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7.5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年高二上期开学试题
一、(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①若想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便不能仅仅依靠文字。因为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书写是人类在发展后期才取得的成就,直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自己的忧虑与渴望时,使用的载体依然不仅有文字,也包括物品。
②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无法完成的。最能清楚地表现文字历史与非文字历史不对称的例子也许是库克船长的探险队与澳大利亚土著在植物学湾的第一次相遇。在英国方面,我们对这一特殊的日子有科学记载及船长日志为证,而在澳大利亚方面,他们仅有一面木制盾牌。如果我们想要重构那一天的真实情境,就需要像对待那些文字记录一样,深入而严谨地对这面盾牌进行研究和解读。
③除了双向误解之外,还有由胜利带来的有意或无意的扭曲。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当我们研究有文字的社会与无文字的社会之间的接触时,需要参考的则不仅是文字,也应包括物品。
④这些全部知易行难。通过文献解读历史是人们熟知的程式,数百年来我们已经学会该如何判断文字材料的坦白、失真与诡计。而对于物品来说,当然也有考古学、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我们需要借助尽可能丰富和诗意的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⑤这是我们了解许多文化的唯一途径。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这些历经层层文化转译的物品需要再次被严格审视,重新想象。
⑥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读和欣赏是“通过文物看历史”的关键,对过往文化的重建是理解人类共性的基石。启蒙时代的收藏家与学者们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既仰赖对史实的科学排序,也发挥了诗意地进行重建的罕见能力。
- 23 -
⑦通过物品思考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是一种诗意的重构过程。我们承认自己所确知的事物有限,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既然,这些物品的制作者从根本上说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类,那么,我们理应能够解密他们制造这些物品的用意及用途。有时,这甚至是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不只针对过去,也包括现在。我们是否真能了解他人?也许可以,但一定要借助诗意的想象,再结合严谨获取和归纳的知识。
⑧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叙述历史时,文字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只有在人类发展后期文字才开始发挥作用。
B. 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当靠文字和物品的结合来记录,尤其是当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记录自己的历史时更是如此。
C. 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地位的不平等使只凭文字叙述历史变得不客观公正,而物品可以消除这种有意无意的扭曲。
D. 相对于人类熟知的通过文字解读历史的方式,借助物品时还必须加入诗意的想象才更能理解它们传达的内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三段分别从文字叙述历史的局限性、历史事件双方的文字不对等、战争双方的记录文字不对等方面论述研究历史时所用方法的必然性。
B. 文章第④段是个过渡段,指出人们对通过文献解读历史的方式很熟悉也很擅长,而要通过物品解读历史却有一定难度,因为这要借助想象。
C. 文章的后四段反复强调想象在借助物品解读历史时的巨大作用,由“唯一途径”“关键”“全新的认知方式”等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思维的轨迹。
D. 整篇文章论述的是“通过文物看历史”时必备的认知能力——想象力的问题,以前后对比组织结构,以大量史实支撑观点,极有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物品和文字对历史记录同等重要,离开两者中任何一个去还原历史都意味着失真和变形,由此可知现在所见相当多历史记录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
B. 除了借助想象去构建物品承载的历史,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去了解一些文化,而这种想象不可避免地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
C. 乾隆研究他喜欢的一枚玉璧,推测其用途并作诗纪念这一过程,方法值得肯定。这一事例可以作为“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的证明。
D. 诗意地重建历史依靠的是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建立的基础是物品制造者和研究者同样是人类,而诗意的想象有时可以成为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
- 23 -
【答案】1. D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因为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只有在人类发展后期文字才开始发挥作用”强加因果,书写在人类发展后期才发挥作用不是由文化发展不平衡所致。
B项,“尤其是当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记录自己的历史时更是如此”曲解文意,原文是“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也包括物品”。
C项,“物品可以消除这种有意无意的扭曲”表述不当,原文仅仅认为“需要参考”,并非“可以消除”。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以前后对比组织结构”分析有误,没有对比,文章的结构是层层递进的。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A项,“由此可知现在所见相当多历史记录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于文无据。
故选A。
【点睛】
- 23 -
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 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人生之秋
[黎巴嫩]米哈依勒·努埃曼
一年四季,各有其意义。春季,是被封锁起来的大自然对周围一切的造反;封锁已使大自然感到厌烦,于是起来挣脱桎梏与锁链,毫不犹豫或毫不留情地将其打个粉碎。夏天,反抗行动变得温和,一切都从微醉中苏醒过来。秋季到来,大自然的暴动带来了果实,带来的是成熟的、光彩夺目的可口果实;华美、鲜味与健康已自在其中。冬季,则是大自然的休眠期,那是生命强加于她的,意在怜惜她的体力过度消耗及肠胃消化困难,唯恐她陷于神经紊乱状态。
或许我们在用隐喻的方法谈及人生四季时,道出事实的精华。世界上的一切都像地球上的四季变化规律一样,服从于一定的严格规律。每种事物必在一定时候开始,又在一定时间结束,先经过革命暴动,继而经历一个时期的力量集聚与调整,然后进入采摘收获时节,接着便是新的封锁或休眠。
我一点儿也不怀疑,人的生命仍然分为四季,有展开之时,有卷起之日,带着人到达最大自由境地,直至从四季的桎梏和岁月的权势下得到永久的解脱。
然而,无论我们怎样坚持将一年四季与人生四季进行比较,无论此与彼之间的相似之处如何吸引我们,我们也不应该对不会开口说话的自然界与有理性的人类之间的巨大差异视而不见。
也许我们当中某人年迈,于是神经衰萎,耳欠聪,目不明,多数器官出现故障,失去正常功能;虽然如此,他却仍富有想象力,意志坚强,思想与心脏还很年轻。而另有一个人,虽正当华年,思想却在摇篮里,想象力仅在袖口,意志已入老年。在人们当中,没有两个生命季节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人,即使两者的年龄与外貌毫无差异。
- 23 -
在人生的秋天,阴影不但多而且长,都会与我们形影相随。这些阴影就像吉他上的琴弦一样,不停地振动,依照琴手的手指动作方向,时而这根弦被按下,时而那根弦被弹起。真正幸福者是那种已经进入人生之秋的人; 自打春天一直绷紧到秋天的琴弦,成了金声玉振、音色动人、情感纯真的琴弦;他将在自己的人生之秋摘到最甜美的果子。
在人生之秋,人们常常回顾往日,很少向前展望。每当我们接近必然结局时,我们便竭力回想过去,从往日里寻觅适合于那种必然结局的食粮。那些昔日路途上布满圈套、荆棘、黑影的人是多么不幸! 正是他们在自己的手脚上绑上重物,然而却说:“走,我们爬山去吧!”正是他们,人生之秋使他们病入膏肓,他们真希望生命永远是春天,而全然不知那是不可能的。他们终于懒于前进,因为他们看到眼前只有一个窄小、黑暗而又寒冷的泥坑。至于那些阴影淡薄的人们,他们则乐于在人生之秋展望未来;眼前的一切蒙不住他们的眼睛。冬天只能伤害那些无家可归以及那些家无隔夜粮的人。那些已为冬季来临备足粮食的人们,即使在严冬里,他们也会得到最美好的思想与情感。
在人生的秋天,血和肉的活力极大限度地松弛下来,胸间没有炽燃的火焰,没有抽击心与脑的长鞭,没有缠绕枕席的梦幻,没有耸入云霄的宫殿,没有幸福之光照耀下的双眼。然而此时此刻,人却有不可意料的幸福临门;因为他永远地摆脱了欲望的引诱和唆使,而且那种诱使是不可救药的。
在人生之秋,最宜于深思熟虑,自我清算。人度过了自己生命的春天和夏天,无论思维与想象力多么迟钝,他一定会问自己: 自打看到人间光明时就沉睡着的力量从何而来?又是谁将其从昏睡中唤醒,然后进行组织、训练,继而组成大军,一直战斗下去。
也许人从自己生命的秋天采摘到的最佳果实是平静、安然的心情:感到有许多颗心脏在自己的胸中跳动,友谊、情怀、爱慕自在其中;感到自己的根已经延伸到很远的地方,在生活的土壤里茁壮成长;感到自己落在大地上的阴影是那样浓密柔和,足以让辛勤的劳动者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在那里歇荫乘凉。人可以用这样的情感展望人生的冬天,足以使冬之严寒变为温暖,令凄凉变成热闹,使荒芜化为肥沃。人若能把坚定的信仰与生命的哲理、美妙与公正联系在一起,那么,他便能够面对死如同面对生,面对坟墓如同面对摇篮。
(选自《外国散文百年精华鉴赏》,有删改)
4. 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文章题目分析,作者主要截取生命的“秋天”作为观照对象,来详细表述“人生之秋”的重要意义,以此表达作者对人生之秋的热爱。
B.
- 23 -
作者认为要把握春、夏的生命沉淀时光,在到达“人生之秋”的季节里就要努力将人生的底蕴涂上凝重、有意义的色彩,继续战斗下去。
C. 作者认为人生充满灾难,因为“阴影”无处不在,不过作者也描述了走过“阴影”后的美丽图景,但他认为一个人要迈出“阴影”很难。
D. 文章以诗一样的笔调述说了作者对人生之秋的深刻体悟和哲理思考,文字优美,诗意浓郁,表现了人生四季和人生之秋的静美等特征。
5. 作品开篇写了一年四季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6. 作者展示的“人生之秋”的收获带给你哪些深刻的思考?请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简要探究。
【答案】4. C 5. 特点:①反抗的春季。②孕育的夏季。③收获的秋季。④休整的冬季。作用:①作者用自然的四季来隐喻人生的四季,人生的变化犹如一年四季的变化,有着严格的规律。②以此引出下文对“人生之秋”的表述,并以此说明“人生之秋”是收获的季节。
6. ①“人生之秋”可以让人松弛、淡泊下来,得以摆脱欲望的引诱和唆使,进入幸福之门。②我们可以在“人生之秋”中深思熟虑,自我清算,反思走过的人生之路。③我们可以在“人生之秋”获得平静、安然的心情,坦然地面对“人生之冬”。④“人生之秋”是人生中重要的季节,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这是收获的时节,能够成就我们惬意的人生,所以我们不能逃避,要勇敢面对“人生之秋”。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②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③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⑤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C项,“人生充满灾难”理解有误。结合“琴弦的嗡鸣一波一波传入我们的耳朵,有欢乐之波,有悲伤之波,有赞美、歌颂之波,有斥责、非难之波,有胜利、舒展之波,有挫折、萎靡之波,直至登上人类情感阶梯的最后一个台阶”分析可知,作者认为人生有许多困难,但克服困难之后就有了幸福,但不能说“人生充满灾难”。
故选C。
【5题详解】
- 23 -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及分析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作者开篇写了一年四季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需要立足开篇内容,筛选出体现四季特点的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作用分析,可以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分析。
题的第一问是要求概括一年四季各自的特点,可以从描写四季的内容入手。比如春天,文中说“春季,是……造反;……于是起来挣脱桎梏与锁链”等,可以看出春季的特点是“反抗”“抗争”,由此可以概括为“反抗的春季”。第二问要求考生回答文章开篇写一年四季的特点对文章的具体作用,可以从语段的具体内容、对后文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比如这样写是为了用自然的四季变化与人生的变化比照,以此引出下文对“人生之秋”的表述等。
具体分析,结合“春季,是被封锁起来的大自然对周围一切的造反”“于是起来挣脱桎梏与锁链,毫不犹豫或毫不留情地将其打个粉碎”“夏天,反抗行动变得温和,一切都从微醉中苏醒过来”“秋季到来……带来的是成熟的、光彩夺目的可口果实,华美、鲜味与健康已自在其中”“冬季,则是大自然的休眠期”等分析,春季的特点反抗;夏季的特点孕育;秋季的特点收获;冬季的特点休整。结合“一年四季,各有其意义”“或许我们在用隐喻方法谈及人生四季时,道出事实的精华。世界上的一切都像地球上的四季变化规律一样,服从于一定的严格规律”等分析,作者用自然的四季来隐喻人生的四季,人生的变化犹如一年四季的变化,有着严格的规律。结合下文“在人生的秋天,阴影不但多而且长”“在人生之秋,人们常常回顾往日,很少向前展望”“在人生的秋天,血和肉的活力极大限度地松弛下来,胸间没有炽燃的火焰,没有抽击心与脑的长鞭,没有缠绕枕席的梦幻,没有耸入云霄的宫殿,没有幸福之光照耀下的双眼”“在人生之秋,最宜于深思熟虑,自我清算”等分析,以此引出下文的对“人生之秋”的表述,并以此说明“人生之秋”是收获的季节。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也需要拓展延伸。要分析行文线索、写法、象征意义,从而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 23 -
作者展示的“人生之秋”的收获带给你哪些深刻的思考,结合“在人生的秋天,阴影不但多而且长。我们所进行的任何一种活动,或是每一项爱好,或每一个想法,都会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阴影或痕迹;无论我们处于行、止状态,还是醒、睡之时,它都会与我们形影相随”“真正幸福者是那种已经进入人生之秋的人……他将在自己的人生之秋摘到最甜美的果子”分析,“人生之秋”是人生中重要的季节,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这是收获的季节,能够成就我们惬意的人生,我们要勇敢面对“人生之秋”。结合“在人生之秋,人们常常回顾往日,很少向前展望。每当我们接近必然结局时,我们便竭力回想过去,从往日里寻觅适合那种必然结果的食粮” “在人生的秋天,血和肉的活力极大限度地松弛下来”“然而此时此刻,人却有不可意料的幸福临门;因为他永远地摆脱了欲望的引诱和唆使,而且那种诱使是不可救药的”分析,“人生之秋”可以让人松弛、淡泊下来,得以摆脱欲望的引诱和唆使,进入幸福之门。结合“在人生之秋,最宜于深思熟虑,自我清算”“也许人从自己生命的秋天采摘到的最佳果实是平静、安然的心情”“人若能把坚定的信仰与生命的哲理、美妙与公正联系在一起,那么,他便能够面对死如同面对生,面对坟墓如同面对摇篮”等分析,我们可以在“人生之秋”中深思熟虑,自我清算,反思走过的人生之路,获得平静、安然的心情,坦然地面对“人生之冬”。
回答该题要注重思考以下几个方面:①“人生之秋”的具体作用,即“人生之秋”对我们有哪些作用或帮助。②我们应如何对待“人生之秋”。从“人生之秋”的具体作用的角度分析,“人生之秋”能够让我们松弛、淡泊下来,能够让我们回想过去,获得平静的心情;从作者的观点来看,作者认为每个人都要经历“人生之秋”,因此我们不能逃避,要勇敢面对。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村落是活的文化遗产,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批传统村落逐步消失。住建部的数据显示,经过抢救性保护,过去5年间,我国基本实现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第一阶段的目标,全国有63%的村落传统公共建筑得到保护修缮,70%以上的村落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民收入一万元以上的村落由不足5%增至21%,社会保护意识和积极性空前高涨。
但以传统村落占比全国第一的云南为例,旅游开发的比例不足10%,开发尚可的古村落比例不到1%。下一步保护工作的难点是云南、贵州等西部地区的基础较差。这使得在保护、修缮中不仅要提升卫生、餐厨、通风等传统民居的性能,还要与扶贫工作结合,而这些工作的关键是地方政府要重视。
(摘编自《住建部:开发商不应该是传统村落保护的主体》)
材料二:
- 23 -
[注]我国对古村落的保护采用名录制,又名“名录保护”,将传统形态完整、遗存丰富、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一个个甄选和认定下来,列入名录,加以保护。
材料三:
在传统村落开发规划和保护进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村落保护的商业化气息过于浓郁,将传统村落当成“旅游提款机”,忽视了村落固有的文化生态,有导致生态文化灾难的隐患;过分注重村落外表的整齐、富丽堂皇和高大上,忽视了村庄“人”的感受,没了原住民,没了原始行业和行当,没了活力和生机。
贵州省及时出台《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给传统村落保护行为分门别类、设定框架、详细界定、规范约束,给社会大众提供登高望远的观念引领。比如针对村落保护中的过度商业倾向,《条例》强调“注重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延续性,防止传统村落空心化、过度商业化”“在传统村落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应当尊重村民意愿,并对村民所有的建筑物处理做出约定”,提醒人们,村落保护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赚取真金白银,商业化开发更是为了给保护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摘编自《守住传统村落的味和魂》)
材料四:
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资金问题,尽管各地政府部门都有一定的拨款,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另一个问题,则是村民的保护意识不强。甚至可以说,在一些贫困地区,衣食住行都存在问题,谈传统村落保护无疑是奢侈的。
- 23 -
因而,要让传统村落保护真正“活”起来,就需要对症下药。对于资金的问题,除了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之外,各地的科研机构、民间组织乃至有责任担当的企业,都可以参与进来。至于意识问题,则需要依靠文化普及,让村民、地方政府都能拥有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自觉性。
(摘编自《让传统村落保护真正“活”起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基本实现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第一阶段的目标,大部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民的收入得以不断增长。
B. 过度商业化倾向不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这是一种利益至上的行为,会使传统村落变成单纯的旅游区,失去生机和活力。
C. 传统村落的生态文化主要体现在村落的建筑、原始行业行当和原住民当中,在保护过程中,应尽量将这些因素保存下来。
D. 传统村落的消失,根本原因是村民的贫困,贫困促使人们外出务工,导致村落“空心”,建设更加落后,最后逐渐消失。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用文字和图表形式呈现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文字呈现具体生动,图表形式更直观,各有千秋。
B. 材料二中古村落数量变化显示,2000年至2015年我国传统村落的数量骤减,形势十分严峻,可见,传统村落亟待保护。
C. 从材料二看,我国已经开始了保护传统村落的国家行动,传统村落名录审批个数逐年递增,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初见成效。
D. 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了在传统村落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显示出我国在这方面的经验不足,都结合实例指明了解决方向。
E. 几则材料围绕“传统村落保护”的话题,分别从背景意义、现状问题、解决方法、未来前景等方面阐述,并预示美好前景。
9. 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D 8. BC
9.
- 23 -
①尊重为先,“以人为本”,尊重村民意愿及文化生态;②政府扶持,重视并给予资金支持,提升村民基础生活质量;③增强意识,加强文化普及宣传,使村民、地方政府都能拥有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自觉性;④商业开发,可以适当引入民间商业基金;⑤法律规范,出台法律法规,使传统村落保护规范化。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在把握每段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主旨的基础上,逐项去原文找对应句或对应段;对比选项时既要扣住准确的词意,尤其注意限定词和关联词,又要注意把握整体的语意;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合理分析。D项“传统村落的消失,根本原因是……逐渐消失”文中指出传统村落的消失有两个原因,并没有说“根本原因是贫困”,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A项,“文字呈现具体生动”分析错误,材料一文字并不生动。D项,“都结合实例指明了解决方向”分析错误,材料四并没有实例。E项,“并预示美好前景”分析错误,材料中没有这一内容,属于无中生有。故选B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这是一道结合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对原文总体认识,然后找到相应的做法,注意专家的看法。此文介绍“古村落”的现状以及保护面临的问题,注意从问题的反方向概括做法,主要从“理念”“规划”“挖掘内涵”“开发”的角度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原文内容,如根据“忽视了村落固有的文化生态,有导致生态文化灾难的隐患;过分注重村落外表的整齐、富丽堂皇和高大上,忽视了村庄‘人’的感受”“对于资金的问题,除了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之外,各地的科研机构、民间组织乃至有责任担当的企业,都可以参与进来”等信息,概括答案,意思对即可。
【点睛】多则新闻材料阅读比较题答题方法:
无论哪种比较题,都需要阅读新闻材料。阅读多则新闻材料,应该先分析单则新闻材料的内容、侧重点,再综合分析多则新闻材料的共同点,结合新闻文体的结构特点就能迅速把握作者的观点、新闻的意义与价值,答题就能得心应手了。
(1)报道信息异同比较题。首先在导语中筛选每则材料的内容要点,确定材料内容的不同点。其次在材料主体内容中分点比较。
(2
- 23 -
)报道侧重点、不同点比较题。除要通览全文外,应关注材料的主体部分,它是对新闻事实的展开,最能反映报道的重点。还应注意新闻体例的不同。体例不同,手法就不同,体现侧重点的方式也不同。一般消息多用数字说明情况;述评消息多边记叙消息边用议论性语言分析消息产生的原因、结果;评论性消息多在消息后用质问、结论性语言评论消息的价值、影响等。
(3)材料综合分析题。它主要是从多则材料中筛选一些背景材料及其他辅助性材料,然后进行整合,从而得出结论。因此,它与平时做单则材料的信息筛选题没有多大区别,只是筛选的范围在多则材料中而已。
四.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九日①水阁
韩 琦②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①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有登高怀远的习俗,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②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0.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这首七绝开篇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榭”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
B. 诗歌第一句写出了池馆园林的荒凉,反衬了嘉客在重阳节赏菊品酒的雅兴之浓。
C. 作此诗时诗人年事已高,他从心底里服老。尾联两句“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正是这样的心理写照。
D. 诗中“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对仗工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
E. 整首诗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地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凸显一种高洁的人品。
11. 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首联和颔联进行分析。
- 23 -
【答案】10. AC 11.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的诗人形象。首联两句写虽然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倾颓破败,但诗人并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现了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并自勉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这首七绝开篇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榭’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说法错误。 “七绝”错,应为“七律”。
C项,“作此诗时诗人年事已高,他从心底里服老。尾联两句‘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正是这样的心理写照”说法错误。“漫有高吟力尚狂”展现出的是一种豪情,可以看出诗人虽然此时年事已高,但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
故选A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诗歌,然后根据诗歌中每一联的含义和意象,来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在答题的时候,先从整体上概括诗歌中人物的整体形象特点。然后再结合每一联,来具体分析。本题中要求概括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首联和颔联进行分析。
首联“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是说:水阁虽已毁坏,古老的台榭也已经荒凉;幸好还能在这里延请嘉宾聚会欢度重阳。这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颔联“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是说:虽惭愧园圃荒芜,秋景有些暗淡,姑且请欣赏重阳节格外芳香的菊花。这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而寄意: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这里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并自勉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由此可总结出人物形象: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晩节弥坚的诗人形象。
【点睛】
- 23 -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抓情感的关键词,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父子相继为一世,世母指世父的妻子,世父一般指大伯父,后为伯父的通称。
B. 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后来二千石成为郡守(太守)的通称。
C. 古代一个皇帝一个年号,用以纪年,上文中的“开皇”“仁寿”“大业”均为年号。
D. 古代说的“江都”指的是今天的江苏扬州,隋炀帝游幸江都,即指游玩扬州一带。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3 -
A. “诗”在古代有时特指《诗经》,古语中凡称“诗曰”“诗云”,里面的“诗”都是指《诗经》。
B. “衣锦昼游”指白天穿着华贵官服,使人看见,比喻富贵还乡,向乡亲们炫耀。
C. 《北史》为二十四史之一,是记录北魏到隋的历史的一部史书。
D. “传”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记录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事迹,如《左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1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 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 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 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1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 23 -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答案】12. C 13. D 14. D 15. C 16. C
17. (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2)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C项,“古代一个皇帝一个年号,用以纪年”说法错误。“古代一个皇帝一个年号”错,古代明清时期的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历代皇帝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D项,“‘传’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记录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事迹,如《左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说法错误。《左传》是左丘明给《春秋》作的注,详解《春秋》所述的历史事实,和后代的“列传”并不一样。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
本题,“会周师定淮南”,“淮南”是本句的宾语,故后面应停顿,排除AB;“数见军旅”,“军旅”是“见”的宾语,后面应停顿,排除C。
本句的意思是:恰逢周朝的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
- 23 -
所住的白土村,正处于两国的边界。来护儿多次见到军队,常常情绪激昂,有建立功名的志向。到了隋文帝开皇初年,宇文忻等人镇守广陵。在平定陈国的战役中,来护儿立有战功。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C项,“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的说法错误,我国封建王朝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应该是君位一般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但有时也不是,如唐太宗、雍正皇帝。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C项,“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说法错误。“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的说法属无中生有,宇文化及杀害来护儿时,隋炀帝已经被抓了起来。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车驾游幸,深恐非宜”是省略句,应为“(陛下)车驾游幸,(我)深恐非宜”;“兴”是发动、兴起之意;“咨怨”是叹息、怨恨之意;“游幸”即外出巡游;“非宜”就是不恰当,不适宜。
第二句得分点:“凶逆”,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凶恶悖逆之人;抱恨,抱憾;复,再;“何言”,宾语前置句,说什么。
【点睛】文言文翻译
- 23 -
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来护儿,字崇善,还没有懂事的时候就成了孤儿,由伯母吴氏抚养。吴氏照顾养育他,给予了他很多慈母般的教诲。(来护儿)自幼卓越出众,刚开始读《诗经》,就放下书感叹道:“大丈夫生活在世上,应该凭借为国家消灭敌人来取得功名!”同辈对他的话感到惊奇,认为他的志向豪壮。等到长大成人,(来护儿)谋略非凡、优秀特出,志向气量出众高远。恰逢周朝的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正处于两国的边界。来护儿多次见到军队,常常情绪激昂,有建立功名的志向。到了隋文帝开皇初年,宇文忻等人镇守广陵。在平定陈国的战役中,来护儿立有战功,晋升官位至上开府,被赏赐一千段丝织品。仁寿初年,(来护儿)升任瀛州刺史,因好的政绩而闻名,频频受到慰劳和勉励。隋炀帝继位,(来护儿)被征入朝,百姓牵挽车辕恋恋不舍。(来护儿)许多天都不能离开瀛州地界,到朝中上书请求(将来护儿留下来)的,前后有几百人。炀帝对(他)说:“当初国家没安定的时候,卿是有名的将领,如今天下安定了,卿又成为很好的刺史,可以说是双美兼而有之了。”大业六年,炀帝巡幸江都,对来护儿说:“穿着华丽的衣服在白天巡游,是古人看重的,卿如今就是这样。”
- 23 -
就赏赐给(来护儿)两千段丝织品,以及牛、酒,让他去拜谒祖先之墓,宴请父老乡亲。并且让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聚集到他的宅院中,畅饮一日,朝廷和民间的人都为来护儿感到荣耀。大业十二年,炀帝巡幸江都,来护儿劝谏说:“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我)希望陛下停留在洛阳,根据时节休养生息。陛下如今巡幸江都,(那里)是臣衣锦还乡之地,臣深受恩宠,不敢只为自己打算。”炀帝听后,神色严厉地站了起来,(来护儿)好多日子不能见到(他)。后来,炀帝怒气消解,(来护儿)才被人带来进见,(炀帝)对他说:“公竟然有这样的意思,朕还有什么指望!”来护儿于是不敢再说话。等到宇文化及发动叛乱时,(他)十分忌恨来护儿。这一天早晨将要去上朝时,(来护儿)被抓了起来。来护儿说:“陛下如今在哪里?”身边的人回答说:“现在被抓了起来。”来护儿叹息说:“我身为大臣,担负着国家重任,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被杀害了。来护儿重视承诺,重视情谊,不贪图财物名利,不置办产业。在作战用兵方面,特别重视谋略,每次观览兵法,就说:“这里写的难道也是才能出众的人的意思吗?”善于安抚士兵,约束严明,所以部属都能够为他效死尽力。
语言的实际运用
18.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过推荐、初选和终选,科技部于近日发布了“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这些研究成果是科学家智慧的结晶,与你我的生活休戚相关。
②丽江古城景色秀美,风光旖旎,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往观光旅游,但多年来游客投诉却居高不下,近日再度被国家旅游局严重警告,限期整改。
③红地毯上星光黯淡,缺少大牌明星撑场面,入围影片质量平平,第67届柏林电影节就这样不声不响地过去了,乏善可陈,几乎没有激起什么波澜。
④面对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大考,亮彷徨犹豫还是心猿意马,是忧个人出路忧家庭生活 还是忧战备忧战斗力,是检验每一名官兵忠诚度的“试金石”。
⑤陶渊明,生活在那个世外桃源般的山野里,有春兰秋菊相伴,有青山绿水为邻,每日吟风抚琴,对酒长歌,让那尘杂俗世中的人们好生羡慕。
⑥冯友兰教授说他在北大当学生时,第一次到办公室去见蔡元培校长,一进去就感到 蔡校长有种光风霁月的气象,而且满屋子都是这样一种气象。
A. ①②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①休戚相关: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使用对象不当。
④ 心猿意马:心意好象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合语境。
⑤春兰秋菊:春天的 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所长,各有值得称赞的地方。望文生义。
1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进城务工人员欠薪问题涉及政府监管、企业运营和市场秩序等各个方面,要把长效机制落到实处,就应该针对现实情况出真招。
B. 面对技术基础薄弱、品牌影响力有限等,国内企业必须苦练内功、迎头赶上,相关产业政策、财政扶持政策也应适时调整。
- 23 -
C. 新闻发言人指出,受市场主体投资信心不足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自2014年以来,东北地区民间投资的增长速度持续回落。
D. 从表面上看,国际金价的震荡起伏,不过是商品价格的涨跌,而其背后,不仅有鲜为人知的战略考量,还有市场因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
B项,成分残缺,可在“等”后面加“问题”。
C项,结构混乱,“受……影响下”句式杂糅,把“受”改为“在”,或删去“下”。
D项,不合逻辑或语序不当,应将“鲜为人知的战略考量”和“市场因素”位置互换。
故选A。
20.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共享经济如今正火,科学家发现,不光是人类,连细菌菌群也玩分时共享: 。研究人员设立了两个相距2毫米的枯草杆菌生物膜菌群,两个菌群不但能相互沟通,还会同步性生长。但是,当二者对有限资源产生竞争时,两个菌群的生长就不再同步,而是切换成分时共享模式,从而降低了对资源的竞争。
A. 毗邻菌群间不仅能协调各自的活动,实现对有限资源的分时共享,还能相互沟通
B. 毗邻的菌群间不仅能相互沟通,还能协调各自的活动,实现对有限资源的分时共享
C. 毗邻的菌群间只有能相互沟通,才能协调各自的活动,实现对有限资源的分时共享
D. 毗邻的菌群间只有能协调各自的活动,实现对有限资源的分时共享,才能相互沟通
【答案】B
【解析】
【详解】
- 23 -
本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选择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本题中,要注重把握“相互沟通”和“能协调各自的活动,实现对有限资源的分时共享”两个内容的关系。从后文看,细菌菌群的“资源共享”应该是先“沟通”,然后才能“共享”,由此排除A、D项;同时,从“沟通”和“共享”的关系来分析,二者是递进关系而不是条件关系,由此排除C项。
故选B。
21.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网络围观一旦失去了围观者,被围观的事件即被冷落或宣告终结。有时, ,而后续围观的复发性则会显现出网络的弹性,使重新排列组合的信息再次激起网民的兴趣,从而使网络事件的影响深度和广度得以拓展。
A. 后续围观的围观事件会引发大规模的被冷落。
B. 被冷落的围观事件会引发大规模的后续围观。
C. 后续围观会由被冷落的围观事件大规模引发。
D. 大规模的后续围观会引发被冷落的围观事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这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本题所填的句子要能承接上文“被冷落”,连缀下文“后续围观”,只有B项合适。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连贯和选用句式的能力。做这类题目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
22. 写对联要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请修改下面两幅对联,使之符合要求。
- 23 -
(1)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五更就忙着起床三更才入眠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上联应改为:
(2)上联:登阁纵目鸢飞鱼跃千帆竞
下联:抒怀揽胜水木清华万物荣
下联应改为:
【答案】(1)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若改为“五更起三更眠”只得1分)
(2)揽胜抒怀水清木华万物荣(或“揽胜抒怀木华水清万物荣”)
【解析】
试题分析:对联讲究字数相等并押韵,所以在做对联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字数相等、句式一致、结构相应、内容相关等特点;要注意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如上下联词句结构、意义相关,数量短语对数量短语,仄起平落等等。第一问,要重点修改成与“一日曝十日寒”对仗工整;第二问,要重点修改成与“登阁纵目鸢飞鱼跃”相对仗。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诗经·氓》中,以桑叶的枯黄凋零来比喻女子的容颜憔悴和被弃命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的语句(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并在自省之后指出夫妻关系破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作者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射天狼。”
(5)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_________,娇儿恶卧踏里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7)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_________,金块珠砾,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答案】 (1). 桑之落矣 (2). 其黄而陨 (3). 何夜无月 (4). 何处无竹柏 (5).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 士也罔极 (7). 二三其德 (8). 会挽雕弓如满月 (9).
- 23 -
西北望 (10). 布衾多年冷似铁 (11). 侣鱼虾而友麋鹿 (12). 举匏樽以相属 (13). 鼎铛玉石 (14). 弃掷逦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本题,考生若是熟练背诵写错的字不会多,但若不理解,就会把“陨”“罔”“衾”“麋”“匏樽”“鼎铛”等字词写错;此外,考生容易漏掉“矣”“耳”“以”等虚词。最具有迷惑性的是“逦迤”的考查,考生很容易写成“迤逦”,古诗文默写考查的就是考生不添字、漏字、改字的能力。考生要不折不扣地做到精准背诵,精准书写。
- 23 -
相关文档
- 江西省南昌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2021-06-0914页
- 四川省自贡市田家炳中学2019-20202021-06-098页
- 河南省林州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2021-06-0914页
-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2021-06-0820页
- 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2021-06-0817页
- 【语文】四川省自贡市田家炳中学202021-06-0820页
- 【语文】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2021-06-0816页
- 2019-2020学年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2021-06-0810页
- 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2021-06-0826页
-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2021-06-08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