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4.65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了解作者及
《
兰亭集序
》
在书法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
2.
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背诵全文。
3.
从写景、抒情、议论三个角度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抓住“乐”“痛”“悲”等词语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作者的生死观,领悟作者暗含于悲叹中的人生眷恋和热爱。
4.
品味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语言;体会文章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点;学习事、景、情、理相结合的写法。
兰亭集序
学习目标
重点
1
.
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
“
语境
”
中对其意义确认。
2
.
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
3
.
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
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重点难点
课前预习
一、扫除生字
①
琅
( )
玡
( ) ②
癸
( )丑 ③
会
( )
稽
( )
④
禊
( )事 ⑤ 激
湍
( ) ⑥ 流
觞
( ) ⑦
骋
( )怀
⑧
悟
( )言 ⑨ 放浪形
骸
( ) ⑩
趣
( )舍万殊
⑪ 若合一
契
( ) ⑫ 临文
嗟
( )
悼
( ) ⑬ 彭
殇
( )
Láng yá
guǐ
kuài jī
xì
tuān
shāng chěng
wù
hái
qū
qì
jiē
dào
shāng
二、阅读思考
1.
兰亭聚会的缘由是什么?这次聚会有哪些特点?
2.
第
3
段中,作者想到了哪两种人?共同点是什么?
3.
第
4
段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生死观?
4.
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作品简介
《
兰亭集序
》
又名
《
兰亭宴集序
》《
兰亭序
》《
临河序
》《
禊序
》
和
《
禊贴
》
。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
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
写的序文手稿。
《
兰亭序
》
中记叙
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
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作家简介
王羲之(
303—361
),字逸少。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右军将军,世称“
王右军
”。
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得其父所藏之书学习笔法。又从卫夫人学书,融汇古今,独创一家。时人称其笔势“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其书法作品
《
兰亭集序
》
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二王”。王羲之在诗文创作上也有独到之处,其文用笔洗练,不尚辞藻而多情致。主要作品有
《
王右军集
》《
兰亭集序
》
。
写作背景
《
晋书
•
王羲之传
》
说:“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王羲之与朋友们徜徉于会稽的名山秀水之间,诗酒风流,逍遥度日。其中最有名的一次聚会,便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
353
)三月三日的兰亭之会。聚会源于“修禊(
xì
)”这一习俗。古人于三月上旬“巳”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在水边洗濯(
zhuó
),祓(
fú
)除不祥。后来发展为暮春之初在水边宴饮嬉游,祓除不祥的意义反而退居其次,兰亭之会就是如此。
此次聚会名流荟萃,规模宏大,与会者多达
41
人。为了增加趣味,采取流觞赋诗的方法,流觞所至,即席赋诗。作诗的规矩是每人作四、五言诗各一首。共成诗
37
首,编为
《
兰亭集
》
,王羲之当场挥毫作序。兰亭诗无论写山水还是写玄理,艺术水平都不高。兰亭之会在后世享有盛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王羲之写了
《
兰亭集序
》
。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以致“魏晋
……
名士少有全者”。所以士大夫们普遍崇尚老庄之学,仿佛看破生死名利,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王羲之在
《
兰亭集序
》
中则表述了不同于老庄思想的人生观。在王羲之看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生的执着、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庄“齐生死”的观点。
知识卡片
序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列于
卷首
叫“
序
”,附于
卷末
叫“
跋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此书。
序言有作者本人写的,叫“
自序
”;也有请他人写的,叫“
他序
”。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
宴集序
,如
《
兰亭集序
》
,属书序。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是为
赠序
,如宋濂的
《
送东阳马生序
》
。
资料链接
“流觞曲水”的习俗
“流觞曲水”之俗,溯其源流,得从夏历三月上巳这一古老节日说起。上巳,是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也是我国古代一个祓除祸灾、祈降吉福的节日。远在秦汉以前的周朝,已有于水滨祓禊之俗。朝廷会指定专职的女巫掌管此事。祓禊是通过洗濯身体,以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在
《
诗经
·
郑风
·
溱洧
》
中,就涉及了当时郑国的人们每逢三月上巳日便手执兰草,招魂续魄,祓除不祥的习俗。
到了汉代,三月上巳才被确定为节日。每逢该日,官民都去水边洗濯。这种风俗不仅在民间风行,连帝王后妃也去临水除垢,祓除不祥。后来,此习俗又进一步演变为临水宴饮。魏晋以后,人们将上巳节正式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作为岁时节令中的重要节日。所有临水祓禊及水滨宴会活动都在这天进行。
“流觞曲水”是从上巳节中派生出来的一种习俗。那时,人们在举行祓禊仪式后,坐在曲水之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酒杯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彼此相乐,故称为“流觞曲水”。
课文探究
1.
第二段中突出了哪个字?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突出了“
乐
”字。
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之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
道
”的最高境界。
2.
谢灵运说过:“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可兰亭集会却达到了“四者兼并”的境界,作者直呼“信可乐也”。请根据第
1
、
2
两段概述这“ 四者”的内容。
①
良辰
: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②
美景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③
赏心
: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游目骋怀,视听皆娱。
④
乐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3.
第
3
段引用“古人云”,点明情感由“乐”而“痛”的变化。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由“乐”而“痛”的情感变化?
人生的快乐有限。快乐得到满足,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成为历史。
人的生命归宿是死亡(终期于尽)。“死亡”如此强大又无法抗拒,个体生命如此渺小、脆弱,因而作者发出“死生亦大矣”的叹息。
4.
联系时代背景和上文,说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魏晋政治恐怖,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之学,逃避现实,要么谈玄说道,要么归隐山林,陶醉于一时的快乐满足。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灭。所以
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
。活着和死去都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这表明作者希望当时的文人们在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应只是空谈玄理,无所作为。
5.
如何理解作者发出的“悲夫”之叹?
作者悲古人,因为他的生命体验和古人何其相似;作者悲后人,因为后人读其文章和他读古人文章的感受会是一样的。人生代代无穷尽,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作者悲叹的是人生面对生死的局限性,文章的高妙之处也在于揭示了这种局限性。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本文以饱含感情的笔墨、朴素清新的语言,记录了兰亭美景、雅集乐事,表达了兴尽悲来的忧伤。既叹古今之常情,又悲生命之有限,并由此抒发了生死事大、不可虚度此生的感慨,以寄意于后世来者。
深入探究
1.
如何理解作者的俯仰之“痛”与深沉之“悲”?“悲”和“痛”有何不同?
痛在
:
①个体生命感情随外物而生变(情随事迁)。世间人虽有不同,但碰到自己喜欢的事物(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不作他想;但当自己对已有之物感到厌倦(所之既倦)时,就会心生感慨,痛苦顿生。
②个体生命无论长短最终都会消灭(终期于尽)。个体生命有长有短,但也只是相对而言;而且无论长短,最终都是不可抗拒地走到生命尽头。从结局来看,的确令人痛苦。
悲在
:由个体生命之痛上升为人类同感生死之悲(兴感一契)。
作者“悲”古人,是因为作者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极其相似;作者亦“悲”后人,因为后人读作者的文章,犹如作者读古人的文章,他们询问古今,发出悲叹。
“痛”与“悲”的区别
:“痛”是个体的,是感性的,是浅层情感的直观表现;“悲”是人类共有的,是理性的,是深层情感的内在体验。作者在“痛”感个体的人是情感多变的、命有尽头后,忽然想起了古往今来的人都会感到生命的无常,自然想到后来者难免也会有同感,那么这就是整个人类群体无法回避也无法改变的终极悲哀。
2.
文章第
1
、
2
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的原因是:
①
前来聚会的人很多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
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
。“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③
聚会时的活动文雅有趣
。“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④
聚会时天气清朗
。正值春日,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也可以概括为两个原因:一是
一觞一咏
,足以畅叙幽情;二是可以
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3.
用自己的话概括第
3
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
文章第
3
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
生死观
。
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 “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 “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
——“
死生亦大矣”,自然转为“痛”的感觉。
4.
文章第一部分抒乐,第二部分抒悲,是不是显得突兀?为什么?
不突兀
。
因为兰亭聚会自然是乐事,但是有聚必有散,“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这种欢聚难常的感触已经使人情绪低落;而由聚散再想到人生之短促、死生之离别,更令人悲从中来。其实,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描述聚会的欢乐后,因感人生无常而转入悲伤的例子,俯拾即是。可见,聚散、生死这股悲凉之雾,始终笼罩着文学家的心灵。本文由乐转悲,也就不足为怪了。而且作者在深沉的悲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念和热爱,与上文的乐生之旨契合无间。
5.
本文表现手法多样,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试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①
写景
。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以此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得清幽爽心。
②
叙事
。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词,却将宴会中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③
抒情
。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作者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已经发生变化,但仍免不了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引起了人们在感情上的共鸣。
④
议论
。第
3
段紧承上段的“仰观”“俯察”兴感抒怀,发表议论,由聚想到散,由宴集想到人生,阐发了生命短暂、欢乐有终的感慨,强调了“生”与“死”的问题。最后一段阐明了自己的生死观并叙述了作序的原因。
这种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的表现手法,使
文章真切自然
,
极富情致和理趣
。
课堂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王羲之传(节选)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
从子
也。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及长,辩赡,以
骨鲠
称。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
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
。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
候
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
顾
,述深以为恨。
(选自
《
晋书
》
,有删改)
1.
对下列加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以
骨鲠
称 骨鲠:性情耿直
B.
谓羲之当
候
己 候:看望
C.
而羲之竟不
顾
顾:到,拜访
D.
司徒导之
从子
也 从子:小儿子
答案:
D
解析:
从子:侄子。
2.
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用“
/”
断句。
述 先 为 会 稽 以 母 丧 居 郡 境 羲 之 代 述 止 一 吊 遂 不 重 诣
答案:
述先为会稽
/
以母丧居郡境
/
羲之代述
/
止一吊
/
遂不重诣
解析:
先找出名词,再根据句子语法关系断句。“会稽”作为宾语,因此“以”前断;“羲之”作“代”的主语,其前断;“遂”是连词,其前断;“述”为“代”的宾语,其后断。
3.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
2
)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答案:
(
1
)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不觉得他有什么奇特之处。(
2
)但王羲之却非常看不起他,因此二人感情不和。
解析:
(
1
):“讷”,说话迟钝。“人未之奇”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人未奇之”。“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
为奇。(
2
)“轻”,轻视,看不起。“情好”,交好、友谊。“协”,和谐,协调。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任职于会稽,因为母亲去世住在郡中,王羲之来接替王述,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几年,而王羲之竟然不去,王述因此很怨恨他。
课后作业
1.
对下列加色词语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虽
趣
舍万殊 趣:趋向,取向
所以游目
骋
怀 骋:奔跑
B.
足以
极
视听之娱 极:穷尽
其
致
一也 致:达到、实现
C.
悟
言一室之内 悟:领悟
终
期
于尽 期:期限
D.
信
可乐也 信:实在
不能
喻
之于怀 喻:明白
答案:
D
解析:
A.
骋:使
……
放开、敞开。
B.
致:思想情趣。
C.
悟:通“晤”,面对面。期:至、及。
2.
下列各项中加色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
及其所
之
既倦 不知老
之
将至
B.
犹不能不
以
之兴怀 引
以
为流觞曲水
C.
或
因
寄所托
因
击沛公于坐
D.
当其欣
于
所遇 亦将有感
于
斯文
答案:
D
解析:
A.
动词,往、到达
/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
介词,因
/
介词,把。
C.
介词,依、随着
/
副词,趁机。
D.
都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对,对于。
3.
下列句中加色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感慨
系之矣
B.
樊将军以
穷困
来归丹
C.
或取诸
怀抱
D.
俯察
品类
之盛
答案:
A
解析:
A.
古今义均为“有所感触而慨叹”;
B.
古义为“处境困难,走投无路”,今义为“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C.
古义为“胸怀抱负”,今义指“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有”;
D.
古义为“自然界的万物”,今义为“种类”。
4.
下列各句中加色的词,按照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群
贤
毕至 ② 映
带
左右 ③
齐
彭殇为妄作 ④ 一
觞
一咏 ⑤ 所以
游
目
骋
怀 ⑥ 越国以鄙
远
⑦ 若不
阙
秦,将焉取之 ⑧ 吾妻之
美
我者
A.①⑥/②⑤/③④/⑦⑧ B.①⑥/②④/③⑧/⑤⑦
C.①③/②⑤/④⑦/⑥⑧ D.①④/⑤⑦/②⑥/③⑧
答案:
B
解析:
①⑥ 形容词用作名词;②④ 名词用作动词;③⑧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⑤⑦ 动词的使动用法。
5.
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永和九年”用的是年号纪年法。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新皇帝即位颁布新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更换年号都称为“改元”。
B.“
癸丑”是干支纪年法。古人用干支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
C.“
修禊”是我国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三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D.“
暮春之初”中的“暮春”也可称为“孟春”。中国古代以孟、仲、季分别称每个季节的第一、二、三个月,春季的三个月分别称为孟春、仲春、季春。
答案:
D
解析:
“‘暮春’也可称为‘孟春’”错误,应是也可称为“季春”。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
)
《
兰亭集序
》
中以“
,
”两句介绍了与会人数之多、范围之广。
(
2
)王羲之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
,
”;再写低近处“
,
”,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
(
3
)王羲之认为世人“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并形象地概括了“静躁”两类人的生活方式:“静”者“
,
”,“躁”者“ , ”。
(
4
)
《
兰亭集序
》
中写道,当人们遇到高兴的事,则“
,
,
”;等到对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感到厌倦时,又会“
,
”。
(
5
)
《
兰亭集序
》
中表达了作者的生死观的句子是:“
,
。”
答案:
(
1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
2
)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
3
)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
4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
(
5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7.
翻译下面的句子。
(
1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2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3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答案:
(
1
)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临流饮酒,对酒赋诗,也足可以畅快地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
2
)抬头观望,宇宙广阔无边,低头细察,地上万物如此繁多,用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可以穷尽视觉和听觉的欢娱,实在令人快乐。(
3
)(我)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解析:
(
1
)盛:繁盛,形容词用作名词,可翻译为“盛况”。觞:名词用作动词,喝酒。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2
)“宇宙之大”“ 品类之盛”,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大之宇宙”“盛之品类”。所以:用来。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穷尽。信:实在。(
3
)固:本来、当然。一:数词的意动用法,把
……
看作一样。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
……
看作相等。彭殇:分别指长寿的人和夭亡的人。妄作:妄造、没有根据。
相关文档
-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兰2021-06-0815页
- 2020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情动于衷2021-06-0819页
- 2020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明的踪2021-06-0815页
- 2020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情动于衷2021-06-0717页
-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一课三测:第8课2021-06-0728页
-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兰2021-06-0722页
- 高中语文精品课件3-8《兰亭集序》 2021-06-0760页
-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说课稿2021-06-073页
-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021-06-079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兰2021-06-07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