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4.5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第三单元
第 8 课 兰亭集序
记一记
一、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 通
答案:悟 晤 面对面
二、一词多义
1.修
①修.禊事也
②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③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答案:①动词,做,从事 ②形容词,高 ③形容词,长 ④
动词,修建
2.引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②引.其匕首提秦王(《荆轲刺秦王》)
③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
答案:①动词,导引 ②动词,举起 ③动词,援引,譬喻
3.次
①列坐其次.
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陈涉世家》)
答案:①名词,旁边 ②动词,编次 ③动词,特指行军途
中,在一地停留超过两宿
- 2 -
4.信
①信.可乐也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③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答案:①副词,实在 ②动词,信任 ③名词,凭证,信物
5.期
①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②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答案:①动词,至,及 ②副词,周、满 ③名词,期限
6.临
①未尝不临.文嗟悼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③居高临.下
答案:①动词,面对 ②副词,将要,临近 ③动词,从高
处往低处看
7.致
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②致.电上海
③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隆中对》)
④听妇前致.词(《石壕吏》)
答案:①名词,情趣、情致 ②动词,给予 ③动词,招致
④动词,说
8.以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②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答案:①介词,把 ②连词,用来 ③介词,因为
9.之
①及其所之.既倦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3 -
③夫人之.相与
④足以极视听之.娱
答案:①动词,往、到达 ②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
陈迹” 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结构助词,的
10.因
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②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③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答案:①副词,依,随着 ②介词,趁机 ③名词,机会
辨一辨
三、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
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
答案:曲水的旁边
2.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
今义:种类。
答案:指自然界的万物
3.或取诸怀抱..
古义:
今义:抱在怀里;胸前。
答案:胸怀抱负
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古义:
今义: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
答案: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
5.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
今义:文雅。
答案:这次集会的诗文
四、词类活用
- 4 -
1.形容词用作名词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答案:贤才 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2.名词用作动词
一觞.一咏
答案:喝酒
3.副词用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答案:穷尽
4.意动用法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答案:把……看作一样 把……看作相等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死生亦大矣(不带判断词的判断句)
译文:
答案:死和生也是一件大事啊。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为”表判断)
译文:
答案:(我)当然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
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3.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也”表判断)
译文:
答案:(他们)之所以抒发感慨,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
的。
(二)省略句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以”后省略“之”,应为“引(之)
以(之)为流觞曲水”]
译文:
答案: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用(它)来做流觞的
曲水。
(三)状语后置句
- 5 -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结构“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后
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译文:
答案: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
2.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于所遇”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
为“当其于所遇欣”)
译文:
答案: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
3.不能喻之于怀(介词结构“于怀”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
“不能于怀喻之”)
译文:
答案:在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四)定语后置句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盛”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
“虽无盛之丝竹管弦”)
译文:
答案:虽然没有盛大的音乐演奏场面。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大”“盛”后置,标
志是“之”,按现代汉语语序为“仰观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
译文:
答案:抬头观望寥廓的宇宙,低头察看地上繁多的事物。
填一填
六、作者
王羲之(303—361), 书法家,字 ,
号 ,祖籍 (今山东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
江绍兴),写下 ,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有
“ ”之称。曾为会稽内史,领右军将军,人称“王会
稽”“ ”。其行书《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草书《初
月帖》、楷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其子 书法亦
- 6 -
佳,世人合称此二人为“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
才辈出。王羲之于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
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答案:东晋 逸少 澹斋 琅玡临沂 《兰亭集序》 书圣
王右军 王献之 二王
七、背景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名士谢安、
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集会上,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
各抒怀抱。之后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总述其事,是为 。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的时期,社会
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百姓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浓厚的
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时代的人,他们对死的恐惧和由此引发的对
生的焦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士大夫们不满现状,普遍崇
尚 ,追求 、 的生活。正是在这种人文
思潮里,魏晋人在表面看似 的死亡感慨中,深
藏着他们对 的追求和留恋。这种追求和留恋
可以说是一种源自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答案:《兰亭集序》 老庄 清静无为 自由放任 颓废、消
极、悲观 人生、生命强烈执着
八、文化常识
序
序,又名“ ”“ ”“ ”,
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文体。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
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的著作,说明写作过程、
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
好地去阅读或理解此书。
序言有作者本人写的,叫“ ”;也有请他人写的,
叫“ ”。“他序”除介绍著作外,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
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
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是为 ,如韩愈的《送李愿归
盘谷序》。
答案:序言 前言 引言 自序 他序 赠序
骈文
“骈”在古代本为两马并驾之意,后来人们用
- 7 -
“骈文”称在魏晋时期产生的一种新文体,也称 。骈文
是与 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 为主,讲
究 。因其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
骈体。它在声韵上,讲究 ;在修辞上,注意 。
答案:骈俪文 散文 四六句式 对仗 韵律和谐 藻饰和
用典
理一理
九、思路归纳
答案:已为陈迹 终期于尽 若合一契 齐彭殇为妄作
感于斯文
十、主题提炼
《兰亭集序》通过对 的渲染、铺陈引发
作者对 的思考,抒写了 这种人所共有的感情,
彻底否定了老庄“ ”的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
从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 ”,表达了一种
的人生态度。
答案:宴游之乐 生命 乐生痛死 一死生,齐彭殇 死生
亦大矣 积极处世
感悟体会
想一想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
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
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 8 -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
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
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解析:B 项,“因此要及时行乐”的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B
2.文章在第三段段末说“岂不痛哉”,作者为什么感到
“痛”?请用原文中的话分条回答。
答:
答案:①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②向之所欣,俯
仰之间,已为陈迹。③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文本细读]
一、整体感知
1.《兰亭集序》一经写成即闻名于世,其魅力一直影响到现在,
除其立意深远的原因外,探究一下其语言上的魅力。
答案:应当说文笔的清新流畅、朴素自然也成就了《兰亭集
序》的地位。魏晋时期出现了骈文的高潮,骈文几乎占有了一切
文字领域,这种文体讲究对偶、辞藻、音律、典故,极不利于表
情达意。在这种骈文风行的时代,作者能不拘成格,用洒脱流畅、
朴素简洁、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充分体
现了作者散文的个人风格。特别是文中用了“群贤毕至”“崇山
峻 岭 ”“ 茂 林 修 竹 ”“ 天 朗 气 清 ”“ 游 目 骋 怀 ”“ 情 随 事
迁”“感慨系之”“若合一契”等词语写兰亭山水之优美,叙时
人宴游之雅致,抒盛事不常之感慨,议死生意义之重大,而这些
词语从此便被后人当作成语使用,极大地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宝库,
从而也奠定了《兰亭集序》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
2.纵观全文,作者的感情是怎样起伏变化的?
答案:
- 9 -
本文感情曲折深沉,脉络清晰。又借“兴感之由”与古人“若
合一契”,批判当时流行的人生虚无的消极态度。联想到后人视
今人之文,亦会同慨死生之大,然生命不能永恒,从而发出深沉
的“悲”叹。一悲“昔人”,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是何其相
似;二悲时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三悲对个体之痛的
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之“悲”,
更加深刻感人。故作序希望兰亭宴集的诗文能引起“后之览者”
的感慨与共鸣。文章情感虽以“悲”字作结,但这是作者超越了
人生无常的理性思考,让我们从感伤的背后,体味作者对短暂生
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着。
二、细节探究
1.文章第 1、第 2 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
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答案:
原句 原因分析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来聚会的人多,是产生这种感受
的原因之一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
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是产生这
种感受的原因之二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
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
足以畅叙幽情
聚会时的活动、文人雅士的游乐
形式雅趣,是产生这种感受的原
因之三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所以游
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聚会时的天气晴朗,是产生这种
感受的原因之四
2.文中“信可乐也”一句中“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案: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
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
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
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
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
- 10 -
界。
3.作者写兰亭的景色时突出了什么特征?这与作者的“情”
有何关系?
答案: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其“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
山涧水渚之间,绿树成荫,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
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
“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
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
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映。东晋之
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遇”,而且“神
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
“明理”和“悟道”。
4.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说“一死生”“齐彭殇”是“虚
诞”“妄作”?
答案:首先从庄子这一观点本身看,庄子认为生和死是相对
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像细胞的新陈代谢。但他夸大了
这个相对,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所以生死相等说是“虚诞”,
是荒谬的。庄子还认为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没
什么差别,因为长短只是相对的。他也同样夸大了这种相对性,
否定了寿夭的区别,所以是“妄作”。其次从第 3 段内容看,作
者先引用孔子的话说明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接着分别写古人、今
人、后人无不对生死这一人生大事感慨万分,对人生无常悲恨不
已。既然古往今来人们无一例外地都为人生无常兴叹生悲,庄子
的死生一样、寿夭等同说还不是虚妄荒诞之辞吗?
三、思维发散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
己高旷的宇宙情怀,同时蕴含着深深的“悲情”,作者的悲从何
处来呢?
答案:观点一 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却短暂。一个人以自
己的方式自由地生存在社会上,好静者常在室内清谈佛老,好动
者纵情山水,遇上喜欢的事物就心满意足,因为乐而忘了忧愁,
竟然“不知老之将至”。
观点二 来自生命本体的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当人们“欣
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之间,“所之既倦,情随事
- 11 -
迁,感慨系之矣”。这就是说,人对美的感受不是凝固不变的,
得到的东西即使再好,也会很快厌倦,感慨也随着产生了。
观点三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时间的快速
流逝,事物的急剧变化,更显出生命的脆弱,所以“犹不能不以
之兴怀”;更何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不能主宰自己的
命运,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这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大悲
啊!悲来自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时间无情的恐惧。
[素材化用]
珍爱生命
通过一次兰亭集会,王羲之感受到生命的快乐,也感悟
到生命的可贵。他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认
识到混同生死乃虚妄之言,生而为人,决不能忽视生命的长度而
毫不珍惜生命,应该努力增加生命的厚度,给生命留下可以纪念
的东西。
王羲之把兰亭集会的诗作记录下来,以便与后人进行精
神交流,也充分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珍爱。
用生命歌唱的天使——姚贝娜
2011 年,面对上帝为她年轻的生命制造的一次大劫难
——乳腺癌,她没有消沉颓废,而是在手术过后顽强地坚持追求
自己热爱的事业。一首《红颜劫》,一曲《也许明天》,她带着超
乎寻常的乐观演绎着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和执着,成为流行乐坛冉
冉升起的新星。直到 2015 年 1 月,在和恶魔斗过几个回合后,她
依然用捐献眼角膜的方式延续着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珍爱。姚贝
娜——顽强的歌者,用自己的方式让生命绽放出更多的精彩。
请你也写一个关于珍爱生命的典例:
答案:(略)
关于珍爱生命的名言
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法)蒙田
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瑞典)诺贝
尔
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古罗马)
西塞罗
- 12 -
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
间来衡量生命。 —— (古罗马)小塞涅卡
○即学即练
以“珍爱生命”为话题,任选上面的素材(至少运用一个)
写一段文字。不少于 200 字。
答:
答案:蒙田曾说,“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
无比的”。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了魏晋名士们所崇尚的
虚无的人生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认为生而
为人,决不能忽视生命的长度,毫不珍惜生命。当我们欣赏满天
繁星,感叹宇宙的神奇时,霍金正用他仅能活动的手指探索着宇
宙中的未知物质;当我们打开音响,静静欣赏优美的乐章时,无
臂钢琴师刘伟的十个脚趾正灵活地跳跃在琴键上,演绎着优美的
旋律;当我们翻开手中的书本,欣赏一篇赏心悦目的文章时,张
海迪也许正在床榻上吃力地叙写她对生命的渴望。他们都在为了
生命无悔而努力,因为他们知道生命不屈,生命可贵。
[写法借鉴]
1.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写景
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
左右”写水,短短的 16 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
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叙事
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
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用
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词,却将宴会进行过程中所有重要的
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抒情
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
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
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
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2.工整、华丽的对偶
文中多处使用对偶句,增加了文章的形式美,使形式与内容
- 13 -
相得益彰。如: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两个四字句,前者突出与会者素质高,后者突出与会者
来源广,读来朗朗上口。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前句写遥看宇宙,思绪飞扬;后句写回望大地,万物葱
茏,心潮澎湃。感情美与形式美达到高度统一。
3.借题发挥,立意高远
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
动谈到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
思想倾向,使文章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作者借题发挥,带有鲜明的抒情色彩。情缘事发,所以
先叙事,前两段叙事分两层:前一层侧重叙述活动的情形,后一
层转入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第 3 段开头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匆匆。此段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
了他的基本观点:“死生亦大矣。”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文
之意,便是作者见解的高远处。
[技法指导]
借景抒情法
借景抒情法,就是通过对现实中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
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运用借景抒情法描写景物时,作者把自己
的喜怒哀乐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上,景物便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也就是寓情于景。要较好地运用借景抒情法,必须符合如下要求:
(1)所写景物要与自身情感一致。
自然景物是客观存在的,人的心情、情感是经常变化的。
心情不同,对同一景物的感受也就不同。所以,写景时对景物要
有选择,要选择能够表现自己心情和情感的景物去写。
(2)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
自然景物也各有其独有的特征,互不相同,抓住景物的
特征来描写,才能真正表现出景物的与众不同。写景又是抒情的
基础,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先要写好景物。要抓住所描
写的景物与别的景物的不同点,带着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去
精心描绘,使所写景物特点突出,个性鲜明。
(3)抒情要真挚自然。
借景抒情,总是以抒情为宗旨的。无论是寓情于景的间
- 14 -
接抒情,还是写景基础上的直接抒情,都要做到感情真挚,不能
虚假。
(4)景物描写一定要注意精心锤炼语言。
○尝试练笔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景物
描写富于特色。请你写两段文字,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春(夏、秋、
冬)天景物。
答:
答案:我喜欢春天的阳光,喜欢那干净的天空和明亮的风。
那些松软的土壤在老黄牛拖着犁走过后便咧开了嘴,如果仔细听
还可以听到它们咯咯的笑声,像白开水路过咽喉唱下的歌,响亮
而轻快。麦苗也开始向天空深处疯狂蔓延,只是它会在离云朵很
远的地方累得弯下腰去,连带着它的梦一起被收割到粮仓里。
天空是个诚实的孩子,从来都不掩饰自己的表情,就像
那些长在土地里的花,从来都不会厌恶自己开在春天的时令。去
年砍掉的那棵老枣树的周围又开始冒出了新芽,像是剩下的满满
的春天。春暖树繁,空气里静静地流淌着安逸的清新,一点一滴。
语言应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西街村城隍庙会上,锣鼓震天,瓦釜雷鸣....,大鼓传人孙克
光的精彩表演吸引了四面八方前来赶会的群众。
②共享的理念一经获得共识,就迅速在美国、欧洲等信息经
济发达的国家演变成了声势浩大....的社会实践。
③随着时间流逝,“卓筒井”的前世今生在他的创作构思中
越来越丰满,小说《蜀盐说》也终于瓜熟蒂落....。
④我一直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科学家行云流水....的想象力、
活跃的创新构思,基本决定了其远大科研目标的实现。
⑤北方地区端午节采摘的鲜艾草,散发着令蚊虫进退维谷....的
抑制性气味,可以起到驱虫的独特功效。
⑥在很多地方,由于收入保底,参保农户还可以将保单拿去
银行进行质押贷款,融资难题迎刃而解....。
- 15 -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解析:①瓦釜雷鸣: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
望文生义。②声势浩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③瓜熟蒂落:指
时机一旦成熟,事情自然成功。④行云流水:比喻诗文纯任自然,
毫无拘执;比喻无足轻重。对象错配。⑤进退维谷:无论是进还
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不合语境。⑥迎刃而
解: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的“北京八分钟”,用智能科技完美
营造了唯美中国的气度和神韵,展现了文明古国的现代活力。
B.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为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不少
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的经
验。
C.金砖合作契合五国发展的共同需要,其之所以得到快速发
展,关键在于找准了互尊互助走适合本国发展道路的合作之道的
结果。
D.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即使学校不作统一要求,
对学生而言,实习仍旧是锻炼实践能力、积累社会经验的有效方
式。
解析:A 项,搭配不当,“营造”和“气度”搭配不当。B
项,成分赘余,“合理”和“借鉴”重复。C 项,结构混乱,“关
键在于……的结果”句式杂糅。
答案:D
3.某校拟制作“走进文化名人”的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
到下列材料。请你据此写一段王羲之简介,再就人物言行、品质
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
①王羲之,因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生于公元 303
年,卒于公元 361 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在琅玡,后长
期居住在会稽山阴。
②王羲之年幼时不善言辞,人们不大看重他。十三岁时,去
拜见一位大名士,这位大名士看出他将来必非等闲之辈,极力赞
扬。
③长大后,王羲之极善言谈,为人耿直、率真。一次太尉郗
- 16 -
鉴派门客向丞相王导求女婿,王家子弟听说有人来择婿,都显得
很矜持。但王羲之坐在东边的床上,露着肚皮吃东西,似乎没这
回事似的。郗鉴非常赏识王羲之,于是就将女儿嫁给了他。
④王羲之在书法上造诣极高。《兰亭集序》是他的代表作。从
文学角度看,是千古绝妙的好文章。从书法的角度看,被誉为“天
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中的名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
殇为妄作”是对东晋时人们漠视生命、崇尚虚无的思想的有力纠
偏。
答: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人物简介要涉及姓名、生
卒年、字号、朝代、籍贯、成就及代表作。对人物的评价则要紧
扣材料,有理有据。
答案:(示例)人物简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书
法家,琅玡人。曾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为人耿直、
率真。对书法造诣极深,《兰亭集序》是其代表作。人物评价:“固
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体现了王羲之对生命的珍视。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
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
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它记载着中
华 民 族 前 进 的 步 伐 , 即 使 从 其 偏 旁 部 首 的 形 成 过 程 中 ,
① 。远古时,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马、
牛、羊、犬等部的文字;由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的过渡,
② 。汉字的形成,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的结
果。不仅如此,中国的民俗风情、山川景物、民族心理、历史文
物、人文地理、房屋建筑等等,都可以从汉字中找到镜像。因此,
③ 。
解析:第①空根据前文“记载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可知
应该填写“也可透视文化进步的足迹”;第②空根据前面的“马、
牛、羊、犬等部的文字”“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的过渡”可知
应该填写“又产生了玉、石、金等部的文字”;第③空根据前文
“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果”可知应该填写“民族的文化,必然
在其语言文字中有所体现”。
答案:①也可透视文化进步的足迹 ②又产生了玉、石、金
等部的文字 ③民族的文化,必然在其语言文字中有所体现
- 17 -
5.下面是一段介绍王羲之书法的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
(如排比)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
要求:①符合原意;②不超过 30 字。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
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
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中晚年时,他
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状况,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
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
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
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
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答:
答案: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让行书有了与篆隶
楷草并列的地位。
6.请仿照下面示例,就王羲之写一段评论,要求内容符合人
物特点,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 80 字)
示例:狂放不羁酒中仙——李白
他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灿烂了整个盛唐星空。他飘逸,“欲
上青天揽明月”;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放,“我
辈岂是蓬蒿人”!他用酒涤荡自己的秉性,用诗放牧自己的灵魂!
答:
答案:一代书圣——王羲之
狼毫一挥是生命的舞动,砚纸是他的舞台,满载生
命的厚重。楷如泰山稳立,行如清冽之风,草如龙凤舞动。他让
人们真正了解了什么是书法,他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书法的伟大。
文本巩固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10 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
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
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
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
- 18 -
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
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
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夫:发语词
B.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或许
C.虽.趣舍万殊 虽:即使
D.曾.不知老之将至 曾:乃,竟
解析:或:有的人。
答案:B
8.与“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以”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B.足以.极视听之娱
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解析:例句与 A 句的“以”,均为“因为”。B 项,可作介
词,译为“凭借”;C 项,是介词“用”。D 项,连词,表目的,
可译为“来”。
答案:A
9.下列对《兰亭集序》的说明,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本文描绘兰亭周围秀美清幽的自然风光,暗示它可以引发
与会者的诗兴。
B.本文在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的同时,又以“惠风和畅”来
反衬自己心情的低落。
C.本文先写“乐”,述说世事流逝的感慨时,引出一个“痛”
字,联系古今,又引出一个“悲”字,使上下文有机地贯穿起来。
D.本文借题发挥,阐明了他的生死观,这是他旷达性格所致,
但也流露出了低沉的调子。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将其
放到原文中去对照分析。B 项中“惠风和畅”是盛会时的景象,
- 19 -
体现了作者观景之情致浓,借以烘托宴游之乐。
答案:B
10.翻译下列句子。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译文: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译文:
(3)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文:
答案:(1)放眼观察广大的宇宙和地上繁多的物类。
(2)过去所喜爱的很快就会成为旧迹,尚且因这而引起心中的
感触。
(3)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而因之引起心中的感触的情
趣也会是一样的。
二、课外探究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 题。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
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楷隶,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
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
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
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
“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
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
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
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
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
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
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
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
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
- 20 -
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
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
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
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
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
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
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B.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
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C.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
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D.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
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
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
逐步排除错误选项。“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中,“池水尽黑”
是完整的主谓句,前面当断开,排除 A、C 两项。“池水尽黑使
人耽之若是”是两个句子,应断开,排除 D 项,故选 B。
答案:B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说王羲之“尤善楷隶”,这里的“楷隶”指的是
“汉字七体”(汉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体式)中的“楷书”和
“隶书”。
B.东床就是女婿。对女婿称“东床”,源于晋代我国著名大
书法家王羲之袒腹(也作坦腹)东床的传说。
C.“王羲之,字逸少”,古人幼时命名,一般成年(男 20 岁、
女 15 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
貌和尊敬。
D.本文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
史之一。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
- 21 -
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解析:《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而钦定的二十四史都是以
《史记》为范本的纪传体史书,因此,《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
之列。
答案:D
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
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
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
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
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
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
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遗
憾。
解析:D 项,王述先前在会稽任职,后因母丧又回到郡里。
并非“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
答案:D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
志。
译文:
(2)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
由是情好不协。
译文:
答案:(1)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
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
(2)当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
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
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
- 22 -
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隶书,可称古今以来的第一人,
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很被伯父王
敦、王导看重。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
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
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
王导让人来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
“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
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袒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说:“这
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
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
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
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
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好友在
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
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
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
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
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
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把鹅
装在笼子里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
看见人家的棐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
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
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
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
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如同大雁排行落在后面。”又曾经写
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
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当时骠骑将军王述年轻,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
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
亲去世,就回来守丧,王羲之接替了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
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
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几年,而王羲之竟然
不去拜访他,王述深以为憾。
- 23 -
备考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18 题。
裴蕴,河东闻喜人也,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
表于高祖请为内应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大业初,
考绩..连最。炀帝闻其善政,征为太常少卿。
初,遣牛弘定乐,蕴揣知帝意,奏括天下周、齐、梁、陈乐
家子弟,皆为乐户..。帝大悦,迁民部侍郎。时户口多漏,蕴历为
刺史,素知其情,因是条奏,令有司貌阅..。若一人不实,则官司
解职,乡正里长皆远流配。又许民相告,若纠得一丁者,令被纠
之家代输赋役。是岁,诸郡进丁二十四万三千,新附口六十四万
一千五百。帝临朝览状,谓百官曰:“今进民户口皆从实者,全
由裴蕴一人用心。”由是渐见亲委,拜京兆赞治,吏民慑惮。
未几,擢授御史..大夫。蕴善候伺人主微意,若欲罪者,则曲
法顺情,锻成其罪。所欲宥者,则附从轻典,是后大小之狱皆以
付蕴。蕴亦机辩,所论法理,言若悬河,或重或轻,皆由其口,
剖析明敏,时人不能致诘。
杨玄感之反也,帝遣蕴推其党与,谓蕴曰:“玄感一呼而从
者十万,不尽加诛,则后无以劝。”蕴由是乃峻法治之,所戮者
数万人,皆籍没其家。帝大称善,赐奴婢十五口。帝问苏威以讨
辽之策,威不愿帝复行,且欲令帝知天下多贼,乃诡答曰:“今
者之役,不愿发兵,但诏赦群盗,自可得数十万。其激于免罪,
竞务立功,一岁之间,可灭高丽矣。”帝不怿曰:“我去尚犹未
克,鼠窃安能济乎?”威出后,蕴揣上意,奏威罪,帝付蕴推鞫
之,乃处其死。帝未忍便杀,除名。
蕴又欲重己权势,引致奸黠,共为朋党,郡县有不附者,阴
中之。于时军国多务,凡是兴师动众,京都留守,及与诸蕃互市,
皆令御史监之。蕴之宾客附隶者,遍于郡国,侵扰百姓,帝弗之
知也。
及司马德戡将为乱,江阳长张惠绍夜驰告之。蕴共惠绍谋,
欲矫诏发郭下兵民,给荣公来护儿节度,收在外逆党宇文化及等,
仍发羽林殿脚,遣范富娄等入自西苑,给梁公萧钜及燕王处分,
扣门援帝。谋议已定,遣报虞世基。世基疑反者不实,抑其计。
是夜,司马德戡引骁果玄武入,裴虔通,元礼直入宫,炀帝
- 24 -
匿于永巷,驱之出,缢之,隋氏宗室江都宫中者皆没。蕴叹曰:
“谋及播郎,竟误人事!”遂亦见害。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
/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B.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
/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C.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
/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D.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
/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答案:A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考绩:相传中国在古代舜时就建立的制度。是朝廷对官员
在一定任期内的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作为升降、调转、奖惩依
据的制度。
B.乐户:是中国历史上以音乐歌舞专业活动为业的贱民。他
们多来源于罪犯的家属,也有部分原为良人,是统治者惩罚罪犯
和政敌的一种手段。
C.貌阅:古代选官时,有时相貌身材也是一个参考因素。文
中所指就是古代选拔官员的标准“身言书判”中的“身”,是指
包括相貌在内的长相身段。
D.御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名。先秦时期,是负责记录的
史官、秘书官,秦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
诸侯官吏。此官制一直延续至清朝。
解析:“貌阅”理解错误。是裴蕴提出的一种核实户口的措
施。为了增加隋朝政府的财政收入,每个户口均由官员检阅,与
本人核实,落实性别、年龄、人数。
答案:C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裴蕴有政治眼光,能审时度势。他最初在陈朝做官,判断
天下将被隋朝得到,就暗地里给高祖呈上表章,请求当内应,平
定陈国后,因功被破格提拔为仪同。
- 25 -
B.裴蕴擅迎合皇帝,且能言善辩。他投隋炀帝所好,断案揣
摩皇帝意图来确定刑罚轻重。他说起法理来口若悬河,断案明白
快速,无人能对他的判决提出疑义。
C.裴蕴对上谄媚,对下凶狠。在杨玄感造反时,裴蕴严法究
治杨的党羽,所杀的有几万人。在苏威事件上也痛下杀手,表现
出一个冷血政客的心狠手辣。
D.裴蕴勾结朋党,阴谋叛乱。他招纳奸猾之徒,中伤不从官
吏,侵扰百姓。司马德戡将要造反时,裴蕴想假传圣旨调动军队,
挟持皇帝,不成想死于乱兵中。
解析:“裴蕴想挟持皇上”错,“不成想死于乱兵中”错。
答案:D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蕴揣上意,奏威罪,帝付蕴推鞫之,乃处其死。帝未忍便
杀,除名。
译文:
(2)炀帝匿于永巷,驱之出,缢之,隋氏宗室江都宫中者皆没。
译文:
答案:(1)裴蕴揣测皇上的心意,奏告苏威有罪,炀帝把苏威
交给裴蕴推问,裴蕴判处他有死罪。炀帝不忍心就这样杀了他,
把苏威除名为民。
(2)炀帝在永巷躲藏,(叛军/裴虔通与元礼)驱赶他出来,缢杀
了炀帝,在江都宫中的隋氏宗室都被杀了。
【参考译文】
裴蕴,是河东闻喜人,在陈国时担任兴宁县令。裴蕴判断天
下将被隋朝得到,就暗地里给高祖呈上表章,请求当内应。平定
陈国后,皇帝越级提拔他当了仪同。裴蕴历任三个州的刺史,都
有能干的名声。大业初,裴蕴的考察成绩连年第一。炀帝听说他
善于为政,征调他担任太常寺的少卿。
起初,高祖派牛弘厘定官乐,裴蕴揣摩到炀帝的意思,上奏
炀帝,把全天下周、齐、梁、陈各国的音乐世家的子弟,都搜来
当乐户。炀帝很高兴,升他为民部侍郎。当时户口登记多有遗漏,
裴蕴历任刺史,素来知道其中的内情,因此逐条上奏,命令有关
部门对百姓一个个目测核实。如有一人情况不属实,那么有关官
员就要被解职,乡正和里长都要被流放到远方。又允许百姓互相
- 26 -
告发,如纠察到一个谎报年龄的壮丁,就让被纠察到的那一家为
他交税和服劳役。这一年,诸郡增加壮丁二十四万三千,新近归
顺的人口有六十四万一千五百。炀帝上朝看了报告,对百官说:
“现在增加户口都能从实统计,全都是因为裴蕴用心做事。”因
此,裴蕴渐渐被亲近重用,授他为京兆赞治,官吏百姓都很怕他。
不久,提拔他当御史大夫。裴蕴善于揣摩炀帝细微的心理活
动,炀帝想加罪的,他就枉法徇情,构陷那人有罪。炀帝想原谅
的,裴蕴就按照法典较轻的处罚标准处置,此后大小案件都交给
裴蕴办理。裴蕴也很机灵善辩,说起法理来,口若悬河,或重或
轻,都由他口里决定,剖析案情明白快速,当时的人们都不能对
他的判决提出疑义。
杨玄感造反时,炀帝派裴蕴追究他的党羽,对裴蕴说:“杨
玄感一呼,随从他的就有十万之众,不都杀掉,那么以后就无法
警戒他人。”裴蕴因此就严法究治,所杀的有几万人,都登记没
收家财。炀帝特别称赞他做得好,赐他奴婢十五口。炀帝问苏威
讨伐辽东的方略,苏威不希望炀帝再去打辽东,而且想让炀帝知
道天下有很多盗贼,于是就委婉对答说:“现在这场战役,不需
要调兵,只要下诏书赦免群盗,就可以得到几十万兵卒,他们因
为被免罪而感激,必定会争相立功,一年之间,就可以消灭高丽
了。”炀帝不高兴说:“我去尚未打下来,这些鼠辈怎能成事?”
苏威出去后,裴蕴揣测皇上的心意,奏告苏威有罪,炀帝把苏威
交裴蕴推问,裴蕴判处他有死罪,炀帝不忍心就这样杀了他,把
苏威除名为民。
裴蕴又加强自己的权势,招纳奸猾之徒,一起结成朋党,郡
县有不依附他的,就偷偷地中伤他们。当时国家多事,凡是兴师
动众,京师留守,及与各蕃国互相买卖,都让御史监视。来依附
裴蕴的门客,遍布在郡国,侵扰百姓,炀帝不知道这些。
到司马德戡将要造反作乱时,江阳的张惠绍夜里奔驰而来把
这个情况报告了裴蕴。裴蕴与惠绍谋划,想假传圣旨调发京都附
近的军队,交给荣国公来护儿指挥,逮捕在外的逆党宇文化及等,
再调羽林军殿后,派范富娄等从西苑进去,交给梁公萧钜和燕王
指挥,守住宫门,救援皇上。谋划完成,派人报告虞世基。世基
怀疑反叛的事不真实,压下了这个计划。
这个夜间,司马德戡引骁果军从玄武门攻入皇城,裴虔通与
元礼直入宫中搜捕,炀帝在永巷躲藏,(叛军/裴虔通与元礼)驱赶
- 27 -
他出来,缢杀了炀帝,在江都宫中的隋氏宗室都被杀了。裴蕴感
叹说:“原想与你虞世基这个博学之士谋划,最终却误了大事!”
于是被杀。
写作训练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两名大学生利用长假,脚踩轮滑鞋,历时 5 天半从山东到北
京,完成了一次长达五百多公里的“长途刷街”实现了一个多年
的青春梦。许多网友为其叫好:“有志者,事竟成!”“为轮滑
带来正能量!”而一位交警则指出:“轮滑鞋代步上路,违反了
交通法规,是不对的,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会受到相应处罚。”
生活中,类似的事并不鲜见,“好”的事可能是“不对”的
事。而另一面,“对”的事也不一定都是“好”的事,比如符合
校规的着装不一定是学生心仪的着装,比如书法家为了写出好字
常常打破正确的笔顺以求艺术上更美……
不同情况下,不同领域中,人们对“对与好”的理解认识各
不相同。你对此又有着怎样的理解?请结合现实写一篇文章,谈
谈你的思考或认识,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
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我的审题:
【审题立意】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任务是:不同情况下,不
同领域中,人们对“对与好”的理解认识各不相同。你对此又有
着怎样的理解?请结合现实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或认识。
写作本题不能抛开所给的材料,例如两名大学生为了完成青春梦
而脚踩轮滑鞋代步上路,由山东至北京完成了五百多公里的刷街。
此事刊登到网络上收获的是一片称赞声,但如若没有一位交警指
出这是违反交通法规的错事,引起的可能是更多的轮滑、滑板等
爱好者将他们心爱的运动搬上本就拥挤且人满为患的公路上,造
成更大的交通难题。与之相似的可能是学生为了追求个性美,私
自改动校服或者佩戴饰品上学,也可能是某位歌星为了彰显个性
而写出不合时宜的词曲。这样追求好、追求个性的方式是错误的。
- 28 -
打破常规的一些做法例如书法家为了艺术效果而改变常规笔顺可
称之为好,但规定原则确实不可被忽略务实的东西。无法度不可
定天下,因此,打破规章以求个性的错事,不可被称为好。材料
提供的几个事例,是为了引发对于同一事物从不同的利益群体(或
个体)出发所引发的对于“好”和“对”这个概念的初级界定
——“好”的事可能是“不对”的事;而另一面,“对”的事也
不一定都是“好”的事。
“对与好”是一个关系型话题,对于关系型话题各个概
念间的关系的研判,需要推理,推理的结论就是立意,就是中心
论点。“对与好”这个关系型话题之间的关系研判如下:
(1)对立选择关系
①“好的事不一定是对的”——生活中,类似的事并不
鲜见,“好”的事可能是“不对”的事。
②“对的事不一定是好的”——而另一面,“对”的事
也不一定都是“好”的事。
(2)因果或条件关系
①“只有(因为)对的,才(所以)可能是好的”
②“只要(因为)是好的,终会(所以)是对的”
(3)辩证统一关系
做对做好,才能和谐发展。
可见(辩证统一关系)的立意最高,其他两种类型最容易陷
入单方面立意的误区。
这样,这篇文章的审题结果,是一个中心:
又对又好,是做人做事的终极目标。
相关文档
-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兰2021-06-0722页
- 高中语文精品课件3-8《兰亭集序》 2021-06-0760页
-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说课稿2021-06-073页
-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021-06-079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兰2021-06-0744页
- 人教新课标必修2精品教案(8 兰亭集2021-06-077页
- 人教版必修1 《兰亭集序》教案2021-06-065页
- 同步练习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语文:3-82021-06-0610页
- 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8《兰亭集序2021-06-056页
-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案2021-06-0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