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91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绝密★启用前
麻阳一中2021届高三入学质量检测
语文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2道小题。试卷共12页。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对答题卡及试卷上的信息。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有弯道的田径比赛项目中,第九道处于整个跑道的最外侧:因前伸数最大、不利于观察对手,被选手称为“最难跑的赛道”。在一次田径世锦赛男子4x100米决赛中,中国队就被分在了最不利的第九道。发令枪响,每一棒都竭力为下一棒跑出好成绩,结果中国队创造了“第九道奇迹”:以38秒01摘银,实现历史性突破。这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有相似之处。
其实,“接力跑”在精神层面的意义,早已超越了这项运动本身。小至一个团队,大至一个国家,要想干成了不起的大事,离不开许多人乃至几代人的持续接力。有了“后浪推前浪”的生生不息,才能实现“百川东到海”的宏伟愿景。正如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所指出的:“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回首往昔,我们之所以能创造出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靠的就是这种传棒接力的精神。河北塞罕坝,三代林场人在半个多世纪中矢志不移、接续奋斗,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沙地上书写下积木成林、积林成森的奇迹;山西右玉县,20任县委书记一任接着一任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把“不毛之地”打造成“塞上绿洲”;甘肃庄浪县,村民们一茬接着一茬在荒山上建梯田,将“无雨苗枯黄,有雨泡黄汤”的“没治县”变成“景色迷人的风景画”。实践证明,人人出力、接续奋斗,不畏任重道远、百转千回,才能成就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在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驶过一段段壮丽的航程,抵达了今日开阔的水域。
但也应看到,决胜全面小康重任在肩,打赢三大攻坚战时不我待,全面深化改革亟待进一步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正因不进则退,更应非进不可——当此之时,惟有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兢兢业业、苦干实干,才能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跑好我们手中的这一棒。
在梦想的指引下随风奔跑,就能拥有无穷的力量,抵达更高的精神境界。不可否认,现实中有少数人,并没有认清自己在这场“接力跑”中的角色定位,或是庸懒散拖、消极怠工,跑得“掉了棒”;或是今天上山、明天下河,跑得“脱了轨”。这些,都是不为未来筹谋、只为眼前考虑的短视行为。一切伟大梦想的实现,都是“个人跑”与“接力跑”的结合。丢掉团队精神、失去奋进动力,踟蹰不前、得过且过、画地为牢,只会贻误发展机遇。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共同怀抱的伟大梦想,要靠我们携手来实现。时代期待着我们,抓稳历史的接力棒,翻越一道道雄关,续写更多的传奇。不求一时之功、不念眼前之利,多些家国情怀、多些责任担当,才能跑好自己这一棒, 以行动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回答。
(摘编自 人民日报: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接力跑”离不开许多人或者几代人的持续接力,一棒接着一棒才能跑出好成绩。
B. 河北塞罕坝、山西右玉县、甘肃庄浪县等事迹都是在传承“接力跑”精神。
C. 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才有可能决胜全面小康。
D.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伟大梦想,要多些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提出“接力跑与中国历史发展有相似之处”的中心论点,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阐述论证了自身观点,结构清晰。
B.文章充分关照历史,论证过程中既有对当代成果的列举,也有对历史的关照,历史与现实交织,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C.文章第3段论述的例子,旨在说明“不畏任重道远、百转千回,才能成就功在当代”这一观点。
D.文章论证结构清晰,以顺承形式谋篇布局,各分论点间层层递进,具有较强的层次感,引领读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中国队被分在“最难跑的赛道”,但凭着“接力跑”的精神,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B.我们之所以能创造出塞罕坝精神、右玉精神等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在于人人传承了奋斗
精神。
C.丢掉团队精神、失去奋进动力,得过且过,必定会贻误发展机遇,最终导致失败。
D.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于实现“百川东到海”的宏伟愿景有重要作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白影:
作为主持人更应该言之有理,还是言之有物?我想都很重要,但是物比理更重要。因为物是理的基础,理是来自于某一样事物。这不是谁告诉我的道理,这是我通过多年的实践得出来的一个经验。《主持人大赛》进行到现在,每一次我们都会带出一个鲜活的故事给大家,在我工作的七年主持经历当中,我的追求是希望能够把那些采访当中看到的人、遇到的梦想、感受到的力量说给大家听,大家自己去感受。我相信,道理就像城市当中的高楼大厦一样,是冰冰冷冷的,是整整齐齐的,但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会在我们从早市上买回来的那条扑腾扑腾着的活鱼,会像一捆小青菜,上面还有着露珠,你有一百种烹饪它的方法。
邹韵:
梁晓声曾经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现实家园,唯有书本可以构建一个精神家园。而在我看来一个主持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更应该构建一个丰富的深邃的精神家园,而在这个精神家园当中,物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重要的,理反而是更加重要的一个部分。为什么?因为主持人啊,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新闻事件的观察者,也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记录者。主持人,好的主持人一定要懂得把事实去收集,一定要懂得讲出这个故事后的道理,内涵和一些更加深邃的东西。在传播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叫做:新闻是历史的第一卷手稿。我想在这个手稿里面事实的部分可以交给记者和其他的人来处理,而在理的部分应该由主持人来去升华,因为这样才可以让这个厚厚的书更加地深邃、更加地丰富、更加地耐人寻味。
白影:
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句话。是著名的网友说的。著名的网友说:有的人知道那么多道理,但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和大家分享一个我实践当中的小故事,2017年我主持杭州市道德模范的颁奖典礼,有一个八十六岁高龄的老人家,王坤森,他依靠捡垃圾资助了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我在台下跟他沟通,我说:“老爷子,每个人都得上台发言,你需要告诉我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做这件事情你遇到了哪些困难?
”老爷子说:“唉,我真不想去炫耀什么,这就是我应该做的。”直到一位导演站了出来,跟他说了一番话,他说:“王爷爷您看,今天现场有一千名观众,每个人哈,我给你数了一下,每个人一块钱,就有一千块钱可以给这些大学生们。您想想通过电视转播还会有上万的观众都能够看到我们的节目,能够帮助到多少人。”王爷爷特别激动,在台上抢过我的话筒说:“年轻人们,你们要加油,祖国的未来是你们的,你们是祖国的希望。”我当时特别感动,我认为这就是言之有物的道理。其实老爷爷无比珍视的这一个机会,正是我们每天的工作。我们希望能够用一个故事去脉动一群人的心、集合一群人的心、去做一件对社会对国家有价值的事情。
邹韵:
感谢白影分享的这么感人的例子。我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所以我其实相信物质决定意识,但是我更觉得在主持人的层面,我们应该反映出来的是意识去反映物质。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主持人要做到的不是我们所有人可以看到那幅风景,我们要解释的是风景背后的道理,风景背后的事实。这是什么意思,言之有物的人会说:“你叫什么名字。”我说:“我叫邹韵。”而如果他把这个问题去问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撒贝宁老师,他作为一个言之有理的主持人会说:“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名字是什么?就是你管玫瑰,不管叫什么名字,它都是那样地芬芳。言之有物的人会说:这些花一样,这些人不一样。但是如果你去问言之有理的董卿老师,她可能会说:“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一个人受到了一些挫折说:“我被怼(duǐ)了,我遇到挫折了。”但是如果你去问康辉老师,他可能会说:“那个字念duì),同时,泰戈尔曾说‘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因此在我看来一个主持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他一定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是最基本的要求,而言之有理应该是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毕生的追求,谢谢大家。
康辉:
其实这个题目我们在探讨的,正是主持人表达的时候,我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如果仅仅是言之有理,那我们会失去了温度。仅仅言之有物,可能又会失了高度,所以确实需要我们把故事、情感、道理以及升华都融合在一起。那刚刚两位我觉得你们真的都做到了,当然我们在这语言当中的这种表达需要更打动人、需要语言更有力量、需要语言更能让人记住。在这方面呢,我觉得邹韵刚才的这两段更稍胜一点,特别是刚刚她说的言之有物的人会怎么说、言之有理的人又会怎么说、那几个排比在语言的表达,语言的这种力度上面非常出彩。
董卿:
我很同意刚才白影在讲述当中的所有论点。言之有物是言之有理的基础,但是我没有想到是邹韵能够在这样一个对抗当中,很快地去厘清自己的思路,给出一些具体的事例进行反击。二位刚才的这个讲述,特别符合我们讲故事的一个黄金抛物线。设定情节、而后进入话题、而后引发冲突、而后进入高潮、解决问题、给出结论。那如果说更倾向于谁的话呢?可
能邹韵的确始终有自己的优势所在,你能够很好的体现出自己的讲故事的方式,就是把国际范儿和中国味儿相结合,把大家想听的融入到我想讲的东西当中,做得非常好。另一方面,其实我好几次注意到白影在听别人说话和自己讲话,说着说着你会热泪盈眶,这样的一种感同身受的能力,这样的一种情感的丰盈,是很能让你站在一个文艺的舞台上去绽放光芒的。
相关信息:
同组的两名选手对同一命题的不同观点进行交替评述。两名选手各有两轮评述时间,第一轮每人1分钟,第二轮每人1分30秒。两轮评述结束后,将由专业评审进行打分,康辉、董卿两位点评嘉宾进行点评。本轮题目:作为主持人,更应该言之有理。/作为主持人,更应该言之有物。
(摘编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有删改)
4.下列关于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基于白影多来年的实践,她认为理是来自于某一样事物。这不是口口相传得来的道理,因此言之有物更加重要。
B.主持人要懂得收集事实,更要懂得讲出故事后的道理,内涵和一些更加深邃的东西,因此邹韵认为,言之有理更加重要。
C.康辉认为,需要语言表达打动人、语言有力量、语言能让人记住,而邹韵在这方面表现更佳。他更认可邹韵的观点。
D.董卿认为,白影具有一种感同身受的能力,而邹韵国兼具国际风采和中国气息,两者各有优势,各有千秋。
5.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影认为,主持人的工作是用一个故事去脉动一群人的心、集合一群人的心、去做一件对社会对国家有价值的事情,王坤森的实践与之契合。
B.邹韵在表述观点是,给出几组会怎么说、言之有理的人又会怎么说,举出莎士比亚、泰戈尔的名言,有力地支撑了“言之有理”的观点。
C.董卿在点评过程中,引入“黄金抛物线”的定义,既能高度概括其表达的内容,也体现了自身的专业素养。
D.针对“言之有理”和“言之有物”的两种二元对立的观点,四人的表述均对双方做出了关照,体现了优秀主持人的全局观,
6. 《人民日报》评论《主持人大赛》时说到,“......讲述时代故事、展现时代精神,媒体人最应该有的样子就是如此。”请简要分析他们是怎样“讲述时代故事”的?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天蒙山飞歌
马力
天蒙山有许多很大的石头,攒聚积叠,各择其势。石质苍硬峭厉,石身横斜偃仰。有它们在,山势便极奇峻。
林麓之间,有个小村子。村前一道沟,流着浅浅的水。逢着小雪节气,出涧的水半枯。若在夏秋时令,它定该欢快地奔淌,一条银白带子拖在沟谷里。
临水卧一块平大的白石,白石长年受水冲荡,棱角早给磨去。初冬时节,水势小了,弱了,只有石根浸水。光影不定,凹凸明暗的变化在石面上透映出来。
石上留着三个字,算是村子的名字——白石屋。这是一个“石头村”。院墙都用石块围成。这些石块,大的大,小的小,方圆薄厚也不一样,到了山里人手中,却能垒出结实的短墙,盖起周正的房子。房子的外墙没有抹灰勾缝,任那堆叠的石块显出天然的纹缕,宛如布满不规则的网格和几何图形。
白石屋的庄户人家,蔬落的村屋,门庭高低相依,中间皆由石板铺成的阶径连着。过去的日子里,你若有刚出锅的饭菜,惦着送给邻人尝尝,吱地一响推开半掩的栅门,就可从自家灶间跨入街坊的当院,再扯开嗓子亮亮地喊一声“来喽”,这时候碗里的热气还在升腾。
时下,村子里不住人,腾出老房子迎来络绎不绝的山外客。当然要有一番营构,留住原味的风俗。进了几间屋,不改旧摆设,尽是沂蒙山乡的家什:粮囤、酒瓮、水缸、蓑衣、笸箩、簸箕、耙子、织机、橱柜、锅台、床铺......铺盖大红大绿,跟
墙上的年画一样喜庆。一个屋子里还有不少漂亮的剪纸。栅栏上挂数穗黄灿玉米,屋檐下吊几串红辣尖椒,南瓜、大蒜,墙根院角,随处都是。窗前长着树,胡桃、紫藤和花楸。树下摆放几盘石磨,上面的凹痕如刀刻似的。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一阵歌声,冷不防冲出来。歌声很亮,尤其头一句。这《沂蒙山小调》恰是这样。音色那么亮,调门那么高,衬字衬腔那么悠长,一下子打到耳朵里,直到打到心里,很暖,襟怀也顿觉高旷。
这一刻,我的脑子空了,只剩下歌声。在别的地方,也能听见这首歌,可是只有在这儿听它,才够味儿!
歌儿好听极了!一支短小的地方性山歌,能让很多人爱听,很多人为它动情,大江南北
来传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一件平常的事。简单的歌词依着反复的曲调重叠下去,让那蕴含在其中的情感,自然得好似完全从心里深处流淌出的。这首调子拉得很长的歌,先前的咏唱对象很单纯,是沂蒙风物。清亮的音调映出明秀的景色,听着听着,好像有一朵美丽的云从心底悠悠地浮升。后来又添了新的唱词,有了新的涵义。
这首歌虽然是小调,呈现的气象却是大的。这是表现沂蒙山人民心声的歌曲。从这歌声里,我真切地听出了鲁南地区的历史与现实。
如今,白石屋村口立有一块黑色石碑,碑上刻着《沂蒙山小调》。词作者阮若珊、曲作者李林的名字也已标出。他们二人都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抗大的分校设了十几所。一分校刚在陕北延长县建校,便东迁到山西太行山。转过年,快入冬了,校部三千多人又从太行山南麓的神郊村出发,全凭硬脚板,踏遍冀南、鲁西的盘陀山道。队伍走了四十多天,进入沂蒙山的东高庄,完成第二次东迁。一分校在敌后办学,为时七年,行迹印在沂南、蒙阴、临沭、莒南和费县的危峰窈壑中。他们在费县的时日最长。《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就是费县薛庄镇白石屋村的这个寻常农家院。
几间屋子的布置,全照着当年的光景。战士们睡的是大通铺,灰色的被枕、衣帽放得齐整。被子是叠出棱线的,方正得像一块砖。内务打理得这般好,足见部队的纪律严明。木桌上摆着书箧、妆镜、煤油灯和针线笸箩。屋子里,空气安静,我却仿佛听见活泼的笑声,笑声中,满是战斗岁月里青春昂扬的意气。
一个院子里,有位穿花衣衫的女子在唱歌,又是《沂蒙山小调》!她嗓子放得开,声音响到云里去,直唱得我们屏住呼吸,满脑的想象在歌声中飞。
出了天蒙山,“小调”的声音一点点远去。歌声从耳边断了,却在心头连着。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写天蒙山的石头的体积、数量、质性,形状等方面特质,衬托了天蒙山的奇峻,奠定了本文质朴苍劲的基调。
B.文章第六段铺叙沂蒙山乡的家什、物产等表现了白石屋村富足喜庆、淳朴好客,尽显乡村旅游业的红火。
C.文章直到第七段才写到“歌声”,貌似入题太慢,实则恰恰可见作者层层铺垫,娓娓道来之匠心。
D.文章中说《沂蒙山小调》只有在沂蒙山听才够味,可见这支小调地方特色很浓,在其他地方不容易传唱。
8.文章以“天蒙山飞歌”为题,作者在天蒙山听到哪些有声与无声的“飞歌”?请结合全文
加以分析概括。
9.文章最后两段极具文学色彩,请赏析文章最后两段的文字。(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
及为丞相椽,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佰五十五万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痰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元史•张养浩传》)
【注】①楮(chǔ) 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平章政事,元代官职,中书省高官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B.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C.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D.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1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京师,指古代帝王所在的京城,一般是一国的政治中心,但不定是经济中心。
B. 辟,汉代的一种选官制度,指中央官署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C. 晦,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朔,指农历每月最后一日。
D.缗,古代穿铜钱的绳索,把方孔钱穿在绳子上,一千文为一缗,又叫一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养浩颇受百姓感戴。他调离堂邑十年后,当地百姓为他立碑颂德;他去世后,关中百姓十分悲哀。
B. 张养浩廉洁轻财。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散尽家财给贫困的乡亲,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C. 张养浩心系百姓。赴任途中,华山祷雨,“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大雨如注。虽带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系百姓。
D.张养浩仁德宽厚。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等暴戾之人皆能以宽容感化。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4~15题。
舟过荻塘 沈与求①
野航春入荻芽塘,远意相传接渺茫。
落日一篙桃叶浪,熏风②十里藕花香。
河回遽失青山曲,菱老难容碧草芳。
村北村南歌自答,悬知③岁事到金穰④。
【注】①沈与求(1086—1137)
宋代大臣。政和五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尚书参知政事,著有《龟溪集》。诗人外出归来,船经荻塘,有感春景,而作此诗②熏风:和暖的南风,多指夏风③悬知:料知,推想而知④金穰:指丰收之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巧妙地将各种丰富的意象缀合在一起,诗中写山水,却语含感慨,意逸象外,将一首深情绵邈的诗作传于世人。
B.首句“野航春入荻芽塘”在叙述中穿插描写,交代事情发端的同时又生动地描摹眼前景物。一个“芽”字将满塘春色移到读者眼前,笔墨简淡却意境鲜明。
C.“河回遽失青山曲”一句别有情趣,“河回”本因“山曲”造成,这里却说是“河回”才使山骤然失去婀娜的身姿,虽不“合理”,但却“生情”。
D.诗的最后两句构成了一幅民间风情画,村民率真自然,用歌声来表达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这一情景感染了诗人,便在字里行间寄寓了归隐之意。
15.这是一首写春景的诗,而颔联中的“熏风”“藕花”却都是夏景,对此,你作何理解?请结合诗歌的意境赏析颔联的艺术特色。(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一个善于反思的人通常会不断超越和完善自己。因此,《论语》中指出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要_____________;《劝学》中也强调_________,才能成为一个智慧明达,日趋完善的人。
(2)中华民族向来尊师重道,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的作用是_________;宋濂堪称尊师重道的典范,《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到他在陪侍老师请教问题时,总是保持_________的姿态。
(3)猿是我国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因其声之高急,似哭似号,传达出一种哀怨愁苦之意,如《琵琶行》中的_________一句, 《三峡》中也写到猿的叫声_________,悲哀婉转,在空旷的山谷中回响,很久才消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实现“两创”的坚实基础何在?
不忘本来——表明了中华民族秉持的文化自信和历史意识。中华民族有着从未断裂的几千年文明史,(甲)我们理应从历史纵向上充满自信地“各美其”,学习继承好先辈为我们创造的丰富文艺遗产。这也正是实现“两创”的坚实基础之一。且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他的小说名篇《狂人日记》《阿Q正传》的创作成就,(乙)与他“不忘本来”地研究撰
写《中国小说史略》和《唐宋传奇》等汲取的创作营养密切相关。我们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在“不忘本来”中去其糟粕,扬弃继承,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吸收外来——彰显了中华民族放眼世界、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兼收并蓄的胸怀与气度。(丙)我们尊重人类文艺的多样性,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深信,中国人民的文艺情怀与各国人民息息相通,交流促进繁荣,互鉴推动发展,共存才百花齐放。(丁)鲁迅在文学、美术领域里创作的显著实绩,也与他力倡“美人之美”、介绍域外小说、研究世界版画并从中汲取创作营养密切相关。
巴金的小说名著《家》、曹禺的成名话剧《雷雨》,都有他们成功借鉴外国文艺的烙印。(),提倡“拿来主义”,辩证取舍,为我所用。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 B.乙 C.丙 D.丁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们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在“不忘本来”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古为今用。
B.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在“不忘本来”中取其精华,扬弃继承,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C.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在“不忘本来”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古为今用。
D.我们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在“不忘本来”中取其精华,扬弃继承,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们既要防止闭关锁国的排外倾向,也要防止“以洋为尊”的倾向
B.我们首先要防止“以洋为尊”的倾向,其次要防止闭关锁国的排外倾向
C.防止闭关锁国的排外倾向固然重要,防止“以洋为尊”的倾向也不可忽视
D.防止“以洋为尊”的倾向固然重要,防止闭关锁国的排外倾向也不可忽视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人体骨骼构建,心脏、血管、骨骼肌收缩,破血皮肤自发凝血等,都需要钙的参与。平日出汗、掉头发等代谢也会不停歇地使身体流失钙。如此看来,①。然而我们的身体不能合
成钙,只能借助外物来补充。②?一些追踪研究发现,吃钙片不但没有好处,时间长了还可能提高大肠息肉的风险,提高肾结石的几率。要保证人体内有充足的钙,③,如牛奶、奶酪、卷心菜、西兰花等,都含有大量的钙。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5分)
近日,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临沧市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开展的临沧境内新发现文物点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顺利完成。截至目前,从芒等佛寺、芒枕佛塔遗址、勐撒城子村遗址三处文物点清理出土编号小件器物多达900余件,包括明清时期的铜器、陶器、瓷器等,以及其他残缺建筑构件砖、瓦、花纹砖等明清器物万余件。根据地层和出土遗物推断,三处文物点均为明清时期遗址,其中芒等佛寺遗址是云南省近年来明清时期佛教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且属云南地区首次对南传上座部佛教遗址进行发掘,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次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为了解临沧地区明清时期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社会结构、丧葬习俗、城市建筑、佛教文化、对外交流等提供了丰富资料。
四、写作(60分)
材料一:国家防总、减灾委专题会议暨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会议7月2日在京举行,国务委员、国家防总总指挥王勇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加强统筹协调,层层压实责任,进一步全力抓好防汛抗洪和防灾救灾各项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材料二:
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电视电话会议30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领导小组组长胡春华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求,进一步强化举措、细化落实,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普查任务,为党中央适时宣布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数据支撑。
材料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于2020年7月5日在重庆调研就业工作。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就业工作放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首位,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强化对城镇困难群众就业援助, 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麻阳一中2021届高三入学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1.C【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才有可能决胜全面小康、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深化改革。故C项以偏概全。】
2.D【“各分论点间层层递进,具有较强的层次感”分析有误。本文并非层进式结构。】
3.A【B项,“在于人人传承了奋斗精神”错误;C项,“必定会贻误发展机遇”错误,绝对化:D项,“有了“后浪推前浪”的生生不息,才能实现“百川东到海”的宏伟愿景”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无关。】
4.C【“他更认可邹韵的观点”分析有误,无中生有。】
5.D【“四人的表述均对双方做出了关照”分析有误,并非四人均表述了相同观点。】
6.①关照多方,具有辩证色彩。②引经据典,论述底蕴深厚。③现身说法,融入自身经历。④举例精当,时代气息浓厚。
7.D【D项,“在其他地方不容易传唱”说法错误。曲解文意,原文“一支短小的地方性山歌,能让很多人爱听,很多人为它动情,大江南北来传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一件平常的事”,是肯定《沂蒙山小调》在大江南北传唱。】
8.①天蒙山各种石头的无声的飞歌、林鹿水流的欢快的飞歌;②天蒙山白石屋村邻里和谐、旅游兴旺的的飞歌;③咏唱沂蒙风物,让人心暖动情、襟怀高旷的《沂蒙山小调》:④表现沂蒙山人民心声、鲁南地区的历史与现实的飞歌;⑤抗大分
校转战各地的历史飞歌。(任答三点给满分。)
9.①正侧结合,表现了女子唱《沂蒙山小调》的清亮动人:②呼应标题,也呼应了前文“一阵歌声,冷不防冲出来”,使文章结构严谨;③用清亮动人的歌声暗示了歌咏沂蒙风物、人民生活、光荣历史的主题;④用清亮动人的歌声收束全篇,增强了抒情性,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任答三点给满分,考生需仅仅围绕“文学色彩”进行作答。)
10.B
11.C【“晦,指农历每月初一......朔,指农历每月最后一日”说法错误,“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日。】
12.D【根据文章“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对李虎这样的为害百姓的土匪头子依法惩办,没有宽容。】
13.(1)既然已经处罚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
(2)他(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
【文言文参考译文】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察御史的好材料啊!”
后来他做了宰相的属官,又被选授为堂邑县尹。人们传说堂邑县县官住的房子不吉利,住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免除灾难的,但是张养浩还是住了进去。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为饥寒所迫,不得己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处罚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这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等到张养浩到了官府,又到土地庙里去求雨,结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下来,庄稼由此长起来了,陕西的民众十分高兴。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困难。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吏
再也不敢营私舞弊。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
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着胸,感到痛苦,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
14.D【尾联赞美农人淳朴,期盼丰收景象,向往农家一边劳作一边唱歌的悠闲自得的生活,但无归隐之意。】
15.①落日余晖映照在粼粼碧波之上,这是眼前实景,作者由此展开想象:春去夏来,南风轻吹,那时的塘上将荷花盛开,香飘远方。②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时令由春推进到夏,将空间由眼前拓展到远方(十里之外)。③这样写,突破了时空的拘限,让此地与彼地、眼前与将来不同时空的胜景联翩而至,给人以异乎寻常的美的享受。
16.(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俯身倾耳以请
(3)杜鹃啼血猿哀鸣 属引凄异
17.C
18.C
19.A
20.(1).体内有充足的钙很重要
(2).那能否通过吃钙片来直接补钙呢
(3).可以多吃含钙高的食物
(言之有理即可,本大题满分不超过6分。)
21.临沧新发现文物点考古发掘工作顺利完成;出土明清时期器物上万件;对云南佛教考古具有里程碑意义;为了解明清时期临沧的社会生活等情况提供了丰富资料。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