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00 KB
  • 2021-06-08 发布

山西省太原市第二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1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 21 -‎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 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 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 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 《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 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 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 “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 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 - 21 -‎ ‎ 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C项,“如果能充分……就不会……”错误,过于绝对;本文引用的王国维《古史新证》中话的意思是“一些历史学家疑古太过,就连尧舜禹是否存在都怀疑,这是不对的”,并不能由此推出选项的结论。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D项,“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错误,原文是“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B项,“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错误,原文“神话传说是文学,而文学作品在大多史学家眼里并非史料”。故选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医者 周国华 - 21 -‎ 读高二那年,我妈病了,痛得满床打滚。我背着她到赤脚医生那里。医生为她打了针止痛剂,手一摊:“怕是大病,赶紧送县医院。”‎ 我借了辆三轮车,把我妈拉到县医院。医生诊断后,把我叫到一边:“你妈得的是癌症,晚期了,花再多钱也没用,你自己决定吧。”‎ 癌症?我眼前一阵发黑。我爸走得早,这些年来,我妈就靠种那点承包田供我上学,如今……‎ 不能这么放弃!我刚想办住院手续,我妈含笑进来说:“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 拗了半天,我还是按我妈的意思做了。我知道,我妈一旦决定了的事,没人能改过来。回家的路上,我拼命憋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兜里只有三百块钱,那是全家仅剩的那么一点点。‎ 或许天不绝人,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无意中听到有人说,邻乡有个老中医挺神的,治好过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我立马找了过去。‎ 老中医家里坐着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声音很轻,只是在搭脉后简单地问上几句,就摇头晃脑开起了方子,完了,又叮嘱几句,也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最后一个轮到我,老中医瞅了我一眼:“病人呢?”‎ 我拿出医院的诊断书,讲了我妈的病情和家里的情况。我说来得急,我妈也下不了地,先来问问。说到最后,我的眼泪扑簌簌往下掉。‎ 老中医瞪了我一眼:“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走,带我去看看。”‎ 老中医给我妈搭完脉,捋着花白的山羊胡子在屋里踱来踱去。我垂手,惶惑地盯着他。老中医让我把三轮车上那个蛇皮袋子拿进来。一打开,里面全是草药。老中医告诉我把这几把药分均匀,半年服完,应该就可以了,不行的话,再去找他。‎ 我连连点头,掏出三百块钱:“只有这些了,别嫌少。”老中医没接钱,双手把玩着桌上的青花瓷瓶,左看右看,还不住地点头:“不用了,你留着做学费吧,这个东西卖给我吧。”‎ 我妈连忙摇手:“不,这是我的嫁妆,几块钱买来的,乡下人没闲心插花,我常说,还不如碗勺来得实用呢。”‎ 老中医晃头捻须,说:“实用不实用我不管,家里有一个,正好配个对。”送走老中医,我和我妈还真不敢相信天下竟有这种好事,诊费、药费没付不说,还白白拿了一千块钱!‎ 半年后,我陪着我妈去了医院,诊断结果让我欣喜若狂,我妈竟痊愈了!‎ 我拿着锦旗去谢老中医,老中医一笑:“有钱了,就把瓶子赎回去,价钱嘛,翻倍。”我点头。‎ - 21 -‎ 我如愿考上了医学院。用那些钱,我撑过了第一个学期。之后,我勤工俭学,再没用过家里一分钱。毕业后,我凭着优异的成绩,被省城一家大医院聘用。我接我妈进城,贷款买房,娶妻生子,进修深造……‎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偶然观看《鉴宝》节目,里面一个青花瓷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个瓶子,看上去跟我家的一模一样。专家几百万的估价让我又吃惊又愤怒,原来老中医早就知道瓶子的价值。我想起了老中医眯着眼的神情,哼,狡诈,虚伪!‎ 我憋着满肚子怨气去找老中医。老中医已去世,他儿子接过我的字条,一笑:“家父说你会成为医生,果然没错。”‎ 我突然想起,那天我对老中医说,我想放弃学业,赚钱养活我妈。我有点发蒙,是不是自己太小人了?‎ 里屋的橱柜上,摆放着两个青花瓷瓶,花纹一样,成色迥异。老中医的儿子取过那个釉色发暗的瓶子:“民国的,不过也值几千块钱。”‎ 我脸红了。瓶子的内壁上,依稀还能看到我儿时调皮的涂鸦,是我家的那个!我疑惑地望着另一个青翠欲滴的花瓶。‎ ‎“这个是我祖上为一官宦人家诊病时,那家主人给的。”‎ 我掏出一万块钱,老中医的儿子执意只收下两千:“家父嘱咐,不敢有违。”‎ 对着老中医的遗像,我郑重地磕了三个头。泪眼婆娑中,我又看到了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睛,温馨,深邃。‎ 一块匾额悬在墙上,上面的两个字熠熠生辉——“医者”。‎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母亲着墨不多,但是人物形象鲜明。如“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母亲的坚强的性格却凸显出来了,并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B. 老中医要青花瓷瓶并给一千块钱瓶钱是想帮助“我”,使“我”能治好妈的病并完成学业,这体现了老中医高尚的医德。‎ C. 小说多处运用伏笔与照应的写法,比如前面写老中医说赎金翻倍,后面写“我”拿出字条及老中医的儿子收钱两千等,相互照应,颇具匠心。‎ D. “我”去送锦旗的时候,老中医说赎瓶子价钱要翻倍,这体现了老中医也爱财,这样就写出了老中医性格的复杂和真实 ‎5. 老中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我”对老中医的心理前后有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4. D 5. ①治愈 - 21 -‎ 县医院医生都不敢收治的“我”妈的病,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医者;②以收购花瓶的方式,既给“我”妈治了病,又给“我”留钱做学费,是一位具有扶危济困心肠的医者;③上门问诊、不计得失,嘱咐儿子不多收“我”的钱,是一位医德高尚的医者。 ‎ ‎6. ①轻视。初见老中医为病患看病,觉得“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对他的医术产生怀疑;②感激。“我”妈的重病痊愈后,给老中医送去锦旗,是感激他的救命之恩;③怀疑。看完《鉴宝》节目后,“又吃惊又愤恨”,对老中医的人品产生不信任;④惭愧和崇敬。悟出老中医当年收购“我”家花瓶的良苦用心后,为自己对他的误解深感惭愧,并对其医者仁心深怀敬意。‎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老中医说赎瓶子价钱要翻倍,这体现了老中医也爱财,这样就写出了老中医性格的复杂和真实”错误,从文中来看,应该是表现老中医想要不动声色帮助人家又不想让人家知道真相而博得感激的心理,文章这样写仍是表现其医德之高。‎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老中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然后到文中圈出直接或间接描写头陀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从文中来看,老中医是一位医者,从给“我”妈妈治病的情形来看,“我”妈妈“痛得满床打滚”而老中医轻松将病治好,赤脚医生、县医院都治不好妈妈的病而老中医药到病除,这些都说明老中医医术的高超;从老中医治病收费的方式来看,老中医不收费用,只是以“收购花瓶”的方式来抵,既给妈妈治了病,又给“我”留下钱做学费,展现出医者的仁心;从最后“我”上门找老中医,老中医嘱咐儿子不要多收“我”的钱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医德高尚的医者。‎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我’对老中医的心理前后有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然后梳理小说的情节,圈出“我”对老中医的一些表现,根据具体的情节概括心理。‎ - 21 -‎ 如一开始,“我”找到老中医的时候,“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声音很轻,只是在搭脉后简单地问上几句,就摇头晃脑开起了方子,完了,又叮嘱几句,也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此时“我”的内心对老中医是不信任的,是轻视的。‎ 接着妈妈病好后,“我拿着锦旗去谢老中医”,此时“我”对老中医是感激的。‎ 然后“我”看鉴宝节目的时候,“专家几百万的估价让我又吃惊又愤怒,原来老中医早就知道瓶子的价值。我想起了老中医眯着眼的神情,哼,狡诈,虚伪”,此时“我”对老中医的人品是怀疑的。‎ 最后“我”“对着老中医的遗像,我郑重地磕了三个头。泪眼婆娑中,我又看到了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睛,温馨,深邃”,这时候,“我”对老中医是崇敬的,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是惭愧的。‎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文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文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 21 -‎ ‎”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 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 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 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 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 21 -‎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答案】7. B 8. C 9. C ‎ ‎10. (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解析】‎ 分析】‎ ‎【宋史·曾公亮传】作者:脱脱 年代:元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称以及动词断句,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意思是“(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句中“盗悉窜他境”的意思是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其中“他境”作 “窜”的补语,所以应在“他境”后停顿。排除C、D项。“移书移书盗”的意思是发布文书诘查盗。所以应在该局的前后停顿,所以排除A项。‎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到古代官职设置(“首相”“有司”)、皇位继承制(“建储”)、少数民族(“契丹”)的历史知识,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C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案图”句,书下注解为:[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考题完全出自教材。考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力。‎ 故选C。‎ ‎【9题详解】‎ - 21 -‎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C项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1)“锡”即“赐”,通假;“不虔君命”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而”作转折连词,“却”;“处之安乎”固定句式,意思是“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之”代这样的事,“乎”,翻译成“吗”。(2)“责”此处应是“责备”的意思;“救正”即纠正弊病;“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 - 21 -‎ 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赴,这是对君主的不恭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设宴,能处之安然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二)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1. 对《错误》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节以“莲花的开落”比喻“打江南走过”的“我”的容颜憔悴,突出 “我”备受相思煎熬。‎ - 21 -‎ B. “东风不来”“跫音不响”既点出环境的冷清幽静,又暗示等待的人没有归来。‎ C. “柳絮不飞”“春帏不揭”的状态,和“寂寞的城”“窗扉紧掩”的比喻,刻画了闺中女子寂寞、闭锁的心境。‎ D. 第三节表明“我”并不是女子等待的“归人”,“我”只是骑着马路过这个江南小城的过客。‎ ‎12.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与“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是倒装句,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倒装?‎ ‎【答案】11. A 12. ①突出“向晚”“紧掩”。②“向晚”随时间流动的,它会进入黑暗,跟来黎明。③“紧掩”还有开窗的可能,因为有一个“你”在里面,便于烘托惆怅心情。‎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错误》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项,“第一节以‘莲花的开落’比喻‘打江南走过’的‘我’的容颜憔悴……”错误,从诗中来看,“莲花的开落”应比喻“闺中女子”的容颜憔悴。‎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与‘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是倒装句,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倒装”,然后分析这两句是如何倒装的,这两句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倒装之后的效果是什么。‎ 第一句,“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中“向晚”应是修饰“街道”,此处将“向晚”调到后面去了,而“向晚”意思是天色将晚,展现出时间的流动,突出“你的心”会随着时间流动,会进入黑暗,会跟来黎明。‎ 第二句,“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中“紧掩”应是修饰“窗扉”,此处将“紧掩”调到后面去了,“掩”意思是“关”,而这句话的本体是“你的心”,心扉紧掩,烘托惆怅的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表现作者只求保持本心的善良和美好,别人不了解也不在乎的两句是“ __,__”。‎ - 21 -‎ ‎(2)苏轼《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两句是“__,__”。‎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描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山势交错的两句是“__,__”。‎ ‎【答案】 (1). 不吾知其亦已兮 (2). 苟余情其信芳 (3). 寄蜉蝣于天地 (4). 渺沧海之一粟 (5). 其岸势犬牙差互 (6). 不可知其源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蜉蝣、沧、粟 、差互。‎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__15___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___16___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___17__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__18__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4.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 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C. 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D. 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 21 -‎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 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 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D. 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16.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答案】14. C 15. C 16. B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根据文章内容,从第一段的开头第一句话可知,强调的是中国戏曲艺术缺乏创新精神,因此排除A选项和B选项,根据语言表达的简洁,可以排除D选项。‎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寿终正寝,原指老死在家里。现比喻事物的灭亡。‎ 无疾而终:指人因衰老而自然死亡。没有病就死了,比喻事物未受外力干扰就自行消灭了。名噪一时,意思是一时名声很大。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 21 -‎ 名垂青史,意思是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名声永留史册。‎ 兼容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 博采众长:意思为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或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 照猫画虎:意思是猫与虎的外形有相似之处,因以喻照样模仿而仅得其仿佛。‎ 按图索骥:指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根据语境意第一空应是戏曲的灭亡,据此排除B选项和D选项;‎ 根据语境意和成语意第二空应为功业巨大,永垂不朽,据此排除A选项。‎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首先,从语法角度分析,“眼花缭乱”作定语成分,应该是“令人眼花缭乱”,所以排除A选项D选项。‎ B选项和C选项的区别在于B选项多加了“这样”。‎ C选项两个分句,主语都是承前省略主语“戏曲的创新”,显然不能做“探索”的主语,‎ 而B选项第二个分句“这样”是可以做“探索”的主语的,所以B选项的表述最准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原文主题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作答,强调了考生的阅读能力。整体更侧重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试题内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符合主流价值观。‎ ‎17.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本科生。我谨向您惠赠我的个人资料,请您斧正。作为985工程大学的高足,我相信我的能力和知识正是贵单位所没有的,我真诚渴望,能为贵单位的明天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21世纪呼唤综合性的人才,我个性开朗活泼,兴趣广泛;思路开阔,办事沉稳;关心集体,责任心强;待人一团和气。如果能被录用,将是我的荣幸。‎ - 21 -‎ ‎【答案】①“惠赠”改为“呈上”;②“斧正”改为“过目”;③“高足”改为“学生”;④“所没有的”改为“所需要的”;⑤“一团和气”改为“诚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病句的辨析修改和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再结合语言表达是否得体,进行修改。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 ‎①“惠赠”是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不能用于自己,应改为“呈上”;‎ ‎②“斧正”用于请人改自己的文章的敬辞,自己的资料不能说让应聘公司改正,而是请别人看的,应改为“过目”;‎ ‎③“高足”称呼别人弟子时的敬辞,不能用于自己,应改为“学生”;‎ ‎④“所没有的”用在求职信里显得语气狂妄,而且贬低了应聘公司,应改为“所需要的”;‎ ‎⑤“一团和气”本意指和蔼可亲,现也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用于应聘的资料上不合适,应改为“诚恳”。‎ ‎【点睛】语言得体类命题往往着眼于: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适应场合,巧妙用语;把握语体。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解答时一定要考虑交际场合、对象和目的。‎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仿写。‎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火车﹑地铁﹑公交车内的青年人,上车后很快拿出手机,不管路程长短,不论坐着还是站着,人人都眼睛盯着屏幕,面对这种情景,你有何感想,请以“低头族,你错过了”为开头,仿写一个句子。‎ 例句:低头族,你错过了眼与眼的交汇,茫茫人海中,难道就没有一种眼神值得你期待?那像童心一样纯洁的眼神,也许会成为你一生的牵挂;‎ 低头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低头族,你错过了心与心的共舞,漫漫人生路难道就没有一种声音值得你留恋?那像春风一般的絮语,也许会成为你一生的追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析仿写的要求,然后浏览所仿的句子,把握该句的结构、修辞、内容等方面的特点,最后根据要求进行仿写即可。‎ - 21 -‎ 首先分析例句,“低头族,你错过了眼与眼的交汇,茫茫人海中,难道就没有一种眼神值得你期待?那像童心一样纯洁的眼神,也许会成为你一生的牵挂”,由此可知,所仿的句式是“你错过了……与……的……,……,难道就没有一种……值得你……?那像……一样的……,也许会成为你一生的……”。‎ 接着分析身为“低头族”会错过什么,如眼神的交流,心灵的互动,会错过身边的风景。‎ 最后仿照例句的方式进行拟写。‎ ‎【点睛】仿写句子首先要看题目,明确显性要求。有的题目对句式、修辞格、仿句内容等有明确限定,只有将题中的这些要求吃透,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句子。其次,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有的题目没有明确告知仿写要求,这就要我们仔细分析,这一步是答题的关键。不同的例句隐性要求不同,我们一般可从“形神”两方面去考虑。审句式,定结构。仿句句式要与例句相同,句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主动句、被动句,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单句、复句,常式句、变式句等。结构上,哪些词不能变,哪些词可以变,哪些词必须变,一定要清楚。阅读例句,不仅要分析句子的大结构,还要分析句内的小结构。审语境,定内容。审读时应该“瞻前顾后”,确定文段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分析各句的逻辑关系,然后确定(各句)仿写内容。用联想,定写作对象。仿句题形式为仿,关键在想,重难点就是要学会运用相关联想,有时也运用类比联想、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比如说,例句中写“花”,我们可联想到“草”“树”;例句中写琴,我们可联想到“棋”“书”“画”;例句中写“天空”,我们可联想到“高山”“草原”“大地”;例句中写“月亮”,我们可联想到“太阳”“星星”等……有时,还要结合高中课本所学。审修辞,定手法。仔细研读例句有没有使用修辞;如果有,仿句应使用与例句同样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排比、比拟、反复、设问、引用、顶真等。审语意,合逻辑。所写仿句在语意上、用词搭配上均应做到与例句相互照应,连贯自然,合乎逻辑。审语意,合逻辑。所写仿句在语意上、用词搭配上均应做到与例句相互照应,连贯自然,合乎逻辑。‎ 四、写作(4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有没有想过,在你十八岁的时候,你会背起行囊走向远方。在远方,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在等待着你?‎ 请以“心在远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50字。‎ ‎【答案】心在远方 ‎“我不去想是否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知道这条路上是否会荆棘遍地,就这样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远方,就这样锲而不舍的苦苦寻觅,不为成功,也不为失败,仅仅是因为心中的信念,那样的执着,执着而又一往情深的,走向远方……‎ - 21 -‎ 操场总是与呼喝和汗水并存的,随着一声哨响,又一场激烈的角逐拉开帷幕,我们一个个如同离弦之箭,脸上满是坚毅与肯定,眼里只有两个字——终点。‎ 风在耳旁呼啸助威,阳光洒在身上,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轮廓,只看见一颗颗大树从身边消失不见,只看见塑胶跑道延伸得越来越远。‎ 脚下渐渐没有那么足的动力,却还是不敢止步,这样一场你追我赶的竞赛里,谁都不敢、也不肯歇一口气,身后总会有人在追,轻易放弃的最终结果是与胜利无缘。‎ 心里突然变得平静,却又那么的清晰,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终点。其他什么也不用想了,什么也不用做了。任务也很简单,就是脚步不能停。‎ 大口大口的呼吸,时间在一点点的吞噬着体力,渐渐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这本来就是一场漫长的煎熬,那种过程极其难受,腿部的酸痛让我几乎提不起步子,仿佛绑着重重的铅条。急促的呼吸让嘴唇变得干燥,仿佛喉咙里堵满了沙子,干涩沙哑而又迫切的需要水来滋润。汗珠顺着发丝大颗大颗滴落,滴落在衣襟上,沿着背脊流下。‎ 逐渐想着要放弃。‎ 这种磨难我承受不起,这样的充满着挑战的运动我也坚持不下去,我没有必要去自讨苦吃,我完完全全有权利选择放弃。‎ 脚步渐渐放缓,隐约可见后面追逐的人影,还可以听见他们在大口的呼吸。‎ 然而脚步却没有停。‎ 忍着千般重量,还是在大步向前,奔向终点。‎ 跑道旁的人在大声喊着“加油”,那些模糊的景物随着奔跑而渐渐明晰。脑海里只是回荡着那么熟悉的几句诗——‎ ‎“我不去想是否能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 ‎“我祈求,只要不是平淡,如果远方呼喊我,我就走向远方。”‎ ‎“远方……”我默念着这个无比熟悉的名字,身体仿佛得到了某种向前的力量,奋力奔跑,冲过了终点……‎ 比赛结束后靠在树下休息,心理充满着欣喜与幸福,就像在沙漠里的人忽然得到了一泓清泉。看着还在操场上仍然在奔跑的人,忽然想起了著名诗人汪国真的一首小诗,浅显,而又悠长。‎ - 21 -‎ 有一个未来的目标/总能让我们欢欣鼓舞/就像扑向火光的飞蛾/甘愿做烈焰的俘虏/摆动着的是你不停的脚步/飞旋着的是你美丽的流苏/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谁能说得清/什么是甜/什么是苦/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反顾/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和《热爱生命》诠释着的是同一个信念,它们仿佛有着难得的默契,在时空深处为追逐远方的人们奏着美妙的交响,为他们谱写着赞颂的华章。‎ 我想,那一个未来的目标,就是我心中的远方。‎ 在追逐远方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在渐渐的成长,也渐渐的学会担当,担当那些路途中的风雨、挫折,担当着我们所选择远方而带来的重重磨难、考验。没有为什么,因为我的心早已选择了远方,我没有办法去拒绝或者逃避,只能随着心一刻也不停歇的走向我的远方。‎ 我在走向远方中懂得,我在走向远方中成长,我在走向远方中担当。可是我依旧不会选择放弃。因为心在哪,风景就在哪,心在远方,走向远方就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我更加来不及后悔,因为,‎ ‎“既然选择了远方,那便只顾风雨兼程。”‎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命题作文的方式呈现,并配有相关的材料,考生写作时要先认真分析所给的材料,因为材料中的内容会有一些限定范围,或立意指向。如本次作文材料主要是两句话,第一句话“你有没有想过,在你十八岁的时候,你会背起行囊走向远方。”也就是说,当我们十八岁成年的时候,我们会背起自己行囊,离开家乡,走向远方,去追寻自己的梦想。第二句话“在远方,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在等待着你?”这句话告诉我们,离开家乡,在远方,自己可能会遇到很多事情,在自己身上会发生很多故事,这些事情或故事,可能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悲伤,还有可能是远方有我们追寻的东西,鼓舞着我们继续前行,走向远方;或是在远方怀念故土、思念亲人,等等。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或切入点,以“心在远方”为题,写一篇文章,注意字数不少于750字。‎ - 21 -‎ ‎【点睛】命题作文注意点:(1)要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一般来说,偏正短语结构重在修饰语部分(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 ‎ - 21 -‎ ‎ ‎ -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