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8.00 KB
  • 2021-06-09 发布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课案1读懂古代诗歌课件新人教版

  • 6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 一、 (2019 · 浙江卷 ) 阅读下面这首诗 , 完成 1~2 题。 (8 分 )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 唐 ) 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 , 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 , 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 , 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 , 欲立功勋恐不如。 1. 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首联中“      ”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2 分 )  解析 : ①“过”可联系《项脊轩志》中“一日 , 大母过余曰”作答 , 也可联系王维《过故人庄》中“过”的意思作答 , 即造访。②“朱门” , 古代王公贵族住宅的大门漆成红色 , 因称豪门贵族为“朱门”。如杜甫有名句“朱门酒肉臭 , 路有冻死骨”。这里用来说明龙武李将军身份显赫。 答案 : 造访 朱门 2.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 ? 请结合诗句分析。 (6 分 ) 解析 : 诗歌描写了李将军的居住环境——“冷静” , 书房的陈设——“墨画”“一架书”等 , 借环境描写来烘托李将军有文人的趣味 ; 对次要人物的描写——“侍儿知礼数” , 从旁衬托出李将军知书达理、富有文化修养等特点。另外 , 李将军最突出的特点是喜爱置身书房“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 , 体现了他喜爱读书、个性狂放的一面。答题时要点明手法 , 将手法的运用同人物形象的塑造结合起来分析。 答案 : ①通过环境描写 , 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 , 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 , 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 , 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 , 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二、 (2018 · 浙江卷 ) 阅读下面这首诗 , 完成 3~4 题。 (8 分 )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 , 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 , 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 , 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 , 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 , 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 ① , 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 , 悠悠江海行。 [ 注 ] ①莲花界 : 佛寺 , 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3. “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         , 体现出诗人         的心情。 (2 分 )  解析 : 本题考查从理解词语意思的角度体会诗人情感。先解释该词语 , 然后根据对全诗内容的理解答出情感。这是一首送别诗 , 依依不舍的情感不难看出。 答案 : 久留 ( 逗留 )  依依不舍 4.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 , 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6 分 ) 解析 : “点染”一词借用了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国画家作画 , 往往用中锋点出景物 , 然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 , 使画面显得更有立体感。运用到诗词创作上 , “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 , “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 , 使诗歌的形象更丰满 , 意味更浓郁 , 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一般来说 , 点的是内在的情感和诗歌主题 , 渲染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①点 , “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②染 , “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 , 层层铺写暮景 , 满篇幽淡惆怅 , 字字都是“暮情” , 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答案 : 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 , 层层铺写暮景 , 满篇幽淡惆怅 , 字字都是“暮情” , 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 , “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三、 (2017 · 浙江卷 ) 阅读下面这首诗 , 完成 5~6 题。 (8 分 )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 , 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 , 田中采地黄 ① 。 采之将何用 ? 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 ② 去 , 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 , 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 , 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 , 救此苦饥肠 !    [ 注 ] ①地黄 : 玄参科植物名 , 其根可入药。②插 : 通“锸”。铁锹。 6. 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 , 试作赏析。 (6 分 ) 解析 : (1) 叙述手法。 首先从叙述角度来看 , 本诗是从采地黄者的角度 , 以采地黄者的口吻讲述了采地黄和卖地黄的事。 诗人在客观的叙述中寄予了对以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那些豪门贵族的痛恨之情。 (2) 对比手法。 诗人将采地黄以求度过饥荒的贫苦农民与朱门家的白面郎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一是把农家与朱门的不同身份进行对比 , 二是将采地黄者与白面郎的形象进行对比 , 三是把采地黄者饥饿无食与白面郎的马吃地黄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 , 在反复的对比中揭露了两个阶级的贫富差距。 尤其是结尾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 , 形成强烈的对比 , 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 , 使人在深深同情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 , 激起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 答案 : 叙述 : 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 , 虽无一字怨语 , 读来却愈觉辛酸。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 , 层层深入 , 脉络分明 , 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 , 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 : 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 , 揭露了贫富差距。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 , 加强了对比效果 , 揭露深刻 , 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5. 本诗前八句叙写      , 后六句叙写       ,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2 分 )  解析 : 该诗为叙事诗 , 大体可分为两部分。 诗歌以时间先后为序 , 春、秋、岁晏 ( 一年将尽的时候 ) 的季节变换和一天中凌晨、薄暮的变化 , 依次描写 , 层层深入 , 脉络分明。 开头两句交代了全诗的背景。庄稼一年两季 , 春日没雨 , 夏麦绝收 ; 秋天又降早霜 , 秋粮减收。紧接着第三至六句便对农民的生活景况作了交代 : 入冬后农民便断了口粮 , 为了活命 , 只得冒着风寒到荒郊野外去采挖地黄 , 希图借以度过饥荒。第七、八两句“凌晨荷插去 , 薄暮不盈筐”写农民采地黄之不易。以上八句为第一部分 , 中心就是写为度过饥荒而采地黄。 近三年来 , 浙江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倾向性很明显 : 一是三年诗歌均为唐代时期的作品 , 选材均为诗 , 没有词 ; 体裁以律诗为主 , 兼古体诗 ; 题材涉及送别、忧民等。二是命题不限名家作品 , 除 2017 年是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外 ,2018 年、 2019 年为李颀和王建的作品 ; 考试内容以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测试为基础 , 侧重赏析诗歌的表现技巧 , 兼及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三是题目形式均为一客观一主观。第一小题客观题 , 以填空为主 , 侧重于内容理解 , 题型停留在词语解释、内容概括等 ; 而第二小题主观题 , 以问答题为主 , 侧重于写作技巧欣赏。第二小题又以第一小题为基础——只有熟练地回答了第一小题 , 才会顺畅地回答第二小题。 课案 1  读懂古代诗歌 ( 对应学生用书第 174 页 ) 了解诗歌样式 1. 古代诗歌的体裁 2. 古代诗歌的题材 理解诗歌内容 ( 一 ) 看标题 , 抓题眼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标题可以概括作品的重要内容 (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和主旨等 ), 可以揭示作品的背景、目的和线索 , 可以奠定作者的感情基调。 解析 : “邯郸”表明诗人所在地 ; “冬至夜”是时间 ; “思”说明诗人正在旅途 , 想念家乡和家人。 答案 : 羁旅诗 ; 地点、时间和事件、人物 ( 隐身 , 但从事件中可知 ) 。 《邯郸冬至夜思家》 , 从标题看 , 这是一首什么诗 ? 标题告诉了我们哪些要素 ? 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 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① 李 白 一为迁客 ② 去长沙 ,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 江城五月《落梅花》 ③ 。 [ 注 ] 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 (758) 被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 , 指西汉的贾谊 , 因指责时政 , 受到权臣的诋毁 , 贬官长沙。③古曲有《梅花落》。 诗歌标题暗示了哪些信息 ? 诗歌的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解析 : 标题中 , “与”是“和”的意思 , 史郎中 ( “史”是姓 , “郎中”是官职 ) 是对朋友的称呼 , “钦”是朋友的名字 , “听”表明事件 , “吹笛”是“听”的内容 , “黄鹤楼上”表明地点。笛子在古诗中一直是悲凉的代表 , 作者的情感由此可见一斑。 答案 : 人物、事件和地点。抒发了诗人被流放的凄凉之感和眷恋朝廷、思而不得的苦闷。 2.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 完成后面的题目。 感弄猴人赐朱绂 罗 隐 十二三年就试期 , 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学取孙供奉 , 一笑君王便着绯。 本诗标题是一个陈述句 , 能不能改成《弄猴人》 ? 为什么 ? 解析 : “ 弄猴人赐朱绂”的典故 : 唐昭宗逃难期间 , 随驾的伎艺人有个耍猴的 , 把猴子驯养得很好 , 居然可以随朝站班 , 唐昭宗非常高兴 , 便赏赐 猴子五品官职 , 身穿红袍 ( “赐朱绂” ), 并给以称号叫“孙供奉”。反观罗隐 , 寒窗十年 , 读书赴考 , 十试不中 , 依旧布衣。作者与“孙供奉”的宠遇相比 , 难免刺痛在心 , 于是写下此诗 , 以自嘲的方式抒发感慨 , 发泄愤懑。 答案 : 不能。标题是诗人写诗的缘起及情感的触发点。“弄猴人”是驯养猴子的杂技艺人 , 以此为标题 , 难以表达出诗人写作的原因 , 而“感弄猴人赐朱绂”则表达了对这样耍杂技的人都能得到提拔 , 而自己辛苦攻读十年却屡试不中的愤懑之感 , 同时揭露抨击皇帝的昏庸荒诞。 3.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 完成后面的题目。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 , 晚来惟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 夜惜衰红把火看。 结合全诗 , 你能从标题中的“惜”字读出什么感情 ? 解析 : “惜”有怜惜、可惜之意 , 作者怜惜牡丹花 , 按照常理推断 , 肯定是惜其盛放之日短 , 以此寄托岁月无情、青春难留的伤感。 答案 : 作者一片深情 , 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 , 以“把火”照花的新颖立意 , 表现对牡丹花的无限怜惜之情 , 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 此种怜惜之意、伤春之感从标题中的“惜”字可见一斑。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 完成后面的题目。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 画眉深浅入时无 ? 本诗的原题是《闺意》 , 后来有人根据张籍的和诗 ( 见下面 ) 把它改成《近试上张水部》 , 你觉得哪个标题好 ? 请略作分析。 酬朱庆馀 张 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 ,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 一曲菱歌敌万金。 解析 : “近试上张水部”叙述一件事 : 临近考试了 , 给张水部写一封信。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 , 时兴“行卷” , 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 , 以希望得到其称扬并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 , 是水部员外郎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又乐于提拔后进而与韩愈齐名。结合张的和诗 , 可见 , 改后标题直截了当地揭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反之 , “闺意”是一个名词 , 它纯粹表达女子的闺房意趣 , 无法表达出朱庆馀的写作本意。 答案 : 《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好 , 它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歌写作的意图。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官的要求 , 因此写下此诗投给张籍 , 看看是否投合主考官的心意。此诗以新妇自比 , 以新郎比张籍 , 以公婆比主考官 , 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 5.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 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 , 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 , 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 , 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 , 寂寞将何言。 [ 注 ] 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如果只看诗歌标题 , 请你从中推知本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解析 : 这是一个叙述类标题。标题的“中夜”是半夜里 , 夜深人静时 ; “起”是起床 , 偶然一望 , 恰逢月亮上升 , 又是在此时“望”的“西园” , 所见景色自然静谧幽寂。 答案 : 这首诗通过一些夜晚所见的意象 , 生动地勾画出了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 , 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 ( 二 ) 读注释 , 知暗示 读注释是读懂诗歌必不可少的步骤。考试题中诗歌的注释虽然文字简洁 , 却隐藏着好多信息 ( 见下图 ) 。 阅读下面诗歌 , 完成后面问题。 春 寒 ①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 , 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 , 独立蒙蒙细雨中。 [ 注 ] ①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 , 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 , 避乱于岳州 ( 今湖南、岳阳 ), 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 , 自称“园公”。 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 ? 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 解析 : 对照注释 , 把握“园公” : 从时代背景及作者自称整体把握作者咏海棠的用意。抓住三、四句关键词 : “不惜”“独立”有人格意味 ; “胭脂色”“细雨中”有内在品格与外在环境的对比意味。 答案 : ①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 , 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②体现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 , 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 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 完成后面的题目。 除夜二首 ( 其一 ) 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 , 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 , 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 , 流转殊方 ② 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 , 岛烟湖雾看春生。 [ 注 ] ①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 ( 今河南开封东南 ) 南渡 , 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②殊方 : 异乡。 本诗表述了诗人哪些情感 ?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 : 答题时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分析。如诗中的“多事鬓毛”“尽情灯火”与年华、寂寥有关 , 注释中的“流离”“异乡”与远离家乡有关 , 诗中的“明日”“看春生”与期盼有关。 答案 : ①年华逝去、孤独寂寥之悲。颔联诗人怪鬓毛“多事” , 也随时节变白 , 慨叹时光易逝 ; 以惟有灯火明亮、“尽情”相慰来写自己流离他乡、无人安慰的孤独寂寥。②颠沛流离、远离家乡之苦 ( 或喜忧交织 : 暂得安稳的“喜”与远离家乡的“忧” ) 。颈联写诗人现在暂时安居岳阳 , 比起前两年的颠沛流离 , 姑且可以称得上喜悦 , 但转念一想 , 自己与家乡远隔千里 , 又很感惊叹。③春天来临、国势好转之盼。尾联预想明日登岳阳楼 , 远眺“岛烟湖雾” , 仿佛看到春天来临 , 寄托了诗人对于来年国势好转的期盼。 解析 : 答题依据来自注释。注释中的“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是重要信息 , 暗示了诗人的性格特征——正直耿介 , 在理解诗歌“言志”的内涵上有着提示作用。 答案 : 作者写琴、棋二物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 , 来写自己的“品”。“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 , 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 , 只落得小斋独处 , 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 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3.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 完成后面的题目。 武夷山中 谢枋得 ① 十年 ② 无梦得还家 , 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 几生修得到梅花 ? [ 注 ] ①谢枋得 : 宋末信州 ( 今属江西 ) 人 , 曾力抗元军 , 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 , 绝食而死。②十年 : 德祐元年 (1275), 诗人抗元失败 , 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 , 家破人亡 , 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解析 : 这道试题有两个注释 , 最主要的是第一个 , 它交代了作者的生活时代、主要事迹。其关键的信息点是“隐居”“绝食而死” , 因为它们暗示作者谢枋得具有抗节隐居、忠贞不屈的节操。结合诗句“几生修得到梅花” , 可以看出 , 作者是以梅花品格自期 , 他追求坚贞孤傲的人格操守。 答案 : 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 ,( 并借梅花的意象 ) 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 三 ) 解诗语 , 明诗意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 , 更加独特 ; 另外 , 它距离现在的语言形式又较远 , 给理解诗歌内容增加了难度。只有了解了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 , 才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所以读懂诗歌要回归本源 , 从理解“诗家语”开始。 1. “诗家语”之变形 中国古代诗人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 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 , 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 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语序等。 (1) 把握词性的改变 , 体会作者所炼之“意”。 例如 : 周邦彦《满庭芳 · 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 “风老莺雏 , 雨肥梅子 , 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 , 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 , 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 , 黄芦苦竹 , 疑泛九江船。   年年 , 如社燕 , 飘流瀚海 , 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 , 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 , 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 , 先安簟枕 , 容我醉时眠。”古人惯于活用词语 , 形容词、名词都可活用作动词 , 且一旦活用就鲜活生动 , 呼之欲出。“风老莺雏 , 雨肥梅子”中的“老”“肥”便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 , 意思是“风使莺雏老 , 雨使梅子肥”。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 , 慢慢丰了一身羽毛 , 再到展翅离巢 , 形态种种 , 时日漫漫 , 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 , 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 , 不留神便过足了几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 ? 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 , 到“拂堤杨柳醉春烟” , 到“一枝红杏出墙来” , 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 , 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 , 写出了形态 , 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 , 到黄黄肥肥的圆甜 , 那黄中晕红的丰润 , 怎不叫人垂涎 ! (2) 还原颠倒的语序 , 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古人吟诗作赋 , 受到许多限制 , 如对仗、平仄、押韵等的要求 , 有时对正常语序作了调整 , 就成了倒装语序。例如 : “多情应笑我 , 早生华发”应该是“应笑我多情 , 早生华发” , “千古江山 ,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该是“千古江山 , 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 “二十四桥仍在 , 波心荡 , 冷月无声”应该是“二十四桥仍在 , 冷月无声 , 波心荡”。诗里也有 , “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应该为“浣女归使竹喧 , 渔舟下使莲动” , 但词里面的倒装语序要多得多 , 鉴赏时一定要字字揣摩。 诗词中的语序倒装有以下几种类型 : 第一 , 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 意即“晴川 ( 晴朗的原野上 ) 汉阳树历历 ( 可数 ), 鹦鹉洲芳草萋萋” , “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 , 看起来好像是宾语 , 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第二 , 宾语前置。 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 , 卧龙诸葛” ,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 ? 原来作者是用他们二人来比喻友人陈亮的 , 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 , 按句意实为“看陈亮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在句中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第三 , 定语变化。 在偏正词组中 , 定语在前 , 中心语在后 , 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 , 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如陆游的《昼卧》“香生帐里雾 , 书积枕边山” , 实为“帐里生香雾 , 枕边积书山” ; 又如《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 , 花重锦官城” , 实为“锦官城花重”。 第四 , 状语后置。 “人面不知何处去 , 桃花依旧笑春风” ,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 , 实际上是“桃花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 “春风”做“笑”的状语 , 在诗中跑到“笑”的后面去了 , 是状语后置。 2. “诗家语”之跳跃 “诗家语”是跳跃的、跨越时空的 , 好比中国的水墨画 , 存在大量的“空白” , 在诗词鉴赏中 , 需要读者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和补充。 例如《鹧鸪天》 ( 辛弃疾 ): “石壁虚云积渐高 , 溪声绕屋几周遭。自从一雨花零乱 , 却爱微风草动摇。呼玉友 , 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杖藜忽避行人去 , 认是翁来却过桥。”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再次被罢官 , 闲居瓢泉时所作 , 内容写一次在乡村中的应邀赴宴。先说吆喝家人上酒 , 又吩咐赶快摆菜 , 显然客人已到 , 怎么接着又说殷勤好客的“野老”到词人家里来苦苦地相邀呢 ? 下面又来个“杖藜忽避行人去” , 更好像前言不搭后语 , 接着冒出一个“翁来却过桥” , 与“野老”又是什么关系 ? 如此读来 , 如入迷宫之中。原来作者用的是“诗家语” , 既有倒装 , 又有省略。“野老”先前到词人家中苦苦相邀 , 在约定的日子里 , 他拄着拐杖 ( 杖藜 ) 又去迎客 , 走到桥边 , 忽然看到桥那边有一个老翁过来 , 他老眼昏花 , 看不清来人是谁 , 准备让那个老翁先过了桥 ( 因为乡下的独木桥窄狭 ), 自己再过桥去请客 , 但他后来终于辨认出 , 走来的老翁正是他要邀请的词人 , 就忙不迭地抢先过桥前去迎接 , 把客人接到了家中 , “呼玉友 , 荐溪毛” , 殷勤招待。词人把宴会喝酒放在最前面写 , 然后再倒回去写请客、迎客 , 与散文里“倒叙”的笔法有点类似 , 但是这中间没有任何的交代 , 而是一下子由这个场景径直跳到另一个场景 , 而写迎客时 , 又省去了许多的细节 , 不懂“诗家语”就难以解读。 3. “诗家语”之剪裁 诗歌受到篇幅的限制 , 不能像散文那样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主题 , 必须“缩千里于尺幅” , 在极短的篇幅里包容极多的内容 , 所以在剪裁上有一些特殊的手段。例如《赤壁》 ( 杜牧 ): “折戟沉沙铁未销 ,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杜牧出任黄州刺史期间 , 游览黄州赤壁矶 , 写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虽然是咏史诗 , 但终究不是历史 , 不能用读史的方法来读诗。就读史说 , 国家的存亡、人民的命运自然远远比两个女子重要。用读史的眼光来评诗 , 那么 , 诗人只关心两个女子 , 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 , 自然成大问题。但诗和史不同 , 诗是文学 , 诗要用形象说话 , 要以小见大 , 从个别反映一般。而诗中“二乔”并非一般人物 , 大乔是孙策之妇 , 孙权之嫂 , 小乔是周瑜之妇 , 她们的身份和地位 , 代表着东吴的尊严。如果连她们都成了曹操的囊中之物 , 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见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绝非什么“轻薄少年语” , 乃是富于形象性的以小见大的“诗家语” , 是这首诗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4. “诗家语”之含蓄 诗贵含蓄而恶浅露 , 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定律。所谓含蓄美 , 就如清人刘大櫆所说 : “或句上有句 , 或句下有句 , 或句中有句 , 或句外有句 , 说出者少 , 不说出者多。” ( 《论文偶记》 ) 又例如《行宫》 ( 元稹 ): “寥落古行宫 , 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 , 闲坐说玄宗。”诗人描绘了一幅黯淡而凄凉的图画 : 满头白发的宫女在冷清的行宫中无聊地对着宫花 , 闲说玄宗遗事。“说”什么 ? 作者引而不发 , 点到为止。但是 , 读者从诗中“寥落”“古”“寂寞”“白头”等词 , 完全可以揣测出来 , 她们说的是当年玄宗之时唐朝的繁盛 , 如今之时唐朝的衰落 , “千言万语 , 尽在不言中”。 阅读下面诗歌 , 完成问题。 相见欢 · 无言独上西楼 [ 五代 ]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 理还乱 , 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请赏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 解析 : 《相见欢》 , 是后主李煜被掳之后所写 , 主要写了一个丧国的君主 , 内心的苦楚与怅惘 , 时时刻刻如影随形 , 尤其是在萧瑟的秋夜。此句写凄凉的秋色被深院里的寂寞梧桐锁住 ,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 , 落魄的人 , 孤寂的心 , 思乡的情 , 亡国的恨 , 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 , 此景此情 , 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答案 : 俯视庭院 , 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 , 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即使是凄惨秋色 , 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 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 ? 落魄的人 , 孤寂的心 , 思乡的情 , 亡国的恨 , 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 , 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以寂寞描述所处的情境 , 用寂寞统领整个情绪 , 只因作者的情绪 , 眼中所见皆是寂寞。而在句法上简单的利用了梧桐孤立深院的景象 , 将寂寞与清秋紧密地扣在一起 , 更增添了秋的萧瑟与作者的孤独无言。 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 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村闲望 [ 宋 ] 俞紫芝 ① 画桡 ② 两两枕汀沙 , 隔岸烟芜一望赊 ③ 。 翡翠闲居眠藕叶 , 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 , 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 , 无人写得寄京华。 [ 注 ] ①俞紫芝 : 笃信佛教 , 得其心法 , 终身不娶不仕。②桡 : 船桨 , 指代船。③赊 : 语助词。 有人说本诗是以“望”组织题材 , 请你结合注释①和全诗 , 概括诗人“望”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 并分析诗人描绘画面时使用的表达技巧。 解析 : 这首诗描写隐士生活 , 抒发闲情逸致 , 有些王维、孟浩然田园诗的意味。这首诗的前三联写景 , 由沙滩到隔岸 , 然后转到河内 , 再移到岸边 , 最后延伸到河外 , 虽然跳跃变化很大 , 却给人以目不暇接的异样感受。首联抓住水村的特点 , 先写停泊在沙洲上的船 , 用“枕”字以写“闲” , 以“两两”写“闲”中不乏和谐美好 ; 再写隔岸烟雾迷蒙中的野草 , 远景和近景明暗配搭和谐 , 颇有朦胧感 , 也能紧扣题意 , 破题功夫相当老到。其实这一联写的还是孟浩然“移舟泊烟渚”那种意境 , 只是添上“画” , 使色彩浓丽得多。颔联诗人描绘出一幅幽静的画面 , 以传达出悠闲的心情。颈联又由近及远 , 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 , 富有朦胧感 ; 后一句则有杜牧“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意境。最后 , “红颜弃轩冕 , 白首卧松云”的诗人 , 不禁想劝一劝那些可怜的身处“朱门务倾夺”中的人们 , 切莫“就中奔走费光阴” , 自己多想画一幅《水村闲望》写意画 , 再题上这首诗送给他们。 答案 : ①“望”到了一幅深秋水村图 : 画船静泊沙滩 , 隔岸衰草迷蒙 , 翠鸟闲居荷叶之下 , 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 , 溪云淡淡 , 渔屋笼罩在烟雾之中 , 酒旗招展 , 显出一派沉寂安宁幽静朦胧的意境。②本诗在描绘画面时 , 运用拟人、动静结合的手法。首联的“枕”字拟人化地写出画船的静泊之态 ; 颔联的翠鸟、白鹭的“眠”与栖息 , 动物不动 , 依然写静 , 一个“闲”字表达出闲适之情 ; 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 , 溪云、鱼屋 , 绿树、酒旗 , 一静一动 , 静中有动 , 动中有静。 2. 阅读下面这首词 , 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平乐 · 春晚 王安国 ① 留春不住 , 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 , 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 ② 初上琵琶 , 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 , 春风自在杨花。 [ 注 ] ①王安国 : 王安石弟 , 后被罢归田里。②小怜 : 北齐后主淑妃冯小怜 , 善弹琵琶。这里借指弹琵琶的歌女。泛指歌女。 《谭评词辨》称这首词结尾两句“品格自高” , 请谈谈你对这句评语的理解。 解析 : 词的下片以听觉为主 : 正当词人目睹这如花似锦的春天匆匆消逝 , 心中无限惆怅之时 , 仿佛从远处传来歌女小怜之辈弹奏琵琶的声音 , 那弦弦声声都是惜春惜花之情。这琶琶之声哀婉动人 , 令多少闺中佳人长夜不眠 , 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飞越千里关山 , 追寻天涯游子。这里 , 作者抒写的是由春天的匆匆归去而引起的年华虚度之感。隐隐寄托着一种美人迟暮、英雄末路的悲慨。最后 , 词人写到触目皆是的杨花——这一暮春特有的风光 : 只见那如雪的飞花飘扬 , 是那样的自由自在 , 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 答案 : 这两句运用拟人手法 , 写暮春时分杨花随春风漫天飞舞 , 自由自在 , 但终不肯飞入权贵人家 ( 的画堂朱户 ) 的情状 , 表现了作者不肯攀附权贵的可贵品格。 3. 阅读下面这首词 , 完成后面的题目。 点绛唇 · 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午梦初回 , 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 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 注 ] ①周晋的词大多描写的是清逸自然之趣。从词题可以看出 , 此词系为访问一友人而作。牟子才 , 字存叟 , 其先井研 ( 今属四川省 ) 人 , 因为爱好吴兴山水清远 , 遂家居湖州的南门。南漪小隐是牟存叟家花园的名字 , 园中有硕果轩、元祐学堂、芳菲二亭、万鹤亭、双李亭、桴舫斋、岷峨一亩宫诸景。 此词写春 , 有人读出了愁 , 有人读出了喜 , 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 : 此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的能力 , 答题时要根据诗句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若认为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 , 则主要应从上片所反映出的因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 , 下片抒发的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遗憾和怅惘之情的角度入手分析。若认为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 , 则主要应从上片抒发的虽无友人却能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 , 下片抒发的梨花飘落如雨的诗意盎然之情的角度入手分析。还可选取两者兼有的角度 , 认为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 , 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 答案 : ( 示例一 ) 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 , 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 ( 示例二 ) 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 , 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 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 示例三 ) 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 , 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 , 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 ; 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 , 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