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7.50 KB
  • 2021-06-08 发布

(新高考等地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金卷语文试题(B卷) Word版含解析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新高考)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 备考金卷语文(B)‎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的初心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 ‎《伟大的转折》选择深入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作品讲述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发生的事情。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和起点。‎ - 27 -‎ 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洗、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类战胜邪恶所表现的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当然,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制作不够精致、特型演员的形似与神似拿捏得不够到位等。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它在历史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任重道远。‎ ‎(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2019年11月5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促使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95年,又何尝不是一场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80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进。.‎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精神懈怠的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 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 ‎80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27 -‎ ‎(摘编自《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2016年12月《大庆社会科学》)‎ 材料三:‎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25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只有29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酒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 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摘编自盛玉雷《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2019年6月24日《人民日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征精神表现出了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因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B. 长征精神启示我们,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在新时代阔步前行。‎ C. 长征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建立政权,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要想走好未来的路,就要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伟大的转折》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聚焦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引发人们的思考。‎ B. 用艺术再现历史,更利于大众接受,也益于传承长征精神,但艺术并不代表历史。‎ C. ‎ - 27 -‎ 年轻人重走长征路,不仅可以用脚步与先辈对话,还可以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探寻成功的密码。‎ D. 新时代的年轻人,依然需要“长征”,只不过“长征”的含义有所变化,它更强调精神和价值。‎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闽南师范大学校团委组织团员开展“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们体验“红军长征路”,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和精神境界。‎ B. 近日,电影《红色往事》在共青团江西省委“创在江西”青创AI基地举行公益放映活动,这标志着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 C. “他们这种长征精神,将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课,我也会坚守和发扬这种精神,从而走好我今后的人生路。”广西大学生“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结束后,参加的学生说。‎ D.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州委书记率州级领导干部前往红原县、松潘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沿着红军在阿坝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从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C 3. B ‎ ‎4. ①运用比喻论证。在论证长征精神是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时,以“雪山”“草地”“金沙江”大渡河”等比喻新时期无数个需要面对的挑战,指出我们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②运用引用论证。引用诗词和名言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引用毛泽东的话,增加论述的可信度。③运用对比论证。文章无论是在提出观点时,还是在中间论述时,时时不忘用80多年前和80多年后进行对比,突出了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④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先提出总论点“长征精神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然后分为“坚定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依靠人民群众”三个分论点进行论述,最后再次总结观点,强调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 ‎5. ①重走长征路,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在心底与先辈共鸣,了解红军英雄们的艰辛;②积极主动地组织或参加不同形式的红色教育活动,了解更多的红军故事,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使自己的人生思想得到升华;③生活中,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当年红军长征的不易,鼓励自己勇敢向前;④坚定理想,不断追求,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奋进。‎ ‎【解析】‎ ‎【1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长征精神表现出了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因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错误,选项因果关系错误,在材料一第三段中,“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与“成为……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应该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C项,“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建立政权”错误,这一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材料只是说长征前红军的任务之一是“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 D项,“要想走好未来的路,就要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说法绝对,“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只是今天的年轻人切身感受长征的一种做法。‎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材料一和三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C项,“年轻人重走长征路,不仅可以用脚步与先辈对话,还可以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探寻成功的密码”错误,选项曲解文意,材料三第二段说的是“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文中是“怎么看待来时的路”,而不是“重走长征路”。‎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 首先要明确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二主要论证的观点是长征精神具有更多的时代意义。然后分析选项。‎ B项,“……这标志着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说的是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与材料二中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时代意义无关。‎ - 27 -‎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议论文论证方式以及论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然后回顾议论文论证特点包括哪些内容,再结合材料二分析。议论文的论证特点,不仅包括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使用,也包括论证的结构特点。通读材料二,从以上特点入手分析即可。‎ 首先看论证方法,如第二段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这些诗词名言属于引用论证,这可以增加论述的可信度;如第三段“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精神懈怠的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这里的“雪山”“草地”“金沙江”“大渡河”等比喻新时期无数个需要面对的挑战,这是运用比喻论证;如第一段“80多年前”“80多年后的今天”以及在中间论述时用80多年前和80多年后进行对比,这是对比论证,突出了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然后看论证结构。材料二共五段文字,第一段结尾以“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总领全文,提出观点,然后从第二段到第四段从“坚定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依靠人民群众”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五段再次总结观点,强调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由此可知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内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然后浏览材料,找到材料中传承发扬长征精神的方式,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由题干中的“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这一关键信息可知。在答题时,既要考虑到材料本身,又要考虑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尤其是要和生活、理想相结合做到这两点。‎ 如材料三中,“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 - 27 -‎ 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由这些内容可以概括为重走长征路,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在心底与先辈共鸣,了解红军英雄们的艰辛;如材料三最后一段“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当遇到挫折,遭受压力时,可以想想长征的不易,以此来鼓励自己;如“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这就要求我们要坚定理想,把自己和国家融为一体,朝自己的目标前进;最后结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来看,可以参加各种红色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了解红军的故事,从中汲取精神影响,鼓励自己勇敢向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飘逝的紫围巾 符浩勇 本来商贸局局长韩风出差回来可直接回家的。可他忘了带钥匙,妻子朱珊要等到五点半才能下班。他决定先到县委大院里自己单位去一会,顺便处理一下出差期间的信件和报刊,然后等朱珊下班后与她一起回家。‎ 县委大院里各单位清洁工由机关事务局统一管理,派往他单位的清洁工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瘦弱女人。大家称她小卢。平时她打扮很朴素,或者说有点土气。他进入单位大楼时,正碰上小卢在清扫楼梯。她说:“谢谢局长你那天送我报刊。”韩风记起了出差前清理过期的报刊,正碰上她在打扫走廊,随手把一堆没用的报纸和杂志给了她。他说:“一堆旧报刊,我还要感谢你帮我清理了。”他走进办公室,桌子上果然堆满了信件和杂志。他坐下前,给朱珊打了一个电话,说他已回到单位。‎ 韩风读完信件正要翻看杂志时,朱珊已来到了办公室门口。他说:“等我把这些杂志扫一眼就走。”顺手把刚刚收到的一本时装杂志递给了她。朱珊一接过就惊叹一声:“呀,好漂亮的围巾啊。”朱珊说到围巾,韩风就想起给她买的礼物,立刻起身从旅行袋取出了一条紫色的围巾。‎ - 27 -‎ 朱珊接过紫围巾后没显出什么激动,这让韩风有些失望。事实上,朱珊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因韩风的礼物而激动了。朱珊只是冷冷地看了一眼,就顺手把紫围巾放到沙发的拐手上,接着继续看那本时装杂志。稍刻,有人打朱珊的手机,是约她去打麻将的。她兴奋地将家钥匙甩给韩风就飘然走了。韩风回家时看到紫围巾仍在沙发的拐手上,就想朱珊一定是不喜欢紫围巾,要不,她走时会带上的。他走过去捡起紫围巾,放进了公文柜里。‎ 次日,韩风来到办公室,发现茶几上放着三个苹果。苹果又大又红,以为是秘书放的。可秘书说:“这是小卢送来的,她说你送过她旧报刊。”韩风说:“难怪她昨天在楼梯上说要谢我。”‎ 韩风上班途中走出单位大楼时又看见了小卢。她正在忙着清扫单位门口的落叶。寒风还在拼命地刮着,飕飕的冷风像长了腿一样直往她脖子里钻。她显然感到了寒冷,她使劲地往衣服里缩脖子。他看见她的脖子越缩越短。后来,她只好把衣领竖起来,想让衣领挡住寒风。但衣领毕竟太软弱了,寒风一下子就把它吹倒下去。‎ 有一条围巾就好了。韩风猛然想起那条妻子不喜欢的紫围巾。他转身踅回办公室。当他再次走到了小卢身边,发现她已经冷得浑身发抖了。“小卢”,他轻轻地叫了一声。小卢从落叶中抬起头来,嘴唇都变乌了。他没有马上把紫围巾给她,他先说到苹果。小卢低下头说:“只能算是一点心意。”韩风这时把眼睛移到了她的脖子,说:“这么冷的天,为什么不披一条围巾呢?”小卢的身体颤了一下,说:“乡下很少披围巾的。”话音未落,韩风把紫围巾递到了她面前,说:“我这围巾,给你吧。”她顿时一惊,立刻抬起头看他,却不敢接紫围巾。韩风说:“今天的风很大,快围上吧。”他说时已把紫围巾塞进了小卢的手中。‎ 朱珊一直都没提到那条紫围巾,她似乎将它忘得很干净。韩风想可能主要还是她围巾太多的缘故吧。她在家里有一个围巾专柜,各种各样的围巾挂了十几个衣架,几乎每天都要换一条围巾。‎ 一个下午,韩风刚走下单位门口的台阶,一条紫围巾突然映入他的眼帘。“韩局长,总算等到你了。”说话的是小卢,她脖子上的紫围巾在这寒天里分外醒目。韩风一愣,问:“你等我?”她点点头说:“等你有好一会了。”韩风看见小卢手里拎着一只塑料袋,忙问:“你等我有事?”她脸一热说:“我从老家给你找来了几斤野蜂蜜。”‎ 韩风摆摆手说:“你留着吧。一条围巾,不值得你说谢的。”小卢想了想说:“你要是不要这几斤野蜂蜜,那我就把紫围巾还给你。”她说时手已伸到脖子上要解紫围巾。韩风赶忙说:“我收下你的蜂蜜还不行吗?”小卢沉默了一下说:“只是一条围巾,可它暖心,这一年冬天我都不会觉得冷。”‎ 那天单位召开职工大会,韩风看见小卢出现在窗口,她仍然披着那条紫围巾,格外惹目。忽然,会议室的大门被人敲响了。敲门声很重,职工们都愣住了,可韩风没想到,朱珊来了。‎ - 27 -‎ 韩风迅速走出门去,朱珊就冲了上来。韩风问:“什么事这么急?”朱珊迫不及待地问:“你上次买的那围巾呢?”韩风想朱珊可能见到甚至怀疑小卢披的紫围巾。他反问朱珊:“我已交给你了,你怎么来问我呢?”朱珊说:“落在你办公室了,你收起来,或许已送人了。”韩风保持沉默,对朱珊说:“别闹,这事回家说吧。”他说完就转身进了会议室。‎ 当晚,韩风回到家,朱珊并没有提及紫围巾的事,对他显得很客气甚至生出几分柔情。‎ 次日,韩风没有见到小卢,而是另一位清洁工来单位清扫。快下班时,秘书来对他说:“事务局打来电话说,小卢辞职走了。据说是她跟一个男的好上了呢,她那条紫围巾就是那男的送的。”‎ 韩风一听,差点栽在地上。‎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介绍了小卢的职业和身份,并且因为得到韩风局长的一些旧报纸而说感谢,说明小卢是一个懂得感激的人。‎ B. 小说写朱珊“接过紫围巾后没有显出什么激动”“紫围巾仍扔在沙发的拐手上”,为下文韩风将紫围巾送给小卢埋下了伏笔。‎ C. 小说中间写朱珊在召开职工大会那天询问围巾的下落,可能是朱珊已经见到小卢披的紫围巾,并且产生了误会。‎ D. 小说结尾交代“小卢辞职走了”,其实并不是她自己主动辞职,背后一定是朱珊动用了关系,进行了处理,赶走了小卢。‎ ‎7. 下列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小卢送给韩风“三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具有深刻象征意味,象征小卢那颗对人感激的心犹如又大又红的苹果,深化了主题。‎ B. 小说围绕“紫围巾”写了韩风局长与清洁工小卢的两件事情,以再现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人情冷暖的社会问题来表现主题。‎ C. 小说结尾引人深思,韩风局长送小卢“紫围巾”完全是出于善良的本性和对群众的关心,但没有想到被大家误会。小说更是呼吁为官要关心民众,人们也应该以纯洁之心对待干群关系。‎ D. 小说注重情节感人,注重人文关怀的同时,更注重其价值取向,旨在引导青少年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进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8. 小说的标题是“飘逝的紫围巾”,那么你认为“飘逝”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9. 这篇小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平实简单。请你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探讨一下。‎ - 27 -‎ ‎【答案】6. D 7. A ‎ ‎8. ①“飘逝”是指小卢被辞退,带走了紫围巾;②“飘逝”是指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关心(纯洁的干群关系);③“飘逝”的是对底层人物的关注(关心、爱护)。 ‎ ‎9. ①情节上简单明快,没有一波三折。小说开端于韩风出差回来,小卢感激他给报纸;中间写韩风给妻子带来紫围巾,妻子并不喜欢;接着韩风送给小卢紫围巾;最后韩风与小卢被人误解。情节简洁明快,无波澜,无起伏,可谓平实简单。②人物形象平实简单。小说塑造了一个关心社会底层人物的好官形象。其形象的塑造简单到送旧报纸被感激、送紫围巾被感激而遭遇误解这些平实简单的生活实际和为人处世之道中,于平实简单生活中塑造人物形象。③主题上主要表现人物的心地纯洁、为官关心民众,呼吁为官要关心民众,以纯洁之心对待干群关系。以小见大,平实简单中孕育大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以客观题的形式来考查,四个选项涉及的角度有:人物性格品质的归纳整理、相关词句或段的作用、理解词语的内涵、结尾段的赏析等等。对照文本和自己读文本的理解感悟逐一进行分析,找出错误点即可。做这类题除了理解能力还要耐心细心专心。‎ D项,“背后一定是朱珊动用了关系,赶走小卢”有些绝对。有可能是朱珊和小卢见了面,得知了真相,但小卢不愿影韩局长夫妻感情而自动辞职的;也可能是小卢不愿听这些“她跟一个男的好上了,那条紫围巾就是那男的送的”这些流言蜚语,不愿意造成不良影响而自动辞职的。可见选项表述过于主观,属于臆测。‎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写作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从言谈举止看。‎ A项,“深刻的象征意义”“深化了主题”拔高了其作用。从文中来看,小卢是一个朴素、土里土气的人,透露出的是为人质朴忠厚,因此,送苹果只是感激韩风送她旧报纸,并没有深刻的象征含意,谈不上“深化主题”,只能说显示了人物的性格品质,体现了主题思想。‎ 故选A。‎ ‎【8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为“小说的标题是‘飘逝的紫围巾’,那么你认为“飘逝”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简要说明“飘逝”的是什么,属于理解词语含义的变体。解答此类试题,要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答案①是浅层所指相关事件:“飘逝”是指小卢被辞退,带走了紫围巾;‎ 答案②③是由浅入深,思及人物关系、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飘逝”的是夫妻之间的真爱和彼此的理解和信任;“飘逝”是指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关心(纯洁的干群关系); “飘逝”的是对底层人物的关注(关心、爱护)。‎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综合赏析能力。具体考点涉及对人物形象的筛选整合、对情节的分层把握、对主题的探究解读等。题干问“这篇小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平实简单。请你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探讨一下”,已经提示了赏析的指向,即“平实简单”,从情节、人物、主题等三方面分析证明即可,答案中分析出情节是什么样子的,人物有哪些性格特征,主题思想是什么,最后一定要殊途同归于“平实简单”。 答该题首先要理解“平实简单”的意思,从文章角度来看,“平实简单”是指文章内容、结构、主题等方面没有过多的繁复复杂。然后根据题干要求从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考虑小说如何体现“平实简单”的特点的。‎ 作答案时按照总分总的思路模式。‎ 先总结:比如①情节上简单明快,没有一波三折②人物形象平实简单③主题上以小见大法,主题是单一纯粹的。以上为“情节”“人物”“主题”三方面的总结概括。‎ 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小说开端于韩风出差回来,小卢感激他给报纸;中间写韩风给妻子带来紫围巾,妻子并不喜欢;接着韩风送给小卢紫围巾;最后韩风与小卢被人误解”这是情节脉络的分析。“小说写韩风局长热心帮助单位里一个清洁工,无意中给杂志、送围巾等日常小事,塑造了一个关心社会底层人物的好官形象”,这是通过言行等对人物形象的表现。“主题上主要表现人物的心地纯洁、为官关心民众,呼吁为官要关心民众,以纯洁之心对待干群关系”,这是对主题的具体说明。‎ 最后再照应“平实简单”进行归纳总括:比如“情节简洁明快,无波澜,无起伏,可谓平实简单”“于平实简单的生活日常发生的琐事杂务中塑造人物形象”“简单的人物关系,孕育大主题,主题不复杂,角度是纯粹单一的”。‎ ‎【点睛】一、概括小说主题的技法:‎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 27 -‎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二、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建元六年,拜番阳令唐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蜀筰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使司马相如以郎中将往喻,皆如南夷,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是亲附。天子注意焉。及至南越反,上使驰义侯因犍为发南夷兵。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乃与其众反,杀使者及犍为太守。汉乃发巴蜀罪人尝击南越者八校尉击破之。会越已破,汉八校尉不下,即引兵还,行诛头兰。头兰,常隔滇道者也。已平头兰,遂平南夷为牂柯郡。夜郎侯始倚南越,南越已灭,会还诛反者,夜郎遂入朝。上以为夜郎王。元封二年,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滇王离难西南夷,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滇小邑,最宠焉。‎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 27 -‎ B. 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C. 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D. 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建元,是封建王朝帝王的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就是建元。‎ B. 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也泛指少数民族。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有“东夷、北狄、西戎、南蛮”之称。‎ C. 博望侯,“侯”是中国古代爵位之一,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 D. 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所以,太守又称为两千石。‎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路途遥远,但汉朝和西南夷交流不断。张骞出使大夏时曾经看到过蜀郡出产的布帛,邛都的竹杖,就是辗转从东南边的身毒国运来的。‎ B. 滇王开始就对汉朝怀有善意。朝廷派遣使者出使西夷,到达滇国后,滇王派人和这些使者一起寻找道路。‎ C. 头兰是经常阻隔汉朝与滇国交通道路的国家。汉朝军队攻破南越后,领兵撤回,在行军中诛杀了头兰。‎ D. 汉朝实行的是大一统政策。在这样的政策下,朝廷消灭了大部分西南夷国,只有滇、夜郎保留了其王印,成为其属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骞因盛言大夏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 ‎(2)“汉孰与我大? ”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14. 汉朝对西南诸夷采取了哪些政策?请结合本文分析。‎ ‎【答案】10. C 11. C 12. B ‎ ‎13. (1) 张骞乘机大谈大夏仰慕中国,忧虑匈奴阻隔他们与中国的交通要道,假若能开通蜀地的道路,身毒国的路既方便又近,对汉朝有利无害。‎ ‎(2)“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 - 27 -‎ ‎ ”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道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 ‎ ‎14. 汉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恩威并施的政策。朝廷相继派遣唐蒙、司马相如和王然于抚定西南夷,设置郡县;对那些造反的小国,则予以消灭。‎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划线句子的意思是:唐蒙给了他很多赏赐,又用汉王朝的武威和恩德开导他,约定给他们设置官吏,让他的儿子当相当于县令的官长。唐蒙回到京城向皇上报告,皇上就把夜郎改设为犍为郡。这以后就调遣巴、蜀两郡的兵士修筑道路,从僰直修到牂柯江。“喻以威德”为状语后置,应为“以威德喻”,意思是“用汉王朝的武威和恩德开导他”,应在“喻”前断,故排除BD。‎ ‎“约为置吏”是“约定给他们设置官吏”,应在“约”前断开,排除BD。‎ ‎“自”是“从”的意思,应该在前断开,排除ABD。‎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C项,“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错,应该是“公侯伯子男”。‎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B项,“滇王开始就对汉朝怀有善意”错,“滇王始首善”是在“元封二年,天子调动巴郡和蜀郡的军队攻打并消灭了劳和靡莫,大军逼近滇国”,且文中“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意思是“他们到达滇国,滇王尝羌就留下了他们,并为他们派出十多批到西边去寻找道路的人”。‎ - 27 -‎ 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1)中,因,乘机;盛言,大谈;隔,阻隔;诚,如果确实;道便近,路既方便又近。‎ ‎(2)中,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以……故,因为……的缘故;以为,认为;一州主,一州之主。‎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文中“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使司马相如以郎中将往喻,皆如南夷,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知朝廷相继派遣唐蒙、司马相如和王然于等人抚定西南夷,设置郡县。“及至南越反,上使驰义侯因犍为发南夷兵。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乃与其众反,杀使者及犍为太守。汉乃发巴蜀罪人尝击南越者八校尉击破之。会越已破,汉八校尉不下,即引兵还,行诛头兰”“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对那些造反的小国,则予以消灭。由此可知,汉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恩威并施的政策。‎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 27 -‎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 27 -‎ 西南夷的君长多得要用十来计算,其中夜郎的势力最强大。建元六年,任命番阳令唐蒙为郎中将,率领一千大军,以及负责粮食、辎重的人员一万多人,从巴符关进入夜郎,于是会见了夜郎侯多同。唐蒙给了他很多赏赐,又用汉王朝的武威和恩德开导他,约定给他们设置官吏,让他的儿子当相当于县令的官长。唐蒙回到京城向皇上报告,皇上就把夜郎改设为犍为郡。这以后就调遣巴、蜀两郡的兵士修筑道路,从僰直修到牂柯江。皇帝派司马相如用郎中将的身份前去西夷,明白地告诉他们,朝廷将按南夷的方式对待他们,给他们设置一个都尉、十几个县,归属于蜀郡。待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出使大夏国归来后,说他呆在大夏时曾经看到过蜀郡出产的布帛,邛都的竹杖,让人询问这些东西的来历,回答的人说:“从东南边的身毒国弄来的,从这儿到那里的路途有数千里,可以和蜀地的商人做买卖。”有人听说邛地以西大约二千里处有个身毒国。张骞乘机大谈大夏仰慕中国,忧虑匈奴阻隔他们与中国的交通要道,假若能开通蜀地的道路,身毒国的路既方便又近,对汉朝有利无害。于是汉武帝就命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让他们寻找捷径从西夷的西边出发,去寻找身毒国。他们到达滇国,滇王尝羌就留下了他们,并为他们派出十多批到西边去寻找道路的人。过了一年多,寻路的人们全被昆明国所阻拦,没能通往身毒国。滇王同汉朝使者说道:“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道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汉朝使者回到京城,于是极力陈说滇是大国,值得让他亲近和归附汉朝。汉武帝对这事留心了。等到南越造反时,皇上派驰义侯用犍为郡的名义调遣南夷的军队。且兰君害怕他的军队远行后,旁边的国家会乘机虏掠他的老弱之民,于是就同他的军队谋反,杀了汉朝使者和犍为郡的太守。汉朝就调动巴郡和蜀郡原想去攻打南越的八个校尉,率领被赦从军的罪犯去攻打且兰,把它平定了。正赶上南越已被攻破,汉朝的八个校尉尚末沿牂柯江南下,就领兵撤回,在行军中诛杀了头兰。头兰是经常阻隔汉朝与滇国交通道路的国家。头兰被平定后,就平定了南夷,在那儿设置了牂柯郡。夜郎侯开始依南越,南越被消灭后,正赶上汉军回来诛杀反叛者,夜郎侯就到汉朝京城朝见皇上。汉武帝封他为夜郎王。元封二年,天子调动巴郡和蜀郡的军队攻打并消灭了劳和靡莫,大军逼近滇国。滇王开始就对汉朝怀有善意,因此没有被诛杀。滇王于是离开西夷,率领全国向汉朝投降,请求为他们设置官吏,并进京朝见汉武帝。于是汉朝就把滇国设置为益州郡,赐给滇王王印,仍然统治他的百姓。西南夷的君长多得用百来计算,唯独夜郎和滇的君长得到了汉朝授予的王印。滇是个小城镇,却最受汉朝宠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②心情。‎ ‎(注)①刘辰翁(1233-1297),南宋词人。宋亡以后隐居于故乡江西庐陵山中,从事著述,以此终老。②《汉书·苏武传》记载:“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题为“春感”,然春景不多。由“银花”“戏鼓”“月明”等物象推断,该词应是作者在元宵节有感而作。‎ B. 春天给人以希望,但在作者的笔下,处于元军铁蹄蹂躏之下、曾经锦绣的江南此刻毫无生气,处处充满哀愁。‎ C. “番腔”“戏鼓”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的“神鸦社鼓”,都重在表现民众麻木不仁。‎ D. 全词以整齐的四字句法为主,搭配两字一顿的节奏和内涵丰富的典故,生出一种沉郁苍凉、欲说还休的情致。‎ ‎16. 下片“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诗人为什么要如此安排顺序?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15. C 16. 这三句层层推进,“辇下风光”是对过去的怀念,指故都临安曾经的美丽繁华景象;“山中岁月”是现实的处境,指自己隐居之后寂寞而漫长的时光;“海上心情”是气节的体现,指自己在宋亡之后忠心不二、矢志守节的民族气节。“辇下”承接上文,从“辇下”到“山中”,既有空间上的转换,又有从过去到现实的今昔比照,以“海上心情”作结,不仅点出了“辇下风光”“山中岁月”的实质是故国沦亡,还是对全词思想感情的总括。‎ ‎【解析】‎ ‎【15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一般主要集中在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语言、表达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注意审题。‎ C项,“都重在表现民众麻木不仁”错。“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三句写想象中临安元宵鼓吹弹唱的情景:横笛中吹奏出来的不是汉家的故音,而是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上演出的也不再是熟悉的故国戏鼓,而是是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身为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这几句对元统治者表现了义愤,感情由前面的悲郁苍凉转为激烈高亢,笔势劲直,激愤直率,可以想见作者的义愤填膺,说民众“麻木不仁”是错误的。‎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含义及结构安排的好处。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全诗抓住关键词来理解句子含义,鉴赏主旨情感要借助题目、注释、背景等。结构安排要看与上下文的联系。‎ 首先分别理解这三个短语的含义,“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作者所指的“风光”应是宋亡前临安城元宵节的繁闹场景,以及亡国前的升平岁月。“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的寂寞岁月。“海上心情”,一般都指爱国将士们抗元斗争的事情,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挂念之情。这三句表现的内涵深远,层层推进,“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辇下风光”指自己心之所系;“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作者之志向跃然于兹,隐居不仕,甘愿在山中度过悠悠岁月,保持遗民身份,时时挂念故国旧都,这就是他的“海上心情”,即表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因此,以“海上心情”作结,不仅点出了“山中岁月”、“辇下风光”的实质,而且是对全篇思想感情的一个总概括。我们甚至可以说,作者写此词的目的正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这种“海上心情”。‎ ‎【点睛】诗歌选择题答题技巧:‎ ‎1、先审清题干,弄清单选还是多选,正确还是错误。2、寻找敏感点。圈出明显的敏感点,带着问题去比对排除。好处:可以不用浪费太多时间纠结内容,在审题过程中你已经大概了解诗歌内容了,剩下的问题就是按解读诗歌的方法去比对排除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自己用一年时间治理一个国家,可以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效果。‎ ‎(2)《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谏太宗十思疏》与此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27 -‎ ‎(3)《赤壁赋》里苏轼听到友人“呜呜然”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自己也不禁愀然而悲。直言箫声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力凸显乐声之悲。‎ ‎【答案】 (1). 可使有勇 (2). 且知方也 (3). 有善始者实繁 (4). 能克终者盖寡 (5). 舞幽壑之潜蛟 (6). 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 ‎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繁”“幽”“嫠”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去访问托尔斯泰故居。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到了俄国, ① ?他给了我们那么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托尔斯泰庄园,名字叫雅斯纳雅·玻里亚纳。庄园远看是一片非常美丽的森林。粗大的桶树、菩提树,美丽的桦树,蓬勃潇洒的枫树,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个个高大俊美。雨珠挂在树叶上,在一片翠绿中间,亮晶晶,好像散落的水晶。散发着草香、泥土香的空气,延伸至村外的林荫道,让人轻松愉快。四周有河流环绕,还有几个小的湖泊,湖边停靠着捕鱼的木船。托尔斯泰的故居就坐落在这一片森林中。两层楼,不算很大。漆着白和绿的油漆, ② ,很美。天气好的时候,阳光透过绿叶,洒向空地,明媚灿烂。‎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比喻、排比、对偶 B. 设问、排比、借代 C. 设问、反问、对偶 D. 比喻、反问、借代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给了我们那么多引发我们思考,让我们激动,给我们美好享受的作品。”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7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8. D 19. ①原文是短句,句式活泼,有力度。②原文先是“让我们激动”,再是“引发我们思考”,最后是“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符合事物的逻辑顺序。③原文的修饰成分“无比”“伟大”,更能突出托尔斯泰作品的意义和影响。 ‎ ‎20. (1). 能不去拜访托尔斯泰吗 (2). 与森林合为一体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方法考纲中共考查9种,即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一般说,比喻、夸张、比拟、借代是语言类的修辞方法;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的修辞方法;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的修辞方法。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要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类型及特征;其次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判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好像散落的水晶”是比喻;“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是反问;“在一片翠绿中间”,“翠绿”是借代。‎ 故选D。 ‎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阅读语句,理解内容并把握特征;然后结合语境,找好切入点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后根据题干要求作答。每个句子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有的饱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或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分析句子表达效果可从以下角度入手:(1)从语言表达上看句子,可以看是否运用修辞,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2)从内容情感上看句子,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3)从写作方法上看句子,可以看句子选用的表达方式,看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看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等。‎ - 27 -‎ 原文“他给了我们那么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中,“他给了我们那么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这些用的都是短句,句式活泼,有力度。原文句子“这些作品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先是“让我们激动”,再是“引发我们思考”,最后是“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符合事物的逻辑顺序。原文有表修饰的词语“无比”“伟大”,改后的句子没有,不能能突出托尔斯泰作品的意义和影响。‎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一般步骤: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等。‎ 第一空处,由上文“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可知,是自己心仪的地方,所以到了俄国,理应去拜访,再根据句子后面的的问号可知,此处应该是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能不去拜访托尔斯泰吗”。‎ 第二空处,根据上句“托尔斯泰的故居就坐落在这一片森林中。两层楼,不算很大。漆着白和绿的油漆”可知,房子坐落在一片森林中,而且漆着白和绿的油漆,可见房子与森林合为一体,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与森林合为一体”。 ‎ ‎【点睛】语句补写题,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同时有字数限制。补写的语句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来说,所补写的语句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的语句与上下文的关系为: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21. 下面是一份家长会邀请函正文,其中有四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时光如梭,转眼间犬子即将进入生死攸关的高三年级。为了帮助您在这个关键时期给孩子进行更有效的心理疏导,贵校定于本月28日上午10时在学校大礼堂召开一次高三年级家长会,找来全国知名心理辅导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请准时参加。‎ ‎【答案】①“犬子”改为“您的孩子”;②“生死攸关”改为“至关重要”;③“贵校”改为“本校”;④“找来”改为“邀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语言得体的运用修改能力。‎ - 27 -‎ 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根据生活实际及平时的积累做出答案。‎ 本题“犬子”,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儿子,此处是家长会邀请函,是校方对家长所言,所以使用不当,可改为“您的孩子”。“生死攸关”,有关生死,语义过重,可改为“至关重要”。③“贵校”是敬辞,称对方,不能用来称自己的学校,可改为“本校”。④“找来”属于口语,邀请函应用书面语,可改为“邀请”。‎ ‎22.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小说创作中“间离”的作用。不超过25个字。‎ 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提到“历过一番梦幻”“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不敢失其真;另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攻、退可守的余地,留下了纵横驰骋的空间,留下了创作的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小说创作中“间离”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给作者和读者分别留下了创作和二度创作的自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概括小说创作中“间离”的作用,然后浏览材料,找出能体现“间离”作用的文字,根据这些文字进行概括。‎ 首先,要明确作用于谁,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也为读者留下了……”可知,主要是对创作者和读者的作用;其次,要明确有什么作用,由“留下了……的余地……留下了创作的自由”“留下了……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可提炼出“留下了创作和二度创作的自由”。根据这些进行概括即可。‎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27 -‎ 最近“9%”工作制(“朝九晚九,每周六天”)正遭遇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弹和抵制,引发了全社会的大讨论。马云、刘强东等互联网大佬们持支持态度,他们是从“企业文化”、“员工追求”、“幸福理念”、“拼搏精神”等方面给出的理由;而反对“996”的人则多为普通员工,他们从“报酬与付出”、“健康与时间”、“家庭与个人”、“制度与法律,,等方面纷纷吐槽。‎ 如果就此举行一场“我们是否应该提倡‘996’”工作制”辩论赛,请你任选一方,针对对方提出的理由,以“各位观众,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下面我代表我方重申一下我方的观点:”作为开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总结陈词。‎ 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针对性强.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题目自拟。‎ ‎【答案】奋斗应提倡 ,996当退场 各位观众,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下面我代表我方重申一下我方的观点:奋斗应提倡,996当退场。‎ 根据我国劳动法,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很显然,“996工作制”是违反劳动法的。‎ 舆论场关于996工作制的讨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仍未终结,甚至不时还“高潮迭起”。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一个明显违法的做法为何一直屹立不倒,甚至在基本的是非问题上还纠缠不清?原因恐怕在于其中关联的利益,以至于996的辩护者们即使面对大多数人认可的常识都拒绝承认。‎ 毋庸讳言,996的辩护者们阵容是强大的,他们中不乏我们这个社会最为推崇的一些明星企业家。他们的辩词本身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又天然带有主角的明星光环,因此具有强大的迷惑性。‎ 不仅如此,一些人还善于占据道德的制高点,比如他们的核心“话术”是把996和奋斗联系起来,捆绑起来,甚至唯一地等同起来。在他们的论述中,996违法、违反情理,这都不是事,只要一个“奋斗”就够了:不奋斗,哪来的未来?不996哪来的未来?为了未来,难道不应该996?为了未来,必须996!只能996!‎ 奋斗,必须是自愿的,支持它的是对事业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信心。对于企业强制推行的996而言,如果没有制度落实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一致的刚性,没有制度保障员工有坚实的未来,奋斗就无法存在。当员工缺乏长期合同的保障,随时都会被裁员,没有确定的回报来奖励责任感,甚至连加班费都拿不到,这时候奢谈奋斗无异于“何不食肉糜”。在人口红利的尾声阶段,强推996是一柄双刃剑,以杀鸡取卵的方式压榨员工,必然透支未来,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负面效应。‎ - 27 -‎ 不得不说,这碗由明星企业家精心烹制的鸡汤虽然看上去很高大上,但明显有毒,劳动者很难笑纳。还需要警惕的是,这种毒鸡汤论调无异于对奋斗精神的解构,对建设法治社会的消解,它一再被端出来,将对弘扬奋斗精神的时代主旋律构成干扰,有思想上造成混乱的危险。‎ ‎996不是奋斗的代名词,它更多涉及法律与利益层面的问题。奉劝有心推动996常态化的人们:请在法律框架下,老老实实拿利益说事,不要用那么多高大上的说词混淆视听,而是切实拿出能让劳动者心甘情愿和企业同甘共苦的利益保障制度。我们需要的是合法合情合理的奋斗精神,是对自己对家人对国家敬业尽责的奋斗精神,把这些割裂开来,奋斗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方认为:奋斗应提倡 ,996当退场。‎ 我方陈词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命题为任务驱动材料作文。纵观题目设计,该题紧扣时事,有意识让考生思考解决社会问题路径。题目采用辩论赛陈词的形式,立意开放,可以从大佬角度论述提倡“996”很有必要,着重分析成功与奋斗或者吃苦付出的关系;也可以从员工角度论述“996”不值得提倡,着重探讨付出与回报,个人权益保障等问题。不论站在哪个角度展开辩论,都必须做到观点鲜明、针对性强、理由充分、符合文体;同时注意辩论文章的格式及语体特点。‎ 例文结构分析:文章整体是总分总结构。开篇结尾重申观点,主题部分采用层进式结构分析问题。先正反论证观点的正确性。接着围绕“利益”说动机,联系现实谈危害。最后谈如何解决问题。‎ 素材积累 : ‎ ‎1、有人一直认为,企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员工付出,员工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企业发展。因此,自觉自愿加班应该是一种必备的企业文化,也应该是员工必备的素质。企业兴亡,员工有责,只有企业健康发展,员工才能幸福与共。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人类工作的终极目的——让自己过上有尊严、有保障的幸福生活。这一观点与此背道而驰。‎ - 27 -‎ 马云获得的财富、地位,离不开他的超负荷付出。诚然如此,也不是每一个超负荷付出的人都能成为马云,都能获得相应的财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的价值越来被重视,而人的价值的最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劳动报酬。企业想让员工大量付出,又不想给予太多,这就好比想要马儿快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如何能有良性循环?‎ 马云先生说:“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成功,都希望美好生活,都希望被尊重,我请问大家,你不付出超越别人的努力和时间,你怎么能够实现你想要的成功?今天我们拥有这么多资源,我们带着巨大的使命,希望在未来能够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你不付出可以吗?不可以。”他强调员工必须拥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奋斗、奉献精神,唯独没有谈到“功成必定有我”的报酬理念。‎ 时间的付出、工时长不等于效率高,也不等于更加勤奋。企业要讲勤奋付出,更要讲合理回报。互联网企业一直标榜的是创新、平等、自由等理念,其愿景常常在于改变世界;但变相强制加班的那些企业,走上的却只是那些不规范公司的老路,通过强制灌输老板意志来进行公司治理。‎ 最终,有能力的员工可能会逐渐离他而去,没有能力的员工会留下跳“忠字舞”。创新在这些公司没有发生的可能,因为缺乏平等的土壤、自由的空间;成功也很难属于这些付出与回报不能对等的公司,因为那总会导致人心涣散。这些公司看起来所从事的是互联网行业,但实际上它们都缺乏真正的互联网精神。‎ 美好的生活都是通过辛勤劳动、不懈奋斗获得的。因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勤奋是一个优秀员工的必备素质,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但是,只有赋予劳动相应的价值,梦想才能照进现实,困难才能迎刃而解,辉煌才能不是空想。‎ 因此,不能让“996”工作制,成为老板们手里“裹着蜜糖外衣的毒药”。新时代,奋斗是最靓丽的底色,但过度“劳作”,忽略家人家庭,甚至透支生命健康,若又不能获得应有的报酬,“996”又有何意义呢?若想要和睦家庭、和谐社会,决不能强迫“996”!‎ ‎2、 为什么企业需要996?因为工作量太大,无法在预计时间内完成工作。所以能够很好地完成每天工作也是考察一个员工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公司的因素之一,因此牺牲员工的业余时间来追赶工作进度。如果因为员工的惰性或者其他因素导致工作不能按时完成,影响的不是个人而是一个集体一个公司的业绩能否达标。‎ 不少管理者并非做开发出身,会认为“开发=流水线工作“(虽然某种程度上确实有共性),所以“工作时间长=产出多“。而事实上,开发产出与工作时长仅仅是正相关而非正比关系!其次,玩过LOL的兰博吗?技能放多了会进入过热状态(6秒内无法施放技能),同样,员工一次性工作太久,后期效率会大大降低!‎ - 27 -‎ 大部分员工所做的工作仅仅是为了糊口,而996工作模式每周工作的时间超过60个小时!这对生命健康有极大的不利影响,连生命健康都没有了,还谈什么糊口!部分人确实是愿意牺牲一时的健康来换取经济上的快速增长,这个可以理解,但是大部分公司给的加班福利并不遵循劳动法,甚至美其名曰自愿加班,这不是空手套白狼吗!!!‎ 对于这么长时间的加班,我们是否真的创造了与时间相等的价值,或者是说加了这么久的班,我们是真的比正常状态下创造更多价值了么?还是大家在做重复、反复和不确定性的工作,将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事情和工作上。‎ 说了这么多,那问题到底在哪里呢?很多公司实行996工作制的本质原因在于没有做好内外部工作的协同管理,导致效率低下,只能用员工的时间和健康来弥补!!又由于经济形势不好造成企业经营下滑,企业自然需要开源节流,采用996制度,在无需增加成本情况下来提升工作效率。我非常赞赏今日事今日毕的工作态度,工作时间首先要保证工作按时完成,长久的执行996工作制度能否帮助员工树立良好的工作习惯?能否保证时间的充分利用实现最大价值是需要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的现实问题!‎ ‎3、从积极的方面看,非正常工作制虽然有悖道义,涉嫌违法,但“996工作制”的实行,对中国互联网、电商、通信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奠定了良好基础,获得了发展先机。比如,“白加黑、五加二”的建设发展工作状态,为中国高铁建设发展、中国铁路引领世界铁路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今天的盛大中国,无不是一代代人透支生命健康和宝贵时间,不断积累创造的。因此,我们才有更多的底气和自信,豪迈走向复兴梦想。‎ 从不利的方面看,非正常的工作制,确实存在诸多危害。主要有:一是影响着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长期的高强度、超劳工作,特别是从事智力劳动,过早透支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对劳动者造成的健康伤害远远大于其获得利益。二是不利于家庭稳定。家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是精神休憩的港湾,是个人情感的依托。长期的非正常工作,难以和亲人团聚,不能更好承担家庭义务,享受家庭的温暖,疏于情感交流,容易给人造成情感的系统性“坍塌”。三是不利于下一代成长。子女的成长是家庭最主要的大事。长期的非正常工作状态,难以发挥父母双亲对孩子的良好教育作用,实为重大缺憾。四是影响社会稳定。众多的劳动者,如果长期处于非正常工作状态,对其健康、家庭等诸多不利影响之下,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群体性的集结,势必带来社会诸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 ‎ ‎ - 27 -‎ -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