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4.5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50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群”与“众”密切相关,“群”本身就有“众”或“众多”的意思。《国语·周语》讲:“人三为众。”正是由于“群”与“众”相近,所以形成了“群众”组合词,代表“许多人”“众人”。古典文献存在“群众”一词的使用现象。例如,《荀子》:“群众不能移也。”进入20世纪,“群众”与“人民”“大众”等基本同义。
先秦儒家不乏“众”的论说,某种意义上发展了一种“众论”。孔子的“众论”极富特色、涵意深刻,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特有的群众责任观念。在儒家视野中,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则主张爱众。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这其中必然包含着对民众的爱。为此,孔子对弟子提出了孝悌、谨信和泛爱众等责任伦理要求。对于孟子来说,爱众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与众同乐”他认为,“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而在“与人乐乐”中“与少乐乐”又不如“与众乐乐”。体现了爱民众的责任担当。
二则强调济众。在孔子看来,一个真正的仁者能够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如果广泛地给予人民以好处,又能接济广大的民众,不仅属于仁者,甚至就已经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孔子这里对仁的诠释,包含着对仁者爱民济众的政治道德要求。
三则倡导得众在教学过程中,孔子不但指明了“仁”为“爱人”和“知”为而且阐明了真正的智慧之人应当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对此樊迟不理解,孔子弟子子夏解释:舜汤之所以拥有天下,就在于注重从人民大众当中选贤任能,使得心存不仁不义心的人远离。“选于众”就是“得众”,就是“尊众”,体现了原始民主精神。
- 22 -
四则提倡容众。与“宽则得众”一脉相承,孔子弟子子张从人际关系角度阐明了“容众”的责任伦理。子张认为,不论一个人可交不可交都应当与之交往,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既赞美善人又同情能力差的人,显然,子张所倡导的是普遍交往准则,追求的是“尊贤容众”的责任美德。
无疑,儒家所彰显的安众、得众、济众、容众等群众责任观,由于缺乏现实经济政治基础而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成分,但它毕竟表达了对广大民众的关爱之情,对民事民疾的同情之感,对民众力量的认同之心,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摘编自涂可国《得众济众——先秦儒家关于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群”与“众”意义相近,20世纪后,“群众”与“人民”“大众”基本同义。
B.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他向弟子提出了孝悌、谨信和泛爱众等责任伦理要求。
C. 孟子认为爱众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与众同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
D. 儒家所彰显的群众责任观,表达了对广大民众的关爱之情,广为古代帝王所提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荀子》中的句子为例证明古典文献存在“群众”一词的使用现象,有、说服力。
B. 文章先阐述“群”与“众”的关系,再引入对儒家视野中为政者群众责任观的论证。
C. 文章采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分析先秦儒家关于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
D.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来论证论点,最后指出群众责任观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的“众论”极富特色、涵意深刻,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群众责任观念。
B. 舜、汤注重从人民大众当中选贤任能,注意“得众”,体现了原始的民主精神。
C. 子张觉得不论一个人可交不可交都应当与之交往,表明了子张倡导普遍交往准则。
D. “容众”与“宽则得众”一脉相承,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尊重贤人,又要能容纳众人。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看是否存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颠倒等问题,从而判断正误。题中D项,“广受古代帝王提倡”错,于文无据。根据原文“儒家所彰显的安众、得众、济众、容众等群众责任观,由于缺乏现实经济政治基础而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成分,但它毕竟表达了对广大民众的关爱之情,对民事民疾的同情之感,对民众力量的认同之心,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可知,并未提到“广受古代帝王提倡”。
- 22 -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比喻论证”错,文本论述儒家的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时摆事实讲道理,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并未运用“比喻论证”。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题中A项,“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群众责任观念”错,根据原文 “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特有的群众责任观念”可知,是“先秦儒家特有的”,并不是“中华民族特有的”。
故选A。
【点睛】此类试题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先生退兵
陈忠实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晨诵算什么?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读,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两位差官只好等着。
- 22 -
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走了。先生躲走了。”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橫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喧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成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连呜呜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待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全部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你诵一首成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22 -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
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朱先生从褡裢里掏出食物,大吃大嚼起来。张总督难为情地说:“先生这不寒碜我吗?”朱先生不以为然。吃罢喝了一杯热茶,背起褡裢告辞。张总督死拉住放:“我还想请先生留下墨宝。”朱先生又放下褡裢,执笔运腕,在宜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的娃娃体毛笔字:
脚放大,发铰短
指甲常剪兜要浅
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朱先生笑说:“我这回去姑婆坟,一路上听到孩童诵唱歌谣,抄录两句供你玩味。”说罢又背起褡裢要走。张总督先要用汽车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马驮送。朱先生说:“不宜车马喧哗”。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节)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先生帮助张总督实现了愿望,但又处处拒绝张总督,小说这样写使故事情节更曲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作者在塑造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朱先生时,主要采用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来凸显其爱读诗书、不畏权贵、勇敢、淡泊从容的性格。
C. 小说“脚放大,发铰短;指甲常剪兜要浅”的题词内容,不仅反映了民声,也表达了朱先生对革命军破除陋习、清廉为政的期望。
D. 小说中人物语言极具个性:朱先生语言多为书面语,文雅而古朴;张总督语言多为口语,直白且随意。
5. 请赏析文中划线部分的动作描写。
6. 小说选段主要写了朱先生退兵之事,但是对朱先生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小说进行分析。
【答案】4. B 5. ①用大吃大嚼的饥饿状态和事后的放松暗示朱先生任务的艰巨和压力的巨大;②文中的动作描写表现出朱先生对张总督的盛情不以为然;③体现了朱先生勇敢担当却不居功自傲的知识分子的质朴、淡泊、从容的性格。
- 22 -
6. ①从小说主题来看,小说重在突出朱先生为民请命担当精神,而如何退兵的情节,与此没有太大的关系。②从人物(关系)来看,小说重在表现朱先生与张总督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对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可以更集中地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丰富人物形象。③从艺术效果来看,对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起了留白的作用,也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题中B项,“心理描写”错。文本塑造朱先生时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如“就说我正在晨诵”“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你诵一首成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朱先生从褡裢里掏出食物,大吃大嚼起来”“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并没有涉及到对朱先生的心理的描写。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动作描写的能力。做此类题时,抓住描写中的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和主旨,从动作的特点、内容、结构、人物形象特点、思想情感等方面进行解答。划线部分,“朱先生从褡裢里掏出食物,大吃大嚼起来”中的“大吃大嚼”表明朱先生饥饿的程度,联系上文“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 也暗示出朱先生退兵之艰巨,压力之大;从“张总督难为情地说:‘先生这不寒碜我吗?’朱先生不以为然”可分析出朱先生对张总督的盛情不以为然;结合上文 “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划线句中“吃罢喝了一杯热茶,背起褡裢告辞”,朱先生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拒绝盛情款待,吃杯茶告辞,可看出朱先生“勇敢担当却不居功自傲的知识分子的质朴、淡泊、从容的性格”。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小说情节及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联系标题和主旨,从内容、情节结构(照应、铺垫)、人物形象、主题、艺术效果(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等)方面进行解答。
- 22 -
从主题上,结合文本“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朱先生笑说:‘我这回去姑婆坟,一路上听到孩童诵唱歌谣,抄录两句供你玩味’”,可知朱先生之所以去退兵,不是因为张总督的请求,而是为民请命,这是小说要突出的主题,如何退兵与主题关系不大;
从人物上,文本的重点是朱生先与张总督的关系,“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 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张总督先要用汽车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马驮送。朱先生说:‘不宜车马喧哗’”,可知重在表现朱先生与张总督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如何退兵对表现人物间的关系作用不大,不写更集中表现人物间的关系;
从艺术效果上,标题是“朱先生退兵”,读者自然会有一种心理期待,朱先生如何退兵,但文本却只字未提,就打破了阅读期待,形成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点睛】分析小说情节,可用“四指向一联系”的思考模式答题。指向小说环境:对环境的作用。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指向故事情节:对情节结构的作用。贯穿始终的线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指向人物形象: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指向小说主旨:对主旨的作用,突出主旨。一联系:联系读者思考,谈读者对此的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兄。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日:“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尔。”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进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奷党,遂失志。亦能顺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剌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 22 -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节自《唐才子传卷六·白居易》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鮮半岛古国名。
7.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B.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C.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D. 权贵有嫌其岀/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古时男子20岁称弱冠,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较年少,故称“弱”。
B. 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C. 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致政、乞骸骨等指官员辞官归家。
D. 六义,诗经学名词,指风、雅、颂、赋、比、兴。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表现手法;赋、比、兴是诗歌形式。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2 -
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直接表现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 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使他仕途不顺,也是他“放纵诗酒”的原因之一。
C.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 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并且信奉佛教和道教。
10. 把文中的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
(2)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答案】7. C 8. D 9. A
10. (1)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了一百多篇乐府诗及诗歌,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
(2)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题中,名词“位”作动词“出”的宾语,二者意义相连,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言”作“既浮华”的主语,二者意义相连,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项。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风、雅、颂是表现手法;赋、比、兴是诗歌形式”错,应为“赋、比、兴是表现手法;风、雅、颂是诗歌形式”。“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
- 22 -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风”大多数是民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A项,“直接表现”错,文中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通过他人来表现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应是“间接表现”。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题中重点词句:(1)作,写;乐府及诗百余篇,定语后置,“百余篇”作“乐府及诗”的定语,按现代汉语应放其前;规讽,讽谏;禁中,宫中。(2)朔,北;言事,进谏;见听,被采纳;除,担任。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22 -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オ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自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辦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2 -
A. 本诗为五言咏怀诗,主要描述了诗人隐居山林的生活和心态。语言清新,情趣盎然。
B. 颔联运用对比手法。“遍”表松茂鹤多,“稀”表访者稀少,两者对照写山居环境的幽静。
C. 尾联落在“归”字上,暗合其归隐之意,这与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意蕴相近。
D. 夕照满山,柴扉紧闭,炊烟袅袅,人们采莲而归,无不流露出诗人闲适喜悦之情。
12. 苏轼评价王维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结合颈联作简要赏析。
【答案】11. D 12. 颔联描绘了一幅金秋美景图: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这幅图画描写细致入微,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表现出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高洁的隐逸情怀。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D项,“柴扉紧闭”错,原文“寂寞掩柴扉”的意思是“寂寞地把篱门紧紧掩上”,可知“柴扉紧闭”表现的是寂寞之情,而不是“流露出诗人闲适喜悦之情”。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做此类题时,首先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然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 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抓住主要意象“绿竹”“红莲”,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画面“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画面呈现的氛围特点是“清新雅致”“内蕴生命的活力”;诗人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和高洁的隐逸情怀。
【点睛】鉴赏诗歌语言题着眼于诗歌描景、抒情、情景交融、推陈出新、创意出奇等几个方面出题,常见题型:结合全诗,赏析句子;分析诗句妙处型;比较鉴赏型。常见答题技巧:(1)解释该句的意思。(2)点明手法,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的景象。(3)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 22 -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用一种植物和一种动物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杜牧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后,借古讽今,画龙点睛地表明写作动机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答案】 (1). 朝菌不知晦朔 (2). 蟪蛄不知春秋 (3). 问君能有几多愁 (4).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6).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7).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8). 隔叶黄鹂空好音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晦朔”“蟪蛄”“鉴”“摧”“叶”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2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以其“四绝”的奇景和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蜚声中外,是我国旅游业的______景点。( )。1990年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继泰山之后第二个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 22 -
。黄山现有楼台、亭阁、桥梁等古代建筑一百多处,令人______。黄山现存历代摩崖石刻近三百处,篆、隶、行、楷、草诸体一应俱全。历代文人雅士在观赏美景的同时,还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的就有两万多篇(首)。美丽神奇的黄山孕育了“黄山画派”,那些隐居黄山的画家______了以黄山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山水画派,在中国画坛______。当然,黄山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它还让徽商故里、徽文化发祥地徽州因之而改名黄山市。如今的黄山市,正继往开来,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进新型工业化。“大黄山”“大旅游”,黄山市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象征性 目不暇接 创立 标新立异
B. 象征性 目不交睫 创建 独树一帜
C. 标志性 目不暇接 创立 独树一帜
D. 标志性 目不交睫 创建 标新立异
15.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黄山是秀色可餐的自然美景,还是价值连城的艺术宝库
B. 黄山不仅是秀色可餐的自然美景,还是价值连城的艺术宝库
C. 黄山不仅是价值连城的艺术宝库,还是秀色可餐的自然美景
D. 不仅黄山是价值连城的艺术宝库,还是秀色可餐的自然美景
1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黄山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黄山继泰山之后成为第二个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B. 1990年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继泰山之后的第二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C.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黄山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继泰山之后的又一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D. 1990年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继泰山之后的第二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答案】14. C 15. B 16. D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 22 -
第一处,象征性:指某事或某物具有象征意义。 象征,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标志性:就是起到标志作用的。句中强调黄山是我国旅游业起标志作用的景点,应选“标志性”;
第二处,目不暇接:指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句中形容“黄山现有楼台、亭阁、桥梁等古代建筑”数量众多,应选“目不暇接”;
第三处,创立:指首先建立;开始建立。创建:建造;建立。句中强调隐居黄山的画家首先建立山水画派,应选“创立”;
第四处,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独树一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句中形容的是“那些隐居黄山的画家”,应选“独树一帜”。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有效的答题技巧: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题中,根据上文“黄山以其‘四绝’的奇景和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蜚声中外”,括号内的句子的主语是“黄山”,应放在关联词语“不仅……还是……”的前面,排除AD;“不仅……还是……”表递进关系,应先“自然美景”后“艺术宝库”,排除C项。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要仔细琢磨,推敲。题中,根据上下文“黄山以其‘四绝’的奇景和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蜚声中外”“黄山现有楼台、亭阁、桥梁等古代建筑一百多处”,可知“黄山“是主语,排除AC;“1990年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中“其”与“黄山”语意重复,排除B项。
故选D。
- 22 -
【点睛】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7.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 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B. 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C. 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大明白,特去信垂询。
D. 你身为师傅的入室弟子,却做出这等有损颜面的事情,真是忝列门墙。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题中A选项,“高足”错,“高足”犹言高才,敬词。后常用为称呼别人的学生,句中形容“我们”,不合语境;
C项,“垂询”错,“垂询”为敬语,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的询问,句中形容“我”,不合语境;
D项,“忝列门墙”错,“忝列门墙”为谦辞,“忝”表示自己位列其中会让余者蒙羞。该词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句中形容“你”,不合语境。
故选B。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 22 -
近日,国内外教育系统开始把AI打分应用在作文打分上,仅国内就已经有超过1.2亿人次被AI批改过作文。这引发了人们一连串的质疑。他们认为,学生用心去写的每一篇文章却被没有感情的机器去评阅,其中的错别字、语法、句式可能会被死板地点评出来,学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该如何评判?
这种认识有一定道理,却可谓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据了解,目前AI改作文,主要运用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写作者上。众所用知,作文批改的人力成本非常高,不仅费时,而且对批改者专业素养有要求,而致力于学习外语的人工智能批改不仅及时、成本低廉,而且可以得到持续的、积极的反馈,对于外语学习者有很大的帮助,而这种批改没有地理空间的限制,被批改作业的人可能散布于各地,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1)请给上述新闻拟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2)针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情况,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80个字。
【答案】(1)示例:AI作文打分引争议
(2)示例:要正确看待AI作文打分技术。虽然它可能无法完全准确评判学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但它对语言初学者而言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不要急于否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给新闻拟写标题,要注意从人物(事物)、事件、结果、态度倾向等方面考虑,注意字数限制。对新闻的内容进行评论,要紧扣原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向,也可结合社会现实进行合理分析。
这段新闻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段主要说国内外教育系统开始把AI打分应用在作文打分上,并引发人们的质疑;第二段主要在说AI改作文的“利”。由此可知,整个新闻所说话题是“AI作文打分”,依据上段下段中“AI作文打分”的不同议论,可知整个新闻在说“AI作文打分引争议”,这是新闻的主题也可作为新闻的题目。
对“AI作文打分”进行评价,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肯定的原因有:主要运用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写作者上;作文批改的人力成本非常高,不仅费时,而且对批改者专业素养有要求;而致力于学习外语的人工智能批改不仅及时、成本低廉,而且可以得到持续的、积极的反馈。对“AI作文打分”进行评价进行否定,否定的原因:学生用心去写的每一篇文章却被没有感情的机器去评阅,学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该如何评判。
进行肯定示例:“AI作文打分”主要运用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写作者上,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因为作文批改的人力成本高,而“AI作文打分”不仅及时、成本低廉,还具有方便迅捷的特点。
进行否定的示例:“AI作文打分”具有很多弊端,因为文章是人的情感的表达,它不是公式,不是语法,更不是死板的教条,如果用冰冷的仪器去衡量有血有肉的文章,实在是不可取。
- 22 -
19.校园是春光明媚的花园,老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但园中也会有荆棘泥泞。这是电影《少年的你》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之一。结合下面漫画,联系现实,请从三个方面谈谈我们应如何应对校园欺凌事件。要求:条理清晰,语言简明、准确。
【答案】(1)司法方面,国家应重视校园暴力问题,加强打击力度。(2)学校方面,教师要切实肩负起教育管理的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校园暴力。(3)家庭方面,父母给予孩子更多家庭关爱、注重和孩子的沟通与交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准确及图文转换的能力。此题属于分析漫画,审题题干要求,如本题“请从三个方面谈谈我们应如何应对校园欺凌事件”,要抓住漫画的构图要素,理解要素的寓意,联系现实生活,把握漫画的创作意图。漫画中画有一个学生意欲欺凌另一个学生,被三只手臂拦住,手臂上分别写着“司法的刚性”“老师的坚定”“父母的关心”,这三句话就是本题解答的三个角度,“司法的刚性”可分析出“司法方面,国家应重视校园暴力问题,加强打击力度”,“老师的坚定”可分析出“学校方面,教师要切实肩负起教育管理的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校园暴力”,“父母的关心”可分析出“家庭方面,父母给予孩子更多家庭关爱、注重和孩子的沟通与交流”。
【点睛】分析漫画的题目主要有概括画面的内容,分析漫画的寓意,给漫画添加标题和解说词等题目,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漫画的劝诫意义,劝诫意义要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获取。
四、写作(60分)
20.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习近平
读一本好书,就似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上述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 22 -
要求:①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愿君多涉猎,此物最风雅
书籍是人类数百年来无数聪明才智的载体,它记录着人类记几十年的知识教训。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书卷也日益繁多。当我们面对如排山倒海般袭来的“书山书海”,不禁会想,我们为什么读书。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为生存,为了考学,拼命的读书,有人甚至说书籍是生计的敲门砖,有了事业即可不要书。对于这一观点,我不敢苟同,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读书之妙,妙不可言,愿愿君多涉猎,此物最风雅。
读书让人获得知识。
我们从小到大所读的教科书目的也大于此。它让获得丰富的知识,获得渊博的学识,也让人们得到学位和工作,这些无足轻重的“副产品”。这一层的读书只是为了生活和学识。不可否认,知识的获得也是十分重要,毕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吗?
读书让人提高修养
阅读一本好书,正如同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谈话,“他”的语言中无不闪烁智慧的火花,无不传答着高尚的修养,从一本书中学到的修养,提高的品格,远比在生活磨砺中体会的深刻,体会的彻底。正如林语堂所说的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了风味,他在写作中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看此间潜移默化的“味”,不正是在读书中体味的素养吗?
读书让人开阔视野。
人生活的范围有限,限制于空间与时间的连锁中,当他只能同身边的交谈,他的认识是肤浅的,他的学识是简陋的。但当他打开一本书,时间,空间便再不能限制于他,他可以坐在家中看到世界各地,品味古今中外,他可以体会古战场上“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宏大,可以体会大草原上“风吹草地牛羊”的生机;可以体会黄昏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忧;可以体会“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欢喜。在书中人可以翱翔于智慧的天空,他的视野也不会只存在于一省,一市,一县,一国而是整个宇宙。这也许是读书所换来的乐趣吧。
- 22 -
读书让人明白事理。
韩愈曾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或?”我想最大的疑虑也莫过于不明事理吧,读书里的名人,也许刚好可以找到答案,看世界名人的作人处事,从中可以学到许多方法,对于明白事理,应是非常重要的吧。
在书籍中品味知识的博大精神。在书籍中培养修养的文雅得体,在书籍中开拓视野看大千世界,在书籍中学做人处事的方法道理。这也许是读书的真正目的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由四则句言组成,要求理解每则名言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关联,“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的意思是“读书来修身,应该以学习为最首要的任务,而如果要教授学问,则应该以书本上的知识为根本。通俗的说,即为:修养品行从学习开始,学习以读书为根本”,突出读书是人的根本;“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突出读书在精神方面的作用;“读一本好书,就似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突出读书在人格方面的作用;“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突出书籍为人类提供了很多的知识和经验。综合来看,这四则名言都在谈读书的重要性,可以以此为立意。
【立意】1、我们要多读书
2、读书帮我们打开进入世界的大门
3、读书是修身养性的根本
4、读书涵养人的精气神
5、读书是走向高尚的最好途径
【素材】1、每有闲暇总是以书籍为伴。读书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性情,提高修养,增加生活的情趣。孟德斯鸠说过,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读书是一种享受,这是不喜欢读书的人所体会不到的。每当与书中的故事人物结为一体时,就仿佛是融入到了书中,成为了书中的一个人物,会因为他的胜利而喜眉笑眼,也会因为他的错误决定而感到闷闷不乐,甚至逢人就提。
2
- 22 -
、在老舍的《骆驼祥子》中我感悟到了旧社会的黑暗,祥子的努力,虽然祥子一直在与困难作斗争,但是个人力量太弱,无法与被玷污了的社会相抗衡。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我被保尔的坚强而感动,又为当时俄国的黑暗势力而感到愤慨。保尔为了祖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曾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是他那钢铁般的意志毫未动摇。
3、曾经有人说过:“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灵魂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读书就是一次旅行,漫步于塞外大漠中,看王维点燃的那一柱孤烟笔直入天,欣赏“长河落日圆”的动人画卷,令人流连忘返。天空中,雁去衡阳,大漠边是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报国思乡之情。军营中羌管悠悠,倾诉思乡之情。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感动至深。
【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愿君多涉猎,此物最风雅”这一中心论点从“读书让人获得知识”“读书让人提高修养”“读书让人开阔视野”“读书让人明白事理”四个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选准角度进行立意。
- 22 -
- 22 -
相关文档
- 北京市西城区第四中学2019-2020学2021-06-0828页
- 【语文】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2019-22021-06-0815页
-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高级中学2019-2022021-06-0827页
- 【语文】江苏省无锡市2019-2020学2021-06-0816页
- 山东省潍坊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2021-06-0826页
-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海安市2019-22021-06-0826页
-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9-2022021-06-0826页
-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2021-06-0826页
- 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2021-06-0824页
-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2019-22021-06-08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