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00 KB
- 2021-05-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01—2002学年上学期期中考高二语文试卷
第一大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罗绮(yǐ) 发酵(jiào) 嘀呖啼啭(zhuǎn)
B.慰藉(jì) 胚芽(pēi) 挥斥方遒(qiú)
C.绯红(fēi) 沼泽 (zhǎo) 日薄西山(báo)
D.倾圮(pǐ) 漪沦(yī) 敛声屏气(bǐng)
2. 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凋蔽 夙兴夜寐 气概 游目骋怀
B.嗔怪 瞋目而视 肖像 再接再励
C.踟蹰 眼花缭乱 辍学 茕茕孑立
D.震撼 相行见拙 风靡 一愁莫展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尽管这只是一次______,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了。
②外交部发言人_______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③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文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______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A.演练 庄重 引导 B.演示 郑重 引导
C.演示 庄重 导致 D.演练 郑重 导致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今年9月11日,在美国纽约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
B.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C.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D.那个人表面上识见不凡,可实际上是木头木脑,真可谓大智若愚。
5.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⑴每逢深秋时节,_______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⑵远眺群山环抱,_________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近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它以四言诗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B.巴金,原名李芾甘,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小说《家》《寒夜》《灭亡》及散文集《随想录》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C.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顾城、舒婷、韩东、北岛等人的创作为代表的“朦胧诗”成为一股潮流,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D.华兹华斯是文艺复兴以来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开创的浪漫主义诗风对欧洲后来诗人如雪莱、拜伦和济慈都有很大的影响。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7—8题
卜 算 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7.对这首词的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缺月”二句,用“缺”、“疏”、“断”几个字渲染出寂静、清冷的气氛,极写出词人幽独凄清的心情。
B.“漏”是指古代的计时器,即漏壶。夜深时,漏壶中滴水减少,仿佛断了,故“漏断”指夜深。
C.“惊起却回头”,是说“幽人”被孤鸿的鸣叫声惊动而不安地回头张望。
D.“拣尽”二句,以孤鸿无枝可依隐喻“幽人”无处托身的情状;以孤鸿冷卧沙洲隐喻词人只好在贬所沉默、冷落,以此排遣自己的幽愤。
8.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首二句,以残缺之月,疏落之梧桐、断尽之滴漏诸寒瑟、凄冷的意象,层层渲染,组成一幅萧瑟、寂静的寒秋夜境,隐喻了词人所处的阴冷、暗淡的社会政治环境,烘托出词人孤寂无眠的心情。
B、 谁见”二句乃词人自叹,用“孤鸿”意象寄托孤寂情怀。在意象组合上构成幽人即孤鸿,孤鸿即幽人的互喻叠映关系。
C、“孤鸿”意象,古代诗词多作为信使之象征。词人正是在这一特征上,运用“孤鸿”意象,寄托渴望得到被朝廷重用的心情。
D、下片承接上片而专写孤鸿。运用比兴之法,借孤鸿衬托,正足以表达词人“忧谗畏讥”(范仲淹语)和“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张惠言《词选序》语)。
9.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金 黄 的 稻 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巔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者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转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者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10.课文默写(五句任选三句)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沁园春 长沙》)
⑵.所谓天者诚难测,_________________。(《祭十二郎文》)
⑶.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离骚》)
⑷.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__________,_________。(《陈情表》)
⑸.袅袅兮秋风,______________。(《湘夫人》)
第二大题(每题3分,共1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
(宋义将楚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令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违逆,不听从)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到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抗拒),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战胜则兵罢
B.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
C.将戮力而攻秦
D.军无见粮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不胜,则我引兵鼓西而行
②故木受绳则直
B.①乃曰“承其敝”
②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C.①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
②夫夷以近,则至者众
D.①不引兵渡河因赵食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1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份,正确的一项是 [ ]
A.(楚军)疾引兵渡河。
B.(赵)战胜则兵罢。
C.(宋义)将戮力而攻秦。
D.(项羽)及之齐,杀之。
1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
——楚军的主要目标是消灭强秦,而不在于救赵。
B.故不如先斗秦、赵。
——所以不如先打败秦、赵两国的军队。
C.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
——赵虽被攻下了,可是秦军还很强大,敌人困顿的机会在哪里?
D.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诸将一齐推举项羽假扮上将军。
1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项羽胆略和谋略的一组是 [ ]
①破秦军必矣!
②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
③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
④即其帐中斩宋义头
⑤使桓楚报命于怀王。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⑤ D.①④⑤
16.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上将军宋义救赵不利而又“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杀了他。
B.由于宋义不采纳项羽的意见,反而威胁项羽“强不可使者,皆斩之”,所以项羽杀了他。
C.由于宋义不戮力救赵攻秦,“久留不行”,反而拒谏饰非,打击异己,所以项羽杀了他。
D.由于宋义不戮力救赵攻秦,“不恤士卒而徇其私”,“与齐谋反楚”,所以项羽杀了他。
第三大题(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 题
塔是随佛进入中国的。相传释迦牟尼死后,其火化的骨殖变成许多黑白珠子,名“舍利”。诸弟子将其埋葬,并在地面筑一个圆形坟丘,顶上立一根“刹”以为装饰,名曰:“窣堵婆”。简称为“塔”。
当佛教在东汉传到中国后,作为佛教的崇拜物,“塔”的形象也随之而来。但是,面对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印度的“窣堵婆”并不能被人们所接受,而只能作为一种标志放在塔顶上,这就是最早的楼阁式塔的来历。
楼阁式塔是仿照我国传统多层木构架高楼建造而成。我国现存惟一楼阁式木塔为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它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这座塔高67.31米,共9层。塔身平面为八角形,建于砖台基座之上,底层包砌在厚达一米的土坯墙内。经过多次地震,该塔仍保存完好,表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精湛的技术。
密檐塔是由楼阁式塔发展变化的另一种类型,它的建筑材料一般用砖、石。这种塔的特点是底层较高,上施密檐7至13层,一般不供登临眺览。现存最早的密檐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32年),位于河南登封嵩山,称为嵩岳寺塔。塔身呈现12边形,每个角有砖砌的倚柱,各面的门和龛上都饰有印度式的火焰纹拱券。塔身为15层砖檐,排列紧密并富于节奏感,最上面是一个砖砌的“窣堵婆”式的刹,它的创作构思,既摆脱了汉魏传统的楼阁,也不拘泥于印度的形式,而着力表现宗教在人们心中唤起的那种深遂而又神秘莫测的力量。此外,陕西西安的小雁塔,云南大理的崇圣寺塔也属于这一类型。
塔的类型还有喇嘛塔(如北京妙应寺白塔)、金刚宝座塔(如北京大正觉寺)和墓塔(如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塔)等数种。
17.对文中提到的“刹”“窣堵婆”“塔”和“楼阁式塔”四个概念间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窣堵婆”就是“刹”或“楼阁式塔”,简称为“塔”。
B.“刹”和“楼阁式塔”,都是“窣堵婆”的组成部分,简称为“塔”。
C.“窣堵波”就是“塔”,“刹”是它的组成部分,“楼阁式塔”是它的一种类型。
D.“刹”和“塔”是“窣堵婆”的不同称法,“楼阁式塔”是它的一种类型。
18.文中“它的创作构思”的“它”字指代的是[ ]
A.密檐塔
B.嵩岳寺塔
C.塔身为15层砖檐,排列紧密并富于节奏感
D.最上面是一个砖砌的“窣堵婆”式的刹
19.对“山西佛宫寺释迦塔”和“河南嵩岳寺塔”的共同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①起源于印度
②现存惟一
③塔层为单数
④塔身平面为12边形
⑤用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
⑥塔顶上有“窣堵婆”式的刹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20.下列说法,与原文的材料不符合的一项是 [ ]
A.从千姿百态的佛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建筑成就。
B.从千姿百态的佛塔,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审美趣味。
C.从千姿百态的佛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建筑中,“塔”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D.从千姿百态的佛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第四大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
谈 读 诗 的 趣 味 与 培 养(节选)
朱光潜
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是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锈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及其他种类文学。
如果只就故事说,陈鸿的《长恨歌传》未必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或洪升的《长生殿》,元稹的《会真记》未必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兰姆(lamb)的《莎氏乐府本事》未必不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但是就文学价值说,《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都远非它们所根据的或脱胎的散文故事所可比拟。我们读诗,须在《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之中寻出《长恨歌传》、《会真记》和《莎士乐府本事》之中所寻不出来的东西。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或者崔颢的《长干行》: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里面也都有故事,但是这两段故事多么简单平凡!两首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在这两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这两段故事你和我都会说,这两首诗却非你和我所做得出,虽然从表面看起来,它们是那么容易。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趣味”。
21.在第一段中,作者是怎样评价《福尔摩斯侦探案》这类小说的?(按规定格式回答,不超过15个字)(4分)
答:这类小说有的只是______,不属于描写______的作品。
22.“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锈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作者这样比喻的目的是什么?(按要求列出两点)(4分)
①阅读文学作品,不能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7个字)②真正欣赏文学作品,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5个字)
23.⑴.第二段中:“所寻不出来的东西”指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不超过50个字)(3分)
答: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看,作者提倡读诗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不超过20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4分)
A.文学趣味,实质上就是指欣赏诗歌的趣味。
B.第一流的小说,不仅仅讲求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
C.培养文学欣赏能力,要下功夫研究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D.阅读任何种类的文学作品,与阅读诗歌都是相通的。
E.与其它文学作品比较,诗具有谨严、纯粹、精微的特点。
第五大题(共12分)
25. 把下面的长句改成较短的句子,是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2分)
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的机器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犹如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7.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歌声”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6分)
情景一:毕业典礼上 同学们 歌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二:考试前夕 我 歌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大题(60分)
本大题有两个作文题,可任选一个来进行写作.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以“‘回声’的启示”为题,写一篇700——800字的文章。
回 声
有一个小孩子,不知道回声是什么东西.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大声叫道:“喂!喂!”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声:“喂!喂!”他又叫:“你是谁?”回声答道: “你是谁?”他又尖声大叫:”你是蠢材!”立即又从山上传来“蠢材”的回答声。孩子十分愤怒,向小山骂起来,然而,小山仍毫不客气地回敬他。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它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啊!”
二.以“假如明天没有太阳”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①写作时可以大胆想象,内容只要与“假如明天没有太阳”有关就符合要求,具体的角度和写法可以多种多样。
②文体不限。
③字数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