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0.0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20年春期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跟帖文化”的长与短
张颐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跟帖文化”开始流行。它已经不仅仅存在于网上,而且逐渐扩展到纸媒,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所谓“跟帖文化”,其实就是在网上的正文之后跟进点评的一种文化现象。“跟帖”跟在新闻、评论和博客文章等之后,每个人看完正文之后都有机插一句话,讲一点看法。这种跟帖最好地体现了众生平等的参与诉求。
现在网络讨论问题,往往是由纸媒先“爆料”,抛出一个话题,然后网上的“跟帖”再反应。“跟帖文化”类似于“评点文化”,“跟帖”有点像传统的“评点”,往往只是一两句话,点明自己对于上面正文的看法,或赞同,或反对,或激起互相讨论。这些跟帖往往是口无遮拦,臧否人物和事件态度鲜明,观点清楚。“跟帖”无需署名,几乎不必为言论负责,基本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现在许多文化和社会热点的形成,并不是在新闻报道发表或者文章发表之后,而是在大量的跟帖形成了一种让任何人忽视不得的网络“公意”之后, 一个“事件”就突然被凸现了出来。“跟帖文化”最好地反映了互联网文化的特色,也给了原来在现实社会中没有太多向社会发言的机会的人一个最好的机会。现在的“草根”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着“跟帖”浮现出来的“群体意识”,显示了任何人不可小觑的力量。
- 25 -
“跟帖文化”的特色有三个方面:首先是瞬间性,也就是在新闻或者文章发表后的一瞬间就会有反应:好恶是非的判断,道德高下的评判。由于是在互联网上,原来仅仅靠电视和纸媒难以传播的事情,今天完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会迅速变成人难以控制的影响。其次是直觉性,网民的判断并不是依赖全面资讯的理性分析,而是从感觉和经验出发的推断。第三是群体性,如果仅仅是一个人的匿名跟帖谁也不会注意,但一旦形成来势汹汹的“公意”潮流,而且被视为“民意”,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这种“跟帖文化”当然是一种文化民主的展现,也是公众发表意见的一个渠道。它当然也就是一种另类的舆论监督,让社会的一些问题和毛病在这种看起来虚拟却又有许多现实性的“公意”之下无所遁形。对于是非对错一眼就能看明白的事情,“跟帖文化”的力量能够有效地促进问题的解决。“跟帖文化”也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特点,这就使得事实相当容易被扭曲,观点容易被误导,往往大家慷慨激昂了半天,原始的事实却没有根据,不仅浪费了大家的义愤,而且给当事人造成伤害。这其实也给某些人刻意地误导公众的情绪带来了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这种非理性反而使得公众理性讨论问题的空间缩小,往往两种或多种意见不可能得到坦诚平等的交流。世界上许多事情是非并不那么分明,价值有正负两面,牵扯面广,而且很复杂和很难处理。
“跟帖文化”在这时候就往往具有负面的作用,它经常会压抑不同意见,让心里有自己另外想法的人看到势头不对就噤声不言。有些观点和问题其实是值得更加理性地认知和讨论的。但不同意见一旦变成了“跟帖”抨击的对象,往往就遭到道德的讨伐,最后消失。结果问题仍然存在,并不可能因为“跟帖”的痛斥而消失。同时由于“跟帖文化”的草根性格,草根网民对于问题的理解往往并不全面,就依靠拉高道德上的尺度来显示自己发言的合法性和力度,使得发言立于不败之地。而一些纸媒也难免由于这样的声势而跟进,使得理性探讨的空间被压缩,使得更多可能有专业意见或其他看法的人被“震慑”而选择沉默。最近许多人批评 “跟帖文化”是“网络暴力”,此说过于偏激,但也确实反映出 “跟帖文化”明显的弱点。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跟帖文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跟帖文化”是网民在新闻、评论和博客文章等之后, 用简短的语句跟帖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B. “跟帖文化”是一种文化民主的展现,它给人们提供了发表自己观点的一个互动平台,体现了众生平等的参与诉求。
C. “跟帖文化”类似于“评点文化”,虽然可以激浊扬清, 可以臧否人物和事件,但纸媒的观点往往起决定作用。
D. “跟帖文化”是网络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有瞬间性、直觉性特点,又有群体性、草根性特点。
2. 下列表述,不属于“跟帖文化”的局限性的一项是
- 25 -
A. 跟帖往往在新闻或文章发表后的一瞬间就出现,而且在互联网上不受时空的限制,人难以控制,很容易形成巨大的影响力。
B. 网民往往难以对事情的真相进行全面了解和理性分析,而是仅凭感觉和经验推断就轻易跟帖进行道德评判,容易被人误导。
C. 网民非理性跟帖压缩了公众理性讨论的空间,使得不同意见在网络上很难得到坦诚平等的交流,有的问题难以得到真正解决。
D. 草根性出身决定很多网民对问题的理解往往不全面不深刻,网民经常将言语上升到道德的高度来党同伐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跟帖无需署名,所以网民不必为言论负责,在讨论时臧否人物和事件态度鲜明,观点清楚,容易激起互相讨论。
B. 在“跟帖文化”流行的时代,文化和社会热点的形成需借助大量网络跟帖形成网络“公意”,而依靠传统的新闻报道或发表文章很难达到这一效果。
C. “跟帖文化”能够针砭时弊,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让丑恶现象无所遁形,并能促进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D. 网络“跟帖”形成的群体性力量有时会造成很大的声势,会迫使一些持不同看法甚至有专业意见的人选择沉默,也会吸引一些纸媒关注和跟进。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跟帖文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首先要找到“跟帖文化”所在的答题区间第一至第三段,再将选项带入进行比较辨识做出判断。
C项,“但纸媒观点往往起决定作用”,解说不正确,纸媒先“爆料”抛出话题,但其观点并不起决定作用。C项最后一句表述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C。
【2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表述,不属于“跟帖文化”的局限性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首先,要找到“跟帖文化”局限性的答题区间第五段,然后再把选项与提示性的语句加以比较,做出取舍。
A项,“跟帖文化”“在互联网上不受时空的限制,人难以控制,很容易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如何视作局限性,则解释不正确,因为其影响有两面性,可以是好的影响,也可以是坏的影响,所以不能简单视作局限性。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我们可从整体感知文意内容,然后再理解选项是否与符合文意内容,
A项,“由于跟帖无需署名,所以网民不必为言论负责,”属于强加因果。跟帖虽然没有署名,但是网民还是要为言论负责的。
B项,文化和社会热点的形成须借助大量网络跟帖形成网络“公意”,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
C项,“并能促进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与文意不符。原文说“跟帖文化”的力量能够有效地促进问题的解决。“跟帖文化”也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特点,这就使得事实相当容易被扭曲,观点容易被误导。却并未提及“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回忆傅斯年先生二三事
何兆武
“五四”运动时,傅斯年先生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就表现了他那深厚的学养和卓越的领导、组织才能。当时他所主编的《新潮》杂志,蔚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它正式揭开了我国由传统大踏步而又不可逆转地进入近代化在思想上和文化上的序幕,其历史意义恰相当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
- 25 -
“五四”以后,傅斯年先生去德国留学,受到当时德国历史学派的影响,以史料翔实、考订精赅为其特色。回国后,傅斯年先生在北大任教,提出了历史学即史料学的口号,这条路线曾受到不少人的非难。不过,傅先生的本意似乎并非就是历史学止步于史料,而是主张历史学应该由史料出发,也就是说,没有材料就谈不到历史研究。他一系列的主要名文如《性命古训辨证》《夷夏东西说》等,奠定了他在史学界的声誉和地位。
傅先生是第一个认真地把心理分析引入到史学研究的人。一般的历史学家们看问题往往只停留在社会分析的层次上,而绝少论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心灵深处,所以往往是未达一间而功亏一篑。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写到反叛的时候,往往会提到反叛者最后是由于“内不自安”而终于谋反。反叛是有野心的一面,但也有其内心受迫而扭曲的一面。这就更深一层地触及到了当事者的内心或灵魂深处,而比单纯地论述背景与客观形势要更深一步。
抗日战争后期,国内矛盾已日益突出,国民参政会遂组织了一个延安访问团,傅斯年和黄炎培在内。在延安,毛泽东与访问团成员逐一谈过话,他与傅先生在“五四”时期当属旧识,大概也称道了傅先生在“五四”时期的功绩,所以傅先生就自称:“我们当日不过是陈胜、吴广而已。”
抗日战争结束后,西南联大学生因反对内战举行集会,遭到国民党当局镇压,打死四人,造成惨案,由此爆发了“一二一”运动。傅先生遂由重庆来昆明处理学潮。他慰问学生,见到了学生代表时说,你们就是我的子女,打死我的子女我不能答应。一时曾博得不少同学们的认同。
抗战期间政府迁到重庆后,傅先生以参政员的身份曾在会上猛烈地抨击孔、宋豪门,博得了“大炮”的声誉,为一时物望所归。当时战局动荡、经济崩溃,傅斯年在题为《论豪门资本之必须铲除》的文章中尖锐指出:“今天的官僚资本当然推孔宋两家”, “他(宋子文)的作风是极其蛮横,把天下人分为二类,非奴才即敌人”。在如此猛烈的大炮轰鸣声中,蒋介石又一次请傅先生吃饭,傅斯年毫不客气地对蒋介石说:“宋与国人全体为敌,此为政治主要僵局之一。”接着又在《世纪评论》上发表题为《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的文章,各地报刊立即纷纷转载,轰动全国。在列举宋子文的各种胡作非为后,他说:“我真愤慨极了,一如当年我在参政会要与孔祥熙在法院见面一样,国家吃不消他(宋子文)了, 人民吃不消他了,他真该走了,不走一切垮了。当然有人欢迎他或孔祥熙在位,以便政府快垮。‘我们是救火的人,不是乘火打劫的人’,我们要求他快走。”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宋子文只好黯然下台!
- 25 -
解放前夕,傅先生在台湾出任台湾大学校长,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因脑溢血猝死于台湾大学,享年54岁。
(节选自《社会科学论坛》)
相关链接:
①早在1946年初,蒋介石就与陈布雷商量,要让傅斯年先生做国府委员。结果,任说客说破了天,傅斯年坚决不肯。蒋介石转而想拉胡适进入政府,希望傅斯年能做说服工作,结果傅斯年也竭力反对。在给胡适的信中傅斯年说,两人一旦加入政府,就没有了说话的自由,也就失去了说话的分量。“一入政府,没人再听我们一句话”。他劝胡适要保持名节,其中有一句话极有分量:“借重先生,全为大粪堆上插一朵花。”
②傅斯年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一是维护学术自由、教育特别是大学独立;二是大学工作必须以学术为中心。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国民党政府下令实行联保制度,一人因政治思想“不纯正”被判罪,其他人要连坐,傅斯年愤慨地对国民党当局声明,台大师生由他一人担保,发生问题,他负全部责任,从而迫使这个反动制度在台大无法推行。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条理清晰,基本以时间为顺序,回忆了傅斯年的几件往事,多角度展示了他在学术、做人方面的形象。
B. 傅斯年说:“我们当日不过是陈胜、吴广而已。”这说明他在“五四”时期所做的事情微不足道。
C. 文章多次引用傅斯年自己的语言和他文章中的话语,来表现他的思想性格。
D. 在史学研究方面,傅斯年写出了一系列著名文章,如《性命古训辨证》《夷夏东西说》等。它们奠定了他在史学界的声誉和地位。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傅斯年和胡适都不愿做国府委员,其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一旦加入政府,就失去了说话的白由和分量,同时名节也会受损
B. 傅斯年先生很有魄力,不惧豪门,他曾猛烈地抨击孔、宋豪门,在当时博得了不少人的赞赏。
C. 傅斯年所主编的《新潮》杂志,意义重大,它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思想上和文化上的近代化。
D. 傅斯年对宋子文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宋子文的下台。
E. 历史学家们看问题往往只注重社会分析,不论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心灵深处,傅斯年却独辟蹊径,注重心理研究。
- 25 -
6. 傅斯年先生是著名学者,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具有哪些人格魅力。
【答案】4. B 5. BD
6. ①学养深厚、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主编《新潮》杂志,影响深远。②为人谦虚,受到毛泽东称道,称自己是陈胜、吴广。③爱护学生,视学生如子女。④很有胆魄,猛烈抨击孔、宋豪门,为台大师生担保。⑤保持名节,不肯从政,拒绝做国府委员。⑥维护学术自由、重视学术研究。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项,“这说明他在‘五四’时期所做的事情微不足道”错误,此处属于傅斯年先生的自谦,表现他为人谦虚。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最恰当的”“两项”。A项,“傅斯年和胡适都不愿做国府委员,其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一旦加入政府,就失去了说话的白由和分量,同时名节也会受损”错误,从文中来看,并没有提到胡适的看法。傅斯年反对胡适做国府委员,并写信表明自己的观点。C项,“它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思想上和文化上的近代化”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只是“拉开了序幕”,选项把未然当已然。E项,“历史学家们看问题往往只注重社会分析,不论及……”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一般的历史学家们看问题往往只停留在社会分析的层次上,而绝少论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心灵深处”,由此可知,“历史学家们”错误,应为“一般的历史学家们”,“不论及”应为“绝少论及”,故意夸大。
【6题详解】
- 25 -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傅斯年先生是著名学者,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具有哪些人格魅力”。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传主形象的把握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要注意答题的模式,特点+事例(表现)。①审题目的明示——了解探究的角度是其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②审题目的暗示——人格魅力的表现其实就是人物的特征。解答本题要抓住文章中心,结合文本,逐段分析概括,全面加以探究。如第一段“‘五四’运动时,傅斯年先生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就表现了他那深厚的学养和卓越的领导、组织才能。当时他所主编的《新潮》杂志,蔚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它正式揭开了我国由传统大踏步而又不可逆转地进入近代化在思想上和文化上的序幕,其历史意义恰相当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由此可以得出“学养深厚,有卓越的领导和组织才能”;第四段“毛泽东与访问团成员逐一谈过话,他与傅先生在‘五四’时期当属旧识,大概也称道了傅先生在‘五四’时期的功绩,所以傅先生就自称:‘我们当日不过是陈胜、吴广而已’”,这表现出人物的谦虚;如第五段“他慰问学生,见到了学生代表时说,你们就是我的子女,打死我的子女我不能答应”,这表现出爱生如子的特点;如第六段“抗战期间政府迁到重庆后,傅先生以参政员的身份曾在会上猛烈地抨击孔、宋豪门,博得了‘大炮’的声誉,为一时物望所归”,这表现出人物过人的胆魄;如第六段“蒋介石又一次请傅先生吃饭,傅斯年毫不客气地对蒋介石说:‘宋与国人全体为敌,此为政治主要僵局之一’”,这表现出人物保持名节,不肯从政的特点;如链接二中“傅斯年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一是维护学术自由、教育特别是大学独立;二是大学工作必须以学术为中心”,这表现出人物维护学术自由、重视学术研究的特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中的土地
黄安详
①提及苏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自由游弋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在民族的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遥远……
②贬居黄州的次年(1081),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一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劳作生活。据陆游《入蜀记》:“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由此,“东坡”便以其朴实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它只是一片土地,一片贫瘠荒芜的土地!
③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近土地的,就微乎其微了。苏轼当是其中的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诗人正准备薅锄杂草。“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诗人正释耒长叹,由衷感慨耕作之不易。
- 25 -
④黄州五年,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最寂寞的日子,但是,困境中的苏轼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以填饱他“不合时宜”的肚皮),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东坡》一诗是这样写的: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地,自爱铿然曳杖声。我们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
⑤由此,不禁联想到了另一位同样高智商的诗文大家。读起《柳子厚墓志铭》的时候,我们心中不由顿生凄凉!清幽冷峻较之于豁达放旷,不只是文学风格之异,还是一种心胸之别。在惋惜这位唐宋文学的先贤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之时,我们不由要为苏轼赞叹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和更更远的儋州(今海南)。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毁谤、曾经的羞辱等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上消融殆尽。此时,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东坡居士”,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
⑥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⑦又一个“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夜晚,我们与东坡相会于书卷中,倾情地阅读着这块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土地。东坡之于苏轼,就如南阳之于孔明、成都之于杜甫、岳麓之于朱熹、桐城之于姚鼐……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轼一起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⑧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7.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新的画面,表现了苏轼积极投入劳动生产、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
B. 题目中的“土地”一语双关,既指苏轼在黄州时耕种的那一片坡地,又指人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C.
- 25 -
文章引用苏轼《东坡》一诗,让读者深刻地够受到苏轼已将自己扎根于土地,并在土地中寻找精神的寄托。
D. 那一片坡地,让苏轼完成了思想和艺术上的飞跃,使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
8. 作者在第⑤段中联想到《柳子厚墓志铭》,这样写有何作用?
9. 结合全文,谈谈“东坡”这块土地对苏轼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答案】7. A 8. ①对比(反衬),柳子厚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衬托出苏轼面对中伤、毁谤、羞辱所表现出的豁达放旷的心胸,
②使饱含深情、痛苦、绝望、愤怒、坚忍的苏轼形象跃然纸上,
③酣畅淋漓地抒发出作者对苏轼的崇敬和颂扬之情。
9. ①生活上,给诗人带来了田间的收获,填饱了他“不合时宜”的肚皮;
②精神上,给诗人带来了满足和快乐(或“诗人从自然中寻找到了心灵的寄托”);
③思想上,躬耕东坡的困苦生活使苏轼更为成熟,从而成为一位思想家;
④文学上,丰富了苏轼的诗文创作,并最终开辟了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的新纪元。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文章的分析”,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表现了苏轼积极投入劳动生产、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找出手法,然后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再从文中找出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和词语,分析情感,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本文题干是“作者在第⑤段中联想到《柳子厚墓志铭》,
- 25 -
这样写有何作用”,一般来说,在文中写其他人物,都是为了与主人公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好地表达中心服务。本文主要写苏轼,在文章第⑤段中联想到了柳子厚,同样是被贬谪,面对中伤、毁谤、羞辱,苏东坡坦然处之,还用拿惯纸笔的手拿起了锄头,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但柳子厚“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所以是以柳子厚没有从柳州贬谪的阴影中走出来,来反衬苏轼面对中伤、毁谤、羞辱所表现出的豁达放旷的心胸,突出了苏轼形象,使苏轼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崇敬和颂扬之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全篇,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题目要求谈谈“东坡”这块地对苏轼产生了哪些方面影响。首先通读文章,找出作品中写“东坡”这生命中的土地对苏轼产生了影响的段落,然后找到对苏轼产生影响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从文章内容看,“东坡”是黄州的一片荒凉的土地,苏轼买这块土地,首先是为了填饱肚子,解决生活的困境;在东坡上的艰辛劳作,丰富了苏轼的思想,也给他带来了一定的生活乐趣,走出了士大夫被贬后绝望的心境,找到了灵魂的寄托,从而在文学上别开天地。通读文章,可以从文章中筛选出,“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以填饱他‘不合时宜’的肚皮),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和更更远的儋州(今海南)”。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毁谤、曾经的羞辱等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上消融殆尽。此时,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东坡居士,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等内容,根据这些信息从生活、精神、思想以及文学几个方面概括这块地对苏轼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 25 -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三月乙酉,缘山麓东行一里,至弘圣寺,有浮图高二百丈。考之野史,为隋文帝时敕建者。北渡两涧,有汝南王碑,声如玉磬,清越可闻。因以木击之,歌少陵春山相求之诗。闻北冈有元世祖驻跸台,后人屋之。方至其处,大雨忽至,遂趋屋下避雨,轩窗洞豁最堪游目则见满川烈日农人刈麦予曰异哉何晴雨相兼也 中溪曰:“此点苍十景之一,所谓‘晴川秧雨’者是也,每岁五月,溪上日日有雨,田野时时放晴,故刈麦插秧,两处无妨。世传观音大士授记而然。”
——节选自杨慎《点苍山游记》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轩窗洞豁最堪/ 游目则见/ 满川烈日/ 农人刈麦/ 予曰/ 异哉/ 何晴雨相兼也/
B. 轩窗洞豁/ 最堪游目/ 则见满川烈日/ 农人刈麦/ 予曰/ 异哉/ 何晴雨相兼也/
C. 轩窗洞豁最堪/ 游目则见/ 满川烈日/ 农人刈麦/ 予曰异哉/ 何晴雨相兼也/
D. 轩窗洞豁/ 最堪游目/ 则见满川烈日/ 农人刈麦/ 予曰异哉/ 何晴雨相兼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浮图:是梵语的音译,本意指佛或佛教徒。在《游褒禅山记》中指和尚。
B. 阳:这里指华山的南面。古人有“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的说法。
C.
- 25 -
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D. 乙酉:指乙酉年,这是天干地支纪年法。“壬戌之秋”中“壬戌”采用的是同样的纪年方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游褒禅山记》中,作者突出“有碑仆道”的细节,略写游前洞的经历,详写游后洞的经历,这些都是为后文的说理作铺垫。
B. 褒禅山的真实名字应为“花山”,却被误读成“华山”,作者由此悲叹古籍失传,后代人不能深思慎取,连古籍的名字都说不出来。
C. 在记游中说理是《游褒禅山记》的特色,作者阐释了“志、力、物”对于成功的意义,认为其中的“志”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D. 节选的《点苍山游记》中作者或考察古迹,或引用传说,增添了山水的文化内涵,较之《游褒禅山记》,更侧重于抒情。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答案】10. B 11. D 12. B
13. (1)译文:(我们)已经出来了,就有人责怪那个想要退出来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们(出来),因而不能尽享那游玩的乐趣。
(2)译文:有了志向与力量,而且又不跟随别人而松懈,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画线句子中“曰”可以看作是断句的标志,据此可知CD两项断句错误,应排除。再比较AB两项,“轩窗”是名词,在句中做主语,“洞豁”是明亮农宽敞的意思,应做“轩窗”的谓语,故“洞豁”后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项,答案为B项。画线句子加标点为:轩窗洞豁,最堪游目,则见满川烈日,农人刈麦。予曰:“异哉,何晴雨相兼也。”
【11题详解】
- 25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从高考来看,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乙酉:指乙酉年,这是天干地支纪年法。”不正确,这里的“乙酉”不是指乙酉年,而是指乙酉日。干支可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点睛:本题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选文是人物传记,一般主要考查的文化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选拔、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古代重要地名、官场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连古籍的名字都说不出来”不正确,原文说的是“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意思是“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应是没有人能说明白真实情况。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第一个“其”,我们;“既”,已经;“则”,就;“或”,有人;“咎”,责怪;第二个“其”,那个;第三个“其”,自己;“极”,尽享。 (2)“志”,志向;“怠”,松懈;“至于”,到了;“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而”,却;“相”,辅助。
参考译文: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 25 -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点苍山游记
三月乙酉日,沿着山脚向东走一里,到达弘圣寺,有佛塔高二百尺,考订野史,是隋文帝时下令建造的。向北渡过两个山涧,有汝南王碑,声音像玉磬,清越可闻。于是用木棒敲击它,唱当年杜甫春山相求诗(杜甫《题张氏隐居二首》之一,其首联为“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我们听说背面山冈有元世祖驻跸台,后人在那盖起屋子。刚到那儿,忽然下起大雨,我们就跑到屋下避雨。轩窗明亮宽敞,最适合极目远眺。却看到满川烈日,农人割麦。我说:“太奇怪了,怎么晴天雨天同时出现呢?”李中溪说:“这是点苍山的十大景观之一,所谓的‘晴川秧雨’就是这里。每年五月,溪上每天有雨,田野里却时时放晴,所以割麦插秧,两处互不妨碍。传说是观音大士密授才这样。”
- 25 -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晚桃花
白居易
一树红桃亚①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寒地生材遗校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③来折一枝。
【注】①亚,通“压”。②校,通“较”,比较,较为。③白侍郎:白居易时为刑部侍郎。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勾画出桃花灼灼盛开、绰约动人的形象,以及它的清幽的生活环境。
B. 颔联写作者只因为忙中偷闲,这才发现了幽僻处“竹遮松荫”下的桃花。
C. 颈联采用议论和比喻的手法,既显露出锐利的讽喻,又含蓄蕴藉,发人深思。
D. 尾联紧承颈联议论和慨叹,写出了诗人独具慧眼,折取一枝,以及惜花之情。
15. 请结合全诗来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14. B 15. ①对迟开的桃花的喜爱,同时也对晚来的桃花充满了怜惜之情;②诗人自折一枝,也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不同看法,识别人才不应因其家世贫寒而不用,选拔人才应当唯贤是举;③隐含了对官场上选拔人才时看重门第、不重贤能的风气的不满(或讽刺)。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作者只因为忙中偷闲,这才发现了幽僻处‘竹遮松荫’下的桃花”分析错误,不仅是因为作者是悠闲、不被重视的人,才会发现晚桃花,还有若不是斜日临照,与红花相映,人们便观赏不到这“一树春桃”。故选B。
- 25 -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这首诗属于咏物言志,通过对晚桃花的描写,不仅描绘了“春深欲落”的“晚开”桃花的冷清与孤寂,而且通过对桃花的怜惜和咏叹,抒发了诗人对人才的重视与怜惜之情。颈联诗人把警策的议论和形象化的比喻结合起来。因为生长在贫寒的地方,便容易受到冷落和轻视,花木是这样,人亦如此。作者用贫家女儿的迟嫁这一常见的社会现象,生动譬比,实际上提出了“识别人才”和“选拔人才”的问题。尾联写出了诗人对桃花的怜惜与珍爱。诗人独具慧眼,折取一枝,这种与众不同的惜花之情,反映出诗人对人才问题不同流俗的见解。通过颈联与尾联的分析,可以看出诗人对选拔人才的不同观点,诗人当时在朝为官,对于人才的选拔非常重视,选拔人才不应该看出身,而应该唯贤是举。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诗经·氓》中,以桑叶润泽有光,比喻女子容颜亮丽;也有人说,是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丰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包含了宫殿依旧、宫女衰容之叹。
【答案】 (1). 桑之未落 (2). 其叶沃若 (3). 挟飞仙以遨游 (4). 抱明月而长终 (5). 雕栏玉砌应犹在 (6). 只是朱颜改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沃若”“挟”“遨游”“雕栏”“玉砌”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 25 -
【点睛】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人们对之评头品足,大加赞赏。
②大伙觉得她不管走到哪里,总是穿金戴银,珠圆玉润,一身珠光宝气,十分庸俗。
③在新加坡你可以品尝到星洲辣蟹、肉骨茶和娘惹菜等美食,品类之丰,擢发难数。
④春节期间的哈尔滨“天价鱼”事件,无疑又在国内旅游市场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⑤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一直都是诺贝尔奖的热门竞争者,但是每次都与奖项失之交臂。
⑥再回首,穿越岁月的重重幕帐,透过吉光片羽一样的古代名人家书,我们能看到其背后悲欣交集的人生历程和向上向善的谆谆教诲。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④⑤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评头品足:原指评论妇女的容貌体态,现多指对人对事多方的议论、挑剔。对象不当且情感色彩不当。珠圆玉润:像珠子那样圆,像玉石那样滑润,形容歌声婉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句中形容人,对象不当。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贬义词,不合语境且情感色彩不当。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失之交臂:当面错过好机会。“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比如 “擢发难数”这个成语,这是一个贬义词,用在此处情感色彩不当。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比如“品头评足”和“珠圆玉润”都属于适用对象不当。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 25 -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朝鲜2月7日宣布利用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美国、日本、韩国纷纷指责朝鲜发射卫星是没有道理的,将造成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不稳定”。
B. 人社部正在研究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将在适当的时候广泛征询社会各界人士,方案成熟后,各项改革举措将逐步实施。
C. 在巴西里约奥运会的八强争夺赛中,中国女排遇到了最没有获胜机会的东道主队,顽强的女排姑娘苦战五局,出乎意料地以三比二力克东道主巴西队。
D. 被誉为“综艺清流”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以高而不冷的文化格调、温暖厚重的人文情怀,赢得超高口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A项表意不明,“没有道理的”是“美国、日本、韩国”还是“朝鲜”,并不确定。B项成分残缺,应在“各界人士”后加“的意见”。C项不合逻辑,言不及意。想要表达的是中国队最没有获胜机会。
19.下列各句,最得体的一句是
A. 这个问题我请教了许多人,都得不到解决,于是不耻下问,向先生您请教。
B. 在座的不是董事长,就是总经理,现在请大家出钱出物,为国家尽匹夫之责。
C. 护士拿着注射器说:“孩子,别哭,再哭,我就给你扎出血来了!”
D. 马老师端起酒杯说:“黄老先生,今天是您的寿诞之日,我祝您健康长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句“不耻下问”不能用于自己。B句“匹夫”使用不当。C句护士的用语不看对象和场合。
20.从整个文段来看,下面画线的三个句子在语言表达上都有问题,请予修改。要求语意连贯,衔接自然,语句通顺,不改变原意。修改后的句子每句不得超过15个字。
我的朋友老王,人称“戏痴”,自号“梨园客”。①由于用“客”来称呼,可见不是戏曲界的专业人士。但是,凡说起他,②他在戏曲界人人都知道。他特别爱听戏、爱唱歌,后来还成了有名的票友。他退休后又热衷于戏曲资料的收藏:买剧本,集唱片,淘剧照等,忙得不亦乐乎。③还有700余份戏单是他搜集的,而且都是上个世纪的。
【答案】 (1). ①既然自称为“客”(或:他自号为“客”) (2).
- 25 -
②戏曲界无人不知(或:戏曲界人人都知道); (3). ③他还收集了700余份戏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各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第一处,由于用“客”来称呼,可见不是戏曲界的专业人士,表述错误。错误原因是缺少主语。可以改为:既然自称为“客”(或:他自号为“客”)。第二处,“他在戏曲界人人都知道”,“他”语义重复。因为前面已经出现“但是,凡说起他”,可以改为:戏曲界无人不知(或:戏曲界人人都知道)。第三处,“还有700余份戏单是他搜集的”,可以改为:“他还收集了700余份戏单”,这样才能保持前后主语一致。
【点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2019年6月9日,享誉中外的第八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在我国清华大学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千余名中外数学家齐聚清华园,共同探讨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开幕式揭晓和颁发了世界华人数学家联盟三大奖项:2019年ICCM数学奖、陈省身奖和ICCM国际合作奖。这些奖项旨在鼓励杰出的数学家和专家,以表彰他们在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上的非凡成就以及在世界各地不遗余力地推动数学发展的精神。其中,ICCM数学奖被誉为“华人菲尔兹奖”,是世界华人数学界的最高奖项,表彰45岁以下在基础数学、应用数学方面有杰出成就及在促进数学事业发展方面有卓越贡献的华人数学家。
【答案】2019年6月9日,第八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开幕,颁发了三大奖项,最高奖项ICCM数学奖表彰了45岁以下数学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给“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然后浏览本则新闻,重点分析这则新闻的导语部分,找出“何人”,即对象,找出“何事”,即对象所做的事情。从材料来看,时间是“2019年6月9日”,事件是“第八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开幕”,重要内容有“颁发了三大奖项”“最高奖项ICCM数学奖表彰45岁以下的数学家”等。找到关键信息以后,句子简洁流畅即可。
- 25 -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参与《开门大吉》节目的选手面对8扇大门,每按响一个门铃,会听到一段音乐,答对歌曲名字,即可获得该扇门对应的家庭梦想基金。一旦答错,所获奖金将被清零;每个选手答题过程中有一次求助亲友团的机会。
节目播出后,观众对选手的做法有这样一些评价:
甲说,获得一定数额的奖金后就不再继续比赛的选手太不自信,尤其那些求助后就停下脚步的人,依赖感太强;
乙说,所获奖金已经可以实现家庭梦想还继续向前走的选手太贪婪,已经失去了参加节目的意义;
丙说,觉得奖金不够,使用过求助机会,依然前进而最终空手而归的选手,值得尊敬;
丁说,实现梦想要靠自己的双手与智慧,依靠这类节目实现梦想,是不劳而获的表现。
对此你有何感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尊重每一次继续或停下
在材料中,《开门大吉》不同选手的做法受到四种观点不同的评价。有的人认为获得一定的金额就退出的选手太不自信,尤其是求助后就停下的人。有的人认为所获奖金已经足够却还要闯关的人太贪婪,已经失去了参与的意义。还有的人认为实现梦想需要靠自己的双手,依靠这类节目是不劳而获的表现。而我认为,站在台上的每一位选手,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是继续前进,还是选择停下,都是他们自己思考后的选择。我们应该做的是去尊重每一个人所做出的选择。
停下,不代表放弃。获得一定的数额奖金,对于选手来说或许已经足够,也有可能是后面他没有较大的把握拿走奖金,所以,防守对于他来说至少让他得到了他能够得到的。而继续向前是因为他想为自己的梦想拼搏一番,自己掌握自己的前途。由此看来,进退由心,每一个决定是他们基于自己的情况和判断做出的,有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自己做出的决定。
- 25 -
停与进,是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做出的最多的选择。前方的道路未知,是想要继续拼命一搏或是就此收手,每一个人都会做出一个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对于外人来说,你无权干涉。我们能够做的是尊重每一个人的每一次选择。梦想有他们自己的双手开启,路途有他们自己的双脚走出,每一次的决定都有它自身的合理性。
对于放手一搏的人来说,他们即使空手而归,也无需后悔。因为他们至少努力过,值得人们尊敬。对于那些就此收手叫停的人来说,他们获得了他们已经争取来的东西,也值得肯定。对于所有站在舞台上的选手而言,他们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敢于拼搏,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为自己的梦想奋斗过,努力过,争取过,结果如何以不再重要,所有人都值得我们尊重和肯定。
进退由心,我们要尊重每一次继续或停下。继续不意味着成功,但至少敢于拼搏,停下来不意味着懦弱和失败,但至少获得了结果。每一次继续和停下,都是每一位选手自己所做出自认为正确与合理的决定,都值得我们去尊重。进还是退,有自己的心来定,拼搏与收手,同样值得我们尊重。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本则材料是就《开门大吉》节目播出后,观众对选手的做法的不同评价。就评价的不同标准,可以在具体作文时进行不同的立意。比如可以就选择展开思考,有的人面对选择,选择了前进,因此无论成败他都不会后悔;有的人选择放弃,带着已有的战利品离开了战场,因此他可以坦然的说无论如何,我都拿到我想要的了。但是不管怎样选择,那都是自己的选择,都得到自己想要的了,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就算那句话,我从不希望一定成功,但希望事事尽力。当然也可以选择其他角度,不同的角度决定了不同的思考,从一个角度而言,一种行为是值得肯定的,但从另一种角度而言,这种行为确是不对的。我们看事物的角度决定了思考方式和态度。
【立意】可以从不同的人的语句上立意,对于甲可以写人生需要拼搏,要学会自立;对于乙可以写学会选择,学会放弃,见好就收;对于丙可以写勇于前行,不放弃;对于丁可以从实现梦想的方式上来写。当然也可推翻他们的观点,只反驳一个人的话,举出反例。此外可以提供的其他立意有:①相信自己 ②贪婪可能失去所有 ③尊重别人的选择 ④拼过就不后悔 ⑤见好就收是一种智慧
- 25 -
【结构】首先可以就材料拟写一个切合题意的标题,比如《尊重每一次继续或停下》,第一段引出观点“站在台上的每一位选手,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是继续前进,还是选择停下,都是他们自己思考后的选择。我们应该做的是去尊重每一个人所做出的选择”。中间几段并列式论述,“停下,不代表放弃。”“停与进,是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做出的最多的选择”“对于放手一搏的人来说,他们即使空手而归,也无需后悔”。最后一段强调“进退由心,我们要尊重每一次继续或停下。继续不意味着成功,但至少敢于拼搏,停下来不意味着懦弱和失败,但至少获得了结果”。
【素材】1、李四光不信洋人信自己。李四光,字仲揆,湖北黄冈人。卓越越的科学家,地质力学的创立人。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国际地质和地理学界长期流行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内地没有第四纪冰川。李四光想:外国地质学家并没有做过认真调查,凭什么说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他不信洋人,1921年,李四光亲自到河北太行山东麓进行地质考察,1933到1934年又到长江中下游的庐山、九华山、天目山、黄山进行考察,然后写出论文,论证华北和长江流域普遍存在第四纪冰川。1939年,他又在世界地质学会发表《中国震旦纪冰川》一文,用大量实证肯定中国冰川遗迹的存在,这对地质学、地理学和人类学都是一大贡献。20世纪初,美国美孚石油公司,曾在我国西部打井找油,结果毫无所获。于是以美国布莱克威尔教授为首的一批西方学者,就断言中国地下无油,中国是一个“贫油的国家”。年轻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偏偏不信这个邪:美孚的失败不能断定中国地下无油。他说:我就不信,油,难道只生在西方的地下?在这种强烈的自信心的支配下,他开始了30年的找油生涯。他运用地质沉降理论,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江汉油田。他当时还预见西北也有石油。今天正在开发的新疆大油田,也完全证实了他的预言。
2、世界上有一批虽身处逆境,但充满自信,自强不息,奋斗向上,最终获得辉煌成就的人。古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原先患有口吃病,幼年结巴,语音微弱,演说时常被人喝倒彩。他始终对自己信心百倍,为了克服疾病,每天清晨口含小石子,呼喊练习,终于成为口若悬河,辩驳纵横的演说家。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海伦?克拉,幼年因病造成又聋又瞎。她自信自强,14岁攻克多种外语,通晓德、法、古罗马、希腊文学。20岁考入著名的哈佛大学。后来成为著名作家。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开普勒。4岁时出天花,留下一险麻了的后遗症,后又患猩红热,高烧坏了眼睛,成了高度近视。他终身受疾病折磨。但他从未失去自信,在贫病交加中大无畏斗志昂扬0余年。建立了行星运动三定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打下基础。重要著作有《宇宙的神秘》,《哥白尼天文学概要》,《宇宙谐和论》等。
- 25 -
3、生活中充满了各种选择,如果你能抛开所有的障碍,那么,任何境遇其实只是一种选择的结果。你可以选择如何应对这种境遇,选择他人如何影响你的情绪,也不必为取悦或迎合别人而去选择。人的一生时刻都需要我们做出自己的选择。尤其遇到突发事件时,迫使我们每个人必须学会选择,学会做出自己的正确之选。每个人做出的选择都掺杂着其它的因素,但我们不应该把太多的这种因素夹杂在自己做出的选择之中,因为那样会使你做出许多错误的选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人做出的选择,有些人追求的成功目标是充满着物欲的。他们得到了,却在得到的同时,失去了原本的善良和纯洁。所以,我们在做出选择前,必须要清楚我们做出选择的意义,才不会因错误的选择而后悔。就拿生命,爱情和自由来说吧。生命中没有爱情的点缀,生命就是不完整的。但爱情与自由相比,爱情便有些肤浅了。因为没有自由,生命和爱情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诗人裴多菲在生命,爱情和自由三者之中选择自由,是因为他认为没有自由,生命和爱情就会无所依附。选择具有相对性,有了明确的判断后,我们就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且,勿要犹豫不决。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25 -
- 25 -
相关文档
- 【语文】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20192021-06-0914页
- 【语文】四川省遂宁市大英中学20192021-06-0920页
-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高级中学2019-22021-06-0911页
- 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静乐一中2019-22021-06-099页
-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怀仁一中云东校2021-06-0913页
- 新疆乌鲁木齐四中2019-2020学年高2021-06-0923页
-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第二中学2019-22021-06-0925页
- 湖北省武汉市钢城第四中学2019-2022021-06-0917页
- 2018-2019学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一2021-06-0821页
- 浙江省浙北G22019-2020学年高一下2021-06-08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