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35 KB
  • 2021-06-08 发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15:第2课 祝福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祝福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劳动妇女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2.欣赏小说中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艺术效果。‎ ‎3.掌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 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阅读文学作品最简单的目的是“使看不见的被看见”。有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家,其作品即使历经沧海桑田,仍然使我们看到他那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感受他内心满心的惆怅和无限的忧情。我们通过他看见了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今天,我们将会透过其笔尖,去认识那位命运多舛痛失爱子的祥林嫂。(板书:祝福)‎ 二、知人论世 ‎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在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创作出我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 ,继而写出《孔乙己》、《药》等,共十四篇小说编成《呐喊》;接着创作出《祝福》等十一篇小说,编成《彷徨》。‎ 鲁迅人生的几次转折点 ‎(一)家道破落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 ‎(二)弃医从文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 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 ‎(三)痛苦的婚姻 ‎1906年,远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在母亲的反复催促下,终于不很情愿的启程回国。母亲想让鲁迅回家完婚,鲁迅回答说,让姑娘另嫁人为好。但母亲却来电报说:母病速归。 ‎ 回家后的第二天,婚礼举行。夫人是朱安,鲁迅曾说过“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 朱安,小脚,没有文化,比鲁迅先生大三岁,与鲁迅先生实在没有共同语言,他们名存实亡的婚姻维持了十九年。‎ 到1925年3月,鲁迅收到许广平的第一封信,于是开始了新的生活。鲁迅时年45岁,许广平27岁,朱安48岁。翌年,鲁迅与许广平离京,于1927年在上海同居。‎ 这段漫长而痛苦的婚姻给鲁迅先生影响很大,使他对中国的妇女问题有更深切的体会。也可以说小说《祝福》是这个思考的结晶。‎ ‎2.《祝福》:选自小说集《彷徨》,是其中最著名的小说,写于1924年。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止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二、夯实基础 ‎1.生字 ‎ 监生(jiàn) 寒暄(xuān) 烟霭(ái) 镯子(zhuó) 朱拓(tà) ‎ 瘦削(xuē) 间或(jiàn) 诧异(chà) 悚然(sǒng) 踌蹰(chóu chú)‎ 谬种(miù) 尘芥(jiè) 形骸(hái) 模样(mú) 新正(zhēng)‎ 俨然(yǎn) 荸荠(bíqí) 驯熟(xùn) 桌帏(wéi) 讪讪(shàn)‎ 咀嚼(jǔjué) 蹙缩(cù) 诡秘(guǐ) 怔怔(zhèng) 醴酒(lǐ)‎ 炮烙(páo) 窈陷(yǎo) 惴惴(zhuì) 歆享(xīn) 陈抟(tuán) ‎ ‎2.生词 寒暄:(问)寒(问)暖。指人们见面时说些客套话。暄: 太阳的温暖。‎ 悚然:惊惧的样子。‎ 惶急:惶恐焦急。‎ 踌蹰:⑴犹豫;⑵得意的样子。‎ 不更事:经历世事不多,即缺乏社会经验,不懂世故人情。更,经历。‎ 谬种:坏东西(骂人的话)。‎ 俨然:这里指摆出十分庄重的样子。‎ 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沸反盈天:形容人声暄嚣杂乱。沸反:像沸水一样翻腾。盈:满。‎ 三、整体感知 理清脉络(师生讨论、总结)‎ ‎1.分析本文的结构脉络。‎ 明确:(1)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2)结局:祥林嫂凄然死去。(3-33)‎ ‎(3)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35)‎ ‎(4)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54-65)‎ ‎(5)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0)‎ ‎(6)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1)‎ 总结:作者运用倒叙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 。小说的整体思路为“现实-过去-现实”。(倒叙作用: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四、合作探究 ‎1.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人物形象的?其笔下的这些人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祥林嫂(肖像描写):‎ ‎(1)肖像: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生机旺盛;‎ 又只是顺着眼——安分善良;‎ 她模样还周正——相貌端庄;‎ 手脚都壮大——吃苦耐劳; ‎ 表现: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爱劳动,能劳动,不挑剔;‎ 变化:食物不论,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易满足,很容易活下去。‎ ‎(2)语言描写。‎ 自述阿毛之死(更突出了祥林嫂的痛苦与自责);与柳妈的对话(加重了她的精神负担);与“我”的对话(展示了其矛盾心理说明希望彻底破)‎ ‎(3)细节描写。‎ ‎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只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聚焦镜头,由大及小,由远及近。碗是破的,表明她很穷;碗中是空的,表明她即便是乞丐,也活得不如意;竹竿比她还长,下端开了裂,表明其狼狈不堪、身心疲惫、一无所有。)‎ 总结:在她身上,集中了旧中国农村妇女所有的优秀品质:善良、安分、吃苦、耐劳、‎ 易满足、不挑剔、温顺等品格。‎ ‎2.鲁四老爷(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鲁四老爷就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封建礼教的化身。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鲁四爷见了就“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寡妇”,但是见她手脚壮大,劳动力强,还是默认 鲁四太太留下她。这就暴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贪婪和虚伪。当知道祥林嫂的婆家来抢人时,鲁四老爷站在维护封建家长制的立场上,认为“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后来虽然说了句“可恶”,那只是因为不打招呼把人抢走,有伤鲁府的体面。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帮工,鲁四老爷又“照例皱过眉”,后来之所以还是留下了她,决不是发了善心,而是“鉴于向来雇佣女工之难”,舍不得放弃这个廉价的劳动力。这件事把这个人物卑鄙肮脏的灵魂进一步暴露了出来。对于祥林嫂他一方面用繁重的劳动奴役她,一方面又用礼教的软刀子从精神上迫害她。他暗中告诫 鲁四太太,祭祀时不准祥林嫂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无疑在精神上宣判了祥林嫂的死刑。等看到从祥林嫂身上再也榨不出一滴油时,就不如一条狗般地将她赶出鲁家大院。当他听到祥林嫂惨死的消息时非但无半点怜悯之情,反而恶狠狠地骂她 :“是一个谬种 !”到此,这个封建礼教之徒的狰狞面目就彻底暴露无遗。祥林嫂的死,是对鲁四老爷丑恶灵魂的鞭挞,是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强烈控拆 ! ‎ 总结: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政治上迂腐、保守,思想上守旧、反动,为人自私、冷酷。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3.四婶 ‎ 祥林嫂走后,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做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 ‎4.柳妈 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 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说祥林嫂死后会被她的两个死鬼男人抢,会被锯开来,捐门槛可以赎罪,这些话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没想到冬至祭祖时节,无论她怎么努力干活换来的却只是四婶的呵斥,紧接着第二天,祥林嫂的眼睛便“窈陷”下去,‎ ‎5.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祥林嫂年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 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 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 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 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 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 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一二岁 深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至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 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 三十五六岁 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 三十七八岁 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祥林嫂“一逃”、“一撞”、“一捐”、“一问”,这些情节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悲剧的?‎ 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伦理迫使她守节,可贫穷又不让她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四、作业布置 尝试对“我”的形象分析。‎ 五、板书设计 祝 福 鲁迅 ‎ 序幕:祝福与“鲁四老爷”‎ ‎ 结局:死去 ‎ 倒叙 开端:初到鲁镇 ‎ 发展:被迫改嫁 ‎ 高潮:再到鲁镇 ‎ 尾声:祝福与“我”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祝福》的结构与主要人物做了分析,今天,我们将更深入的走进《祝福》世界,去挖掘故事背后的更多精彩。‎ 二、文本探究 ‎1.“我”的形象探究。‎ 明确:我是事件的见证人,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分子。有鲜明的反封建思想,但是却软弱无奈、自寻安逸。‎ ‎(1)我和祥林嫂会面于鲁镇的祝福仪式中。 ‎ ‎(2)“我”和鲁四老爷的联系与区别 ‎ 联系:血缘关系 区别:鲁四老爷是老监生,没有任何改变,而“我”是新党、知识分子。‎ ‎(3)“我”和祥林嫂之间的三问三答,可以看出“我”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 ㈠“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 ‎“也许有罢——我想。” ‎ ㈡“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 ‎“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 ㈢“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 ‎ ‎“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从这些对话和“我”自剖自析的心理活动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这个离开五年后重回鲁镇的知识分子,由于受到民主思想的洗礼,鲁镇的苦闷、凝固的气氛使他不能忍受,他同情祥林嫂的不幸遭遇,但又无力改变,虽觉得不安,但又竭力摆脱内心的困扰。‎ ‎(4)小说中的“我”有鲁迅先生的影子。‎ 怎样看待鲁迅先生在作品中体现的“孤独”、“无奈”、“困惑”? ‎ 正是将矛盾和困惑作为创作的动力,才使鲁迅得以从具体历史出发,而又并不限于历史环境,深化对人类大困境的揭示,从而使作品具有永恒的美学意义。 ‎ 只要我们放下乐观主义的面具,不是简单的斥之为消极,不是虚伪、胆怯或自欺地辩护自己的生活进入了乌托邦世界,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份困惑和绝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鲁迅的作品进行平等的交流,而不是轻松地将它们视为过时的历史文献。‎ ‎2.分析本文的环境描写。‎ 明确:社会环境-(1)祝福景象;(2)祥林嫂所处的社会环境--“镇上的人们....笑容却冷冷的了”)(“冷冷的”暗示了人们对祥林嫂的集体厌弃。)‎ 自然环境-(1)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表现了鲁四老爷的虚伪和保守);(2)祥林嫂失去小丈夫:春天 祥林嫂失去贺老六:春天、伤寒病 祥林嫂失去儿子阿毛:春末、狼 祥林嫂惨死:在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将至时的祝福晚上(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或者说不能有春 天的女人,即她是一个没有希望,或者说不能有希望的女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文做铺垫;烘托人物心理;象征和暗示人物命运;交代人物活动场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三、问题探究 ‎1.究竟是谁杀害了祥林嫂?‎ 明确:社会环境:迷信、麻木、愚昧 人们思想:顽固、守旧、尊崇理教 当时的人:淡漠而无耻 总结:封建礼教与迷信。‎ ‎2.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祝福1: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祝福2: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祝福3: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3.文章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明确:(1)全文是以“祝福”为线索展开的,小说源于“祝福”,结于“祝福”;(2)“祝福”的景象与祥林嫂的惨死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揭示小说的主题。‎ 四、课文小结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揭露了 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五、板书设计 祝 福 鲁迅 ‎ 社会环境:祝福景象 迷信、麻木、愚昧 环境描写 ‎ ‎ 自然环境:鲁四老爷书房 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