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68 KB
  • 2021-06-08 发布

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济南一中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检测 语文试题 说明: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条形码黏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 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 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 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 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 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 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 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 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 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 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 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从实践层 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 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 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 ‎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 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 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 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 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 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 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 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 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 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 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1‎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 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 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 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 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 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 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 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 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 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单,任 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 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 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 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 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 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 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 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 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 ‎“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 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 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 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 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 (3分)‎ 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 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 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 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 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这与 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权,但地球的毁灭必 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D.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 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2‎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C.“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D.“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4.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4‎ 分)‎ ‎5.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春蚕(节选)‎ 茅 盾 ‎“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 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 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爇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 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得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他们就忍不住想笑,过一 会儿又不听得了,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这样地,心是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 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难过,他们心里却快活:他们巴不得多 淋一些。‎ ‎“上山”后三天,息火了。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 眼,她的心立刻卜卜地跳了。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 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 同样的欢笑声在村里到处都起来了。二三十人家都可以采到七八分,老通宝家更是比众 不同,估量来总可以采一个十二三分。‎ 接着是家家都“浪山头”了,各家的至亲好友都来“望山头”。老通宝的亲家张财发带 了小儿子阿九特地从镇上来到村里。‎ ‎"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 老通随口回答道:“自然卖茧子。"‎ 张老头却拍着大腿叹一口气,忽然地站了起来,用手指着村外那一片秃头桑林后面耸露 出来的茧厂的风火墙说道:“通宝,茧子是采了。那些茧厂的大门还关得紧洞洞呢!今年茧 厂不开秤!”‎ 老通宝忍不住笑了,他不肯相信。他怎么能够相信呢?难道那“五步一岗"似的比露天 茅坑还要多的茧厂会一齐都关了门不做生意?‎ 张老头子也换了话,东拉西扯讲镇里的“新闻”。最后,他代他的东家催那三十块钱的 债,为的他是“中人”。‎ 然而老通宝到底有点不放心。他赶快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紧闭,‎ 不见半个人;照往年说,此时应早已摆开了柜台。挂起了一排乌亮亮的大秤。‎ 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但是回家去看见了那些雪白发光很厚实硬古古的茧子,他又不住 嘻开了嘴。上好的茧子!会没有人要,他不相信。‎ 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往年这时 候,“收茧人"像走马灯似的在村里巡回,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 催粮的差役。请债主们就收了茧子罢,债主们板起面孔不理。‎ 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真正世界变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 然而,茧子是不能搁久了的,总得赶快想法:不是卖出去,就是自家做丝。村里有几家已经 把多年不用的丝车拿出来修理,打算自家把茧做成了丝再说,老通宝便也和儿子媳妇商量 道:“不卖茧子了,自家做丝!什么卖茧子,本来是洋鬼子行出来的!”‎ ‎“我们有四百多斤茧子呢,你打算摆几部丝车呀!”‎ ‎3‎ 四大娘首先反对了。她这话是不错的。五百斤的茧子可不算少,自家做丝万万干不了。‎ 请帮手么?那又得花钱。阿四是和他老婆一条心。小儿子阿多抱怨老头子打错了主意,他 说:“早依了我的话,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多么好!”‎ 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 终于一线希望忽又来了。同村的黄道士不知从哪里得的消息,说是无锡脚下的茧厂还是 照常收茧。于是老通宝去找那黄道士详细问过了以后,便又和儿子阿四商量把茧子弄到无锡 去卖。阿四也同意了。他们去借了一条赤膊船,买了几张芦席,赶那几天正是好晴,又带了 阿多。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 五天以后,他们果然回来了;但不是空船,船里还有一筐茧子没有卖出。原来那茧厂挑 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 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 打回来的八九十斤茧子,四大娘只好自家做丝了。她借了丝车,又忙了五六天,家里米 又吃完了。叫阿四拿那丝上镇里去卖,没有人要;上当铺当铺也不收。说了多少好话,总算 把清明前当在那里的一石米换了出来。‎ 就是这么着,因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老通宝家为的养了五张布子的 蚕,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就此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的忍饥 熬夜还不算!‎ ‎1932年11月1日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不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的跳 了”。表现出她急切、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 B.亲家张财发来“望山头”,给老通宝带来了“今年茧厂不开秤”的消息,另外,他还有一 个重要任务——代东家来向老通宝催债。‎ C.小儿子阿多抱怨老通宝打错了主意,应该“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就不会 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智慧。‎ D.春蚕成熟得好,一村的人却都受到了损失,老通宝家“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反而增加 了债务,这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状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为下文老通宝不得不去 无锡卖茧子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 B.文中有意使用“宝宝”“山棚”“上山““缀头”"浪山头”等方言及蚕事用语,突出了 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 C.“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运用双关手法,用语幽默,既表现老通宝卖茧 子的决心,也暗示他们此行的艰难。‎ D.在无锡茧厂卖茧子的过程,作者只作了简单的交代——“原来那厂挑剔得非常苛刻”,并 未详写,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 ‎8.请简要分析文中老通宝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9.茅盾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必须是时代的反映,请结合这句话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 14题。‎ 郭子仪,字子仪,华州郑人。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诏‎.‎ 子仪为卫尉卿、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率本军东讨。子仪收云中、马邑,开东陉。会李光弼攻贼常山,拔之,子仪引军下井陉,与光弼合,破贼史思明众数万,遂趋常阳以守。‎ 安禄山益出精兵佐思明。子仪曰:“彼恃加兵,必易我;易我,心不固,战则克矣。”士殊 死斗,遂破之。于是昼扬兵,夜捣垒,贼不得息,气益老,思明跳奔博陵。方北图范阳,会 哥舒翰败,天子入蜀,太子即位灵武,诏班师。子仪与光弼率步骑五万赴行在。时朝廷草昧,‎ 众单寡,军容缺然,及是国威大振。拜子仪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总节度。肃宗 ‎4‎ 大阅六军,鼓而南。代宗立,程元振自谓于帝有功,忌宿将难制,离构百计。因罢子仪副元帅,为肃宗山陵使.。子仪惧谗且成尽裒代宗所赐诏敕千余篇上之因自明诏曰朕不德诒大臣忧‎..‎ 朕甚自愧自令公毋有疑仆固怀恩诱吐蕃、回纥.、党项数十万入寇,朝廷大恐,诏子仪屯奉天。帝问计所出,对曰:“无能为也。怀恩本臣偏将,虽剽果,然素失士心。今能为乱者,訹思‎.‎ 归之人,劫与俱来,且皆臣故部曲,素以恩信结之,彼忍以刃相向乎?”帝曰:“善。”虏 寇邠州,先驱至奉天,诸将请击之。子仪日:“客深入,利速战。彼下素德我,吾缓之,当 自携贰。”因下令:“敢言战者斩!”坚壁待之,贼果遁。德宗嗣位,赐号“尚父”,进位 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薨,年八十五。帝悼痛,废朝五日。及葬,帝御安福门,哭过其‎.‎ 丧。赐谥曰忠武,配飨代宗庙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仪惧谗且成/尽裒代宗所赐诏敕千余篇/上之因自明/诏曰/朕不德/诒大臣忧/朕甚自愧/‎ 自今公毋有疑/‎ B.子仪惧谗且成/尽裒代宗所赐诏敕千余篇上之/因自明/诏曰/联不德/诒大臣忧/联甚自愧 自今/公毋有疑/‎ C.子仪惧谗且成/尽裒代宗所赐诏敕千余篇/上之因自明/诏曰/朕不德/诒大臣忧/联甚自愧 自今/公毋有疑/‎ D.子仪惧谗且成/尽裒代宗所赐诏敕千余篇上之/因自明/诏曰/朕不德/诒大臣忧/朕甚自愧/‎ 自今公毋有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举,古代专为选拔武职人才而设置的科目,始创于唐代武则天时期。‎ B.山陵使,古代皇帝死亡,葬地所在称山陵,山陵使掌皇帝丧葬之事,多由大臣临时兼充。‎ C.回纥,我国古代北方及西北民族,维吾尔族祖先,唐时建国,曾助唐平定安史之乱。‎ D.太尉,唐代三公之一,是中央掌管全国户口、赋役方面的政令的最高官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子仪武举出身,深谙用兵之道。常阳之战,他利用史思明得到援军后轻敌、军心不稳的 时机速战速决:仆固怀恩叛乱时他坚守营垒,使敌人自退。‎ B.郭子仪战功卓著挽狂澜于既倒。安史之乱时,他临危受命,攻下云中、马邑、常山等地,‎ 与李光弼打败史思明,率兵赶赴皇帝驻地,国威大振。‎ C.郭子仪素有威望,遭到小人谗害。他在玄宗时战功赫赫;代宗即位,程元振担心他难以制 服,多次离间诬陷,使他被罢免了副元帅之职。‎ D.郭子仪功在社稷,死后恩宠备至。他死后,德宗非常哀痛,停朝五日;到出葬时,皇帝驾 临安福门哭送丧车,并恩赐供奉到代宗庙中接受祭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于是昼扬兵,夜捣垒,贼不得息,气益老,思明跳奔博陵。‎ ‎(2)客深入,利速战。彼下素德我,吾缓之,当自携贰。‎ ‎14.郭子仪为什么认为仆固怀恩不会有什么作为?(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徙倚【注】 陆游 渔扉夕不掩,徙倚欲三更。‎ 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 峥嵘岁将晚,悄怆恨难平。‎ 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 【注】徙倚:徘徊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本诗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法,既写徙倚所见,又写徙倚所思。‎ ‎5‎ A. 本诗首联紧扣题目“徙倚”,既交代了徙倚的时间,又暗示了诗人的境遇。‎ B. 本诗颔联写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寒露侵衣,营造了清冷阴森的意境。‎ C. 回顾往昔,作者慨叹时光易逝,内心怅恨不平,悲伤和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15.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此联与《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相比,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5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曰: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2) ,江月年年只相似 ,但见长江送流水。《春江花月夜》‎ ‎(3)众里寻他千百度, , 。《青玉案﹒元夕》‎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共2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18-21题 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 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 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 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 ‎........‎ 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 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 ...‎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 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 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 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 自刭,以送公子。"公子遂行。‎ 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 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 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 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韊矢为公子先引.。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当此之时,平原 君不敢自比于人。‎ ‎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辞.决而行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B.复引.车还,问侯生 平原君负韊矢为公子先引.‎ ‎6‎ C.乃谢.客就车 公子过谢.侯生 D.而公子亲数.存之 请数.公子行日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如姬之欲为.公子死 如姬为.公子泣 B.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C.譬若以.肉投馁虎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D.臣固知公子之.还也 屯于境上,国之.重任 ‎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情况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如姬资.之三年 A.侯生乃屏.人间语曰 B.北.救赵而西.却秦 C.朱亥袖.四十斤铁椎 D.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 ‎21.下列各句的特殊句式类型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A.何功之有哉 B.而如姬最幸 C.此五霸之伐也 D.不听,可使击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22-24题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 ‎.......‎ ‎....‎ 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 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 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 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 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 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 ‎.‎ 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 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 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 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 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 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 ..‎ 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 死。‎ ‎22.下面各项中,对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田父绐.曰“左”(欺骗 )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面对)‎ B.然今卒.困于此 (最终) 期.山东为三处 (约定)‎ ‎7‎ C.若.非吾故人乎 (如果)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即使)‎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遭受) 籍独.不愧于心乎(唯独)‎ ‎2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全是古今异义词语的一项是(3分)( )‎ A.期山东.为三处 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 B.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先生能饮几何.而醉‎.‎ ‎.‎ C.地方.千里 璧有瑕,请指示.王‎.‎ ‎.‎ D.汉军皆披靡. 还,因上便宜.事‎.‎ ‎.‎ ‎24.下列各项中,两句话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求人可使报秦者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然今卒困于此 C.不忍杀之,以赐公 庞涓恐其贤于己 D.此天之亡我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抗击“非典”,他不顾生命危险救治危重病人。 今年,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年过八旬的他又奔赴抗击疫情的一线。有媒体评价他,“有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可他说,我不过是一个看病 的大夫。‎ 材料二: 2020年3月5日,正在一线抗疫的钟南山给全国的青少年写下了如下的寄语:‎ 为祖国、为人民、为肩上的责任,钟南山用一生的行动践行了他作为一位医生的初心与 使命,真正做到了“以行证道”。请结合材料和你的体验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以行证道” 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800字。‎ ‎8高二语文6月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一、‎ ‎(一) 现代文阅读I (19分) 1.(3分)C (A.理解概念有误,文中“差等之爱”指对人的爱也有亲疏之别,并非 “对所有人一视同仁”。B.夸大人类对地球的作用,错在“更离不开……”“才有了……”。 原文“地球可以没有人类”,说明对地球而言,“人类的力量支持”绝非必要。D. “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对人类的界定错误。) 2.(3分)B (是相同的。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应和谐仁爱,其“尽物之性”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是尊重了动物与人是有机整体的存在关系。) 3.(3分)D (材料二观点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D项是孟子劝谏齐宣王施行仁政的话,强调君子的恻隐之心,与材料二观点不符。) 4.(4分)材料二,立足科学事实,围绕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关系,从正面展开论述。(2分)材料三,立足人类未能摆正与自然的关系而导致危机这一角度,从反面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2分) 5.(6分)①了解自然。加强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②爱护尊重自然。爱护动物,尊重其本性(善待地球,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③适当利用和改造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杀伐以时”(控制自我欲望,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每点2 分,意思对即可)‎ ‎6.C(“这样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智慧”的说法有误)‎ ‎7.C(“运用双关手法”的分析有误)‎ ‎8.①在“山棚”下爇了火以后,一方面紧张而焦灼,另一方面又因淋到蚕尿而快活。(紧张焦灼)②看到雪白的好蚕花后,老通宝立刻充满了欢笑。(欢笑兴奋)③今年却没见半个收茧人,使老通宝他们忧愁失望起来。(忧愁失望)④不得已贱卖到无锡茧厂后,老通宝又气得生了病。(生气)(共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9.①小说通过大量真实的细节描绘了江南农村的蚕事活动和蚕农生活,真实地表现了蚕农的勤劳和艰难生活(写实角度);②通过典型人物老通宝一家春蚕丰收却反而负债的遭遇,反映了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残酷社会现实(典型化角度);③交代了老通宝家破产的原因:一方面是“洋鬼子”闹的,另一方面是地主的剥削,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地主阶段的剥削导致农民破产的现实(揭示生活本质角度);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隐蔽在冷静地描写和叙述之中(情感表达角度)。(共6分。每点2分。答出3条即可。意思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补充说明:现实主义文学基本特征:一,通过真实细节等表现现实生活。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 形态、面貌和逻辑;二,通过典型形象表现生活本质。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规律;三,思想倾向较为隐蔽。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较为隐蔽。)‎ ‎10.D 11.D(太尉,中国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 12.B(常山不是郭子仪攻下的,是李光弼) 13.(1)于是官军白天出兵挑战,夜晚攻击敌营,贼军不能够休息,士气更加低落,史思明逃奔到博陵。 (2)客军深入我境,利在速战。他的部下一向感激我,我军不紧逼他们,他们自然不会怀有二心。(关键词“素”“德”“戒”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 14.因为仆固怀恩虽然副悍果断,但不得士兵之心。他只不过是利用想回家的人与他一起作乱,而这些人都是郭子仪的旧部下,郭子仪长期用恩宠信义结交他们,他们应该不忍心进攻郭子仪。(3分,意思对即可)‎ ‎15.C(“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与原文不符,“清冷阴森”与原诗意境不符。)‎ ‎16.因为挂念陷没的中原,内心怅恨,担心自己虚度一生。(2分)②“坐念”一句表达了对中原陷落的悲痛,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愿望;“王师”一句则表达了对后世北伐成功的期待。(4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17(1)不赂者以赂者丧(2)人生代代无穷已 不知江月待何人(3)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8C (A辞别/言辞 B驾车/引导 C辞谢 D多次/计算)‎ ‎19B (A介词,为了/介词,向 B是 C介词,拿/介词,因此D主谓间/“的”)‎ ‎20C (资:名字作动词)‎ ‎21B (例句为被动句)‎ ‎22B (A当:抵挡 C若:你 D独:难道)‎ ‎23D (披靡,古今同义) ‎ ‎24A (A定语后置B定语后置/被动句,状语后置C省略句/状语后置D判断句/状语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