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50 KB
  • 2021-06-08 发布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2020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诊断性统一考试全真模拟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 成都市高中2017级第二次教学质量诊断性统一考试全真模拟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楼梦》共有五个书名:《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石头记》和《红楼梦》。《风月宝鉴》代表道学眼光,《情僧录》代表痴男怨女的口味,《金陵十二钗》代表“写女儿之书”的看法。《石头记》和《红楼梦》是两个最好的名字,也是读《红楼梦》最深入的两个角度。‎ 把眼光局限于“道学”,便把《红楼梦》当成“劝世文”或“意淫书”来读。以情僧来看的人,就把苏曼殊个人的遭遇告诉他,相信也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了。以女儿之书来看,大可以说它是《镜花缘》,不过文字写得好、人物画得真、结构更紧密。但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不也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吗?她是聪慧明智的女作家,在包涵广摄的意旨上,却无论怎样都不够与曹雪芹相比了。‎ ‎ 《石头记》原是此书的本名,能代表《红楼梦》的中心意旨之一——欲望之斗争与生灭,但为什么曹雪芹终于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第一,《石头记》此名好是好了,但读者无法一见此名,就可“望文”而“生义”,必须要读了此书,知道了关于那“石头”的寓言,方可略明。由石变玉、由玉变石的象征意义,亦不容易从此名而一目了然。第二,《石头记》一名,单调、无色彩,不大能表现出现实与空幻、入世与出世这正反两方面的涵旨,更不能显呈此书在“时间”上的主题。‎ - 28 -‎ ‎《红楼梦》却不同,“红”是颜色,“楼”是建筑,“梦”是虚幻,三字合在一起,把所有内容都尽包进去。“红”可以表示万花千彩的女子,见得到“色”。“楼”是现实中的“相”,摸得着的实体,有人工在其中而建成的“楼”,代表现实世界。“红楼”两字合起来,是“千娇百媚所居的世界”——大观园,或“金粉繁华”的世界——书中所云“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或如一位译者所说的,“红楼”就表示佛家所指的“红尘”——现实世界。这就有“色”有“相”了,是此书“实”“成”“有”的“正”的一面。‎ ‎“梦”却是虚也、空也,这是“反”的一面。“红楼梦”三字合起来,乃有实、有虚,有成、有幻,有有、有无,而“梦”又表示事物之易变。佛家说现实世间的“色”与“相”都是“幻”(梦),正因为一切都“无常”;何以无常,因有死、有灭、有散——都由时间的大限所决定。此名一看之下,可给人这三方面的意旨,所以最好、最切。 ‎ ‎(节选自胡菊人《小说红楼》,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苏曼殊与贾宝玉都出家为僧,了解了苏曼殊的经历,就等于读了《红楼梦》。‎ B. 《傲慢与偏见》在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方面强于《镜花缘》,但其意旨的广度比不上《红楼梦》。‎ C. 小说中的石头是有寓意的,其“由玉变石”象征了小说的意旨之一,即欲望之斗争与生灭。‎ D. “红”就是指贾府众多的女孩子,“楼”就是指人工建成的大观园,“红楼”是“实”的,而“梦”则是“虚”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二段先提出《红楼梦》的五个书名,然后分别指出《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这三个书名的局限性。‎ B. 文章详细阐述了《石头记》这个本名的优、缺点,并对“红”“楼”“梦”三个字分别进行了阐释,来论证曹雪芹为何最终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 C. 文章用“色”“相”“幻”“无常”等佛家用语来论证《红楼梦》这一书名的好处在于,能体现出这部小说“时间”上的主题。‎ D. 文章不止一处运用比较,将《红楼梦》与《镜花缘》《傲慢与偏见》进行比较,将《红楼梦》与《石头记》进行比较,最终论述了《红楼梦》这一名字是最好最切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有五个书名,可见这部小说有五个阅读角度,有五个主题,所以人们常说“读不尽的《红楼梦》”。‎ B. 以宝玉和黛玉的恋爱为主,情有所求、求而不得、出家为僧,这是书名为《情僧录》的阅读角度。‎ - 28 -‎ C. 很多人谈论这部小说,总会说“我喜欢史湘云”“我讨厌凤姐”等等,这是书名为《金陵十二钗》的阅读角度。‎ D. 小说中的贾府极尽荣华富贵,这体现了“红楼”的含义;最后贾家败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体现了“梦”的含义。‎ ‎【答案】1. B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了解了苏曼殊的经历,就等于读了《红楼梦》”错误,应该是“以情僧来看的人”,了解苏曼殊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C项,“即欲望之斗争与生灭”错误,“由玉变石”只能体现欲望之“灭”,“由石变玉,由玉变石”,才能体现欲望之“生灭”。D项,“‘红’就是指贾府众多的女孩子,‘楼’就是指人工建成的大观园“错误,原文意思是,“红楼”代表现实世界,但不一定拘泥于某种特定的人或事物。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B项,“文章详细阐述了《石头记》这个本名的优、缺点”错误,文章没有详细阐述《石头记》的优点。故选B。‎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可见这部小说有五个阅读角度,有五个主题”错误,通过第2段可以看出,文章对于《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这三个书名的阅读角度是不赞成的,很难体现这部小说的真正主题;“读不尽的《红楼梦》”与这五个书名的关系在文中也没有体现。故选A。‎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 2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统计显示,2007-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论文,中国占近20%,仅次于美国;其中,深度学习领域论文总量和引用量均居世界第一,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二。科技部高新司司长秦勇表示:“我国在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机器翻译、中文信息处理等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人工智能将对实体经济产生什么影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芮明杰将其总结为3个方面,一是对生产工具的改变。人工智能技术嵌入生产设备后,设备将变得更智能。二是帮助消費者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可以进行个性化定制,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三是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会代替一部分人力,影响相关行业及其就业,从而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 ‎(摘编自《人工智能,让生活更美好》,2018年1月24日新华网)‎ 材料二:‎ ‎(数据艾媒咨询,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三:‎ 据统计,美国半数以上的数据科学家拥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而中国,超过40%的数据科学家工作经验尚不足5年,中国只有不到30所大学的研究实验室专注于人工智能,输出人才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此外,中国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大多集中于计算机视觉和语音识别等领域,其他领域的人才相对匱乏。‎ - 28 -‎ 在产业应用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成果虽然己经在我国越来越多的领域应用,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除少数垂直领域凭借多年大数据积累和业务流程优化经验,催生出营销、风控、智能投顾,安防等人工智能技术可直接落地的应用场景外,大多数传统行业的业务需求与人工智能的前沿科技成果之间尚存在不小差距,面向普通消费者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与人工智能技术之间的结合尚处在探索阶段。‎ 在人工智能生态系统方面,美国也更为完善和活跃,创业公司数量远超中国。而且由研究机构、大学及私营企业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庞大、创新且多元。‎ ‎(摘端自《人工智能,能湃发展新优势》,2018年1月10日人民网)‎ 材料四:‎ ‎“人工智能发展到高级的阶段就可以真正实现‘心想事成’,比如你想知道我在想什么,立即就可以通过脑电波和人工智能技术获取。脱离通常的计算机上网方式,通过脑电波和英特网随时随处获取信息,这样人类就真正进入到了一个新型的智能化社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史忠植说,“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许多:包括解决计算机的高性能和它的低智能方面的矛盾;通过信息、脑、生物和纳米技术的结合,使得人类具有各种各样的传感器。”他强调,特别是智能技术、生物技术与纳米技术相结合,研制具有生物特征的智能机,将是世纪高技术革命的突破口。‎ ‎(摘编自《科学生活:人工智能如何便捷人类社会?》,2007年11月14日《科技日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07年以来的十年间,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成绩喜人,在相关领域论文发表的数量、引用量以及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居世界前列。‎ B. 从我国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所属领域分布来看,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不平衡,排名前三位的公司所属领域占据了半壁河山。‎ C. 我国在人工智能的多个领域人才相对匮乏,这也可以从我国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所属领域分布的不均衡上看出一些端倪。‎ D. 我国目前大多数传统行业对人工智能技术没有需求,因此人工智能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应用还需要较长时间。‎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专家认为,人工智能对实体经济在生产工具的改变、帮助消费者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代替部分人力三个方面有积极影响。‎ B. 人才影响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受科学家群体影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和相关创业公司在计算机视觉和语音识别等领域成长更快。‎ - 28 -‎ C. 少数垂直领域利用人工智能的成功经验表明,人工智能技术要应用到传统行业中,首先必须解决大数据的积累问题。‎ D. 人工智能发展到高级阶段将不再需要计算机,而是通过脑电波和英特网获取信息,这是人类真正进入到新型智能化社会的标志。‎ ‎6. 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可以从美国获得哪些有益的借鉴?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B ‎ ‎6. ①发挥大学的作用,调动更多的大学参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训练一只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以满足用人需求;②加强研究机构、大学与私人企业的联系,组建创新、多元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激活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活动。‎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D项,因果关系不成立,“传统行业对人工智能技术没有需求”和“工智能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应用还需要较长时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有积极影响”错,原文只谈及影响,没有评价是否积极影响;C项,“首先必须解决大数据的积累问题”错,根据文章信息,不能得出这一结论;D项,“不再需要计算机”错,原文是“脱离通常的计算机上网方式”。‎ ‎【6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概括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可以从美国获得哪些有益的借鉴,注意根据文中材料三中的重点句子“美国半数以上的数据科学家拥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而中国,超过40%的数据科学家工作经验尚不足5年,中国只有不到30所大学的研究实验室专注于人工智能,输出人才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在人工智能生态系统方面,美国也更为完善和活跃,创业公司数量远超中国。而且由研究机构、大学及私营企业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庞大、创新且多元”概括答题要点。‎ - 28 -‎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我回到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他病了,能否明日上午在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将钱装进裤兜里,转身往街西走去,又回来给我鞠了一躬。我问他家远吗,他说就在德巴街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似乎要抵赖,脸色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 ‎“这就好。”‎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走了?”‎ - 28 -‎ ‎“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就不是几百几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做出铺垫。‎ B. ‎ - 28 -‎ 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 “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说明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D. 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8.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9. 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7. D 8.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 ‎9. 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 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的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被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或答: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 ②王有福放弃赔偿是担心被骗,说明他缺乏法律意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 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 A项,“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说法错误,根据文意,“我”约王有福在电线杆下会面,是因为“我”不认识王有福,不是选项所说的“模仿”;‎ B项,“也有打官司的经验”的表述于文无据,原文没有相关信息;‎ C项,尽管“此地这类纠纷不少”,也不能说明“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故选D - 28 -‎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小说中人物设置及其作用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目意思,题目问到"我"的作用,分析小说次要人物的作用可从对主要人物、对情节、对读者感受、对环境、对主题等方面分析作答,该题主要从前三个方面作答。可根据第一人称的写法对小说所起的一般性作用,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一般来说,小说利用第一人称,可增强故事的真实性。结合“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分析可知,这篇小说中“我”是事件的参与者,“我”主张索赔,小说主人公王有福则放弃索赔,因而这样安排又使我起到了衬托人物的作用,还有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是 因为“我”王有福见面,王有福才会装上玻璃,撞伤。后来是因为“我”路过酒店,看到酒店告示,猜测撞伤者是王有福,才再约王有福见面。见面确定是王有福后,是“我”撺掇王有福去法院告酒店,引出王有福一番话和让我帮忙赔玻璃钱。‎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针对文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属于探究能力考查。。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探索追寻。学生在答题时,只要不脱离文本,只要不是消极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视为正确答案。所以,做题时,一定多角度考虑问题,要敢于陈述自己的见解。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几点:一是审清题干,看清题干潜台词,明确探究点;二是掌握“ 多角度”探究思路,如表现手法、创作意图(主旨)等。提出自己的见解要观点明确,切记模棱两可。本题题目是“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解答时两种观点都可以采用,关键是要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言之成理。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明确观点,然后分析。如认同“我”的态度。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王有福放弃索赔是担心被骗,说明他缺乏法律意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同样,也可以认同王有福的观点,从王有福是成年人,有完全行为能力,撞完玻璃,怕担责任逃跑,害怕被骗而拒绝索赔等角度陈述理由。不论是同意哪一种观点,只要能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都视为正确答案。‎ ‎【点睛】探究题审题、答题的一般要求。审题要审清探究类型和探究点,即它属于哪类探究题,要求你探究的点是什么(标题、句子、 思想意蕴、艺术构思等)‎ - 28 -‎ ‎。弄清这两点,就知道了探究的方向,即从哪些角度和层面探究。同时要仔细研读题干的要求,因为有的题目就明示了答题指向。答题要求:①把握好开放性和限制性。探究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即答案的指向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但它不是无原则的开放,而是有限制的开放,这种限制就是立足于文本,充分尊重作者。要知道,立足于文本的“探究”才是“合理”的探究,紧扣作品的答案才是“有效”的答案。②答案要求:观点要明确;理由要充分(充分展现探究过程); 分析要紧扣文本;表达要清晰,有层次。答题的一般思路:明确观点——陈述理由——结合文本分析——得出结论。‎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鲍昱字文泉。少传父学,客授于东平。建武初,太行山中有剧贼,太守戴涉闻昱鲍永子,有智略,乃就谒,请署守高都长。昱应之,遂讨击群贼,诛其渠帅,道路开通,由是知名。后为沘阳长,政化仁爱,境内清净。荆州刺史表上之,再迁,中元元年,拜司隶校尉,诏昱诣尚书,使封胡降檄。光武遣小黄门问昱有所怪不。对曰:“臣闻故事通官文书不著姓,又当司徒露布,怪使司隶下书而著姓也。”帝报曰:“吾故欲今天下知忠臣之子复为司隶也。”昱在职,奉法守正,有父风。永平五年,坐救火迟,免。后拜汝南太守,郡多陂池,岁岁决坏,年费帑三千余万。昱乃上作方梁石洫,水常饶足,溉田倍多,人以殷富。‎ 十七年,代王敏为司徒,赐钱帛什器帷帐,除子德为郎。建初元年,大旱,谷贵。肃宗召昱问曰:“旱既太甚。将何以消复灾眚?”对曰:“臣闻圣人理国,三年有成。今陛下始践天位,刑政未著,如有失得,何能致异?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一人呼嗟,王政为亏。宜还诸徙家属,蠲除禁锢,兴灭继绝,死生获所。如此,和气可致。”帝纳其言。四年,代牟融为太尉。六年,薨,年七十余。‎ 子德,修志节,有名称,累官为南阳太守。时岁多荒灾,唯南阳丰穰。吏人爱悦,号为神父。时郡学久废,德乃修起横舍,备俎豆黻冕,行礼奏乐。又尊飨国老,宴会诸儒。百姓观者,莫不劝服。子昂,字叔雅,有孝义节行。初,德被病数年,昂俯伏左右,衣不缓带;及处丧,毁瘠三年,抱负乃行;服阕,遂潜于墓次,不关时务。‎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 - 28 -‎ B. 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 C. 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 D. 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武,汉光武帝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先秦至汉初无年号。‎ B. 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是州最高行政长官。“刺”是弹劾进谏之意,表明刺史要对郡县履行监察之职。‎ C. 肃宗,为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庙号只褒不贬;历史上并不是每个君王都有庙号。‎ D.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身上。‎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鲍昱善理狱讼,依法公平处理案件。建初元年,遇大旱,皇帝问他如何消灾,他乘机进言,说这是冤狱不平所致,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释放了无辜被囚禁的人。‎ B. 鲍昱的后代,都受人爱戴。郡里人称鲍德为神父。鲍德患病多年,鲍昂在身边服侍,日夜不解衣带;后居丧,守孝三年;三年服满,便隐居墓旁,不过问时政。‎ C. 鲍昱不忘百姓利益。任汝南太守时,他修建水利工程,使水量充足,更多农田得到灌溉,人民生活富足。‎ D. 鲍昱谨守职责,不矜名节。他在做司隶校尉时,光武帝下诏让他在招降胡人的露布上注明自己的姓氏,鲍昱认为这样做违反了旧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还诸徙家属,蠲除禁锢,兴灭继绝,死生获所。‎ ‎(2)子德,修志节,有名称,累官南阳太守。时岁多荒灾,唯南阳丰穰。‎ ‎【答案】10. D 11. B 12. B ‎ ‎13. (1)皇上应该让那些迁徙的人及其亲属还乡,废除禁锢的法令,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死者生者都各得其所。‎ - 28 -‎ ‎(2)鲍昱的儿子鲍德,修养德操名节,有名气,经多次升迁后担任南阳太守。当时年成不好,很多地方闹灾荒,只有南阳丰收。‎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臣”“汝南”“楚事”“系者”“人”“罪”“先帝”“诏”“大狱”“冤者”“徙者”“骨肉”“孤魂”,虚词“但”“其”,‎ AC项,“汝南”为地名,作“在”的宾语,主语为“臣”,意思是“我先前在汝南时”,意思完整,结构独立。“楚事”意思是“楚王谋反一事”作“典理”上午宾语,承前省略主语“臣”,意思是“(我)处理楚王谋反一事”,结构独立,意思完整,前后断开,排除AC两项;‎ B项,“恐”意思是“担心”,“未能尽当其罪”作其宾语,意思“恐怕也有处理不当”,为完整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再结合本句意思:只是我先前在汝南时,处理楚王谋反一事,受牵连的有千余人,恐怕也有处理不当。先帝的诏书说,大案一起,受冤屈的人在一半以上。那些被判流放罪的人与亲人分离,死后成为孤魂,无人祭祀。句子可以断开为: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刺’是弹劾进谏之意”说法错误,刺,是“探听、侦察”的意思。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鲍昱的后代,都受人爱戴”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原文中无法找到依据。故选B。‎ - 28 -‎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宜还诸徙家属”省略主语“皇上”,翻译时补齐;“还”,使……回乡;“诸徙家属”,那些迁徙的人及其亲属;“蠲除”,废除、取消;“兴灭继绝”,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死生获所”,死者生者都各得其所。(2)中“子德”,鲍昱的儿子鲍德;“志节”,德操名节;“名称”,名气;“累官”,多次升迁;“时岁”,当时年成;“丰穰”,丰收。‎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参考译文:‎ 鲍昱字文泉。他从小接受父亲的教诲与学识,客居于东平教书。建武初年,太行山中有强悍的贼寇,太守戴涉听说鲍昱是鲍永的儿子,有智慧与谋略,就去拜见他,请他担任高都长。鲍昱答应了他,于是讨伐土匪,杀了他们的匪首,使道路得以开通,并由此出名。(鲍昱)后来担任沘阳长,施行仁政,境内安定。荆州刺史上表奏明他的政绩,他再次被提拔,中元元年被授予司隶校尉一职,皇帝下诏派鲍昱去晋封胡人,颁布让胡人降汉的檄文。光武帝派小黄门问鲍昱是否感到奇怪。鲍昱答道:“我听说按照旧例,通官文书不注明持文书官员的姓氏,又恰逢司徒颁布军用文书,(我)为派遣我这个做司隶校尉的在传送文书时却注明姓氏而感到奇怪。”皇帝答复说:“我特意想要让当今天下人都知道忠臣的儿子也担任司隶校尉。”鲍昱在职期间,奉公守法,有他父亲的风范。永平五年,因救火迟缓而获罪,被免去官职。后来被授予汝南太守一职。汝南郡丘陵、河湖较多,每年堤坝决口损坏,耗费钱财三千多万。鲍昱于是在上游修建水闸与石砌的水渠,水量常年充足,可灌溉更多农田,人民因此生活富足。‎ - 28 -‎ 十七年,鲍昱代替王敏任司徒,皇帝赐给他金钱布帛、器具和帷帐,让他的儿子鲍德担任郎官。建初元年大旱,粮价很贵。肃宗召见鲍昱问他:“旱灾已经那么严重,怎样才能消除灾祸的影响?”鲍昱答道:“我听说圣人治理国家,也需三年方能成功。现在陛下刚刚即位,政绩尚未显示,如果施政有所得,又怎么能导致灾祸呢?只是我先前在汝南时,处理楚王谋反一事,受牵连的有千余人,恐怕也有处理不当。先帝的诏书说,大案一起,受冤屈的人在一半以上。那些被判流放罪的人与亲人分离,死后成为孤魂,无人祭祀。一人谋反,就使王政受损害。皇上应该让那些迁徙的人及其亲属还乡,废除禁锢的法令,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死者生者都各得其所。这样,就可以达到社会的安定祥和。”皇帝接受了他的建议。建初四年,代替牟融担任太尉。建初六年去世,终年七十多岁。‎ 鲍昱的儿子鲍德,修养德操名节,有名气,经多次升迁后担任南阳太守。当时年成不好,很多地方闹灾荒,只有南阳丰收。人们爱戴他,称他为神父。当时郡县的学校已荒废很久,鲍德便修建校舍,准备俎、豆、黻、冕等器具服饰,行跪拜礼、吹奏乐曲请教师到校。又尊敬赡养老人,宴请读书人。看到这些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敬服他。鲍德的儿子鲍昂,字叔雅,有孝顺的名节。当初,鲍德患病多年,鲍昂在其身边服侍,日夜不解衣带;后来居丧,毁损身体,守孝三年,以至于要扶靠着才能行走;三年服满,便隐居在墓旁,不过问时政。‎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 ‎【注】①南山: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 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C. ‎ - 28 -‎ ‎“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出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D. 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了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慨叹。‎ ‎15. 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案】14. B 15. ①同:两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②异:杜诗描写了沦陷后长安的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李诗主要是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词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法错误,应是“暖”和“悲”形成对比。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比较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找到比较鉴赏的鉴赏点,比如本题,题目是“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本题是要求学生比较鉴赏杜甫《春望》中“书”与本诗中“裂帛”表达情感异同,是鉴赏比较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然后要读懂这两首诗,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两首诗具体内容进行鉴赏,指出异同。本题要读懂题目涉及的杜甫《春望》和本诗,这两首诗,尤其是题目涉及的这两句诗。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说的是战争已经持续了很久,家中亲人的消息值上万两黄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这两句是说诗人想效仿古人,以求入朝为官却始终不能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家书抵万金”引起了很多遭遇离乱的人的深深共鸣;“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根据以上分析,从“同”和“异”两个方面作答。回答这类题时,一般是先回答相同点,再回答其不同点。‎ - 28 -‎ ‎【点睛】诗歌的比较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情感的异同,和足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注意先答出相同点,再答出具体抒发的情感是不同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红楼梦》中的谚语“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化用了《阿房宫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回味往昔,梦醒时无限伤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了战争的悲壮、残酷。‎ ‎【答案】 (1). 覆压三百余里 (2). 隔离天日 (3). 夜深忽梦少年事 (4). 梦啼妆泪红阑干 (5). 角声满天秋色里 (6). 塞上燕脂凝夜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覆、隔、阑、塞。‎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28 -‎ 古代文章(这里主要指散文、骈文、小品文及八股文)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评点的范围大到文章的宗旨、结构,小到一字一句的安排,________。‎ 宋代以来,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一些治经史之学的文人,十分轻视文章评点,甚至对它________。这种偏见影响十分深远,直到今天依然还有很多人认为,古代文章评点的主观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体系性等等。尽管如此,文章评点自宋代以后就一直十分兴盛,流传十分广泛,深为广大读者所________,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尤其是日本,不仅刊刻了许多中国文章评点之作,(  ),产生了一些著名的评点家,如赖山阳、竹添光鸿等。文章评点能广泛流行,一是形式灵便活泼,文字________,见解新颖独到,给人启发;二是能指导写作,有助于在科举考试中读书人写出优秀甚至合格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所不至 求全责备 喜闻乐见 要言不烦 B. 无所不至 声色俱厉 脍炙人口 言简意赅 C. 无所不为 求全责备 脍炙人口 要言不烦 D. 无所不为 声色俱厉 喜闻乐见 言简意赅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而且日本人自己也从事中国古文的评点 B. 而且中国古文的评点,日本人自己也从事 C. 反而日本人自己也从事中国古文的评点 D. 中国古文的评点,日本人自己反而也从事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科举考试中的读书人有助于写出合格甚至优秀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B. 有助于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写出合格甚至优秀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C. 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有助于写出优秀甚至合格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D. 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就能写出合格甚至优秀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答案】17. A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无所不至”:①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②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无所不为”指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此处根据前文“其评点的范围大到文章的宗旨、结构,小到一字一句的安排”选用成语“无所不至”;‎ 第二处:“求全责备”是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声色俱厉”指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此处是说明清时期,一些治经史之学的文人,十分轻视文章评点,甚至对文章评点要求完美无缺,选用成语“求全责备”;‎ 第三处:“喜闻乐见”指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人都称赞。此处是说文章评点自宋代以后就一直十分兴盛,流传十分广泛,深为广大读者所喜欢,选用成语“喜闻乐见”;‎ 第四处:“要言不烦”指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繁琐;“言简意赅”形容言语简练而意思完整。此处是说文章评点能广泛流行,一是形式灵便活泼,文字简明扼要,不繁琐。选用成语“要言不烦”。‎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 B项,整句的陈述对象是“日本”,根据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排除B;‎ CD项,结合上句来看,填写的这一句应该是递进关系的下一句,上一句关联词“不仅”,下文应该用“而且”,排除C、D。‎ 故选A。‎ ‎【19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本题,原句有两处语序不当的语病。“在科举考试中读书人”应该改为“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优秀甚至合格”应该改为“合格甚至优秀”。A、C两项修改不全面,D项夸大了文章评点的作用。‎ A项,“在科举考试中的读书人”语序不当,应改为“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排除A项;‎ CD项,“优秀甚至合格”语序不当,应该改为“合格甚至优秀”。排除CD项。‎ 故选B。‎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5字。‎ 近来,共青团中央发起了一项“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鼓励青少年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实际,写下对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体会。活动开展一周多的时间里,33万余名青少年在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等网络平台上,编创和传播内涵丰富、形式时尚的网络文化产品,仅话题微博总阅读量就超过9000万次。这项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的活动,为网络空间注入了强有力的青春正能量。‎ ‎【答案】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中央发起了“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广大青少年积极响应,为网络注入了正能量。‎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所给语段可以分为三层,一句话一层。各层的层意:第一层:团中央发起“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第二层:33万余名青少年在网络平台上编创和传播了大量网络文化产品。第三层:这项活动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为网络空间注入了正能量。第二层字数太多,可以压缩为:广大青少年积极响应。最后再把这三层的意思以“不超过55字”的要求总结归纳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 28 -‎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受瞩目的机器人应用市场。作为智能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高端应用,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实中,医生已经感受到来自手术机器人的压力。不过,现在说手术机器人将完全取代医生还为时尚早。手术机器人虽然更灵活、更精准,但是还不能完成所有外科手术。另外,②____________________。首先是普及中的费用关。与传统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会多花上千元至数万元不等。其次是患者心理关。如果推广普及机器人来做手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机器人会不会乱挥刀?”“万一程序被黑客入侵怎么办?”更重要的是,现在手术机器人仍需医生操作,因为真正给患者安全感的还是操作机器的医生。‎ ‎【答案】 (1). 手术机器人会不会有朝一日取代医生呢 (2). 手术机器人要普及还需要跨过两道关 (3). 还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根据文意填空的语言连贯的能力。这类试题考生要先对所给文段进行浏览,然后结合题干的具体要求,根据前后文文意准确填写,注意关联复句和句式的特点。本题中第一处根据后文文意,“现在说手术机器人将完全取代医生还为时尚早”,前面空应该填“机器人取代医生做手术”。第二处根据后文文意是说手术机器人要过:“费用关”“心理关”。第三处根据后文文句“真正给患者安全感的还是操作机器的医生”,此处应该填患者担忧安全的问题。总之,考生要注意前后文文意的把握。‎ ‎【点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调研时,来到南开大学,特别提到张伯苓老校长的“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需要将这“爱国三问”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对于“爱国三问”,你有怎样的回答?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 28 -‎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重温“爱国三问”,弘扬爱国精神 又是一年开学季,《开学第一课》如期和大家见面。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有一个鲜明的主题--爱国主义,特别强调在新时代青年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此时进行爱国主义的“开学第一课”,可谓适逢其时。让我们重温习、总书记提到的“爱国三问”,弘扬爱国精神。‎ ‎1935年,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3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其言谆谆,其意切切,振奋了青年们的爱国斗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三问”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 你是中国人吗?是民族自信之问。民族自信不可无,中华民族历经苦难铸造无数辉煌一路走到今天,强烈的民族自信从未被打败、奴役、驱使,一直以独立的高贵民族形象在神州大地上生存发展。当今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各种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越是在这个时候,民族自信越应强化。唯有如此,目标纵然很远,也能朝着它坚定迈进;邪气纵然不断闪现,也必定有更强大的正气将其扑灭;敌对势力纵然十分凶恶,也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坦然应对。坚定民族自信,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你爱中国吗?是文化自信之问。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起源于华夏文明,从千古一帝秦始皇开始,书同文、车同轨,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人民历来具有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它源于中国富饶辽阔的疆土,悠久的历史,勤劳的人民,世代相传的民族美德。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具有科学性的时代命题,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复兴的精神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浪前行、繁荣发展的精神武器,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脊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你愿意中国好吗?是舍生取义之问。生于和平盛世,本应庆幸,可有人不懂珍惜,忘记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志岁月艰难,忘却改革开放披荆斩棘的先锋们创业艰辛,忘记自我的使命、责任与担当,极度额废,消费青春。“你愿意中国好吗?”在那动乱的时代中能给予青年希望之光,而在当今则会促使青年缅怀过去,珍惜当下,梦想未来,促动青年用行动实现“诗与远方”、用实际行动“鲁起袖子加油干”!‎ - 28 -‎ ‎“爱国三问”在历史上,鼓励了当时的有志青年奋发图强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爱国三问”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激励着当代青年不断创造,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创造美好的未来。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时刻以“爱国三问”鞭策自己,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巍巍爱国者,浩浩家国情 曾经,我以为自己了解中国,直到《开学第一课》节目打开了新中国成立70年历史长卷,我才知道需要重新去了解;曾经,我以为我爱中国,直到看见渣滓洞幸存者讲述的牺牲与奉献、向往与赤诚,我才知道我对中国的爱太浅;曾经,我也干脆地回答别人“我是中国人”,直到听见张伯苓老校长的问题,我才知道回答它要深思、要自豪、要坚定!‎ ‎“你是中国人吗?”面对此问题,想必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我们有着相同的国籍,都在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生活,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但是近来社会上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他们是反动分子,是乱港暴民,不安分的他们在大庭广众下侮辱国旗、国徽;躁动的他们煽动群众脱离中国,支持“港独”。一次次破坏香港的和平,不珍惜“和平统一”的来之不易。不禁让人发问:“那些有着华夏民族血脉的人还是中国人吗?”我想,真正的中国人不会轻易被蒙蔽双眼,不会痛割祖国的血肉,会在乱民暴动时更加坚定,会在民族危难时挺身而出。回过头来再看,“你是中国人吗?”这个问题似浅实深。‎ ‎“你爱中国吗?”一个昂扬向上的社会,到底需要怎样的爱国情怀?‎ 对此,生活给出了最生动的注脚。年轻的战士卫国戍边,用满是皲裂的手,拿起冻成冰块的牛奶;高中生武亦姝满腹诗文,用精彩绝伦的表现,为人们打开祖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耶鲁毕业生秦玥飞,在高薪与国家间,毅然选择后者——解析“爱国”的含义,可以是一句简单而真挚的“我爱你,中国”,也可以是担当、是自强、是奋斗、是奉献。‎ ‎“你愿意中国好吗?”能为祖国奉献一生,是骄傲也是美德。‎ 为了延续中国过去的辉煌,书写中国未来的华章,我们应发愤图强,让中国更好!古有苏武牧羊,生为汉朝人,死做汉朝魂;今有钟扬为促进国家生物工程,扎根大地;前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国安身才安;今有中国“神盾”披红旗护航深蓝……而如今,我们有幸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更要敢于向前冲刺,如此才能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 国家的安定发展任重而道远,人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同样要经风历雨、百炼成钢。爱国者该有浩浩深情,怀抱祖国的昨天、当下与明天;爱国者该有巍巍精神,能舍小家为大家。能为桨,渡中国永恒传承;能为舟,领中国千帆竞发。将“爱国三问”一代代问下去,振臂高呼:“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愿中国好!”‎ - 28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对于“爱国三问”,你有怎样的回答?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这篇任务驱动型作文,紧跟时事热点,切合时代需要,彰显时代精神。首先,考生的思考必须来自于材料内容,明确关键词“爱国三问”。任务指令“你有怎样的回答”对文章内容进行了限制,考生需要围绕“爱国”的中心思想,对“爱国三问”进行回答。本材料降低了审题难度,却加强了对考生思辨思维的考查。“爱国三问”从表面上来看极易回答,但部分考生的作文中会出现一个问题:浅层次地回答“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愿意中国好”。那么,这三个问题有衡量的标准吗?三个问题的对象都是“你”,即考生自己。这是对考生、对当代青年内心拷问,是在当前国家环境下对考生自我的观照。要想写出优质的文章,考生需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辩证思考。既体现对“爱国三问”的多层次思考,又回到自身,完成其对个人思想成长的引领。如此才能避免泛泛地回答“爱国三问”,体现出当代青年对当下社会的关注,对国情的关心,体现出较为成熟的思考能力。根据以上分析,具体作文时参考以下立意:①中华在心,与梦同行;②国三重奏,三句道本心;③山河千里,万心赤诚;④爱国之火,燃我追梦之志。‎ 行文结构安排:‎ 首先给文章取一个能体现后者隐含中心主旨的名字——重温“爱国三问”,弘扬爱国精神,然后由今年《开学第一课》主题——爱国主义引出本文中心论点重温习、总书记提到的“爱国三问”,弘扬爱国精神。接着指出“爱国三问”是1935年,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3个问题,更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接着从“你是中国人吗?是民族自信之问”“你爱中国吗?是文化自信之问”“你愿意中国好吗?是舍生取义之问”三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最后指出“爱国三问”早历史上和科技发展上中大作用,发出号召,号召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时刻以“爱国三问”鞭策自己,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文章收尾呼应,结构完整。‎ 相关素材积累:‎ ‎1. 1935年,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3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 28 -‎ ‎2.爱国名言警句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列宁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鲁迅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汉)司马过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俄)巴甫洛夫 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俄)别林斯基 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 (法)大仲马爱祖国高于一切。——(波兰)肖邦 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之心。——(法)拿破仑 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匈)裴多菲 ‎3. 周恩来:人民的好总理 ‎1910年春天,2岁的周恩来进银冈书院读书,- -次,校长在课问大家为什么读书时,周恩来慷慨答道:“为了中华之崛起!”这一誓言,此后贯彻在他的一生中,他为中华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华罗庚:毅然回国 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5. 杨靖宇:爱国英雄 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6.李小龙:我是中国人 - 28 -‎ 李小龙,在60年代时,国人地位不高,很多演员总是谈化自己的中国人身份,李小龙却以身为中国人为荣,堂堂正正地说自己是中国人,最经典的一句话是电影《精武门》中的“中国人,不是病夫”,带动了香港电影的一片爱国热潮,我们熟悉的《霍元甲》就是那个时代的电影。.‎ ‎7.爱国是一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一种诚挚的热爱和深厚的情感,是一一个人最原始的感情之一。但作为一个涉世不深的我,一直认为爱国是高不可攀也是比较渺茫的事。最近,我读了《民族英雄郑成功》-书,对爱国之情有了深刻的感悟。‎ ‎8.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波诡云谲的时代浪潮中扬帆前进,经历历史沧桑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这么一种坚如磐石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信念作为民族思想支柱,正是它成为祖国发展腾飞的不竭动力。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英豪,有虎门硝烟的爱国将领林则徐;有舍身炸碉堡的解放军战士董存瑞;有征服体育界一举夺得六枚金牌被誉为“体操王子”的李宁: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应该为拥有这样的先辈而感到光荣、自豪和骄傲。但我们不能安于现状,而是要不断的发扬爱岗敬业的优良传统,励精图治,与时俱进,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企业大环境里,铸造出与企业共有的一片辉煌。‎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28 -‎ ‎ ‎ - 28 -‎ ‎ ‎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