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9.5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三单元 修辞立其诚
单元检测试卷(三)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将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近现代价值观与中华价值观进行一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中华价值观特别强调义务先于权利。换言之,西方近现代价值观非常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而中华价值观特别是儒家价值观则更强调义务的优先性。
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强调义务为先,互相承担义务是中国伦理的根本特色。他认为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义盛行,形成了一种个人本位的社会,其弊甚多,而中国则是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他说:“人生必有与其相关系之人,此即天伦;人生将始终处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此即伦理。亲切相关之情,发乎天伦骨肉;乃至一切相关之人莫不自然有其情,情谊所在,义务生焉。父义当慈,子义当孝。兄之义友,弟之义恭,夫妇朋友至一切相与之人莫不自然互有应尽之义,伦理关系即表示一种义务,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而以对方为重,近世之西洋人反是,处处形见其本位主义,一切从权利观念出发。”
14
梁漱溟认为,中国人的伦理特别强调义务感。这种义务感是开放的,从家庭可以放大到宗族、社区,再到郡县、国家、天下、宇宙。以义务为基本取向的德行不强调张扬个人权利,而主张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履行自己肩负的责任。这种义务取向特别表现为如何对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他看来,西方是个人本位,强调以自己为主;中国则是义务为主,强调尊重对方,“从个人本位出发则权利的观念多,从尊重对方的意思出发则义务的观念多”。
在现代社会,个人生存发展权利为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当然也为社会价值观念所承认。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权利是最重要的价值,或社会价值观仅仅为个人权利提供支持。在价值和伦理问题上,权利话语和权利思维是有局限性的,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甚至是当今众多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权利话语往往联系着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权利优先态度,其基本立场是把个人权利放在第一位,认为个人权利优先于集体目标和社会共善。在这样的立场上,个人的义务、责任、美德都很难建立起来。个人权利优先的主张过分强调保障个人的自由,而忽视促进个人对社会公益的重视,不能正视社会公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因而对于现代社会健康运行来说弊大于利。(《摘编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价值观强调义务优先,是相对于西方近现代价值观轻视义务强调个人权利而言的。
B.在梁漱溟看来,西方一直盛行个人主义,形成一种个人本位的社会,因而其流弊甚多。
C.尽管个人权利为宪法和法律所认可,也为社会价值观所承认,但它决非最重要的价值。
D.个人的德行如以义务为基本取向,就不会张扬个人权利,而会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
答案 C
解析 A项“西方近现代价值观轻视义务强调个人权利”错误,原文说的是“西方近现代价值观非常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因而说“西方近现代价值观轻视义务”没有根据。B项“一直”错误,原文第二段“他认为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义盛行”说明并非“一直”,而是“近代以来”。C项从原文第四段第一句中可概括出来。D项“就不会张扬个人权利”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说的是“以义务为基本取向的德行不强调张扬个人权利”,并非不会张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前三段将中西方价值观并举而论,突出了中华价值观中义务优先的观念。
B.文章大量引用梁漱溟的话,暗示西方过分强调个人权利的价值观导致了西方人的自私。
C.文章采用引证法:第二段明引,使论述富于说服力;第三段暗引,使论据富于概括性。
D.本文既从理论层面详论中西方价值观,也对现实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很有指导意义。
答案 B
解析 “西方过分强调个人权利的价值观导致了西方人的自私”的说法无中生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伦理关系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义务,有伦理关系的一切相关之人自然都应该互尽义务。
B.在对待自己与他人关系上,中华价值观主张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强调尊重对方。
C.若个人利益优先的价值观占了上风,那么个人的义务、责任、美德就很难建立起来。
D.当今,众多问题产生于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因此该价值观有损于社会健康运行。
答案 D
14
解析 “众多问题产生于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错误,原文说的是“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甚至是当今众多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老 鲁
汪曾祺
有一天,似乎看见校警们所住的房间热闹起来。看看,似乎多了一个人。想,大概是哪个来了从前队伍上的朋友了(学校校警多是退伍的兵)。再过几天,我们在挑菜时看见一个光头瘦长个子穿半旧草绿军服的人也在那里低着头掐灰藿菜的嫩头。走过去,他歪了头似笑不笑地笑了一下。这是一种世故,也不失其淳朴。这个“校警的朋友”有五十岁了,额上一抬眉有细而密的皱纹。看他摘菜,极其内行,既迅速且准确。我们之中有一位至今对摘菜还未入门,摘苋菜摘了些野茉莉叶子,摘灰菠菜则更不知道什么麻啦蓟啦的都来了,总要别人再给鉴定一番。有时拣不胜拣,觉得麻烦,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哗啦一起倒下锅。这样,在摘菜时每天见面,即心仪神往起来,有点熟了。他不时给我们指点指点,说哪些菜吃得,哪些吃不得。照他说,可吃的简直太多了。这人是一部活的《救荒本草》!他打着一嘴山东话,说话神情和所用字眼都很有趣。
后来,大家都称呼他为老鲁。不久,老鲁即由一个姓刘的旧校警领着见了校长,在校警队补了一个名字。校长说:“饷是一两个月发不出来的哩。”老鲁说不要紧的,只想清清静静地住下,在队伍上时间久了,不想干了,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老鲁名为校警,其实做了本来是工友所做的事。他每天必做的事是挑水。
每年春末夏初,几乎全校都要泻一次肚,泻肚的同时,大家的眼睛又必一起通红发痒。是水的关系。
14
这村子叫观音寺。昆明春天不下雨,是风季,或称干季,灰沙很大。黄土坡尤其厉害。我们穿的衣服,在家里看看还过得去。一进城就觉得脏得一塌糊涂。你即使新换了衣服进城,人家一看就知道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头发总是黄的!学校附近没有河,也没有井,我们食用的水只能从两处挑来:一个是前面胡萝卜田地里的一口塘;一个是后面山顶上的一个“龙潭”。龙潭,那也是一口塘,想是下面有泉水冒上来,故终年盈满,水清可鉴。在龙泉边坐一坐,便觉得水气沁人,眼目明爽。如果从山上龙潭里挑水来吃,自然极好。但是,我们平日饮用、炊煮、漱口、洗面的水其实都是田地里的塘水。塘水是雨水所潴积,大小虽不止半亩,但并无源头,乃是死水,照一学生物的同学的说法:浮游生物很多。他去舀了一杯水,放在显微镜下,只见草履虫、阿米巴来来往往,十分活跃。向学校抗议呀!是的。找事务主任。主任说:“我是管事务的,我也是×××呀!”这意思是说,他也是一个人,也有不耐烦的时候。他跟由校警转业的工友三番两次说:“上山挑!”没用。说一次,上山挑两天;第三天,仍旧是塘水。你不能看着他,不能每次都跟着去。实在的,上山路远,路又不好走。也难怪,我们有时去散散步,来回一趟,还怪累的,何况挑了一担水呢?教员们呢,不到眼红肚泻时也想不起这码事。等想起来,则已经红都红了,泻都泻了。自从老鲁来了,情况才有所改变。老鲁到山上、田里两处都看了看,说底下那个水“要不的”。——老鲁的专职是挑水。全校三百人连吃带用的水由他一个人挑,真也够累的。老鲁天一模糊亮就起来,来回不停地挑。一担四桶。水挑回来,还得劈柴。劈了柴,一个人关在茶炉间里烧。自此,我们之间竟有人要了茶叶,泡起茶来了!因为水实在太方便。老鲁提了一个很大的铅铁水壶,挨着个儿往各个房间里送,一天送三次。
老鲁来了,我们且问问他:
“老鲁,你累不累?”
“累什么,我的精神是顶年幼儿的来!”
这个“顶年幼儿的”,好新鲜的词!老鲁身体很好。他并不高大,但很结实。他不是像一个运动员那样浑身都是练出来的腱子肉,他哪里来的那么多的力气呢?老鲁是从沙土里长起来的一棵枣树。说像枣树好像不大合适。然而像什么呢?得,就是枣树!
寒假以后,学校搬了家,从观音寺搬到白马庙。我是跟老鲁坐一个马车去的。老鲁早已到那边看过,远远的就指给我们看:“那边,树郁郁的,哎,是了,就是那儿!”老鲁好像很喜欢,很兴奋。原因是“那边有一口大井,就在开水炉子旁边,方便!”
自从学校迁到白马庙,我不在学校里住,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民房,除了上课,很少到学校来,下了课,就回宿舍了。对老鲁的情况就不大了解了。
一九四五年写,在昆明白马庙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与摘菜内行的老鲁相比,我们之中的一位至今对摘菜还未入门,摘完菜后总要别人再给鉴定一番,这说明这位同事做事的态度不够认真。
B.在老鲁来之前,我们也就水向事务主任抗议,事务主任尽管三番两次地跟工友说,效果却不是很明显,这样写是表明事务主任不够权威。
C.小说以学校搬家和“我”不在学校里住,从而与老鲁的联系自然中断作为结尾,这样的安排合情合理,又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构思巧妙。
D.小说注重环境描写,文章写到学校在观音寺时的情景,突出了我们工作环境的恶劣,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乐观精神和对教育工作的热爱。
答案 C
解析 A项“这说明这位同事做事的态度不够认真”不准确,是说明摘菜也是一门学问。B项“这样写是表明事务主任不够权威”错误,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老鲁的勤劳和肯吃苦。D项“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乐观精神和对教育工作的热爱”错误,应是我们的无奈。
5.小说在刻画老鲁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1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热情能干。指点我们摘菜,并且摘菜极其内行。
②朴实诚恳。面对校长说有可能欠薪的话,他认为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
③勤劳敬业。每天前往龙潭挑水,还往教员房间送水。
④乐观开朗。对新的生活环境满怀希望。(答出三点即可)
6.小说用了很多文字介绍我们过去用水的情况,有何用意?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环境上,介绍学校信息和老师的生活情况,彰显出时代背景。
②人物上,介绍过去的用水情况,并通过与他人的对比,突出老鲁的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
③情节上,既承上文继续表现老鲁的热情能干,又引出下文我们的疑问,并与后来学校的搬迁相呼应。
④效果上,丰富文章的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我国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十三五”时期出生人口有所增多,“十四五”以后受育龄妇女数量减少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死亡率上升的影响,人口增长势能减弱。总人口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此后持续下降。
(摘编自《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
材料二:
2012—2016年全国人口总数及增速
注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当全年出生人数超过死亡人数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全年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时,则为负值。
(资料来源于《2016年中国人口总数统计及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分析》)
材料三:
14
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背后的原因是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结合。在一个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社会里,人口年龄结构呈现正金字塔形,老龄人口占比较小。在一个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社会里,人口年龄结构则趋向倒金字塔形,老龄人口占比较大。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出生率在多数年份都处于比较高的水平。随后,出生率开始快速下降,20世纪80年代后进一步下滑,到2000年之后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死亡率比出生率下降得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就下降到千分之七左右。最近十年死亡率略有上升,主要原因是老年人比重越来越大,而老年人是死亡率较高的群体,因此会带动整体死亡率上升。
(摘编自王非、赵忠《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后果及应对措施》)
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规模工业化的开展,根本上受益于自身有利的人口结构,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与人口红利窗口正好重叠,而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减速与人口红利窗口的关闭密切相关。1985~2007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为1.58%,2008~2015年下降到0.61%,根据年龄移算,2016~2020年将进一步下降到-0.4%。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富裕人群闲暇追求倾向的增强,以及低龄劳动人口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或劳动参与率也呈现越来越显著的下降趋势。例如,1985~2007年中国劳动参与率增长幅度为-0.07%,2008~2015年为-0.24%,未来5年估计为-0.50%。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参与率增长速度的下降,直接导致了劳动力供给发生变化。中国劳动力投入增长率由1985~2007年的1.5%,下降到2008~2015年的0.36%,2016~2020年估计为-0.9%。(摘编自张雯鑫《2016年中国劳动力投入增长率将为负》)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答案 C
解析 “人口年龄结构呈现正金字塔形”错,应为“倒金字塔形”。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4
A.我国“十三五”期间出生人口增多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密切相关,这种增长趋势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
B.由材料二可知,2012—2016这五年间,每年的出生人数均超出了当年的死亡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在5‰左右。
C.根据材料二可知,2012—2016这五年间,年度总人口数的增幅与年度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增幅是完全相同的。
D.由材料三可知,中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死亡率的下降同时出现,而最近十年死亡率的上升,与老年人比重大有关。
答案 B
解析 A项“这种增长趋势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错,应是人口总规模达到峰值。C项“增幅是完全相同的”错,由图可知,二者增幅存在明显差异。D项“同时出现”错,由材料三“死亡率比出生率下降得早”可知。
9.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的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我国人口的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造成人口快速老龄化。②人口快速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和劳动参与率下降),导致劳动力供给发生变化,人口红利窗口关闭,经济减速。
解析 本题的答题区间散落在全文,回答时要仔细阅读文本,找出有关的语句,如材料一:我国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材料三: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背后的原因是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结合。最近十年死亡率略有上升,主要原因是老年人比重越来越大,而老年人是死亡率较高的群体,因此会带动整体死亡率上升。材料四: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富裕人群闲暇追求倾向的增强,以及低龄劳动人口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或劳动参与率也呈现越来越显著的下降趋势。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参与率增长速度的下降,直接导致了劳动力供给发生变化。然后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整合,最后可概括为两点:①我国人口的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造成人口快速老龄化。②人口快速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和劳动参与率下降),导致劳动力供给发生变化,人口红利窗口关闭,经济减速。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安世,字器之,魏人。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调洺州司法参军,司户以贪闻,转运使吴守礼将按之,问于安世,安世云:“无之。”守礼为止。然安世心常不自安,曰:“司户实贪而吾不以诚对,吾其违司马公教乎!”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光薨,宣仁太后问可为台谏于吕公著,公著以安世对。擢右正言。时执政颇与亲戚官,安世言:“祖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受内外华要之职。自王安石秉政,务快私意,累圣之制,扫地不存。今庙堂之上,犹习故态。”因历疏文彦博以下七人,皆耆德魁旧,不少假借。章惇以强市昆山民田罚金,安世言:“惇
14
与蔡确、黄履、邢恕素相交结,自谓社稷之臣,贪天之功,侥幸异日,天下之人指为‘四凶’。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会吴处厚解释确《安州诗》以进,安世谓其指斥乘與,犯大不敬,与梁焘等极论之,窜之新州。同文馆狱起,蔡京乞诛灭安世等家,谗虽不行,犹徙梅州。惇与蔡卞将必置之死,因使者入海岛诛陈衍,讽使者过安世,胁使自裁。又擢一土豪为转运判官,使杀之。判官疾驰将至梅,梅守遣客来劝安世自为计。安世色不动,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判官未至二十里,呕血而毙,危得免。家居未尝有惰容,久坐身不倾倚,作字不草书,不好声色货利。其忠孝正直,皆则象司马光。年既老,群贤凋丧略尽,岿然独存,而名望益重。(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
B.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
C.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
D.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
答案 B
解析 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首先比较几个句子之间的异同点,找出断句有差别的地方,然后结合前后文进行判断。如:“饮酒、谈笑、徐书数纸”是几个动作,从常识角度,应该断句为“饮酒谈笑/徐书数纸”,排除A、C两项;“顾客曰”中“顾”是回头看的意思,所以这句话意为“回头对客人说”,所以中间不用断开,故排除D项,选B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以此推之,司马光去世时官位高且享有爵位。
B.台谏,台官与谏官的合称,其中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掌规谏,通称谏官。
C.右,古时就官位而言,左比右要高;就座位而言,左比右要卑,如“虚左以待”。
D.大不敬,中国古代侵犯皇帝人身、权力及尊严的一种罪名,“十恶不赦”中的“十恶”之一。
答案 C
解析 C项就官位而言,左比右低;就座位而言,左比右尊。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安世谨遵师教,也能反躬自省。在吴守礼将要查办贪官司户之时,刘安世遵照司马光“不妄语”的教诲没有揭发,事后为自己的不诚实而自责。
14
B.刘安世身为谏官,敢于直言进谏。针对王安石任人唯亲的做法,他认为当时任用官员与从前大不相同,影响甚坏;甚至参奏文彦博一班旧臣借机贪污纳贿。
C.刘安世痛斥奸人,嘴下毫不留情。他指责章惇与蔡确、黄履、邢恕互相勾结,贪天之功,希望得到皇帝的宠幸,天下的人们将他们称为“四凶”。
D.刘安世正身洁己,深受老师影响。他平日在家也无倦怠之态,正襟危坐,写字不用草书,不喜爱女色和钱财,他的忠孝正直都是效法老师司马光。
答案 B
解析 B项“借机贪污纳贿”有误,无中生有;文中提到的“执政”并不一定是王安石,他只是在话语中将当时的现象与王安石联系在一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惇与蔡卞将必置之死,因使者入海岛诛陈衍,讽使者过安世,胁使自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现在章惇的父亲还健在,他却另外登记其他田产,灭绝道义情理,(若)只是从轻处罚,用什么来表现出惩戒的意义?
(2)章惇与蔡卞想把刘安世置于死地,趁着使者到海岛诛杀陈衍,婉转地告诉使者去拜访刘安世,威胁他让他自杀。
参考译文
刘安世,字器之,是魏地人。跟随司马光学习,他向司马光询问尽心做人的要诀,司马光教导他做人要诚实,并且让他首先从不乱发议论做起。(他被)调到洺州担任司法参军一职,司户因贪污出名,转运使吴守礼将查办他,向刘安世咨询,刘安世说:“没有这回事。”吴守礼因而停止此事。但刘安世内心常常不踏实,说:“司户确实贪污而我不以诚实应对,我大概违背了司马公的教诲吧!”司马光当宰相时,推荐他担任秘书省正字。司马光逝世后,宣仁太后向吕公著询问适合担任台谏的人选,吕公著拿刘安世来回答。刘安世就被提拔为右正言。当时的宰相常常授予亲戚官职,刘安世说:“太祖太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接受朝廷内外显要的职务。自从王安石主持政事以来,(他)致力于使自己的心意畅快,历代贤君的法令制度被破坏无余。现在朝廷之上,仍然沿袭原来的风气。”于是他一一分条陈述文彦博以下七人(授予亲戚官职的情况),这些人都是品德声望很高长期担任要职的朝廷大臣,刘安世也不稍微宽容他们一下。章惇因强行购买昆山民田被罚金,刘安世说:“章惇与蔡确、黄履、刑恕向来互相交结,自认为是社稷大臣,贪取天大的功劳,侥幸将来能得到皇帝的宠幸,天下的人都称他们为‘四凶’。现在章惇的父亲还健在,他却另外登记其他田产,灭绝道义情理,
14
(若)只是从轻处罚,用什么来表现出惩戒的意义?”恰逢吴处厚解释蔡确《安州诗》进献皇上,刘安世认为蔡确是指斥皇帝,触犯大不敬条令,同梁焘等人极力论述这件事,把蔡确放逐到新州。同文馆案件发生,蔡京请求杀死刘安世等人,谗言虽然没有被采纳,但刘安世还是被迁徙到梅州。章惇与蔡卞想把刘安世置于死地,趁着使者到海岛诛杀陈衍,婉转地告诉使者去拜访刘安世,威胁他让他自杀。章惇又提拔一个土豪担任转运判官,派他去杀掉刘安世。判官骑着快马将要到梅州,梅州太守派遣手下人来劝刘安世自己作出对策。刘安世神色不动,对着来人饮酒谈笑,慢慢地写了几页纸交给仆人说:“我将要死了,你依照这个去做事。”回头对客人说:“死不难啊。”来人暗中从仆人那里看到,(纸上写的)都是料理一同贬官会被处死的官员的家事,写得很详细。判官离梅州还有二十里,呕血而死,刘安世的危险得以免除。在家中居住时也从没有懈怠的面容,(即使)坐了很久也不会侧身倚靠,写字从不用草书,不喜欢歌舞女色、珍宝财富。他忠孝正直,都是效法司马光。年老以后,朝廷上的各位贤人差不多死光了,(而他)岿然独立于朝廷上,并且名望更加显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 阆
秋夕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 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做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答案 B
解析 A项“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说法错误,由诗歌内容来看,诗中抒发的并非悠闲之情。C项“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分析错误,应是写出了小船慢慢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的情状。D项“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分析有误,尾联表面是感叹无人如太公之贤,实则是说无人赏识,无太公的际遇。
14
15.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
(2)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自己忧君忧民的仁人情操。
(2)孔子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为人处世的原则: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鸟鸣声和水流声来形容琵琶声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3)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闲来无事,我总喜欢手捧一本《散文》,静坐于案前和林间小道,让文字随着思维在时空里流淌,尽享散文里的那份美,感受心灵中的那份妙。每一篇散文,都有一个清幽的世界,都是一个灵魂的呓语。走进这个世界,( )。
散文的语言之美,如清泉淙淙,流淌在那些闲逸的时光里,让悠思绽放美丽的花朵;散文的情感之美,如琴音飘飞,让思想拂去尘埃,让心灵得到净化。生活中难免________,咀嚼人生的忧伤愁苦。面对失意迷惘,要________,相信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早日走出困境;面对天灾人祸,要________,相信祸兮福所倚,期待明天的阳光照样灿烂;面对多舛的命运,要________,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扼住命运的咽喉,做自己的主人。一切的混乱情感倘若能够在散文里冲淘洗净,方能有“静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上云卷云舒”的闲适惬意。宠辱偕忘,把酒临风,人生岂不喜洋洋者也。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静坐于案前和林间小道,让思维随着文字在时空里流淌
B.静坐于案前或散步在林间小道,让思维随着文字在时空里流淌
C.静坐于案前或散步在林间小道,让文字随着思维在时空里流淌
D.静坐于案前或林间小道,让文字随着思维在时空里流淌
答案 B
14
解析 “静坐于……林间小道”搭配不当;“文字随着思维……流淌”不合逻辑,“文字”和“思维”应互换位置。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就是走进一个心灵:去参悟生命的玄理,去品味文字的内涵
B.去参悟生命的玄理,去品味文字的内涵:提升自己的素养
C.就是走进一个心灵:去品味文字的内涵,去参悟生命的玄理
D.去品味文字的内涵,去参悟生命的玄理:提升自己的素养
答案 C
解析 补写时要注意:①与前文中的“世界”和“灵魂”的照应;②与括号前句中的“走进”相关联;③第二段内容要点的关联,第二段主要从散文的语言和哲理两个方面阐述的。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饱经风霜 平心静气 镇定自若 随遇而安
B.血雨腥风 平心而论 镇定自若 随波逐流
C.饱经风霜 平心而论 从容不迫 随波逐流
D.血雨腥风 平心静气 从容不迫 随遇而安
答案 A
解析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血雨腥风: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平心静气:心情平和,态度冷静。平心而论:平心静气地评论。镇定自若: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强调的是紧急情况。从容不迫:非常镇定、不慌不忙的样子。随遇而安: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贬义词。
20.下面这段话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张晶同学,这次考试你的成绩一落千丈,作为同学,在学习上如果你有需要帮忙的地方,我们一定鼎力相助。如果在一些难题上需要指点的话,我们会不吝赐教。虽然我们的水平有限,可是是否需要帮忙,请你好自为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一落千丈”改为“不太理想”。②“鼎力相助”改为“尽力相助”。③“指点”改为“解答”。④“不吝赐教”改为“毫不保留”。⑤“好自为之”改为“认真考虑”。
21.下面是活动策划前期准备阶段的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6分)
1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先根据活动规划,搜集相关信息,激发创意,拟定初步方案;然后依据时间、地点、规模、参与者和费用预算等对拟定的初步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方案进行调整与修订。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2月,央视推出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由董卿担任制作人和主持人。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旨在发挥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相较单纯的朗读,节目拆解为三大部分:嘉宾讲述个人故事、嘉宾朗读、读后专家解读。这档节目,没有复杂的形式,只有一个人、一段故事、一段文。节目播出后获得广大观众的好评,随即“文化飨宴”“综艺清流”“唤醒文学”等堪称殊荣的标签出现。然而,也有人对此不看好,说“碎片化朗读”“名人光环”等挽救不了国人甚少读书和不爱阅读的事实……
作为中学生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正向立意:
(1)《朗读者》以大众表达自我的想法为基础,同时又为大众尤其是草根群众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也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寻找优秀的文章和作品。
(2)与许多低俗娱乐相比,《朗读者》带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称之为清流未尝不可。
(3)《朗读者》把握了方向,为扭转社会风气做出了贡献。
(4)因为人们都愿意展现自己更优秀的一面,所以许多高品质的文章和故事被挖掘,形成了一种具有价值的筛选和淘洗。
(5)即使是碎片化阅读,也是有目的的碎片化。在碎片中,展示的虽是冰山一角,但糅合了朗读者的经历与情感,对经典的用心诠释,起到了对社会风气的积极引领作用。
(6)浮躁的人性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逐渐曝光,人们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己,而文学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灵魂的共鸣,心灵的呼应。《朗读者》不同于八卦新闻的低俗娱乐,不同于时事热点的理性纪实,它在认真地向观众讲述文学,修整人们内心的纹路。
反向立意:
14
(1)对《朗读者》的热捧暗含着文化的隐忧。因为它恰恰说明了当下中国民众对文化享用的渴求与实际文化资源的供给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性。
(2)为追求收视率的“名人效应”,也许是更注重其中的表演效果和商业效益。
(3)《朗读者》的碎片化阅读,充其量还是一种“快餐阅读”,很难通过几期节目来实现大众阅读兴趣的助推。
(4)《朗读者》形成的文化冲击只是抵达了浅层。国人“读书少”“缺乏阅读”的现状并非一朝一夕能改变的,需要文化意识的觉醒。
14
相关文档
- 2020高中语文《求谏》 课时训练·2021-06-099页
-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小石城2021-06-0954页
- 2017-2018学年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2021-06-0914页
- 广东广州市天河区普通高中2018届高2021-06-0914页
-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2021-06-095页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21:第2021-06-095页
- 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开启智慧2021-06-096页
-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2021-06-0948页
- 陕西省汉中市部分高中2020-2021高2021-06-0913页
- 高中语文第7课陈情表练习新人教版2021-06-0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