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4.00 KB
  • 2021-06-08 发布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武昌区2020届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0页,22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最先注意到了“亚细亚的”这一概念。他认为马克思所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社会经济形态演变的几个时代”,其中的“亚细亚的”,指的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经济发展类型,与西方的“古代的”“封建的”类型并存。但与此不同,1938年斯大林明确指出:“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源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该观点成为了官方的权威话语。在这种划分中,马克思的“亚细亚的”被去掉了,东方与西方被合为一谈。‎ 中国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论证承接于苏联。由于相关著作翻译的不足,人们无法全面了解马克思的看法。再加上一些历史原因,使得许多人都相信“五阶段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一定要在“五阶段”的概念序列中解释东方社会;中国若没有经过西方式的前四步而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就有所“缺陷”,甚至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因此,中国早期关于东方社会“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主流理解,是在斯大林思路的延长线上进行的。如郭沫若在1936年说,“亚细亚的”是奴隶制以前的原始阶段。他把“亚细亚的”作为最初的形态,放在了人类社会单线发展的链条上。胡秋原则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指的就是东方封建社会。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与“五阶段论”头三段对位解释的思路与观点,长期以来都是学界的主流。其中的争论,大多围绕“亚细亚的”到底属于哪个阶段而展开,本质上都没有跳出“五阶段”的固定思路。‎ - 28 -‎ 直到1990年后,随着中国改革的实践、马克思译著的面世,和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相关讨论终于摆脱了此前的束缚。阅读《经济学手稿》,结合史实便可发现,马克思的“亚细亚的”社会,不符合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的严格定义:它存在阶级划分,因而不原始;奴隶数量少且不主要从事生产,因而非奴隶制;建立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因而不封建。我们终于得以澄清了一个观念:“亚细亚的”是马克思针对资产阶级社会之前的东方国家,专门提出的一个与西方社会发展诸类型并列共存的概念。“亚细亚的”或“亚细亚生产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形态,就含有对社会性质、类型的判断,不必也不能再用“原始社会”等概念对位解释。‎ 我国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探讨,不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史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东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时代局限,以往的论争者对“东方学”的理论自觉不足,未能从东方社会理论的层面理解马克思的论述。东方学的特点,是将世界分析为“东方—西方”二元,从而意识到东方与西方的差异、对服。否则就只能把“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无差别的、抽象的“人类社会”共同演进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现在,我们以“东方学”检视这段历史,将能启发今后我国如何调整研究思路,从人类社会“共通规律”论转向马克思“亚细亚的”特色论,去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亚细亚”的、东方的特性,并以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为中心,实事求是地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 ‎(摘编自王向远《中国理论东方学与“亚细亚生产方式”七十年定位定性之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亚细亚的”概念阐释与90年后我国澄清的观念相近。‎ B. 郭沫若与胡秋原的观点是片面的,辩证地综合二者,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C. 有了完整而严谨的翻译著作,我国学者就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 D. 从“共通规律”论转向“亚细亚”特色论,证明人类社会不存在共通规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完成了一次严谨的驳论,无论在逻辑上还是时间线上都是顺次层进的。‎ B. 文章论据简洁多样,既有外国人物的不同观点,也有我国学界的代表声音。‎ C. 文章观点前后照应,比如后文对“亚细亚的”观点的澄清在首段便有铺垫。‎ D. 文章末段的意图在于总结全文论证所得到的观点,并对其加以确认和强调。‎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斯大林权威观念催生了郭沫若等学者的错误认识,使得我国对马克思“亚细亚的”这一概念的认识走了不少弯路。‎ B. 根据马克思对“亚细亚的"这+概念的阐释可以推断出“亚细亚的”是列于“五阶段”之外的第六种社会形态。‎ - 28 -‎ C. 钱理群、朱庆之提倡治学要直面原始文献,“老老实实读原典”。其合理性在本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也有所体现。‎ D. 中国作为东方国家,若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便应吸取苏联和本国的历史教训,培养“东方学”的理论自觉。‎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B项,“辩证地综合二者,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错误,根据原文郭沫若与胡秋原的观点都是片面的,即使将其辩证地综合理解也无法得出科学的认识。‎ C项,“有了完整而严谨的翻译著作,我国学者就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错误,对“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的条件理解片面,原文“直到1990年后,随着中国改革的实践、马克思译著的面世,和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相关讨论终于摆脱了此前的束缚”。‎ D项,“……证明人类社会不存在共通规律”错误,原文并未全然否定人类社会发展目前共通规律的存在。‎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总结全文论证所得到的观点,并对其加以确认和强调”错误,文中提出“东方学”不仅承继前文,也为最终提出“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张目,而非简单的确认和强调前文观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 28 -‎ B项,“可以推断出‘亚细亚的’是列于‘五阶段’之外的第六种社会形态”错误,不是“五阶段”之外的第六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经济发展类型 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基础设施,由密码学、分布式通讯、分布式计算等组成,并不是全新技术。”百度金融区块链负责人李丰说。区块链用集成算法和技术的信任来建立机制,改变了传统的依赖中心节点的信息验证模式.基于这种特性,人们可以构建在没有中介辅助下多个参与方之间的资产交易、价值传递的网络,通过建立执行智能合约,推动契约关系和规则的维护和履行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专家介绍,区块链可以通俗地被理解为一个分布式的公共账本:这个账本由各个区块连成一个链条。在传统记账系统中,记账权掌握在中心服务器手中。而在区块链这个“账本”上,链条上的每一个点都能在上面记录信息,构成点对点的记账系统。因此,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技术。更关键的是,由于以密码学的方法加密,区块链上的数据不能被篡改,保证了信息的可信度真实性。‎ ‎(摘编自刘保奇《潮水退去,区块链新时代正在到来》,人民网2019年12月5日)‎ 材料二:‎ 早在国务院2016年印发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中国就将区块链技术列为战略性前沿技术。中央政治局10月24日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明确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 28 -‎ 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认为,中国企业更多是以促进区块链和实体经济的有效融合为方向,相比其他国家推动了更多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落地。根据全球知识产权产业科技媒体发布的2019年全球区块链企业发明专利排行榜,入榜前100名企业中,中国占比63%,美国占比19%,日本占比7%;而在前10名中,中国就已占7席。从从业者数量和市场认知来讲,中国在区块链领域拥有良好基础。根据IDC研究,2018年中国区块链的市场支出规模达到1.6亿美元,预计这一强劲增长态势将在未来三年延续。到2022年,预计该市场的支出规模将达到16.7亿美元,2017至2022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80%。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区块链技术将会“多点开花、加速推进”,在各行各业中实现突破。‎ ‎(摘编自叶子《区块链,“链”向未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网络匿名和去中心化会给区块链监管带来挑战。当前,以全球而论,尽管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区块链的巨大潜力,但在监管层面还是偏保守的居多。相较而言,当下国内对区块链的态度,正努力让中国在区块链领域走在理论最前沿、占据创新制高点、取得产业新优势。中国人民大学大数据区块链与监管科技实验室主任杨东强调:“对区块链进行监管需要打破传统,采取一些新型方式。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以链治链’,也就是建立起,‘法链’,借助区块链技术来对区块链行业进行监管。”以区块链技术为依托的监管科技,可以构建内嵌型的、技术辅助型的,解决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并考虑技术自身特性的有机监管路径。‎ 区块链技术仍然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除了监管因素,区块链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也面临着标准不统一、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挑战。FT生态发起人张健提到,区块链技术的落地应用,无其是在通证经济的实践中,常遇到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比如现有的公链并不是很适合一些场景等等,“我们作为从业者,有责任逐步完善这些基础设施”。‎ ‎(摘编自李国辉等《区块链从“泥沙俱下”到“正本清源”》,《金融时报》)‎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B. ‎ C. ‎ D. ‎ - 28 -‎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和数据率,具有去中心化、区块多点互通以及数据不可篡改等特性,有利于人们建立信任与合作。‎ B. 随着技术发展,区块链可能在未来被应用到各个领域,目前中国已有超过一半的科技企业敏锐地感知其中的商机并申请了专利。‎ C. 区块链作为我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已具备一定技术产业发展基础,且市场支出规模将在未来三年呈强劲增长态势。‎ D. “以链治链”将区块链技术用于监管而非将监管者排除在技术之外,有助于提高监管有效性,显示了中国在区块链领域的认识水平。‎ ‎6. 请结合材料,概括我国区块链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答案】4. D 5. B ‎ ‎6. 参考答案:①国家决策层高度重视,有政策引导与支持②企业积极促进区块链和实体经济的有效融合,推动了更多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落地。③从业者数量和市场认知拥有良好基础。④区块链产业市场目前呈强劲增长态势且将在未来三年延续。⑤监管意识强,理论处于最前沿,占据了创新制高点。‎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项,“……中心服务器分配各节点记账权”错误,原文“在传统记账系统中,记账权掌握在中心服务器手中”可知,“分配”错误,中心服务器完全掌控记账权。‎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 28 -‎ B项,“目前中国已有超过一半的科技企业敏锐地感知到其中的商机并申请了专利”错误,材料二为“入榜前100名企业中,中国占比63%”。‎ 故选B。‎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早在国务院2016年印发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中国就将区块链技术列为战略性前沿技术。中央政治局10月24日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明确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可知国家决策层高度重视,有政策引导与支持;“中国企业更多是以促进区块链和实体经济的有效融合为方向,相比其他国家推动了更多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落地”,可知企业积极促进区块链和实体经济的有效融合,推动了更多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落地;“从从业者数量和市场认知来讲,中国在区块链领域拥有良好基础”,可知从业者数量和市场认知拥有良好基础;“根据IDC研究,2018年中国区块链的市场支出规模达到1.6亿美元,预计这一强劲增长态势将在未来三年延续”,可知区块链产业市场目前呈强劲增长态势且将在未来三年延续;“相较而言,当下国内对区块链的态度,正努力让中国在区块链领域走在理论最前沿、占据创新制高点、取得产业新优势”“对区块链进行监管需要打破传统,采取一些新型方式。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以链治链’,也就是建立起,‘法链’,借助区块链技术来对区块链行业进行监管。”可知监管意识强,理论处于最前沿,占据了创新制高点。‎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上的后窗口 秦岭 - 28 -‎ 看天,是看云哩;看云,是看水哩;看水,那才真格是看自个儿的日子哩。你可以不懂天,但不能不懂后窗口。“天上的后窗口”村里的老话了。‎ 天不会告诉你啥时来云下雨,但后窗口能让你晓得水在哪里。从后窗口不光能俯瞰到不远处的水爷庙,还能眺望到咱尖山村所有的边边角角,据我大讲,当年我祖爷爷盖土坯楼时专门开了这个后窗口,那想法如今听起来有点像遥远的传说:看水。每天鸡叫头遍,我大就早早守在后窗口,居高临下,指引全村人寻找水源。说是找水,和游击队打仗一个路数。你要找水,只能选择没人挑水的路,这样才有可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真格慢不得的,懂半拍,娃屁蛋大的几碗水就会被先期到达的人掏个精光,更何况,满山饥渴的黄羊、狐狸、野狼也要靠水过日子呢。‎ 咱尖山供奉的是水爷。前往水爷庙添水的男女老少一年到头络绎不绝,无论天旱到啥地步,水爷庙里的木桶总是满着水的。‎ 木桶的命运掉个儿,完全和自来水进村有关。自来水是十几年前从二十里开外的前川里一站、一站,又一站引上山的,带来“一水定乾坤”的变化。至于咋变的,我咋表述也比不过报纸上的说道,比如土路变沥青路、农民工返乡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农家乐”吸引城里人什么的。‎ 尖山人的钱多了,谁能想到火气也会跟着来呢?先是水爷庙断了香火和供奉,进庙添水的人越来越少,木桶没几天就耗成了瞎子。“人是不进了,猪呀鸡呀狗呀的倒是进了,又是拱又屙的。后来,人们的愤怒转移得更加具体,开始无比夸张地斧劈自家扁担,然后塞进灶火门儿。泛潮的木桶不能当柴烧,就大卸八件,塞进炕洞化成了碳。‎ 不记得哪年的事儿,水爷庙的木桶不翼而飞。谁还愿意记得呢?你不下手,自有人下手。你不当这个贼,有人当。不!不是当贼,是为民除害。‎ 谁说我就是省油的灯哩?可我刚刚对着我家的木桶举起斧头。我大却疯子一样扑过来:“你敢?”我大夺过木桶,一声不吭,径直拎着木桶往院外走,原以为我大要把木桶像杂物一样储存起来,可他偏偏把木桶恭恭敬敬地摆在了后窗台。他从此天天都给木桶添水。完全是给水爷庙里的木桶添水的那一套,唯一的区别是:当年是集体行为,如今是个人主张。‎ 他几乎每天都要颤巍巍爬几趟阁楼;我原以为是为了瞅木桶,后来发现他的目光常常穿过木桶之间,俯瞰整个村子。嘴里念念有词:“好!张长球家的砖楼盖到了三层,还建了个车棚。”‎ ‎“我天!牛岁年家的‘农家乐’门口停了那么多城里人的小轿车,看来昨夜都没有走。”‎ - 28 -‎ 听得我耳垂子直发烫。早些年咱村像我这样一茬人都外出打工挣钱,只有我围着承包地转圈圈,说穿了在等我大的水保员位子。可我万万没有想到,自来水如此之快地让尖山人有了新活法儿,家家户户的日子齐刷刷从我头顶跨了过去。‎ 二月二龙抬头前一天,全村突然停水,一小时,两小时,半天,一天……全村几百个水龙头仍然是干窟窿。为了查明原因,村长和牛老板亲自到乡上请来了技术员,从水泵机房到地下管网查了个底朝天,愣是找不到原因。‎ ‎“去,上楼,添水”我大把大瓷碗递给我。‎ 我只好硬着头皮,端空碗上楼.站在后窗口,我发现了许多村民都不约而同地朝后窗口眺望,那眼神既熟悉又陌生。木桶里的水已经耗下去足有一寸半,水面在日头的照射下,浮泛着一层莫名其妙的如纱似雾的水气。尖山的水,仿佛都在这里了。木桶像刚刚自天而降似的,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 我一时手足无措,逃离似的从楼上溜下来。空碗忘了带,留在了后窗口。‎ 龙抬头的当天,我大给村民们说:“给水爷跪一次吧!‎ 还用跪……可真的齐刷刷跪了。这是多年来全村人面对水爷庙的第一次下跪。这一跪,当天半夜就来水了;这一跪,跪出了一个节约用水的文明示范村。‎ 这事够诡异的。下跪的当天晚上,有人曾亲眼瞅见牛老板扛着只有我大才使用的工具包。是不是贼喊捉贼,没人敢去证实。龙抬头,千百年的风俗了,你敢证实个啥?‎ 木桶是我亲手扔掉的,我选择夜色做掩护,不光防我大,也有遮羞的意思。‎ 我至今清晰记得扔掉木桶的过程。夜幕下,我做了一个深呼吸,憋足劲儿,抡圆胳膊。“嗖——嗖——”,两个木桶在夜空里划出悲壮而阴暗的弧线,飞了出去。‎ 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的勾当,第二天就被我大察觉了。‎ 拐棍刚刚举过头顶,我大的身子晃了晃,就要倒下了。我赶紧抢前扶住,就连声保证:“放心,我马上找回来。”晚上,我空手而归。“大,我进沟里找了好几遍,木桶早就不见了。”我准备了十足的理由,“保不准被野物叼去垫窝了。”我大瞅了我一眼,一言不发。我大又瞅了我第二眼,仍然没有吭声。这样的态度到底是妥协呢,还是就此罢了?我说不准。‎ 高高的后窗口变得空空荡荡,敞亮了许多.朝外望去,水爷庙重修工程有了新进展,最热闹的仍然要数那几家“农家乐”,楼上楼下,亭里亭外,一些衣着时尚的男男女女又说又笑,歌声不断。我习惯了这样的场合,可这一切从后窗口望下去。却让我坐卧不宁。‎ - 28 -‎ 我大却突然躺倒在了炕上。他是被谁家的宠物狗玩上了。给我大买来了药膏,他非得自己擦抹,死活不让别人插手。前半夜,我不敢合眼,隔墙窥听那边的动静。后半夜还是迷迷瞪瞪睡着了,可一个恶梦又把我吓醒,我梦见全村的自来水突然就没了,苦水沟里的那点稠泥水,又成了比油还金贵的宝贝。梦醒时分,起身去堂屋探望究竟,发现我大呼噜声声,他的梦话仍然是老一套:“走苦水沟那条路吧!不那条路有人哩,你看那扁担闪的,你看那木桶晃……”也是绝了,两代人,梦啥不好,偏偏就同时梦到了苦水沟。‎ 他临终前最关键的遗言却是说给牛老板的:“水……水……水保员这个差事,还是你捎带上干……”‎ 天照样是旱天,可木桶里的水从来没有断过。添水的除了我和我女人,还有儿子。牛岁年有时来我家串门,也会端水上楼。每次不忘提醒:“大瓷碗在哪里?我要用它添水。”‎ 那天——我指水爷的塑像即将完工那天,所有人的眼神都慢慢变得错愕起来,连工匠们也歇了手,面面相觑。大家的目光时而聚焦在水爷塑像的脸上,时而又眺望我家的后窗口。苍天旷远,万里无云。后窗口就像真的在天上一样,那里的两只木桶,平静而安详.‎ 我也惊得目瞪口呆,水爷的那张脸,咋那么像我大哩!‎ 时至今日,没人敢用自个儿的嘴说出这个真相。‎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8年第15期,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夜幕下,我背着我大把两个“木桶”扔了出去,从“我”扔桶的行为可以看出,我的内心也对现代式的生活充满向往,也希望能够“盖砖楼,盖车棚”这是“我”对“我大”固守传统的不满和反抗。‎ B. “我习惯了这样的场合,可这一切从后窗口望下去,却让我坐卧不宁。”从“我坐卧不宁”的心绪可以看出“我”对“我大”的怒惧,害怕他的责骂,担心“我大”对“我”丢桶的行为纠缠不休。‎ C. 小说读起来有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与小说取材于农村生活,多处运用地域方言外有密切关系,如“娃屁蛋大”这样的俚俗之词,“我大”这样的地域特色称呼,让乡土气息从字里行间自然扑面而来。‎ D. “我大”死后,人们却无意识地把对水的崇拜转移到了已经过世的“我大”那里,“我大”由此成为村民对水的心灵寄托。一生为村民求水的“我大”,最终活在了尖山村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基因里。‎ ‎8. “天上的后窗口”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9. 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许多传统事物与小说中的水爷庙一样面临着被冷落甚至被废弃的命运,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认识。‎ ‎【答案】7. B 8. ①“天 - 28 -‎ 上的后窗口”点明了“后窗口”所处位置之高,是指引人们寻找到水源的制高点。同时又与“地上的水爷庙”遥相呼应。②“天上的后窗口”以小见大,它是关照尖山村社会变迁的一个视角,从此思考经济发展进程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③“天上的后窗口”象征着“我大”由“人”到“神”的变化,水爷最终被塑造成了“我大”的形象,表现了对“我大”的敬畏,实质上是村民们对大自然的敬畏。 ‎ ‎9. 参考示例一:对于纯粹代表落后腐朽糟粕的事物应该坚决废弃和批判。比如北京朝阳区高碑店村孝悌园内“二十四孝”石雕引发争议一事,都2019年了,还原封不动地宣扬“埋儿奉母”这类封建愚孝内容。这放在现代社会已经是严重的刑事犯罪,与当今世界通行的价值观格格不入,不符合人性,不符合时代潮流,不具备法治精神,是传统文化中丑陋狰狞的部分。对于这种被扫入历史垃圾堆的糟粕沉渣泛起必须坚决抵制。‎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可以看出‘我’对‘我大’的怒惧,害怕他的责骂,担心‘我大’对‘我’丢桶的行为纠缠不休”错误,“坐卧不安”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向往的矛盾心理的体现。‎ 故选B。‎ ‎【8题详解】‎ - 28 -‎ 此题考查标题含义及个性化阅读探究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小说的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天上的后窗口”作为小说的标题因为这是是指引人们寻找到水源的制高点。小说以乡村摆脱缺水困境走向致富这一历史性变化为背景,深刻揭示了乡民们内心更为复杂的纠结与困惑:富裕,是否意味着乡村文明的全面进步?“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这是中国农民生存与命运的根本现实。缺水时代的“我”祖爷爷为了给村民们提供一个可供找水的“瞭望塔”,不惜在“高如天上”的阁楼上开了一个后窗口,由“我大”守在后窗口引导村民找水。这个后窗口既和村口象征着农耕文化的水爷庙遥相呼应,同时也承载了水爷庙无法替代的现实功能,它的象征性、寓言性和神秘性深入乡民骨髓,几近成为乡民对水、对命运、对日子的精神图腾。但是,当“自来水进村”给乡村带来“千年等一回”的巨变之后,“后窗口”再也无人问津,只有“我大”一以贯之地坚守在后窗口,在冷静地观察着全村“农家乐”的兴起,同时坚持给木桶“添水”。他昔日“水爷”般的光环如今一文不值,他对水的祭祀、守候被讥笑为迂腐、陈旧、保守、落后。村中经历了断水之后,水,重新成为乡民的精神图腾和时代文明的象征,乃至于人们重修水爷庙时,工匠们把早已忘却的“水爷”形象,集体无意识地塑造成了“我大”的模样。应该说,“天上的后窗口”和水爷庙,二者具有对等功能,“我大”是人间“神”,水爷是“天上人”,这实质上是村民们对大自然的敬畏。‎ ‎【9题详解】‎ 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思路是:首先明确提出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层思考,分条作答。中国农耕文明的衰与兴、败与荣、旧与新,构成了中国乡村历史的丰富性,但当下许多作家喜好揪住乡村表面的底层叙事不放,这是很多乡土叙事在内涵与精神层面不够饱满的主要原因。《天上的后窗口》之所以独树一帜,不光因为作者写了底层与改变、落后与发展,更因为作者用开阔的、成熟的历史观解密了乡村文明进程。“我大”属于鲁迅所说的“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他身上聚集着中国传统农民可贵的道德标识、灵魂底色和社会经验,他代表了中国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的温度、厚度和深度,他用自己的坚韧和坚持战胜了发展时代的狂妄、浮躁、遗忘和堕落,入木三分地反映了这个时代中国乡村的迷茫、渴望与愿景。当然应该辩证的来看,传统的精华应该继承,比如珍惜水资源就应该世代相传;比如一些糟粕就应该摒弃,比如愚孝。‎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骞,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 28 -‎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单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曰:“若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译,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汊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明年,骞为卫尉,与李将军俱出右北平击匈奴,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是后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言曰:“臣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匈奴西边小国也。蛮夷俗贪汉财物,今诚以此时而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鸟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使,使遗之他旁国。骞因分遣副使使诸旁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骞还到,拜为大行,列于九卿。岁余,卒。其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摘编自《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B. 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C. 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D. 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8 -‎ A. 建元,开国后第一次建立年号。年号是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刘彻首创,“建元”就是汉武帝开国后采用的第一个年号。‎ B. 郎,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汉朝制度,凡职位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举子弟一人做郎官。‎ C. 节,又称“符节”“节杖”。古代大臣出使时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如冯唐便能“持节云中”。‎ D. 外臣,古代诸侯国的士大夫对别国君主的自称;也可指藩属、属国,文中即是指归附汉朝的少数民族部落或政权。‎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骞忠于汉朝,坚贞不屈。他主动响应汉朝招募,在出使联络月氏途中被匈奴扣留十多年,匈奴为他娶妻生子,但他始终不忘故国,-直持有汉朝的符节。‎ B. 张骞机智勇敢,完成使命。趁看管放松之机,他逃出甸奴后到达大宛,又在大宛、康居的帮助下辗转来到月氏,把汉朝的意图告知月氏,可惜月氏已无意报仇。‎ C. 张骞历尽艰险,坚韧顽强。他穿过匈奴控制区去联络月氏,往返途中两次被匈奴扣留,危急穷困时靠亲自射猎禽兽为食,出发时百余人,最终只有两人回到汉朝。‎ D. 张骞富有远见,颇受信任。他向汉武帝提出联络乌孙、大夏等国牵制匈奴削弱其实力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后,汉朝派张骞多带副使广泛联络西域各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 ‎(2)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 ‎【答案】10. B 11. A 12. C ‎ ‎13. (1)(我)替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阻隔道路。现在逃出来了,希望大王派人给我做向导并护送我(到月氏去)。‎ ‎(2)张骞和乌孙派出的几十名使者,带来几十匹马回复和答谢汉朝,顺便让他们窥探汉朝的情况,了解汉朝的广大。‎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 28 -‎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月氏部落逃走后常常怨恨仇视匈奴,(却)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攻打匈奴。汉朝正想消灭匈奴,听说这个消息,于是想和月氏互通使节。(出使月氏)沿途必须经过匈奴,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 ‎“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匈奴”是“怨仇”的对象,之后断开,排除AC;‎ ‎“道必更匈奴中”,句意为“沿途必须经过匈奴”,“匈奴”之后断开,排除AD。‎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A项,“……就是汉武帝开国后采用的第一个年号”错误,汉武帝并未开国。‎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C项,“亲自射猎禽兽为食”错误,原文是“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 “而为匈奴所闭道”,被动句,却被匈奴阻隔道路;“唯”,希望;“导”做向导。(2)“报谢”,答谢;“因”,趁机;“窥”,窥探。‎ - 28 -‎ ‎【点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张骞,建元年间担任郎官。当时汉武帝询问匈奴投降汉朝的人,(投降者)都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月氏部落逃走后常常怨恨仇视匈奴,(却)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攻打匈奴。汉朝正想消灭匈奴,听说这个消息,于是想和月氏互通使节。(出使月氏)沿途必须经过匈奴,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响应招募,出使月氏,与堂邑父一起从陇西出发。经过匈奴时,匈奴人抓获了他们,单于把张骞扣留了十多年,给他娶了妻子,还生了儿子,但是张骞手持汉朝的符节,始终没有丢失。张骞留居匈奴,(匈奴对他的看管)逐渐宽松,张骞于是和他的随从逃向月氏,向西逃走了几十天,到达大宛。大宛听说汉朝财物富饶,早想与汉朝沟通,却没有机会,见到张骞后,很高兴,问道:“你想到哪里去?”张骞曰:“(我)替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阻隔道路。现在逃出来了,希望大王派人给我做向导并护送我(到月氏去).如果能够到达(月氏),我们回到汉朝后,汉朝赠送给大王的财物是用言语说不尽的。”大宛认为张骞说的话是真实的,就打发张骞出发,并给他派了向导和翻译,到达康居,康居又把他转送到大月氏。大月氏王已被匈奴杀死,(大月氏)又立了太子当国王,已经征服了大夏,并在这里居住下来。(这地方)土地肥沃富饶,很少有敌人侵犯,月氏人又认为自已距离汉朝很远,根本没有向匈奴报仇的想法。张骞在月氏住了一年多,(准备)回来,打算通过羌人居住的地区回到汉朝,又一次被匈奴抓住了。他在匈奴住了一年多,单于死了,(匈奴)国内大乱,张骞与所娶的匈奴妻子以及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汉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堂邑父本来是匈奴人,善于射箭,每当危急穷困之时,就射杀飞禽走兽当做食物。当初,张骞出发时有一百多人,离开汉朝十三年,只有两人能够回来。‎ ‎……‎ - 28 -‎ 张骞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去攻打匈奴,(因为他)知道有水草的地方,军队能够不困乏,于是封张骞为博望候。第二年,张骞担任了卫尉,与李将军都从右北平出发攻打匈奴,而张骞因为误了约定的时间,被判处死刑,他出财物赎罪,成为了平民百姓。此后,天子多次询问张骞大夏等国的事情。这时,张骞已经失去侯爵,于是说:“我在匈奴时,听说乌孙国王的名号叫“昆莫”,(乌孙)是匈奴西边的小国。蛮夷的习俗是贪图汉朝的财物,在这时如果能用丰厚的财物赠送给乌孙,招引他们的部落再向东迁移,居住到原来匈奴浑邪王控制的地方,和汉朝结为兄弟,根据情势看,乌孙应该是能够听从的,如果乌孙听从了这种安排,那么就相当于砍断了匈奴的右臂。联合了乌孙之后,它西边的大夏等国都可以招引来作为外臣属国。”天子认为他说得对,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每人两匹马,几万只牛羊,携带钱财布帛价值几千万,还配备了好多名持符节的副使,沿途碰到可以出使的国家,就派遣他们到其他国家出使。张骞于是就分派副使出使周边的其他各国。乌孙国派向导和翻译送张骞回汉,张骞和乌孙派出的使者几十人,带来几十匹马回复和答谢汉朝,顺便让他们窥探汉朝的情况,了解汉朝的广大。张骞回到汉朝后,被任命为大行令,位列九卿之中。过了一年多,他就去世了。这之后一年多,张骞派出的出使联络大夏等国的人,大多与所出使的国家的人一同回到汉朝,这样,西北各国才开始和汉朝有了交往。然而这种交往是张骞开创的,(所以)以后派往西域各国的使者都称为博望侯,凭此称号取信于外国,外国也因此而信任汉朝使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绘声绘色地展开一幅深山早行的立体图景。借犬声、水声的叠加廓开了景的纵深,还原出山间声响“合奏”的美妙乐章。‎ B. 颔联写“不闻钟”暗示道士不在道院,诗人心情有些许失落,为后文“无人知”与“愁”作铺垫。‎ C. “野竹分青霭”描绘了雾竹一色的奇景,“分”字既从空间的角度写出了翠竹参天分隔青雾,又能表现出高耸的翠竹与云雾相接融为-色。‎ D. 尾联由景及人,表现诗人因“不遇”而自然流露的怅惘,徘徊于松树之间的身影将惆怅的情绪形象地外化。‎ ‎15. 同样运用到“鹿”这个意象,当下网络流行语写道:“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可我林深时雾起,海蓝时浪涌,梦醒时夜续。不见鹿,不见鲸,也不见你。”相较于李诗,你更欣赏哪一个“鹿”的形象?结合原文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4. B 15. 更欣赏李诗“鹿”的形象。‎ - 28 -‎ 李诗鹿的形象意蕴更丰富:(1)李诗鹿的形象刻面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鹿显得鲜活、灵动。(2)李诗鹿的形象灵动飘逸、高洁优雅能够展现这片仙风道骨的隐逸净土风貌。(3)李诗鹿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明显的喜悦追慕之情,衬托了作者对隐逸之风的向往追寻。(4)网络语中鹿的形象比较单薄,缺乏丰富意蕴.鹿与其他意象之间,与整体意境缺乏深度关联。只是通过鹿与雾不同意象的简单对比,通过见与不见的不同状态来表达男女情感纠葛,爱而不得的朦胧愁绪。‎ 更欣赏网络流行语“鹿”的形象。‎ 网络语鹿的形象既有传统寓意又有现代表达:(1)该语段仿作李诗,在原诗“见鹿”的基础上又写到“树深时雾起”,后又“不见鹿”,运用对比有一-定的波澜变化,以“鹿”轻快灵动表现感情的起伏变化。(2)“鹿”的形象与爱情的寓意有关,如《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成语“鹿车共挽”中鹿都寓指爱情,该语段先写“梦醒时见你”后又从“不见鹿”写到“不见你”,“鹿”的形象蕴含作者思念爱慕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颔联写‘不闻钟’……诗人心情有些许失落,为后文‘无人知’……作铺垫”错误,颌联虽写“不闻钟”,但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诗人心情些许失落”;“不闻钟”的确暗示道士不在道院,与尾联“愁”相关,但不存在为“无人知”作铺垫。‎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比较诗歌的能力。比较鉴赏这类题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做这类题要(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 - 28 -‎ ‎)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比如更欣赏李诗“鹿”的形象。《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翻译:水流清澈,回荡隐约犬吠;桃花繁盛,满带浓艳露水。树林深幽,野鹿时隐时现。正午静寂,钟声却未听到。野竹分开青雾直穿蓝天,飞瀑挂在碧绿山峰之上。无人明知道士去处。只好依仗古松,派遣万端愁思。《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读书时所作的五律。此诗主要写作者上戴天山的所闻所见,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16.古诗文默写。‎ ‎(1)《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表达向优秀者学习、见不足者反思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表现诗人登高望远,感受到与秋意为伍,年老体衰的处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写芳香和光泽混杂,纯洁的品质并没有亏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见贤思齐焉, (2).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 (2)万里悲秋常作客, (4). 百年多病独登台。 (5). (3)芳与泽其杂糅兮, (6). 唯昭质其犹未亏。‎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要求学生在识记时候要以理解为基础进行识记,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作”“糅”“唯”“昭”的书写。‎ - 28 -‎ ‎【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言下之意是草木薄情寡义。可如果用这句话来___________诗词中的植物意象,显然是___________。中国古典诗词中出现的植物数不胜数,花草树木的情态各异喜欢被诗人用来表达不同的志向和理趣,心境和情怀。诗人毛泽东善于托物言志,( ),将其刻画得仪态万千、神情飞扬、蕴含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毛泽东没有诗词专门咏草,但他在作品中多次出现的草的意象,表达了丰富的感情和意蕴。《五古 挽易昌陶》是为悼亡同窗好友而作,“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中“萎萋”与“凄凄”“威戚”同音,给人一种冷清凄惨之感。城南隈的春草长得再茂盛,已经物是人非,再也不能和易君携手同游,此情此景不禁令人___________。《七律二首 送瘟神》的第一首描写旧中国血吸虫病肆虐,农村萧条人民悲惨的境况。“千村薜荔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中的“薜荔”是一种蔓生野草。“千村薜荔”,如同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杂草丛生,繁华不再,给人以荒凉之感,___________了人世沧桑的无限感慨。‎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花草树木》)‎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审视 大错特错 凄然泪下 寄语 B. 反观 大错特错 凄然泪下 寄寓 C. 审视 大谬不然 潸然泪下 寄寓 D. 反观 大谬不然 潸然泪下 寄语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花草树木的生动描写在其作品中多处可见 B. 在他的作品中也不乏对花草树木的生动描写 C. 花草树木在他的作品中不乏生动的描写 D. 他的作品有多处关于花草树木的生动描写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诗人们喜欢情态各异的花草树木的形象,抒发了不同的心境和理趣,表达了不同的志向和情怀。‎ B.‎ - 28 -‎ ‎ 诗人们喜欢用花草树木形象的情态各异,来表达不同的心境和理趣,抒发不同的志向和情怀。‎ C. 诗人们喜欢用形象、情态各异的花草树木来抒发和表达不同的心境和理趣,不同的志向和情怀。‎ D. 诗人们喜欢用情态各异的花草树木形象,来表达不同的心境和理趣,抒发不同的志向和情怀。‎ ‎【答案】17. C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组,审视:指仔细看,有仔细思考,反复推究的意思;反观:指回过头看。根据文意“可如果用这句话来”,选“审视”。‎ 第二组,大谬不然:非常错误,完全不对。大错特错:强调错误到极点。根据文本语言风格,选“大谬不然”。‎ 第三组,凄然泪下:形容凄凉悲伤而落泪;潸然泪下:指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多在无法控制情绪时发生。联系上文“此情此景不禁令人”,选“潸然泪下”。‎ 第四组,寄寓: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寄语:传话的意思,与语境不合。根据语言环境“了人世沧桑的无限感慨”,选“寄寓”。‎ 故选C。‎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根据上句“诗人毛泽东善于托物言志”,确定主语应为“他”,指诗人毛泽东,排除AC;‎ 主语应该是“毛泽东”,而不是“他的作品”,排除D。‎ 故选B。‎ - 28 -‎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A项,“抒发了不同的心境和理趣,表达了不同的志向和情怀”错误,搭配不当。‎ B项,“情态各异,来表达不同的心境和理趣,抒发……”错误,“情态各异”不能“抒发”“表达”。‎ C项,“抒发和表达不同的心境和理趣”错误,搭配不当,“理趣”不能和“抒发”搭配。‎ 故选D。‎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自动驾驶前景看似很美妙,但面前却有一条技术长河。自动驾驶涉及的技术非常广,涵盖软硬件多方面,任何一个环节“瘸腿”都跑不起来。比如,无人车看清周边环境,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近年来,汽车的感知能力快速提升,但遇到雨、雾等恶劣天气时,它就成了“瞎子”,目前仍没有完美的解决办法。同时,要让无人车根据环境做出选择,还需要高效的“大脑”,然而,自动驾驶是遵守规则的“好学生”,现实中的路况通常复杂多变,机器___________。此外,自动驾驶要“进化”,需要“喂”入大量的数据,这又非常耗费时间。由此可见,___________,因此5G通信将是推进自动驾驶落地的关键。有专家认为,做自动驾驶,越往后难度越大,是一场艰难的长征。‎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6月6日《自动驾驶,渐行渐近》)‎ ‎【答案】 (1). 全方位感知能力(精密的感知技术) (2). 难以对一些突发情况做出合理的决策(难以做到随机应变) (3). 自动驾驶离不开通信技术(自动驾驶更需通信技术支持)‎ ‎【解析】‎ - 28 -‎ ‎【详解】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第一个空根据“无人车看清周边环境,需要”“虽然近年来,汽车的感知能力快速提升”,填入“全方位感知能力”;第二个空根据“现实中的路况通常复杂多变,机器”,填入“难以对一些突发情况做出合理的决策”;第三个空根据“需要‘喂’入大量的数据,这又非常耗费时间”“因此5G通信将是推进自动驾驶落地的关”,填入“自动驾驶离不开通信技术”。注意字数限制。‎ ‎【点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 ‎21.第五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就“长江经济带发展”主题展开研讨。假设你是某新闻网的记者编辑,请你为以下专家的发言拟出一句话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20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总编:助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主流媒体责无旁贷。本报对长江经济带的关注长期持续,而且多角度、立体化、全方位。一方面,我们发挥光明全媒体矩阵的传播优势,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深度报道、新媒体产品,生动描画出新时代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新图景;另一方面,我们沿着“智库化办报”的路径深入研究,主动以智库成果助力长江经济带发展进程,为广大智库专家提供咨政建言、激荡智慧的广阔平台。‎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院长:去年我院成立了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研究重点由“长三角”范围,拓展到“长江经济带”,从而配合国家战略布局。作为高端智库,我们举办了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着力打造长江经济带数据库,推出长江经济带蓝皮书,为深化理论研究、服务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曾市长:2017年7月以来,我市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建、治、管、改”并举,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推动全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迈出新步伐。目前,长江经济带发展还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届论坛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题,分享交流各地经验,也为我市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脉诊断。‎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8 -‎ 曾部长:“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是重庆的基本市情。所谓大库区,是因为长江横贯重庆,流经679公里,对整个重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7月以来,重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建、治、管、改”并举,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推动全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迈出新步伐。目前,长江经济带发展还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届论坛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题,分享交流各地经验,也为重庆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脉诊断。‎ ‎【答案】 (1). ①以媒体+智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媒体+智库,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贡献智慧) (2). ②以学术研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学术支撑) (3). ③以绿色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迈出新步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闻拟标题的能力。给新闻拟标题,其实就是对新闻压缩,要注意新闻的“倒金字塔形”结构的特点,从新闻的导语中提取关键信息点,抓住关键词,同时新闻的标题要求简明、连贯、准确,要在提取信息、抓关键词的基础上组合出符合题意的答案。①根据重点句子“助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主流媒体责无旁贷”“主动以智库成果助力长江经济带发展进程,为广大智库专家提供咨政建言、激荡智慧的广阔平台”,可知题目为“以媒体+智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②根据重点句“去年我院成立了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研究重点由‘长三角’范围,拓展到‘长江经济带’,从而配合国家战略布局”,可知题目为“以学术研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③根据重点句“本届论坛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题,分享交流各地经验,也为重庆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脉诊断”,可知题目为“以绿色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注意字数要求。‎ ‎【点睛】这类题,首先需要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或语文素养进行创意解读;最后也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标语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的具有宣传鼓动作用的话语,基本的特征是语言简洁、具有宣传和鼓动性。‎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参加了所在学校组织的两岸三地高中生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课,课上同学们就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提出的,“先忧后乐”思想是否值得传承展开了热烈辩论。‎ 正方认为:“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表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有积极的时代价值,应该发扬光大。”‎ 反方认为:“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是封建时代的圣贤标准,与现代社会要:塑造的公民人格相去甚远,不适合当今社会。”‎ - 28 -‎ 你作为参与研习课讨论的一名内地高中生,对于这一辩题有何看法?请你任选一方参加辩论,写-篇辩论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传承“先忧后乐”精神的时代价值 各位同学、各位参赛选手、各位评委: ‎ 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传承‘先忧后乐’精神的时代价值”。我方认为,应该“先忧后乐”。‎ ‎  “先忧后乐”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民情怀。“先忧后乐”之忧,从来都不是忧个人的安与危、得与失、穷与达,而是忧天下、忧国家、忧百姓。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力量源泉。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广大党员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解决群众的困难,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  “先忧后乐”体现的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先忧后乐”强调的“忧”,不是不可知论、不是消极遁世、更不是怨天尤人。恰恰相反,它是鉴往知来、着眼长远的认识论,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价值观,是不屈不挠、上下求索的奋斗姿态。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证明:大到追求民族复兴、国家繁荣昌盛,小到追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个人价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总是向着美好未来所必备的精神风貌。当前我们面临着科学发展的艰巨任务、改革攻坚的重重困难,广大共产党员干部必须坚定信念、振奋精神,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先忧后乐”体现的是奋发有为的解忧能力。“先忧后乐”之“先”与“后”是辩证统一的。一个“先”字,要求共产党人,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具有见微知著、由近及远的洞察力和预见力,谋划出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具有前瞻性、事关国计民生的发展方略;一个“后”字,则要求我们在重大决策取得成功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幸福安康之“乐”时,还能保持高尚情怀。今天,我国的发展和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广大共产党员干部要带领群众前进,必须加强学习,在干中学,提高理论思维、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水平,增强把握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必须积极实践,在学中干,多做少说、甘于奉献,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多做破难题、解民忧的事情,多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检验的政绩。‎ 我的阐述完毕,谢谢大家!‎ - 28 -‎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审题】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是否还应该提倡,正反辩方可以根据自己立场来写辩词,如果认为还需要提倡,围绕“先忧后乐”的意义来阐述;如果认为不应该提倡,围绕新时代特征来阐述。‎ ‎【立意】先忧后乐才是王道;为先忧后乐点赞;做时代先锋,必先忧后乐;新时代先忧后乐不可取;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等等。‎ ‎【结构】题目切题《传承‘先忧后乐’精神的时代价值》,第一段阐明观点,言简意赅。中间并列式阐述,“‘先忧后乐’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民情怀”;“先忧后乐’体现的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先忧后乐’体现的是奋发有为的解忧能力”,层次分明,阐述有力。结尾简短。‎ ‎【素材】1. 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优良传统。北宋名相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借景言志,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把这一精神推向至高境界。中国共产党人既是时代的开创者,也是历史的继承者,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他们进一步传承和升华了“先忧后乐”精神,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今天,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特别是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之风、奢靡之风,仍然需要弘扬“先忧后乐”精神。‎ ‎2.“先忧后乐”体现的是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我们党历来秉持忧患意识,强调辩证地看待形势和成绩,客观地分析困难和问题,全面地把握现在和未来。虽然今天我们处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下,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重道远。所以,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3.‎ - 28 -‎ ‎“先忧后乐”体现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共产党员不是镀金的招牌,也不是晋升的阶梯。每个共产党员自从加入党组织的那一刻起,就担负起了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为人民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责任。每个共产党员,都是我国改革发展大业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责任意识,事不避难、忠诚履责、尽心尽力、勇于担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把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点睛】新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 28 -‎ ‎ ‎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