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5.50 KB
  • 2021-06-09 发布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7写作第2章第2节美化语言丰富意蕴课件

  • 10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2 节 美化语言,丰富意蕴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记叙文语言要有文采,主要是指描形绘色、写景状物时能够感染人、吸引人、打动人。议论文语言要有文采,实际上是指语言要达到形象生动、活泼有味的要求,即形象化的议论。下面主要介绍几种增强议论文文采的实用方法。 [ 典题引领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① 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接受荣誉文学博士称号时说: “ 如果画,一定要画出新的想法、新的感受,重复自己是可耻的。 ” [技法一 修饰段落] ② 也有人说 “ 重复是成功之母 ”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 · 芬奇不就是从一次次重复画蛋中走向成功的吗?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 诗歌除外 )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审题立意 ] 1 . 弄清每则材料的内涵 材料一: “ 重复 ” 是满足现状、停滞不前、无所作为等缺乏艺术使命感的代名词,属于摒弃范畴。材料二: “ 重复 ” 是相对 “ 成功而言 ” ,指在既定目标下的反复实践、悉心探索、锲而不舍、挫而弥坚,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和过程,绝非简单机械的往复,而是螺旋式的递升,暗含 “ 操练 — 探索 — 总结 — 渐进 ” 的过程,属于肯定范畴。 2 . 辨析材料间的关系 两个 “ 重复 ” 聚在 “ 艺术追求 ” 这个焦点上。一曰 “ 重复可耻 ” ,当以 “ 摒弃重复 ” 、超越出新为目标使命和自觉责任。二曰 “ 重复 ” ,特指践行目标所必需的态度、过程和方法。通过材料二所言的 “ 重复 ” ,实现材料一不 “ 重复 ” 的目标。 3 . 确定立意 第一则,侧重谈超出自我,才能拥有自我,拥有成功,拥有未来。反之,简单重复自我,实则泯灭自我,失去自我,失去前途。第二则,侧重谈成功源自艰苦历练,实践长才干等。两则统揽,辨析各自内涵,建构科学联系,透视互补共生的深刻道理。 [ 范文赏读 ] 在 “ 重复 ” 中颠覆 一考生 ① 美国物理学家费因曼常在授课时与同学调侃,他说: “ 我有一双神奇的手,一只不断地重复,另一只不断地颠覆前人的理论。 ” ② 其实,大凡成功之人都需要这双 “ 手 ” 。一只不断地重复,重复的是自己的执着追求与辛勤付出。重复是成功之母,达 · 芬奇就是从一次次重复画蛋中走向艺术的至高境界;与之相辅的另一只手则是不断地颠覆,即时时自新,在无数次重复中吸取经验,而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与众不同的 “ 人类文明的瑰宝 ” 。就像画家吴冠中所提倡的那样 “ 画出新想法,新感受 ” 。 ③ 我们需要 “ 重复 ” 。任何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反复地摸索,不断地尝试,科学才会发展,文化才会聚集,艺术方能升华!是的,没有反复的探究,重复的实验,就无法造就 “ 杂交水稻之父 ” 袁隆平的赫然成就;离开了多次的尝试,反复的 “ 雕饰 ” ,谁又能谱写出诸如亨德尔 《 弥赛亚 》 这样的音乐剧作?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只有不断地重复作为积淀,方能绽放人类文明的花蕾。 ④ 然而,在 “ 重复 ” 的同时,我们更需要颠覆。只有在反复的尝试中总结经验,不断地创新,之前的重复才有意义。否则,一味地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只会让历史倒退。颠覆,意味着思想的更新,理念的改进,它基于从前的 “ 重复 ” ,同时又是重复的一种升华。达 · 芬奇的成功,不仅基于他画蛋时反复的尝试,更在于他的创新灵魂注入了文艺复兴的新理念,将艺术的人性从宗教神学中挣脱出来,提出 “ 艺术以人 为本 ” 这样颠覆性的理念。纵观历史连绵画卷,莫扎特音乐风格 “ 蜕变 ” ,麦克斯韦经典电磁理论,马克思 “ 物质第一性 ” 观点,无不是以重复摸索为根基,以敢于颠覆的勇气为原动力。一言以蔽之,在 “ 重复中尝试颠覆 ” ,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最佳途径。 ⑤ 重复与颠覆看似矛盾,实际上他们却是唇亡齿寒、相辅相依的 “ 两只手 ” ,没有重复作为量的积累, “ 颠覆 ” 只会成为痴人说梦的一种幻想。没有与众不同的理念作为指导,一切重复都只会重蹈历史,倒退文明。 ⑥ 然而,在科技文化高度昌盛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合理利用 “ 这双手 ” ,不误入 “ 因循坐误 ” 与 “ 痴人说梦 ” 的歧途呢?我以为,首先应确立一种新思路,明确 “ 颠覆什么 ”“ 如何颠覆 ” 。在心中有了明 确的目的与完整思维结构之后,再潜心投入 “ 重复 ” 过程,冷静而按部就班地完成每一个计划,避免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如此一来,再遥不可及的目标也会水到渠成。 ⑦ 重复,铺陈着脚下的路;颠覆,照亮着你今后的旅途。只要合理地操纵着这双手,那么即使一双普通的手也能推动整个世界。 [ 同步点评 ] 1 . 学开篇 第 ① 段以名人名言开头,第 ② 段用 “ 其实 ” 一词紧承前段,指出 “ 重复 ” 的重要性,引出话题,点出观点。引用+简析,开篇独具特色。 ★ 2. 学论证构段 第 ③ 段先提出 “ 我们需要 ‘ 重复 ’” 的观点,再加以诠释,随后举出袁隆平和亨德尔两个例子,最后再进行分析,回扣该段首句的观点。整个段落一气呵成,论证严密,结构紧凑。 3 . 学过渡 第 ④ 段首句以 “ 然而 ” 转向下面的论述, “ 在 ‘ 重复 ’ 的同时 ” 承接上文, “ 我们更需要颠覆 ” 开启下文,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毫无雕琢的痕迹。 4 . 学引用 文章除在首段引用名言外,作者还在其他的一些段落中引用一些名人的观点看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5 . 学联系现实 第 ⑥ 段运用 “ 联今 ” 的方式,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论证更加深刻。 [ 名师点评 ] 文章以物理学家费因曼的调侃 “ 我有一双神奇的手 ” 起笔,简捷入题。第 ② 段作者紧承首段的 “ 双手 ” 的比喻,勾连材料,分析概括出材料的中心内涵。随后以 “ 我们需要 ‘ 重复 ’” 和 “ 我们更需要颠覆 ” 并行又兼有层进地表达出作者对 “ 在 ‘ 重复 ’ 中颠覆 ” 的比较理性的思考。末段 “ 一双普通的手也能推动整个世界 ” 既巧妙地与开头遥相呼应,又使论点得到有力的提升。 如果说这篇文章以结构上的纵横结合收放有度而表现出 “ 骨架美 ” 的话,那么文中袁隆平、亨德尔、莫扎特、麦克斯韦等人的事例的合理选取、准确运用则体现了文章的 “ 血肉美 ” ,表现出作者较为开阔的视野和不俗的文化积淀。 [ 技巧点拨 ] 论证构段 “ 五形式 ” 形式一  “ 观点+事例+分析 ” 式 这种构段方式的思路是: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叙述事例,最后进行分析。采用的是一种 “ 总 — 分 — 总 ” 的构段思路。如: 书本知识从课堂的有效学习中来,从课外阅读中产生。这为语文素养提供了深厚肥沃的土壤和清冽可口的甘泉。 ( 提出观点 ) 否则怎么会有宋濂 “ 负箧曳屣, 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 的求学问道?怎么会有程颐门前不畏风雪屹然而立的身影?怎么会有 “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 之语流传? ( 事例论据 ) 课堂的有效学习让我知我之该知,明我之不明。师者的 “ 传道受业解惑 ” 使我通 “ 不解之句读 ” ,解 “ 不解之惑 ” 。课堂教学让我明白语文中 “ 知道的知识 ” ,认清 “ 不知道的知识 ” ,它是我语文素养提升的土壤。 ( 意义分析 ) —— ( 选自 《 浅浅纸上书,深深足下行 》 ) 形式二  “ 名言+观点+事例+分析 ” 式 这种构段方式的思路是:先引用名人名言,然后或结合观点对名言进行诠释,或直接提出观点,中间叙述事例,最后进行分析。如: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 ( 引用名言 ) 在我看来,阅读是在懂得 “ 润物细无声 ” 的过程中养成的良好习惯。而提升语文素养,自然也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谈古论今。 ( 提出观点 ) 自幼,家中的书屋就不断影响着我,松墨之香更是必不可少的苦艾佳酿。诚 如文豪大家们不也是对自己的藏书阁念念不忘? “ 饮冰室 ”“ 天一阁 ” ,哪个不是被主人如思想的宫殿般珍视? ( 事例论据 ) 对于语文素养而言,也许有了阅读习惯的养成,我们便为这条漫长而大美之路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 意义分析 ) —— ( 选自 《 阅读大义 》 ) 形式三  “ 观点+诠释+事例+分析 ” 式 这种构段方式的思路是: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对观点进行诠释,中间叙述事例,最后进行分析。如: 赏罚分明,二者结合,实为助考良药。 ( 提出观点 ) 考好就表扬,考差就挨打。这种教育方式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占据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一些事例也证明其还是有一定教育效果的。 ( 进行诠释 ) 前几年备受争议的 “ 狼爸 ”“ 虎妈 ” ,不也用棍棒打出了清华、 北大的子女?河北衡水中学也好,河南郸城一高也罢,很多高升学率的学校都在实施以考促学、奖勤罚懒的教育制度。古今中外,何时有差生被表扬,优生被训斥的事件发生? ( 列举事例 ) 不过,教育首要之重便在于 “ 分明 ” 二字。什么情况下受到表扬,什么情况下接受批评?以什么方式进行表扬或批评?这都应有明确的标准。否则,教育就会脱离奖惩的目的,甚至演变成家庭暴力。家长若能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标准,并按照规定执行,那么就可以根据孩子的考试成绩进行奖惩。 ( 意义分析 ) —— ( 选自 《 赏识为舟,批评作帆 》 ) 形式四  “ 观点+引言+事例+分析 ” 式 这种构段方式的思路是: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引用名言对观点进行阐述,中间叙述事例,最后进行分析。如: 美的气质表现在内在美并非苟且胡说。 ( 提出观点 ) 华罗庚说过: “ 如果一个华丽的外表下是一颗丑恶的心,那么这个人无论长得如何国色天香,美丽动人,也会让人厌恶。 ” 此语就向我们昭示了内在美的魅力 所在。 ( 引用名言 ) 扶起重伤者的刁娜;为乘客着想,身受重伤停稳巴士的司机吴斌,他们所举所动在当今社会引起了强烈的震撼。 ( 事例论据 )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被世人赞誉?是他们的内在美,是他们美的气质。 ( 意义分析 ) 形式五  “ 事例+分析+观点 ” 式 这种构段方式的思路是:先叙述事例,然后对事例进行分析,最后在分析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如: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就是一个淡泊宁静的人。为了攻克 “ 哥德巴赫猜想 ” ,他毕生沉浸在自己的数学王国中,宠辱不惊,视名利同陌路。而被誉为 “ 文化昆仑 ”“ 学界泰斗 ” 的钱钟书先生,则更是淡泊宁静得令人肃然。记者采访,他回避;为他录像,他谢绝;中央电视台 《 东方之子 》 的编辑们曾想尽办法,但他 坚决不同意上镜。至于这个会那个会的邀请,他也从不给面子,把全部心血和精力都倾注在心爱的事业上。 ( 事例论据 ) 正是因为他们拥有着常人难及的淡泊宁静的胸襟,才能在自己从事的学术领域内取得常人难以企及的骄人成绩。 ( 意义分析 ) 可见,淡泊宁静是人们拒绝诱惑取得成绩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 得出观点 ) [ 典题引领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 ”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 “ 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 ” 有的说: [技法二 运用修辞] “ 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 ” 也有的说: “ 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 ” 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 ( 统称 “ 复兴中学 ” ) 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 “ 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 ,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 审题立意 ] 1 . 弄清材料内涵 材料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引用两则名言说明劳动的意义, “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 ,说明劳动是财富和幸福的源泉; “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 ” ,说明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二是列举同学们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的三种观点,并提及社会上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些错误认识可概括为:把劳动与学习对立,认为人工智能可代为劳动,认为有钱自己就不必劳动,鄙视劳动。 2 . 审题立意 (1) 就劳动是财富和幸福的源泉、劳动是优秀传统做深层思考:就劳动与财富、幸福的关系来说,劳动是付出,在付出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幸福;就劳动是优秀传统来说,只有劳动者才能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才能懂得感恩与回报。 (2) 对列举的现象做一些分析,就学习与劳动的矛盾来说,劳动是一种锻炼,劳逸结合,事半功倍;就人工智能与劳动的关系来说,人工智能可以让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是不能给人以亲自劳动带来的精神满足;就有钱可以不劳动这一观点来说,人生穷富多变,只有劳动能力属于自己;就鄙视劳动来说,是劳动者创造了社会的财富和幸福生活,没有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就没有现在的美好生活。 3 . 确定立意 综合考虑材料的两层意思,第一层是立论的关键,是需要论证分析的问题;第二层是论证材料中针对的现象,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可拟题为:劳动是财富和幸福的源泉;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是优良传统;我劳动我快乐;不劳动,何以生等。 [ 范文赏读 ] 让心中燃起劳动之火 2019· 广东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① 大家好!古人云: “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 劳动,既是指引人们迈向幸福的光亮灯塔,亦是延续中华民族历史的优秀传统。但揆诸当下, “ 劳动无用论 ” 却甚嚣尘上。因此,我希望借此次演讲,让同学们对劳动二字有更深刻的理解。 ② 劳动究竟是什么?也许你我都难以精准概括。但请大家环视四周:那堆砌整齐的一砖一瓦,是工人们的劳动;那干净整洁的一道一路,是清洁工的劳动;那骄傲成长的一草一木,是园丁们的劳动 …… 甚至连我们写下的一笔一划,也是各自的劳动。你我都在以劳动丈量时间,用劳动编织生活,无需刻意找寻,在校园里随手定格,你都可目见汗水,劳动的汗水在熠熠发光。劳动,它就在你我身边。 ③ 我们劳动,是为了向个人与国家的福祉更进一步。有人指责,何不交给人工智能?斯言谬矣!人工智能仅是科技的红利,却非国家的专利,更何况这红利也是多少代科技精英们劳动的结晶!而你我劳动,是为了对得起家中那温软可口的饭菜,对得起家人那饱含期许的眼神,对得起心中那破土发芽的梦想;你我劳动,是为了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呐喊,是为了在贸易战中不被他人掐脖要挟,更是为了身上肩负着的民族复兴的荣光。因此你我才会用劳动写就壮丽诗篇, 用劳动谱成华美乐章。你我都在劳动,尽管疲累,但却义无反顾,是因为我们都深知,松软的沙滩上最容易留下脚印,却也最容易被潮水抹去存在的痕迹;你我更知道,所有挥洒过的那些汗水,都有苦尽甘来的一天。 ④ 心中燃起劳动之火,谁说星星之火就不能燎原?同学们!劳动并非肮脏疲惫的代名词,它更像是以汗水执笔而成的青春画卷。所以,在清扫教室时,请仔细一些;在整理书籍时,请用心一些;在布置考场时,请积极一些;路遇环卫工人清洁时,请不要捏着鼻子走开;看见工人修理机器时,请不要心生厌恶;遇到园丁修剪花草时,请保持善意的微笑。唯有你我都增添一点对劳动的主动与尊重,我们的明天才会更加碧波荡漾,晴空万里。 ⑤ 诚然,劳动需要你我的辛勤付出,但这并不意味着无头苍蝇式的庸碌,那样只会陷入疲累而一无所得的深渊中。应将你劳动的汗水,铺成一步步通向梦想与目标的道路。唯此,我们才会越发热爱劳动,收获成果那一刻的欢呼雀跃也会更加甘甜! ⑥ 我的演讲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 同步点评 ] ① 联系材料,紧扣话题。 ② 生动语言描写,阐述 “ 劳动 ” 的内涵。 ③ 正面阐述劳动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利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④ 再次利用排比句式,发出号召,倡议同学们热爱劳动。 [ 名师点评 ] 本文标题形象而含有诗意,事实上这也是全文语言表达上的突出亮点。作者有很强的修辞意识,大量使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行文流畅,颇具气势,适合演讲情境。但在加强文采的同时,并没有走向华而不实,这是由于作者善于选择丰富而具体的素材,将其编排得当。这些素材有大有小,关乎国家与个人,既显出视野开阔,必要时又能落到实处。文 章思路明晰,暗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考轨迹,但却不露痕迹。文章情理交融,既有较强的感染力,又有个人较深刻的思考,如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既准确又独到。 [ 技巧点拨 ] 方法一 用语贴切,让语言恰到好处 所谓 “ 用语贴切 ” ,就是内容要切人、切事、切情等,即根据语境条件正确使用语言。要做到用语贴切,考生应多锤炼词语,如可以精心选择动词,让动词凸显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精神风貌,袒露人物内心世界,传达人物价值取向;可以精心选择修饰语,让人物立起来,让景物活现起来,让情感复杂起来,让事件有条不紊地推进,让议论鞭辟入里。同时,还要注意语言要适合描写的场合和对象。如: “ 你一定是疯了! ” 听到祖父说要辞去机关单位的工作,回乡种黄花梨,祖母的眼泪忍不住流了出来。她不明白,祖父当过兵,立过功,又在机关单位工作,为什么不能好好地过安稳日子呢? 祖父要回乡种黄花梨的消息犹如被引爆的炸弹,在老家余村炸开了。乡亲们苦苦相劝,晓之以理也好,动之以情也罢,可祖父的决心坚如磐石,没有丝毫动摇。他心平气和地向祖母说: “ 咱俩都是穷苦农民出身,能住上这么敞亮的房子,不正是因为享受了改革开放的果实吗? ” 祖母沉思了许久,拍了拍祖父的肩膀,算是同意了。 …… 之后,草帽、休闲衫、解放鞋成了祖父必备的行头。风里来,雨里去,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他的身影与山影随行,他的声音与山鸟相和。每一个种树环节他都亲自参与:挖坑、浇水、填土 …… 有乡亲想帮他,他还怕人家干活儿不细心;遇到难关,他就一边向专家们请教,一边自己钻研专业技术。慢慢地,原先荒凉的小山头被他整理得焕然一新。 —— 2018 年全国卷 Ⅲ 《 祖父回乡记 》 [ 点评 ]  这几段文字以刻画人物形象取胜,祖父的话凸显了他的身份 —— 农民, “ 草帽、休闲衫、解放鞋 ” 等衣着彰显了他的朴实, “ 挖坑、浇水、填土 ” 显示了祖父勤奋踏实的心态,这些描写表明祖父是一位思想觉悟高的新时代农民。对祖母的刻画,一句 “ 你一定是疯了 ” 体现了祖母的惊讶和不理解。从 “ 眼泪忍不住流了出来 ” 到 “ 沉思了许久,拍了拍祖父的肩膀 ” ,则体现了祖母由心疼到理解的思想转变。 方法二 句式灵活,让语言韵味十足 所谓 “ 句式灵活 ” ,是指在写作时,根据语境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在不改变意思的情况下,恰当地选用句式,灵活地变换句式,使句式多样化,这样文章才会显得活泼、自由、不生硬、不呆板。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整散结合。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整句与散句,能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整句句式较整齐,音节较匀称,可以起到强调语意、加强语势的作用;散句长短结合,自由活泼,富于变化,可以避免单调呆板的现象。把两者结合起来,语言既生动活泼、挥洒自如,又节奏鲜明、气势如虹;既能丰富语言的节奏,活跃文章的形式,又能形成一种错落之美,使文章韵味十足。语言要简洁,自然应以短句为主,句子长了则易冗赘拖沓。但有时出于表达的严谨、周密或为了抒发 某种深沉、庄重之情的需要,往往也会使用长句。在一篇文章里,如果把长句和短句很好地结合起来,往往会使语言错落有致、活泼多变。如: 诗人流沙河曾说: “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 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树立远大理想,并将其与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用毅力、勇气、脚踏实地的付出成就自己的辉煌人生! —— 2018 年北京卷 《 新时代新青年 —— 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 》 [ 点评 ]  上述文段中,作者引用的诗人流沙河的名言是整句,后面 “ 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 …… 成就自己的辉煌人生 ” 是散句,在形式上,文段整散结合,错落有致,使感情的抒发张弛有度,读来别有韵味,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2) 锤炼对称。对称句相较对仗句没有音律方面的要求,相较排比句内容较少。它经常是把相关或相反的事物进行对举,既可以用来举例,又可以用来说理,给人结构严谨的直观感受。对称句的语言极为简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用来类比或对比,说理全面,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在列举事例的时候运用对称句,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 ① 国之重器,为国可忍辱负重,粉身碎骨;为业可择一事终一生,呕心沥血。 ② 翻看中华五千年的厚重历史,有些许欢声,些许悲歌;细数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多年历程,有诸多阻碍,诸多突破。 ③ 没有宇宙心的人,断然问不出 “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 ;不是硬骨头的人,定吟不出 “ 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 ” 。 [ 点评 ]  以上三句分别是 2018 年高考语文天津卷、北京卷、江苏卷优秀作文中的语句,都是对称句。第 ① 句从 “ 为国 ”“ 为业 ” 两方面对举;第 ② 句从历史到现代,概述举例;第 ③ 句与引用相结合。 (3) 善用特殊句式。作文中,适当地将陈述句变为反问句或感叹句,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进而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 而且,这种渴望 “ 被需要 ” 的心态也是个人发展以及价值实现的一大推动力量。中国古代千万士人缘何寒窗苦读,悬梁刺股?因为他们渴望被统治者需要。今之众生又为何发奋图强,努力上进?因为他们渴望被国家需要。试想,若没有这种渴望 “ 被需要 ” 的心态,他们之中能坚持努力的又有几人?如此,今后 又该由谁来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重任?正是这种渴望 “ 被需要 ” 的心态,促使芸芸众生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提升自我价值。 —— 2018 年上海卷 《 人永远活在自身之外 》 [ 点评 ]  本段文字,作者在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先用陈述句表达自己的观点;接着连用两个设问句,列举事例;紧接着连用两个反问句,强化语气,使语势进一步加强;最后以陈述句收尾,语气坚定,观点明确。 (4) 偶用复句。复句可以使论证逻辑严密,比如因果复句可以使文章的逻辑推理严密,假设复句可以使文章论证富有辩证色彩,转折复句可以使前后论点联系紧密,并突出重点等。如: 现如今,社会淘汰机制日益残酷,加之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已经出现在人类的工作、生活中,很多岗位已经不再被需要,因为千篇一律,所以它们只能被替代。虽然这种现象很残酷,但这就是生活的本质。 人生的本质亦如此。只有与众不同且富有价值,并不断进取,才会始终被需要。若只是一味地追随他人的脚步,无视自我的价值,我们必将为不再被需要而深感焦虑。所以,我们应该像歌曲 《 我们不一样 》 里唱的那般,找准自己的位置,成为无可替代的人,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2018 年上海卷 《 我们需要不一样 》 [ 点评 ]  这两段文字灵活运用因果复句、转折复句、条件复句、假设复句,使得论证严密,无懈可击。 方法三 巧用修辞,让语言色彩斑斓 修辞手法是增强文章文采的第一捷径。修辞手法如果运用得当,不但会使文章的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而且会使文章的句式整齐,结构严谨。巧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巧用排比,可以使文章语势强劲,节奏鲜明,富于韵律;巧用引用,可以使文章神采飞扬,意蕴深刻;巧用拟人,赋予万事万物以人的情感,增强文章的情趣;巧用夸张,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 作文中比较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引用、排比。 (1)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比喻不仅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可感,而且能使文中的叙述和说理显得生动形象。它能化无形为有形,突出形象美;它能化有形为无形,突出朦胧美;它更能以多喻一,突出动态美。高考作文中考生要想把描写对象表现得更形象贴切,更好地表达出对事物的爱憎和褒贬,更好地描绘出事物的内在特点,就必须依靠形象化的比喻。如: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无声的语言,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明清时期如日中天的徽商荣归故里,千金散尽,建成一幢幢精巧别致的住宅,五叠式马头墙高低错落,宛如一曲曲抑扬顿挫的田园牧歌,歌唱着桃花源里人家的恬淡闲适。一代儒商更是将闲情逸致寄托于雕花梁架、楹联字画、木雕石刻上,在粉墙黛瓦的住宅里营造出别具一格的乡土建筑风格。 —— 2018 年江苏卷 《 时间轴里的浅吟低唱 》 [ 点评 ]  文段把建筑当作一种语言来解读,把 “ 一幢幢精巧别致的住宅,五叠式马头墙高低错落 ” 比喻成 “ 一曲曲抑扬顿挫的田园牧歌,歌唱着桃花源里人家的恬淡闲适 ” ,将建筑的美丽熔铸到像诗一样美丽的语言中,既富有诗意,又切合了 “ 语言 ” 这一话题。 (2) 旁征博引,增加文采。考生在写作时,旁征博引,或诗文,或名言,或谚语,或优美清新的歌词,都能成为文中的点睛之笔。这些点睛之笔,或用于开头,开启全篇,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或用于中间,充当论据,以支撑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样不仅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也能够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或用于结尾,总结全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考生既可以展示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又可以扩大文章的容量,使文章包含丰富的意蕴,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 古往今来,一个个仁人志士,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推动着 “ 浙江精神 ” 的发展: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 “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 ,鲁迅告别故乡绍兴,以治疗国人的病体为志向去日本学医,看到国人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后,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为投枪和匕首,疗救国人的精神; “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 ,秋瑾拒绝他人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能成功,在绍兴轩亭口慷慨就义; “ 只身去国三千里,一日思乡十 二回 ” ,郁达夫怀着浓浓的家国情怀,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为宣传抗日救国活动四处奔走,最后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 —— 2018 年浙江卷 《 新的火炬从这里传递 》 [ 点评 ]  上述文段最主要的特点是大量运用名句来论述自己的观点,行文有理有据,意蕴深厚,使文章彰显文采。文中恰当地引用了鲁迅、秋瑾、郁达夫的名句,不但充实了文章内容,更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达到了 “ 有文采 ” 的作文要求。 (3) 运用排比,增强气势。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组织语言,是高考中考生展现自己语言功底的重要手段,因为排比具有独特的结构美,整齐划一的句式排列中蕴含着丰富的层次变化。考生可以连用问句构成排比,在一次次的发问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论证层层深入,让文章气势磅礴;可以连用设问构成排比,强调自己的观点,拓展观点论证的广度和深度;巧设博喻构成排比,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事物的特征 或内涵,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可以变换时空构成排比,根据时间、空间的变换从多方面阐发,丰富文章的内容,在相互照应中突出自己的观点或感受;还可以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分析事物不同的角度、列举简单的意象等构成排比。如: 多少年前,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李光武振臂高呼: “ 中国的大车我们拉! ” 引得无数青年才俊热血沸腾。如今,东方雄狮睁开睡眼,华夏神龙凌空翱翔,中国已进入新时代。随着时代巨轮的缓缓前行,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抓紧祖国的纤绳,迈向新时代的幸福。 曾几何时,有的人开始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曾几何时,追求级别的人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人越来越少;讲待遇的人越来越多,讲理想的人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曾几何时,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标准,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怀疑成了我们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 “ 粉碎机 ” ,太多的人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言的 “ 精 致的利己主义者 ” !习近平总书记有言: “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 信仰可以是宗教,可以是理想,也可以是对祖国的爱。心怀信仰,则心有所属,心有所依,心有所求。周总理的信仰是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吾辈青年,更应怀报国的信仰,不屈奋战,砥砺前行。看黄大年教授,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做祖国的栋梁。是信仰,让他透支自己也要让人生发光。吾辈青年,应以黄大年教授为榜样,以报国为信仰,与祖国共成长。 —— 2018 年北京卷 《 新时代新青年 —— 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 》 [ 点评 ]  上述文段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又气势如虹,增强了文章的语言魅力。作者先将祖国比作雄狮和神龙,昭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然后以排比的修辞手法,展示了社会上的诸多不良现象,提出问题,引人深思;最后以黄大年教授为例,对比突出 “ 国之脊梁 ” 的宝贵精神。文章语言洗练,富有张力,从点滴处着笔,引导读者反思。文章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方法四 加工推敲,增强语句的表现力 (1) 有机点化。对经典素材的有机点化,会给文章增光添彩。考生在具体运用时,可以采用四种方法。 ① 凝缩素材,取其一点。或舍去细节而取其总体,或舍去总体而取其细节,根据文章的需要,对相关素材进行剪裁、加工,选取主干,去粗存精,进行定向叙述,深入挖掘。 ② 同类叠加,多点组合。或从相同角度来阐明主旨,或从不同角度来论证论点。 ③ 正反对 比,相互映衬。在对比中,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等会更加鲜明突出,从而使文章的中心更明确,主旨更突出。 ④ 片段组装,剪辑组合。每个片段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表现文章的主题,共同支撑文章的观点。用一根线串起所有片段,使文章浑然一体。如: 林贤治曾说: “ 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 古今中外,多少顺应历史潮流的决策被历史铭记,镶嵌在历史的茫茫星河里。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秉承着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 的情怀,进行了一次又一次顺应时代的改革。我们不会忘记汉代的文帝、景帝顺应时代发展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厉行节约,最后迎来了 “ 文景之治 ” 的繁荣局面;唐朝的李世民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顺应时 代的发展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以农为本,休养生息,于是有了 “ 贞观之治 ” 的美谈。所以,顺应时代进行改革必将带来国家的繁荣昌盛。 —— 2018 年全国卷 Ⅲ 《 时代 · 改革 · 强国 》 [ 点评 ]  上述文段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 “ 文景之治 ” 和 “ 贞观之治 ” 两则经典素材,进行组合叠加,分别概括其内涵、提炼其精髓,同时进行话题转换,巧妙地与 “ 强国 ” 结合起来,从而阐明 “ 顺应时代进行改革 ” 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两则素材都有较强的故事性,但作者却能进行高度概括,强调 “ 顺应时代进行改革 ” 对国家发展与强盛的意义与作用,从而较好地论证了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 联想想象。联想和想象也是使语言富有表现力的途径之一,恰到好处的联想和想象,不仅能使文字变得生动活泼,还能营造一种美妙无穷的氛围,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考生在平时写作时,要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这样能给阅卷老师带来一种美的享受,有利于提高作文分数。如: 2035 年的中国,想来是繁荣富强的,更是充满朝气的。高科技设备也许随处可见,人工智能可能已走进千家万户,周末你可以携带好友遨游太空,暑期你可以跟随父母探索深海,但请你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勿忘天地,勿抛生民,勿舍往圣绝学,勿沉湎于时代清梦之中,失去民族之根本。 —— 2018 年全国卷 Ⅰ 《 满船清梦你处寻 》 [ 点评 ]  上述文段中,作者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生动地描写出了 2035 年科技发达的生活情景:闲暇之时,遨游太空,探索海底。科技带来的便捷与新颖的生活方式令人向往。文段描写不但生动形象,而且意趣盎然。 (3) 文白结合。现代文写作自然应以白话文为主,但有时出于需要,偶尔使用文言词句,也能达到含蓄隽永的效果,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 同样,诸多诗人、词人亦深谙无声之妙,借诗词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于无声的文字中,书写襟怀。 香山居士的 “ 风荷老叶萧条绿,水蓼残花寂寞红 ” ,鱼玄机的 “ 自恨罗衣掩诗句 ” ,辛稼轩的 “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 …… 矮纸斜行之间,洒尽悲欢离合、国仇家恨之泪,倾诉着文人们对 “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 的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无声的文字,足以镌刻历史、雕镂山河,演绎文人们命途多舛的生命之歌。 —— 2018 年江苏卷 《 于无声处,绽放生命大美 》 [ 点评 ]  这段文字论述 “ 诗词中的无声之美 ” ,行文中 “ 深谙无声之妙,借诗词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于无声的文字中,书写襟怀 ”“ 矮纸斜行之间,洒尽悲欢离合 ” 等古色古香的句子与论述的内容相得益彰。 (4) 善用幽默。幽默是一种智慧,幽默的语言形象传神、趣味横生,不仅能博读者会心一笑,而且能显示出作者的聪明、机智和成熟。所以,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一些幽默俏皮的文字,会增加语言的灵动美,同时使作文文采飞扬。如: 生而为人,我们在世俗的河流里挣扎,品性早与世俗共融,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自己真正的模样。我曾天真地以为世间无恶,一切皆是美好的,可惜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且看近期一些恶性社会事件:早年遭受校园欺凌的陕西男子赵某,长大后在学校门口对无辜的学生施暴;郑州一顺风车司机见色起意杀害乘客 …… 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当然,我们也不能只看到社会乱象和社会的阴暗面,却不探究其本质原因。有个段子这样说: “ 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还有可能是唐僧。 ” 是的,也不一定所有剃光头的人都是和尚。世人多肤浅,皆看其表象,而本质却常被忽视。这是我们无法否认却又不想承认的事实。 —— 2018 年全国卷 Ⅱ 《 象状有名,质者无形 》 [ 点评 ]  第一段写社会乱象,本是严肃、沉重的话题,作者却用 “ 在世俗的河流里挣扎 ”“ 只是我的一厢情愿 ”“ 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 等充满智慧和幽默的文字,让人啼笑皆非。第二段中,引用 “ 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还有可能是唐僧 ”“ 不一定所有剃光头的人都是和尚 ” 等网络流行语和俗语,诙谐中深入浅出地把 “ 透过现象探究本质 ” 的主旨表达了出来。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① 2018 年, “ 乡村振兴 ”“ 精准扶贫 ”“ 中国农民丰收节 ”“ 全面小康 ”“ 农村电商 ”“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农业品牌推进年 ”“ 农业文化遗产 ”“ 乡风文明 ” 等成为中央农村政策的关键词。 ② 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寄语广大青年: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返乡创业,在故乡的沃土上施展才华、挥洒汗水;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上山下乡,服务乡亲、无怨无悔。 2018 年有 280 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一线。 ③ 习近平总书记不到 16 岁插队到梁家河,与乡亲们一起摸爬滚打、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了深厚情谊。他曾坦诚地说,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 “ 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 ” 。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以上文字给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加以阐述。要求: ① 自选角度,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② 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 诗歌除外 ) ; ③ 不少于 800 字; ④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 写作指导 ] 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紧扣时代脉搏,不回避时事热点,加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凸显了 “ 立德树人 ” 的命题导向。这道作文题目时代性很强,立意多元,侧重于考查青年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了解以及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非常契合了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 角度一:乡村振兴的意义与价值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 “ 两个一百年 ” 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做好新时代 “ 三农 ” 工作,是时代的召唤,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让亿万农民得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角度二: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无论哪个社会、哪个年代,青年都是最具有创新活力和富有责任担当的群体。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青年应肩负起新时期的历史使命担当,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农村、基层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放飞青春梦、实现中国梦。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战鼓已经擂响,乡村发展的历史环境已经产生了深刻变化,农业农村如今正是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 ,乡村振兴需要一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青年,回到农村去,奉献青春,发挥光热。回到乡村,参与乡村建设,是回报乡村昔日哺育我们祖祖辈辈的恩情,是 “ 吃水不忘挖井人 ” 的义气,是传承血脉的责任,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无悔选择。回到乡村,参与乡村建设,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风雨,在顺境中不骄傲不急躁,在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要矢志不渝,脚踏实地,倾注感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上建功立业、行稳致远。 角度三:乡村振兴的问题与举措 乡村振兴中面临着三大突出问题:一是现代农业发展乏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滞后;二是农村环境问题突出,老龄化、空心化日益严重。三是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乡村振兴要立足我国国情农情特点,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和新动能,尽快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短板,推动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和普遍繁荣。具体来说: 产业振兴,形成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人才振兴,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文化振兴,提高农民精神文明素质,实现乡风文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生态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打造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建设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让农村更像农村;组织振兴,培养造就一批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建立一个更加有效、多元共治、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新型机制。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一种直接、短小、搞笑而贴近生活的 “ 土味视频 ” 逐渐兴起。其创作背景多是农村、乡镇和一些小城市,内容多呈现各种奇葩见闻、搞笑段子以及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平凡生活。 “ 土味视频 ” 广受追捧、风靡网络的同时,也引起广泛的争议和质疑。 有人认为, “ 土味视频 ” 过于低俗、浮夸,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人认为, “ 土味视频 ” 是农村青年自我表达的方式,折射出他们展示自我的强烈欲望;也有人认为, “ 土味视频 ” 是大众审美甚至是大众文化的倒退;还有人认为,大俗即大雅,高雅的文化都是由通俗的文化发展而来的, “ 土味文化 ” 需要鼓励与引导。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加以阐述。要求: ① 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 诗歌除外 ) ; ②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 不少于 800 字; ④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 写作指导 ] 这是一道现象类的材料作文,审题时我们首先要从整体上理解材料,概括材料。这则材料一共两段,第一段是对 “ 土味视频 ” 的介绍,第二段是对 “ 土味视频 ” 的不同态度。立意时我们要透过 “ 土味视频 ” 的现象看到背后的本质内涵。具体来说: 角度一:最是真实能动人 马尔克斯说,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什么会被记住?不是矫揉造作,而是洗尽铅华。 “ 土味视频 ” 之所以会吸引我们并且逐渐兴盛,是因为它来源于生活,真实记录了生活本身,其真诚自然与卖力,在这个时代显得可贵而难得。有人下了夜班,看到地铁站外台阶上整齐排列着的咖啡罐,感悟着城市夜归人的活力;有人直播农村收秋,金黄的颜色染遍乡间小院,炖煮新粮的大柴锅热气腾 腾,一粥一饭都特有滋味;有人直播乌苏里江捕鱼的辛劳与收获, “ 我在好好干,你们不管干啥工作的,也好好干! ” 这样的记录,去除了虚火与邪火,才有更加持久的吸引力。 角度二:土味背后的努力与抗争 “ 土味视频 ” 表达的是长期封闭在文化底层的乡村青年的努力与反抗,他们渴望挣脱传统的农耕审美,靠近心目中的 “ 大城市范儿 ” 。虽然因为眼界、思维、技能等局限,常常表达跑偏严重,有浓烈的错位感和滑稽感,向往很美好,形式很粗糙,但却为人们带来了简单又无穷的快乐。在审美由城市主导、伪文艺开始崩塌的时代,滋生于民间的土味文化,反而展示了一种热烈的真诚。他们很少抱怨,生命力与生活 贴得那么近,能为搬一天砖得到的一百块钱而满足,为钓到了江里的一条大鱼而雀跃,为每个生活中的小惊喜感动。从亿万普通人分享的多彩生活中,你能清晰感受到一种顽强的生命力 —— 那种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的热情,令人感动。 角度三:低俗浮夸,格调不高 不可否认,有些 “ 土味视频 ” 滑稽搞怪,对舒缓人们心情中发挥着作用,或许也能博得一时眼球,满足观众的优越感和猎奇的心理,让观众追求到了精神刺激。但本质上看, “ 土味视频 ” 大多低俗浮夸,格调不高,其创作者大多都是较为边缘的群体,文化水平相对偏低,创作背景大多是农村、乡镇和一些小城市,内容以演员浮夸的表演和老套过时的段子为主, 夸张妆容、雷人雷语,剑走偏锋,极个别打起了暴力色情的擦边球,违背了短视频制作的初衷,一些甚至逾越了法律的边界。毫无营养又浪费时间,徒增网络的浮躁与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