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00 KB
  • 2021-06-08 发布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人教版)基础过关训练25 故都的秋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基础过关训练25 故都的秋 ‎[基础演练]‎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饱尝(chánɡ)      赏(shǎnɡ)玩 领略(lüè) 疏疏落落(lào)‎ B.陪衬(chèn) 落蕊(ruǐ)‎ 颓废(tuí) 混混沌沌(dùn)‎ C.譬如(bì) 幽远(yōu)‎ 萧索(suò) 潭柘寺(zhè)‎ D.歧韵(qǐ) 情趣(qù)‎ 点缀(zhuì) 一椽破屋(chuán)‎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领略 策略 掠夺 攻城略地 B.清净 清静 净土 耳根清静 C.缓慢 慢待 曼妙 轻歌慢舞 D.橄榄 悠闲 幽怨 枉废心机 ‎3.选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  )‎ A.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4.下列句子,表述最确切的一项是(  )‎ A.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少风。‎ B.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有味,下得奇,下得更像样。‎ C.墙头,屋角,灶房门口,茅房边上,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 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西山的虫唱,钓鱼台的柳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 10 -‎ ‎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笔下的秋景,有声有色,有人有物,有动有静,色彩缤纷,气氛喧闹。‎ B.文章开头与结尾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且前后照应抒写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爱之情。‎ C.本文通过描写故都秋景,寄寓了作者在特定的时代里,作为一个文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的落寞之感。‎ D.秋蝉的残声在文中具有以动衬静的效果,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使故都的秋更显得“清、静、悲凉”。‎ ‎6.课文中“廿四桥的明月”出自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诗四句的合理语序是(  )‎ ‎①二十四桥明月夜 ②秋尽江南草未凋 ③玉人何处教吹箫 ④青山隐隐水迢迢 A.④①②③ B.①③④②‎ C.②④①③ D.④②①③‎ ‎[课内精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3题。‎ ‎①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②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③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里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④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⑤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⑥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7.这段文字通过描写清晨在院子里所见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 ‎ ‎8.这段文字共有6句话,请用“/”把它们分成两个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10 -‎ ‎9.这段文字是现实写真,还是想像中的真实?这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 答: ‎ ‎ ‎ ‎10.这段文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 ‎ ‎ ‎11.作者从    、    、    这几个方面描绘了清晨在院中的所见所闻。‎ ‎12.文中对牵牛花颜色的评说“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 ‎ ‎ ‎13.“牵牛花底”为什么还要用“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陪衬?‎ 答: ‎ ‎ ‎ ‎(三)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4~16题。‎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4.选出能概括南国之秋特点的句子(  )‎ A.南国之秋没有什么特异的地方。‎ B.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C.南国之秋色彩很浓,同样有它的特异之处。‎ D.南国之秋虽无特异之处,但同样令人回味。‎ ‎15.概括两节内容。‎ 答: ‎ ‎ ‎ ‎16.模仿第1节最后一个比喻句的形式造一个句子。‎ 答: ‎ ‎ ‎ 阅读课文1~10段,完成17~19题。‎ - 10 -‎ ‎1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清淡,悠闲,还带有一丝落寞。‎ B.“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无声无味,“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渲染了那种寂静的氛围,突出了“静”。‎ C.“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细腻中给人以清净悠闲之感,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又紧扣了“悲凉”。‎ D.“秋蝉的衰弱的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及秋雨后桥头上都市闲人无聊的谈天声,是秋天静中的喧闹,都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 ‎18.第①和第②段之间采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请加以赏析。‎ 答: ‎ ‎ ‎ ‎19.“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在颜色选择上,作者有怎样的审美取向?为什么?‎ 答: ‎ ‎ ‎ ‎[课外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2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 10 -‎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住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的三五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 - 10 -‎ 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大冷的日子,将在明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国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文章有删改)‎ ‎2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从多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出作者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B.作者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用色状物写景,浓淡适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表达自己“相见恨晚”的情感。‎ C.作者描写江南的雪景,巧借诗句来实写雪景,在品评诗句中写出了雪趣。‎ - 10 -‎ 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21.文章题为“江南的冬景”,开篇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 ‎ ‎ ‎ ‎ ‎ ‎22.作者运用一系列对比,描写了江南的冬景,请简要概括。‎ 答: ‎ ‎ ‎ ‎ ‎ ‎23.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2)题。‎ 我家紧邻几棵银杏树,到了秋天,金黄色的叶子中间结出的果实,在阳光下有种别致的美感。 甲 落叶在小区的人行道上,我总不忍心让清洁工将它们扫走。 乙 有时会看着那些落叶,看着它们在风中飞旋起舞,似乎它们也看出了我的心思,与我相遇时,总是给我卖力地“表演”着,留下它们靓丽的身影。 丙 大自然无比神奇,植物与人类一样,也有生命和灵性。 丁 落叶在它们生命终结时还不忘奉献自己。          ‎ ‎(1)若将下面的语句添加到上面文字中,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落叶片片,除了发现它们的美,我更读懂了它们的精气神。‎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两个句子,填入文末横线上,哪个更好?请简述理由。‎ 第一种:我喜欢的银杏落叶,总让我感到领会不尽的浓浓秋意。‎ 第二种:银杏落叶总让我感到领会不尽的浓浓秋意,我喜欢银杏落叶。‎ 答: ‎ - 10 -‎ 基础过关训练25‎ ‎1.解析:A项中“落”应读luò;C项中“譬”应读pì,“索”应读suǒ;D项中“歧”应读qí。‎ 答案:B ‎2.解析:B项“耳根清静”应为“耳根清净”。指耳朵旁边很干净,也说“六根清净”。后常用以指根除欲念而无烦恼。C项“轻歌慢舞”应为“轻歌曼舞”,形容音乐轻快,舞姿柔美,“曼”是柔美,不是缓慢。D项“枉废心机”应为“枉费心机”,指白白花费心思。‎ 答案:A ‎3.解析:比喻是不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 答案:B ‎4.解析:B先说“奇”,突出自己的总体印象,再说“有味”说明自己的感受。C按空间位置应为: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D按空间位置,西山景物不应分开说。“西山的虫唱”与“钓鱼台的柳影”调换一下。‎ 答案:A ‎5.解析:本文总体格调是清、静、悲凉,并非“色彩缤纷,气氛喧闹”。‎ 答案:A ‎6.解析:此诗有三个韵脚,不押韵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必然处在第三,故AB可以排除。再从句意看,全诗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草未凋”),第④句应放在第一。‎ 答案:D ‎7.解析:这段文字融情于景,可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整体品味,进而体味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落寞之感。‎ ‎8.解析:第①②句是提出身“在南方”常常想起北平之秋这一话题。③④⑤⑥句具体描写了北国的秋景。‎ 答案:①②/③④⑤⑥‎ ‎9.解析:透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写景抒情并不是现实的写真,而是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怀念与遐思。‎ - 10 -‎ 答案:想像中的真实。从“能看得到、听得到、能感觉到”等词语可以看出。‎ ‎10.解析:这段文字没有一个“情”字,但句句含情,字字蕴意,其浓厚的感情全都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 答案:将故都的秋色与个人的情思巧妙、自然地融为一体(或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11.答案:形 音(或声) 色 ‎12.答案:“蓝色”或“白色”是冷色,与清晨的“一椽破屋”“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破壁”等意象协调,突出了寂寞、冷落之感。‎ ‎13.答案:这一虚笔描绘,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蕴,更加细腻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悲凉心境。‎ ‎14.答案:B ‎15.答案:第一节: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第二节: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16.答案:正像奶茶之与咖啡,甜蔗之与辣椒,河贝之与鲍鱼,家鸭之与鸵鸟。(提示:①有表示两者相比的事物。②运用博喻。)‎ ‎17.解析:“都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错误。‎ 答案:D ‎18.答案:对比。作者把“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作了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对比,突出“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受,突出其对“故都的秋”的热爱之情。‎ ‎19.答案:以冷色调为主的审美取向。和上文“清、静、悲凉”的特点相照应,突出了季节和地域特征,表达了作者的独特感受。‎ ‎20.解析:“实写”错误。原文关于雪的内容,是作者的联想,是虚写。‎ 答案:C ‎21.答案:本文以写北国的冬景开篇,通过对北国冬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概括叙述,为下文写江南的冬景作铺垫,以突出江南冬景与北国冬天的不同特点,表达对江南冬景的赞美、热爱之情。‎ ‎22.答案: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写那种“明朗的情调”;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意思对即可)‎ ‎23.解析:‎ - 10 -‎ ‎(1)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这段文字是托物言志的文段,以抒情的笔法,表达了对落叶的礼赞。语段采用拟人等修辞手法赋予了落叶以人的情态和神韵。“落叶片片,除了发现它们的美,我更读懂了它们的精气神”,是一个过渡句,既讲到了“我”发现落叶的美,更引出后文对它们精气神的描绘。乙文后面“有时会看着那些落叶,看着它们在风中飞旋起舞”呼应的正是它们的“美”,而“与我相遇时,总是给我卖力地表演着,留下它们靓丽的身影”,正是它们精气神的一方面:有灵性,即便生命尽头也无私“奉献”的情怀。所以在乙文填入这个句子合适。故选B。(2)需要结合语段内容,从语法、语意顺畅、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B ‎(2)示例:两个句子语法上没有语病,但基于整个语段的表达主题和结构层次,我选择第二种。全段主要介绍的是银杏落叶,第一句点出银杏叶的美,引入话题,之后写银杏落叶的“舞姿”,点出银杏落叶的“精气神”,由具体到抽象。最后这一句是整个语段的收束,回到主题,表达作者主观感受,就这两种功能看,后一句开首延续了“银杏落叶”话题,由银杏落叶转向“我”,更顺畅而生动地表达了银杏落叶带给作者的主观感受,分为两个小句,语句节奏从容,“喜欢”的情感表达更充分,句末的“银杏落叶”再次呼应主题。‎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