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7.50 KB
  • 2021-06-09 发布

2020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题汇编__专题02实用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 6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02:实用类文本阅读 ‎【2020年高考】‎ 一、【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际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之一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何为“新基建”?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范围,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职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 ‎(摘自韩鑫《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人民日报》2020年6月7日)‎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化升级,新基建的谋划布局早已展开,为何要选择此时按下“快进键”?‎ 这一决策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更加凸显,基于新时代新使命,基础设施体系也必然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加速推动新基建,价值不仅在眼前。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新基建是围绕科技这一经济新硬核掀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摘编自吴月辉等《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人民日报》2020年6月8日)‎ 材料三:‎ 中国出台经济扶持计划,以帮助国家摆脱疫情引发的危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示,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67‎ 这一金额看上去是天文数字,但以中国的标准而言不足为奇,这表现出的更多是审慎。考虑到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没有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他们从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这一教训。‎ 在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中,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为此中央政府将向税收优惠、贷款利率和自然垄断产业关税补贴投入资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没有宣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目标。‎ 大部分投资不会用于道路和桥梁,而是用于被中国理解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一代信息网络、5G应用、数据中心、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中国将力求借这一机会,建成向“工业革命4.0”过渡的基础设施。‎ ‎(摘编自《俄媒关注:中国“新基建”助力“工业革命4.0”》,《参考消息》2020年6月6日)‎ ‎4.下列对新基建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基建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是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重点之一。‎ B.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属于新基建中具有一定超前性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投资,其实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C.新基建意味着对基础设施体系进行战略性调整,将有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所凸显的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 D.中国将借助新基建带来的机会,有效地应对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数字动力”。‎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既能在客观上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也能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 B.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将有助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速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C.在俄罗斯媒体看来,我国今年所以采取审慎的经济措施,不再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是因为从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教训。‎ D.2020年我国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目的是保障城市就业率,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6.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7‎ ‎【答案】‎ ‎4.B ‎5.A ‎6.①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的有效方法;②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客观上打开我国新基建的窗口期;③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是针对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不确定性的审慎选择。‎ ‎【解析】‎ ‎【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筛选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看是否存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颠倒等问题,从而判断正误。‎ B项,“其实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错,原文“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新基建是围绕科技这一经济新硬核掀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的‘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可知并未提及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B。‎ ‎5.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 A项,“也能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错,原文“这一决策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选择”,可知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选择,并非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 故选A。‎ ‎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组织语言规范答题。‎ 原文“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可概括出“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的有效方法”;原文“‎ 67‎ 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可概括出“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客观上打开我国新基建的窗口期”;原文“这一金额看上去是天文数字,但以中国的标准而言不足为奇,这表现出的更多是审慎。考虑到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没有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可概括出“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是针对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不确定性的审慎选择”。‎ ‎【点睛】‎ 做此类试题注意以下方面: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2020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摘自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 材料二:‎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共同责任,随着对贫困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反贫困实践的有效推进,贫困概念和反贫困的理论不断发展。精准扶贫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体现了以人为本、赋权提能、参与合作的反贫困思想,并将该思想具体化、可操作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精准扶贫理论体系。‎ ‎(摘编自王介勇等《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材料三:‎ 贵州省江口县通过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江口县以“天下名岳之宗”‎ 67‎ 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申遗为契机,创建区域品牌,大早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梵净山周边的自然村落风景优美,少数民族居多,这里保留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因此江口县引进多家旅游企业,创建景区、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旅游产业群。另一方面,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茶和冷水鱼等项目。江口县引进了专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标准认证、茶叶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边删去开发茶园,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摘编自谢玉梅《脱贫攻坚背景下的设计参与扶贫——基于江口的考察》,《光明日报》2019年5月8日)‎ 材料四:‎ 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云南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的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长达1200多公里,这条大河流经云南两岸的山区正是云南茶叶的主产区,这里拥有成片的古茶园,其中不乏树龄在数百年至上千年的古茶树。居住在这一流域的布朗族、傣族、基诺族、拉祜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世代以茶为生,创造出了灿烂丰富的民族茶文化,近年来,云南省把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对以普洱茶为代表的茶产业引导扶持,将其视为促进农村脱贫攻坚、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政策扶持方面,重点茶产区各级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各级财政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区域品牌,做大做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三个品牌。与此同时,为解决云南茶叶销路不畅、困扰茶农与消费者的卖难买难问题,云南从省里到市、县都在努力搭建多种销售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助力茶产业成长壮大。‎ ‎(摘编自《茶产业托起云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梦》,《光明日报》2020年2月21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精准扶贫方略是我国目前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举措,它通过对贫困对象的精准帮扶,争取拔除“贫根”,实现脱贫致富。‎ B.贵州省江口县把产品研发、标准认证等工作交给专业的企业进行运作,这种做法推进了产业规模化,促进了产业良性发展。‎ C.近年来,云南省充分发挥其生态资源、地理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交通资源的优势,把茶产业作为当地重点产业来抓。‎ D.云南省古茶园区域拥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这两种资源可以设计出更为精准的扶贫方案。‎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67‎ 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了精准扶贫的具体内容、作用和价值,据此可知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是解决我国当前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B.材料三中,贵州省江口县通过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两项举措,探索出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 C.材料四中,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推进精准扶贫、带动茶农增收,云南省各级财政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 D.通过材料三、四的对比可以发现,云南古茶园如果发挥自身优势,做好“茶旅”互动的文章,可能会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6.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些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答案】‎ ‎4.C ‎5.B ‎6.①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施绿色扶贫的战略;②利用当地资源打造区域品牌,然后以区域品牌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实现产业扶贫。‎ ‎【解析】‎ ‎【分析】‎ ‎4.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C项,“今年来,云南省充分发挥其生态资源、地理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交通资源的优势,把茶产业作为当地重点产业来抓”说法错误。结合材料四“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云南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的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长达1200多公里,这条大河流经云南两岸的山区正是云南茶叶的主产区”分析可知,原文只介绍了云南的生态资源、地理资源的优势,并未涉及“劳动力资源和交通资源”的表述。‎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67‎ B项,“材料三中,贵州省江口县通过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两项举措,探索出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说法错误。结合原文“贵州省江口县通过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分析可知,选项缩小的范围。‎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本题题干“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由哪些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作答本题要注意题干的限制条件“扶贫工作”“共通之处”。结合材料三、四“梵净山周边的自然村落风景优美,少数民族居多,这里保留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因此江口县引进多家旅游企业,创建景区、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旅游产业群。另一方面,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茶和冷水鱼等项目。江口县引进了专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标准认证、茶叶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边删去开发茶园,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云南省把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对以普洱为代表的茶产业引导扶持,将其视为促进农村脱贫攻坚、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分析可知,两个省都以“茶”为主要产业,可见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施绿色扶贫的战略;结合材料三、四“江口县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申遗为契机,创建区域品牌,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黄净山地理标识”“(云南)在政策扶持方面,重点茶产区各级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各级财政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区城品牌,做大做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三个品牌”“江口县引进了专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标准认证、茶叶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边山区开发茶园,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云南从省里到市、县都在努力搭建多种销售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助力茶产业成长壮大”分析可知,两个省都利用当地资源打造区域品牌,然后以区域品牌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实现产业扶贫。‎ ‎【点睛】‎ 67‎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然后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整体处理。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在具体的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这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要注意防止要点遗漏。‎ 三、【2020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 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 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 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烟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 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 67‎ 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 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 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 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 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 ‎(摘编自《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文汇报》2020年5月13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写作的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 B.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 C.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 D.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 B.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过论。‎ C.‎ 67‎ 熊育群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者,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 D.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6.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4.D ‎5.D ‎6.①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②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时采用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③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问到写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最有回到对方的文学观。‎ ‎【解析】‎ ‎【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项,“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其中“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错,原文“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可知是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带来“震撼效果”,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5.‎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 D 项,“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错,原文“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可知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并非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问题。选项主客颠倒。‎ 故选D。‎ ‎6.‎ 67‎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原文“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烟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可分析出“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原文“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弃文从戎的文人’”“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可分析出“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时采用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原文“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烟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可分析出“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问到写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最有回到对方的文学观”。‎ ‎【点睛】‎ 做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时注意以下方面: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四、【2020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 67‎ 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935年,《禹贡》开始以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67‎ ‎ (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材料二:‎ 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地理学就只是当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并显示出今日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阶段。‎ 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1000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达4000~5000年,从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3100~3600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有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禹贡》和《汉书·地理志》都对以往的地理现象做了追溯,包含沿革地理的知识,也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B.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 C.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 D.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两者的形成和演变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且都会经历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辖域的大致情况,《汉书·地理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 B.通过对比1935年《禹贡》半月刊所用的中英文刊名,可以看出这个刊物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学术视野。‎ 67‎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城的扩大。‎ D.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某一地区运河开凿的路线选择,可以为该地区未来的运河网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 B.赤壁之战地名考释 C.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 D.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 ‎1.A ‎2.C ‎3.D ‎4.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5.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②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③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认真阅读文本,理解作者观点,再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B项,“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有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表述不准,原文是“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料”。‎ 67‎ C项,“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于文无据,原文是“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 D项,“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错误,原文只是用城市的形成和演变作为例证,并没有说“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 故选A。‎ ‎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C项,“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错误,原文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并没有说哪个是主要原因。‎ 故选C。‎ ‎3.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D项,由原文“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有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可知,ABC正确,由“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可知,D项不属于沿革地理。‎ 故选D。‎ ‎4.本题考查下定义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找到种差和属差,然后根据被定义对象辨别助词,突出被定义项的性质和特征,最后按照“……是……”的句式整合作答。‎ 首先筛选出有效信息:“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然后找到主谓宾,即历史地理学是学科。再将有效信息整合,用“……是……”的句式作答。‎ 67‎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思路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思路。在划分层次时重点关注观点句,看段落中是否有分论点。‎ 第一段,分析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第二段,以《汉书·地理志》《水经注》为例,介绍历史地理学,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 第三、四段,介绍沿革地理产生的原因和发展情况。‎ 第五段,比较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的区别,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 第六段,论述了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改革开放后的研究成果。‎ 五、【2020年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18~20题。‎ 稻米传奇 文慧 谁是稻米的最早驯化者?对于这一问题曾一度众说纷纭。瑞士的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最早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虽然他也曾提过,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中国,水稻作为“五谷”之一很有可能已经被种植,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直到1917年,中国南方各地发现的稻种数量已经与印度不相上下,水稻原产于中国的发声就开始日益响亮起来。20世起70年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的7000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备受瞩目。一方面,它推翻了中国稻米由印度传入的说法,证明中国才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另一方面,人们发现早期的中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农耕文明发源较早的同时,其南方也开始早早萌芽了自己的农业文化。2011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水稻DNA基因研究。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由此,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算是铁板钉钉,华夏祖先才是最早驯化野生稻的人。‎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为稻米种植带来勃勃生机。跟随北方移民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技术与南方的湿润气候与丰厚土壤一拍即合,大片蛮荒之地变成万顷良田。经过隋、唐、五代到宋朝的不断经营和开发,江南的稻米逐渐成为维系国力的最重要因素。‎ 67‎ 可以说,中国稻米的栽种史是一部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史。从人口历史数据来看,北宋以前中国人口数量从未超过6000万,与之对应的,是从商周时期到汉唐时期中国北粟南稻,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而伴随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南迁带来的南方土地开发,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特别是从11世纪起,源自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与本地的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大大增加了南方稻米的产量,南宋人口也迅速突破亿的大关。随着历史进程中人口的迁徙和流动,以稻米为基础的长江文明与黄河流域的粟作文明交相辉映,前者逐渐发展出了繁荣的稻米文明。到了清朝末年,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国内人口也达到了4亿多。在这些重大转变的背后,稻米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作为稻米的故乡以及最大的稻米产区,中国的稻作技术和稻米文化影响了世界。大约3000年前开始,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2000年前东传到了日本。中国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随后陆续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最终形成了日本学者渡部忠世所说的“稻米之路”。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稻米之路不仅为许多民族带去了食粮,更影响了这些国家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习俗,在这个过程中,稻米将中国和整个亚洲连接到一起,最终塑造出独特的“稻米文化圈”。‎ ‎(有删改)‎ ‎18.下列有关水稻种植起源认定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恒河流城最早出现籼稻,瑞士人阿方斯·德康多尔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 B.当在中国南方发现的稻种数量与印度不相上下时,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呼声渐响。‎ C.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人工栽培稻遗址证实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D.通过水稻DNA基因研究,科学家确认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是水稻种植的起源地。‎ ‎19.下列对中国水稻种植历史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迁移民带来的先进种植技术与南方合适的气候、土壤相结合,推动了水稻种植。‎ B.伴随着南方土地开发,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发生改变,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 C.越南占城稻与南方本地晚稻配合成双季稻,使稻米产量与宋朝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D.清朝末年,得益于水稻种植的推动,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稻米文明取代了粟米文明。‎ ‎20.请简要梳理稻米的传播之路。‎ ‎【答案】‎ ‎18.A ‎19.D ‎20.公元前8500年前,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随后传到印度,后来印度籼稻又传回中国;3000年前开始传到朝鲜;3000年前开始传到越南,11世纪起越南占城稻传入中国;2000年前传到日本;随后陆续传到西亚、欧洲等地。‎ 67‎ ‎【解析】‎ ‎【分析】‎ ‎18.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因为恒河流域最早出现籼稻”原因错误。原文是“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D项,“稻米文明取代了粟作文明”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到了清朝末年,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国内人口也达到了4亿多,在这些重大转变的背后,稻米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并未提到“稻米文明取代了粟作文明”。‎ 故选D。‎ ‎20.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本题要求梳理稻米的传播之路。首先确定答题区域为“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特别是从11世纪起源自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与本地的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大大增加了南方稻米的产量”“大约3000年前开始,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2000年前东传到了日本。中国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随后陆续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最终形成了日本学者渡部忠世所说的‘稻米之路’”。然后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出稻米的传播之路:公元前8500年前,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随后传到印度,后来印度籼稻又传回中国;3000年前开始传到朝鲜;3000年前开始传到越南;11世纪起越南占城稻传入中国;2000年前传到日本;随后陆续传到西亚欧洲等地。‎ 六、【2020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材料一:‎ 67‎ 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相关联的。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用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但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入“网”者众,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数码技术送进人间,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圣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看图被称为“读图”,而这里的“读”已不再意味着欣赏的深度。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替代着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这应该说是一种阅读的革命。‎ ‎(摘编自铁凝《阅读的重量》)‎ 材料二:‎ 与文字阅读不同的是,人们在阅读图像出版物时既不需要在“既有的轨道”中理解文本的意义,也不需要遵守传统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久而久之,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图的逻辑”:整体观看。事实上,阅读文字与阅读图像的视线投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当人们在阅读文字时,习惯于将视线聚焦到每一个字词上,然后按照从左到右或由上至下的顺序移动视线,在字与字、句与句的联结中获取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逐字逐句地读”。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相乘”。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促进了读者的灵感闪现和意义顿悟。‎ ‎(摘编自刘晓荷、董小玉《读图时代的阅读嬗变与出版调适》)‎ 材料三:‎ 67‎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另外,影像的动感超越了文字的静态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同时也取消了观众掩卷沉思的契机。显然,文字性的静观体验被影像动态的感性直观所取代。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惑力。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 ‎(摘编自周宪《重建阅读文化》‎ ‎7.下列对材料中“文字阅读”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阅读习惯于将视线聚焦于文字,按照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移动视线。‎ B.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从字词与字词、句子与句子的关系中获取信息。‎ C.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可引人深思,文字阅读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和反思的可能。‎ D.文字阅读是单向的,需要遵循传统逻辑、安安静静地体验、细嚼慢咽、掩卷沉思。‎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时代,读“屏”多于读书,“输入”代替书写,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 B.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他写了一首著名短诗,“生活——网”,明确告诉我们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生活已然网络化。‎ C.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送进人间,不断颠覆和碾轧印刷媒介;印刷媒介长期积累起来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正在逐步被网络媒介所消解。‎ D.视觉文化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而转向对图像阅读的狂欢,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 ‎9.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 ‎(1)材料二:________ (2)材料三:________‎ ‎【答案】‎ ‎7.D ‎8.C ‎9.材料二说明图像阅读的特点:①整体性(“互动与交融”或“元素与元素的‘相乘”),②有一种创造性的领悟。 材料三突出影视图像阅读的特点:①被动接受,②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或“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 ‎ ‎【解析】‎ ‎【分析】‎ ‎7.‎ 67‎ 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或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要做好这种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看选项有无答非所问或题干与选项信息不同类的情形,若是这类问题选项本身一般没有错误,却按照对照原文寻找表述错误或者曲解文意的方法等于缘木求鱼,费力不讨好;本题四个选项可谓开门见山紧紧扣住题干“文字阅读”而言,可见并非上述问题,接下来就按照提取文本信息与选项对照的思路进行分析即可。‎ D项,“文字阅读是单向的”表述错误。原文信息是“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可见选项曲解文意,正确的理解应该是 “文字阅读是双向的”“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根据选项的表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A项,“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表述有误。原文信息是“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网络时代,读‘屏’多于读书”,可见二者并非变得越来越相似。‎ B项,“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明确告诉我们……”错误。原文表述为“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可见“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无中生有,过度解读,只能说使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网络时代的特点;另外寥寥三字具有言简义丰委婉含蓄的特点,自然不能说“明确告诉”。‎ D项,“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错误。原文表述是 “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可见选项遗漏了“似乎”,曲解文意,把推断、揣测说成绝对、肯定;文化仪式相关的表述也背离文意。‎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梳理探究作品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通读全文,全面提取信息,然后快速筛选出相关的段落或文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接着做出精准地整合;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归纳和概括。题干为: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明确了答题区域为材料二、三,答题要求为“概括”,答案要点为“特点”,作答时力求条理清晰、分点作答。‎ 首先理解综合或总说部分:答案(1)中“图像阅读的特点”‎ 67‎ 属于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归纳,答案(2)中“突出影视图像阅读的特点”属于对材料三中心话题的整合理解。‎ 然后分析第(1)点的具体内容:‎ 答案①“整体性(‘互动与交融’或‘元素与元素’的‘相乘’)”源自材料二“久而久之,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图的逻辑’:整体观看。……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相乘’。”‎ 答案②“有一种创造性的领悟”源自材料二结尾部分“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 第(2)点的具体内容:‎ 答案①“被动接受”源自材料三“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 答案②“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或‘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源自材料三结尾处“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力。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 ‎【点睛】‎ 阅读题目设干扰项的方法有:‎ ‎1.故意将“未然”表述或推断为“已然”。‎ ‎2.故意将“主要的”(主要矛盾、主要方面、主要原因)和“次要的”(次要矛盾、次要方面、次要原因)倒置。‎ ‎3.故意将“部分”(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整体”(对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 ‎4.故意将“前期”和“后期”顺序颠倒。‎ ‎5.故意将“选择”(具备其中一个原因或条件即可)表述为“兼备”(必须同时具备多个原因或条件)。‎ ‎6.故意将“肯定”和“否定”颠倒。‎ ‎7.故意将“原因”和“结果”颠倒,或强加因果。‎ ‎8.故意将“此”和“彼”颠倒。‎ 67‎ ‎9.故意凭空捏造,将“无据”表述成“有据”。‎ ‎10.故意将客观的内容进行夸大。夸大其功能和效用。‎ 以上“十个注意”要在具体的阅读训练中多加留意。‎ 七、【2020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 材料一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在阅读方面,人类与动物并不是全无关联。动物能否看懂环境,往往决定着它能否安全地生存下去。人既要阅读作为客观世界的环境,也要阅读以符号为中介的书籍。‎ 当人越来越多地阅读书籍的时候,人对客观自然环境或环境的阅读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说,人在“看”自然、“看”其他存在物、“看”其他人时,已经带着自身有价值取向的意义和理解结构是“看”客观世界了。阅读就是一个通过编码符号进行的意义再生或过程。‎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与几千年之前的老子、孔子的思想世界联系起来,也可以与远在欧美的哈贝马斯、罗尔斯的精神世界联系起来。有了这两个维度的精神联系,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得以丰富起来。‎ ‎(取材于韩震《阅读的本质》)‎ 材料二 ‎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中,11.1%的国民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此外还有7.6%的国民阅读10本及以上电子书。‎ ‎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书报刊和电子书阅读量见下表:‎ ‎(取材于刘彬《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发布》)‎ 材料三 67‎ 千百年来,书籍都是人类文化的标志,是发达文明的象征。然而,互联网的出现正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纸质书的未来正愈发显得不那么确定。还有什么能阻止书籍的数字化进程?是人类的情感,还是书籍超越文本载体的价值所在?‎ 上世纪后期,唐·麦肯齐提出的“文本社会学”理论认为,承载文本的物质形式(书)会影响到文本所要传达的意义。许多当代学者不再只是关心书页上的文字,而开始关注书籍作为一个整体的重要性,包括封面、字体、配图等书籍的各个要素。如果按照时间顺序将同一文本的不同版本的封面进行排列,我们就会发现,公众对文本及作者的文化取向和态度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印刷字体和封面一样,能够代表书籍所处的时代。不断翻新的技术使在书内大批量印刷图像成为可能,同时也为书籍打上时代的烙印。‎ 机械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同一版本的书与书之间几乎没有区别。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读者或收藏家会在书上留下自己的印记,从那些标记、批注或藏书票中,我们可以分析读者和文本之间的私密关系,也可以了解一本书可能产生的时代影响。一篇文稿从编辑到付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任何差错以及随之而来的修正,都可能带来网一版本书籍的个体多样性。从中,我们成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改变,或可以窥见时局的风向特变。纸质书的装帧过程也给后人留下了意想不到的遗产。在一本1630年左右的书籍装帧中,人们发现了17世纪平期一位书商的记录,其中提到莎士比亚的另一出剧作《爱的功劳》。早有学者提出过莎翁曾写过对应《爱的徒劳》的另一剧本,这个发现显然为这种观点提供了证据。‎ ‎“书籍成为历史”的说法是悲观的,但“历史”的含义同样也是积极的,它让人们认识到书籍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拥有值得保护和诠释的丰富意义。‎ ‎(取材于陆纡文《数字化时代,我们如何解读快质书的价值》)‎ ‎4.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动物还是人类,都需要对周围环境进行“阅读”。‎ B.无论阅读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是一个意义再生成的过程。‎ C.无论纸质书还是电子书,2019年成年国民中至少有7.6%的人阅读量不少于10本。‎ D.无论纸质书还是报纸、期刊,其2019年人均阅读量都比电子书大。‎ ‎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项是( )‎ A.纸质书和电子书分别从两个维度呈现不同的精神世界,都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B.阅读书籍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阅读,所以成年人更愿意选择纸质读物。‎ C.电子书无法承载“文本社会学”信息,直接影响了成年读者对各类读物的选择。‎ D.因为物质形式本身和印刷装帧流传所产生的意义,纸质书难以被电子书彻底取代。‎ 67‎ ‎6.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本社会学”理论的一项是( )‎ A.学校环保社团利用废旧书刊的书页制作成折纸工艺品,进行公益售卖。‎ B.宋代雕版书多用歇、颜字体,特色鲜明,墨色清润,刻写精良,为后世所重。‎ C.书籍会因为阅读者留下的签名、批注等独特个人印记而增加收藏价值。‎ D.同一书籍因传抄、印刷、装订而产生的版本差异,给书籍打上鲜明的时代格印。‎ ‎【答案】‎ ‎4.D ‎5.D ‎6.A ‎【解析】‎ ‎【分析】‎ ‎4.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D项,“无论纸质书还是报纸、期刊,其2019年人均阅读量都比电子书大”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图表所示,2019年期刊的人均阅读量是2.33,电子书人均阅读量是2.84,很显然,期刊的人均阅读量比电子书要小。‎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项,“纸质书和电子书分别从两个维度呈现不同的精神世界,都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说法错误。结合原文“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与几千年之前的老子、孔子的思想世界联系起来,也可以与远在欧美的哈贝马斯、罗尔斯的精神世界联系起来。有了这两个维度的精神联系,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得以丰富起来”分析可知,两个维度应指时间和空间维度,并非指纸质书和电子书,选项曲解文意。‎ B项,阅读书籍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阅读,所以成年人更愿意选择纸质读物”说法错误。通读全文可知,三则材料并未提及“成年人更愿意选择纸质读物”‎ 67‎ 的原因,只是在材料二的图表中显示报纸的阅读量较大;且综合材料所述以及我们的认知可知“阅读书籍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阅读”也并非是人们选择阅读载体的原因,选项无中生有。‎ C项,“电子书无法承载‘文本社会学’信息,直接影响了成年读者对各类读物的选择”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唐·麦肯齐提出的‘文本社会学’理论认为,承载文本的物质形式(书)会影响到文本所要传达的意义。许多当代学者不再只是关心书页上的文字,而开始关注书籍作为一个整体的重要性,包括封面、字体、配图等书籍的各个要素”分析可知,文中并没有电子书无法承载“文本社会学”的信息;且文中亦无影响了成年读者对各类读物的选择因素的分析。‎ 故选D。‎ ‎6.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题干“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本社会学’理论的一项是”,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文本社会学”的内涵。结合“上世纪后期,唐·麦肯齐提出的‘文本社会学’理论认为,承载文本的物质形式(书)会影响到文本所要传达的意义”分析可知,“文本社会学”指的是承载文本的物质形式(书)影响到文本所要传达的意义。‎ A项,“学校环保社团利用废旧书刊的书页制作成折纸工艺品,进行公益售卖”不符合,“废旧书刊的书页制作成折纸工艺品”只是单纯的作为商品存在,并没有影响文本所要传达的意义。‎ 故选A。‎ ‎【点睛】‎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然后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整体处理。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在具体的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这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要注意防止要点遗漏。‎ 67‎ ‎【2019年高考】‎ 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治理是通过外界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摘编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材料二:‎ 以温度25℃、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1.00),计算在温度15℃、35℃和湿度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 湿度(%)‎ 寿命倍数 温度(℃)‎ 一年平均湿度(%)‎ ‎70‎ ‎50‎ ‎30‎ ‎10‎ ‎35‎ ‎25‎ ‎15‎ ‎0.14‎ ‎0.74‎ ‎2.74‎ ‎0.19‎ ‎1.00‎ ‎5.81‎ ‎0.30‎ ‎1.56‎ ‎9.05‎ ‎0.68‎ ‎3.57‎ ‎20.70‎ ‎(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 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应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和图书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案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方案如下:‎ 67‎ ‎(1)去酸方案 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 法。根据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 ‎(2)修复方案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但纸浆补书机也有其不足,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不够,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使得纸浆难以通过,边缘残缺处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接,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要的。‎ ‎  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即碎的文件纸张,现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抖动。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术般的变化”。‎ ‎(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 ‎4.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3分)‎ A.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D.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预防是为了减缓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损害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动,其侧重点主要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外部环境。‎ B.如果将温度25℃、相对湿度50%下纸张的寿命定为标准寿命,当湿度不变、温度降低10℃时,纸张的寿命倍数就会达到5.81。‎ C.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强纸张的强度,又不会影响字迹的清晰度。‎ D.国家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对毛里求斯形成于18世纪的档案文件的修复工作是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 67‎ ‎6.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6分)‎ ‎【答案】‎ ‎4.A ‎5.C ‎6.(1)气候方面,位于赤道附近,湿热多雨,造成纸张寿命短;(2)档案材料所用纸张方面,所用破布浆机制纸,柔韧性差,纸张严重酸化。(3)档案形成的年代久远。‎ ‎【解析】‎ ‎4.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中重要概念在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然后结合上下文认真揣摩理解,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本提要求选出“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A项,“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张冠李戴,结合原文“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可知“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是脱水,属于治理方面的技术。故选A。‎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曲解文意,材料三中所说的“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可见去酸方案是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纸浆补书机修补法主要是修补书页。故选C。‎ ‎6.‎ 6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材料二列举了温度和湿度对纸张寿命的影响,结合材料三所说的“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可以概括出气候方面,位于赤道附近,湿热多雨,造成纸张寿命短;材料三中“文件纸张为破布装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细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切性极差,几乎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可以概括为档案材料所用纸张方面,所用破布浆机制纸,柔韧性差,纸张严重酸化。结合材料三中“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可概括整合出“档案材料书写所用墨水方面,档案材料书写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加快了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综合以上内容,整理一下用简洁文字分条表述即可。‎ 二、【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续,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54年2月6日)‎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7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的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67‎ ‎(摘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技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4.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B.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 C.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梁建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6.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67‎ ‎【答案】‎ ‎4.D ‎5.C ‎6.①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②港珠澳大桥证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解析】‎ ‎4.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问题。D项,“实现数据融合”与文意不符,原文说“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故选D。‎ ‎5.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关于文章的内容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语段进行对读,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关于手法首先看手法概括的是否得当,然后看分析的是否合理。C项,“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表述不当,应为“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故选C。‎ ‎6.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解答时,应通读全文,结合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进行信息的提取和整合。题干要求概括“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的原因,这句话是材料二的最后一句,所以界定答题区间为材料二,对材料二进行分层概括即可。材料二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句为一个层次,主要引述外国媒体对中国桥梁的高度评价;第二、三句为第二个层次,列举一系列“世界之最”主要为了证明我国桥梁技术领先世界;第三句话为第三个层次,通过列举数字,证明我国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在桥梁建设中的体现。这些都是自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以来我国桥梁建设的突破。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 解答实用类文本主观题时,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 三、【2019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将中国志愿服务活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批被誉为“‎ 67‎ 鸟巢一代”的奥运志愿者通过积极参与和真诚奉献,在奥运会的平台上展现、锻炼和成就了自己,奥运会服务经历给“鸟巢一代”志愿者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可以发现,奥运志愿服务的实践产生了一种共同的精神素养,志愿者分享的回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我国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较高的契合。他们积极投身奥运这一全球性的体育文化盛典,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认同,展现出这代人的社会担当和国际视野。因此,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可以作为潜在的精神遗产和志愿遗产,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对北京2022冬奥会有所助益。‎ ‎(摘编自王艳等《“鸟巢一代”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与奥运遗产》)‎ 材料二:‎ 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强调提升青年志愿服务水平、促进青少年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国体育志愿服务事业在冬奥背景下的健全与发展将为青少年社会参与提供实现路径。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以不求物质回报为前提地为他人、社会团体或某项事业,乃至为整个社会提供援助。近年来学者们逐渐构建了以讨论志愿者行为动机为主的解释范式,比如人们可能因表达个人价值、增强自身意义、增长取业技能和强化人际关系等方面来进行志愿服务。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志愿服务不能简单地局限在无私奉献的框架内,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的自我成长和公民参与社会建设也有重要意义。志愿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心中内化志愿精神,形成一种面对社会、面向人生的个体态度和公民意识,在这种层面上,志愿服务所谓“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オ得以彰显。‎ ‎(摘编自李佳宝等《论冬奥背景下体育志愿服务与青少年社会参与》)‎ 材料三:‎ 近两年,共享单车成为市民出行的新宠。然而,在共享单车发展正盛的同时,违规停车、私自上锁、丢弃及破坏单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为了规范使用,共享单车公司也尝试采取一些措施,除了运营人员加强维护之外,公司官方平台也会以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鼓励使用者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以此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随着举报反馈机制的建立,在城市中涌现出一群单车猎人,他们是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在业余时间他们也会寻找并拍照举报那些破坏共享单车正常使用秩序的行为,并将违规使用的单车搬到公共区域停放以维护共享秩序,他们将此称为“打猎”。在自发参与共享单车秩序维护的过程中,单车猎人的这一行为也逐渐体现出在消费社会中使用者自下而上地参与社会治理的特点。作为消费者的单车猎人也逐渐体现出一定的公民意识,他们参与治理并形成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 67‎ ‎(摘编自许金凤等《卷入的消费者一一以摩族猎人为例》)‎ ‎4.下列对“志愿服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集体记忆的建构帮助“鸟巢一代”志愿者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奥运会,最终成就自己。‎ B.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经历对“鸟巢一代”志愿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将这段经历内化为一种志愿精神。‎ C.志愿服务不能单纯理解为志愿者只有奉献,没有获得,其实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提升个人价值、增长职业技能等会有所帮助。‎ D.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志愿服务可以满足一些青少年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建设的愿望,为他们提供实践的平台。‎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鸟巢一代”参加奥运志愿服务形成了集体记忆,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度较高。‎ B.共享单车公司除了让运营人员加强维护外,还尝试通过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帮助解决破坏单车等多种问题。‎ C.为了维护共享秩序的建立,单车猎人开始寻找并拍照举报违规停放、私自上锁和丢弃单车等不文明的行为。‎ D.单车猎人的群体性行为有助于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构建在共享单车公司之外的民间力量参与治理的新格局。‎ ‎6.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说法的根据。(6分)‎ ‎【答案】‎ ‎4.A ‎5.C ‎6.①单车猎人和志愿者的行为都是一种不求物质回报的利他行为,彰显了“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②二者的行为均属于社会参与,体现了一种公民意识;③“新型”体现在:单车猎人属于单车的消费者,他们是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打猎”的行为实际上是帮助公司进行运营的维护。‎ ‎【解析】‎ ‎4.‎ 67‎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最后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是因果倒置,最后将选项和原文及题干细心比照判断。A项,“最终成就自己”无中生有。原文说“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对北京2022冬奥会有所助益”,但没有说最终成就自己;再根据材料二“志愿服务所谓‘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才得以彰显”等内容可知,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本质上是奉献的,强调社会意义。故选A。‎ ‎5.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最后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是因果倒置,最后将选项和原文及题干细心比照判断。C项,“为了维护共享秩序的建立”错误。原文表述为“在自发参与共享单车秩序维护的过程中……”单车猎人的行为客观上维护了共享秩序的建立,这是结果,而不是他们的目的。文中也说“随着举报反馈机制的建立”,单车猎人开始出现。故选C。‎ ‎6.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理解材料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首先要通读材料,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抓准问题的本质进行筛选。本题要寻找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的依据,其实就是在寻找单车猎人和志愿者之间的契合点,这又要从“打猎”行为的意义上去寻找。通过前两则材料可筛选志愿服务的实质和意义,通过材料三可以寻找单车猎人的行为和意义。最后还要注意题目中的“新型”,主要体现在单车猎人是促进时代发展的新力量。‎ 四、【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题。‎ 材料一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缔造了一个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速度消失,全球已有约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反过来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但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日益萎缩,一部分动植物不得不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 67‎ 城市中约60~70%的地表被道路、人エ建筑、停车场等硬化,水不容易渗入,植物的种子难以生根。全球很多城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千米数万人,密集的人流对诸多生物而言是潜在的危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汽车、摩托车等在飞驰。高楼大厦林立,热量不断聚集,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10°C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目前它却面临着来自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胁。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取材于干靓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一项是(3分)‎ A.生物种类以非正常速度消失。 B.大量动植物濒临灭绝。‎ C.物种分布发生大范围变化。 D.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活。‎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危机。‎ B.第一段通过列举数据来凸显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严重程度。‎ C.生态学者关注的焦点是生物多样性危机给人类带来哪些损失。‎ D.这则材料反映了对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担忧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材料二 近年来生物学家发现,城市中部分野生物种对相比地球漫长历史还十分年轻的人工环境有着不可思议的适应力。‎ 科学家正努力揭示各物种在城市中的进化情况。“坦白说,部分物种对这种极端约束适应能力之强着实令人惊叹。”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功能生态学与进化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皮埃尔–奥利维耶·切普图评论道。“这其中不仅存在微观进化,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还有宏观进化。”荷兰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进化论研究员曼诺・希尔图森说,“我们在城市观察到的进化,其速度接近理论上的最大值,这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 联合国预计21世纪城市化进程将步入快车道:2030年,全球城市面积将达140万平方千米;到2050年,城市居民将新增25亿。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最早出现于5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如今,城市化将成为地球生物最重大的进化动力之一。‎ 67‎ 的确,城市中生物进化的各类实证开始涌现,水泥路旁、大楼脚下、阳台边缘、地铁站楼梯等,无处不在。繁衍在城市地铁通道的地下家蚊不再冬蛰,相较于鸟类的血液,它们现在明显偏好哺乳动物;它们与其他蚊子种群之间,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生殖隔离。除了野生物种和家养物种,有的地方如今又出现了新型城市物种,这使人们重新审视城市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问题。科学家将城市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进行对比后,发现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比乡村更多。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动植物可以依附于各种各样的角落、边沿、墙缝,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湿的水沟里,或者栖居于精心维护、富有情调的花园中。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的获得具有季节性。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 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这一潜能还将不断得到激发。‎ ‎(取材于吴苏妹编译的相关文章)‎ ‎3.材料二说,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相比,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更多。下列对其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市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栖居地。 B.城市中的生物得到了精心保护。‎ C.城市中有持续性的水源和食物。 D.城市的冬季温度一般比乡村高。‎ ‎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分析了城市环境特点,认为应该减缓城市化的步伐。‎ B.材料二的引文表达了科学家对城市中生物进化速度的忧虑。‎ C.两则材料中关于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的看法是一致的。‎ D.两则材料中关于热岛效应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看法相似。‎ 材料三 研究发现,每个物种每一次成功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会有多个物种在当地消失;而一个物种若过于迅速地适应了城市生活,也意味着有众多个体要做出牺牲。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 多伦多、波士顿等城市里的白车轴草,为提高抗寒性而含弃了释放氣化物的能力。释放氧化物可抵御来自食草动物的威胁,但抗寒性会降低。而在市中心,城市高温使得积雪极易消融,没有了积雪的覆盖,植物就难以抵御夜间冰冻。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包括徒步旅行在内的人类活动,正在促使世界各地的哺乳动物在夜间变得更加活跃,呈现出夜行性增强的趋势。夜行性増强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习性的改变、繁殖能力的降低等。关于组约市各公国白足鼠的研究发现,相比乡村白足鼠,城市白足鼠体内涉及脂肪酸消化的基因出现过度表达。此种进化选择极有可能与在城市中能够轻易吃到人类丢弃的油纸、吃剩的比萨饼和芝士汉堡有关。自1940年以来 67‎ ‎,意大利城市地区家蝠的颅骨体积在不断増大,这或许是受路灯影响。路灯会吸引并聚集大量的大型昆虫,随着世代更替,咬合力强的蝙蝠越发具有优势。‎ 城市中的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生物进化是一个难以操控、可预见性低的课 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助理教投马克・约翰逊强调说:“我们观察到,一些物种在全世界大部分城市中都呈现出趋同进化。在部分城市,物种未能顺利适应,个中缘由目前还不得而知”。‎ ‎(取材于赵照熙等的相关文章)‎ ‎5.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白车轴草为抵御积雪的覆盖而舍弃了释放钢化物的能力,这与城市高温有关。‎ B.哺乳动物因夜行性增强而改变了习性,繁殖能力降低,这与人类的活动有关 C.城市自足鼠可能因为吃了比萨饼等食物,涉及消化的某种基因出现过度表达。‎ D.路灯吸引并聚集了大量的大型昆虫,家蝠或因捕食它们而颅骨体积不断増大。‎ ‎6.就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上面三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说说这些观点对你认识这一关系有何启发。(7分)‎ ‎【答案】‎ ‎1.D ‎2.B ‎3.B ‎4.C ‎5.A ‎6.观点:①材料一认为城市化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是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②材料二认为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③材料三认为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生物进化是一个难以操控、可预见性低的课题。‎ 启发:①三则材料关于“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的观点各有不同,启发我们要多方面(辩证)看待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②在城市化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秉持人类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的理念,保护地球家园。‎ ‎【解析】‎ ‎1.‎ 67‎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本题相对容易。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注意是关于“生物多样性危机”。在原文第一段最后几句,A项、B项、C项都是原文的概括。由第二段最后一句可知D项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而是“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原因之一。故选D。‎ ‎2.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危机”错,原文“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可知不是“缓解”,恰恰是加剧了生物多样性危机。C项由原文“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可知张冠李戴。D项“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于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故选B。‎ ‎3.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B项于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其他各项在第四段的最后三句话中都能找到,其中A项是原文的概括,C项、D项是原文的同义转述。故选B。‎ ‎4.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由材料一“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材料二“城市作为人类的产物……”可知说法正确。A项“认为应该减缓城市化的步伐”错,于文无据,无中生有。B项原文“着实令人惊叹”、“感到不可思议”可知不是“忧虑”是“惊叹”。D项材料一“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材料二“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可知观点不同。故选C。‎ ‎5.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原文“为提高抗寒性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没有了积雪的覆盖,植物就难以抵御夜间冰冻”可知“为抵御积雪的覆盖”错,是为了抵御积雪融化后的夜间冰冻。‎ 67‎ ‎6.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整合能力。一样遵循阅读题答案在原文中的原则。考生需审好题,带着问题筛选答案,本题答案应该在全部材料中找。明确每则材料的侧重点(其实结合前面的题目也能大致了解每则材料的侧重点),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注意观点性的句子,材料中有直接照搬,如果材料中没有明确观点性的句子,考生根据材料内容概括即可。本题第二文要求谈启示,考查探究能力,考生的观点需要依托材料,言之成理即可。‎ 五、【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27~29题。‎ 去故宫参观时,会看到许多监控探头,这属于现代高科技警报系统。从前有没有安全警报系统呢?在古代,进入紫禁城须凭腰牌与合符,上面刻有允许入内人员的身份信息,守卫会当场检查。一旦发现危险,附近白塔山上的信炮手接到放炮令牌,立即朝天开炮,卫士们就会迅速集合。如果有人越过了外围防御系统,还有一种特殊的警报装置——石别拉。‎ 这种石别拉,材料比较简单,利用故宫大量使用的栏板的望柱头改造而成。望柱也称为栏杆柱,是中国古道桥梁栏板和栏板之间的短柱,分柱身和柱头两部分。有的柱头是莲花瓣形状,上面有二十四道纹路,象征二十四节气。普通的莲瓣望柱头,本是一块瓷实的石头,加工成石别拉时,把望柱头里面挖空了,就像一个空心葫芦。这种石别拉几乎覆盖了整个紫禁城。需要报警时,侍卫将三寸长的“小铜角”(一种牛角状的喇叭)插入石孔内,使劲吹响,通过石别拉的放大,声音飞快传遍四周。如果有外敌从午门入侵,午门守卫会敲响阙亭里面的警钟,钟声会传至太和门广场,其后各处石别拉会先后吹向,一分钟内,紫禁城所有位置的守卫都能听到警报声。这些望柱头形状和纹饰未受到改变,在紫禁城内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而通过对望柱头开孔,制成报警器,又发挥了实用功能。‎ 历经数百年沧桑,有的石别拉洞口已被杂物堵上,有的在修缮过程中被新的石材替换了,尽管现在能够通过文献考证了解它的工作原理,但已没人能够把它吹响了。‎ ‎27.古代紫禁城的安全警报系统由哪些部分构成?(4分)‎ ‎28.石别拉这种警报装置有什么特殊之处?(6分)‎ ‎29.如今石别拉不再发挥警报功能的原因有哪些?(5分)‎ ‎【答案】‎ ‎27.腰牌与合符:白塔信炮;石别拉;阙亭警钟。‎ ‎28.就地用料,简单改造;覆盖面广,兼具装饰性和实用性;操作简易,传播迅速。‎ ‎29.故宫采用了高科技报警系统;部分石别拉不复原貌;只知原理,无人会吹响。‎ ‎【解析】‎ 67‎ ‎27.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概括作答。细读原文,筛选有关起报警作用装置的关键词即可。对古代紫禁城的安全警报系统构成的介绍主要集中在第一段。又“进入紫禁城须凭腰牌与合符,上面刻有允许入内人员的身份信息,守卫会当场检查”可概括出“腰牌与合符”;由“一旦发现危险,附近白塔山上的信炮手接到放炮令牌”可概括出“白塔山上的炮”;由“如果有人越过了外围防御系统,还有一种特殊的警报装置——石别拉”可概括出“石别拉”;由“如果有外敌从午门入侵,午门守卫会敲响阙亭里面的警钟”可概括出“阙亭里面的警钟”。‎ ‎28.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概括作答。对石别拉的介绍主要集中在第二段。由“这种石别拉,材料比较简单,利用故宫大量使用的栏板的望柱头改造而成”可得出第一点;由“这种石别拉几乎覆盖了整个紫禁城”可得出第二点;由“这些望柱头形状和纹饰未受到改变,在紫禁城内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而通过对望柱头开孔,制成报警器,又发挥了实用功能”可概括第三点“既实用,又有装饰功能”。‎ ‎29.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概括作答。本题分析如今石别拉不再发挥警报功能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第三段。第三段“有的石别拉洞口已被杂物堵上,有的在修缮过程中被新的石材替换了,尽管现在能够通过文献考证了解它的工作原理,但已没人能够把它吹响了”可分别概括出前三点答案,但第一段第一句“去故宫参观时,会看到许多监控探头,这属于现代高科技警报系统”也是如今石别拉不再发挥警报功能的原因。‎ 六、【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材料一:‎ 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绩、汉绣同流而异源。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围在肩膀和袖口。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辫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同色丝线纳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底布成花,多用于“男性之衣”(“鸟爸”‎ 67‎ ‎)的盛装中,绣品风格粗犷凝重。结绣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苗绣一般先在绣布上绘或贴上图案。黔东南苗族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刺绣,而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缀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方面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 ‎(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材料二:‎ 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摘编自解如光《十指春风 一绣千年》,《人民日报》2019年2月23日)‎ 材料三:‎ 目前,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或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媒介,传播途径单一。实际上,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以苗绣为例,其非物质文化形态至少包含三种:苗绣中的图案,苗绣的针法和绣法,苗绣中承载的文化等。这些丰富的内容仅仅依靠静态形式传播显然是不够全面和详尽的。尤其是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无法仅仅依靠静态形式记录,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和还原刺绣复杂的过程。另外,传承主体的口述记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视频记录显然比单纯用文字记录更为方便、生动、鲜活。移动互联网上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观看模式可以改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相对静态和单一的展示方式,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入、反复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摘编自罗丹《民间手工艺遗产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7.下列对材料中“苗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67‎ A.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 B.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部位特别,妇女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将其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 C.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在表现刺绣对象时,苗绣呈现造型上的呆萌特点。‎ D.苗绣这本“书”罗列事物看似随意,但实际上表现的内容经过严格选择,不乏思想深度,苗族人从小就可以从中学习文化。‎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苗绣中的一些图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 B.苗绣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被人们发现,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契合了读图时代的审美趣味。‎ C.苗绣的文化形态丰富,它的传播形式也应多样化,除了依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 D.借助视频手段记录和还原苗族刺绣的复杂过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形式,其优点是人们可以反复观看。‎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绣的另外两方面特点。(4分)‎ ‎(1)图 案: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质 。‎ ‎(2)针法和绣法: 。(2分)‎ ‎(3)承载的文化: 。(2分)‎ ‎【答案】‎ ‎7.D ‎8.B ‎9.种类多,技法复杂;还有两种特有针法 凝聚了苗族人祖祖辈辈的人生智慧(或: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 ‎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中‘苗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A 67‎ 选项篡改文意,“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错误,由原文“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绣、汉绣同流而异源。”可知,是“同流而异源”,所以是不同的祖先。B选项篡改文意,“再将其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错误,由原文“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可知,不可能“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C选项张冠李戴,“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错误,由原文“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可知,“龙、大象、狮子等”是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而不是“日常服饰的图案”。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B选项曲解文意,“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契合了读图时代的审美趣味。”错误,由原文“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可知,苗绣并没有“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只是“不谋而合”。故选B。‎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由原文“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可知,苗绣在针法和绣法上的特点是:种类多,技法复杂,还有两种特有针法。由原文“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和“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可知,苗绣在承载的文化方面的特点是:凝聚了苗族人祖祖辈辈的人生智慧或者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 ‎【2018年高考】‎ 一、【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7‎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着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于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客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递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递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 ‎(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 ‎ 材料二:‎ 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20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2016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美元。‎ ‎(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自然》2017年12月)‎ 材料三:‎ 日本《读卖新闻》5月2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莳田一彦,船越翔)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施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23亿元人民币。3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日本的J—PARC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了,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 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政协委员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潘建伟是利用2016年发射的“墨子号”人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其团队2017年以后相继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潘建伟今年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跨如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5月7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67‎ A.量子通信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量子调控技术,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可以有效解决经典密码被破译的问题。‎ B.潘建伟研究团队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太空量子实验,并计划发射“墨子号”后的第二颗卫星,他对未来五年会取得更多成果充满信心。‎ C.中国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成为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设施的国家,有些日本科学家有了危机感,认为亚洲的中心正逐渐向中国转移。‎ D.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使用人造卫星开展科学实验,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利用“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的量子通信技术,对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B.量子密钥分发是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双方共享无条件安全的量子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从而确保信息传递绝对安全 C.考虑到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 D.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国外媒体对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国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9.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 ‎7.D ‎8.C ‎9.第一问: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②《自然》杂志侧重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奉献,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③《读卖新闻》以“墨子号”为例,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第二问: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 ‎【解析】‎ ‎7.【精准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错误,属于强加因果。原文是“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 本还在犹豫不决。”选项改为因果论证,使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 不决的问题范围 扩大到了为涉及“基础科学家研究领域”。‎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7‎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 ‎8.【精准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错,原文是“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2016 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美元”,说明 欧洲投入巨额资金错误,同时“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 ‎9.【精准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明白题干重点“报道的侧重点”,就是要概括出每一则材料的主要信息;第二步,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即找出材料如何体现报道的侧重点的,所以作答时可以采用事例和观点相结合的形式。‎ ‎【考点定位】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二、【2018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是加快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顺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激发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就必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 ‎(摘编自社论《播撒创新种子,守护创新中国——写在2018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之际》,《中国知识产权报》2018年4月20日)‎ 材料二:‎ 67‎ 材料三:‎ 继山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继取得突破后,近日,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的“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技术专利,成功转让给一家科技公司,许可使用费超过1亿元。双方将共同组建平合公司,由平台公司具体负责专利的产业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偏重基础理论研究,拥有深厚研发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未能将智力资源转化成市场价值,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正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 ‎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藩篱,鼓励高校对持有的科研成果采取转让、许可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王廉等《创新为市场,转化显效益》,《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年9月29日)‎ 材料四:‎ 在料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中,高校普遍遇到了一些障碍。首先,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长期存在。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高校的成果很难迅速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其次,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高校传统体系是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设计制订的,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现有体系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 ‎(摘编自胡罡等《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11到2013年,科研单位遭遇侵权的比例由25.3%下降到13.4%,降幅较为明显,但2014年有微小回升,2015年则回落至8.4%。‎ 67‎ B.2015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总体侵权比例也略有反弹;而2016年各项侵权比例均呈下降态势,总体遭遇侵权比例为10.7%。‎ C.2012至2016年间,比例一直下降的仅有个人遭遇侵权这一项,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总体这四项数据,均有回升的现象发生。‎ D.专利侵权总体比例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当然,我国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专利侵权的比例。‎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大力倡导创新文化,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增加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才能够形成全民尊重知识、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 B.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判断科技创新方向,充分考虑、合理安排成果转化中企业方的利益诉求,这样才能体现出大学科研工作的价值。‎ C.随着高校的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同合作的创新路径日益受到重视,一些科技成果正被逐渐转化为可以实现市场价值的高质量专利。‎ D.高校在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评价标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9.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6分)‎ ‎【答案】‎ ‎7.B ‎8.C ‎9.相关方:①高校;②企业;③政府。‎ 作用:①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和知识储备,较强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是相关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提供方;②企业是科技成果的需求方,可以提供较为充裕的转化资金;③政府具有较强的组织调控能力,可以创造良好的转化环境,给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政策动力。‎ ‎【解析】‎ ‎7.【精准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2015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不正确,图片显示2015年与11.12年相比是下降的。‎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点评】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文字和统计图表结合是常见的文本形式,本题所给阅读文本中图表自成一则材料,而此题则是针对这幅图表独立命制的,考查的是读懂图表并进行文字转换的能力。做此类题的技巧是:①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些问题,这可能正是图表的关键处,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②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下“注”等细节起提示作用;③简要归纳概括。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间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④分析选项内容。将所给四个选项的内容与图表一一比对,确定对错,找出答案。‎ 67‎ ‎8.【精准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只有,才能”条件关系不成立,过于绝对。从材料一“要顺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激发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必须‘倡导创新文化’……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可知,选项中前一分句不能成为后一分句的必要条件。B项曲解文意。材料三中“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目的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而不是“体现科研工作的价值”。D项张冠李戴。根据材料四可知,“导致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原因是“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点评】本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题目,采用的是四选一的选择题形式,与2017年的五选二题型相比,难度有所下降。这类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曲解文意”等,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本题A项信息在材料一,B项信息在材料三,D项信息在材料四,结合原文可知,这几个选项都是错误的。‎ ‎9.【精准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回答相关方的主体,文本明显体现了三个主体:高校、企业、政府。根据三个主体分别回答所起的作用。材料三、四讲述了了高校提供人才和知识储备的作用,以及政府企业的组织协调作用。‎ ‎【考点定位】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点评】本题既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又考查归纳概括要点能力。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常规题目。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分散的,解答时首先要通读所给材料,锁定答题范围,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本题的信息主要集中在材料三和材料四,考生分别从高校、企业、政府的角度分点概括即可。‎ ‎【2019高考展望】2019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采用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为基础的新闻阅读这一命题形式的可能性依然很大。材料将更贴近生活,关注热点问题,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整个阅读文本以三到四个片段的形式出现,图文结合的可能性比较大。几个材料有共同的主题,但是每个材料又有各自的强调侧重点。从命题形式上看,仍会采用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的形式,考查重点是筛选信息、分析概括和评价探究的能力。‎ 三、【2018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调研、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2015‎ 67‎ 年,图书出版业取得了诸多重要突破,政府部门出台的多项政策、举措更加有力;图书出版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潜力持续显现。曾一度遭到电子商务冲击的实体书店,近一年来,伴随全名阅读的推广开始逆袭。全国各地新建或改造了一批大型书城,这些大型书城注重“体验”和“服务”,引入亲子阅读、创意生活、数字体验、咖啡餐饮等多元业态,逐步向文化购物中心转型,赋予了实体书店新的生命力。‎ ‎2015年,“互联网+”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及其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是新时代下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2014年出台的《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出版社积极打造自身的数字出版平台,纷纷成立数字出版部门,专门负责数字出版相关工作。诸多新改变和新方法让出版与市场的距离更近,如众筹出版、微店卖书及微博、微信营销,改变后的赢利模式也让出版的效率变得更高。‎ ‎(摘编自陈敏利《图书出版业品牌报告(2016)》)【‎ 材料二:‎ ‎(摘自杨伟《2015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发展》)‎ 材料三:‎ 67‎ 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图书出版业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图书出版可以实现内容的快速传播,并且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电子图书的开发,网上书店的建立,这些新的形式扩大了图书出版的影响范围。图书出版业的信息获取方式也会发生改变,面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对信息的筛选、分类和加工处理会成为图书出版业新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出版的目的是要获得利润,但是在互联网条件下,许多图书资源可以免费获得,因为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出版业的营销模式,图书出版业需要从其他方面获得利润的增长。图书具有的版权是图书出版业实现利润的基础,在图书版权原有的营销模式中,版权价值仅局限于版权的转让。而在互联网条件下,版权的范围不在局限于文字,版权可以扩大到视频、游戏等多个不同的领域,可以间接产生更多的利润。互联网还能够成为图书传播的平台,让图书在传播过程中实现增值,比如在互联网传播中可以加载商业广告、产生巨大的效益。 ‎ ‎(摘编自顾丽萍《试析“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15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主要有实体书店和网店两大渠道,其中实体书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达到344亿元,网店渠道达到280亿元。‎ B.实体书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2014年实现了3.94%的年度增长率,2015年市场码洋规模继续保持增长,年度增长率达到0.29%。‎ C.2010~2015年,网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可见,目前国内图书零售市场当中,网络销售是图书出版业赢利的重要方式。‎ D.实体书店在经历了2010~2015年“增速下降—负增长—销售回暖”的过程之后,其市场码洋规模与年度增长率也将趋于平稳。‎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政策支持,“十二五”期间诸多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及时出台,为实体书店和网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B.全国各地新建或改造的大型书城正逐步向文化购物中心转型,这表明实体书店向多元化的经营方式转变,其业态已经成为一种主流。‎ C.各类出版社为加快产业升级,纷纷借助已有的数字出版部门,实现网络技术和图 书出版的融合发展,这拉近了出版业与市场的距离。‎ D.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图书的销售、图书版权产生的间接利润、图书作为传播平台产生的广告效益等都会给图书出版业带来新的增值。‎ ‎9.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图书出版业发生了哪些转变?请简要概括说明。(6分)‎ ‎【答案】‎ ‎7.D ‎8.A 67‎ ‎9.①开始数字化转型,并与新兴媒体融合;②营销模式多元化,赢利模式多样化;③图书的传播速度加快,信息获取方式也发生转变。‎ ‎【解析】‎ ‎7.【精准分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含意的能力。命题者设计了四个选项,对图表的内容或图表所揭示的问题加以表述,要求选出其中的错误项。由于是单选题,且图表虽是两幅条形统计图,但清楚易识,易于读懂,所以难度不大。对于A项,只需比较两幅图中2015年对应的数字即可判断出表述正确。对于B项,只需根据第一张图就可判断出该项表述的正确。对于C项,则需根据第二幅图进行推断,该项也是正确的。对于D项,则需根据两幅图进行整体判断,不难知道该项“增速下降——负增长——销售回暖”的过程概括是错误的。‎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点评】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文字和统计图表结合是常见的文本形式,本题所给阅读文本中图表自成一则材料,而此题则是针对这幅图表独立命制的,考查的是读懂图表并进行文字转换的能力。做此类题的技巧是:①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些问题,这可能正是图表的关键处,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②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下“注”等细节起提示作用;③简要归纳概括。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间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④分析选项内容。就本题而言,解答时首先要了解图表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意思,然后根据图表所示努力发现其中所揭示的规律,再将其与各选项仔细对照。还要提醒考生注意,题干要求的是选出错项,不要因粗心而失误。‎ ‎8.【精准分析】此题考查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题干已指出题中四个选项都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因此答题时应该先把材料中的“相关内容”找准,再仔细考查选项的“概括与分析”是否正确,即可得出答案。同A相关的内容主要在材料一中,根据其中“图书出版业取得了诸多重要突破,政府部门出台的多项政策、举措更加有力”等句子不难知道该项表述是正确的。同B项相关的内容主要在材料二中,根据材料可知,实体书店的业态并非成为主流。由此可知其错误。同C项相关的内容主要在材料一的最后部分,由其中“纷纷成立数字出版部门,专门负责数字出版相关工作”一语可知,该项“借助已有的数字出版部门”的说法不当,原文是说“纷纷建立”。同D项相关的内容主要在材料三中,根据其中的“互联网还能够成为图书传播的平台,让图书在传播过程中实现增值”可知,图书并非传播平台,互联网才是传播平台。因此此项表述是错误的。‎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点评】本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题目,采用的是四选一的选择题形式,与2017年的五选二题型相比,难度有所下降。这类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曲解文意”等。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找准答题区间,要求能够快速阅读材料,并且正确理解其内容,‎ 67‎ 同时又要注意避免惯性思维的影响:此题同上题不同,上题要求选出的是错误项,而此要求选出的是正确项,切莫混淆。‎ ‎9.【精准分析】此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题干对答题内容作了两条限制:一是必须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二是必须限制在“图书出版业发生的变化”。这也就给答题者指出了答题的方向和范围,从而降低了答题难度。答题时应从“互联网+”的优势方面考虑,并且分为几个方面总结归纳。参考答案为:(1)内容传播方面:不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实现快速传播,并扩大了出版的影响范围。(2)信息获取方式:通过网络对信息的筛选、分类和加工处理成为出版业新的功能。(3)营销模式改变:出版权转让获利外,版权可以扩大到视频、游戏等多个领域。‎ ‎【考点定位】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点评】本题既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又考查归纳概括要点能力。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常规题目。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分散的,解答时首先要通读所给材料,锁定答题范围,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本题答案可从内容传播、信息获取方式和营销模式改变三个方面进行概括。作答形式可以是概括+分析,也可以是简述。‎ ‎【2019高考展望】2019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采用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为基础的新闻阅读这一命题形式的可能性依然很大。材料将更贴近生活,关注热点问题,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整个阅读文本以三到四个片段的形式出现,图文结合的可能性比较大。几个材料有共同的主题,但是每个材料又有各自的强调侧重点。从命题形式上看,仍会采用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的形式,考查重点是筛选信息、分析概括和评价探究的能力。‎ 四、【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67‎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 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2018年5月,谷歌Duplex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驶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 67‎ 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体作为行为主体对待。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它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何分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 (取材于芮喆等人的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B.人工智能是能感知行动的智能体。‎ C.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 D.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 B.“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 C.“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 D.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 ‎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表现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能力。‎ 67‎ B.联结主义学派和符号主义学派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 C.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应把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作为研究的内容。‎ D.三个学派对“智能”的理解不同,因而他们的研究思路也不同。‎ ‎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言论。稽,考证。‎ B.进退维谷:进退两难,很难做出选择。‎ C.袖手旁观:置身事外,不提供帮助。‎ D.未雨绸缪:比喻虽然事情不会发生也要做好准备。‎ ‎5.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自动驾驶汽车能够根据情景的相似度进行决策。‎ B.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 C.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奇点”总有一天会到来。‎ D.在任何情况下,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 ‎6.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 A.经常使用“健康手环”来检测自己的运动健康状况。‎ B.工作繁忙无暇做家务,购买智能产品帮助清扫房间。‎ C.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 D.从事某一职业过久,习惯了用行业思维来思考问题。‎ ‎7.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 ‎【答案】‎ ‎1.A ‎2.B ‎3.B ‎4.D ‎5.A ‎6.C ‎7.(1)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思考不断深入,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图灵提出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希尔勒用“中文房间”提出“智能”需意味着具有理解能力;不同学派对“智能”的不同认识,也推动了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2)“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如何认识、应对“人工智能”的思考,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学#科网 ‎“人工智能”开发过程中,设计者对伦理问题的思考;“奇点”概念的提出,对人类可能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思考;面对可能存在的冲击,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大定律都不断深化着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 67‎ ‎【解析】‎ ‎1.【精准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分析和概括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材料一的第一节说“人工智能”是“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B项,张冠李戴。创造“是智能体”,正确的是“人工智能是一种……的描述和构建”。曲解概念。C项,错在“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应该是对“智能体”的描述;D项,张冠李戴。错在“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实现的是“人脑思维”。‎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点评】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语言表达形式是词或词组。文中重要概念,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作者为表达对某个问题的认识临时借用或新的词语,带有某种特定的意义。理解概念在文中的含义,要理解概念本身的内涵与外延,它们是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核心。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标志。一般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是一些术语,其内涵多数是临时的、具体的、不具备普适性;其对概念的内涵揭示,也不一定是下定义的标准语言形式。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全部事物,即概念确指的对象的范围。对概念的外延考查,通常是对某事物所包含的对象的判定,或是分别对若干对象作出是否包含在内作判定。善于把握概念的适用范围、使用对象、感情色彩、轻重程度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设题一般为客观选择,考查科学术语或说明对象的内容特征。‎ ‎2.【精准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A项,错在“模拟人类行为”,应为“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C项,曲解文意。错在“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根据原文的表述,证明的是“计算机没有理解能力”;D项,无中生有。错在“都认为计算机可以拥有智能”原文说的是“然计算机具有人类智能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点评】“归纳内容要点”,这“内容”可以是几句话、一个段落、一个层次的内容,也可以是一整篇文章的内容。“要点”即文章或段落层次包含的主要的、根本的内容和观点。“概括中心意思”,就记叙文来说,是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就议论文来说,是作者要阐明的事理;就说明文来说,是作者要介绍的知识。‎ ‎3.【精准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B项,无中生有。“都认为应该研究人的大脑”文中无据。 ‎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7‎ ‎【试题点评】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 ‎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和全面。那么,准确和全面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注意五个方面,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标准。浏览全文,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在信息区域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去否定,留肯定;留主干;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分清主次辨别有关和无关等),明确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择其要点材料进行归纳,调整组合。如果是选择题,将有效信息与各先项进行比较,辨别各选项与文中有效信息是否吻合,进而做出选择。如果是表述题,就要按照题目的要求摘出、调整、组合文中的有效信息,按照题目的规定写出答案。‎ ‎4.【精准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材料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项,“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原文中并没有提到人类能够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以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材料只是说“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问题,至于“奇点”可能带来的威胁人类并不非常清楚。‎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试题点评】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语句内容的关系来推断词语的使用是否正确。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运用词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的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19高考展望】北京卷将词语的考查放到文本当中,更能检验出考生运用词语的能力。2019年高考应该会继续这样的考查方式。‎ ‎5.【精准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A项,正确。材料二的第三节说“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B项,曲解文意。错在“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错误。材料的第四节说“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C项,曲解文意。错在“总有一天会到来”错误,材料的第五节中说“不管‘奇点’‎ 67‎ 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D项,断章取义。错在“任何情况错误”。原文这样说的“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点评】所谓“筛选”,就是按照试题设定的阅读目的对文章进行分析,准确、快速、有效地辨别并获取试题所要求的信息。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所得的信息作出正确的认知,把握各信息之间的关系,并归纳综合,按照试题要求进行信息重组。这个考点往往通过概括题来落实,或概括事物特点,或概括事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或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或概括有关的艺术特色。解题时,先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再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然后在相应区间选取关键词语或句子。最后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的理解的词句进行串联,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果是选择题,则需将选项与原文两相比较,进行辨析。‎ ‎6.【精准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相关的推断的能力。抓住“异化”来选择。文中说“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根据这句话,C项说“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是正确的。A项、B项是对人工智能利用,而不是被人工智能“异化”。D项,于文不合。该选项说的内容和“人工智能”无关。‎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点评】运用文本理论来分析生活现象,这是一种比较灵活的考查方式,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由此可以看出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定义或原理的理解。‎ ‎7.【精准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阅读所给的材料,抓住题干中“如何不断深化的”,即随着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思考的不断深入,对“人工智能”的认识自然不断深化。阅读所给的材料,找到有效答题区间再分析概括。材料一第二节中说:“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 材料一第三节中说:“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第四节说“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第五节“正是对‘何为智能’‎ 67‎ 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材料二第二节中说“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第五节中说“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材料二的最后一节说“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综上,本题可以从以下角度简要说明对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1)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图灵提出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2)20世纪80年代,希尔勒用“中文房间”提出“智能需意味着具有理解能力;(3)不同学派对“智能的不同认识,也推动了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4)“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如何认识,应对“人工智能”的思考,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5)“人工智能“开发过程中,设计者对伦理问题的思考;(6)“奇点”概念的提出,对人类可能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思考;(7)面对可能存在的冲击,阿西奠夫提出的三大定律都不断深化着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点评】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时候要注意以下5个方面,①注意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联系,抓住核心句子,如起始句、重点句、概括句,概括中心时,要注意保持概念的一致;②以整体把握为前提,结合层次大意和内容要点,在整体关照中提炼中心。要注意文中多次出现的词语和意义相近的词语,充分利用题干所提供的信息;③概括时要注意保持角度的一致,概括层次要恰当,内容涵盖要全面正确,概念限制要准确,表述要精炼确切;④弄清作品的社会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知人论世,这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必要条件;⑤掌握常用的一些方法,如标题法、开篇法、结尾法、摘录拼接法、逐层归纳法、揣摩提炼法等。‎ 五、【201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26~28题。‎ ‎1982年,一位美国教授在校园BBS上建议用字符“:-)”来表示笑话,这个由ASCII(美国标准信息交换代码)元素组成的笑脸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生产力,此后各种各样的表情符号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因此它被称为“改变历史的一张笑脸”。颜文字是它的升级版,其显著特点是用键盘符、标点或者两者的结合体模拟出人的面部和某种身体姿态,用来方便快捷地表达和传递情绪。以QQ表情中的基础默认表情“小黄脸”为代表的表情符号,被称作绘文字,呲牙“”、偷笑“”、笑哭“”等惟妙惟肖的符号简洁而又形象,极大丰富了聊天时的选择和乐趣。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成为网络主力军后,一些真人表情在网络上竞相出彩,GIF动画表情的传播也如火如荼,标志着网络表情符号进入自定义创作发展阶段。‎ 67‎ 在网络社交中,网络表情符号比文字有着先天的优势。从接受者方面说,解读文字容易对信息发送者的语气、态度产生理解偏差,而图文搭配的表情图像,会让信息的准确度和可接受度更加凸显,使传播效果事半功倍。表情符还使人们在交流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建立欢快轻松的“在场”语境,可以加强交流的互动性。其实人的社会互动也是一场关于“自我呈现”的表演。长期处于表情符号丰富的交流语境中,通过独特的表情符号进行自我表达,展现个性,会不知不觉地将“我”塑造为社交所需要的形象。‎ ‎(节选自胡远珍《网络社交中表情符号的表达与象征意义分析》,有删改)‎ ‎26.网络表情符号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4分)‎ ‎27.请简要概括网络表情符号的特点。(5分)‎ ‎28.根据材料,概括网络表情符号流行的原因。(6分) ‎ ‎【答案】‎ ‎26.ASCII元素组成的表情符号;颜文字;绘文字;自定义表情符号。‎ ‎27.直观形象;方便快捷;简洁;时尚;娱乐性强。‎ ‎28.信息传播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可接受度;建立“在场”语境,加强交流的互动性;有助于个体的自我表达。‎ ‎【解析】‎ ‎26.【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网络表情符号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发展阶段”说明筛选的内容应该有一个时间过程的变化,如一开始“这个由ASCII(美国标准信息交换代码)元素组成的笑脸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生产力,此后各种各样的表情符号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这就提示考生,这是一开始的网络表情符号,即ASCII元素组成的表情符号;接着“颜文字是它的升级版”,这是第二个阶段,即:颜文字;如“以QQ表情中的基础默认表情‘小黄脸’为代表的表情符号,被称作绘文字,……”,这是第三阶段,即:绘文字;如“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成为网络主力军后,一些真人表情在网络上竞相出彩,GIF动画表情的传播也如火如荼,标志着网络表情符号进入自定义创作发展阶段”,这是第四阶段,即自定义表情符号。本题难度不大,只要能找到设题区域,即可筛选出答案。‎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点评】解答此类题目有如下忌讳:一忌内容交叉,互相包含;二忌遗漏要点,词不达意;三忌不动脑筋,照搬照抄。应对方法: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的范围;整体阅读,通盘把握,学会切分语段的内容,注意信息归纳的全面性、条理性,即不遗漏任何要点,不交叉,不互相包含;根据要求,整理加工。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的最后一篇阅读一般包括两种题型,一是材料概括分析题,一是材料分析鉴赏题,后者的难度比前者要大,除了2009年是材料分析鉴赏题之外,从2010年至今一直是材料概括分析题。2019年的高考有可能会偏向于材料分析鉴赏题,这就需要关注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对表现手法的分析。‎ 67‎ ‎27.【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请简要概括网络表情符号的特点”,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本题的设题区域主要在第一段,如“这个由ASCII((美国标准信息交换代码)元素组成的笑脸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生产力”,这说明网络表情符号非常直观形象;“其显著特点是用键盘符、标点或者两者的结合体模拟出人的面部和某种身体姿态,用来方便快捷地表达和传递情绪”,这说明网络表情符号非常方便快捷;“惟妙惟肖的符号简洁而又形象,极大丰富了聊天时的选择和乐趣”,这说明这些符号非常简洁而又形象,而且娱乐性很强;“一些真人表情在网络上竞相出彩,GIF动画表情的传播也如火如荼……标志着网络表情符号进入自定义创作发展阶段”,这说明这些符号很时尚。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圈出答题的区域,然后圈出文中香瓜的内容,最后进行概括。分析原文时要提炼要点,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分清句子的主次轻重,注意因果、条件、假设、转折等语句意思的侧重点。在找到相关内容后,必须进行必要的语言组织,整合相关内容,表述有序,完美呈现,不能照抄原文,必须根据信息要点作必要的分解或合并,并且标明序号,从不同角度,清晰表述。‎ ‎28.【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根据材料,概括网络表情符号流行的原因”,这是考查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作为原因题,答案一般都在文中,网络表情符号的流行肯定与它自身的特点有关,设题的区域主要针对第二段,如“在网络社交中,网络表情符号比文字有着先天的优势。从接受者方面说,解读文宇容易对信息发送者的语气、态度产生理解偏差,而图文搭配的表情图像,会让信息的准确度和可接受度更加凸显,使传播效果事半功倍”,这说明网络表情符号在信息传播上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可接受度;如“表情符还使人们在交流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建立欢快轻松的‘在场’语境,可以加强交流的互动性”,这说明网络表情符号可以建立“在场”语境,加强交流的互动性;如“长期处于表情符号丰富的交流语境中,通过独特的表情符号进行自我表达,展现个性,会不知不觉地将‘我’塑造为社交所需要的形象”,这说明网络表情符号有助于个体的自我表达。‎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点评】相比较前三年的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2018年附加题中的材料概括分析题主要侧重对考生筛选概括能力的考查,而前三年更多的是考查对作者观点以及文本价值的考查。如2107年“作者反对‘纯净主义’的理由有哪些”,2016年“分析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冶有哪些指导意义”,2015年“结合全文,简析如何通过读书来学习写作”,而2018年是“根据材料,概括网络表情符号流行的原因”,考查的难度降低了,答题的区域在第二段,文中以“网络表情符号比文字有着先天的优势”给学生提示了答题的区域,然后以“从接受者方面说……”“表情符还……”等文字提示了答案的精确位置,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答题的难度,但还要注意概括,不能完全抄写文中的句子。‎ 67‎ 六、【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材料一:‎ 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 的是在自然里骑车。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 ‎(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 材料三:‎ 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 67‎ ‎(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 材料四:‎ 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 得的。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 感觉不安。但严重的案例,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 ‎(来源同材料三)‎ ‎7.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 B.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 C.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 D.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童天性,有利于他们形成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 B.从当前我国自然教育的受众群体特征看,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和公司占比较小,二者是自然教育行业很大的潜在市场。‎ C.在美国,去动物园参观的游客比去体育场馆看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多,这一事实是人类“亲生命性”的证据之一。‎ D.人对高度、密闭空间、湍急水流的恐惧,跟他具备的知识有关,也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还可能跟人类基因有关。‎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 ‎(1)事实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论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D ‎ ‎8.A ‎ ‎9.(1)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会在自然活动中妨害生物。2.自然教育主要集中在儿童和亲子方面,受众群体单一。(2)‎ 67‎ 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也有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2.自然教育能够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 ‎【解析】‎ ‎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亲生命性”这一概念在材料三中,“生物恐惧症”这一概念则在材料四中。A项,歪曲文意,“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错误,原文说的是“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B项,表述绝对,原文说“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选项去掉了“可能”二字。C项,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中重要概念,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作者为表达对某个问题的认识临时借用或新的词语,带有某种特定的意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理解概念在文中的含义,要理解概念本身的内涵与外延,它们是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核心。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颠倒错位(颠倒因果)、改变范围、张冠李戴、以偏概全。‎ ‎8.【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信息筛选和整合。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跟原文进行比对分析。A项,改变范围。文中说的是聊天中的孩子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而不是指喜欢自然的孩子中的一半人。‎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我们可遵循感知文本、审清题意、去伪存真、整合答案四方面步骤来进行。感知文本,即要求我们先要认真通读全文,并且初步区分清楚文本的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为准确筛选信息做一定的准备。审清题意,即要求我们能确定重要信息的区域。我们粗读全文后,再对题读文,分析题干,弄清题目的要求,目的是明确重要信息是在哪一段、哪几段乃至全文,能跳过无关的信息,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重要信息。读文和审题时角度意识要强,便于扣住试题目标,找到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到相关信息。去伪存真,即我们要认真比较,对信息的真伪加以鉴别。因为我们在阅读文本和查找信息的阶段,对信息的理解、判断和捕获不一定透彻和全面,在答题时,我们就一定要反复认真地分析比较,去伪存真,对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通过“文题比对”排除错误选项,在科学类文章阅读中是十分有效的方法。所谓“文题比对”,就是把原文和题目选项进行对照,以确定答案。对照时要特别注意表示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 67‎ 等等。归纳整合,即要求我们对信息进行重组。整合信息的原则和依据是题干要求和原文信息,要把原文中能够表现题意的有关词语或句子,尤其是重点词句作为整合的主要对象,因为它们是答题的主要信息,在此前提下进行整合,才能提高准确度。‎ ‎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概括归纳能力。材料一二主要阐述自然教育的事实,根据材料一中孩子们的自述,可见他们偏爱自然界中的某一方面,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他们在自然界的行为比较自我随性,可能会妨害生物。根据材料二中的表格,可见自然教育受众群体集中在儿童和亲子方面,受众群体比较单一。材料三四主要阐述自然教育的理论,根据材料三可知,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也有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根据材料四可知,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危险反应过激,因此要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首先对文章进行层次的划分,找到文章论述从几个方面着眼,然后概括段意,根据段意概括中心。注意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以及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句子,从这些段落或语句中提取关键的词语作答。‎ ‎ ‎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