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01 KB
  • 2021-06-09 发布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08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测)(含解析)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 8: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 (时间:90 分钟,分值:120 分) 班级 学号 得分 1、【2018 届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小题。(15 分) 走不出那片田野 邱苑婷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里,曹文轩恐怕是最不买孩子账的一个。如果说以杨红樱为代表的儿 童文学作家们,是蹲下来与孩子平视,要和孩子做最知心的朋友,曹文轩就是那个站着的精 神偶像——他要让孩子踮踮脚才够得着,甚至踮脚也不行,只能远远仰望。他声明自己不太 是一个自觉为儿童创作的作家,只是采用儿童视角写作。他是带着纯文学的野心在书写的, 写起来便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根本管不上儿童不儿童。 这恰恰成就了他。透过他的文字,你会看到沈从文,看到汪曾祺。有评论者说,风景才 是他作品里真正的主角。这话不假:他写作之前,常常要在楼下院子里走上几个小时,把自 己重新扔回自然。1997 年的夏天,他写得烦闷,干脆直接逛到卖机票处,人家问,去哪儿? 他说,去哪儿都可以。 “海拉尔”,对方看看当天有票航班,随便扔出一个地名。 “行!”海拉尔?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 就这样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那以后,他又自驾去过张北一带的草原许多次,俨然把它 当成了第二故乡。北方大草原,并不是他熟悉的风景。他生长在江苏盐城,那是一个江南水 乡,水的干净细腻融进了他骨子里,以至于读他任何一部早期作品,你仿佛都能触到水乡潮 湿的、氤氲的雾气。可他也自认,他的短处也在这水,“缺少足够的冷峻与悲壮气质”。陌生 的北方大草原,成就了他的自我更新——第一次,他写出了以北方草原为背景的《火印》。 场景在变,基因却没变。那些意境的背后,每每藏着曹文轩自己。他不讳言,说《草房 子》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自传,主人公桑桑就是年少的他。从调皮捣蛋,到情窦初开,到直面 苦难甚至死亡,总有一个时刻,落寞会降临到那个不谙世事的小男孩身上,于是在天地旷野 间,朦胧地察觉一丝生命的寂寥本质。 他曾回忆自己儿时独自在田野上的玩耍,与作品里的孤独经验如出一辙:本是一派捣乱 与热闹,但是,“忽地就有孤独攻上心头,于是我慌张四顾,那时田野空大无边,自己成了 蚂蚁大小,而田野还在一个劲儿地长着,不断地往四下里铺展……”这许多年,他走不出那 片田野。 他不停描绘那片田野:苦难,坚韧,悲悯,孤独,干净…… 这重复,形成了曹文轩儿童文学“纯美”的标签。北大老师邵燕君是曹文轩带的第一个 硕士,她用“多年固执的美学坚持”来形容恩师。但当年他如果不这么固执的话,就不会变 的如此强大,也不可能拥有如此独特的田野。在整个 80 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里,曹文 轩其实是不吃香的,他坚持古典美,但现代主义的主潮却是强调深刻、批判、夸张、揭示。 所以,他很难被纳入任何一个当代文学的主脉中,只能被归入儿童文学。 曹文轩自己是这么说的:负隅顽抗,活路一条。写完《火印》初稿,他照例请亲近的朋 友、学生看,得到最受用的评价是:“这是曹文轩写的。”在文法中自有不变,他觉得保守未 必是件坏事。将要批评当今文化批评的泛滥,讲评价文学必须回归文学性,讲这个“恋思癖” 的时代对“深刻”的错误执念。他将美与善放在最高位置上,极度反感现代主义作品几近变 态地表现大便、肮脏、恶心、绝望——如果世界已经这么糟糕,为什么连文学都不能让人得 到净化与慰藉?他对美有近乎执念的精神洁癖。他的故乡水道纵横,水构成了他精神世界的 大部分内涵——敏感、温润、细腻、干净、纯粹,而在他看来,文学也当和水一样,是净化 之物。 每每提到中国经验,曹文轩总会说起《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故事:一个巴西孩子为了 寻找宝藏,历经波折来到遥远的埃及金字塔,最后却发现,宝藏就在自家教堂的无花果树下。 “中国有中国的故事,这片土地上,有过那么多瑰丽的传说和民间故事,有过那么多深重的 苦难,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这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能开采挖掘的富矿。” 他一遍遍地重复着这些故事,对孩子们说,对北大学生说,对阅读推广人说,对媒体说, 对所有关心文学的人说。说了很久。最终,他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声音。 相关链接:①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他的童年。那片独一无二的土地,也给了我无限的情 趣和恩泽。我的灵魂永远不会干燥,因为当我一睁开眼来时,瞧见的就是一片大水。水对我 的价值绝非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它参与了我之性格、我之脾气、我之人生观、我之美学情 调的构造。(曹文轩《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他的童年》)②曹文轩对田园生活的价值有自己的 思考和判断:面对现代社会人的生活现代化但情感却趋向简单和生硬这一存在,他深感“文 学应承担起调节的职能,当田园生活将要逐步变成历史时,它应当用温馨的、恬静的笔调去 描绘田园生活”。描写田园生活与流淌在田园山水间的温馨人生,成了曹文轩小说的一个重 要特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他写得烦闷,干脆直接逛到卖机票处,人家问,去哪儿?他说,去哪儿都可以。这 个情节可以看出曹文轩是一个在写作和生活中都是很随意的人。 B. 他是带着纯文学的野心在书写的,写起来便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根本管不上儿童 不儿童。 C.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里,曹文轩恐怕是最不买孩子账的一个。因为曹文轩是那个站着 的精神偶像——他要让孩子踮踮脚才够得着,甚至踮脚也不行,只能远远仰望。 D. 在整个 80 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里,曹文轩坚持古典美,但现代主义的主潮却是 强调深刻、批判、夸张、揭示。所以,他很难被纳入任何一个当代文学的主脉中, 只能被归入儿童文学。 【答案】A 【解析】A 项,“曹文轩是一个在写作和生活中都是很随意的人”不当,作者举这个例子是 为了说明在曹文轩作品中风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写作之前”常常“把自己重新扔 回自然”。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 探究。其中 A 项借助细节分析传主的个性品质,B 项分析传主的写作心态,C 项分析传 主作品的定位,D 项分析传主作品的风格特色,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 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 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 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6 分) A. 曹文轩的故乡在江南,水塑造了他,也渗透到他的早期作品中。读那些作品,你仿 佛都能感触到水乡雾气,潮湿、氤氲。 B. 曹文轩的作品,即使场景在变,基因却没变,很多作品都藏着他自己,《草房子》就 是曹文轩的自传,主人公桑桑则是年少的他。 C. 曹文轩将美与善放在最高位置上,他认为文学应当让人得到净化与慰藉,文学还应 当用温馨的、恬静的笔调去描绘田园生活。 D. 对一个作家来说,真正属于你的宝库,就是你生活的土地,曹文轩一遍遍重复着这 些话语,最终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声音。 E. 他不停描绘那片田野:苦难,坚韧,悲悯,孤独,干净……这重复,形成了曹文轩 儿童文学“纯美”的标签。描写田园生活与流淌在田园山水间的温馨人生,成了曹 文轩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 【答案】 BD 【解析】本题侧重分析曹文轩的创作内容与风格,B 项,“《草房子》就是曹文轩的自传”说 法太绝对,不当。原文说的是“他不讳言,说《草房子》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自传”。D 项,“曹文轩一遍遍重复着这些话语”不当,曹文轩重复讲述的是故事,而不是文学主 张。 (3)为什么说曹文轩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里最不买孩子账的一个?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 分) 【答案】①他不像别的作家蹲下来与孩子平视,而是要让孩子踮踮脚才够得着,甚至只能仰 望;②他声明自己不太是一个自觉为儿童创作的作家,只是采用儿童的视角写作;③他 带着纯文学的野心在创作,写起来便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 【解析】解答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提炼信息并概括答案。“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里,曹文轩恐 怕是最不买孩子账的一个”,是本文开头的一句话,整个第一段是对这句话的具体阐释, 因此本题答案集中在第一段。作者先是把曹文轩和其他作家进行对比,“以杨红樱为代 表的儿童文学作家们,是蹲下来与孩子平视,要和孩子做最知心的朋友”而曹文轩却是 “那个站着的精神偶像——他要让孩子踮踮脚才够得着,甚至踮脚也不行,只能远远仰 望”,突出曹文轩的不同之处;然后分析曹文轩自己的创作角度,“他声明自己不太是一 个自觉为儿童创作的作家,只是采用儿童视角写作”;再分析曹文轩的创作心态,“他是 带着纯文学的野心在书写的,写起来便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根本管不上儿童不儿童”。 考生把这些信息分层整理,即可得到答案。 2、【2018 届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高三第六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5 分) 就想看他错一回 冯小刚 一位导演对我说过这样一番话,让我出了一身冷汗。 他说:“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也得是酒。你拍的东西是葡萄,很新鲜的 葡萄,甚至还挂着霜。你没有把它酿成酒,开始时是葡萄,到最后还是葡萄。另外一些导演 明白这个道理,他们知道电影应该是酒,但没有酿造的过程,上来就是一口酒,结束时还是 一口酒。更可怕的是,这酒既不是葡萄酿造的,也不是粮食酿成的,是化学原料勾兑出来的。 小刚,你应该把葡萄酿成酒,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杯又一杯的鲜榨葡萄汁。” 我听到过很多对我电影的批评,大多是围绕着“商业”两个字进行。这位导演的批评却 超越这些表面现象,说出了问题的实质。 这位导演名叫姜文。 电影对于姜文来说,是非常神圣的一件事,也是非常令他伤神的一件事。他认为应该由 爱电影的人来从事这一职业。这种爱应该非常单纯,不顾一切,不能掺杂别的东西。对照这 一标准,我总有不好意思的感觉,像做了对不起电影的事,把电影庸俗化了,因为我基本上 还处于把电影当饭吃,为了保住饭碗必须急中生智、克敌制胜的档次。我不能把所有的东西 都押在上面,奋不顾身只为登顶。 我们很少来往,平均一年打不了一个电话。我爱聊天,但非常害怕和姜文聊。我觉得跟 他说话特别费劲。累,跟不上他,愣往上跟又很做作,掌握不了话语权谈话,谈话显得非常 被动。抬起杠来,姜文的聪明智慧非常够用。因为这一点,他在谈话中永远保持着胜利者的 姿态。姜文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不能这样吧。每次我听到这样的句子,直接反应就是,我 真的不能再这样了。事后,我又问自己,我哪样了?久而久之,我萌生了一个愿望,迫切地 想听到他能在所有的聪明智慧都用上时,说一声:我错了。 拍《北京人在纽约》时,我们住在纽约长岛奥伊斯特贝小镇。一天晚上,马晓晴和姜文 为了影片的主演是不是大卫·尼文发生争执。马晓晴坚持认为《桂河大桥》的主演是大卫·尼 文,姜文则断然予以否认。他告诉马晓晴:“《桂河大桥》里没有大卫.尼文,但这部影片的 导演叫大卫·里恩,得过奥斯卡奖。这部电影我看过七遍。” 他们向剧组的录音师李学雷求证。学雷是电影学院毕业的,看过无数电影。学雷说,好 像是大卫·尼文主演的。姜文鼻子都气歪了,一口咬定,谁说是都没用,绝对没有大卫·尼 文的事儿。为此,姜文和马晓晴还打了赌。 剧组的人也分成两派。我和艾未未站在马晓晴一边。我当时还没看过《桂河大桥》,但 我希望姜文输。我答应开车拉马晓晴去租录像带,条件只有一个,马晓晴若是赢了,让姜文 当着大家的面说:我错了。 我们开了一个小时的车,来到曼哈顿。艾未未去租带子。十几分钟后,他回来了,脸上 的表情就像要告诉马晓晴得了癌症一样。未未说:“晓晴,咱们输了。”当时,马晓晴几乎丧 失了回去的勇气,叛逃的心都有了。我对她说:“我也是太想看姜文认一回输,结果搬起石 头砸了自己的脚。”从那以后,我也落下一个毛病:凡是姜老师说的话就深信不疑,凡是姜 老师做的事就拍手叫好。我觉得他就不可能错,他太聪明了。 几年前,一个和姜文很熟的朋友对我说,他曾听到姜文对我导演的电影《活着》有一些 不同的看法。姜文认为“活着”是一个动词,被电影当成名词使用了。富贵为了“活着”, 内心应该是非常主动的。他听到家乡土改枪毙地主的消息,预见到了自己的下场。为了“活 着”,他应该主动放弃,利用一场赌博把土地和家业输得精光,从此沦为贫农。结果,他如 愿以偿,躲过一劫活了下来。 把“活着”当成动词,由此把握富贵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葛优演的富贵断然不会 想到的,看得出来姜老师是何等聪明,对“活着”的理解又是何等充满智慧。每到这时,我 都在想,能和这样的演员合作,导演得省多大的心。但细一琢磨,我又觉得不大对劲。如果 富贵真的这么有智慧,这么主动,我们还能被他的苦难刺痛吗? 我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做到最好,姜老师则不然,他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节制他的才华。对 于他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淤出来的聪明。 (节选自冯小刚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冯小刚在记述姜文的时候总是拿自己的不足做比较,这是为了衬托姜文,完全是一 种谦虚。冯小刚作为知名导演,为了突出姜文而不惜自我贬抑,体现了他做人的态 度。 B. 在打赌问题上,冯小刚选择站在马晓晴一边,是因为他觉得马晓晴如此坚持,定是 有把握的;况且李学雷是电影学院毕业的,看过无数电影,他都站在马晓晴一边。 C. 姜文对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活着》有一些不同看法。姜文认为“活着”是一个动词, 被电影当成名词使用了。冯小刚听后非常赞同,并且认为葛优在这一点上不如姜文。 D. 文章结尾说:“姜老师则不然,他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节制他的才华。对于他来说,最 大的敌人就是淤出来的聪明。” 这既是对姜文聪明的赞扬,也是对姜文的忠告。 【答案】 D 【解析】A. 冯小刚在记述姜文的时候总是拿自己的不足做比较,这是为了衬托姜文,完全 是一种谦虚。冯小刚作为知名导演,为了突出姜文而不惜自我贬抑,体现了他做人的态 度。并不是谦虚,而是陈述的事实。B. 在打赌问题上,冯小刚选择站在马晓晴一边, 是因为他觉得马晓晴如此坚持,定是有把握的;况且李学雷是电影学院毕业的,看过无 数电影,他都站在马晓晴一边。选择站在马晓晴一面不是因为他的坚持,而是事实所在。 C. 姜文对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活着》有一些不同看法。姜文认为“活着”是一个动词, 被电影当成名词使用了。冯小刚听后非常赞同,并且认为葛优在这一点上不如姜文。并 不是葛优的观点不如姜文,原文没有表达这种意思。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 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 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 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 (2)在冯小刚的笔下,姜文的聪明体现在哪些地方?请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述。(6 分) 【答案】①对电影独到的见解和对我的电影的一针见血的评价和建议。②能言善辩,聊天谈 话时对话语权的掌握,让她在谈话中永远保持着胜利者的姿态。③博文强志,对电影的 熟悉和惊人的记忆力令人惊讶。④对演员角色的独到理解与把握令人钦佩。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筛选文中信息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作答本题, 本题可以作答为,对电影独到的见解和对我的电影的一针见血的评价和建议。能言善辩, 聊天谈话时对话语权的掌握,让她在谈话中永远保持着胜利者的姿态。博文强志,对电 影的熟悉和惊人的记忆力令人惊讶。对演员角色的独到理解与把握令人钦佩。 (3)文章第二段,姜文以酿酒为喻,对三类电影发表了独到的见解,请用直白的语言说出 你对这段话的理解。请以自己看过的某一部电影为例,分析一下它属于哪种类型。(6 分) 【答案】①(葡萄酿成酒)好的电影应该在生动、艺术地再现生活的基础上,有对生活的提 炼和升华,有对人性本质的思考,甚至有对生命的引领。②(从“新鲜葡萄”到“鲜榨 葡萄汁”)冯小刚的电影只是生动、艺术地再现生活,还没有达到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 的境界,给人的启迪不够,难以引起人们的深层思考。③(“上来就是一口酒,结束时 还是一口酒”“简单勾兑”)有些导演不注重生动、艺术地再现生活,只会简单、空洞的 说教政治,粗制滥造。④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就是一部好的电影。 电影除了生动地讲述了泰坦尼克号冰海沉船的故事,还用高超的电影艺术再现了沉船的 惊心动魄的场面,给观众以难忘的视觉享受;更为可贵的是通过加入爱情与人性的元素, 引领人们思考在灾难面前爱情与人性的光辉和伟大。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作答本题,本题要 注意结合文句的深层含义理解本题,例如(葡萄酿成酒)好的电影应该在生动、艺术地 再现生活的基础上,有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有对人性本质的思考,甚至有对生命的引 领。 3、【2018 届广西区高级中学高三 11 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 分) 黄大年 1958 年 8 月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充满了对 知识的渴望。1977 年国家恢复高考,黄大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从此与地球 物理结下了一生的缘分。1992 年,黄大年得到了全国仅有的 30 个公派出国的名额中的一个, 在“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全额资助下,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黄大年回国报到后不 久,又被派往英国继续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成为 当时从事该具有军事意义行业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之一。 2004 年 3 月 20 日晚,他正在大西洋深水处与美国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却接到辗 转而来的父亲离世前最后一通电话:“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我能理解你的处 境。你要记住,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离世前给他留 下的依然是这句话。父母的教诲给出了黄大年一生中几乎所有抉择的答案——祖国高于一 切! 听到祖国的召唤,黄大年心潮澎湃。但当这一刻真的来临时,对谁都会是一种煎熬。团 队里伙伴不舍地抱着他恳切地挽留,而最触动他的一幕是,妻子在卖掉自己苦心经营的两个 诊所那天失声痛哭。 2009 年 12 月 30 日,回国后的第 6 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 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从英国回来,他失去了太多太多,但回到祖国母亲身边,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站在 大地上一般,拥有无穷的力量和豪情。“从海漂到海归一晃 18 年,得益于国家的强大,在各 国才子强强碰撞的群雄逐鹿中,几乎从未败过!有理由相信,回归到具备雄厚实力的母校, 一定能实现壮校情、强国梦。”这是黄大年在微信朋友圈有感而发的一段话。 回国这几年,黄大年在科研领域搅起一片涟漪。用高平的话说:“大年对待科学是很‘任 性’的,他不唯上不唯权不维关系,不允许‘你好我好大家好’,如同一股清流。”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神探项目,黄大年回国不久便 出任该项目第九分项的首席专家。 他从国外引入一套在线管理系统,把技术任务分解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每晚 11 点 他必登陆检查,谁偷懒、谁落后,软件一开,一清二楚。 黄大年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并非“吹毛求疵”。 在学生们心中,黄大年从来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而是一个“严师慈父的 长辈”、一个“推心置腹的朋友”。 当年的学生马国庆和李丽丽家在农村,黄大年看好他们的专业潜质,创造各种机会送他 们学习英语、参加国际交流。两人谈了恋爱,他帮他们争取留校。毕业结婚,又帮他们张罗 租房。 学校领导几次催他抓紧申报院士,他却说“先把事情做好,名头不重要”。地球探测科 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黄忠民说,参加学术会议或讲座,他能一口气准备十几页的材料,但 要让他填报个评奖材料,半页纸都写不满。 回国 7 年,黄大年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出差。 “白天开会、洽谈、疏导学生,到了晚上别人都休息了,他就坐午夜航班去出差,因此 人送绰号‘拼命黄浪’。” 2017 年 1 月 1 日,新年元旦,手术后第 18 天。 病房里,黄大年手臂上插满了管子。在青年教师焦健的帮助下,黄大年认真收听着习近 平主席的新年贺词:2016 年,“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悟空”号已在轨运行一年,“墨子号” 飞向太空,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遨游星汉…… 2017 年 1 月 8 日 13 时 38 分,正午的阳光照进重症监护室的窗棂,黄大年永远地休息 了。 (摘编自《把一切献给你,我的祖国》《生命,为祖国澎湃》等) 相关链接 ①1982 年 1 月 15 日黄大年在给大学同学的毕业赠言中写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②无论身在何处,《我爱你,中国》都是黄大年最喜爱的歌,歌里有他对祖国的深深眷 恋:“回国的根源就是情节问题,我惦记着养育我的这片土地。”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写黄大年回国后在科研领域搅起“一片涟漪”,是指他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的 成果,不唯上级、权力、关系,不搞平均主义。 B. “黄大年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并非‘吹毛求疵’”一句承上启下,承上文写黄大 年对科研要求严格,启下文写黄大年在生活上的仁慈。 C. 文章写黄大年在病房里收听领导人的新年贺词,新年贺词中列举了 2016 年中国在科 技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是对他而言的一种安慰。 D. 文章最后详细交代黄大年去世的时间,是表明这是一个令人不能忘记的时刻;说黄 大年“永远地休息了”属于讳饰修辞,感情含蓄、沉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A 项,“是指他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 的成果”错,“一片涟漪”是指黄大年在科研领域打破常规的做法。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6 分) A. 黄大年从小充满对知识的渴望,恢复高考后他考入长春地质学院,与地球物理结缘; 后来他考入英国的大学,赴英留学,攻读博士学位。 B. 黄大年第一次回国后又被派到英国从事具有军事意义的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工作, 他后来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C. 黄大年第二次回国不久便出任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深探项目第九分项的首席专 家,因此,他引进国外在线管理系统,强化管理,狠抓工作落实。 D. 黄大年关心学生,提携后辈。他的学生马国庆和李丽丽专业潜质很好,他给马、李 二人创造机会,并鼓励他们建立恋爱关系,在生活上予以关照。 E. 黄大年热爱工作,淡泊名利。他经常出差,拼命工作,参加学术会议能一口气准备 十几页材料;他不重视院士的名头,看淡个人名利。 【答案】BE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 项,“他考入英国的大学”错,应 是被远派赴英留学;C 项,强加因果关系;D 项,“鼓励他们建立恋爱关系”于文无据。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 5 选 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 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 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 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 (3)黄大年经过痛苦的选择,毅然回国,其中有哪些原因?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6 分) 【答案】 ①他读大学时就立下“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远大志向;②他牢记父母临终 前的教诲,明白祖国高于一切;③中国通过发展,变得强大,给他实现自己的梦想以坚 实基础;④对生他养他的祖国的深深眷恋的情节。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时要先审清问题指向,如本题要求 分析“黄大年经过痛苦的选择,毅然回国”的原因。然后带着问题再到文本中相应的部 分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即可。如在“相关链接”中有“黄大年在给大学同学的 毕业赠言中写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文本第 2 段中写到黄大年父亲、母亲离 世前的叮嘱和教导等。 4、【2018 届吉林省高三 10 月阶段性统一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5 分) 半个世纪前的一天,法国巴黎市民从当天报纸上看到一个十分醒目的消息:昨天,法国 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作为新当选的法国科学院院士,出席了科学院院士例会。按照 老规矩,院士第一镒参加例会,要宣读一篇高水平的论文。不过,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夏里·法 布里教授没有宣传自己的论文,而是宣读了在他指导下的一位中国年轻的物理学家的论文。 教授自豪的告诉与会者,这位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由于出色的研究成果,将获得法国国家科 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荣获这一荣誉的中国人。 巴黎的报纸还刊登了夏里教授和这位中国年轻科学家的大幅照片。这一消息使巴黎人惊 奇异常,因为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又愚昧的国家,而今天,竟然有一位年轻 的中国人登上了法国神圣的科学殿堂。要知道,即使是法国科学家,要获得法国国家级科学 博士学位,也是不容易的。 这位令巴黎人大吃一惊的中国人,就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 严济慈出生在浙江东阳县的一个小村庄,他是农民的儿子。7 岁时,进入严家祠堂的蒙 馆读书,读四书五经,但他对那些艰涩的圣贤之言没有兴趣。有一次,他父亲到杭州去办事, 无意中在一个书摊上发现一本《笔算数学》,便买回来给了严济慈,严济慈高兴极了。当时, 村子里谁都没有学过高深的数学,也找不到可以请教的老师。严济慈硬着头皮自己“啃”, 硬是“啃”下了这本书。 14 岁时,严济兹考上了浙江东阳县立中学,成绩是所有考生中最优秀的。家里省吃俭 用,把这个“严家几辈子才出的读书人”送进了中学的大门。严济慈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 他刻苦用功,每学期的成绩都在班上名列前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 这年夏天,他来到省城杭州报考大学。考虑到家里经济困难,他决定报考离家最近的南 京高等师范,因为师范不仅免交学费,还免费提供食宿。在等候发榜的日子里,有一天,他 看见南京河海工程学校张贴的招生告示,心想:反正没事,不如再去考考看,于是,又报考 了河海工程学校。 不久,考试揭晓,严济慈两所大学都考上了,而且免冠全省第一。这一来,轰动了杭州 城,也速速传到他的家乡东阳县。为此,浙江省教育厅把东阳中学列为全省的重点中学。 从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严济慈远涉重洋,到法国留学,把目标选定在著名的巴黎大学 理学科。按校规,20 多门主课,考试通过一门即可得到一张文凭,考取 8 张文凭就可毕业。 但由于课程艰深,考试繁难,考取一张文凭并非易事,不少学生在校多年,一张文凭也没拿 到。 巴黎大学一年举行两次考试。这次勇敢尝试的结果,成绩优等,使他一进校就获得了第 一张巴黎大学的文凭。巴黎有令人流连忘返的名胜古迹,也有令人难以抗拒的物质诱惑。严 济慈对于一切不为所动,每天从下榻的旅馆,到教室,到图书馆,到实验室,四点一线,从 不偏离。一年之后,夏天的考试又来临了,严济慈以惊人的记忆力和扎实的知识功底,通过 了 3 门主课的考试,夺得了 3 张主凭,这是巴黎大学的校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 获得硕士学位以后,严济慈在巴黎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的著名实验室工 程师,研究当时物理学的一个难度极大的课题——石英在电场下的形变(压电效应)。面对 难题,除掉不能再减少的睡眠,分分秒秒都用来研究,最后终于成功了。他的论文《石英在 电场下的特变和光学特性变化的实验研究》,被夏里教授在第一次出席科学院院士的例会时 拿到会上宣传,轰动了巴黎。 (摘编自《中外著名科学家小传》)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 法国报纸刊登消息,法国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新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他将 在科学院院士例会上宣读自己的一篇论文。 B. 在法国巴黎人的眼里,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又愚昧的国家,竟然有一位年轻的中 国人登上了法国神圣的科学殿堂,这令他们非常惊愕。 C. 严济慈出身农家,他对古代经典作品没有兴趣,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笔算 数学》,他靠自己钻研读通了这本书。 D. 严济慈抵御住了巴黎的名胜古迹的吸引力和巴黎令人难以抗拒的物质诱惑,每天在 旅馆、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穿梭,从不偏离。 【答案】A 【解析】“他将在科学院院士例会上宣读自己的一篇论文”不是报纸消息的内容。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6 分) A. 严济慈从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留学法国,以优异成绩考入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连 续通过 3 门主课考试,获得了 3 张文凭。 B. 严济慈先后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和河海工程学校,都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中,轰动 杭州;因此他家乡东阳乡东阳县东阳中学被列为省重点中学。 C. 严济慈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经过艰苦努力,课题研究取得成功, 完成了论文,获得巴黎大学硕士学位。 D. 夏里·法布里教授打破惯例,没有宣读自己的论文,而是宣读严济慈的论文,轰动 巴黎这表现法国人已经改变了对中国的偏见。 E. 本文主要选取严济慈学业生涯中的事迹,选材典型,突出表现他认真、刻苦学习的 品质赞扬他永不知足、奋发向上的精神。 【答案】 BE 【解析】A 项,“以优异成绩考入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连续通过 3 门主课考试,获得了 3 张文凭”这一表述不严密,文中并未说他考入巴黎大学理学院,而是说他入学后,先后 通过 3 门主课考试,获得 3 张文凭。C 项,应是获得硕士学位后,师从夏里·法布里教 授。D 项,“这表明法国人已经改变了对中国的偏见”有拔高之嫌。 (3)这篇人物小传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特点:开篇部分用倒叙方式,叙述严济慈成为第一个获得法国国家科学院博士学 位的中国人这件事,然后主体部分再叙述他自蒙馆、中学、大学,再到法国留学的求学 历程,用的是顺叙方式。②好处:倒叙是为了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 为了突出强调传主的杰出成就;顺叙则脉络清晰地呈现出传主的求学历程,易于读者阅 读理解。 【解析】先答出“倒叙”的方式,然后结合文章分析哪些地方是倒叙,再分析艺术效果:设 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强调传主的杰出成就。 点睛:传记的材料组织一般注意叙述的顺序(重点注意倒叙和插叙)、材料的详略、引用名 言或他人的评价、写作的视角、记叙议论等方式的结合等,答题时注意答出特征,再分 析效果。分析效果注意不要丢掉突出传主的某种品质。此题重点从倒叙的角度进行分析。 5、【2018 届全国卷语文预测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5 分) 真的猛士钱玄同 如果钱玄同没有找周树人约稿,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鲁迅这个名字。 那是 1917 年,钱玄同时任《新青年》编辑,正在为杂志寻找合适的撰稿人。他常到位 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劝说居于此处的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投稿。 此时,周树人因对现实失望,正用抄古碑的方式消磨时光。他婉拒钱的约稿:“这中国 好比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并 不感到临死的悲哀。 而如果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钱玄同立刻辩 驳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 坏这铁屋的希望。”这段对话,被周树 人如实记录在他的小说集《呐喊》的序言中。从这时起,周树人动笔写了抨击吃人礼教的《狂 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 1918 年 4 月号上,署名鲁迅,并一发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 动的主将。 钱玄同为人之刚猛,由此可见一斑。新文化运动中,他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 激昂。由于年轻气盛,甚至鼓吹过“废除汉字”,称“汉字不死,中国必亡”。他在报上与保 守派论战,竟愤言道:“人到 40 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 但钱玄同绝非有勇无谋,他提出用“国语”作文,文章加西化标点符号,用阿拉伯数字 书写数目,采用公元纪年,书写方式改左行直下为右行横迤等,都是中国文化重大改革的首 倡。 1918 年,钱玄同曾与好友刘半农商议,上演了一出“双簧”。他化名为“王敬轩”,在 《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 状。随后,刘半 农撰写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针对“王敬轩”的所有观点一一加以驳斥,将其批驳得体 无完肤。其时,这场论战引起各界强烈关注,也标志着改 革派的“大胜战”。 有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学者评论道:“......在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要流 血的旧中国,在跟肉体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有大力难开新地,非有 猛士难摧敌垒。” 但这个猛士却又是一个病夫。如果细细清理钱玄同的日记,可以整理出一本厚厚的病史 资料。从早年留日时期的失眠、多汗、发寒热,到晚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视网 膜炎,他常要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与折磨。 然而,他从不讳言“死”字。1927 年,钱玄同年届四十,还打算在《语丝周刊》上发 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他与朋友们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语调幽默。不明内 情的人一见目录,信以为真,并相互转告,一时间,钱玄同的朋友、学生纷纷致函吊唁。 钱玄同一生狂放不羁。在北大任教时,上课从不看一眼究竟有无学生缺席,便用笔在点 名簿上一竖到底,算是全到。也从不考试,每学期末批定成绩时,便按点名册的先后,起评 60 分,61 分......如若选课的学生共 40 人,最后一人就得 100 分;若是 40 人以上,便重 新从 60 分开始。 随后,他在燕京大学任教,亦不改考卷,直接交与学校。学校退回,他仍是不看,也退 回。于是,校方依照制度,称如不判卷,将扣发薪金,钱玄同回复,并附上钞票一包,“薪 金全数奉还,判卷恕不能从命。” 这个“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了叫骂声”的浙江人,对人严苛,对己更甚。其文字学 课讲义《文字学音篇》,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音韵学课的最早一部教材,但钱 对其极为不满, 说它“百孔千疮”,“多一个人看见,就使我心中加一分难受”。在 1921 年重印时,钱在《再 版序》中“自打耳光”,列出书中的六大不足。 钱玄同的最大爱好,便是逛厂甸旧书肆,只要前往,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才罢休,被 人戏称为“厂甸巡阅使”。而其一生最惧之物,竟是好友刘半农家养的一条黑狗,前去做客, 定要躲在刘家孩子身后,等孩子把狗引走,才敢进门。 1939 年 1 月 17 日,钱玄同患脑溢血辞世。《文献》发表署名乐颜的《悼钱玄同先生》 一文,为其盖棺定论称:“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之中,钱玄同的斗争精神,表现几在 任何一位同时代的斗士之上......” 相关链接: 钱玄同浙江吴兴人,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原名夏,字中季,少号德潜, 后更为掇献,又号疑古、逸谷,笔名浑然。常效古法将号缀于名字之前,称为疑古玄同。五 四运动以前改名玄同。 1933 年,日寇侵入华北,他曾把眷属送到上海去住,自己也想离开华北到南方去。当 年他写信给黎锦熙、罗常培说,自己“既无执干戈以卫社稷之能力”,只能以教书“骗钱糊 口,无聊极矣!可耻极矣!”。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开始,北平沦陷,北平师范大学西 迁陕西。钱玄同因病未能随校赴陕,也未能南下,只得留在北平。 1938 年春,他恢复了旧名“钱夏”,表示“夏”而非“夷”,不做敌伪的顺民。他常间 接寄语随北平师大迁至城固的好友黎锦熙等,说“玄同绝不污伪命”。平津沦陷以后,北方 文化界处于暴日的铁蹄之下,居境非常悲惨;但他保持着高洁的节操,虽和钱稻孙有叔侄之 亲,和周作人等有友好之谊,仍然不受包围,不被污辱。壮年以斗士领导青年,中年以学者 努力学术,晚年以义士保持名节,算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国家民族的一位完人了。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3 分) A. 钱玄同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对人严苛,对己更甚无不体现着他性 格的刚猛。北平沦陷后,他恢复旧名,后来他在文化界暴日铁蹄之下仍保持着高洁 的节操且使与众人的友谊不受包围。 B. 钱玄同在北大任教时,不看学生是否缺席,从不考试,从不批改考卷,随意批定成 绩,不遵守学校的制度,表现了他恃才傲物的一面。 C. 本文以记叙为主,语言辞藻华丽,重点突出了钱玄同作为真的猛士在五四新文化运 动中的斗争精神,他就是铁屋中最先清醒的几个人之一。 D. 钱玄同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刘半农站在旧文化的立场上,钱玄同站在新文化的立场上激烈辩论,最终改革派取 胜。 E. 钱玄同虽为新文化运动的猛士,却体弱多病。从青年到晚年,一直忍受各种病痛的 骚扰和折磨,还自己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看淡生死。 【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文章语言平实,D.应为“钱玄同与刘半农上演的 ‘双簧戏’,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刘半农站在新文化的立场 上,钱玄同站在旧文化的立场上激烈辩论,最终改革派取胜。”,E.是他和他的朋友一起 准备挽联等。 (2)钱玄同在有生之年做了哪些对他影响一生的事?请简要概括。(6 分) 【答案】 ①成功劝说周树人为《新青年》撰稿,使鲁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②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在语言、标点符号、数字、纪年、书写方式等方面提出新见解, 是中国文化重大改革的首倡。 ③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引起各界关注,标志着改革派的“大胜战”。 ④平津沦陷以后,居境悲惨,但他保持着高洁的节操,虽和钱稻孙有叔侄之亲,和周作人等 有友好之谊,仍然使其不受包围,不被污辱。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首先锁定 答 题区间,然后从中提取关键词句,最后整合信息分条作答。解答该题,首先强调审题 意识,通过审读题干“在有生之年做了哪些对他影响一生的事”,明确答题区间,结合 原文本内容进行提炼,对相关内容进行概括,一般的思路是先查找文中的提示语,“他 常到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劝说居于此处的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投稿” 这种提示性的话然后确定范围,结合前后文相关内容,概况。文中还有“。新文化运动 中,他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 1918 年,钱玄同曾与好友刘半农商议,上演了一 出“双簧”。这场论战引起各界强烈关注,也标志着改革派的“大胜战”等,分点概括 即可。 点睛:对于筛选概括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 的指引下到文中找答题的区域。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 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 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 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 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 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3)钱玄同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让其被誉为“真的猛士”?(6 分) 【答案】(1)爱国思想,民族责任感。他留日归来,认为新的思想文化才是拯救民族的根本, 从而担任《新青年》编辑,找周树人等人约稿,并站在新文化运动前列,积极推进中国 文化重大改革。 (2)看淡生死。钱玄同体弱多病,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40 岁时就做好离世的准备,因此 他有足够的勇气与顽固派作斗争,“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3)喜好读书,严谨治学。钱玄同先生最大的爱好便是逛旧书肆,每次去逛必将所喜之书 扫荡一空。他对自己所写的讲义反复修改仍不满意。他的这种读书治学的态度使他成为 时代的先驱。 (4)高洁的节操。北平沦陷后,他恢复旧名,平津沦陷后在文化界暴日铁蹄之下他仍保持 着高洁的节操且使友谊不受包围,不被侮辱。(3 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此题,首先审题,题干问“钱玄同有着 怎样的人格魅力让其被誉为“真的猛士”?”,本题就是找出钱玄同成为猛士的原因, 然后需要从文本中明确答题区间,找出文章中“成为猛士”原因所涉及的文字,划分层 次。本题可从从“思想”“性格”“行为”等方面展开论述。比如“性格”方面,从文中 “他从不讳言“死”字”;“ 思想”方面,从他“找周树人等人约稿,并站在新文化运 动前列,积极推进中国文化重大改革”等可以归纳答案。根据分值,分条作答。 6、【2018 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5 分) 徐僖: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楷模 徐僖,高分子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 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 年代初,徐僖 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塑料厂──重庆塑料厂和中国高校 第一个塑料专业,所以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 徐僖教授不仅严谨对待科学,为科学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更是对处在困境中的学子无 私地奉献了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酬劳和奖金资助贫困学子。徐僖教授无疑是一位无私奉献 的科学家楷模。 在师从候教授研究染料过程中,他产生了从川黔地区丰富的土特产五棓子中获得的 3、 4、5-三羟基苯甲酸制备五棓子塑料的想法。1947 年 5 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华教育基 金董事会公费留学生,赴美国李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深造。学业告成后,他满怀对 祖国的深情,经历种种艰难险阻回到了祖国。 1950 年他在重庆大学化工系主持筹建了棓酸塑料研究小组,采用自己设计的设备和工 艺流程,进行五棓子塑料研究,同时培养生产技术骨干。1953 年 5 月 1 同重庆棓酸塑料厂 正式投产,这是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己设计、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原料,在西南建立的第 一个塑料厂。经过 8 年的艰苦努力,徐僖先生用坚忍不拔的意志,实现了报效祖国的愿望, 为创建我国塑料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3 年春,高教部授命徐僖先生在四川化工学院(1955 年并入成都工学院,后成为成都 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筹建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塑料工学专业。1961 年出版了我国高等工科 院校第一本高分子教科书《高分子化学原理》,60 年代初,他和同志们一起创办高分子材料 系,1964 年创建了国内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在徐僖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半世纪的艰苦努 力,四川大学建成了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第一个拥有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重点实验 室和国家 211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四位一体的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最近该基地又被纳 入了国家 985 工程。半世纪以来,这个基地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为我 国高分子材料科学和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僖教授在国际交往中,十分重视维护祖国的尊严。他是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简称 PPS) 的国际代表。 PPS 是由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在该领域的学术权威联合发起成立的全球 学会。当时国际上一些人认为中国高分子水平不高,年会没有必要在中国召开;还有人指责 中国穷,想靠办会赚钱。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感使徐僖教授毅然走上讲台,列举大量事 实向代表们介绍了中国高分子科学迅速发展的状况;针对代表们提出的经费疑问做了详尽、 合理的解答,消除了部分代表的误会。最后执委会通过决定,该会议仍按原计划在中国上海 召开。 徐僖教授是一位正直的科学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求真求实、无私奉献。他一贯清 廉自律,十分痛恨以权谋私。他身兼许多职务,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地为国家、为社会工 作,但从不收取兼职工资。大量的兼职报酬都被他如数退还,有些不便退掉的就积存在他工 作单位里,作为资助学生或捐献社会之用。 徐僖教授在年逾八旬之时,依然辛勤地工作在科研教学工作第一线。他殷切地关注着高 分子材料科学事业和他所创建的高分子材料学科基地的发展。他依然全日工作,依然坚持求 真、求实的严谨学风,工作强调高质量、高效率。很难想象,这么多年来他竟然是以一只眼、 半边肺这样忘我地工作,夜以继日地为祖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默默奉献。他的格言是“人生 的乐趣在于无私奉献”,他最大的心愿是“中国人能在世界上普遍受到尊重”。 相关链接: (1)徐僖教授 1921 年出生于江苏南京,他自幼勤奋好学,从小同情贫穷苦难的人们。 青少年时代,徐僖颠沛流离、辗转东西,祖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惨景给他心中留下深深 的创伤,激发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南开中学“允公允能”和浙江大学“求是”的校训教育 他无私无我,实事求是,为祖国鞠躬尽瘁。他立志献身科学事业,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使 祖国富强。 (2)在同事眼中,“工作是徐老最大的爱好”。繁重的工作使徐僖积劳成疾,他失去了 一只眼睛,三分之二的肺被切除,但却一心扑在工作上,把工作视为生命。1980 年 5 月, 徐僖咯血不止,住院治疗,切除了左下肺。两个月后,他不顾医生劝阻,提前重返工作岗位。 徐僖的儿子告诉记者,父亲春节期间还在处理工作信件,就在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准备到研 究所去上班。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 青少年时代的徐僖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目睹了祖国山河破碎的惨景,这激发了 他对祖国深沉的爱。 B. 徐僖教授十分重视维护祖国的尊严,经过他的据理力争,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的年 会最终改在中国上海召开。 C. 在徐僖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半世纪的艰苦努力,四川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高分 子材料专业人才。 D. 在徐僖看来,人生应当有所追求,“中国人能在世界上普遍受到尊重”就是徐僖教授 最大的心愿。 【答案】B 【解析】原文是“最后执委会通过决定,该会议仍按原计划在中国上海召开”。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6 分) A. 徐僖教授“无私无我,实事求是,为祖国鞠躬尽瘁”的人生理念的确立,得益于南 开中学“允公允能”“求是”的校训的教育。 B. 60 年代初,徐僖教授创办了高分子材料系,筹建了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塑料工学专 业,为创建我国塑料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C. 50 年代初,徐僖教授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原料,在重庆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塑料厂, 所以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 D. 在徐僖教授身上,有很多的“第一”:他编写了我国高分子材料专业第一本教科书, 创建了高校中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 E. 徐僖教授是一个工作狂,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高分子材料事业,成为我国高 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答案】DE 【解析】A 项,“求是”是浙江大学的校训。B 项,原文是“他和同志们一起创办高分子材料 系”;“第一个塑料工学专业”是 1953 年筹建。C 项,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的原因, 还有“创建中国高校第一个塑料专业”。 (3)文中说“徐僖教授无疑是一位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楷模”,他的“无私奉献”表现在哪些 方面?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6 分) 【答案】(1)献身科学,报效祖国。青年时代就立志投身科学事业,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 自己的力量,在美国深造学成后,经历险阻回到祖国。(2)资助学子,培养人才。对处 在困境中的学子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酬劳和奖金资助贫困学子,为国家培 养了技术骨干和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3)淡泊名利,清廉奉献。他一贯清廉自律,十 分痛恨以权谋私。徐僖教授还兼职大量工作,但不计报酬。(4)践行格言,忘我工作。 他的格言是“人生的乐趣在于无私奉献”,“一心扑在工作上,把工作视为生命”,夜以 继日地为祖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默默奉献。 【解析】此题注意从“献身科学,报效祖国”“资助学子,培养人才”“淡泊名利,清廉奉献” “践行格言,忘我工作”的角度作答。 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 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 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 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 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 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 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 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 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 7、【2018 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调研性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 分) 冯其庸的“大国学” 1924 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常说,自己是“稻香世家”。后 来,他家的客厅里高挂着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匾额——瓜饭楼,那是冯先生的书斋名,为的是 不忘早年“以瓜当饭”的艰难岁月。 因为家贫,加上时局动荡,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1937 年,日寇占领无锡,学 校关闭,冯其庸失学了。后来他又曾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半读,无法专力读 书。兵荒马乱中,最初唯一可读的书是一部因学校关闭没来得及还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 义》。后来,他千方百计地借书看,书给冯其庸打开了另外一扇门,让他看到了一个完全不 同的世界。他读《论语》《孟子》《史记精华录》《三藏法师传》《古文观止》《聊斋志异》等, 都是在小学之后、初中之前。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冯其庸经济上虽然贫困, 但在无锡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得益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 1946 年初,冯其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在当时 西风劲吹的大环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是一枝独秀。无锡国专的国 学教育,最强调经典教育,通识课与经典课并重。比如《国学概论》《文学史》《中国文化史》 等都是通识课,而《论语》《孟子》《史记》《楚辞》等都是选修课,此外还有各类专题学术 讲座。 在无锡国专,冯其庸亲承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的教诲,领略了大师们学术的 深厚与精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后来,冯其庸在总结无锡国专 对自己的影响时,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音母校也。” 1954 年,冯其庸从无锡女中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所有成 绩,都从这里起步;所有的磨难,都在这里发生。在历次运动冲击过后,冯其庸留下了累累 硕果。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用任何现代学科来概括这些 都很困难,或许,只有用“国学”这个词语来概括最为合适。 2005 年,冯其庸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他一生的国学积累,终于找到了 安身之所。作为首任院长,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一是导师制,加强师 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 采,博采众家之长。冯先生当初倡导的三个规范,至今都在人大国学院施行,对于国学的未 来,冯其庸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学术成绩永远是有限的,教育的希望才是无限的。 他认为,后生才是国学的希望,中国文化的希望。这是学者的情怀,也是教育家特有的情怀。 (摘编自孟宪实《冯其庸的“大国学”》、叶君远《冯其庸传》等)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逸笔草 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十五卷册,以红 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 十上天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 (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②有一些学者认为,传统的经史子集、乾嘉以来的经学学派等等才是国学;但是我觉得, 经史子集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学问。凡是我们民族的、自己的学问,都成该算国学。今天 的国学要更新,更新不是排除里头什么东西,而是要吸纳更多的兄弟民族的历史、语言、文 化到我们的国学的范畴罩来,使我们研究国学的人能够视野宽阔,不是仅仅拘泥于传统的乾 嘉以来的经史子集。 (《风雨平生 冯其庸口述自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冯其庸称自己是“稻香世家”,与“书香世家”相对,既能表明他出生于贫苦农民家 庭,又能表现他对早年农村生活的怀念。 B. 因为家贫,又加上 1937 年日寇占领无锡,冯其庸的读书生活变得艰难和奢侈。他从 来无法专力读书,唯一可读的只有《三国演义》。 C. 无锡国专在当时的教育大环境下,非常重视国学教育,且最强调经典教育,因而冯 其庸认为母校对自己的学术研究影响深远。 D. 冯其庸百折不挠,在遭受多次运动冲击后,仍能笔耕不辍,留下了累累硕果。这些 成果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涉及诸多领域。 【答案】B 【解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 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B 项,“又加上 1937 年日寇占领无锡”有误;“唯一可读的只有《三国 演义》”有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因为家贫,加上时局动荡,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 奢侈。1937 年,日寇占领无锡”“兵荒马乱中,最初唯一可读的书是一部因学校关闭没 来得及还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缟!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6 分) A. 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在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学术的深厚精 良,让冯其庸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 B. 因为冯其庸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并且关注教育,积极推广国 学教育,所以,他不只是著名学者,也是教育家。 C. 冯其庸倡导国学,为高校学习国学的人设汁了游学制的规范,并率先垂范,最终因 成就突出而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D. 冯其庸富有文人的生活意趣,在书面方面颇有研究,并达到一定的造诣,还能通过 书画创作涵养、增益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心性修炼。 E. 冯其庸的“大国学”理论,体现了传承民族特色与兼收并蓄、开拓创新的研究精神, 是正确的国学观,而固守乾嘉学派的则不科学。 【答案】 BD 【解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要求选出 的是“最恰当的”“两项”。A 项,文中只是说“在无锡国专,冯其庸亲承朱东润、龙榆 生、钱仲联等名师的教诲,领略了大师们学术的深厚与精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术研 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选项 把两者嫁接到一处,故有误。C 项,文章最后一段说“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 本的规范: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 学风”,注释中又说“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 E 项,“而固守乾嘉学派的则不科学”有误。 (3)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冯其庸经历了哪几个成跃的阶段?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 分) 【答案】①少年之时艰难求学,国学基础逐渐牢固。 ②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 ③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国学研究广涉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 ④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推广国学教育,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 【解析】题干问的是“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冯其庸经历了哪几个成跃的阶段?请结合全文简 要概括”。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传主形象的把握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 和概括。“经历了哪几个成跃的阶段”,可以到文中找出这几个阶段,然后进行概括。文 章第二段最后说“得益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文章第 三段说“冯其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等。 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到文中找出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冯其 庸经历了哪几个成跃的阶段”,“几个阶段”,说明应与人生的经历联系起来,可以找出 人物的经历,且是与国学相关的经历,如第二段“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第三段“开 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倒数第二段“1954 年,冯其庸从无锡女中调到中国人 民大学工作……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用任何现代学 科来概括这些都很困难,或许,只有用‘国学’这个词语来概括最为合适“等,依据这 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8、【2018 届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校内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下面小题。(15 分) 黄德鸿:“学者”的意义 吴春燕 季轩 (一)学者报国 “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青葱岁月时种下的一颗种子,后来成为其一生矢志不渝的追 求。 广雅中学就读高中时,黄德鸿受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影响颇深。梁同寅在讲解曹丕《典 论·论文》时一番声情并茂的讲解深深感动了黄德鸿,他内心开始憧憬学术之光。 大学时代,黄德鸿便在求学志愿表上填上了“学者”二字,入读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 系,“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于是就报了社会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当时的 “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社会部”,从事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黄德鸿回到学校任教,先后于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担任 副教授、教授,后任教于暨南大学。黄德鸿曾以黄远之、黄乙平等笔名,撰写了许多学术论 文,这些文章后来结成论文集出版,书名为《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 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黄德鸿的说法是,“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对经济学的 研究比社会保险更有意义”。 1948 年,黄德鸿还曾获得去联合国工作的机会,“无论是从事业上,还是生活上,那都 是我人生转折的好机会。但当时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我们还要建设国家,我希望我学到的 东西能够用在这上面”。于是,黄德鸿放弃了高工资和优越的研究条件留在中国。 (二)把脉工业 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面对着如梦似幻的经济风云,黄德鸿挥手拨开迷雾,探索广东 经济发展方向。他目光如炬,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之外。论文一篇篇分量十足,字字珠玑, 句句铿锵,对我国和广东省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黄德鸿就开始研究工业投资效果问题,提出了影响社会主义工业 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的四大因素。80 年代初期,他又具体地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 六大基本途径,在充分肯定了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成就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广东工业发展 “大而不强”的整体判断,从技术、资源、体制、文化和发展模式上提出了促进广东工业发 展由大到强战略构想和对策措施,首次明确提出要倡导“工业精神”。 黄德鸿十分重视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及企业活力的研究,他在《论增强企业的活力》一文 中提出了五项战略措施,同时注重对珠江三角洲现实经济问题和南中国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 等问题的研究。 20 世纪 40 年代,黄德鸿主要从事社会保险的研究与教学;而从 50 年代起,他主要从 事工业经济与企业管理的教学与研究。1976 年,他参加了《“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748 工程)的汉语主题词表》工业经济部分的编写。 黄德鸿潜心研究华南经济区域,他认为,这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建议把这个特殊的 区域称为“沿海地区经济长龙”。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经济长龙”的提法,不但有利 于区域各成员扩大市场、增进贸易,也有利于加强区内分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 对推行联合开发计划,实行联合研究发展,促进科技交流也有帮助。 (三)教学育人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这是黄德鸿一生的信条,也是他最大的快乐。 在暨南大学,黄德鸿一手建立了产业经济学博士点。他说:“没有这个点,广东的经济 发展就会少很多精兵强将。”从事高教工作 70 余年,他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产业经济学专业的 高级专门人才。 从 1992 年起,黄德鸿开始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其弟子有的已是党政部门重要领导,有 的成为商界巨子,有的则是高校学术带头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坚持在教研第一线,经 常带着研究生们挤公共汽车,顶着烈日暴雨跑工厂。 学术生涯七十余载,黄德鸿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培 养人才的系统思想与方法。他主张要先学做人,后学做学问。黄德鸿经常告诫学生,为人处 事要谦虚,治学更要谦虚,骄傲自满在学问这部字典中是永远查不到的。他以身作则,甘当 人梯。他常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要树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思想。 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一生倾注学术研究的黄德鸿教授,为广东经济发展指明了方 向。他的思想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宛如清澈见底的泉水,观 之映照自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3 分) A. 20 世纪 40 年代,黄德鸿主要从事社会保险的研究与教学,这些文章后来结成论文 集《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出版。 B. 黄德鸿自幼便有报国之志,在广雅中学读书时,受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影响很深,从 某种程度上说,梁同寅是黄德鸿的学术启蒙老师。 C. 改革开放初期,黄德鸿就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基本建 设投资效果的四大因素,又具体提出了提高工业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解决了制约 我国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D. 中学毕业后,黄德鸿带着对学术的憧憬,对“社会学”的清醒认识,怀着改造社会 的美好愿望报考了中山大学社会学系。 E. 新中国成立前,黄德鸿主要从事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回到 学校,先后在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主要从事经济 学的教学与研究。 【答案】 BE 【解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 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 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A 项,“这 一时期,他出版了自己撰写的学术论文集《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错误,原文为“这 些文章后来结成论文集出版,书名为《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C 项,“提出了影响社 会主义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效果的四大因素”是在 60 年代,“解决了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 瓶颈问题”的说法,文中无体现。D 项,“黄德鸿带着对学术的憧憬”并不是他报考“社 会学”的原因,“对‘社会学’的清醒认识”错误,原文为“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 社会的科学,于是就报了社会学”,可见他对“社会学”的认识也不清楚。 (2)黄德鸿为我国工业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请分条概括。(6 分) 【答案】①注重工业投资效果研究,从影响因素、解决途径、对应措施进行分析,首次提出 “要倡导工业精神”的理念。②重视对国有企业改革和企业活力的研究,并提出战略措 施。③注重对珠江三角洲和南中国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学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建设“沿 海地区经济长龙”的主张,为东南沿海经济发展指明思路。④建立产业经济博士点,为 广东经济发展培养了很多精兵强将。 【解析】本题题干问的是“黄德鸿为我国工业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请分条概括”,这是考 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关注全文,找到符合要求的信息, 再加以概括。第二部分的小标题“把脉工业”,提示本题的答案主要在第二部分,第七 段“80 年代初期,他又具体地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从技术、 资源、体制、文化和发展模式上提出了促进广东工业发展由大到强的战略构想和对策措 施”。第八段中说“黄德鸿十分重视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及企业活力的研究,他在《论增 强企业的活力》一文中提出了五项战略措施,同时注重对珠江三角洲现实经济问题和南 中国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等问题的研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概括即可。 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审题,明确筛选的要求,如“为我国工业发展”“哪些贡献” “分条”;然后分析文本,本文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学者报国、把脉工业、教书育人, 由此可以确定本题的答题区域主要在第二个部分,第二部分第二段开头说到“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黄德鸿就开始研究工业投资效果问题”,这就说明“为工业把脉”的内容 在下文,顺着这个思路圈出相关的语句,最后分点概括即可。 (3)黄德鸿作为一个成功的“学者”,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6 分) 【答案】①矢志不渝的人生理想(有追求)②满怀热忱的报国情怀(爱国)。③深入实际调 查研究,为社会发展和建设解决实际问题并作出长远规划的执着精神。④以身作则,甘 当人梯。⑤为人谦虚,严谨治学的态度。⑥淡泊名利,执着于事业的人生态度。 【解析】题干问的是“黄德鸿作为一个成功的‘学者’,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这是考 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回答此题,要结合文本,搜索 全文,从黄德鸿的人生经历中吸取精神营养。文章第一句话“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 鸿一生的追求,由此我们要学习他对学术矢志不渝的追求的品质,后来,他有到联合国 工作的机会,但放弃了,立志报国,这一点很值得人们佩服。第十段中写到黄德鸿创造 性地提出了“沿海经济长龙”这一概念,说明他的创新意识较强。另外他的为人也令人 敬佩,虚怀若谷,修养深广。注意答题时结合文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