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9.55 KB
  • 2021-06-08 发布

广西专用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3第1讲筛选并概括文中重要内容课件

  • 5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1 讲 筛选并概括文中重要内容 筛选并概括文中重要内容是传记阅读的必考点 , 而且一般有两道试题涉及这一考点。这两道题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 一种是概括分析题 , 一种是探寻因果题。 - 3 - (2016· 全国 Ⅱ 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1~4 题。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 , 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 , 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 , 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 , 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 , 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 , 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 , 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 , 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 , 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 , 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 , 吴文俊就进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 “ 知之不如好之 , 好之不如乐之 ”, 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 , 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 , 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 4 - 1940 年 , 吴文俊从交大毕业 , 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 , 直到 1946 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 , 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 , 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 :“ 吴先生做拓扑研究 , 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 , 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 , 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 , 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 , 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 , 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 , 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 , 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 - 5 - 对吴文俊来说 , 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 , 但综观其一生 , 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 , 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 :“ 要创新 , 就要独立思考 , 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 , 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 , 他之所以获得成功 , 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 , 可是除了学习之外 , 还要能够独立思考 , 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 , 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 , 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 ” 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 , 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 , 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 , 并建立了新的模式 , 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 6 -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 , 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 , 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 , 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 :“ 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 , 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 , 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 , 对系统学习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 , 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 , 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 ” 吴文俊同样清醒地认识到 :“ 竞赛获奖固然可贵 , 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 , 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 ” 他认为 , 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 , 吴文俊不但不迂腐 , 而且兴趣广泛 , 内心充满童趣。他说 :“ 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 , 想玩就玩 , 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 , 从不多想。 ” 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 , 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 “ 贪玩 ”, 他却说 :“ 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 , 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 ; 看围棋比赛 , 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 - 7 - 吴文俊 37 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 四十多年后 , 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 , 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 , 吴文俊反问道 :“ 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 ?” 在他看来 , 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 , 很多人做不到 , 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 , 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他说 :“ 外国许多数学家 , 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 , 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 , 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 (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 - 8 - 相关链接 ① 1974 年 , 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 , 从中得到启发 , 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 “ 吴方法 ”, 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 “ 计算 ” 的传统 , 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 , 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 S. 穆尔说 :“ 在吴文俊之前 , 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 , 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 ”( 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 : 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 ② 一般说来 , 吴教授的工作 , 都是独辟蹊径 , 不袭前人 , 富有创造性的。 ( 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 - 9 - 1 .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 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 , 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 , 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 , 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 , 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 吴文俊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 , 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 , 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 , 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C. 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 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 , 取得巨大成就 , 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D. 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 , 尽管名气很大 , 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 , 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E. 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 , 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A 项 ,“ 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 ” 与原文不符 , 原文是 “ 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 , 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 高明 ” 一说于文无据。 C 项 , 吴文俊谈到 “ 创新 ” 的问题 , 是因为他 “ 特别强调数学思维 ”, 并非因为 “ 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 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 , 取得巨大成就 ” 表述也不严密 , 原文是 “ 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 ” 。 D 项 , 根据原文最后一段 , 吴文俊 “ 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 ”, 不是 “ 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 ” 。 答案 解析 关闭 BE - 10 - 2 .[ 概括分析题 ] 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 ?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 ① 不蹈袭前人 , 不盲从权威 , 能够独辟蹊径 ; ② 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 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 ; ③ 学术视野广阔 , 注重人文修养。 解析 : 审读题干 , 确定信息源 “ 创造性成果 ”, 根据传记文学 “ 叙议结合 ” 的行文特点 , 据果推因。可以抓住关键句 “ 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 , 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 , 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 ”( 第二段 ) 、 “ 要创新 , 就要独立思考 …… 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 第三段 ) 、 “ 同样清醒地认识到 …… 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 第四段 ) 、 “ …… 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 …… 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 第五段 ) 、 “ 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 ”( 第六段 ) 、 “ 吴教授的工作 , 都是独辟蹊径 , 不袭前人 , 富有创造性的 ”( 相关链接 ), 整合句中的重要信息作答。 - 11 - 3 .[ 概括分析题 ]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 , 吴文俊有哪些心得 ?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 ① 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 ; ② 数学教育要有利于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数学 , 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 ; ③ 现行奥数教学方法太功利 , 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 解析 : 这是一道局部文意概括的题目 , 先锁定答题区间 , 再提取关键词句 , 然后分条作答。本题答题区间为第四段 , 着重从引用的两段话中提取信息。 - 12 - 4 . 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 , 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 , 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 ① 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 , 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 , 也有助于科学与人文交融理念的形成 ; ② 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 , 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 , 为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 ③ 吴文俊兴趣广泛 , 视野开阔 , 使他的思维活跃 , 能够融会贯通 , 富有创造性 ; ④ 吴文俊富有生活情趣 , 心胸开阔 , 能够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 解析 : 作答时 , 要找到文中有关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感兴趣的语句 , 着重分析喜欢物理学和文学艺术对他数学研究的帮助 , 立足文本 , 不必向外扩展。 - 13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概括分析题 热点突破 典例 1(2015· 全国 Ⅰ 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朱东润自传 1896 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 , 早年生活艰苦 , 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 21 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 ,23 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 年 4 月间 , 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 , 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 , 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 , 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 , 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 14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大约是 1939 年吧 , 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 , 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 , 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 , 韩柳文学也不妨 , 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 ? 在当时的大学里 , 出现的怪事不少 , 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 , 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 , 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 , 《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 , 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 , 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 , 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 , 对于一个人的评价 , 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 , 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 , 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 , 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 15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 ? 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 , 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 , 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 , 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 , 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 ? 有的 , 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 , 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 , 因此称为 “ 别传 ” 。有些简单一些 , 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 , 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 , 而且是信笔直书 , 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 , 都是全部奉陈。 - 16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 ? 当然可以 , 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 , 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 , 而且他的那部大作 , 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 , 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 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 , 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 , 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 , 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 , 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 17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 ? 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不多 , 处处显得 “ 颊上三毫 ” 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 , 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 , 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 , 总还不免令人有 “ 穿新鞋走老路 ” 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 , 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 , 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 ? 不算 , 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 , 就不能算是认识。 - 18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这时是 1940 年左右 , 中国正在艰苦抗战 , 我只身独处 , 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 , 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 , 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 , 妻室儿女 , 一家八口 , 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 , 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 ? 我考虑了好久 , 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 , 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 , 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 , 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 , 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 , 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 , 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 有删改 ) - 19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相关链接 ① 自传和传人 , 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 , 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 , 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 , 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 , 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 , 传人曰传 , 自叙曰叙 , 这种分别的观念 , 是一种原有的观念 , 所以传叙文学 , 包括叙、传在内 , 丝毫不感觉牵强。 ( 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 ② 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 , 一身正气 , 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 , 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 , 拯救危亡 , 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 —— 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 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 ?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 分 ) - 20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参考答案 : ① 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 , 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 , 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 ② 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 , 辨析不同概念 , 如阅读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 , 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 ; ③ 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 , 如给张居正写传。 解析 :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章信息要点的能力。答案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四段及之后的内容 , 包括相关链接 ① , 朱东润先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文学作品 , 文中写到了中国古代的《史记》《汉书》 , 外国的《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 , 并分析了这些作品的异同 ; 文章倒数第二段写到他研读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 , 前面的几段以及相关链接 ① 也写到他区别辨析几种传体 ( 史传、别传、自传、传叙 ) 的信息 ; 在研读各种传记的基础上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 , 给张居正作传。整合这些信息即可。 - 21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怎样得满分 高考怎么考 常见的设问方式 : ① 文中写到的传主的学术成就主要有哪些 ? 请简要说明。 ② 这篇文章表现了传主哪些优秀的思想品质 ? ③ 从文中看 , 哪几件事对传主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 ④ 传主的 ××( 精神、品质 ), 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 请简要概括。 - 22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如何解题 1 . 看要求 , 确定阅读区域。认真审读题干 , 审清试题的目的和要求 , 有的试题 , 明确要求 “×× 段 ……”, 指明了阅读区间 , 有的试题则没有指明阅读区间。答题时 , 要仔细推敲试题要求 , 准确把握题意 , 然后依据题意来确定相关的阅读区间。 2 . 读原文 , 筛选重要信息。回答问题时 , 在初读原文的基础上 , 快速浏览全文 , 找出与试题相对应的语句。 3 . 辨关系 , 分条组织答案。筛选出的信息往往有很多 , 它们有的可能是并列关系 , 有的可能是包含关系 , 有的可能是总分关系 , 有的可能是主次关系。组织答案时 , 要明确信息间的各种关系 , 加工整理答案。 - 23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我要这样答 用自己的语言分点概括答案 , 不能完全照抄原文 ( 必须用关键词 ), 必须对原文语句进行调整、增删 , 合并相同成分 , 根据要求调整关键语句顺序 , 语句不完整的要增添完整 , 删除比喻性、描写性的语言。 - 24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1~2 题。 大家孙瀛洲 当代中国文博界 , 被人称之为专家甚至 “ 著名 ” 专家好像不太难 , 但称得上 “ 大家 ” 的不多 , 孙瀛洲先生即是一个。 孙瀛洲 1893 年出生于河北冀县一个贫苦的家庭。 1900 年到北京 “ 同春永 ” 古玩铺作学徒 , 后又到 “ 聚宝斋 ”“ 铭记古玩铺 ” 任职。他聪明好学 , 积累了丰富的文物基础知识。 - 25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 , 孙瀛洲先生就对历代瓷器了如指掌 , 先于他人准确鉴别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以及元代至明代的永乐、宣德、成化、弘治瓷器。 1956 年 , 孙瀛洲受聘到故宫博物院专门从事古陶瓷研究、鉴定工作。面对故宫数以万计的陶瓷藏品 , 孙先生如鱼得水 , 他曾说 :“ 活到 60 多岁 , 没想到还能为人民做一点事 , 内心很乐意接受这一工作 , 并愿意把我几十年在文物认识上的一点经验贡献给祖国的文化事业。 ” 孙先生对自己在古陶瓷鉴定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 , 先后发表了《明嘉靖青花加彩鱼藻罐》《试谈永乐、宣德景德镇官窑瓷年款》《元明清瓷器的鉴定 ( 续 ) 》等有关瓷器研究鉴定的论文 9 篇 , 文章中归纳的鉴定经验 , 对古陶瓷鉴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期间 , 有一次孙先生让人们把宋代官窑、哥窑、汝窑瓷器及一些明清的仿品放在一起 , 他背过身 , 人们打乱摆放次序 , 他闭上眼 , 转过身来 , 用手摸 , 一一准确地说出各自的名称。 - 26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明清时期的墓葬出土瓷器很少 , 带纪年的更少 ; 造型不像唐宋及更早期的瓷器那样有相对固定的标准 ; 明清各个朝代的年限不长 , 瓷器的品种又繁杂 , 连续性又较强 , 因此明清瓷器的鉴定有自己的特殊性 , 对其进行精确的断代是非常困难的。孙瀛洲先生以明清带年款的官窑瓷器作为标准器 , 把不同朝代的瓷器所具有的不同时代特征排比出来 , 经过研究归纳 , 将这些 “ 鉴证 ” 提到理论的高度再用以指导鉴定实践 , 为明清瓷器的科学鉴定奠定了基础。孙瀛洲先生是我国采用类型学方法对明清瓷器进行排比研究的第一人 , 他使明清瓷器的鉴定从朦胧走向清晰。 - 27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孙瀛洲先生还是一位真诚待人、诲人不倦的教育家。身为古陶瓷界德高望重的大专家却从不摆架子 , 热心培养青年一代 , 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同行。有时生病在家休息 , 还让学生到家中听讲 , 对年轻一代寄予莫大的期望。孙老桃李满天下 , 培养出一大批文物鉴定人才 , 其中既有耿宝昌先生这样堪称古陶瓷鉴定 “ 泰斗 ” 级的专家 , 也不乏为数众多、各领风骚的中青年栋梁之材。 孙瀛洲的生活是朴素的 , 平日一身素衣 , 一日三餐也是极其简单 , 每星期只吃一次肉。过春节 , 自己动手给孩子们做糖葫芦吃。可是 , 为了收购绝世珍品成化斗彩三秋杯 , 孙瀛洲一掷就是 40 根金条。旧北平古玩商会会长要高价收买 , 孙瀛洲不为所动 , 坚决拒绝。 - 28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孙瀛洲的子女曾说过 , 觉得父亲好像就因为文物才来到这个世界 , 全身心投入到文物当中 , 生活在文物当中 , 就像他只有文物。据女儿回想 , 视古玩如命的父亲是向来不会让家里人看他的珍宝的 , 常常自己关门把玩甚至忘了吃饭。私藏丰盛到不可想象 , 但家里的日子却非常简朴 , 她冬天戴的手套都是母亲用袜筒改的。正是这种对陶瓷的热爱 , 使得孙瀛洲收藏了一大批高质量的陶瓷精品 , 从晋唐名瓷 , 宋代五大名窑瓷器到明清瓷器 , 无所不包 , 自成系列。 1950 年 , 为支援抗美援朝 , 孙瀛洲拿出一批珍贵文物义卖 , 所得款项全部捐献国家 ;1956 年以后 , 出于爱国热忱 , 孙瀛洲毅然将毕生收藏的文物精品 2 900 余件全部捐献故宫博物院 , 仅陶瓷一项就占 2 000 多件 , 其中 25 件珍贵瓷器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 29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当时国家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说 , 孙瀛洲先生 “ 从学徒到经营者 , 从经营者到收藏家 , 从收藏家到文物鉴定专家 , 从文物鉴定专家再成为文物捐赠大家 , 这是一条自学成才的道路 , 也是由小我到大公的升华过程 ” 。 ( 有改动 ) - 30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相关链接 ① 明清瓷器鉴定有四个要点 : 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 不同时期的瓷器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 , 掌握住明清两代款识的规律 , 细致观察胎釉的特征。如果满足于局部的特征相符而失于整体的条件不合 , 或只看外表而忽略器里 , 或但观釉色而不问胎质 , 都是片面的。所以说造型、纹饰、款识、釉质与胎质等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 , 方能收到全面一致的效果。 ( 摘自《孙瀛洲先生谈元明清瓷器鉴定》 ) ② 孙瀛洲先生捐献给故宫博物院的文物 , 明成化斗彩三秋杯、宋代哥窑弦纹瓶、元代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等 25 件瓷器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 即国之重宝。如今 , 故宫馆藏数十万件古陶瓷中只有几百件是国家一级文物 , 这意味着孙瀛洲捐献的藏品奠定了故宫陶瓷收藏的基础。 - 31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1 .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 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先到北京 “ 同春永 ” 古玩铺当学徒 , 后又到 “ 聚宝斋 ”“ 铭记古玩铺 ” 任职 , 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孙瀛洲提供了大量文物方面的基础知识。 B. 孙瀛洲对历代瓷器了如指掌 , 由于采用类型学方法 , 总能先于他人准确鉴别宋代五大名窖瓷器以及元代至明清两代的瓷器。 C. 孙瀛洲还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家 , 既培养出耿宝昌这样堪称 “ 泰斗 ” 的古陶瓷鉴定专家 , 也为其他文物鉴定领域培养了为数众多的栋梁之材。 D. 孙瀛洲一生收藏了大批陶瓷精品 , 受聘到故宫博物院工作激发了他的爱国主义激情 , 最终他用自己的藏品为故宫博物院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B 项 , 原文第四段中说 “ 孙瀛洲先生是我国采用类型学方法对明清瓷器进行排比研究的第一人 ”, 即他采用类型学方法鉴别的只是明清瓷器。 C 项 , 并没有 “ 为其他文物鉴定领域 ” 培养栋梁之材。 D 项 , 激发孙瀛洲爱国主义激情的并不只是 “ 受聘到故宫博物院工作 ” 。 答案 解析 关闭 A - 32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2 . 孙瀛洲 “ 由小我到大公的升华 ” 表现在哪些方面 ?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 ① 撰写专业论文 , 热心培养青年一代 , 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几十年在文物认识上的经验贡献给祖国的文化事业。 ② 为支援抗美援朝 , 孙瀛洲义卖一批珍贵文物 , 所得款项全部捐献国家 ;1956 年以后 , 出于爱国热忱 , 毅然将毕生收藏的 2 900 余件文物精品全部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 33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解析 : “ 由小我到大公的升华 ” 这句话在原文的最后一段 , 是对孙瀛洲大公无私的总结。答题时 , 要在文中寻找表现孙瀛洲 “ 大公 ” 的语句 , 如第五段 “ 热心培养年青的一代 , 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同行 ”, 倒数第二段 “1950 年 , 为支援抗美援朝 , 孙瀛洲拿出一批珍贵文物义卖 , 所得款项全部捐献国家 ;1956 年以后 , 出于爱国热忱 , 孙瀛洲毅然将毕生收藏的 2 900 余件文物精品全部捐献故宫博物院 , 陶瓷占 2 000 多件 , 其中 25 件珍贵瓷器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 。这些都表现了他的大公无私 , 将这些语句分点组织即可。 - 34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探寻因果题 热点突破 典例 2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侯宝林 : 一个极其严肃的人 薛宝琨 我第一次和侯先生见面时 , 他既热情又略带矜持地告诉我两句话 : 一句是 “ 曲艺是个金饭碗 , 你一辈子也吃不完 ”, 一句是 “ 别看你是北大高才生 , 搞这行还得从头学起 ” 。从此我谨遵师教 , 不仅越发仰视他 , 而且越发仰视曲艺和相声。 - 35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一家电视台要我提供侯宝林笑话 , 他们拟创办一个《逗你玩》栏目 , 要求从头到尾笑声迭起。我哑然 , 在我的印象里 , 除去舞台上侯宝林那幽默智慧的喜剧形象外 , 在任何一个群落里他从不 “ 耍活宝 ”, 也不 “ 逗你玩 ”, 他的精神和灵魂世界不仅是严肃的甚至是伤感的。他在学艺时绝少说熊话或贱话 —— 在他打钱的钱板子上是从来没有 “ 您就当我是逗您一笑的欢喜虫 ”, 以及猫儿狗儿之类自轻自贱的语言。 1940 年他在天津走红 , 不是凭着丑化自我 , 而是靠他传神动听的说唱、清新洗练的语言、略带儒雅的风度而在白天一场《空城计》夜晚一场《改行》的当天一炮打响。是他坚定了相声在剧场与其他曲种同论并列的地位 , 并由 “ 倒二 ” 递升至 “ 大轴 ” 。于是他第一个蓄起了分头穿上了西装 , 在街上碰见同行 , 这位朋友不屑地说 :“ 嗬 ! 说相声的穿西装 —— 人啦。 ” 侯宝林立即抗争说 :“ 人啦怎么着 , 说相声的就不是人吗 ?” - 36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 他的相声文明 ”, 这是侯宝林在天津一待五年的赫赫战绩 , 也是天津观众对他最贴切的评价。相声一直都以 “ 说逗 ” 为主 ,“ 学唱 ” 则从侯宝林开始 , 或是以他为代表 , 便不再是一种手段 , 而是与 “ 说逗 ” 融合在一起更具表现力也更加美致的时代艺术了。悲剧的内容 , 喜剧的形式 , 这是社会和时代为他提供也是侯宝林为自己找到的有力武器 , 于是他把严肃的感情和轻松的形式结合在了一起。侯宝林 “ 文明 ” 的另一表现就是舞台风度 “ 派头 ”, 在台上不卑琐油滑、不贫里贫气 , 他的自尊和自信、平稳和谦和、轻松和亲切给了他一生无穷的 “ 人缘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时代赋予了他展示才华的天机。侯宝林的名字几乎成为中国相声的符号 , 他使相声这门艺术不仅老少咸宜 , 并且走出国门享誉国际。 - 37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但是 , 就在他从干校归来 “ 还原为人 ” 不久 ——1979 年 7 月 , 侯宝林 “ 正式宣布退出舞台 , 专门从事相声研究工作 ” 了。他的这一决定立即引起社会反响 , 他不是说过 “ 一个演员若脱离了舞台 , 他就等于失去了生命从而成为行尸走肉了吗 ”? - 38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侯先生说 , 他艺术的高峰时期已经过了。他不愿为了证明自己的个人魅力 , 把一个残缺不全老态龙钟的形象留给观众。他说他如今的心力体力都不比从前。他不愿意凭着名声让观众可怜他。虽然在录像里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他的神采飞扬 , 但他告诉我 , 那已经是勉为其难了。他对我说 :“ 不知怎的就是高兴不起来。 ” 我当时认为 , 或许是他老了 —— 他已然六十开外了。在这之前或之后 , 他总是向我提及《牛虻》 ,“ 那位主人公痛苦着身心还要充当马戏团小丑逗人们发笑 , 这是怎样残酷和无法忍受的践踏及扭曲 !” 我们同时都沉默着 , 我联想他当时或许就是被这种情思折磨吧。特别是经历了 “ 文化大革命 ”, 他满怀深情地说 :“ 我现在特别需要严肃 , 需要自尊 , 需要在尊严中度过余生。 ” 其实我已察觉到他对那些戏称他 “ 侯宝林儿 ” 的人们 , 不管是好意还是无知、谑称 , 只要 “ 林儿 ” 字一出 , 他就顿时神情严肃阴沉下来。轻则装作听而不闻 , 重则面带愠怒。 - 39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1979 年下半年 , 侯宝林开始案头工作 , 陆续在报刊上发表了《相声的表演》《相声溯源》等有关文字 , 如今汇集成册的《侯宝林谈相声》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 他说 :“ 只是为了填补空白 , 绝不会成为盖世奇文 ; 只要能够铺路 , 为别人的建树打下基础 , 哪怕是有人驳斥、批判 , 也算是我们的功劳。 ” ( 有删改 ) - 40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相关链接 ① 侯宝林的人生和艺术哲学是 “ 留有余地 , 恰到好处 , 宁可不够 , 不可过头 ” 。他始终认为艺术的魅力在于富余 —— 唯富余才能心到、神到、手到、眼到 , 获取创作和表演的自由。 ( 摘自《侯宝林的相声艺术及文化史意义》 ) ② 侯宝林 12 岁拜师学习京戏 , 三个月后开始街头卖艺。这挣饭的本事在侯宝林看来并不高明 ,“ 其实还是要饭的 , 只不过折着跟斗要饭而已 ” 。他认为所出卖的与其说是技艺不如说是自尊。 ( 摘自《侯宝林评传》 ) 侯宝林急流勇退 , 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6 分 ) - 41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参考答案 : 主观原因 : ① 自尊的需要。他不希望把残缺不全、老态龙钟的形象留给观众 , 这自尊是心灵受到创伤而形成的自我保护。 ② 对人生和艺术哲学的追求。侯宝林认为艺术的魅力在于富余 —— 唯富余才能心到、神到、手到、眼到 , 获取创作和表演的自由。 客观原因 : ① 身体因素。 60 多岁 , 心力、体力不比从前。 ② 时代因素。经历了 “ 文化大革命 ” 。 - 42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怎样得满分 高考怎么考 常见的设问方式 : ① 从文中看 , 传主做出某一选择的原因是什么 ? ② 根据文章内容 , 请概括传主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 ③ 传主的成就与 ×× 有关 , 请简要分析概括。 ④ 作者评价传主 ××, 这样评述的理由是什么 ? - 43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如何解题 1 . 审题干 , 明确方向。通过题干 , 明确是要探寻原因 , 还是要探寻结果 , 是要探寻哪方面的原因或结果 , 以便快速确立筛选的角度 , 明确答题方向。 2 . 读文本 , 圈画语句。确定答题方向后 , 快速浏览原文 , 根据要求圈画与题干要求相对应的关键语句。做探寻因果类试题 , 尤其要注意一些关联词语 , 如 “ 因为 ”“ 所以 ”“ 总之 ” 等。这些词语有助于理清语句之间的关系。 我要这样答 1 . 要有概括意识。要对所筛选出的信息进行概括总结 , 一般的答题步骤为 : 先概括 , 后分析。 2 . 要有分点意识。答题时 , 一般分为两点或三点。 - 44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 大众对于李济这个名字是陌生的 , 但在考古学、历史学界 , 他却是一个泰山北斗式的人物。称他为 “ 中国考古学之父 ” 绝不是恭维之语。 初到美国 , 李济看到美国国会的卷宗里面记录当年限制华工入籍的理由 : 中国人脑容量比较小 , 在进化上可能低白人一等。李济很想寻找中国人的始源 , 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 1920 年夏 , 他进入哈佛大学 , 改学人类学。 1922 年 12 月 , 李济做了题为《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的报告 , 反响很大。罗素撰著《中国问题》时 , 大段引用了李济的观点。 1923 年 5 月 , 李济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 45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回国之初 , 李济应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之聘 , 教授社会学和人类学。南开时期 , 李济结识了地质学家丁文江。相识不久 , 李济就指出他在昆明做过的人体测量有些数据是错的。丁文江很欣赏这位 “ 直道而行 ” 的小兄弟 , 热情地把他推荐给地质学界、古生物学界。 1923 年 8 月 25 日 , 河南新郑有人挖井挖出文物 , 一位陆军师长追缴了文物 , 又派工兵继续挖掘 , 竟然出土了一批青铜重器。此事引来美、法、瑞典等国的考古学家纷纷前来 “ 寻宝 ” 。美国弗利尔艺术馆也组织了 “ 中国考古发掘队 ” 来华。 - 46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1925 年 4 月 , 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 , 年轻的李济受聘为唯一讲师。 20 世纪初 , 在中国考古的 “ 光荣 ” 皆由外国专家享受 , 李济希望这样的局面不会继续很久。后来弗利尔艺术馆委员毕士博来信 , 邀请哈佛博士李济加入美国考古队。李济回信提出 : 在中国做田野考古 , 必须与中国的学术团体合作 ; 在中国掘出的古物 , 必须留在中国。毕士博回信说 :“ 我们绝不会让一个爱国的人 , 做他所不愿做的事。 ” 1926 年 2 月李济与地质学家袁复礼沿汾河流域进行旅行调查 , 他们在西阴村发现了一片布满史前陶片的地方。回到北京 , 他们决定对西阴村进行发掘。毕士博与清华校长曹云祥商定 : 考古团由李济主持 , 经费主要由弗利尔承担 , 文物暂由清华保管 , 今后交中国国立博物馆。 - 47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1926 年 10 月 , 李济率队来到山西省夏县西阴村 ,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主持考古发掘。李济没有将整个遗址挖开 , 只选择一小块面积 , 采用 “ 探方法 ” 。处理探方时 , 他还首创了以 “ 三点记载法 ” 来标明文物的准确位置 , 发明了 “ 层叠法 ” 来逐件登记标本。这些田野科学考古方法 , 奠定了现代科学考古的基石。发掘过程中 , 李济还在遗物中找到半个蚕茧 , 且带有平整的人工切割痕。这个发现表明 , 中华民族在史前就家养蚕茧。 1928 年 8 月 ,“ 史语所 ” 代所长傅斯年派董作宾前往安阳小屯对殷墟进行调查 , 回京后 , 董作宾向傅斯年建议对殷墟进行科学系统的发掘。 1929 年年底 , 应 “ 史语所 ” 傅斯年邀请 , 李济任 “ 史语所 ” 考古组主任 , 自此他成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 “ 掌门人 ” 。 - 48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1929 年 10 月 , 董作宾主持了河南安阳小屯遗址的试掘 , 发现了若干新的甲骨 , 但他的发掘不科学 , 李济直言 “ 董君挖掘仍袭古董商陈法 ” 。李济对违背科学的人向来不给情面。王国维说只有带款识的完整器物才有价值 , 他则告诫 : 原始材料 , 哪怕是残陶碎骨 , 都能显现真正的学术价值。李济接管殷墟发掘后 , 殷墟考古步入正轨。 1929 年李济主持的第 3 次挖掘 , 出土了著名的 “ 大龟四版 ”, 龟板上刻满了殷商时代的占卜文字。 1935 年梁思永主持的第 11 次挖掘 , 清理了 10 座大墓、 1 200 多座小墓。大墓中有大量石器、玉饰、青铜器等 ; 小墓中的埋葬躯体 , 呈俯身、仰身、屈身等不同姿势。显然 , 小墓是陪葬墓 , 大墓是殷商王陵。 1936 年 6 月 , 石璋如主持对殷墟的最后一次挖掘 , 收获至为重要 : 在小屯村一个地下贮藏坑里发现有字甲骨 17 096 片 , 上面刻着殷商的历史原貌。至此 , 失落 3 300 年的殷商王朝 , 天降般地出现在世人面前。 - 49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1937 年 7 月 , 发掘被迫终止。殷墟发掘 , 不仅发现了鲜活的历史 , 也成了培养人才的摇篮。李济现场指导 , 培养了尹达、夏鼐、董作宾等一批考古专家。 1948 年底 , 岌岌可危的国民党政府决定将部分重要文物先行运往台湾。当时 , 很多人反对将文物迁到台湾。 1949 年 , 心里矛盾的李济最终选择了去台湾。他说 :“ 文物在哪里 , 人在哪里。 ” 李济到台湾后 , 筹建了台湾大学文学院考古人类学系 , 培养了多名享誉世界的学者。他关心大陆的考古状况 , 敬佩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研究的成果。他潜心研究安阳 , 先后完成十几部专著。李济是位纯粹的学者 , 台湾当局要求学者在引用大陆书籍时必须加一个 “ 伪 ” 字 , 他却坚持不加。 1979 年 , 对考古怀有赤诚之意且 “ 直道而行 ” 的李济离开人世。清点遗物时 , 未曾发现一件古董 , 一部珍本善本。 - 50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相关链接 ① 李济 (1896—1979), 字受之 , 后改济之。湖北钟祥郢中人。人类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家 , 中国考古学之父。 1911 年考入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学堂 ;1918 年官费留美 , 入麻省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和社会学 , 后改读人口学 ;1920 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后 , 转入美国哈佛大学 , 读人类学专业 , 获哲学博士学位。 ( 摘编自百度百科 ) ② ( 曾经轰动世界的 “ 北京人 ” 化石及大批动物化石、石器于 1941 年 12 月 ——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下落不明。 )1945 年 8 月 , 日本投降后 , 父亲先后自费 5 次寻找 “ 北京人 ” 头骨而未果 , 他以头骨未回归祖国为终生憾事。 ( 摘编自李光谟《被淡忘的中国考古学之父》 ) 李济赢得考古学家的赞誉也与他的爱国情怀有关 ,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51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参考答案 : ① 为证明中国人在进化上不低白人一等而改学人类学 , 研究中国人脑容量。 ② 希望中国人靠自己在中国的土地上获得考古成绩。 ③ 加入美国考古队 , 坚持以中国为主 , 掘出的古物留在中国。 ④ 日本投降后 , 自费 5 次赴日本寻找 “ 北京人 ” 头骨。 (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 解析 : 这道题要求寻找李济赢得考古学家的赞誉与他的爱国情怀的关系。文中关于李济爱国的语句有 : 第二段中 , 为了 “ 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 ”,“ 他进入哈佛大学 , 改学人类学 ” 。第五段中 ,“20 世纪初 , 在中国考古的 ‘ 光荣 ’ 皆由外国专家享受 , 李济希望这样的局面不会继续很久 ” 。毕士博邀请李济加入美国考古队 , 李济回信说 “ 在中国做田野考古 , 必须与中国的学术团体合作 ; 在中国掘出的古物 , 必须留在中国 ” 。相关链接 ② 中 , 日本投降后 , 他 “ 先后自费 5 次寻找 ‘ 北京人 ’ 头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