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1.00 KB
  • 2021-06-08 发布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模拟试卷二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 模拟试卷二语文试题 语文I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与核裂变发现失之交臂的费米踌躇满志,带领一批科学家在美国艺加哥大球场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反应堆——芝加哥一号(CP-1)。‎ B. 十几株竹子,一簇成团,不见平日迎风招展、清新高雅、高耸挺拔、摇摇欲上的风姿,由于雨水压迫,弯腰甩头,借助风力,奋劲抛撒减负,表现出虚怀若谷,坚贞不屈的品格。‎ C. 古人说:“行年五十,方知四十九之非。”我在漫画写作上,也有今是昨非之感,我的笔应当从人生转向自然,寻求更深刻的画材。‎ D. 这种貌似深邃的问题背后,无疑激荡着一股倔强的、舍我其谁的浩然之气。‎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在辨析时首先要弄清语境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色彩和风格等,这是解题的基础;然后弄清成语本身的意义用法,从结构、色彩、出处等角度进行了思考推敲;然后结合成语的理解与具体语境相对照,作出正确的判断。‎ A项,“踌躇满志”,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句中指与核裂变发现失之交臂的费米失败后重新振作,故成语使用不符合语境。‎ B项,“虚怀若谷”,胸怀像山谷那样的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句中用拟人手法,写竹子谦逊精神,故成语使用符合语境。‎ C项,“今是昨非”,现在是对的,过去是错的,指认识过去的错误。句中指自己的漫画写作应该由过去的人生画材,转向正确的自然画材,故成语使用符合语境。‎ D项,“浩然之气”,指正大刚直的精神。句中指问题无疑激荡着一股倔强的、舍我其谁的刚直精神,故成语使用符合语境。‎ 故选A。‎ ‎【点睛】成语题,考查的是对成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思考,正确使用成语,拿不准的,多查字典。‎ ‎2.在下面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经得起重复。 , , , , ‎ - 30 -‎ ‎。因而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经意间成了经典。‎ ‎①经典的语言,人们一遍遍地说,一代代地说 ‎②常言道:“话说三遍淡如水”,一般的话多说几遍人就要烦 ‎③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经典都是这样 ‎④甚至像唐太宗那样,喜欢王羲之的字,一生看不够,临死又陪葬到棺材里 ‎⑤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 A. ①⑤③②④ B. ①⑤③④② C. ②①⑤④③ D. ②①⑤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解答连贯类题目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纳,先在小范围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语境前面是说经典经得起重复,也就是反复阅读。应先说②①,由一般的话说多了人烦与经典的话人们一遍遍地说形成对比,以突出经典的主语言魅力。因此排除AB项。由“不但……甚至……”可知,③④之间是递进关系,因此应先③后④,排除C项。故选D。‎ ‎【点睛】做排序题的基本思路是:通读全题语句,明确题目要求;试着排小组的句子或相连最紧密的句子,再把小组句子连成大组句段;把连好的语段速读一遍,把不连贯的地方再略微调整。简述为通读——试排——连读——微调。其中“试排”环节的解题思路有:确保话题一致性,把同一话题语句排起来;确定句子间的合理顺序性,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逻辑推理;确证句子代词指代的内容,或两句有重复的词语。确切抓总领句、起始句、总结句、结尾句等,注意关联词语和总括性的词语;确保内容上的前后照应。‎ ‎3.下列诗句所描述的风俗,不属于古代年俗的一项是( )‎ A.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 B.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C. 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 D.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答案】B - 30 -‎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A项,屠苏:一种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B项,春社:最为古老的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在商、西周时期,是男女幽会的狂欢节日,而后来则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以祈丰收。春社的时间一般为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C项,秦琼敬德:门神。民间旧时风俗,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贴门神。D项,灶君:又称灶王爷、灶神,中国民间传说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天汇报,正月初四日返回人间。故选B。‎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 先秦哲学家荀子的美学论文《乐论》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为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谓之美。‎ A. “全”与“粹”辩证统一,才能形成艺术的美。‎ B. “虚”和“实”的出现,是艺术美形成的根本前提。‎ C. “全”是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粹”就是更典型地加以表现。‎ D. “全”而不“粹”,“粹”而不“全”,都有其局限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高考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考查,常与“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等考点的考查结合起来。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然后默读所给各句子,找出句中的关联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关注句首和句尾。此题题干要求学生概括段落的中心意思,一般来说,段落的中心要么在开头,要么在结尾,在中间的也有,但不常见。‎ 该段落的开头讲“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结尾处又讲“既粹且全,才能谓之美”,可见,该段落的中心讲的是和“全”“粹”“美”有关。‎ A项,既讲的“全”,又讲到“粹”,并且两者都和“美”有关,A项正确;‎ B项,只是在补充说明“粹”和“全”,不是整个段落的中心,故错;‎ - 30 -‎ C项,只是解释“全”和“粹”,并不有揭示二者的关系,不能概括整段的大意,故错;‎ D项,只是指出“不全”“不粹”,偏面性较强,故错。‎ 故选A。‎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县知县新城鲁君墓志铭并序 姚鼐 君讳九皋,字絮非,建昌府新城鲁氏也。大父讳宁,康熙庚午科举人,为内阁中书,考讳淮,岁贡生,为庐陵县学训导。‎ 君为人敦行谊,谨于规矩,而工为文。人观其言动恭饬有礼,而知其学之邃;读其文冲夷和易而有体,亦知其必为君子也。尝逾岭至建宁,谒朱梅崖,而受其为古文之法。于四方学者苟有闻,君必虚心就而求益。虽以鼐之陋,君尝渡江至怀宁,见鼐而有问焉。君古文虽本梅崖,而自傅以已之所得,持论尤中正。里居授其学于子弟及乡之隽才,又授于其甥陈用光,且使用光见鼐。盖新城数年中古文之学日盛矣,其源自君也。其为科举之文,不徇俗好,自以古文之法,推而用之。或以为不利场屋,君曰:“得失,命也。”‎ 君竟以乾隆庚寅科得乡举,辛卯恩科成进士。归居十馀年,奉养祖母及父,因益力为学,而因事设方,以利其宗族闾里,虽贫而必致其财,虽劳而必致其力。逮终养,乃出就官。是时鼐闻,寓书谏君,谓:“今时县令难为,而君儒者,违其材而用之,殆不可。”然君竟谒选,得山西夏县。县当驿道,又时值后藏①中用兵,使驿往来日不绝。县旧分二十馀里②,里以次出钱供役,谓之里差,吏因为利,民致大困。君自持既廉,又减其役之得已者,而重禁侵蠹,民大便之,而乐为役。君顾叹曰:“吾不能尽去里差,是吾恨也!”其见民,煦煦然告以义理所当从及去,不作长官威厉之状,民亦欣然听其教。于是县号为治,上吏亦绝重君矣。鼐闻,乃自咎前者知君之浅,固不能尽君才也。然君亦以积劳致疾,在县凡两期,以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卒于官,年六十三。‎ 某年月日,嗣光及君甥用光,皆以书来乞鼐铭。铭曰:‎ 孰谓儒者不可以理繁庶?孰谓学古不可为今世语?美哉鲁君!其行企矩,其文蹈雅。卒置德在夏,而士兴其庭宇。其生也有令誉,其亡也有传绪,其葬也于是野。‎ ‎(选自《姚鼐文选》,有删节)‎ ‎【注】①后藏:西藏旧分四部:康、卫、藏、阿里。清代康与卫并称前藏,藏与阿里合称后藏。②里:指居民居住的单位。一里,周代为二十五家,后世所居家数不一。‎ - 30 -‎ ‎5.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为人敦行谊 敦:注重 B. 不徇俗好 徇:曲从 C. 虽劳而必致其力 致:获得 D. 是吾恨也 恨:遗憾 ‎6. 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九皋曾经到建宁拜谒朱梅崖,向朱梅崖学习古文之法。他也曾经渡江到怀宁,进见作者并向他请教。天下学者,只要听说过其名声,鲁九皋一定会前往求教。‎ B. 鲁九皋将自己平生所学教授给族中年轻后辈和乡里才智出众的人,又教授给外甥陈用光。作者认为新城在数年间古文日益兴盛,大概是因为鲁九皋吧。‎ C. 鲁九皋虽然考中举人,但是却因奉养祖母和父亲没有做官,一直等到祖母和父亲去世,他才去吏部请求任职,得到山西夏县知县的职位。‎ D. 鲁九皋从来不在百姓面前使官威,总是和蔼可亲地用义理来教导百姓,因此,百姓很乐意听他教导,夏县也社会安定,但是上司却拒绝重用他。‎ ‎7. 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观其言动恭饬有礼,而知其学之邃;读其文冲夷和易而有体,亦知其必为君子也。‎ ‎(2)君自持既廉,又减其役之得已者,而重禁侵蠹,民大便之,而乐为役。‎ ‎8. 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当时存在着哪些社会问题?请概括。‎ ‎【答案】5. C 6. D ‎ ‎7. (1)人们观察他的言行恭敬谨慎有礼节,就知道他的学识精深;读他的文章,淡泊平稳而有规则,也就知道他一定是君子。‎ ‎(2)鲁九皋自己保持廉洁的操守,又减去那些可以停止的徭役,而且严厉制止侵贪掠夺,百姓得到许多好处,因而乐意承担徭役。 ‎ ‎8. ①对后藏用兵,徭役繁多。②吏贪民困。③儒者从政难有作为。④世人认为古文无用。‎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注意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考生答题时注意提防文言选项中常出现的以今释古的陷阱和现象。‎ - 30 -‎ C项,“致:获得”错误,依据第三段“虽劳而必致其力”,即使他自己很辛劳也一定要献出自己的力量。可知“致”意为:献出。‎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事件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内容,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D项,“但是上司却拒绝重用他”,依据第三段“于是县号为治,上吏亦绝重君矣”,因此夏县就称为安定之县,上级官吏也非常看重他。可知,原文是说“非常看重他”。‎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倒装句式要调整,典故和比喻处通常意译。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恭饬:恭敬谨慎;邃:精深、深厚;冲夷和易:淡薄平稳;体:规则、体式。‎ ‎(2)持:保持;减其役之得已者:定语后置句,减去那些可以停止的徭役;侵蠹:侵贪掠夺;大便:许多好处;为役:承担徭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先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依据题干的要求,依据地点、时间、事件、影响等提示性信息分析出“当时存在着哪些社会问题”,准确作答。‎ 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回归文本筛选。依据第三段“又时值后藏中用兵”“里以次出钱供役,谓之里差,吏因为利,民致大困”,当时又正值朝廷对后藏用兵;县中各里按照次序出钱出力,这就是里差。官吏通过各项徭役获得利益,却导致百姓处境很艰难。据此可以概括出社会问题①和②。‎ 依据第三段,“是时鼐闻,寓书谏君,谓:‘今时县令难为,而君儒者,违其材而用之,殆不可’”,当时我听说他要去当官,就寄信规劝他,说:“现在做县令很难有所作为,而且您是儒者,委屈自己的才能而做官,大概不合适”,由此可知,当时的社会问题③:儒者从政难有作为。‎ - 30 -‎ 依据第五段“孰谓儒者不可以理繁庶?孰谓学古不可为今世语?美哉鲁君!其行企矩,其文蹈雅”,谁说儒者不能治理繁杂寻常的事务?谁说学习古文不能写作时文?鲁九皋是多么美好的人啊!他的行为总是希望合乎规矩,他的文章立足于典雅。由此可以看出社会问题④:世人认为古文无用。‎ ‎【点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注意一些虚词也有意义;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参考译文:‎ 君名叫九皋,字絮非,是建昌府新城鲁家人。祖父名宁,康熙庚午年间的举人,担任内阁中书。父亲名淮,是当年的贡生,后来成为庐陵县学官。‎ 君为人注重品行道义,重视准则,而且擅长写文章。人们观察鲁九皋的言行恭敬谨慎有礼节,就知道他的学识精深;读他的文章,淡泊平稳而有章法,也就知道他一定是君子。鲁九皋曾经越过山岭到建宁县,拜谒朱梅崖,学习其写古文的方法。天下如果是有名声的学者,他一定会虚心前往而求得长进。即使像我这样浅薄的人,他也曾渡江到怀宁,拜见我向我请教。他的古文虽然师从朱梅崖,但却把自己的心得加入,他提出的主张尤其公正。他居乡期间,把平生所学教授给族中年轻后辈和乡里才智出众的人,又教授给外甥陈用光,并且让陈用光前来拜访我。新城在数年间古文之学日益兴盛,大概是因为鲁九皋吧。他写作科举文章,不屈从世俗的爱好,他把古文之法,推广开来让更多人采用。有人认为这不利于科举考试,他说:“得失,本就是命中注定。”‎ - 30 -‎ 鲁九皋最终在乾隆庚寅年间考中举人,在辛卯年间的恩科中考中进士。归乡十多年,侍奉赡养祖母和父亲,就更加致力于学问,而且能从事情的实际情况出发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来使亲族乡里百姓获利,即使他自己贫穷也一定要献出自己的财物,即使他自己很辛劳也一定要献出自己的力量。等到为祖母和父亲送终,才出仕做官。当时我听到消息,就寄信规劝他,说:“现在做县令很难有所作为,而且您是儒者,委屈自己的才能而用(做官),大概不合适。”然而他竟然去吏部请求应选官职,得到山西夏县县令的职位。夏县正处于驿道,当时又正值朝廷对后藏用兵,为朝廷送信的人来往每日不绝。夏县以前分二十多里,县中各里按照次序出钱出力,这就是里差。官吏通过各项徭役获得利益,却导致百姓处境很艰难。鲁九皋自己保持廉洁的操守,又减去那些可以停止的徭役,而且严厉制止侵贪掠夺,百姓得到许多好处,因而乐意承担徭役。他却还感叹说:“我不能完全撤除各里的徭役,这是我的遗憾啊!”他见百姓时,总是和蔼可亲地用道理教导他们何去何从,从不表现出官吏威严的样子,百姓也很乐意听他教导。因此夏县就称为安定之县,上级官吏也非常看重他。我听说后,就责备自己之前了解他太少了,原来没有能完全了解他的才学啊。然而他也因此积劳成疾,在夏县共任职两期,在乾隆五十九年三月死于任上,年六十三。‎ 某年某月,鲁九皋的儿子鲁嗣光和外甥陈用光,都写信给我请求我为鲁九皋写铭文。铭文是:‎ 谁说儒者不能治理繁杂寻常的事务?谁说学习古文不能写作时文?鲁九皋是多么美好的人啊!他的行为总是希望合乎规矩。他的文章立足于典雅。最后在夏县建立了功德,而士人得以兴起于门下。他生前就有美好的声誉,他死后也有继承其事业的人,他被安葬在这片土地。‎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游①‎ 纳兰性德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寻常风月②,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 ‎【注】①康熙十三年,词人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婚后三年卢氏不幸亡故,后来词人写下了这首词。②风月:本指清风明月,后代指男女情爱。‎ ‎9. 上片写出了词人哪些细腻的情感与体悟?‎ ‎10. 请简要赏析“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三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9. ①世上最美好的景致,莫过于有情人相知相守;②在相爱的人眼中,纵然是平常的风光月色和平常的言谈笑语,都会使人感到称心如意,美妙无比;③以此表达出诗人对以往幸福甜蜜的婚姻生活的怀念。 ‎ ‎10. ①前两句借景抒情,弯月余晖洒照在沾满柳絮的帘子上,营造出凄清、幽寂的氛围,含蓄地表达出对亡妻的思念。②结句“总是恼人时”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将词人心中挥之不去、无限绵长的思念之愁苦表达得淋满尽致。③前两句与上片的“寻常风月”“等闲谈笑”形成对比,强化了此时此刻春夜相思的孤寂落寞。‎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能力。考生解答此题,要先在把握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上片的句子,依据能表达情感态度、思想内容等的关键动词、形容词、副词,把握作者的情感和观点态度,准确作答。‎ - 30 -‎ 上片以议论和叙述为主,描写昔时的甜蜜幸福。起首两句写只要“有情”,便无处不是“好景”。“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世上最美好的景致,莫过于有情人相知相守。在相爱的人眼中,纵然是平常的风光月色和言谈笑语,都使人觉得如意美妙,这就是所谓的“称意即相宜”。联系注解①,作者回忆和亡妻相处的点滴平常的幸福,表达了作者沉溺往事中久久不愿醒转的情愫,借此表达对亡妻、对曾经幸福生活的怀念。‎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妙处的能力。鉴赏诗句的妙处,属于炼句题,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说出这个句子的含意及其描绘了怎样的景象;②分析句子使用的手法和在诗中的作用,如写出了什么或表现了什么等;③点评该句的妙处,如该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或该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等。‎ ‎“一钩残照,半帘飞絮”两句进一步用衰残凄凉的景色烘托相思之情难耐。联系上片“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作者回忆曾经相伴的那些平常而温暖幸福的日子,融情于景地表达对亡妻的思念,呼应上句“往事不胜思”的深情。“总是恼人时”,对比上片的“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点明题旨,表达对春夜里对亡妻的无限思念。‎ ‎【点睛】鉴赏诗句妙处题是诗词中的常考题型,一般有四个技巧:一要弄懂表层含意;二要把握句式特点(倒装句、互文句、对仗句、炼字句);三要关注表达技巧;四要注意句子位置(文首、文中、文末)。答题步骤一般为:诗句含义+表达技巧+语言特点+结构技巧+意境氛围+情感作用。‎ 四、名句名篇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彼于致福者,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2)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 《师说》)‎ ‎(3)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______________。(《诗经·氓》)‎ ‎(4)惟草木之零落,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5)_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6)_________________,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 《琵琶行》 )‎ ‎(7)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8)________________,约于身而广于世。(《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答案】 (1). 未数数然也 (2). 授之书而句读者 (3). 咥其笑矣 (4). 恐美人之迟暮 (5). 剑阁峥嵘而崔嵬 (6). 今年欢笑复明年 (7). 只是当时已惘然 (8). 薄于身而厚于民 - 30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题是识记续接类默写,此类题目简单明确,只要平时按要求背诵,答题时借助记忆, 结合前后句提示,就能迅速默写,注意不要出现错字、漏字、添字情况。本题易错字:数、读、咥、暮、嵬、惘。‎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下面小题。‎ 斗寒图 冯骥才 老沈和我,还有国画系另一名教师潘大年,是二十多年前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老同学。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①。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 想到这儿,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顶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 我推开门。只见老沈坐在一张破旧的、掉了漆皮儿的小圆桌前。手里捏着一个六边形的白瓷小酒盅闷闷独酌。他见我来了,没有起身,只略略抬一抬他胡茬浓密的稍尖的下巴,叫我坐在他对面。‎ 他穿着一件对襟的黑绸面的中式小棉袄,紧紧包着瘦瘦的身子。他头发白了不少,梳成老年式的背头,但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贴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 我俩像在小酒店偶然同桌的陌客,都在喝自己的闷酒。‎ 这时,他站起身,走到墙角的画案前,在毡子上铺开一张雪白的画纸,磨好墨,又从墙上的筷子篓里取出一支长锋、尖头磨秃的狼毫画笔。‎ 老沈手握笔管,对平展展的白纸凝视片刻。忽然,他的双眉就象受惊的燕子的一双翅膀抖动一下,仿佛胸中有股激情奔涌上来。跟着,这激情跑到他的笔管上,这笔管就在他手中狂乱地抖颤,随即他的臂肘一抬,那饱蘸浓墨汁的画笔如同鹞鹰击兔一般倏然落到纸上。笔管闪电似地挥动,笔锋在纸面上来回翻转、戳擦,宛如狂风吹舞的柳条拂扫水面。在洁白的纸面上出现一条变幻着的捉摸不定的墨色的形体——但这只是须臾间的感觉。随后,一株苍拙劲拔的老梅树跃然而生。这时他的笔头落入盛满清水的水盆里一扰,笔上的墨在水中象乌云一样化开,混成灰色。那笔又在粉罐里猛点两下,重新落回到纸上。冲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形。‎ - 30 -‎ 他的肘腕肩臂、乃至全身都在用力。左手撑着桌边,仿佛不这样,身子就要扑在画上。由于振动之故,两绺头发滑落到额前,他也不去管,任它们在光滑的鼓脑门上像穗子一般摆动。静静的屋中,只响着他带着腕力的笔锋在纸上的磨擦声,还有笔管磕碰水盆和色碟的叮当声。此时,他额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来,暗暗发红,是激动的热血在那里奔流……‎ 这时屋门开了,从外边走进两个人来。我一看,原来一个是潘大年,另一个是老沈的女学生范瑛。‎ 老沈落好墨,换一支洁净的大羊毫笔,从洋红碗儿里蘸了浓浓的颜色,在梅树枝头点上几朵花儿,补上蕊。花满蕊饱,艳丽如洗,光颜夺目。于是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树便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然后他又拿起那支狼毫画笔,用枯笔墨在画幅上端写了“斗寒图”三个醒目的大字。字迹端庄沉着,刚断跌宕,颇含金石气息,好象是熔了铁水铸上去似的,挖也挖不掉,并与画风十分相合。‎ 我受了强烈的感染。范瑛和潘大年也挺激动。我画了多年的画,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当然它打动我的一半理由在于画外。潘大年冲动地说:‎ ‎“老沈,你这幅画扫除了我们心里的担忧。看了它,什么话也不用再说了。人就该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嘛!”‎ 老沈听了,顿时感动得眼圈都发红了。他咬着下唇,似乎在克制自己要奔涌出来的一种快感。潘大年对他说“我有个要求!”潘大年的表情郑重又诚恳。‎ ‎“什么?”‎ ‎“把你这幅画送给我吧!这幅画可以说是你的代表作。老沈把我们送到院门外,范瑛忽疑虑重重地说:‎ ‎“沈老师,您参加市美展那幅画是不是先撤回来?”“为什么?”‎ ‎“赵雄肯定要去市美展审画。我看他已经盯上您了。别叫他再来找您的麻烦。”“不!”老沈坚决地说,“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甭理他!”‎ 我和潘大年、范瑛三人同行一段路,所谈内容主要是怎样劝动老沈撤回他参加市美展的作品。在我们三人该分手各自回家的当口,我觉得心里还有件什么悬而未决、隐隐不安的事似的,跟着我明白为了什么,便对潘大年说:‎ ‎“大年,老沈这幅画你可得收好了。别给人乱看!”潘大年听了,摇了摇他胖胖而扁平的脸,含着笑反问我:‎ ‎“你当我是三岁的孩子吗?”‎ 听他这话,我便放心回家去。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 - 30 -‎ ‎(节选自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选《斗寒图》有删改)‎ ‎[注]:老沈参加市友谊宾馆大厅布置,画了几幅画,遭到了不懂绘画艺术市委文教书记赵雄公开批评,并断言老沈的画里包藏着“反党”的毒箭。‎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一开始交代我、老沈和潘大年同学,为下文写我担心老沈,潘大年看望老沈、请老沈赠画等内容作铺垫,暗示了我们三人关系非同寻常。‎ B. 老沈铺纸磨墨挥毫作画是小说描写的重点,意在突出老沈绘画技艺的高超,也有意与我和潘大年形成对比,从而暗示老沈在艺专学习的优秀。‎ C. 小说对老沈肖像描写中突出了他头发特征,作者借此暗示老沈桀骜不顺的性格,也从侧面交代了老沈被赵雄盯上并被批判的原因。‎ D. 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比较丰富。本文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多种手法,突出了老沈的形象特点。‎ ‎13. 文章以“斗寒图”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14.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小说结尾我“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的原因。‎ ‎【答案】12. B 13. ①概括了老沈绘画的主要内容;②暗示了老沈不屈的精神追求;③寄予了作者对艺术工作者桀骜不顺,刚直不屈精神的礼赞。 ‎ ‎14. ①潘大年的话让我放心;②老沈从闷闷不乐到激情作画的转变,让我消除了来时的疑虑,我高兴;③老沈画的《斗寒图》非常成功,我受到感染,产生强烈的共鸣;④我为同伴和老沈的学生都来关心保护老沈而感到欣慰。‎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把握文本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基础上,分析选项中的人物、时空、事件、艺术手法、情感等,常见错误类型有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 B项,“也有意与我和潘大年形成对比,从而暗示老沈在艺专学习 - 30 -‎ 优秀”错误,依据第七段“冲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形”,第十段“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字迹端庄沉着,刚断跌宕,颇含金石气息”,第十一段“我受了强烈的感染。范瑛和潘大年也挺激动。我画了多年的画,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当然它打动我的一半理由在于画外”可知,老沈铺纸磨墨挥毫作画,突出了老沈绘画技艺的高超,也以我和潘大年的感动衬托老沈刚直不屈的精神。故B项“也有意与我和潘大年形成对比,从而暗示老沈在艺专学习的优秀”是无中生有。‎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先要了解标题与人物、情节、环境一样共同服务于主题,同时,标题对读者的艺术感染力方面上也有一定作用。考生依据这四个角度、再联系文本分析,往往可以归纳出答案。‎ ‎“斗寒图”是标题,也是第七段到第十段,老沈绘画的梅花傲寒不屈的画面内容;‎ 同时依据第七段“冲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形”,第十段“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字迹端庄沉着,刚断跌宕,颇含金石气息”可知,“斗寒”不仅写梅花,也展现了老沈像梅花般不屈服不妥协的刚直精神;‎ 联系第十七段“‘不!’老沈坚决地说,‘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甭理他’”和注解,“斗寒图”也象征着对桀骜不顺,刚直不屈的艺术工作者的精神,表达作者的礼赞。‎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重要句子内涵和人物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可从内容和情感作用两方面去分析。内容上思考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和特点;情感作用上要思考艺术手法、语言风格、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联系注解和最后四段,我担心大年无法好好保管《斗寒图》而给老沈带起磨难,而大年“含着笑反问我:‘你当我是三岁的孩子吗?’”说明他和我一样都懂得欣赏和保护老沈,故“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以动作描写反映心情,说明我由担心变得放心和欣慰。‎ 联系文中《斗寒图》的作者老沈面对被压制处境而能不屈服的精神,联系大年能和我一样想着保护老沈,故“略觉轻快些”说明老沈的精神状态略微消除了我对他的担忧,也感染并唤起我的精神共鸣;大年的表现略微带给我保护老沈、传递刚正精神的欣慰。‎ ‎【点睛】小说题目的作用,通常有五个方面:(1)设置了悬念。(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解答时要依据文本内容灵活作答,分点概括,不可生搬硬套。‎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30 -‎ 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故宫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国家典籍博物馆将鲁迅生前收藏的大量中外美术类书刊整理陈列……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虽然只是吉光片羽,却也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沁人芳香。‎ 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一位学者在美国考察时,佛利尔美术馆馆长允许他在库房里对感兴趣的玉器进行测量线绘,并赠送了一些玉璧的原版彩色照片。这位学者想在书中使用相关素材,致信征询,馆长表示“很高兴在你的书里用了一些佛利尔收藏玉器(照片)”。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例如,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保建筑,明明是开放的,普通群众却“没资格”进入;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文化遗产有自己的生命历程、自己的责任……服务于当下和未来,这样才是有尊严”。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才无愧于近600年积淀。可以说,从实物到数字,从文物修复到展示,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辐射力,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这是一代代人传承、发展着的文化,在最鲜活心灵中的投射,促人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性问题。这样的震撼,很多人感受得到,却表达不好。现代景观社会,各种“奇观”炫目,目迷五色却难以静心,思想容易扁平化。这个时候,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让心灵和生活都更加丰盈;更有利于涵养时代的文化水位,让时代和社会都更加丰厚。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 ‎《文心雕龙》有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在古人看来,人可以用内心感知天地之道、世界万物,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时,便容易产生文学、艺术,最终积累成文化、文明。但别忘了,对世界的审美感知、对文化的一次触摸不能空无对象。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打开经典的书函,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 ‎(摘编自李洪兴《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 - 30 -‎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故宫博物院、国家典籍博物馆等机构展出精品,让人们与经典的距离越来越近。‎ B. 文物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就不能实现“价值外溢”。‎ C. 面对作为文化结晶的历史文物,很多人会思考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D. 在“奇观”炫目的现代社会中,只有近距离接受文化经典,才能让思想不扁平化。‎ ‎1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物馆开放区域的大小、展出文物的多少影响着文化的开放程度和文化辐射力。‎ B. 在文物中涵养自己的审美趣味是个人对全面发展和美好生活的需求之一。‎ C. 现代人如果借鉴古人感知天地万物的方式,就会产生文学、艺术,积累成文化、文明。‎ D. 历史文物是人们审美感知的具体对象之一,开放馆藏有利于用文化滋养时代心灵。‎ ‎17. 文章为什么要讲述佛利尔美术馆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C ‎ ‎17. ①论证“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这一观点;②与下文文物“开放度”不够的情况形成对比;③使论证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 B项,“就不能实现‘价值外溢’”错误,依据第二段“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可知,原文说的是“很难实现”,故B项于文不符。‎ C项,“面对作为文化结晶的历史文物”错误,依据第四段“这是一代代人传承、发展着的文化,在最鲜活心灵中的投射,促人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性问题”可知,原文说的对象是“文化”,故C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D项,“只有近距离接受文化经典,才能让思想不扁平化”错误,依据第四段 “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可知,原文说的是“有利于”,故D项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A。‎ ‎【16题详解】‎ - 30 -‎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比对选项和原文在观点态度上是否有细微差别,是否有强加因果、条件不充分、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 C项,“就会产生文学、艺术,积累成文化、文明”错误。依据最后一段“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时,便容易产生文学、艺术,最终积累成文化、文明”可知,原文重在强调“容易产生”,并不是“就会产生”‎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据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分析题干内容“为什么要讲述佛利尔美术馆的故事”,依据语段上下文,把握故事内容作为事例论证在表达观点、内容结构、论证效果方面的作用。‎ 第二段讲述佛利尔美术馆的事,馆长允许学者在库房里对感兴趣的玉器进行测量线绘,并赠送了一些玉璧的原版彩照,还乐意对方在书中使用。由此证明了第二段 “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这一观点,事例论证使论证更生动具体,更有说服力;‎ 同时,联系第三段“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例如……”可知,佛利尔美术馆的事还与第三段文物“开放度”不够的情况形成对比,表达作者的批判。‎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要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特别注意比对:指代词、范围词、程度词、时间词等。‎ 七、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材料一:‎ 瑞典皇家科学院3日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弗朗西丝·阿诺德和乔治·史密斯以及英国科学家格雷戈里·温特,以表彰他们在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于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 据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介绍,今年获奖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对蛋白质演化的控制,获奖者利用了遗传变异和选择,开发出人类所需要的蛋白质。‎ - 30 -‎ 阿诺德在1990年左右就提出了新理论,1993年完成了首个酶的定向演化实验。现在已能用于开发新的催化剂。基于她的成果,人们可以通过更环保的方式来制造化学物质,比如生产药物和可再生能源等。史密斯在1985年研发出一种名为噬菌体展示的新技术,并将这一技术用于抗体的定向演化,以制造出新药物。基于这种新技术开发的第一批药已在2002年获得相关批准,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共约100万美元,其中阿诺德获得一半,另一半由另外两位科学家分享。‎ ‎(摘编自《新华网·美英科学家分享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 材料二:‎ 化学学科的主要内容当然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但是,对于化学的研究又并非只是局限于化学之道,而是可以用其他方式和技术来研究,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就是如此。‎ 诺贝尔奖委员会认为,今年的化学奖得主受到进化力量的启发。阿诺德在1993年进行了第一次酶的定向进化,此后,她改进了常规方法。因此,阿诺德被誉为“定向进化”方法的先驱。史密斯和温特爵士则是在“多肽和抗体噬菌体展示技术”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把生物的定向进化方式用于解决化学之道只是“非常道”之一,更大的“非常道”是阿诺德本人甚至既不沾边生物,又与化学扯不上关系。她以前大学本科专业是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专业,只是在上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才转向蛋白质工程研究。在生物与化学交叉学科领域,阿诺德还另辟蹊径,利用定向进化的方法研究蛋白质,从而获得按“常道”难以获得的成果。‎ 当然,从“道可道”的角度看,诺贝尔化学奖还是以化学的内容和化学家为主,从1901年至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共颁发了110次,获奖者达180位,除去以上的生物、物理和数学抢夺化学奖外,大部分还是化学内容和化学家获奖。‎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2018诺贝尔化学奖的道可道与非常道》)‎ 材料三:‎ - 30 -‎ ‎“原来在实验室改变基因是个缓慢的过程,自从有了阿诺德的酶类定向进化技术,只需几小时就可以在试管里面实现。”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周佳海告诉记者。据介绍,阿诺德发展了这一技术,她大胆地改变了聚合酶链式反应条件,这样基因在扩增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随机突变,从而改变了氨基酸,蛋白质也就改变了。这就相当于在实验室里可以人工快速地进化蛋白质。这一工作有何意义呢?“就拿洗衣粉来说,以前去除污渍的蛋白酶,活性比较低,可能需要在热水下使用,现在催化效率提高了,只需少量就可以发挥作用,而且在冷水条件下就可以了。”周佳海说,对于化学家来说,借助这一技术,不仅可以使用新的酶催化剂,在实验室快速合成蛋白质,而且还可以“无中生有”地生物催化形成碳硅键、碳硼键,来实现之前地球上并不存在的反应。过去,很多生物体内的天然催化剂难以进入工业应用,定向进化技术通过改变其活性、热稳定性、有机溶剂耐受性使其可以广泛使用。‎ ‎(摘编自《解放日报·用化学的办法解开生物学难题》)‎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新闻写作的角度看,材料一为一则简讯,因而具有篇幅简短,专业性强的特点。‎ B. 阿诺德被誉为“定向进化”方法的先驱,这与她不断改进常规研究方法不无关系。‎ C. 利用酶类定向进化技术开发的第一批药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D. 酶类定向进化技术,提高了基因改变的效率,优化了生物体内天然催化剂的应用。‎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共同特点是都利用遗传变异和选择,开发出人类需要的蛋白质。‎ B. 交叉学科不仅会带来新的科学理念和方法,而且会带来学科的广阔发展和巨大成就。‎ C. 科学家要取得难以获得的成果,就需要找到适合的研究方向,并改进常规方法,用其他方式和技术来研究。‎ D. 洗衣粉的例子,形象地说明阿诺德酶类定向进化技术的意义,让抽象道理易于理解。‎ ‎20. 以上三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8. C 19. C ‎ ‎20. ①材料一以简讯形式侧重报道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基本事实和简要背景。‎ ‎②材料二侧重报道阿诺德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她的“非常道”。‎ ‎③材料三侧重报道阿诺德酶类定向进化技术的意义。‎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时既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等,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的差别。注意选项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C项,“利用酶类定向进化技术”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三段“史密斯在1985年研发出一种名为噬菌体展示的新技术,并将这一技术用于抗体的定向演化,以制造出新药物……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可知,原文利用的是:噬菌体展示技术。‎ 故选C。‎ ‎【19题详解】‎ - 30 -‎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能力。关于文章的内容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语段进行比对,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看手法概括是否得当、分析是否合理、人物是否错位、时间地点是否颠倒等。‎ C项,“科学家要取得难以获得的成果,就需要找到适合的研究方向,并改进常规方法,用其他方式和技术来研究”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三段“在生物与化学交叉学科领域,阿诺德还另辟蹊径,利用定向进化的方法研究蛋白质,从而获得按‘常道’难以获得的成果”可知,“改进常规方法”“用其他方式和技术来研究”说的是阿诺德以“非常道”取得成功,而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要这样,且“就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也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回归原文,从每则材料立足的时间(历史、现实、未来)、思考的角度(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影响力等)、涉及的对象(群体或国别)等角度思考材料的侧重点。‎ 材料一依据第一段“瑞典皇家科学院3日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表彰他们在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于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第三段“基于她的成果,人们可以通过更环保的方式来制造化学物质,比如生产药物和可再生能源等”等可知,本材料侧重以简讯形式报道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基本情况及应用方向。‎ 材料二依据选文标题和第三段“把生物的定向进化方式用于解决化学之道只是‘非常道’之一,更大的‘非常道’是阿诺德本人甚至既不沾边生物,又与化学扯不上关系”可知,本材料侧重报道阿诺德成功的原因,即“非常道”。‎ 材料三依据“阿诺德发展了这一技术……从而改变了氨基酸,蛋白质也就改变了”“对于化学家来说,借助这一技术,不仅可以……而且还可以……”可知,本材料侧重报道阿诺德的酶类定向进化技术在现实中的意义。‎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八、作文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 30 -‎ 一位作家说:“独乐,是一个人独处时也能欢喜,有心灵与生命的充实;独醒,是不为众乐所迷惑,众人都认为应该过的生活方式,往往不一定适合我们。”‎ 巴尔扎克说:“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单独一个人可能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角度,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独自花开 在花柳繁华的阶前,点燃一柱沉香,让历史的余温带着千年的才情熬成的芬芳慢慢地潜人心底,生命在这一刻闪光。寂寞与辉煌,究竟何为人心追慕的隽永,何为人生恋求的星光。历史的天空回响着一个声音——只有真正的孤独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辉煌,只有真正的孤独才能定格住真正的辉煌。‎ 有的人在孤独中消沉,有的人在孤独中崛起。也许是因为孤独了,李时珍耐不住寂寞,所以《本草纲目》;也许孤独的日子里太单调乏味了,所以莫扎特才谱写了那怡人耳目的乐章;也许是因为母亲离开了,毛不易将孤独写进《消愁》,把思念谱成《一荤一素》,用略带低沉和着孤独的情绪唱进人心深处,感动数万粉丝。‎ 曹雪芹,一个从清风明月间走出的旷世才子,一段在殷殷血泪中演绎的悲情人生。他的生前是孤独的,孤独得近乎苍凉,孤独得让后来人不忍回顾。没有锦衣旺族的显贵,没有封官赐爵的荣耀,有的只是漫天飞雪中一个破落的庭院和几声杜鹃啼血的哀鸣。然而,就是这凄苦而寂寞的生活,给了曹雪芹无尽的灵感与遐思,终于,“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问世,千百年来,这一阙为中华儿女谱就的潇湘水云曲让多少人泪洒西风,传唱不已——独自花开,那是真正的辉煌!     ‎ 梵高的人生也是短暂而孤独的,绘画的天才不被庸俗的世人所承认,精心创作的《葡萄园》落满了尘埃。然而,梵高没有惧怕孤独,他以一颗炙热的心浇灌着心底的艺术之花,终于,他成功了,《向日葵》以高价在巴黎博物馆拍出,他赢得了生前无以想象的辉煌与赞誉。‎ 而以一部《围城》享誉海内外,筑就中国“文化长城”的钱钟书先生,本已取得了惊世的辉煌,他却为自己选择了宁静淡泊的生活,晚年谢绝一切传媒的采访。他留住了孤独,也留住了自我,没有尘世的纷纷扰扰,没有名利的追逐倾轧,留在千万人心目中的钱钟书更突现出一种清澈明朗的智慧与美的形象。那是不含一丝杂质的臻达人生完满的艺术境界!‎ - 30 -‎ 独自花开,辉煌在一刻闪烁出恒久的光彩,抚看历史,惜风流人物总被雨打风吹去;遍阅今朝,守住孤独,守住辉煌就成了人人心中亘古不变的追求。望者那块铅色的天空,飘零的云朵,流泻的星辰,还有沉淀的夜,孤独不断地造就成功,成功也不断地演绎孤独。‎ 我们应该铭记,真正的辉煌只缘于那些甘于寂寞的心性与乐于平凡的思想,呵护你心中的孤独,让它开出最绚美的色彩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审题和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到多则材料作文。这类题首先审核每一则材料,运用抓关键件词句或者由果溯因等常见的审题方法确定话题或者写作中心,然后综合来看,有交集取交集,无交集取并集,确定一个可以涵盖、旨向每一则材料的中心论点,即最佳立意。本题中第一则材料内容是“一位作家说:‘独乐,是一个人独处时也能欢喜,有心灵与生命的充实;独醒,是不为众乐所迷惑,众人都认为应该过的生活方式,往往不一定适合我们。’”这位作家的言论分两方面,一个是独处的好处,一个是独醒的必要性,言外之意是“独”,也快乐,“独”独让人清醒,肯定“独处”之妙。第二则材料是名家巴尔扎克说:“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单独一个人可能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显然,与第一则材料的观点和站位是截然相反的,巴尔扎克在强调孤独的弊端,人生需要朋友,需要帮助。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确定两则材料有交集,那就是“孤独”,只不过一个肯定,一个否定而已,最后综合立意为,关于孤独,我们怎么看待。可以辩证而论,可以单向立意,肯否都可以。‎ 写作:下笔的时候能够抓住其中一个方面立意并言之成理即可,注意应重在精神层面,比如思想独立、人格独立或志同道合、守望相助等。因为孤独一词是抽象的,行文过程中尽量多摆事实,通过形象生动的例子,功成名就的典型,以化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融复杂为简单。深入浅出,说服力会更强;正反对比突出观点,让思想深刻起来,细致的详写和铺排的略写相映成趣,不仅丰富文本内容还可以让行文富有变化,语言表达既娓娓道来细致入微,又酣畅淋漓富有气势。当然若拟人、比喻、反问等各种修辞融合为一炉,文采和表现力会更强,亮点会更鲜明突出,高分也是不请自来。‎ 立意参考:‎ ‎(1)正面角度:‎ ‎①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方向,不盲目从众。 ‎ ‎②提倡独立思考,内心充实,以某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让自己内心充实。‎ ‎③生活中人们应该志同道合,在陷入困境时相互守望。‎ ‎(2)反面角度:‎ - 30 -‎ ‎①“独乐”不如“与人乐”,分享快乐能获得加倍的快乐,给别人带来快乐才是最大的快乐。‎ ‎②“独醒”不如“醒众”,唤醒民众,才能化解清醒的痛苦,才能摆脱自我的清高。‎ ‎(3)综合角度:‎ ‎①精神的孤独既可能让人灭亡,也可能让人升华;而两个人的陪伴既可能消除孤独,也可能带来沉沦。‎ ‎②和而不同,既保持独立人格,又能做到团队协作,是我们走向成功的保证。‎ 可用素材:‎ ‎1当我们捧读一本书,徜徉在字里行间时,我们与文本对话,与书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 这时我们需要环境的清幽。嘈杂的环境固然也能读进去,但很难走出来。阅读需要一个宁静温馨的氛围,一个无人打扰的“世外桃源” 。曾记否,夜深人静、细雨如丝的夜晚,我们坐在椅上,品一杯香茗,与书相拥,思绪在文字间游走,情感在文字间跌宕,这样的夜晚是何等惬意!曾记否,在孤灯相伴的夜晚,读孔孟言、悟李杜诗、品刘墉文、赏清玄章,积智慧之沙建文学之宝塔,感悟文学之纯美,悟得人生之真谛的思路过程! 孤独能让我们沉心于阅读,未尝不是好事。  ‎ ‎2. “宁静致远”是一种大境界。阅读,同样需要一种境界,那就是心理上的孤独。所谓心理上的孤独,并不是说心理上的孤僻,而是阅读时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祛除芜杂的思想,净化心灵的空间,是阅读需要的一种境界。不管是浏览,还是精读,都要有一种心理孤独的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咀嚼文字的魅力,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给我们营建的思想空间。阅读让孤独的人心灵不孤寂。          ‎ ‎3.古今中外,凡是成大事者,无一不是精神上的强者。阅读,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渠道,是一种丰厚人生积淀的好方法。书籍是人类的精神朋友,是至高无上的朋友。人世间,很多事情都是得失参半,当你得到其中的一部分时,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了一些东西。阅读也是这样,当你在享受读书带给你的快乐时,你也失去了与朋友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的时刻。但作为一个真正读书的人,不因失去这样的机会而惋惜,而是更加庆幸失去了这样的机会,因为他们深知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没有精神上的孤独,也就不是真正的阅读,只有在精神领域全方位地阅读,才是阅读的真正要义。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阅读是一种环境、心理、精神上的孤独,这样的孤独是大智慧的孤独,我喜欢这样的孤独!阅读就是孤独!但在孤独的时候,我懂得了阅读!‎ ‎4.‎ - 30 -‎ 有一种鸟,为使自己的歌声比夜莺动听,一生奔波寻找荆棘树,将自己钉在树上,以一瞬的痛苦换取永恒的辉煌。有一颗星,为使自己的美丽得以炫耀,努力积聚能量,瞬间释放,以一瞬的辉煌换取了永久的沉寂。 同样是为梦想打拼,同样的付出努力,为何结局却截然相反呢?是态度!是获取成功后的态度。 选择寂寞,也许会使人生更加辉煌;选择辉煌,也许人生会因此走向寂寞。因为选择寂寞,居里夫人面对荣誉不骄不傲,将珍贵的奖章给孩子当玩具,教育其说,荣誉只能玩玩而已,正是由于这种态度,才使她登上科学颠峰,在人们心中留下了真正永恒的辉煌。因为选择寂寞,三毛选择了与别人不同的方式生活,“躲”进撒哈拉,以蓝天为棚,以沙漠为床,以明净的海水为乐园,写出了不少经典之作,甚至因为厌恶被追捧,以死亡为之抗衡,虽然她选择了寂寞,但因为那些真实的文字,有人落泪,有人遐想,她的人生终将辉煌。还有那许多选择寂寞的人,战场上那冲锋陷阵的无名英雄,医疗战线中,救死扶伤的无名天使;教育战线上那些兢兢业业的无名园丁,乃至在国际竞争的科技战场上,为祖国腾飞贡献青春的无名科学家们。虽然他们选择寂寞,但是他们人性中的闪光,点燃了人生的辉煌。‎ ‎5.面对成功选择辉煌的人比比皆是,但能坚持到最后的又有几个?  因为选择辉煌,瓦特在发明蒸汽机后整天忙于各种应酬,而荒废人生,再也没有其他发明造福人类,他的人生最终寂寞。因为选择辉煌,曾经显赫文坛一时的大仲马,在写了《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后躺在荣誉造就的黑色坟墓中,终于寂寞余生。因为选择辉煌,繁华一时的大秦王朝最终走向灭亡;因为选择辉煌,有多少奥运健儿睡在荣誉上,而走向平凡;诚然,面对荣誉有不同的处理方式,选择寂寞并不代表你放弃了辉煌,正如钱钟书所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非得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甘于寂寞,造就辉煌!‎ 行文结构:‎ 首先拟定一个论点式题目“独自花开”,这里“花开”喻指成功。正文开头“在花柳繁华的阶前,点燃一柱沉香,让历史的余温带着千年的才情熬成的芬芳慢慢地潜人心底,生命在这一刻闪光。孤独与辉煌,究竟何为人心追慕的隽永,何为人生恋求的星光”。照应题目引出话题,并明确中心论点“历史的天空回响着一个声音——只有真正的孤独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辉煌,只有真正的孤独才能定格住真正的辉煌”。‎ - 30 -‎ 主体部分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充分证明观点,事例典型新颖,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多角度多侧面举例,内容丰富,论证有力。结尾部分“独自花开,辉煌在一刻闪烁出恒久的光彩,抚看历史,惜风流人物总被雨打风吹去;遍阅今朝,守住孤独,守住辉煌就成了人人心中亘古不变的追求。望者那块铅色的天空,飘零的云朵,流泻的星辰,还有沉淀的夜,孤独不断地造就成功,成功也不断地演绎孤独”。与题目和开头遥相辉映,结构严谨完整,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文采。最后“我们应该铭记,真正的辉煌只缘于那些甘于寂寞的心性与乐于平凡的思想,呵护你心中的孤独,让它开出最绚美的色彩吧!”总结全文明确论点,发出号召,简洁干脆,中心突出。‎ 点睛: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首先要分析材料的性质是相同或相反,如果相同,就从同一的角度立意,如果相反,首先首先提炼观点,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进行立意,最好是对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辩证的分析,进行辩证的立意,这样文章会显得深刻、全面,能够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立意时首先抓住材料中的词语,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这道作文题属于相同的,注意从“慎独”的角度立意。‎ 语文II卷 一、材料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上之所论,皆就抒情的文学言之。至叙事的文学,则我国尚在幼稚之时代。元人杂剧,辞则美矣,然不知描写人格为何事。至国朝之《桃花扇》,则有人格矣,然他戏曲则殊不称是。要之,不过稍有系统之词而并失词之性质者也以东方古文学之国而最高之文学无一足以与西欧匹者此则后此文学家之责矣。‎ ‎(节选自王国维《文学小言》)‎ ‎2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3. 《桃花扇》是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人名)创作的传奇剧本。‎ ‎24. 材料中,作者认为后代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 ‎【答案】22. 不过稍有系统之词/而并失词之性质者也/以东方古文学之国/而最高之文学无一足以与西欧匹者/此则后此文学家之责矣 ‎ ‎23. (1). 清 (2). 孔尚任 ‎ ‎24. ①发展叙事文学,注重“人格”刻画;②强化理论系统,能与欧洲文学相当。‎ ‎【解析】‎ ‎【22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者也”“者”表停顿,后面断开;“稍有系统之词”和“而并失词之性质”,“以东方古文学之国”和“而最高之文学无一”前后是转折关系,“而”前面断开。‎ - 30 -‎ ‎【23题详解】‎ 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此题考核《桃花扇》的作者和年代,注意根据积累作答。‎ ‎【24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此类试题一般为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物象特征的概括等,注意找到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回答。此题要求概括作者认为后代文学家的责任的内容,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至叙事的文学,则我国尚在幼稚之时代”“然不知描写人格为何事”“稍有系统之词”“与西欧匹”概括答题要点即可。‎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找不到参考译文)‎ 二、名著阅读题 ‎25.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前往柴桑舌战群儒,说服孙权建立了孙刘联盟,可见他洞悉天下大势,才智过人,胆略出众。‎ B. 《边城》中,天保和傩送兄弟二人同走“马路”,在夜晚轮流为翠翠唱歌,翠翠被二佬傩送的歌声打动。‎ C. 《哈姆莱特》以哈姆莱特的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的复仇和小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为副线,三线交织推动剧情发展。‎ D. 《家》通过对高家三少爷觉慧和丫鬟鸣凤之间爱情悲剧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罪恶。‎ E. 《药》中,正面描写了革命者夏瑜在狱中的斗争,他劝牢头阿义“造反”,还说“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因此遭到阿义的殴打。‎ ‎【答案】BE ‎【解析】‎ - 30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然后根据平时的阅读和知识积累,以及名著的内容进行辨析。本题中,‎ B项,“天保和傩送兄弟二人同走‘马路’,在夜晚轮流为翠翠唱歌,翠翠被二佬傩送的歌声打动”表述错误,《边城》中的天保、傩送兄弟二人都爱上了翠翠。天保走车路(托人提亲),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傩送走马路(通过唱歌表达爱意)胜过天保。‎ E项,“正面描写了革命者夏瑜在狱中的斗争”表述错误,对夏瑜的描写属于侧面描写。‎ 故选BE。‎ ‎26.简答题 ‎(1)《红楼梦》中“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是哪个人物的判词?请结合事例简述其性格特征。‎ ‎(2)“我不是奢侈家,不是命运和自然的爱子……我穿着自己的围裙,在自己的黑暗的工厂里,做自己的工作”这段文字中的“我”指的是谁?请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1)晴雯;善良,高傲,刚直(爱憎分明),勇敢,泼辣任性。‎ ‎(2)觉新。“不是奢侈家……爱子”指觉新长孙的身份使他不能像觉民、觉慧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爱情。 “穿着围裙……做自己的工作”一指父亲临终哭诉,并将继母和弟妹托付给他,二指母亲哭诉做媳妇的气,要其为母亲争气。作为家中长子,要为父母分担沉重的痛苦和恐惧,心中产生阴影。“穿着围裙”句喻指既要工作,又要承受过于沉重的心灵痛苦、恐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名著中经典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人物、重点情节等等,还要注意积累一些名言名句,特别是能体现人物性格、命运和作品精神气质的名句。考生解析时注意联系名著情节和人物特征,按要求作答。‎ ‎(1)本题考查《红楼梦》中人物判词,考生要解读判词的意象、隐喻、象征等,思考判词关联人物是谁,有何性格特征,有何事例情节。“霁月”即“晴”,“彩云”即“雯”,说“难逢”、“易散”是隐喻她的悲惨命运,也就是画面上“水墨渤染的满纸乌云浊雾”。晴雯美丽,也是最有自尊心和人格意识的丫头,她性格刚烈直爽,被王善保家的诬告,被王夫人看成“狐狸精”,病中被撵出大观园,含冤死去。这就是判词“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天多因诽谤生”的本意。她死后贾宝玉“杜撰《芙蓉诔》”,表达了深切的怀念,即“多情公子空牵念”。‎ - 30 -‎ ‎(2)本题考查鉴赏名著中人物形象和名句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熟悉巴金《家》中觉新的形象,觉新是旧家庭中为家庭不惜牺牲自己梦想和幸福的有责任心的善良又软弱的形象,“不是命运和自然的爱子”指觉新认为自己在家中不受宠,不敢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理想;“在自己的黑暗的工厂里,做自己的工作”,指自己作为长子所承受的来自家庭的沉重负累和自己内心的恐惧无奈之感。‎ ‎【点睛】名著阅读题,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了解作家作品、国别时代、人物特征与主旨思想,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每个人的怪兽 ‎[法]波德莱尔 灰蒙蒙的天空无边无际,广袤的原野灰扑扑的,没有一块草坪,寸草不生。这儿,我遇见了几个弯着背的行人。‎ 每个人身上都驮着一个巨型怪兽,足足有一袋面粉、煤渣或者古罗马步兵的装备那么沉。‎ 那狰狞的怪兽还极不安分:它灵活有力的肌肉把人缠住,紧紧地压迫着;两只巨大无比的爪子扣住了人的胸口;庞大的头压住了重负的前额,就像一个古代士兵为了震慑敌人而佩戴的可怕头盔。我问其中一个人,他们如此这般是要到哪里去。他回答说他对此一无所知,其他人也没有头绪。然而,他们显然要去某个地方,因为他们的步伐透露了他们对行走的无法阻挡的需要。‎ 这是件奇怪的事儿!他们不仅没有对缠绕在他们脖子上、贴在他们背上的凶猛怪兽感到生气,反而把它们看做自身的一部分。这些面容,尽管疲惫不堪、严肃至极,却没有流露出丝毫的绝望。在忧郁的苍穹之下,在似天穹般孤寂的土地上,他们的脚深深地陷到尘埃里。他们继续前行,一副逆来顺受、要一辈子毫无所得地期待下去的神情。‎ 这队伍从我身边经过,没入天际,与那阴郁交融,而地球圆形的表面也避开了人们好奇的目光。‎ 有些片刻,我固执地想要弄懂这奥秘,但是很快,不可抑制的冷漠袭上心头。于是,我比那被沉甸甸的怪物压迫的人还要疲乏。‎ ‎(选自波德莱尔《世界之外的任何地方》)‎ ‎27. “行人”身上驮着的“怪兽”有什么特点?“怪兽”象征什么?‎ ‎28. 背负着“怪兽”的“行人”们有哪些矛盾的表现?‎ - 30 -‎ ‎29. 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节的内涵。‎ ‎【答案】27. 沉重,不安分,压迫和束缚着人们,驱使人们行走。人生的欲望、追求等。 ‎ ‎28. 疲惫而严肃;盲目而坚定;有所期待而逆来顺受 ‎ ‎29. 人无法真正冷静而清楚地认识、控制自己的欲望:当一个人尝试去理解和剖析自己的欲望时,他就失去了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解析】‎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并解析其深层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行人’身上驮着的‘怪兽’有什么特点?‘怪兽’象征什么”,然后浏览原文,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归纳总结。本题中,从“每个人身上都驮着一个巨型怪兽,足足有一袋面粉、煤渣或者古罗马步兵的装备那么沉”可见其:沉重;从“那狰狞的怪兽还极不安分”可见其:不安分;从“它灵活有力的肌肉把人缠住,紧紧地压迫着;两只巨大无比的爪子扣住了人的胸口;庞大的头压住了重负的前额,就像一个古代士兵为了震慑敌人而佩戴的可怕头盔”可见其:压迫和束缚着人们;“他们继续前行,一副逆来顺受、要一辈子毫无所得地期待下去的神情”可见其:驱使人们行走。从“然而,他们显然要去某个地方,因为他们的步伐透露了他们对行走的无法阻挡的需要”可见,“怪兽”的深层含义就是那些驱使人们不断向前行走的人生的欲望或追求。‎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审清题目要求“背负着‘怪兽’的‘行人’们有哪些矛盾的表现”,然后结合文章内容,找到答题区域,进行概括总结。本题中,由原文“这些面容,尽管疲惫不堪、严肃至极,却没有流露出丝毫的绝望”可见一组矛盾:疲惫而严肃;由原文“我问其中一个人,他们如此这般是要到哪里去。他回答说他对此一无所知,其他人也没有头绪。然而,他们显然要去某个地方,因为他们的步伐透露了他们对行走的无法阻挡的需要”可见一矛盾点:盲目而坚定;由原文“这些面容,尽管疲惫不堪、严肃至极,却没有流露出丝毫的绝望。在忧郁的苍穹之下,在似天穹般孤寂的土地上,他们的脚深深地陷到尘埃里。他们继续前行,一副逆来顺受、要一辈子毫无所得地期待下去的神情”可见其矛盾之处:有所期待而逆来顺受。‎ ‎【29题详解】‎ - 30 -‎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节的内涵”,然后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语段,分析该语段写的是什么,使用什么技巧,再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内涵。本题中,原文“有些片刻,我固执地想要弄懂这奥秘,但是很快,不可抑制的冷漠袭上心头”一句,可以看出:人是想清楚地认识和掌控自己的欲望的,但在此过程中,人无法做到真正冷静;而“于是,我比那被沉甸甸的怪物压迫的人还要疲乏”一句,则说明人如果尝试去理解和剖析自己的欲望,他会感觉更累,因为他就此失去了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 ‎ - 30 -‎ ‎ ‎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