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1.00 KB
  • 2021-06-08 发布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月考(五)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月考试卷(五)‎ 语文 命题人:高三语文备课组 得分:‎ 本试题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 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西安半坡所发掘的距今六千年前的仰韶 文化遗址有着大量的适合于一夫一妻居住的小屋子。‎ 显然,家是这个部落的基本单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尽管此后在国家层面上,血缘关系的实际意义有所淡化,但它一直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精神纽带。‎ 家庭伦理用于治国就成为政治原则。治家与治国具有内通性,所以,《大学》说“治国必先齐其家”,“一家仁,一国兴仁”。‎ 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 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族与族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为血缘性;另为社会性。民族之间不只是存在着血缘性的关系,也还存在社会性的关系,其中最主要是文化关系。文化关系当它内化为民族精神,就具有类血缘的意义,这就是说,民族不只是具有自然的血缘性,还具有文化的血缘性。‎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诸多民族是有共祖的。共祖不是一位,而是多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炎帝和黄帝。炎帝和黄帝不独是华族的共祖,也是诸多少数民族的共祖。《山海经》云:“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颛顼(黄帝孙)生驩头,驩头生苗民。”又云:“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氏人。”《山海经》是一部出自战国时期的人文地理书,兼有神话性质,所言民族之间的自然血缘性关系也许不一定是科学的,但如若从文化上考虑,它们之间也是有可能存在着文化上的血缘性的。‎ 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谈到中国,人们会自然地联系到中国这一疆域。这疆域既是国之域,也是民之家。《逸周书》‎ - 30 -‎ ‎ 云:“国有本,有干,有伦质,有枢体。土地,本也;人民,干也;敌(他)国侔交,权也;政教顺成,伦质也;君臣和(悦),枢体也。”这是说,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国民是国家主干;国权是国家的基础,与他国进行交往,国权是首位的原则;国学即“伦质”,是国家意识形态;君臣和睦是国家稳固的枢机即关键。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 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 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北宋的 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中华民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应只是梦,而应是正在践行的现实。‎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安仰韶文化遗址里大量的适合于一夫一妻居住的小屋子,证明早在六千年前家就是该部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B. 治国与治家在方法上具有内通性,将用于治家的家庭伦理推广应用到治国的层面,则能衍生出政治原则。‎ C. 《山海经》是一部有着神话色彩的著作,里面所记载的关于炎帝黄帝是苗族的祖先一说,在作者看来是不科学的。‎ D. “国”与“国土”本是两个概念,但在我们国家,人们谈到“中国”,就会联想到“中国的国土”,意味着这两个概念可等同理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证明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的特殊性,文章从三个并列的角度展开议论,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B. 第八段对《逸周书》里的内容作了详细的解读,很好地诠释了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国家与国民、国土的统一性。‎ C. 最后一段引用张载和范仲淹的名言,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论证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是为了和当今社会形成鲜明的对照。‎ - 30 -‎ D. 文章大量运用引证法,引用典籍资料、名人语录等,既增强了论证的力量,也使文章更富有典雅的文化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诸多民族有共同的祖先,可见民族之间不只可能有血缘性关系,也可能存在社会性的文化关系。‎ B. 当文化关系内化为民族精神,这种社会性的关系就有了与血缘关系相近的意义,但不能对中国社会结构起精神纽带的作用。‎ C. 具有强烈的情感性是家国情怀区别于其他哲学意识的特点,可见当哲学意识富有了情感性即可被视为美学对象。‎ D. 家国、天下情怀,在张载与范仲淹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果二人有现在这样好的历史机遇,他们的梦想就不会只是梦想。‎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意味着这两个概念可等同理解”错误,原文是说“国”与“国土”具有统一性,“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国民是国家主干;国权是国家的基础”,可见“国”与“国土”这两个概念各有内涵。‎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主要目不是为了论证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错误,最后一段首句提到“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然后引用了张载和范仲淹的名言作为例证,可见引用二人的话就是为了证明“家国、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 故选C。‎ - 30 -‎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项,曲解文意,“但不能对中国社会结构起精神纽带的作用”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尽管此后在国家层面上,血缘关系的实际意义有所淡化,但它一直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精神纽带。”民族精神与血缘关系一样,也能对中国社会结构起精神纽带的作用。‎ C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可见“情理合一”才是其突出特点,而不仅仅是“情感性”。‎ D项,“如果二人有现在这样好的历史机遇,他们的梦想就不会只是梦想”一说太绝对,并且原文也说“张载、范仲淹的愿望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说明他们的愿望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实现。‎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这个机会重重、激流暗涌的时代,有两个城市有望成为5G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位于芬兰的奥卢是一个多雪的城市,在无线通信方面耕耘50余年;而7600公里之外的中国深圳,也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成为移动网络领域的后起之秀。‎ 奥卢拥有两家顶级高校和无数高级研究中心,是芬兰最受学生欢迎的城市,也是芬兰创新教学理念的先行者。奥卢被认为是欧洲的“生活实验室”,学生可以自由开展各种新技术试验。同时,该市公共部门、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公司之间由来已久的合作文化也进一步强化了当地技术研究与开发。‎ 而从全中国范围来看,深圳的高校不仅数量较少,学术水平和顶级大学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即便如此,这一教育劣势并未让深圳失去人才支持,因为当地提供了大量针对人才的优惠政策。大学毕业生在深圳落户难度不大,还能获得一次性住房补贴。此外,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过的首席执行官或知名学者甚至可以获得数百万元的安家费。‎ - 30 -‎ ‎(摘编自《5G,谁主沉浮》,《人民周刊》2018年第6期)‎ 材料二 ‎2020-2030年中国5G直接和间接经济产出(单位:亿元)‎ ‎(摘编自《5G产业迎政策机遇2025中国5G市场规模达3.3万亿》,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年3月21日)‎ 材料三 在23日举办的2019上海5G创新发展峰会暨中国联通全球产业链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联通宣布到2021年将在上海投资150亿元,加大5G网络的规模部署及创新应用,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雄安7个城市城区部署5G网络,在33个城市实现热点区域覆盖。‎ - 30 -‎ 开幕式上,上海市政府与中国联通签署了《深化5G网络建设和创新应用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中国联通将以上海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提升城市光纤宽带网络和高速移动通信网络能级,推动5G网络及智慧应用在各领域的渗透。到2021年,中国联通将在上海投资150亿元,加大5G网络的规模部署及创新应用,全力助推.上海打造“双千兆宽带城市”,不断增强信息化对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和软实力提升的支撑作用。‎ 中国联通董事长王晓初表示,5G时代,必将是万物智联的全新时代,中国联通始终致力于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国联通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携手产业链各方,秉承开放合作心态,着力打造5G新网络,为5G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网络支撑保障;充分发挥混改优势,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向体制机制要红利,释放5G发展的强劲内生动力;加快建立和完善推动5G发展的合作创新体系,依靠产业联盟的力量,构建欣欣向荣的产业新生态。‎ 中国联通当天还发布了“7+33+n”5G网络部署,即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雄安7个城市城区连续覆盖,在33个城市实现热点区域覆盖,在n个城市定制5G网中专网,搭建各种行业应用场景,为合作伙伴提供更为广阔的试验场景,推进5G应用孵化及产业升级。‎ 本次峰会,中国联通还公布了首批具备5G功能的6款手机终端、5款行业终端和4款模/组产品,包括华为、中兴、oppo、vivo、小米、努比亚等品牌。会上,中国联通表示还将与9家知名厂商和品牌商共建“5G终端创新研发中心”,设计制造更多创新5G终端;与渠道商合作伙伴共建“5G友好体验中心”。‎ ‎(摘编自《中国联通:5G将在北上广等7城市连续覆盖》,《经济参考报》2019年4月25日)‎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按照2020年5G正式商用算起,预计当年将带动约5千亿元的直接产出,2021年将增长到约1万亿元,年增长率为100%。‎ B. 在间接产出方面,随着年份的增加,5G带来的产出将迅猛增加,到2030年将增长至10万亿元。‎ C. 在5G商用初期,运营商大规模开展网络建设,5G网络设备投资带来的设备制造商收人将成为5G直接经济产出的主要来源。‎ D. 在5G商用中后期,运营商和设备服务商直接经济产出持续增长,预计到2025年,上述两项支出占到直接经济总产出的64%。‎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芬兰的奥卢践行创新的教学理念,受到了本国学生的欢迎,他们可以在这座被誉为欧洲“生活实验室”的城市里自由开展各种新技术试验。‎ B. 深圳研发无线通信的历史并不悠久,它凭借不断强化自身在移动网络领域的技术优势,有望在激烈竞争之中成长为5G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 30 -‎ C. 为推动5G网络及智慧应用在各领域的渗透,中国联通将在.上海建立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借以提升城市光纤宽带网络和高速移动通信网络能级。‎ D. 中国联通将与知名厂商和品牌商共建“5G终端创新研发中心”,与渠道商合作伙伴共创“5G友好体验中心”,制造更多创新产品和营建良好的销售渠道。‎ ‎6. 以上三则材料中,材料一和材料三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C ‎ ‎6. 第一问:①材料一侧重介绍芬兰奥卢和中国深圳的自身优势,指出5G领域技术研究和开发的重要性;②材料三以中国联通在上海等城市快速推进网络信息化为例,侧重介绍中国5G网络部署的全面提速。第二问:《人民周刊》采取主流报道的形式,强化人才与教育对于5G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要性;《经济参考报》属于经济报刊,突出参考性,对5G网络信息的报道侧重介绍中国5G网络部署的全面提速,为读者提供权威、实用、高水准、高价值的经济领域信息和决策参考。‎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项,“运营商和设备服务商直接经济产出持续增长”理解错误。从图中来看,5G商用“中后期”,持续增长的是“运营商和信息服务商的直接经济产出”,而不是“运营商和设备服务商的直接经济产出”。‎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C项,“中国联通将在上海建立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借以提升城市……”分析有误,曲解文意,原文是说中国联通将“……为契机”,并非是“将在上海建立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 30 -‎ 先分析第一问:材料一和材料三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材料一选自《人民周刊》,侧重介绍芬兰奥卢和中国深圳的自身优势,指出5G领域技术研究和开发的重要性。奥卢拥有两家顶级高校和无数高级研究中心,该市公共部门、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公司之间由来已久的合作文化也进一步强化了当地技术研究与开发。深圳提供了大量针对人才的优惠政策。大学毕业生在深圳落户难度不大,还能获得一次性住房补贴,高端人才甚至可以获得数百万元的安家费。材料三选自《经济参考报》,以中国联通在上海等城市快速推进网络信息化为例,侧重介绍中国5G网络部署的全面提速。中国联通宣布到2021年将在上海投资150亿元,加大5G网络的规模部署及创新应用。还发布了“7+33+n”5G网络部署,即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雄安7个城市城区连续覆盖,在33个城市实现热点区域覆盖,在n个城市定制5G网中专网,推进5G应用孵化及产业升级。‎ 再分析第二问:“为什么两则报道的侧重点会有不同?”‎ 两则报道因媒体的类型不同,功能不同,报道时间不同,因而报道的侧重点会有不同。《人民周刊》属于我国主要报刊,因此采取主流报道的形式,目的在于强化人才与教育对于5G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要性。而且发表于2018年,5G技术有待进一步成熟。《经济参考报》属于经济报刊,并且旨在突出其参考性,对5G网络信息的报道侧重介绍中国5G网络部署的全面提速,其目的是为读者提供权威、实用的经济领域信息和决策参考信息。且发表时间是2019年,5G技术已经达到相对成熟,进入部署阶段。‎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教师(节选)‎ 刘慈欣 他知道,这最后一课要提前讲了。‎ - 30 -‎ 他忍住几乎使他晕厥过去的剧痛,艰难地移近床边的窗口,看着远处的村庄。从自己的老师为救自己被狼咬死的那一刻起,他这一生就属于黄土高原上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了。‎ 窗外的田垅上,娃们在为他烧香和烧纸了。‎ 半年前,他拿起扁担和想从校舍取椽子去修村头老君庙的几个人拼命,被人打断了两根肋骨。送到镇医院,竟又发现他患了食道癌,但他没有去管,实在没钱管。从镇医院出来,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买了书。‎ 在距地球五万光年的银河系的中心,一场延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战争已接近尾声。碳基联邦舰队将完成碳硅战争中最后一项使命:摧毁大部分恒星,建立一条五百光年宽的隔离带,免除硅基帝国对银河系中心区域的碳基文明的任何威胁。隔离带中只有形成3C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才会被保护。‎ 夜深了,烛光中,娃们围在老师的病床前。‎ 他把剩下的12片止疼药一把吞了下去,他知道以后再也用不着了。他挣扎着想在黑板上写字,但头突然偏向一边,一个娃赶紧把盆接到他嘴边,他吐出了一口黑红的血,然后虚弱地靠在枕头上喘息着。‎ 娃们中有了低低的抽泣声。‎ 他让他们记住牛顿第一定律,记住牛顿第三定律,最后才让他们去记最难懂的牛顿第二定律。孩子们哭着记住了,他们知道记不下来,老师是不会放心的。‎ ‎“发射奇点炸弹!”‎ 一团团似乎要吞没整个宇宙的强光又闪起,然后慢慢消……‎ 隔离带在快速推进。直到他们遇到太阳系的3号行星。‎ ‎3号行星检测,检测30个随机点。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 ‎“1号随机点检测。”结果……绿色结果,绿色生命信号!“开始3C级文明测试。”‎ ‎1号测试未通过,2号测试未通过……101号测试未通过。‎ ‎“发射奇点炸弹!”‎ 最高执政官突然想起什么“继续测试。”11号测试题未通过!12号测试题未通过!‎ ‎“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行状态如何?”‎ 数字宇宙广漠的蓝色空间中突然响起了孩子们清脆的声音:“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请叙述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力的关系。”‎ - 30 -‎ 孩子们说:“当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第二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5号:对于一个物体,请说明它的质量、所受外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孩子们齐声说:“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3C文明测试试题15号通过,文明测试通过!确定目标恒星500921473的3号行星上存在3C级文明。”‎ ‎“奇点炸弹转向!脱离目标!!”太阳系,推送奇点炸弹的力场束弯曲了,奇点炸弹撞断了一条日珥,掠过太阳,亮度很快暗下来,最后消失在茫茫太空的永恒之夜中。‎ 那些娃们什么也没觉察到,校舍里微弱的烛光下,他们围着老师的遗体,不知哭了多长时间。‎ 最后,娃们决定自己掩埋自己的老师。他们拿了锄头铁锹,在学校旁边的山地上开始挖墓坑,灿烂的群星在整个宇宙中静静地看着他们。‎ ‎“天啊!这颗行星上的文明不是3C级,是5B级!!”参议员惊呼起来。‎ ‎“他们已经开始使用核能,并用化学推进方式进入太空,甚至已登上了他们所在行星的卫星。‎ ‎“这个行星上生命体记忆遗传的等级是多少?”‎ ‎“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 ‎“那么,他们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 ‎“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在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波,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 ‎“这种方式信息传输速率是多大?”‎ ‎“大约每秒1至10比特。‎ ‎“上尉!”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至10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5B级文明?!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但,阁下,确实如此。’‎ ‎“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 30 -‎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教——师?”‎ 娃们造好那座新坟,东方已经放亮了。娃们在那个小小的坟头上立了一块石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李老师之墓”。‎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叙述直接且突兀而来,与传统的小说先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不同,运用了局部的倒叙手法,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开篇即紧紧抓住读者心的效果。‎ B. 文中画线句子“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看似闲笔,实则制造悬念,读者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更加关注,突出主题。‎ C. 文本中李老师卑微不幸但高尚伟大,明明知道自己患上癌症,却把钱全用来买书,并在临终前给孩子们讲牛顿三定律,受到孩子们和乡亲们深深的爱戴,也引发读者深深的同情。‎ D. 本文的主题是弘扬乡村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的大爱,换来地球安全的无意之举,情节是荒诞的,但主题是真实的。‎ ‎8. 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有何特点?该结构特点有何作用?‎ ‎9. 一篇优秀的科幻小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本文蕴含了哪些人文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结构特点:文本采用双线结构,互为呼应,并行不乱。一条是老师上课至生命最后一刻,另一条是碳基联邦舰队在建立隔离带时找寻并保留3C级及以上文明。作用:两条线索相互交叉,又转换自如,串连起了天上地上两个故事,使作品内容丰满,独特的叙事结构给读者带来了阅读科幻小说的独有体验,突显了赞美文明、讴歌高尚的主题。 ‎ ‎9. ①对坚守使命的赞美。乡村教师李老师在生命垂危之际仍在传授知识、传承文明。作品表达了对教师坚守使命的赞美。②对崇高师德的歌颂。乡村教师用微小的生命个体,用原始的方式艰辛地推动了地球人类文明的进步,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表现出了崇高的奉献精神。作品表达了对这种精神的赞美。③对尊重文明行为的肯定。碳基联邦舰队在探测文明行星上3C级以上的生命迹象后,让炸弹转向以保护有3C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并惊叹于地球师生生命体之间知识传承的5B级文明,表现了碳基联邦舰队对文明的尊重。作品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肯定。‎ ‎【解析】‎ - 30 -‎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C项,“受到乡亲们深深的爱戴”于文无据,且李老师形象引发的是读者的崇敬之情。‎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结构安排特点的能力。小说情节安排常见的技巧有:突转、悬念、伏笔、巧合、呼应、多线发展等,效果有一波三折和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先分析第一个问题:“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这篇小说采用双线结构,互为呼应,并行不乱。一条是李老师上课至生命最后一刻,另一条是碳基联邦舰队在建立隔离带时找寻并保留3C级及以上文明。李老师是乡村教师,因自己的老师为救自己而被狼咬死,他就决定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他为保护校舍不被歹人破坏,与歹人搏斗,被人打断了两根肋骨。被查出患有食道癌,他也没有去顾及。直到生命前最后一刻,他还在给孩子讲授牛顿三定律。另一条线索是碳基联邦舰队在建立隔离带时找寻3C文明,李老师的学生们能准确回答出3C文明测试试题,获得了3C文明认证,使地球幸免于难。‎ 再分析第二个问题:“这种双线结构特点有何作用?”‎ 在结构上,这种双线条发展,相互交互,又转换自如,串起了天上地上两个故事,给读者带来了阅读科幻小说的独有体验。在内容上,李老师的带病向学生传授知识,正是使3C文明测试得以顺利通过的基础,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使这种仅仅依靠声波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5B级文明。这种双线结构,能使作品内容更加丰满,突显了赞美文明、讴歌高尚的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作品的人文精神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 30 -‎ 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人文精神的内容,具体可以从李老师、碳基联邦舰队的行为方面来思考。如在李老师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他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对学生一如既往的认真、负责,这样一个柔弱者在困境中用知识、良知、师德完成了对传承文明的坚守,体现了坚守使命的人文精神。教师这个传递知识的媒介以其微小的生命个体推动了地球人类文明的进步,体现了敬仰崇高的人文精神。而碳基联邦舰队保护3C级以上文明的行星,惊叹地球的5B级文明,体现了尊重文明的人文精神。‎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解题策略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主静,爱好和平。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⑦知足。‎ 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可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进行一定的探究思考。‎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实质上就是第1点的延伸,“不同角度”就是“有创意的解读”,更是一种“个性化阅读”。特别强调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所谓的“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观点”不是“为所欲为”“信口开河”,是依据文本而合理推断。‎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昭明太子统,字德施,高祖长子也。母日丁贵嫔。太子生而聪睿,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八年九月,于寿安殿讲《孝经》,尽通大义。讲毕,亲临释奠于国学。十四年正月朔旦,高祖临轩,冠太子于太极殿。旧制,太子著远游冠,金蝉翠缕缨;至是,诏加金博山。太子美姿貌,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 七年十一月,贵嫔有疾,太子还永福省,朝夕侍疾,衣不解带。及薨,步从丧还宫,至殡,水浆不入口,每哭辄恸绝。高祖遣中书舍人顾协宣旨日:“‎ - 30 -‎ 毁不灭性圣人之制《礼》不胜丧比于不老有我在那得自毁如此可即强进饮食。”太子奉敕,乃进数合。‎ 太子自加元服,高祖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及巧妄,皆即就辩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平断法狱,多所全宥,天下皆称仁。‎ 性宽和容众,喜愠不形于色。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恒自讨论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闲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性爱山水,于玄圃穿筑,更立亭馆,与朝士名素者游其中。尝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此中宜奏女乐。”太子不答,咏左思《招隐诗》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侯惭而止。出宫二十余年,不畜声乐。少时,敕赐太乐女妓一部,略非所好。‎ 普通中,大军北讨,京师谷贵,太子因命菲衣减膳,改常馔为小食。每霖雨积雪,遣腹心左右,周行闾巷,视贫困家,有流离道路,密加振赐。又出主衣绵帛,多作襦袴,冬月以施贫冻。若死亡无可以敛者,为备棺槽。每闻远近百姓赋役勤苦,辄敛容色。常以户口未实,重于劳扰。‎ 太子仁德素著,及薨,朝野惋愕。京师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四方氓庶,及疆徼之民,闻丧皆恸哭。所著文集二十卷;又撰古今典诰文言,为《正序》十卷;五言诗之善者,为《文章英华》二十卷;《文选》三十卷。‎ ‎(选自《梁书·昭明太子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毁不灭性/圣人之制/《礼》/不胜丧比于不孝/有我在/那得自毁/如此可即强进饮食 B. 毁不灭性/圣人之制《礼》不胜丧比于不孝/有我在/那得自毁/如此可即强进饮食 C. 毁不灭性/圣人之制/《礼》/不胜丧比于不孝/有我在/那得自毁如此/可即强进饮食 D. 毁不灭性/圣人之制《礼》/不胜丧比于不孝/有我在/那得自毁如此/可即强进饮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释奠是东汉之后在宫殿设置酒食来奠祭佛祖释迦摩尼的一种典礼,南朝尤其兴盛。‎ B.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用于皇帝的高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C. 加元服即行冠礼,按周制,男子二十岁加元服,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政,多提早行礼。‎ D. 太乐,又名“大乐”,指古代典雅庄重的音乐,用于帝王祭祀、朝贺宴享等典礼。‎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30 -‎ ‎ 萧统天资聪颖,才思敏捷。他三岁拜师学习,五岁遍诵五经,八岁通晓《孝经》,读书过目不忘;又极善赋诗,宴会出行活动可赋诗至十几韵。‎ B. 萧统恭谨纯良,孝顺父母。他为生母侍疾,衣不解带,日夜伺候。生母去世下葬之后,他恸哭欲绝,水米不进,父皇宣旨劝慰,他才勉强进食。‎ C. 萧统为人宽厚,体恤民情。他判案公平,尽可能宽恕他人,从未随便弹劾官吏,以仁德著称;又经常救助流离贫苦之家,担忧百姓赋役沉重不堪。‎ D. 萧统雅好文学,性爱山水。东宫藏书丰富,才子云集,文学创作繁荣,他自己也著作丰赡;他在宫殿挖池筑山,经常与人游赏其中,却不纵情声娱。‎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 ‎(2)又出主衣绵帛,多作襦袴,冬月以施贫冻。‎ ‎【答案】10. C 11. A 12. B ‎ ‎13. (1)有人让他用险韵来赋诗,他总是稍加构思便能作出,而且还没有改动之处。‎ ‎(2)(他)又拿出尚衣所管的衣物布帛,多多地制成短衣和裤子,寒冬腊月用来施舍给贫穷挨冻的人。‎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哀痛却不丢掉性命,这是圣人的礼制。《礼记》说不能承受丧事和不孝是等同的。我还健在,你怎么能如此折磨自己!应该立即勉强进食。‎ 句中,“《礼》”是“不胜丧比于不孝”的主语,应与上句断开;排除BD两项。“如此”状语后置,“像这样”,修饰“自毁”,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A项,“在宫殿设置酒食来奠祭佛祖释迦摩尼的一种典礼”解说错误,释奠是古代在学校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 故选A。‎ - 30 -‎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B项,“生母去世下葬之后,他恸哭欲绝”分析有误,“殡”是指停柩待葬,而不是下葬后。‎ 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剧韵”,险韵、生僻难押的诗韵;“属思”,构思;“点易”,涂改、修改、改动。‎ ‎(2)“主衣”,名词活用为状语,主衣(尚衣)所管的;“襦挎”,短衣和裤子;“贫冻”,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贫穷挨冻的人。‎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 ‎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 30 -‎ 昭明太子萧统,字德施,梁武帝长子。生母是丁贵嫔。太子萧统天生聪明、机灵,三岁从师学习《孝经》《论语》,五岁时就读遍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并都能背诵。八年(509)九月,在寿安殿讲解《孝经》,他全能通晓其中大义。讲解完毕后,又亲自到国学陈设酒宴祭奠先圣先师。十四年(515)正月初一早上,梁武帝来到殿前,在太极殿给太子萧统举行加冠礼。依照过去的规定,太子戴远游冠,配金蝉翠绿的帽带;这次皇帝下诏让太子戴金博山冠。萧统长相英俊,举止得体。读书时一目数行,并且能做到过目不忘。每逢游宴和出行之前祭路神时,作诗可赋至十几个韵。有人让他用险韵来赋诗,他总是稍加构思便能作出,而且还没有改动之处。‎ 七年(526)十一月,太子萧统的生母丁贵嫔生病了,他回到永福省,日夜侍候,衣不解带。等到贵嫔去世,太子徒步护送灵柩回宫,到了停放灵柩时,太子水米不进,每次痛哭就哭晕过去。梁武帝派中书舍人顾协传达旨意说:“哀痛却不丢掉性命,这是圣人的礼制。《礼记》说不能承受丧事和不孝是等同的。我还健在,你怎么能如此折磨自己!应该立即勉强进食。”太子奉皇命才吃了几合食物。‎ 太子萧统自从举行加冠仪式后,梁武帝就让他去处理国事,内外各司来奏事的人堆满阻塞在他的面前。萧统明察百姓的事,细小的事情都要亲自了解,每当奏上来的事有错误或不真实的地方,都立即辨别分析,把事情的可行还是不行展示给众人看,然后慢慢叫人家改正,从未随便奏劾处分过一个人。他公平地断决法律案件,大多得以宽恕,天下的人都赞颂他仁爱。‎ 萧统生性宽厚和蔼能容人,喜怒不表露在脸上。引荐接纳有真才实学的人,赏识、爱护,从不厌烦。经常亲自参与讨论文章书籍,或者与文人学者谈古论今;一空闲时紧接着就从事著述,这些都一概当作是常规。当时东宫差不多有三万多卷书,知名才子都云集在那里,文学事业的兴盛状况,是自晋、宋以来从未有过的。‎ 萧统喜欢游山玩水,在玄圃园中挖池筑山,建造亭台馆舍,经常和朝中士大夫以及素有名望的人一起在园中游赏。曾有一次在御花园后池中划船,番禺侯萧轨大说:“这里应当叫歌舞伎人来演奏。”太子萧统没有回答他的话,只是吟诵了左思《招隐诗》中的两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萧轨感到十分惭愧不再多言了。离开官禁二十多年,从来不曾养歌舞伎人。不久,梁武帝曾下诏赐给他一部太乐女妓,却一点也不为他所爱。‎ - 30 -‎ 普通年间(520~527),梁朝军队北伐魏国,京城一带谷价很高,太子萧统看到这一情况后,就下令减少衣裳、饭食,更改惯常的太子餐为小餐。每遇阴雨连绵或下大雪时,他便派心腹大臣走街串巷,察看贫困人家,有流落街头的人,就暗地里拿出钱物救助他们。(他)又拿出尚衣所管的衣物布帛,多多地制成短衣和裤子,寒冬腊月用来施舍给贫穷挨冻的人。如果有人死后无力收埋,太子就替他购买棺材。一听到远近的老百姓劳役赋税繁重,他就面容严峻。常认为人口统计不真实,加重了对百姓的劳扰。‎ 太子向来以仁义有德著称,死后,朝野都都感到惋惜愕然。京城男女,都到宫门去凭吊,满路上都是哭泣的人。全国各地的百姓以及边疆的百姓听到他死去的消息后都十分悲痛。所著文集二十卷;又撰写古今典诰文书;写《正序》十卷;五言诗写得较好的收录为《文章英华》二十卷;《文选》三十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注]‎ ‎[注]酲:酒醒后困惫状态。‎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诗人在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描绘出一幅夏日风雨晴晦图。‎ B. “喧”“狎”二字用得精彩,以喜鹊鸥鸟的啼唱嬉戏,传神地写出它们在雨霁风和的山水间自由欢快的情状。‎ C. 尾联“山色不言语”指山间静寂、明净,使浓醉的山行者酒意顿消,神清气爽。‎ D. 全诗构思精巧,诗中不见“行”字,却通过浮云在空、荷雨湿衣、鹊声喧日、鸥鸟狎波等景物的变换,无一不在写“山行”。‎ ‎15. 有人说此诗的首联“浮云在空碧”句写得并不出色,而继之以“来往议阴晴”就境界全出。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14. C 15. 此句写白云在碧空飘动,使天气乍雨还晴,好像在考虑在讨论:究竟是让天“阴”还是“晴”?拟人手法,赋予“浮云”以人的性情,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此句又独具匠心,涵盖全诗,“荷雨”一联写“阴”,沾衣欲湿,暑气顿消,“鹊声”一联写“晴”,丽日和风,赏心悦目。‎ ‎【解析】‎ ‎【14题详解】‎ - 30 -‎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C项,“使浓醉的山行者酒意顿消,神清气爽”分析错误,尾联指山色经过雨洗又阳光照耀,明净秀丽,真令人赏心悦目。也并非指“山行”者喝多了酒,需解酒困,而是夸张地表现“山色”的可爱,可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此句写白云在碧空飘动,使天气乍雨还晴,好像在考虑在讨论:究竟是让天“阴”还是“晴”?“议”字,写出云朵似乎在谈论天气一般,这里是用拟人手法写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赋予“浮云”以人的性情,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议论天阴天晴,生动活泼,富有情趣。“阴晴”统领全诗,写出了不同的特点,颔联“荷雨洒衣湿”突出“阴雨”,颈联“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写出天晴,“阴晴”二字将全诗进行巧妙融合,突出自由的场景。‎ ‎【点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①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③分析运用的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诗歌赏析:‎ 首联写天气,统摄全局。云朵在碧空浮游,本来是常见的景色;作者用“浮云在空碧”描述,也并不出色。然而继之以“来往议阴晴”,就境界全出,精彩百倍。‎ - 30 -‎ 颔联写“阴”。“荷雨”,一方面写出沿途有荷花,丽色清香,令人心旷神怡;另一方面雨不很猛,不会给行人带来困难,不影响人的兴致。这雨当然比“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大一些,很大但也很有限。同时,有荷花的季节,衣服被雨洒湿,反而凉爽些。“萍风”,是从水面浮萍之间飘来的风,说它“吹袖清”,可见风也并不大。雨已湿衣,又加风吹,人的主观感受是“清”而不是寒。可若没有这风和雨,“山行”者就会感到炎热了。‎ 颈联写“晴”。喜鹊厌湿喜干,又称为“干鹊”,雨过天晴,它就高兴地叫起来了。诗人抓住这一特点,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既是鹊的喜悦,也是人的喜悦。荷雨湿衣,带来爽意;继而雨停日出,便没了细雨绵绵的烦人的担心。所以,日出正是作者心中所盼望的事情。下句写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的情景。“波平”,从侧面写了风的柔和。“狎”有亲热的意思,也有玩乐的意思。‎ 尾联写山色。用了拟人化手法,是反用。“山色不言语”,意思当然是:山色能言语而不言不语。山色经过雨洗,又加上阳光的照耀,其明净秀丽,真令人赏心悦目。“不言语“尚且能”“唤醒三日酲”,那“言语”,更会怎样呢?此处反面运用拟人化手法加强了艺术感染力。此处并非说“山行”者喝多了酒,需解酒困,而是夸张地表现“山色”的可爱,可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 以“山行”为题,结尾才点“山”,表明人在“山色之中”。全篇未见“行”字,但从浮云在空,到荷雨湿衣、萍风吹袖、雀声喧日、鸥性狎波,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合起来,就是所谓“山行即事”。全诗写的兴会淋漓,景美情浓;艺术构思也相当精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面对黑暗污浊的环境,诗人走投无路,“_____,_____”两句是他发出的痛苦无奈的浩叹。‎ ‎(2)李白《蜀道难》中,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3)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两句,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情感、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 ‎【答案】 (1). 忳郁邑余侘傺兮 (2).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3).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4). 猿猱欲度愁攀援 (5). 沧海月明珠有泪 (6). 蓝田日暖玉生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忳、佗、傺、猱。‎ - 30 -‎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绘本阅读被中国教育者从认识到欢迎和接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 。不仅孩子阅读着有温度、有韵致的文字,美妙的视觉盛宴也在图画中呈现出来。优秀的绘本 ,不仅内容丰富,插画风格多样,还承担了文化传承、启迪人生智慧的重任。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和经典的绘本以极高的普及度进入了21世纪孩子的童年,为他们的童年生活增添了另外一种色彩。语言与图像交织筑成的梦幻般的宫殿与爱幻想的童年时光 ,一时间也成了一道风景,绘本阅读蔚然成风。推介绘本的阅读活动,花样翻新,形式花哨,却也因为没有底气拿出稳健的衡量体系,没有充足的力量编制出经得起推敲且体系完备的课程框架,而在持续推进中显得左支右绌,步履日益沉重。高质量的绘本阅读活动应避免陷入花哨的形式主义,而应围绕推动儿童阅读能力发展这个核心目标展开。高质量的绘本阅读活动,其好与不好,不能只靠激情的 和含糊的自圆其说,而应该有一个清楚明白的衡量体系和说得清楚、能够操作和落实的内涵体系。( )。阅读活动中引入评估体系势在必行,要为阅读活动找到一个准确的起点以及调整和修正的尺度,而不必靠专家的个人魅力和积累的经验。‎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图文并茂 面面俱到 相得益彰 润饰 B. 声情并茂 面面俱到 相映成趣 润饰 C. 图文并茂 包罗万象 相映成趣 粉饰 D. 声情并茂 包罗万象 相得益彰 粉饰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孩子不仅阅读着有温度、有韵致的文字,也在图画所呈现的美妙的视觉盛宴中浸润着。‎ B. 孩子不仅阅读着有温度、有韵致的文字,也浸润在图画所呈现的美妙的视觉盛宴中。‎ - 30 -‎ C. 孩子不仅阅读着有温度、有韵致的文字,美妙的视觉盛宴也在图画中呈现出来。‎ D. 不仅孩子阅读着有温度、有韵致的文字,也浸润在图画所呈现的美妙的视觉盛宴中。‎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经历了粗放阶段之后的阅读活动,应该追求适宜引导和准确支持的境界 B. 阅读活动经历了粗放的阶段之后,应该追求适宜引导和准确支持的境界 C. 经历了粗放阶段之后的阅读活动,应该追求准确支持和适宜引导的境界 D. 阅读活动经历了粗放的阶段之后,应该追求准确支持和适宜引导的境界 ‎【答案】17. C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第一组词语,“图文并茂”是指在一篇文章里,图片和文字都很丰富多彩,互相陪衬、相得益彰。“声情并茂”指演唱、朗诵等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文中第一个空,是总结“绘本阅读”的优点,因而“图文并茂”符合语境。‎ 第二组词语,“包罗万象”意思是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无所不有。“面面俱到”释义是各方面都照顾得很周到。也指不仅各方面都照顾到,而且每一个方面都处理得很得当。文中第二个空,是要表达绘本内容丰富,且风格多样等,所以“包罗万象”符合语境。‎ 第三组词语,“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结合语境,此处形容梦幻般的宫殿与爱幻想的童年时光,应该是指相互衬托,很有趣味,应填“相映成趣”。‎ 第四组词语,“粉饰”是指刻意地掩盖或美化事物的缺点和纰漏。“润饰”指对文章进行润色。结合语境,依据后文“含糊的自圆其说”可以判断,此处应填“粉饰”。‎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 30 -‎ 结合上文可知,整个句子主语为“孩子”,谓语分别为“阅读”和“浸润”;或者考生可以从关联词与主语的位置上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记住一个原则“前后主语一致时,关联词在主语的后面”。‎ A项,“不仅……也……”前后句式不一致,“阅读”与“浸润”应在相同的位置。‎ B项,表述流畅准确。‎ C项,偷换主语,前一句主语是“孩子”,后一句是“美妙的视觉盛宴”,可将关联词“不仅”放在主语“孩子”的前面。‎ D项,缺少主语,应将“不仅”放在“孩子”后面,让“孩子”成为主语。‎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联系语境可知,括号处的内容应是对前面所有内容的概括总结,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一时间也成了一道风景,绘本阅读蔚然成风”,主要讲述绘本阅读对孩子的好处和影响;第二部分主要指出绘本阅读存在的弊端,以及需要努力的方向。所以对于绘本阅读活动,我们在给予肯定的同时,也要适当的引导,为阅读活动找到一个准确的起点以及调整和修正的尺度。故排除选项A、B,应是先准确支持,而后才能适宜引导。选项C、D的区别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C项强调“阅读活动本身”,而D项强调“阅读活动经历的过程”,结合语境分析,此处应该是侧重阅读活动的过程,前文关于阅读活动的形成的风气和自身存在的缺点等,都是阅读活动经历的发展阶段。‎ 故选D。‎ ‎【点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30 -‎ ‎①______,但随着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②_______。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③______。‎ ‎【答案】 (1). 艺术品的接受曾经不被看重 (2). 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3). 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第①空,从下文“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中可知,“艺术品的接受”曾经不是显学,再从“但随着……”可知,此处可填“艺术品的接受曾经不被看重”。‎ 第②空,从下文“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可知,“这一完成”指“作品创作完成”。由此可知,此处可填写“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第③空,从“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分析可知,除了作者,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此处可填“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1.学校文学社请莫言来校做一个有关“文学创造与生活”主题讲座,如果你是社长,请你根据下面的资料致一个开场词。(140字左右。)‎ - 30 -‎ 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莫言年少辍学,在农村劳动长达10年。1976年,莫言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等职,其间将图书馆里1000多册文学书籍全部看过。中篇小说《红高粱》轰动文坛,改编电影是首部获得国际A类电影节最高荣誉的中国电影。受到福克纳的启示,莫言表示:“我也下决心要写我的故乡那块像邮票那样大的地方。”莫言高举起了“高密东北乡”的大旗,如同一个草莽英雄现世,创建了自己的文学王国。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答案】示范: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文学社有幸请来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老师。莫言老师从农村到部队,生活经历丰富。他高举“高密东北乡”的大旗,创建了自己的文学王国,并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下面让我们用掌声有请莫言老师就“文学创作和生活”的话题谈谈他的见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了解开场白要求,如①整个开场白要紧扣主题;②篇幅简短,不可长篇大论;③语言要充满激情。富有鼓动性。某一活动的开场白对后面的活动主体应该有“点亮”“激发”的作用,能让参与者激情高涨。‎ 本题的主题是莫言来校做一个有关“文学创造与生活”的主题讲座,本题的开场白除了要介绍讲座的老师外,还有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作一个导引,从而为主讲者的开讲作铺垫。最好能把人物介绍与主题联系起来介绍,如“莫言老师从农村到部队,生活经历丰富。他高举“高密东北乡”的大旗,创建了自己的文学王国,并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碎片化阅读”指的是利用短而不连续的时间片段进行简短而少量的文本阅读。“碎片化阅读”的特点是阅读模式不完整、断断续续。信息爆炸时代,这种阅读方式“普及率”越来越高,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碎片化阅读”的思考。‎ 有人认为,“碎片化阅读”将导致浅阅读盛行,导致人们缺少深入思考..‎ 也有人认为,“碎片化阅读”更能提升阅读效率,为完成深度阅读做了入门与铺垫。‎ 某中学举行辩论赛,辩题是:当今中国,“碎片化阅读”利大于弊/“碎片化阅读”弊大于利。正方认为利大于弊,反方认为弊大于利。假如你是辩论赛的参赛选手,请自选持方,并担任一辩,作立论陈词。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碎片的温度 - 30 -‎ 晚清幕臣张之洞曾禁止家中子弟读《世说新语》,理由是他深恐幼童不得其隽永,先习其浅傲。其实,“世说新语”作为一种“碎片式”的文学其意义却是非同小可的。又如钱钟书的《管锥编》,也不过是一小段一小段的笔记文字,堪称碎片。然而,其格局小而征引博,遂成为当世学人著作之最。‎ 如今信息时代的洪流裹携着我们仅有的时间,压缩着我们仅有的空间。在忙碌和逼仄中,从容拿出一本书,在地铁上煞有介事地攻读,几已成为笑话。碎片式阅读在这样的现状下兴起。各界对此众说纷纷,褒贬不一。我认为,碎片式的阅读不是错,错的是碎片式的思考。‎ 我们在读书时非常容易投入到一种连贯性的逻辑思维当中,去前后联想,广泛思索,对书的气象与格局作一个整体的把握,或对于一个细节深入探索。但是,当我们用手机刷着朋友圈,试图从万千鸡汤文中找出一点值得思考的东西,那真是需要披沙拣金的。诚然,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思考远不及捧书而读的安闲自在,但是即使如此,我们依然应当在空间与时间的逼仄下,为自己的思考多留一分广阔与深沉。‎ 就像周代那些充满灵性的诗歌碎片,一样被乐官们发现,成就了《诗三百》;就像生活中一个卷帘猜诗的细节,也一样写进了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我们,身处碎片的时代,不如用性灵的眼光,将碎片一一撷取,感受碎片的温度。‎ 或许是朋友图里的一条评论,或是知道上的一个精彩的回答,即使是这样的碎片,也依然可以擦出智慧火光。当我们抱着问题意识与怀疑眼光,会重新发现,这个世界,恰是由无数相似的碎片各自聚合而成的。阅读亦是如此,你可以从一段对于机构分化的文字联想到《神奈川冲浪里》的自相似性,你可以从一行新闻描述联想到其内在的社会原因和制度原因。如果你在读《论语》选样的“碎片文学”,那么此时,你也可以成为一个钱默存那样的学者。读到《阳货》可以联想起《燕燕》、《淇奥》;读到《为政》可以想到吴越之争,曲沃之立。当这种有深度的思索成为一种习惯,碎片式的阅读于你而言,便充满了灵感与自由,让你在思想的海洋里体会它亘古的价值。‎ 从一个海螺里聆听涛声,从一片落叶里回味盛夏,从一点萤火中回忆每一行夜路的灯火,从一滴泪痕中思念每一首诗。从每一段文字碎片中感受精神的温度。碎片式的阅读,它将一本书完整的学术格局暂时抛弃,留给思想之马更大的、得以驰骋的草原。告别碎片式的思考,让精神的征程通向星辰大海,感受碎片的,炽热的温度。‎ ‎【解析】‎ - 30 -‎ ‎【详解】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材料先指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采取了碎片化阅读方式进行阅读。接着从正反两方面指出这种阅读方式的优势与劣势。然后要求从辩论赛中选择一方,提出观点,进行论述。‎ 参考立意:‎ 正方:利大于弊。‎ ‎1.利用碎片时间阅读,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对于腾不出时间读书者可以合理利用时间;‎ ‎2.碎片阅读可以拓宽阅读面,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与信息;‎ ‎3.碎片化阅读能降低阅读的门槛,让更多人容易阅读;‎ ‎4.阅读成本更低、更加便捷;‎ ‎5.选择性更强。‎ 反方:弊大于利。‎ ‎1.不利于形成知识体系;‎ ‎2.不利于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思考;‎ ‎3.碎片化、快餐式阅读会让人们的求知变得懒惰;‎ ‎4.会使人变得浮躁、不踏实。‎ 参考素材:‎ ‎1、碎片化阅读,看似为终日奔波忙碌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人们借助网络,以最迅捷的速度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求知欲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满足。可是,当我们仔细审视身边的那些低头族,便不难发现,那些忙里偷闲使用手机阅读的人,以看微博里的段子,和看网络上流行的小说者居多。经历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鼎盛时期后,21世纪最抢眼的文体——段子,趁虚而入了。曾经有人调侃,“早上打开微博,有一种君临天下审阅奏折的感觉。”而这种比皇帝上朝还繁忙的行为,多数时候却是无意义的。 ‎ ‎2、碎片化的阅读,势必会导致碎片化的思想。你无法奢求140字的微小说能表达出10万字巨作的内涵;那些为了博人眼球故意夸大其词,甚至传播虚假新闻的所谓内部新闻,也不见得具有传统新闻行业的公正报道和深入思考。当人们都仅仅从事物的表象入手,变得不求甚解;当人们都人云亦云,疯狂的在朋友圈转发,丧失了主观判断的能力,人们的思想已经在一步步走向碎片化了。 ‎ ‎3、史学博士廖峰说:“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 - 30 -‎ 奴隶。”我想,这带有预言性质的警示就快实现了。曾经携一卷好书,温一壶阳光下酒;如今带一个平板,蹭WiFi浏览。越来越多的好书被尘封在历史的书架上,原因却可能仅仅是因为字太多。人们正在逐渐丧失阅读的习惯,中国人均阅读量不及发达国家一半。一个不愿意读书的民族,凭什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4、我们是否真的需要通过浏览大量信息来开阔自己的眼界?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没有人因为知道的八卦新闻多而被视作“家”。而现在网络上流传最广的,恰恰是那些毫无意义的新闻。于是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学者提出了“不知情权”——即“我有权选择不知道”,以此达到抵御碎片化阅读的目的。然而,我们真的需要让碎片化阅读发展成为一种需要抵御的洪流吗? ‎ ‎5、阅读本无所谓对错,正所谓开卷有益。可是面对碎片化阅读日趋严峻的现实,人们也不得不抬起垂在屏幕前的头,仔细思考一番了。‎ ‎6、慎思之:全民娱乐,贻害无穷! 当前最杀人们时间的一个是信息流推送,代表是x度和x条;一个是小视频,代表是x音和x手。作品产出者都以自媒体为主,鱼龙混杂,内容亦是泥沙俱下。因为它是依靠点击量获得收益的,所以就必须主动迎合大多数人的人性中较为负面的东西。人们满足于感官刺激,满足于低俗欲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头对头在玩“xx荣耀”;年轻妈妈们低头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人们沉迷其中,不愿读书,丧失了意志,丧失了积极进取的动力。 ‎ ‎7、明辨之:娱乐至死,祸国殃民!当前,国人与外国的博弈已经向着进一步的强度和深度发展。普遍的看法是国人与外国最大的差距有两个:一个是以半导体为代表的高科技创新,一个是以流行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创新。而一切娱乐产品——影视剧、综艺、游戏,它们背后都有着庞大的团队,这些团队的唯一目的,就是用尽各种手段,刺激你的愉悦感,让人欲罢不能。一旦习惯了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刺激,就很难去做那些高投入的事情,比如说学习、阅读、思考。一般来说,人有六种精神需求: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审美。当全民娱乐时,人只停留在最低级的精神追求层面,那我们还谈何民族振兴呢? ‎ ‎8、笃行之:脚踏实地,仰望星空!阿根廷诗人曾说:“如果有天堂,那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当年的清华园里,杨绛、钱钟书夫妇酷爱读书。除了上课、办公、开会之外,他们可谓是深居简出,目不窥园。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一如既往杜门谢客,潜心读书。她的闭门读书不是消极避世,而是“追求精神享受”。周国平说:“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最美主持人董卿说:“我每天都会抽出一小时的时间来读书,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去除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种上庄稼,那么要让国民心灵不再荒芜,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 行文结构:‎ - 30 -‎ 本题适合于写成议论文。首先要选择观点,正反或反方,选择之后,再围绕观点进行选材和论证。论证需要充分的论据材料,材料要新颖、典型。论证结构可以采用并列式或层进式。论证过程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观点。‎ ‎【点睛】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 ‎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30 -‎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