂真似太保为宰相也。公子之家昔为宰相今为秀才何
可强同顾舍其力之所能可以得其真似而必出于不可得之数以为聊似其外者。何也?夫克似之道,在于
守道,读书。公子才气超轶,何施不可?愿且朝夕自爱调病,病愈之后,以诸人所陈交结之才,多收
古今书籍;以交结之力,闭户力学而笃行之。如此一二十年,亦不必之作太保。即不然,太保亦必含
笑于九泉,决不以公子甘为一介之士,遂以为不克似之也。某皇恐再拜。
【注】①宋牧仲,即宋荦(1634―1713),清河南商丘人,官至吏部尚书。诗与王士祯齐名,有
《西陂类稿》三十九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体不任.衣 任:经受。
B.仆之所谅.未有厚资贻公子也。 谅:相信。
C.而足以光益.其袓父者 益:更加。
D.闭户力学而笃.行之 笃:忠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公子又不以.仆为不肖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B.有愿公子出而.结交天下贵人 去今之墓而.葬焉
C.抑人之.所谓克似其先者有道 臣之.辛苦
D.太保亦必含笑于.九泉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荦似其先人,守道读书。作者自认为郡中自从吴、徐二、三君去世以后,近二十年来,再也
没有象宋荦这样有才气的人了。作者曾在心中和口头不止一次地赞颂过。
B.许多人认为太保公去世了,希望公子能出面结交天下的贵人,就象太保在世时一样,做一个能
象太保的人,作者对此也表示首肯。
C.别人认为宋荦应该象先辈一样,仿照太保公活着时的排场,才算有出息,作者认为这样做只不过
是求得表面上相似罢了。
D.本文“悉亊入情,文笔之妙不必言。 ”在叙述中,作者以情驭文,叙眷念之情,情笃意深。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徒博一交结贵人之名,仆窃为公子不取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克似之道,在于守道,读书。公子才气超轶,何施不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公 子 之 家 昔 为 宰 相 今 为 秀 才 何 可 强 同 顾 舍 其 力 之 所 能 可 以 得 其 真
似 而 必 出 于 不 可 得 之 数 以 为 聊 似 其 外 者
【答案】
1.D
2.C
3.B
4.(1)而只是为了博得一个交结贵人的名声,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2)能够达成真正相似,在于守道和读书。公子才气超群,干什么不可?
5.公子之家昔为宰相/今为秀才/何可强同/顾舍其力之所能/可以得其真似/而必出于不可得之数/以
为聊似其外者
参考译文:
我蒙受令尊太保公的深知,在危难中曾受到他的救援,您也不因为我学识浅薄,几次将作品拿来
和我商榷。我自认为郡中自从吴、徐二、三君去世以后,近二十年来,再也没有象公子这样才华出众
的人了,曾在心中和口头不止一次地赞颂过。现在我有些话要谈谈,恳切希望公子能听进去。
我听贾开宗说,许多人认为太保公去世了,希望公子能出面结交天下的贵人,就象太保在世时一
样,做一个能象太保的人。我认为太保公在世时是天下的贵人,大家都愿意主动地去接近他,并不是
太保公自己去结交他们的。现在提建议的人,却是想要公子主动去寻求和结交他们,认为这样就能象
太保了。其实这样不只是不象,而实在是距离更远了。以前郡中的贵达子弟当然是有这样做的,但他
们都有着雄厚的财力, (这样的)周旋交往也是煞费苦心的。现在公子常有病,衰弱到体不胜衣的
程度。太保公一生清廉,我相信他不会有多少资财留给公子。所说的财与力这两方面,公子自己估量
一下能有吗? 破了家业遭致贫困,劳累身体招来病痛,而只是为了博得一个交结贵人的名声,我认
为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至于别人所讲的能象先辈一样才算有出息,不应该不加以分析。有的人是卿相的后代,也接续做
卿相,但也不一定不辱没他的先人;有的人同样是卿相的后代,却甘心情愿做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也
一样可以为祖辈父辈增光。如果公子不深入考虑这方面的道理,就象众人所说的那样去做,也不过仿
照太保公活着时的排场,求得表面上相似罢了,不能说是公子巳经真象太保一样是宰相了。公子家过
去是宰相,现在是秀才,怎么能强求相同呢?你想不顾自己的力所不及,去求得真相似,结果是一定
不能相似,只是表面相似罢了。这是为什么呢?能够达成真正相似,在于守道和读书。公子才气超群,
干什么不可?希望你暂且早晚爱惜调养身体,病好之后,用众人所说的交结的才能,多收集古今书籍;
用交结的力量,关起门来努力治学,专 心修养德行。这样一二十年以后,也不一定去作太保。就是
不去作太保,太保也一定含笑九泉。决不因为公子甘心当一个普通读书人,就会认为不能够象他一样。
我恭敬地再次向你致意。
相关文档
- 2020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全国卷5月2021-06-0817页
- 专题17-4+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四-22021-06-0810页
-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刷题精选模2021-06-0858页
- 广东省江门市江门第二中学2018届高2021-06-087页
-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抓分天天练组2021-06-0829页
-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6-30)2021-06-0813页
- 广东省珠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2018届2021-06-0810页
- 专题06+文言文阅读之常识与概括-202021-06-0872页
-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二轮复习钻石卷高2021-06-088页
- 【新高考】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2021-06-08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