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 M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 0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人物环境
稳练基础
1、【2018 届百校联盟 TOP20 四月联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退休的女人
【法国】安妮·索蒙
阿尔贝特·普吕沃小姐刚荣获一枚镀金的银质勋章,这是为了表彰她三十年来在经济学
校教学上表现出的勤恳尽心的工作态度。隔着手提皮包柔软的羊皮(重大日子才用),她又
一次抚摩着装着珍宝的小方匣子。她轻轻拍着已经松弛起皱的双颊(为了今天,她涂了一层
厚粉),舌头猛地向上一抬就把戴歪的假牙舔正了。
这个星期一是个节日,也是阿尔贝特头一个自由的星期一。她刚到了退休的年龄。那些
辛苦操劳的日子对她来说将成为甜蜜的回忆。课堂上,她常常要维持秩序,斥责那些不服管
的学生。从今以后,加尔班可以在做速记练习时放声大笑了,阿尔贝特·普吕沃不会再看见
她了,也不会再见到毕业班的其他同学和六年级的小同学,不会再见到傻里傻气,但又不使
人感到讨厌的女校长了。
三十年的劳役结束了!今天,一个晴朗而温暖的下午,她自由啦!今后她的生活将充满
乐趣。她终于有了织毛衣的时间。
在织毛衣的工作中她觅到无限乐趣,她的柜上总是放着织针和绒线,她躺在床上织,吃
饭时也织,她甚至会中断梳洗织上几针。以前,她只能偷摸仓促地从事她醉心的嗜好,她的
乐趣被某种内疚给搅合了。现在,她可以无所顾忌地织毛衣了,就像是去吸食一种被允许的
有益无害的麻醉品。天气真好,在这隆重的日子,她难道不能破费一下,去光顾“大街”咖
啡馆吗?
咖啡馆里很安静,有好几张桌子空着。普吕沃小姐坐在角落一根柱子旁边。她要了咖啡
和一份面包夹火腿。她吃着夹肉面包,将糖一块一块丢进已经凉了的咖啡中,把杯子端到唇
边。
抬起头来,她发现一个脸色苍白的高个子男人,就在她近旁。他穿一套做工精细的西装,
面目清秀,两髯灰白,身材瘦削。阿尔贝特认为他是个美男子,她惟一的一段恋爱史立刻在
脑际再现,那是一个烟草专卖局的职员,因体格虚弱免服兵役,后来得猩红热死了。她哭了
好久。然后就不想再恋爱了。
男人朝她的桌子走来。是的,他走近了;是的。他正好坐在阿尔贝特对面。他一言不发,
抬起眼睛望着她,眼睛是蓝色的,温柔而庄重。普吕沃小姐脸红了,下唇开始颤抖,哆哆嗦
嗦的双手在寻找一个支撑点。她屏息静气地等待着。他很快就要说话了。
那么多桌子都空着,他单单坐在这张桌旁,目的不只是为了喝咖啡吧。他选择了普吕沃
小姐,想博得她的好感。他将要向她吐露心情忧郁的原因。她感到她那颗充满怜悯和爱慕之
情的心在激烈跳动,这是一位获得勋章的老处女的心,地失去了未婚夫,她为穷人织过毛衣,
她为三十个年级的学生上过支付差额课,她桃李满天下。
男人再次抬起头来,阿尔贝特焦灼的目光直射那双明亮抑郁的眼睛,感到一阵撕心裂肺
般的痛苦,一种不断增长的、无法忍受的痛苦。泪水流进脸上的皱纹,一个哽咽使她猛然颤
抖,她抓起滑向腰际的羊皮提包,喃喃地说:“请原谅,先生……再见,先生……“她向门
口快步走去,向着她舒适的套间、退休的生活、成行成行的毛衣活走去。男人做了个吃惊的
动作。然后,他轻轻地敲着桌子。
“先生,”侍者说,“您还像往常一样来半升啤酒吧?您放心,一会儿我扶您过马路,
刚五点钟,车就这么多了……就是眼睛好的人也难免给撞上。哟,那位女士走啦?您坐在她
桌旁,人家可能以为您是故意的。”
男人若有所思。
“她的声音好听极了。这位女士人怎么样?”
“又年轻,又漂亮。”
侍者答道。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描写了一位女教师退休第一天的生活。她告别学校,回忆过去,畅想退休后种
种惬意自由的生活,希望开始一种完全不同以往的、全新的人生。
B.文章写普吕沃小姐告别学校生活时,连用了三个“不会”,表现了她告别过去时略
显惆怅,想到将来又解脱轻松的微妙心情。
C.“普吕沃小姐脸红了,下唇开始颤抖,哆哆嗦嗦的双手在寻找个支撑点”,运用神
态、动作描写刻画出普吕沃小姐面对自己心有好感的男子的窘态。
D.阿尔贝特认为男子坐在他身边是故意的,但其实男子是习惯使然。作者使用误会的
手法为故事平平淡淡的情节增添了一丝波澜。
【答案】A
(2)阿尔贝特·普吕袄小姐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①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她教学三十年勤恳尽心,关心学生,并因此获得一枚镀金
的银质勋章。②关心他人,富有爱心。她为穷人织毛衣。③缺乏勇气,保守怯懦。她在
未婚大病亡后,就放弃了恋爱的念头,即使在退休后面对自己喜欢的人,也缺乏追求幸
福的勇气,迅速逃走。
(3)侍者说阿尔贝待·普吕沃“又年轻,又漂亮”,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他这样说的原
因。
【答案】①阿尔贝特这一天化了妆,戴了假牙,穿戴精心,心情不错,看起来年轻漂亮。②
侍者是个好心人,所以描述别人的时候也充满善意。③侍者目光敏锐,他觉察到身为盲
人的男子对阿尔贝特的好感,想让盲人心中产生点美好的感觉。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题干要求分析“侍者说阿尔贝待•普吕沃
‘又年轻,又漂亮’,的原因”,解答该题阅读文本,寻找答题区间,如文中“她轻轻
拍着已经松弛起皱的双颊(为了今天,她涂了一层厚粉),舌头猛地向上一抬就把戴歪
的假牙舔正了”可见阿尔贝特这一天化了妆,戴了假牙,穿戴精心,心情不错,看起来
年轻漂亮,从侍者对盲人的态度可看出侍者是一个善良的人,所以当盲人问他时,他善
意的描述;从男人的询问“她的声音好听极了。这位女士人怎么样?”中可看出男人对
阿尔贝特有好感,所以侍者这样说是想让盲人心中产生点美好的感觉。
2、【2018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纯爷们
余显斌
爷一手抱着爹一手提着刀,在空旷的原野上走过。身后,是死寂的虎山峪,是鹅毛一样
乱飘乱飞的雪片。爹被寒风一吹,醒了,伸着胳膊踢着腿哇哇大哭起来。爹的哭声撕扯着原
野的寂静,撕扯着原野上的狂风,也撕扯着爷的心。
爷用脸轻轻贴了一下爹的脸道:“现在,虎山峪就剩下我们爷儿俩了。”爷的声音喑哑
着,被狂风阻塞住,哽咽了一下。
爷的刀上凝着血,复仇的血。
死者,一个是藤野,一个是韦二。
为了虎山峪,为了虎山峪一千多口子,爷提着刀摸进城去,手刃了仇人。虎山峪啊,在
一个叫作藤野的少佐的带领下,一夜之间被一群披着人皮的东洋野兽围了起来。虎山峪一千
多人,上至九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刚出生的娃娃,几乎无一幸免。
爷是在部队上听到这个消息的,他大叫一声晕倒在地上,醒来后,连夜赶回了家。
爷离开村子已经两年多了,走时,没娘的儿子放在朋友韦二的家里。爷的老婆,也就是
我奶奶,是难产死的。
可是,韦二在这次劫难中逃了出来,带着自己儿子进了城,却丢下了爷的儿子。
韦二能跑出来,是因为他有一个做日军翻译的表弟。因了那个翻译的求情,他带着他的
病秧子老婆,抱着两个孩子——一个是他的,一个是爷的,走出人群,走向外面,可是迅即
被藤野挡住了。藤野瞪着血红的眼珠子问翻译:“不是说出去三个吗,怎么成了四个了?”
说完,他仁丹胡抖动了两下,“嚓”的一声抽出战刀,在空中划过一道雪亮的光。
韦二一惊,顿时怂了。
韦二的裤裆慢慢洇湿了,竟然失禁了。
他双手将怀里的孩子送过去,结结巴巴道:“我举报,他……他爹是八路,太君。”
藤野一把扯过孩子,瞪了韦二一眼,狼一样嗥叫一声,狠狠将孩子掼在墙上,孩子一声
没吭就死了。人群里顿时响起一阵惊叫声。韦二的女人见了,张着嘴惨叫一声,倒在地上,
再也没有起来。
然后,藤野举起手,使劲向下一切,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响起,中间夹杂着喊叫声哭
泣声和咒骂声。当这一切都结束时,虎山峪一千多老少都倒在场地里,没有了声息。
一桶桶汽油泼上,藤野一声吼,一片火海升腾起来,掩盖了一切。
爷回来时,虎山峪已经不存在了。
爷站在那儿,如一尊石刻的雕塑,泪水一颗颗落下来。然后,他抽出背后的钢刀,坐在
磨刀石旁,咬着牙使劲地磨起来,整整磨了三天三夜,一把刀磨得雪亮,一双手磨得血水直
流。在一个黑夜,爷走了,消失在虎山峪。
第二天,整个丰阳城炸开了锅,藤野死了,死在一个窑子里,身上连中七刀,刀刀致命。
另外,丰阳城还死了一个人,就是韦二。而韦二的儿子却不见了。
韦二被爷一刀杀了,可是儿子却被爷抱走了。爷恨韦二,把自己的儿子交给了藤野,惨
死在魔瓜下,这样的人不死天理不容。至于爹,是虎山峪的爷们儿,得救。
爹于是就跟着爷,就做了爷的儿子。
时间,一晃就是十几年。十几年后,解放了,一路从炮火硝烟里走来的爷成了将军,准
备回到虎山峪,去祭祀那里的一千多亡灵,祭祀那群十几年前惨死的父老乡亲,告诉他们,
小鬼子已经投降了,国家已经解放了,他们可以含笑九泉了。可是,在路上,却发生了车祸。
爷被送到了当地医院,需要输血。爹听了,急了,一撸胳膊道:“用我的,我是他儿子。”
医生听了,忙着抽血化验。
当爷知道这事后,苦笑一声告诉爹:“不行的。”
爹不解,忙问为什么。
爷眼圈红了,再次想起故乡,想起虎山峪死去的父老乡亲,许久,告诉爹:“孩子,你
不是我儿啊。”
爹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听到这话,大惊,瞪着眼睛望着爷。
爷流着泪,把虎山峪的往事告诉了爹,过了一会儿,缓缓地道:“我是你的杀父仇人。”
爹望着爷,想到爷对自己的好,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不相信地喃喃道:“不会的,
怎么会?”
两人正愣着,医生跑进来说;“快输血,化验成功了。”
爷不解地望望爹,爹也不解地望望爷。两个虎山峪的爷们儿几乎同时一声大叫,扯过化
验单,睁大眼睛瞪着上面的结果,再次傻了眼。
爷看着看着,猛地醒悟到什么,一声长号,咚地跪在地下大叫:“我的韦二兄弟啊。”
爹也醒悟了,也咚的一声跪在爷的身旁,流下泪来。
(选自 2017 年 9 期《小说月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写日本少佐藤野“瞪着血红的眼珠子”“一把扯
过孩子,瞪了韦二一眼”,生动体现了藤野的凶残。
B.小说运用伏笔暗示情节的发展,如韦二“结结巴巴道……”、韦二的女人“张着嘴
惨叫一声”等,为出人意料的结尾作了铺垫。
C.小说叙事时空跨度大,人物关系复杂,以“复仇”作为主线贯穿全文,串联起人物
和故事,使情节发展集中紧凑。
D.文章最后写爷咚地跪在地上,既是对韦二牺牲自己儿子,保全爹的性命行为的感激,
也是爷误解韦二,为韦二冤死于自己刀下深深地忏悔和自责。
【答案】C
(2)请赏析小说第一自然段的艺术手法及效果。
【答案】①运用了倒叙手法,将爷刀刃仇敌后行走于旷野置于开篇,设置悬念,扣人心弦,
引出下文内容。②使用比喻、比拟、排比等手法强化了风雪之大、哭声之响、自然环境
的死寂荒凉,暗示了社会环境,烘托了爷的形象,反映了爷的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的艺术手法。从叙述的角度来看,第一自然段先写了爷复仇之后的情
形,下文才写了复仇的经过,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倒叙手法的一般作用是引出下文,设
置悬念吸引读者。从修辞手法来看,“鹅毛一样乱飘乱飞的雪片”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写出风雪之大;“撕扯”运用了比拟的手法,“爹的哭声撕扯着原野的寂静,撕扯着原
野上的狂风,也撕扯着爷的心”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哭声之大,反衬出人物内心的
沉痛与愤怒的复杂情感,起到了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3)小说的题目是“纯爷们”,你认为文章要表现的“纯爷们”是谁?请结合文章简要分
析。
【答案】答案示例一:“纯爷们”是爷。①情节方面:爷是贯穿伞文的重要人物,杀敌报仇、
救护虎山峪后代等感人故事都集中发生在他的身上。②形象方面:爷是小说重点塑造的
形象,他的英勇无畏、疾恶如仇、恩怨分明、敢于白责、重情重义等性格,正与“纯爷
们”相符。③主旨方面:爷是文中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通过爷荡气回肠的故事,弘扬
了一种英勇、正义的人格精神。
示例二:“纯爷们”是韦二。①情节方面:韦二收养爷的孩子,危难之中将自己的儿子交给
日本人,到死也无人知其苦衷,可见其“纯爷们”。特征。②形象方面:在日本人面前
表现胆怯、懦弱,实则内心坚毅,虽遭人痛骂,仍忍辱负重,最终献出生命,非“纯爷
们”不能做到。③主旨方面:正是通过着墨不多的韦二突显战争年代无畏牺牲的人物形
象,他们遭人误解,甚至付出生命,是真正的幕后英雄,值得纪念和赞颂。
3、【2018 届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考冲刺模拟试卷(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
面小题。
猎人与狗
余显斌
茫茫沙漠,蠕动着两个小小黑点:一个是猎人,一个是猎狗。他们被困沙漠,已经整整
4 天了。
他们有肉干,可是水已经不多了。不大的水囊已经见底,每喝一口,猎人的心中就会有
一种绝望悄悄漾起,就像溺水的人,有种窒息的感觉。
这是北方大沙漠,千里纵横,沙砾无边。在这里,生命就如一蚁,随时有被天地捻碎的
感觉。想到这儿,猎人禁不住激灵灵打个冷战,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夕阳慢慢落下,浑圆,血红,十分壮观。可是,猎人已经没有了观看夕阳的兴致,他望
着血红的地平线,仿佛听到了魔鬼的叫嚣,听到了死神的狞笑。
他定定地坐着,望着猎狗,在天地之间,小如一蚁。猎狗也定定地坐着,望着他。
夕阳落下,月亮升起,圆满,洁白,这是沙漠里少有的好天气。沙漠上,顿时月光如水。
水中,有两粒浮萍:一粒是猎人,一粒是猎狗。他们躺下,挤在一起,相互取暖。不一会儿,
一人一狗响起了鼾声,就如水面泛起的一个个水泡。
①沙漠很静,被天覆盖着,如洪荒世界,只有几颗星在偷偷窥视着人间。其余的一切都
睡熟了。
猎人嘴里打着鼾声,悄悄坐了起来,手腕一翻,亮出一柄匕首。眼光,锥子一般,扎向
猎狗。
他想下手,杀了猎狗,就用它的血为饮料,走出沙漠。即使不杀它,它也会渴死。他在
心里安慰自己。
他举起匕首,又停下。③这是一只有灵性的狗,一次,在雪山上,他晕倒了,是它拖着
自己,硬是从死亡边缘将他拖了回来:对它,他下不了手。可是,不杀它,又怎能走出这沙
漠呢?再说,今天一天,这狗总望着自己的水囊,很明显,它也感觉到水快没了,也在打水
囊的主意。
他不断给自己寻找着下手的理由,终于咬咬牙,再次举起了手。
②月光下,猎狗停止了鼾声,眼角滚出两滴泪水,大大的,银钻一样。猎人心头一抖,
匕首落在地上。他抱住猎狗,泪流满面。
天,慢慢变亮,一轮烈日又暴晒在沙漠上。他和它,在沙漠上蠕蠕而动,小如两只蚂蚁。
终于,他们不动了,都趴在那儿大口大口地喘息着。
水囊中还有一口水,不,小半口。他舍不得喝,不到生命的最后关头,这水,就是希望。
猎狗突然耸耸鼻子,有气无力地叫了两声。见他不动,它跌跌撞撞跑过来。他一惊,心
想,狗东西,果然来抢水了。可是,这会儿,他已没有一点儿力气了。
猎狗跑过来并没有抢水,而是撕扯他的衣服。他不动,动不了。他的心中,一股寒气透
骨袭髓。这猎狗,看样子和他想的一样,想吃掉他,使自己活下来。他没杀它,看样子,它
却准备咬死他。恐惧,灌满了他的双眼。
猎狗并没咬他,扯了一会儿,扯不动他。突然,它叼起水囊,转身跌跌撞撞跑了,跑向
沙丘。
“停下!”他喊,声音如丝。
猎狗没停,转身望望他,仍朝沙丘跑去,一跌一撞的,喝醉了酒一般。
“停下,我——开枪啦——”他喊,用尽力气。
猎狗没停,仍在跑着,已上了沙丘顶。“啪”的一声,枪声响起,在空寂的沙漠上久久
回荡。猎狗回过头,望着他,叼着水囊缓缓倒下。
击毙猎狗,他鼓起最后一点力气,移动着身子,一寸一寸移向沙丘。好在沙丘不大,他
终于爬到沙丘上,顿时呆住了:沙丘后,有一片青草,青草中间,汪着一塘清泉。水塘很小,
簸箕大,水面平滑,反射着阳光。
猎狗鼻子灵,嗅着水源了,来拖他,拖不动,就叼走水囊,引他来追。可惜,没引来他,
却引来了一颗子弹。
这东西,有灵性呢。他跪下,抱着猎狗,号啕大哭。
(选自《中国教师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中,有两粒浮萍:一粒是猎人,一粒是猎狗。”中“浮萍”运用比喻,写出大
沙漠中猎人与狗的渺小和无助。
B.文中第③处的划线句子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写出猎人与狗的亲密关系,表现出狗对
猎人的忠诚和深厚情感。
C.小说结尾写猎人嚎啕大哭,这哭声表现出猎人复杂的内心活动,有懊恼、悔恨、庆
幸、心疼。
D.小说前半部分写猎人与狗之间在困境中相依为伴,与后半部分猎人与狗之间的关系
变化形成对比,这样的反差引人深思,深化了主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C 项,“有懊恼、悔恨、庆幸、心疼”说法不正确,
结尾猎人嚎啕大哭,是因为发现猎狗叼着水囊离开自己并不是抢水,而是因为狗鼻子灵
敏,嗅着了水源,叼着水囊给引自己去追。而自己却开枪打死了狗。所以这里没有“庆
幸”。故选 C。
(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猎人心理变化的过程。
【答案】①被困沙漠 4 天,水已不多,恐惧无助。②准备杀猎狗求生,犹豫矛盾。③以为猎
狗伤害自己,恐惧绝望。④发现真相,痛苦悔恨。
【解析】题干是“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猎人心理变化的过程”,是考查学生把握人物形象能力。
答题时,通读文
(3)结合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赏析划线①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②分析划线②处的作用。
【答案】划线①:①表现天地的广阔,衬托生命的渺小。②运用拟人手法,天上的星星仿佛
具有人性,见证着人间发生的人性挣扎,增强悬念。③渲染宁静的气氛,与下文猎人准
备杀死猎狗的情节形成反差,为故事发展蓄势
划线②:①此句写猎狗感知到猎人要杀它后的反应,“停止鼾声”说明它想要成全主人,表
现出猎狗的忠诚、善心;猎狗与主人一直在困境中相依为伴,流泪又让人看到它内心的
悲凉和对主人的失望。②猎狗的这种成全与文中猎人想要杀它活命的举动形成对比,反
衬出猎人的自私和人性的恶。
【解析】题干为“赏析划线①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考查学生把握景物描写作用能力。景
物描写一般具有以
(2)【答案】【解析】题干是“分析划线②处的作用”,是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重要句
子作用能力。划线的句子“月光下,猎狗停止了鼾声,眼角滚出两滴泪水,大大的,银
钻一样”是对猎狗感知到主人要杀它后的反应,属于细节描写,“停止鼾声”说明它想
要成全主人,表现出猎狗的忠诚、善心。猎狗不但这次忠诚,以前主人在雪上晕倒,猎
狗应是把主人“硬是从死亡边缘将他拖了回来”,可是现在主人举起了匕首,准备杀死
它!它虽然停止鼾声,可是没有动,打算成全主人。流泪又让人看到猎狗内心的悲凉和
对主人的失望。猎狗的这种成全与文中猎人想要杀它活命的举动形成对比,反衬出猎人
的自私和人性的恶。
4、【2018 届湖北省高三 4 月调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美丽的姑娘
蓝 月
兵经常会做梦,梦见炮火纷飞,梦见恶狼哀嚎,但是梦得最多的是一位美丽的姑娘。姑
娘梳着乌黑的发辫,身材玲珑,脸如满月,一双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兵觉得姑娘是他这辈
子看见的最美丽的姑娘。
姑娘不仅美丽,还非常的善良。这位善良的姑娘救了兵的命。
那还是兵当兵时候的事情。
是一个滴水成冰的冬日。飞雪漫天,兵在山间急急穿行,为了能在天黑前赶回部队,兵
走了一条山里的近道。猛然间,兵的本能感到了危险的气息,是狼的气息。果然,兵看到了
两双阴冷凶残的狼眼紧盯着他……兵有枪,但枪膛里只剩一颗子弹,这是最后的保命屏障。
兵被迫改变了方向,一个多小时过去,天已经暗下来,狼开始步步紧逼,缩小包围圈。
兵的衣衫已经被冷汗湿透,彻骨的寒冷和饥饿让兵腿脚发软,他知道,狼就等着他倒下。
突然,有闪闪烁烁的微弱灯光从树丛缝隙透过来,有灯光就说明有人!兵心里顿时升起
了希望,拼出最后的力气,举枪瞄准,随着一声爆响,一头健硕的灰狼中弹倒地,兵迅速扑
向灯光的方向。
一幢石头小屋出现在兵的视线里。
有人吗?开开门,有狼追我!兵拼命捶打木门。门吱嘎开了,伸出一只手,把兵拽进了
屋里。接着,门死死地拴上了。
兵一松劲,只觉得眼前一黑,就软倒了。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暖烘烘的炕上。
屋里炉火劈啪作响,兵不敢乱动,眼睛看向炉火的地方,他看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姑娘梳
着乌黑的发辫,身材玲珑,脸如满月,一双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令兵一下子想到了家乡的
栀子花,洁白、丰盈、清香……这位像栀子花一样的姑娘正在烤着兵身上的衣服,是姑娘救
了兵一命。
兵临走时,回头看了看姑娘,姑娘也正望着他。姑娘泪光一闪,问,你还会回来吗?兵
说如果我能活着回来,我就来找你。兵头也不回地走了,他听到背后姑娘喊,你一定活着回
来,我等你。
兵没敢应,兵的部队马上就要上前线,上前线,生死未卜,不能耽误了姑娘。
战场上,兵很勇猛,姑娘的那声喊就像护声符一直伴随着他,虽然负伤累累,最终凯旋
而归。
兵真想立马飞去姑娘那,可是……兵看着自己的残腿犹豫了,兵在战争中失去一腿。犹
豫再三,兵默默流下了眼泪,对不起,你一定会找到比我更好更适合的人。
兵咬咬牙回到了家乡,在父母的操持下,结了婚。兵对自己的女人履行着做丈夫的责任,
但是女人却看不到丈夫的快乐。兵的女人在临终前终于知道了丈夫心中隐藏的秘密。女人苦
笑着说,我伴了你一生,你却伴了她一生。女人说,你去找她吧,哪怕当面谢一谢当年的救
命之恩。
女人的话就像一柄重锤,狠狠敲打着兵的心。
兵再次去了那个小山村,但石头小屋已经不在了。几经周折,找到了当年小山村的村人,
村人告知,兵说的那位姑娘不知什么原因终身未嫁,一直守在石头小屋里。直到石头小屋拆
除,才去了养老院。
兵顿时傻掉了,懊悔得死的心都有了,姑娘救了自己一命,自己却害了姑娘一生!自己
有勇气面对敌人,却没有勇气面对自己,这回说什么也不能再怯弱了。
兵找到了养老院,接待他的是一位胖乎乎的老太太,老太太听了兵的叙述,被感动得眼
泪哗哗的,老太太说,你等下,我去去就来。
兵激动得心都快跳出来了。
不知道等了多久,老太太终于出来了,却一脸歉意,说,不好意思,没有你要找的人。
兵说,如果见不到她,我是不会走的。兵的语气坚定,神情坚毅。
一天,两天,第三天的时候,养老院的门卫大叔看着不忍心了,说进屋坐坐吧。兵说,
不坐,我一定要等到她。兵一边说一边抻脖踮脚往里望,兵的眼睛一亮,他看见了那位胖乎
乎的老太太,老太太匆匆走出来递给了兵一张纸条。
兵颤抖着手打开了纸条,上面写着:其实你已经伴了我一生,如果我也伴随了你一生,
那是我的幸运。守住那份青春的美好,不是更好吗?一切是命,请回吧。
兵怔怔地看着,眼睛越来越模糊……
老太太叹了口气,转身往里去。
请等等。兵叫住了老太太,掏出一支笔,在纸条的反面写了一行字,说,请您一定交给
她。
老太太看了一眼纸条背面的字,笑了,她说,请跟我进来吧。
兵也笑了,他知道他终于等来了春天。
兵的纸条是这样写的:既然老天安排我们再次相逢,我不会再错失你!
兵更知道,接待他的老太太就是他要找的人。
(取材于《山东文学》2016 年 11 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兵”经常梦见的内容,为下文作了铺垫,并且设置了悬念,能够激发
读者的兴趣。
B.小说第 4 段中,“两双阴冷凶残的狼眼”和“枪膛里只剩一颗子弹”构成了一对矛
盾,让气氛紧张了起来。
C.小说中写姑娘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姑娘的
美丽、善良,形象鲜明。
D.“兵”离开时,“头也不回地走了”,说明他是一位忠于职守的战士,牢记着自己
的任务,完全没有儿女私情。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
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 项考核开头,BD 项考核内容,C
项考核手法,其中 D 项,小说中的“兵”“头也不回”正是因为他对姑娘产生了感情,
离别时有深深的不舍,不是没有感情。
(2)小说中的“兵”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①忠于职守。在大雪寒冬里,因为急着赶回部队,才遇上了狼;在战场上作战勇敢。
②重感情。始终不忘姑娘,后来执着地去寻找姑娘。③对人有责任心。觉得自己上战场
生死未卜,不愿耽误了姑娘。残疾以后不愿去找姑娘,希望姑娘找到更好的人。结婚后
虽不快乐,但对自己的女人履行丈夫的责任。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
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
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3)请根据小说内容赏析结尾段的妙处。
【答案】①情节上,结束全文,说明“兵”已经认出了“老太太”就是“姑娘”,给了前文
“兵”锲而不舍、写纸条等情节合情合理的解释。②人物形象上,表明了“姑娘”给
“兵”的印象之深,“兵”的感情终有归宿,说明了他是一个重感情的人。③主题上,
这是一个圆满的结局,有情人终于在一起了,歌颂了人间真情。④表达效果上,让读者
的心理期待可以得到满足,使小说自然和谐。
5、【2018 届广东省中山市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炉火
丁肃清
一瘦一胖两个老人,坐在公路旁边的一截矮墙上,看来来往往的汽车,两张脸随着往来
的汽车扭过来,扭过去。他们的面前,是一个燃烧着的火炉子,上面烧着一排水壶,他们脸
上的笑、脸上的颜色,也像他们身边火炉子里燃烧着的火焰。
有妇女小孩儿来提开水,或者把冷水坐在炉子上。瘦老头从矮墙上下来,捅火,捅出一
大簇跳跃的火焰。
人们陆陆续续来提水,烧水,他们大都是公路两边做生意的乡亲,和两个老人不生分,
也不多客气。
一辆大卡车停下来,司机说:“给弄点开水。”说着端坐在小板凳上,看着老人把开水
倒在他的茶杯里,用嘴一边吹凉着一边喝,喝足了,拍拍屁股站起来,又让胖老人给他续上,
拧上茶杯盖,然后扔给胖老人一张毛票儿。
胖老人说“不要钱。”说着就给司机塞了回去。
司机纳闷儿:“你们不是卖水的吗?”
胖老人说,“不是。我们是打铁的。”
“哎呦我的天!”司机拍着脑门儿呵呵地笑了,“我还当你们是卖水的呢,什么年月了,
还打铁?能赚多少钱?”
瘦老头说:“不赚钱,赔钱。”
把司机说愣了。老人向他解释:“没有活儿,白烧着碳呀。”他又默默地像对自己说:
“要说也不能算白烧碳,给乡亲们烧烧水。这不,碳又没有了,凑吧。”他说着从口袋里掏
着,掏出一张十元,胖老头也掏出了一模一样的一张,交给他。
“我说,你们这是图什么呀?”司机干脆又坐了下来,他对这俩老人感兴趣,他说:“你
们收她们的水费呀。”
胖老人说:“咳,乡里乡亲的,这火,闲着也是闲着。”
司机说:“那你们不如不干。”
胖老人说:“咳,这人哪,闲着也是闲着。”
司机说:“真是有意思,有意思,赔钱赔工夫做生意,有意思。”
胖老人把眼睛瞪得很大:“过去,我们赚钱。”司机说“是吗?”老人说:“是,那会
儿,我们的钱赚海了,问问,十里八乡谁家的家伙儿,不是我们打得呀,铁锹犁耙、牛鼻环、
烧开水的水汆子,都是。”
瘦老头说:“还有县城大门的铁门环。”他炫耀地问胖老头:“是吧,是我打的吧?”
胖老头说:“那是我淬的火。”
两个人一争,额头、脖子上都冒出了筋疙瘩,他们说话时挥动的手上,筋疙瘩更是密密
麻麻的,像蚯蚓。
西天边上的云霞退了,蒙上了暮色。司机笑呵呵的脸,慢慢地不笑了,一脸的凝重。他
站起来说:“我有点活儿,你们干不干?打个车挂钩。”
两个老人高兴得不得了。风箱呼呼地拉了起来,炉子里的火苗跳跃了起来,铁锤有节奏
地响了起来,叮当、叮叮当、叮当……
胖老人抡着大锤,叮当、叮叮当、叮当……铁砧上的火花,在暮色中四溅着,一层儿、
又一层儿……瘦老人说:“让我来一会儿!”
他把大锤要过来,赤裸的臂膀抡成了一个椭圆,叮当、叮叮当、叮当……铁块燃烧着淬
在火里,吱——弥漫起浓浓的浪烟。
车挂钩打好了,在满月的照耀下,跳跃着一簇一簇蓝色的光亮。
“给钱。”司机把一百元的新币递过来。
“免了。”胖老人说。
“不要了。”瘦老人也说。
他们流着汗水、红彤彤的脸,在炉火的映照里奕奕发亮。他们帮着把那个挂钩抬在了汽
车上。汽车隆隆地发动,缓慢地开了。
原本,司机打这个车挂钩没有用,只是他愿意。两个老人也并不想挣司机的钱,他们只
是觉得痛快。
真痛快!两个老人拾掇了摊子回家去,一边走一边唱起来,他们唱的是晋剧老调,在夜
幕里,清亮地痛快淋漓地荡漾……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透过司机不理解两个老人做不赚钱还赔钱的打铁生意这个细节,折射出只注重物质
而忽视精神追求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引人思考。
B.小说善于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闲着也是闲着”,既说出了两个老人现在的
无奈处境,同时也展现出了两个老人热心肠的一面。
C.小说的环境描写虽然不多,却恰到好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温馨的氛
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司机并不需要打车挂钩,和老人不收司机的钱这个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达到这种效果的原因是在前面埋下了大量的伏笔。
【答案】A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
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
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
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
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
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
意寻找这些硬伤。
(2)小说反复使用“叮当、叮叮当、叮当……”的声音来描述打铁的过程,这样写的作用
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详写打铁的过程,渲染了紧张、热烈的氛围(场面、场景、画面);②表现了两
位打铁老人对打铁一事的专注,配合默契,技艺高超。③突出强调了两个老人对打铁的
热爱,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对往昔生活的怀念;④与前文两个老人困乏的生活与无奈形成
对比,突出两个老人对打铁的信仰.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写法的作用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写法、内容、人物形
象、主题等角度作答试题,根据理解从写法上:详写打铁的过程,渲染了紧张、热烈的
氛围(场面、场景、画面);从人物形象上:表现了两位打铁老人对打铁一事的专注,
配合默契,技艺高超。从主题情感上:突出强调了两个老人对打铁的热爱,同时也表现
了他们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3)小说为什么要以“炉火”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①“炉火”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炉火”象征着两个老人
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③“炉火”喻指打铁职业,饱含着两个老人对打铁的热爱
(喜爱)。④“炉火”衬托出两个老人内心的热忱与执着。
【解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
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
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
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
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从
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
章的主旨作答。本题从情节结构上,“炉火”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从标题的含义上,“炉火”象征着两个老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炉火”喻指
打铁职业,饱含着两个老人对打铁的热爱(喜爱)。从人物形象上,“炉火”衬托出两
个老人内心的热忱与执着。
熟练提升
1、【2018 届湖北宜昌市高三年级四月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鲜花盛开的古镇
刘建超
古镇不大,地域偏僻,四季开满鲜花。古镇的警务室只有两个警官——年纪稍长的昊杰
和刚分配来的实习警官茫茫。
茫茫的到来,让吴杰非常欢喜。筒易的木屋里,昊杰把靠近窗户、能看到后山风景的床
铺腾给了茫茫。
“你可是咱警务室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啊,说明咱古城的警务室很被上级重视。”
昊杰额头的皱纹都舒展了,吴杰最担心的就是警务室要撒并,茫茫的到来给他吃了定心丸。
茫茫的心思却不在这个简陋偏僻的警务室里,山高路远,人少户稀,有啥好留恋的? 况
且女朋友在城里噘着嘴生着气,催促着他找领导调回去。
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路边山涧草木金黄,蓝天白云,山雀啁啾,昊杰急匆匆地走在古
镇蜿蜒的土路上,他无心留恋秋日的景色,背着吉他挺着微微发福的肚子,面色焦急。
茫茫留下一封信,走了。茫茫的女朋友下了最后通牒,大款男同学追她如醉如痴,丰厚
的经济条件让她的父母招架不住了。女友说,茫茫你再不回来,我就是别人的妻子了。
小镇三面环山,山高峰险,峭壁悬崖,一条路通向山外的火车站。火车每天只在古镇停
靠一次。
昊杰气喘吁吁地走着,汗水浸湿了警服。昨天茫茫收到一封信,情绪有些变化,沉默了
一下午,烟抽得很凶。吴杰怪自已疏忽,应该和茫茫谈谈,疏导疏导啊。
茫茫长得魁梧健壮,年轻英俊。昊杰个头儿不高,腆着肚子。是个面目和善的半大老头
儿。两人站在一起时,就像是父子。
古镇不大,人口少,偏僻的山沟里,外来的人也不多。昊杰更多的时间是对着少言寡语
的茫茫唠叨,张家的姑娘考上高中了,李家媳妇生了大胖小子了。吴杰一个人生活,一日三
餐都是自己张罗,茫茫来了也跟着昊杰搭伙。昊杰爱吃面,茫茫喜欢吃米,吴杰有时要做两
样饭,从来不嫌麻烦。茫茫有次半夜发烧,当时大雪封门,昊杰连滚带爬地请来医生,守着
茫茫一夜不合眼。茫茫脚气感染,行走不便,昊杰借来轮椅,推着茫茫在小院里转悠,还帮
他冲澡搓背。镇上的人见状,说茫茫倒像是来古镇度假的,昊杰成了服务生了。
茫茫的话少,从不说自己的事情,昊杰也从不过问。只有一次,茫茫说大学时自己的吉
他弹奏得过优胜胜奖。昊杰就托人从城里捎来一把吉他,他从茫茫接过吉他的眼神里捕捉到
了谅喜。从此,木屋里就有了茫茫忧郁的琴声。
昊杰汗流決背地赶到火车站,火车还是开走了,只看到火车留下的一缕袅袅白烟。昊杰
沮丧地坐在排椅上喘着粗气,一个影子罩住了他。他抬头,茫茫立在他面前。
昊杰擦着帽梯上的温汗说:“茫茫,就想这样不辞而别当逃兵了?”
“我不是当逃兵,我要找找领导,把我调回去,局里更适合我。”
“为什么没有乘火车走?”
“为了爱情,我能理解。可也不能不打声招呼啊。”
茫茫转过脸看看身边的半大老头儿,说:“老昊,我只是不明白,你为什么待我这么好?
这穷乡僻壤的地方,你就这么安心地默默无闻一辈子?”
昊杰有过一个女友,两人很恩爱。女友就是古镇的人,为了女友,他申请调到这个偏僻
的山坳小镇。也是个秋日的午后,他和女友在山坡上散步,遇到了一个被通缉的毒贩。在扭
打搏斗中,毒贩的匕首刺中女友的胸口,女友就躺倒在他的怀中,原本一周后他就要和女友
举行婚礼。女友长眠在小镇的山坡上,他从床边窗户上就可以看到后山上女友安息的地方,
那里四季开满鲜花。
“再有一年我就可以退休了,能留在这里永远陪伴她了。咱警察不管是轰轰烈烈还是默
默无闻,不都是一个目的,保护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安宁吗?"
茫茫不说话,烟凶狠地缭绕着。
昊杰将身边的吉他交給茫茫,默默地站起身,戴好帽子,朝古镇的方向缓緩走去。
昊杰采集了一束秋菊,坐在后山坡女友的墓前。落日的余晖,抚慰着安静的古镇,阵阵
花香弥漫。
傍晚,昊杰回到简陋的小院,听到木屋里传出茫茫忧郁的琴……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简要介绍了作品的人物,也叙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活动的环境,为
后面故事发展作好铺垫。
B.小说采用插叙手法所写女朋友的死,是吴杰执着留在小镇安心当警察的直接原因;
小说还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以及对比的手法,刻画出了昊杰这一丰满形象。
C.小说主要情节是围绕茫茫的去与留展开,并层层推进的; 茫茫的女朋友和茫茫之间
的矛盾冲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D.小说以“鲜花盛开的古镇”为题,在文中又多饮描写古镇的优美景色,这就为后文
茫茫能够留在古镇埋下伏笔。
【答案】D
【解析】题干是“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
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D 项,“这就为茫茫能够留在古镇
埋下伏笔”在文中无依据。
(2)试概括小说中昊杰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1)有责任感,有担当意识,爱岗敬业,执着坚持;(2)重情重义,痴情专一;(3)
善良,体贴,热心,关爱他人。
【解析】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
和个性的统一,
(3)小说以“吴杰听到木屋里传出茫茫忧郁的琴声.....”结尾,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样
的艺术匠心?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1)留白艺术。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 者想像的空间:茫茫为何要弹吉他?茫
茫的吉他声为何是忧郁的?茫茫会留下来吗?(2)情节照应。吉他是昊杰托人从城里
给茫茫买的;现在茫茫面临人生抉择,茫茫弹起吉他。结尾处与文章中两处琴声也形成
照应。(3)揭示主题。人生在面临艰难抉择的时候,是屈从于外界因素,还是顺从自己
的内心?
【解析】题干是“小说以‘吴杰听到木屋里传出茫茫忧郁的琴声……’结尾,这样的结尾,
有什么样的艺术匠心?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结尾的理解和分析能
力。认真阅读,梳理文章内容,回答有关结尾安排的“艺术匠心”的题目,要从内容和
结构两方面思考。首先要判断本小说的结尾属于哪种方式结尾的。注意到句末的省略号,
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想像的空间。这是小说常采用的留白艺术。结尾的安排属于
情节本身,要结合小说的情节分析。该结尾中的“传出茫茫忧郁的琴声”与上文昊杰托
人从城里给茫茫买吉他,茫茫弹起吉他,与文章中两处忧郁的琴声相照应。最后要结合
小说的主题来思考结尾的安排。“木屋里传出茫茫忧郁的琴声”,茫茫面临人生艰难抉
择的时候,是屈从于外界因素,还是顺从自己的内心?综上分析:本题应从小说结尾的
方式、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以及主题的揭示等角度分析概括。
点睛: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
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
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
进一步分析。
2、【2018 届安徽省蚌埠二中第二学期高三 4 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铁公鸡施粥
光绪三年,淮河发大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河南济源偏北有—铁牛镇也来了几十个衣
衫褴褛的灾民。这铁牛镇虽然有几个富户,但个个悭吝,比铁公鸡还抠,大伙儿私下里称铁
牛镇为“铁公鸡镇”。
灾民等待施舍,但富户们家家大门紧闭。饥肠辘辘的灾民们正绝望之时,镇北的周家忽
然传出消息:周家将开粥棚!消息震惊了铁牛镇!要知道,在众多铁公鸡中,周老爷子的吝
啬可是鼎鼎有名的。周老爷子今年七十了,家里虽不是铁牛镇的首富,但财力着实雄厚,只
是周老爷子吝啬持家,周家上下连一个胖子都没有,他自个更是瘦骨嶙峋。前阵子他的小儿
子成亲,宴席上的馒头居然是一半白面一半糠麸,菜也是素多荤少,规格比有些穷人家的婚
宴还差。
如今他居然肯设粥棚,颇令人大惑不解。可眼瞅着几口大锅支了起来,家丁们劈柴烧火,
不像是假的。很快,周家放出规矩:“领粥时,必须说‘周老爷真慷慨,周老爷真是大善人,
然后跪下来朝周家大门磕个头……”—碗稀粥居然让人家磕头,太过分了。但饿肚子的滋味
真不好受,灾民们只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水滚开时,围观的百姓们看着周家的伙计朝大锅
里下了两瓢米,不由嘀咕道:“这么大的锅,下这么点儿米,这粥可真够稀的!这时,那伙
计又打开另一个口袋,舀出来一瓢东西,大伙儿一看,惊叫道:“米糠?”一锅粥,两瓢米
加五瓢糠,粥是稠了,味道可就……没想到老爷子做善事也打折扣,这不明摆着让大家戳脊
梁骨吗?家人很不满,小儿子年轻气盛,跑到堂屋跟老爷子吵了起来。“爹,韩信衣锦还乡
本可杀了那个让他钻裤裆的家伙,但他让人做了官,赢得了好名声。可你呢?做个粥棚,一
天花上一袋米,一个月也就三十袋米而已……”“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
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周老爷子气呼呼地走了。灾民们
感谢周家做善事,跪在地上朝坐在太师椅上的周老爷子磕了个头,才换得一碗黄粥,泪眼婆
娑地蹲在一边喝。牺牲了尊严才换来的东西,虽然果腹,心里却在滴血……灾民们磕头讨饭,
眼泪汪汪地喝粥,这幅凄惨的情景使铁牛镇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周老爷的慈善活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被人骂得狗血淋头,那些没有施舍的富户们
则耻笑周老爷子做了件蠢事。周老爷子似乎也意识到了,便改了规矩,领粥时可以不跪,但
必须为周家做一天活。这个规矩倒还不错,但周家哪有那么多活给人干?于是周老爷子将家
里的佣工全部遣走,这些人聚拢起来朝周老爷子讨说法,周老爷子的回话倒也简单:谁干活
只要三餐饭,不要工钱,就可以留下。小儿子担心:“爹,灾民们固然用着便宜,可他们总
有走的一天,到时候咱们家再找人可就难了。”周老爷子说他们肯定会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
易的活计。小儿子豁然开朗,这老爷子真算计到家了!结果铁牛镇的小工价格直线下降。
水灾过后,铁牛镇又恢复了原样。但是,周老爷子的名声迅速在半年里变得臭不可闻,
大家提起他,干脆以“老鬼”相称。
这年周老爷子病重,临死前对孩子们说:“我知道你们对我颇有微词,但你们不知道,
我这么做,既是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我原来也讨过饭,当时和我—起讨饭的好朋友,
他一生都在讨饭,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大家惊奇地听着。“因为他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
人家,大米饭白馒头管够,让他觉得讨饭的日子真不错;而我运气不好,讨饭被狗咬,被人
打,所以我恨透了讨饭。”周老爷子沉痛地说,“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人不做粥棚,
我做,但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我落了个
坏名声,却总好过给铁牛镇增加一批乞丐……”
说罢,溘然长逝。周家子孙将丧礼办得非常寒酸,百姓们纷纷议论周家孩子不孝,但周
家人不在意。几十年后,周家还在,子孙兴盛,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富
不过三代”的规律,相继败亡。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饥民流落“铁公鸡镇”,吝啬的周老爷子开粥棚救济,但是他规定,领粥要磕头,
那米少糠多的粥引起了大家的不满。
B.小儿子在文中两次出场,衬托了周老爷子的心狠无情,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和内容。
C.水灾过后,周老爷子名声很快变得臭不可闻,而他的临终之语却让家人明白了他的
良苦用心。
D.这篇小说显示了作者对“持家”“行善”等的思考,有很强的现实警示作用。语言
质朴通俗,读来耐人寻味。
【答案】B
(2)小说中的周老爷子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小说在塑造周老爷子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
种表现手法,请就其中主要的两种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吝啬(勤俭、节省)持家,心地善良,施舍有方,坚持己见(固执己见),教子有
法,深谋远虑(深谙事理)。(1)衬托(侧面描写)。如小儿子两次出场,一次为粥的质
量与父亲据理力争,一次为父亲将遣走家里伙计表示担心,衬托出了周老爷子的固执与
深谋远虑;再如,没有施舍的富户对周老爷子的耻笑与大家对周老爷子以“老鬼”相称
等,衬托了周老爷子不在意他人看法,深谙事理,忍辱负重。(2)欲扬先抑(对比)。
小说开始时着力渲染周老爷子的吝啬与算计到家,直到最后才通过周老爷子的临终遗言
和子孙兴盛的事实肯定了他的勤俭持家、施舍有方、教子有方。(3)语言描写(正面描
写)。如小儿子为粥的质量与周老爷子相争时,他说“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
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形象生动的写出了
他的“吝啬”与对家业的忧虑;再如他的临终遗言,更是形象地写出了他的良苦用心。
【解析】题干要求“小说中的周老爷子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这是考查人物形象。首先给人
物定位,从文中来看,周老爷子施舍有方、心底善良、勤俭持家。从塑造人物用的手法
上看,衬托(侧面描写)。如小儿子两次出场,一次为粥的质量与父亲据理力争,一次
为父亲将遣走家里伙计表示担心,衬托出了周老爷子的固执与深谋远虑;再如,没有施
舍的富户对周老爷子的耻笑与大家对周老爷子以“老鬼”相称等,衬托了周老爷子不在
意他人看法,深谙事理,忍辱负重。欲扬先抑,小说开始时着力渲染周老爷子的吝啬与
算计到家,直到最后才通过周老爷子的临终遗言和子孙兴盛的事实肯定了他的勤俭持
家、施舍有方、教子有方。
点睛:从具体的做法来看,首先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以及作者的
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评价的语句,比如本文从具体情节变化看周
老爷子先是体现出吝啬,然后随着情节的发展小说在结尾的地方交代了周老爷子吝啬的
原因,体现了周老爷子施舍有方的智慧。
(3)周老爷子临终那番话颇有深意,请结合传统文化、联系当今社会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示例一:周老爷子的临终遗言深刻揭示了行善应有道的道理。“我不会让灾民们觉
得讨来的饭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表明他是一个很特别的“铁
公鸡”,做事有自己的思想、价值观,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乡民。乐施好善是中华
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当今社会上人们的一种价值取向,但行善亦应有道。我们身边有
一些善心人或救助机构,有心施善或帮扶,但其方式却不当,钱与物没有用在最关键的
地方,受助者没有真正走出困境,反而陷入了依赖的泥潭。
示例二:周老爷子的临终遗言深刻揭示了要勤俭持家的道理。他教育家人要勤俭持家过日子,
钱要用在刀刃上,以防止子孙由富变骄奢,文中说“我这么做,……也是为你们好”,
结尾一段有照应“几十年后,周家还在,子孙兴盛,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
逃过‘富不过三代’的规律”,可见子孙们听懂、遵守了周老爷子的临终遗言。今天,
社会上的一些“富二代”“富三代”,他们听不进艰苦创业积攒下大量财富的长辈们苦
口教育,或是长辈对他们的教育存在着某种缺失,以致于有些“富二代”“富三代”不
能勤俭持家,而挥土如金,挥霍无度,甚至败光家业。
3、【2018 届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综合考试语文试卷(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
题。
明年还种棉花
王生文
连续几个响晴的日子,地里的棉花赶趟儿一般裂开了嘴,炸花天到了。
桂枝有些急了,踮起脚,不时地往村口望,口里还冒出一句:“怎么还不来呢?”
桂枝是在望连婶,一个异乡的老寡妇。这些年,一到炸花天,连婶就赶来给她家摘棉花,
前后十来天,桂枝家像添了一口人。连婶除了下地摘棉花,还帮衬她照顾孩子做些家务。桂
枝婆婆去世得早,感情上拿连婶当婆婆看。每到棉花摘得差不多了,连婶也就要走了,五角
钱一斤,这是外乡客来旱区摘棉花的行市,桂枝会包零不去尾地跟连婶结算。连婶每次接过
钱,都会久久地握着桂枝的手说,姑娘,要不是兰兰念书,我哪会要你这些钱。
就因为知道了连婶的家境,桂枝每年就不雇别人了。好多人家抢着雇年轻妇女,而且还
一雇几个,赶着太阳好晒棉花。可桂枝不,三十多亩地就交给连婶一人。连婶是指望她家来
雇的,能帮她一把就帮一把。连婶心眼好做事实在,几千斤棉花里寻不出半片叶子。
可是,连婶今年怎么还不来呢?有好几批做雇工的都求上门来了,要不是等连婶,她早
答应别人了。桂枝一边在心里急,一边又对自己说还等等吧,就当是还帮连婶最后一年,明
年说什么也不种棉花了。
其实,自从去年村里有了第一台玉米收割机,桂枝就不想种棉花了。种玉米方便,机械
收割,田边过秤,利利索索,不像种棉花那样时间拖得长。那天,跟连婶结过账,照例把连
婶送到村口,桂枝想再不说就没有机会了,便鼓起勇气,说,连婶,种棉花可真麻烦,又累
人,要不是遇上你,我早就改种玉米了。
谁知连婶说,麻烦什么,不就是摘棉花吗?婶这双手只会摘棉花,就是手脚慢了点,只
要姑娘不嫌弃……
哪里的话,这些年多亏了婶。
姑娘,亏不亏的,婶心里有数。明年一进炸花天,婶还来给你家摘棉花。
话说到这个份上,桂枝也不好把话再往回拉,只得顺着说,那好,明年我就还种一年棉
花……到底还是把连婶盼来了。一年不见,桂枝感觉连婶脸上的沟壑比去年细密了些,再有
一个变化是连婶用上了手机。不等桂枝开口,连婶连连说来迟了,来迟了,是那种道歉的口
气。接下来的几天里,露水还没干连婶就急着下地,而每次回来天都擦黑了,桂枝便劝她慢
慢摘不要太累了自己,连婶口里应承,却还是那样早出晚归。每晚收拾完,连婶的手机准会
按时响起,她掩上门去接电话,一接就是半天。桂枝看在眼里,笑了,心里说还保密呢。
这天晚上,连婶的手机又响了,也许是疏忽忘了掩上门,让从门前经过的桂枝听了个真
真切切——再赶紧也要四天……
你不要再催了,说什么也要帮你桂枝姐把今年的棉花摘完……
难怪连婶这么赶紧的,原来是兰兰在催她回家。桂枝等连婶接完电话,走进房间,对她
说,婶,家里有事,你怎么不跟我说呢?
连婶没想到桂枝听见了她的电话,见瞒不住了,只好如实说,婶是从城里偷着出来的……
桂枝既惊又喜,婶,你进城了?
可不是,跟兰兰他们住一起了。没曾想,兰兰怀上了,闹什么反应……
婶,照顾兰兰这可是大事,你偷偷跑出来干什么?
去年答应了你的,婶能不来吗?再说,又一年没见你们一家了……
这回,桂枝是酸在眼睛里,泪水差点儿溢了出来。她侧过脸去,抹了一把,不由分说就
动手给连婶收拾包裹,她决计明天一早就让连婶回城去。
账,当晚就结算了,这次的零头有些大,连婶要除掉,桂枝却仍要往整里包。连婶认真
了,说,兰兰和女婿都有出息,这次就依了你婶吧。
第二天早晨,桂枝送连婶去搭车。快到村口时,连婶站住了,拉过桂枝的手,说,姑娘,
明年你家种玉米吧。
可是,婶……
可是什么?
种棉花的收入还是要高些……
连婶呵呵一笑,姑娘,明年一添外孙,婶的手脚就被捆住了,恐怕偷都偷不出来了。
往下桂枝不知再说什么了,但是,一个想法却是那样不可阻挡地冒了出来,那就是明年
还种棉花。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了棉花成熟时裂开的景象,同时细致具体地描写了桂枝的动作和心理,
表现了她因担忧没有足够晴朗天气晒棉花而焦急的心情。
B.“明年说什么也不种棉花了”,桂枝这样想的主要原因是种棉花很麻烦,拖的时间
也长,而种玉米可用机械收割,方便得很。
C.小说中的补叙占了很大的篇幅,一方面交代了桂枝焦急盼望连婶和明年再也不种棉
花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桂枝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D.小说结尾交代,桂枝决定“明年还种棉花”,主要是因为连婶家境不好,需要帮助;
并且,桂枝曾顺着连婶的心意答应再种棉花,不能失信。
【答案】D
(2)小说中的连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朴实善良,做事实在:连婶除了为雇主摘棉花,还主动帮助照顾孩子做些家务;
摘几千斤棉花寻不出半片叶子。②能吃苦耐劳:连续多年一个人承包三十多亩地棉花的
采摘任务,起早贪黑,一连十多天。③讲诚信,重情义:女儿怀孕有反应需要她照顾,
但她为了兑现承诺偷偷跑出来为桂枝家摘棉花。把桂枝当闺女,关心体贴理解有加。
【解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
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连婶除了为雇
主摘棉花,还主动帮助照顾孩子做些家务;摘几千斤棉花寻不出半片叶子”等情节中概
括出其“朴实善良,做事实在”的性格特征。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
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
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
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
答性格特征。此题从“朴实善良,做事实在”“讲诚信,重情义”“能吃苦耐劳”的角
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3)小说最初发表时,采用的标题是“桂枝与连婶”,你认为是原来的标题好还是现在的
标题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案】观点一:以“明年还种棉花”为标题更好。①小说的主要内容围绕桂枝明年还种不
种棉花而展开,当然以“明年还种棉花”为标题更加切题。②“种棉花”贯串全文,是
小说的线索,以“明年还种棉花”为标题,能制造悬念,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观点二:以“桂枝与连婶”为标题更好。①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桂枝和连婶,一个是雇主,一
个是雇工,故事围绕这两个身份不同的女性展开,因此以“桂枝与连婶”为标题更好。
②桂枝和连婶之间不是冷冰冰的雇与被雇的关系,而是相互帮衬相互信任的关系,以
“桂枝与连婶”为标题,可以引发读者对人与人应该如何和谐相处的反思。
4、【2018 届江苏南通、扬州、泰州、宿迁、淮安、连云港、徐州七市联考高三第三次调研
测试】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15 分)
滩上
路翎
①黎明的江岸上,纤夫们发出了一种甜美、柔和而宏阔的声音,在这个声音的每一个间
歇里,有一个美丽、嘹亮的男子的声音在歌唱着。
②纤夫们出现在急流左边的石滩上,形成一个向前倾斜的肉色的整体,紧张地静止着不
动,因为江流非常湍急。在急流里挣扎着的沉重的大木船上,敲起了鼓来。纤夫们那肉色的、
向前倾斜的紧张的整体里面,发出了年青男子的嘹亮的歌唱声,而后就是那一声柔和而宏阔
的应和,那个整体向前移动了一步。
③礁石滩联接着宽阔的沙滩,再里面就是绿色的、树木丰茂的山坡了。黎明的凉爽而活
泼的风在江面上和沙滩上吹着,淡蓝的洁净的天上映着日出的红光。那个强壮的、赤膊的、
浓眉大眼的美丽男子,肩上披着一块破烂了的白布,因了内心的悲伤而尽情地歌唱着,虽然
那歌词是异常的单调。从四周发出来的匍伏在地上的兄弟们的那一声宏大的应接,使他的整
个心都颤抖着。
④他结婚才半年,因了穷苦和不幸,他的女人病倒了——已经非常的严重。
⑤天没有亮的时候,他就出门来了,没有人看顾她;然而他仍然出门了,因为他的兄弟
们需要他。在这个江上,再没有人比他歌唱得更好了。
⑥他站在黎明的江边,预见着什么重大的不幸,他确信他已经摆好了架势,准备迎接命
运的打击。他的思想时而飞翔在他的不幸的女人身边,忏悔着他的罪孽;时而飞进了他的辛
苦的兄弟们心里,内心充满甜蜜。他慢慢地移动着,沉醉地激情地歌唱着。
⑦因而,这个早晨是如此的美丽..和痛苦..。
⑧太阳升了起来。一个褴褛的老女人在沙滩上出现了,困难地奔跑了过来,一直跑到纤
夫们的身边。纤夫们发出了宏大的声音,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好像整个的世界在脚下震动着。
他激情地歌唱着,觉得是在无比美丽而舒适的波涛上飘浮着。
⑨“这不得了呀,赵青云!你那个女人她过去了!”老女人大声叫着,跑了过来,看着
他。他的脸忽然地发抖了,他的歌唱声音破碎了,他觉得有一阵眩晕。但他感觉到,他的兄
弟们发出了呼声,抬着他前进了一步。
⑩他突然有燃烧的奇异的快乐,他用可怕的眼睛望着江面的远处,于是他用轻柔的、美
丽的、动情的声音唱到:
江上的风波呀从古到如今哟!
人间的事情呀有多少问不得!
拉得牢呀依哟呀兄弟们啊的心疼!
⑪“嗨——哟!”纤夫们唱着,于是他们沉重地前进了一步。这样地,赵青云就在那种
奇异的激情里继续地歌唱。老女人恐怖地看着他,跟着走了两步,突然地替他觉得悲痛,哭
了起来。
⑫赵青云望着前面,他感觉到恐怖。纤绳松弛了,纤夫们从地上散乱地爬了起来——那
个坚强的沉重的整体破碎了。他什么都不明了,好像整个的世界在脚下震动着。纤夫们围绕
着赵青云,赵青云呆呆地站在他们的中间。
⑬“可怜她死得惨啊!”老女人挤了进来,哭着说。
⑭“婶娘,”赵青云疲乏地说,“没得啥子好哭的!”随后他剧烈地抽搐了一下,低下
头去,沉默着。老女人也停止了她的哭声。
⑮辉煌的太阳升起来了,照耀着这沉默的、静穆的、褴褛的一群。
(有删改)
(1)请根据前六段文意,分别阐释“美丽”和“痛苦”的内涵。(2 分)
【答案】①美丽:天气晴好,歌声嘹亮宏阔,团队精诚合作;②痛苦:生活贫穷困苦,拉纤
艰难辛苦,家庭遭遇不幸,赵青云内心矛盾自责。
【解析】文中加点的“美丽”和“痛苦”出现在第七段,是对上文的总结。“美丽”指的是
上文写到的美好的事物,“痛苦”指的是让人内心不舒服的事物。从上文来看,“纤夫
们发出了一种甜美、柔和而宏阔的声音”可总结出歌声嘹亮;明的凉爽而活泼的风在江
面上和沙滩上吹着,淡蓝的洁净的天上映着日出的红光”可总结出天气晴好;从对纤夫
们工作及唱歌的描写可总结出纤夫们的团结合作;从“穷苦和不幸,他的女人病倒了”
可概括出生活的贫穷困苦、家庭不幸;“他的思想时而飞翔在他的不幸的女人身边,忏
悔着他的罪孽;时而飞进了他的辛苦的兄弟们心里,内心充满甜蜜”可概括出人物内心
的矛盾自责,以及工作辛苦。考生将这些信息分类列出即可。
点睛: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常见的命题形式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词语的
深刻含意;从文中看,某词语指的是什么意思;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词语的意思。
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词语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答题步骤:
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词语,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答题步
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
(2)文章第⑨段写老女人传告死讯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3 分)
【答案】①写老女人传告死讯与上文写妻子病重和赵青云预见有重大不幸相照应;②引出下
文对赵青云内心悲痛而隐忍坚强的叙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渲染了小说的悲凉
氛围,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3)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4 分)
【答案】第一处:纤夫们声音洪大,脚步齐整,力量惊人。第二处:赵青云丧妻后内心的痛
苦、精神的崩溃。
【解析】本题考查画线句子的内容,解答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分析。第一处画线句子是“好
像整个的世界在脚下震动着”,结合上文来看,这是对纤夫们“宏大的声音”的描写,
“整个世界”“在脚下震动”,表明声音洪亮,脚步整齐而有力度。第二处画线句子是
“好像整个的世界在脚下震动着”,结合上文可知这是赵青云得知妻子讯后的内心感
受,“他什么都不明了”,只感觉到整个世界都震动了,反映出他内心的巨大悲痛,精
神世界已经崩溃了。
(4)作者多次描写滩上拉纤的场面,试探究这样写的表达效果。(6 分)
【答案】①突出了纤夫们的艰辛、坚毅、默契;②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③揭示了
旧时代底层百姓生活的悲苦;④贯穿全篇,使文章前后联系紧密,浑然一体。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中场面描写的作用,可从内容、主题、情节发展等角度分析。从内容
上看,纤夫们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拉纤是一件非常悲苦的差事,然而他们歌声嘹亮、
步伐整齐,展现出一种阳刚之美,也突出了纤夫们的艰辛与坚毅与默契。从表达主题上
看,这些场面还原了纤夫们生活的状态,揭示了旧社会底层百姓生活的悲苦。从结构上
来看,滩上拉纤的场面在小说中反复出现,使小说结构紧凑。
5、【2018 届内蒙古赤峰市高三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5 分)
绿地
陈忠实
春天里一个平平常常的星期六下午,河口公社党委副书记侯志峰骑着自行车回到家里。
“回来了,侯书记。”
踏进里屋,一位陌生的老年农民笨拙地从椅子上立起,殷切地和他打招呼。
肯定是求他办事,好多人求他办事,不去公社机关,专等周日赶到家里来,弄得他不得
安宁。
“有啥事?”他问,想尽快打发他走。
来人开始诉说:他的儿子在本大队小学当民办教师,有四五年教龄了,支部书记现在正
串通校长,要把他的儿子解雇,再把自己的女儿填补进去。
这是可能的。干部利用职权,搞些乱七八糟的事,在他们公社的几十个大队里,时有发
生。他干脆地回答说:“你说的要是属实,我负责解决。下周上班后,我了解一下再说。”
“你歇息。”来人站起告辞了,“你在公社辛苦……”
他解开自己的黄帆布袋的结绳,把一盒点心放在桌子上。
“甭弄这号事!”侯志峰死死抓住他的手,要把点心盒盒塞进帆布袋里去,“这算做
啥?”
“留就留下。”妻子说,“又不是外人!”
侯志峰松了手,羞得把脸转到一边去。
送走客人,两口回到屋里,几乎同时愣住了:娃子一手拿着点心,一手攥着一把十元票
子……
“给我,”秀绒从儿子手里抓过钱,脸色变了。
“多少?”侯志峰问。
“一百。”秀绒答。
“给我。”
“做啥?”
“还给人家嘛!”
“追得上”,秀绒说,她把钱装进内衣口袋,转身出门的时候,回过头来,“我去借驾
车,赶天黑给猪圈拉两车土。你在屋歇着。”
他惶惶不安。这件意料不到的事,破坏了他回到家中的愉快情绪。他在屋里打转转,坐
不住也躺不稳,他想到土壕里去,和妻子秀绒把话说透。
“秀绒,那个钱……咱们不能收。”
“我是党员,大小算个干部,不能往自个脸上抹黑。又是在本地工作……”
“哼!”秀绒转过身,手拄镢把,讥消地说,“自村玉玲的阿公,在百货公司当经理,
一米料子三毛钱,还不跟白拿一样。仙惠男人在县上工作,拉了一车木头,只花了一顿饭
钱……”
“各人是各人的事嘛!”他给女人解释,“钱呢?应该还给人家。”
“迟了!”秀绒早有准备似地,“我交给出纳了。”
“你……”他急了,瞪起眼。
“欠队里的粮款,赶收麦交不齐,不给分口粮。”秀绒挪揄说,“我跟娃娃要吃粮,你
挣三十九块五,好多的钱呀!你革命,你清官,你红脸忠臣----你羞你先人!”
“你----”侯志峰气得脸色煞白,把锨往地上一扎,嘴唇哆嗦,说不出话来。
窝窝囊囊地过完了星期天,周一清早,侯志峰出了家门,上班去了。他发觉,他的精神
处于一种难以控制的敏感状态中。
大清早,两个农民,撕扯着走到他的门口,其中一个满脸血污。问问原由,不过是分粮
中有五斤差错。五斤小麦,值不到一块钱,打得头破血流。一百块钱能买多少小麦呢?
随手翻阅的卷宗里有一份通报,地处秦岭山区的一位副社长,参与了盗伐森林的活动,
给开除党籍了。
侯志峰坐不住了,急急赶到汪水寨村口。他打问出来,民办教师的父亲叫汪生俊。侯志
峰找到了他。
“你所反映的问题,我负责去调查解决。”
“这个—一钱,”侯志峰从内衣口袋掏出十张十元票,放到桌子上,这是他刚刚借来的。
“这-----唉!”汪生俊慌忙抓起钱,又塞回他的手里,连他的手一齐抓紧不放,“你
这人----”
“放开手!”侯志峰生气了,恼怒了。
汪生俊的手松了,起先是愣神,后是吃惊,随之就尴尬绝望了。
“我走了。”侯志峰站起身。
他扬起头,走出汪水寨的村巷。高原上的初夏时节,梯田里卷迭着一层层绿浪,点缀着
几株桃树和杏树的墨绿色的帐篷,落日前的一瞬,正呈现出一派绚烂的色彩。他踏着自行车,
朝中心小学的方向驰去。
实在料想不到,汪生俊本人就是大队支书的近门哥哥,他的儿子进学校当民办教师,凭
借的就是支书哥哥的权力,他的儿子不仅没有特长,一二年级学生也组织不到一起……
侯志峰忽然记起中学时期一位班主任的话来:
“我愿你们,从年轻的时候,
就注意培养自己----
心灵中的一块绿地……
培养和保持心灵中的这一块绿地,真是不容易呢!有多少诱惑企图污染它啊!
他从草地上站起,拍拍屁股上的草屑,推动车子,晚霞愈加灿烂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还钱时,面对侯志峰的“恼怒”,汪生俊有一系列神态和心理变化。“尴尬”是因
为谎言将被识破,“绝望”是因为儿子的事将化为泡影。
B.小说中的妻子是个觉悟不高的人。一句“追得上”便把钱装进内衣口袋,随即又说
“借车拉土”,可见她根本不想真正去追人还钱。
C.本文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塑造人物形象,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文中的语言、
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使侯志峰形象跃然纸上。
D.小说围绕一百元钱展开故事情节,既是赞美坚守心灵绿地的人的高洁品格,更是为
了批判社会上一些干部贪婪受贿、滥用职权的不正之风。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
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B 项考核情节,C 项考核手法,D
项考核主旨,其中 D 项,对小说主旨的概括偏颇,本末倒置。
(2)小说以“绿地”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绿地”为标题的好处:(1)手法方面:标题运用象征手法,以绿地象征主人公侯
志峰为宫清明和内心高尚纯洁,耐人寻味。(或答“双关”:标题绿地既是指文中高原
的绿浪和草地,也指主人公为宫清明和内心高尚纯洁,一语双关。)(2)主题方面:标
题绿地,表现了小说呼吁人们拒绝诱惑,坚守初心,营造一方公正清廉的社会净土这一
主题,引人深思。
点睛: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注意考核标题的作用,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
含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
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
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
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
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3)小说结尾处所说的“诱惑”,其实也是一种阻碍,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侯志峰
所面对的“阻碍”有哪些。(6 分)
【答案】小说中侯志峰所面对的阻碍有:(1)经济拮据:侯志峰收入微薄,家境不富裕。(2)
社会干扰:身边不乏其他干部滥用职权,腐败贪婪。(3)家庭阻碍:妻子秀绒觉悟不高,
蛮横无理。(4)行贿者欺瞒:汪生俊死缠烂打,隐瞒实情。
【答案】
【解析】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要求概括侯志峰所面对的“阻碍”,注意已根据文中情
节“侯志峰收入微薄,家境不富裕”“身边不乏其他干部滥用职权,腐败贪婪”“妻子
秀绒觉悟不高,蛮横无理”“汪生俊死缠烂打,隐瞒实情”等概括其“经济拮据”“社
会干扰”“家庭阻碍”“行贿者欺瞒”等方面的障碍。
实练高考
1.【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战争
【美】 迈尔尼
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
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
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 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
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
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 20 多
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
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
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
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 8829 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
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
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 45 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
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
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
些她的情况,17 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 36 岁,唯一的
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 18 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
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
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
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
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
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 12 个月,
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
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
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
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 8829 的地
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
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
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以“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
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
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
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答案】答案:D 项 3 分,C 项 2 分,B 项 1 分,AE 不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
概括,最恰当的两项”。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
环境等三个角度分析。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
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
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
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A 项,“更是为了
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错。B 项,不委婉。E 项,“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有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 5 选 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
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
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
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A 项是考查小说开头的
作用,同时也考查小说中第一人称的作用。小说中的“我”一般是线索人物,用“我”
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串起故事情节,同时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一般不是作者。B 项是分
析小说的语言技巧。E 项是考查小说的主旨,本文应是揭示战争的残酷,并非是“表现
民众的必胜信念”,有拔高之嫌。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
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
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解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三,
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
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
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
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比如本题,可以抓住“我”的感受和对
她的描写进行概括。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
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
加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这其实是考查物象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结
构以及本身的特色角度思考作答。因为是电话交流,故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居多,这样可
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透露出人物的心声;两人因电话而结缘,更有戏剧性。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要认真审题。审题要点如下:一审清问的角度 ,看有无限定角
度;还是综合角度,即没有明显要求答题角度,此时一般从多角度思考。其中,题干中
若有“艺术表现”几个字,其实名义是限定角度,实则也是多角度。 二审清描写物象
的范围。小说描写物象的文字,不是统贯全文,而是限定在特定的区域文字中,需要把
与该物象相关的文字都找出来。规范答题:自身作用+环境作用+人物作用+情节结构
作用+点题作用。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
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 分)
【答案】观点一: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
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
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
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
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解析】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①表达方式。②表现手法角
度。③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
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2016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天气清凉,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
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
起来。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
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
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个闪,
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
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
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
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
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
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哪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
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
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
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
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
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
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
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他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
巷,眼前出现了一个四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壮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悉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拖,
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
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她喝茶。马骁驭咨
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
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
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
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
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径,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
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
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藩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
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看见一个头
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
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外一个胳膊搂住了
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
改)
19.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4 分)
【答案】①突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说明她懂得“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
②交代吴秋明穿碎花薄棉衣去儿童村的原因;③引出下文,马晓驭对吴秋明产生了新认
识;④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与孩子们的亲密互动做铺垫。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某情节在文中起什么
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有什么作用?答题时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一般的答
题格式为:某情节写了……内容,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人物、中心)。本
题考查的情节在第 5 至第 7 段,已属于中间部分,中间部分的情节一般有如下作用:起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照应
上文的…内容;或衬托人物作用,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
围)等。本题按照上述思路分析即可。
20.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4 分)
(1)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2 分)
(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 分)
【答案】(1)马晓驭对吴秋明敞开了心扉,把吴秋明放进了自己的心里。
(2)细节描写,用“趴”“摇晃”“埋”等动词,描写出一个充满母爱光辉的温馨而圣洁
的画面,体现女孩子对吴秋明深深的依恋和吴秋明对孩子浓浓的爱意。
【解析】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小说语言的鉴赏。(1)考查对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这类题目解答
时最重要的是将其放置于原文,联系上下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该句子中有没有具
有象征含义的意象;二句子中有没有指代很强的代词;三句子中有没有比喻句,其中隐
喻要格外注意;四有没有言外之意;五是否是一个表意矛盾但又不矛盾的句子。本题所
给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因此分析时就要找出比喻的本体,“栏杆”“抬起来”运用了比
喻的手法,说明马骁奴已经放弃了对吴秋明的戒备;“通过”,则表明吴秋明已经走进了
马骁奴的内心,马骁奴已经爱上的吴秋明。(2)考查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解答
时可首先确定句子使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可从以下角度思考:一修辞手法,二描写手
法,三抒情手法;然后思考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突出了什么
样的人物形象等。本题画线句子从手法上看属于细节描写,从内容上看,描绘了主人公
吴秋明和儿童村女孩相偎依的场景,整幅画面温馨和谐而惬意,充满温情,令人感动,
既突出了主人公吴秋明对孩子的爱,也突出了女孩对吴秋明的信赖、依恋和爱。
21.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4 分)
【答案】吴秋明是一个细心、耐心,有爱心,充满吸引力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的形象。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从文中看,吴秋明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单身心理学女博
士。她有很高学识,熟知儿童心理,知道孩子们不仅需要物质帮助更需要亲情的关爱,
能够学以致用;“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可以看出她为人质朴、细心;她
善良,有爱心,她真心关爱儿童村的孩子,经常去看望他们,并用自己的怀抱温暖他们,
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母爱。考生依据这些信息总结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是高考小说阅读必考题目,解答时要
注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借助
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
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一般解题思路:①总
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②画出
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
价性的语句。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
来。本题所考查的人物形象是本文的主人公,考生在解答时可首先明确她的身份——单
身心理学女博士,然后再筛选出吴秋明的言行及马骁奴对她的评价,概括她的性格特点。
22.文中为什么要写到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 分)
【答案】①三次心理冲动将马晓驭对吴秋明的了解认识逐层展开,使小说脉络更加清晰;②
三次心理冲动写出了马晓驭不同的思想感情,从侧面塑造了吴秋明形象;③三次心理冲
动都源于吴秋明对孤儿的独特关爱所呈现的善心和爱意,吴秋明付出爱的同时也获得了
爱,深化了主题。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次“冲动”是在吴秋明讲了“‘绒布妈妈’实验”之后,马骁奴“忽然有了
一种拥抱吴秋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探究题,这类题目往往就小说中的某个环节提出问题,然后让考生谈
自己的理解。答题时首先要读清题干要求,明白命题人让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接下来要
明确是联系全文还是联系现实分析,然后按要求回答。需要注意的是,山东卷最近几年
的现代文阅读探究题都属于向内探究,即向文本探究,答案都是不开放的,今年也不例
外。本题探究的是人物心理,考生首先应按题干要求找出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然后
思考“三次心理冲动”在展开小说情节、表现小说人物、突出小说主题方面各起到什么
作用。从全文来看,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分别位于小说的前半部分、中间部分、结尾
部分,从结构上串连起全篇内容,增加了小说的层次感,使小说结构紧凑,脉络清晰;
三次冲动表现出马骁奴心理的起伏变化,使马骁奴的形象逐渐鲜明丰满;三次冲动越来
越强烈,而且都与吴秋明有关,与吴秋明对儿童村孩子们的爱有关,表明马骁奴对吴秋
明的爱越来越深,从而突出了主人公形象,也使小说主题逐渐得到升华。
3.(2015 年高考新课标 2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
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
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
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
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
楣上。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
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
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 便平添了许
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
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
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
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
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
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
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
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
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
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注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
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
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
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
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
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
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择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
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
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垫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
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
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
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
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答案】(5 分)答 D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B 给 1 分;答 A 和 E 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
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A 项本文主要能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也不能说明老汪迂腐无能。E 项“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不正确。B 项并没有暴露内心的秘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涉及到了对文
章主旨的探究,对小说情节、写作手法的把握。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认真阅读文章,
把握主旨,分析人物形象,理清结构,研究技法。本题采用五选二的形式,要求选出正
确的两项,所设五个选项,两个正确选项,两个错误选项,一个对错各半的选项,属于
传统题型。A 项是对小说手法及人物形象的分析,B 项是对小说情节的分析,C 项是对
小说塑造人物手法的分析,D 项是对小说语言风格的分析,E 项是对小说情节结构、写
作手法、小说主题的综合分析,考查比较全面,难度适中。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答案】(6 分)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乱走”
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
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每答出一点给 2 分,给满 6 分为止。意思答对
即可。)
【解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
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属于传统题型,指向明确,难度适
中。解答这类题目,要借助人物的言行和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来把握人物基本特征。
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信息,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
影响着人物的性格。本文中的老范从身份上看是农村富人,考生抓住老范的言行可以很
容易分析出这个形象的特点。另外,还要注意答案的规范表述,一般这类题目表述要点
为:性格、品质特征+身份+形象的意义。
(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答案】(6 分)①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出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
其个人心境;②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
自己的孤独;③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
这也就照应了他此前的理解。(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性格和人际关系的分析,“有朋自远方来”这个句子在文
中多次出现,老汪的理解和别人不一样,他认为“有朋自远方来”主人会高兴,是因
为身边没有朋友,这正反映了主人的孤独寂寞与可怜的处境。他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
正是他自身际遇的反映。他没有朋友,孤独、寂寞,自认有才华却无人理解,心中有
思念的人却不能去寻找,只能靠乱走来发泄,而当他得知老范宽容地对待银瓶,深深
地体会到老范对他的理解和尊重,认定老范就是他的朋友,真正感受到了“有朋自远
方来”。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
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既涉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涉及对小说人物塑造手法的分析,有一定
难度。从文本来看,作者借老汪对“有朋自远方来”的独特理解来表现老汪的性格特征
和人际关系,属于运用典型细节塑造典型人物,考生要做的就是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个
细节是典型的,符合老汪的哪些性格特征,可以表现出老汪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
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 分)
【答案】(8 分)
相似之处(6 分):①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②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③都有些书呆
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不同之处(2 分):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
活的窘迫;②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每答出一
点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
程度,酌情给分。)
【解析】
【考点定位】欣赏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探究题,与往年不同的是,命题人将课内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引入
到高考试卷中,体现了一种高考与基础年级教学接轨的思想,提醒广大考生重视课本、
回归课本,值得提倡。本题题干提示,“性情气质”有相似,而“精神困境根源”不
同,指向明确,难度适中。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可先课内后课外,先依据课堂所学,
回顾孔乙己的形象特点,思想困境产生的根源,然后立足课内推断课外,结合文本思
考老汪的形象特点,精神困境产生的根源。这样可有效降低答题难度,提高正确率。
4.(2015 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 11~14 题。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留在田
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
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
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
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不看他,只顾拔草。达子还是看着她笑。小格往一边看着她笑。小格往一边看了看,
好像有些喘息。……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
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
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
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
达子蹲下来,吸着了一支烟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
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
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
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
“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地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
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①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
翻吧……”
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田野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最手
也跑回家了。
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
衣,戴了斗笠。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啊。邻地
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
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
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
怎么就穿了它来!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
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
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有时小格站
起来,那球成一团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漂亮的草做的披风。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
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在田埂上走着,像个穿着斗篷的将军,挺拔而洒脱。他禁不住喊了
一声:
“小格——!小格——!”
小格重新蹲下去,像是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达子好像看到了她那被蓑衣
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通红通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
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
小格将草叶捆到一起,提起来往回走去。田头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种雨衣摩擦着,发出
声音。人们高声地谈笑着,议论庄稼,也议论人。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
可是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我过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涝,
都穿蓑衣!”“蓑衣比塑料雨衣可好,它又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
“哎哎,一时一兴,自从兴了塑料雨衣这洋玩艺儿,蓑衣你贵贱也买不着了……”“蓑衣好!
蓑衣好!……”
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
②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
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
“一夜刚好耕完”
“啊……达子!”
小格想: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锨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
说些什么才好。……她很想告诉他: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说不出口。她怕
达子笑话她小气。达子有钱呢一一雇拖拉机这点钱,在他来说可算不了一回事。
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
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鹰上沾了稀泥。他说:
“趁着土湿,今天就把种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
小格问:“没活了再做什么?”
“驾上我的轻骑!”
小格不作声了。
达子问:“你做什么?”
“我……”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
“你编蓑衣吧!”
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
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
买不到蓑衣吗?我想了想,真是的,这一年我到处去,就是没见到蓑衣……你编吧,会赚钱
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
“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
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
吗?明年我准备好好研究一下‘信息’……”
小格笑了。
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
就走了出来。
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
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
她来到芦青河湾了。
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
茂盛极了。
“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
11.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答案】抵触——感动——欣赏
【解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名师点睛】本题要求分析人物心理变化历程,属于人物形象分析类题型,因为心理的变化
一定与情节的发展有关,所以本题也涉及对小说情节梳理能力的考查。答案信息比较明
显,题目难度适中,只是答案限定三个词语,似有些局限,考生梳理出小格的态度变化
过程,表述意思正确就应该给分。
12.请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达子形象的特点。
【答案】新型的农村青年形象: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头脑灵活,新潮时尚,善于接受新知,
能敏锐捕捉商机。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
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达子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
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
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
的词句表述出来。本文中的达子从身份看,是一个农民的形象,但又不同于传统的农民,
他看到小格自己种地很困难,就主动帮忙,连夜帮小格把地耕好,表现出他的勤劳善良
乐于助人的品格;达子用轻骑贩卖葡萄,听到老人们议论蓑衣买不到了,马上想到可以
编蓑衣致富,表现出他有灵活的头脑,善于捕捉商机;穿军用雨衣,这在当时是很时髦
的事,表现出达子新潮时尚的一面;达子要研究“信息”,表明他善于接受新知识……
这些信息都表明达子是一个新型农民的形象。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属于传统题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
唯一有可能会对考生形成困扰的是小说中人物与考生生活背景的差异。考生从文本中不
难分析出本文小说主人公是一位农民,他善良勤劳、乐于助人,但要进一步深入分析,
则需要结合小说的写作时间,也就是文后给出的“1984 年 11 月”,根据这个信息,可
以判断出小说的主人公生活的背景是改革开放之初,他的种种行为表明这是一个新型农
民形象。
13.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题。
(1)请依据画线 1 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
(2)画线 2 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答案】(1)因达子要帮忙,小格内心有所触动,可是由于自尊要强,犹豫后还是决意自
己翻地。
(2)把耕耙过的平整的土地比作梳理后整齐的头发,形象地写出了达子的耐心与细心。将
耕耙后土地的平整与达子头发的蓬乱进行对比,鲜明地表现出达子劳作的辛苦。
【解析】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文本中句子的赏析,属于现代文阅读中常考题型。两个小题,各有
侧重,一个重在分析内容,一个重在分析手法,就本题而言,设题合理,指向明确,难
度适中。但若联系 11.12 题考虑,本题中第一个小题与 11.12 题同属于分析人物形象
类题目,而且与 11 小题同属于分析同一个人物心理类题目,虽然考查角度略有不同,
但有考点重复之嫌。
14.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审美意蕴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生机勃勃,
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与回味的余地。
(2)艺术手法上,所描绘的蓑衣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象征
了新时期农民美好的新生活,象征了小格与达子之间萌发的美好情感,象征了小格和
达子身上具有的人性美。
(3)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体现出人们对传统事物的
重新认识。表现了当时农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4)情感表现上,将小格的情感表现得更为充分,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小
格对达子的佩服、依赖与朦胧的爱意。
(5)人物形象上,使小格的形象更加丰满。小格纯朴勤劳而又自尊敏感,结尾隐含着她对
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显示出她乐观自信的一面。
(6)艺术结构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结尾照应小说标题,并与前文对蓑衣
的多处描写和达子的编蓑衣的建议形成呼应,同时使读者心中对小格的未来充满想象。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可理解为赏析最后两个自然段,也可理解为考查最后两个段
落的作用,答案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能力,是一道探究题,采用的是安徽高考现代
文阅读探究题的一贯题型,今年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大。题干只提示“最后两个自然段
颇耐人寻味”,让考生谈看法,角度大,范围比较广,若考生平时没有做过针对性训
练,对这道题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其实考生不妨将这个题目分解一下,既然是考查
最后两个段落,那么就可以将题目分解为分析段落作用和赏析段落妙处,分析作用一
般从内容和结构入手,赏析则从手法和内容入手,再考虑小说的特殊性,这样就可以
得出几个答题的角度,最后考生只需选择自己把握最大的两个角度来写出答案就可以
了。
5、【2014 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 14——18 题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 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
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
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
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
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靜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
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
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
子,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
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
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
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呦,一个老高中生,灵
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
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
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
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
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
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靜。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
的女儿回来。
⑧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
干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
我们的族谱。
⑨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
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答〉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
选举志》到《南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
一直在翻书,皮匠的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⑩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⑪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⑫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
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
掀起了一股宜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靜的古城人一下子变
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
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⒀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 相关的评
论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
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
⑭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有刪改)
14.怎样理解文中“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
成气候嘛,去当皮匠”这句话的含意?(2 分)
【答案】(1)陈皮匠聪明灵巧有文化,志向却与众不同;
(2)古城人不理解陈皮匠的选择。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5.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5
分)
【答案】(1)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蘊。
(2)为陈皮旺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这是一篇小说,环境描写是为塑造人物形
象服务的。第一个问,根据第②段文本的表述,“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即“具有传统
文明的古奥”。“化石一样的小城里”充满了唐宋、明清气息,“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
生息”都表面古城的历史悠久,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第二问,围绕环境描写的一
般作用来回答。这些传统文化与丰厚底蕴,正是陈皮匠成长的文化土壤,这也为后文
描写这个与众不同的皮匠作了铺垫。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6.陈皮匠的藏书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本予以说明。(4 分)
【答案】(1)内容与古城文化、家族历史紧密相关,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充史志》
《保宁府志》《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等。
(2)数量多:陈皮匠用大半生的时间收集老书,教授及其助手在书房忙活六小时时,陈皮匠
用十多天才把书整理完。
(3) 具有研究价值: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筛选与概括能力。文章⑤——⒀段具体介绍了皮匠喜欢藏书和
藏书情况。从文中列出的书目可知藏书内容与古城文化和家族历史有关;从皮匠每天下
午都是买书、教授和皮匠父女在藏书室整整待了六个小时以及皮匠“歇了十多天业,把
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可以推知皮匠的藏书丰富、数量多;“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
的一切”说明皮匠的藏书完全可供教授研究之用,即藏书极具研究价值。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7.陈皮匠为什么要把自己费了不少心血得来的藏书送给牟汉达教授?(5 分)
【答案】(1) 陈皮匠藏书不只是爱好,其心愿更是在于彰显古城的文化底蕴和家族的历史荣
光;
(2) 他并非专家,难以深究藏书的学术价值和丰厚内涵;
(3) 他认真阅读了牟教授的论文和相关评论,认定牟教授是能进一步挖掘藏书价值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人物行为及其蕴含的意义。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题,分析人物行动
描写所表现的含意。皮匠赠送藏书的行为,简单理解就是宝马赠英雄,皮匠虽然在古城
人看了有文化,但毕竟他只是一个收藏者,而不是研究者。牟汉达教授的研究成果引起
的轰动效应足以是皮匠认为,要让他收藏的书籍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送给牟汉达教授。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8.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是什么,请予探讨。(7 分)
【答案】(1)评价:①作品表现了陈皮匠面对商机冲击时恬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和对传统文化
的守护,他在商业化大潮冲击下的无奈,显示了守护者的孤独; ②其他古城人更多
关注的是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带来的商业价值,这种对待古文化遗产的态度有失偏颇。
(2)探讨:肯定守护传统文化的行为,批判将传统文化遗产过度商品化的社会现象,表达
对时下强烈功利化的社会现象的忧虑。
文章通过描写古城因一篇学术论文引起的轰动效应,引发的宣传开发古城的热潮,引出的商
机、人们的疯狂以及皮匠的担心、皮匠的赠书、仍然过着原来一样平淡的生活等等,比
较明确地表达了作者肯定守护传统文化的行为,批判将传统文化遗产过度商品化的社会
现象,表达对时下强烈功利化的社会现象的忧虑。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相关文档
- 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2021-06-098页
-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蹭的2021-06-097页
- 高考语文二轮专项训练9:辨析并修改2021-06-095页
-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2021-06-099页
-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4编专2021-06-095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21-06-096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晨背3新人2021-06-092页
- 2020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021-06-0924页
- 高考语文复习高效训练3(内附详细解2021-06-093页
- 高考语文 优秀作文大全 掀起你的盖2021-06-0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