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8.5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早期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礼和乐相互配合,用以治理国家,保持社会的和谐安定,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它的内容是“序”,也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规范;“乐”是内在的熏陶和感发,它的内容是“和”,也就是调和性情,使人保持和谐悦乐的状态,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达到人际关系和谐以及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叫做“大乐与天地同和”,这是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最高境界。
“乐者,和也”,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重要思想,它所突出的正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谐。中国人的礼乐文化传统,其实就是建立一个和谐世界秩序的传统,音乐被当作达至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节选自叶朗、朱良志《以乐治国》)
材料二:
大部分情况下,普通人听音乐并不以受教育或者学习为目的,而是为了娱乐。当人们处于某种亢奋的状态中时,会歌唱;紧张的工作之余,会欣赏一首轻松快乐的歌曲;茶余饭后,会借音乐来调剂自己的生活。由此可见,音乐作为美的形式的存在,给予人们无限的精神享受,使人们可以放松自己,忘掉不快,赶走疲劳,从而得到身心上的舒缓。
音乐可以娱人,同样也能够自娱。音乐并不仅仅指那些广为传唱的经典,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个别旋律,它还包括诸如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在人们日常的劳动生产过程中,民歌和号子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能够减少工作带来的乏味感、枯燥感,消除疲劳,鼓舞干劲。通过音乐的欣赏,释放出人们现实中的郁闷和压力,达到精神的宁静和安乐。从这个意义而言,音乐消解了社会个体的压力,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安定。
- 27 -
音乐是思想的载体,因而在音乐中,能传达出乐章所包含的神韵。人们能与音乐中所蕴神韵互交,这一互动过程,可谓之乐能动神,神可感乐。恰如其分的音乐,可以鼓舞人的斗志,提振人的情绪,激发人的潜力。例如古代行军作战,都备有战鼓。临战时,鼓声震天,士气如虹。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激励了多少热血志士奋发向前,每当我们行注目礼,目睹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耳闻雄壮的国歌徐徐奏响,有谁不心潮澎湃?有谁能不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定奋进?音乐能通过自身内蕴催人奋进,这方面具体的例子,不遑多举。哪个时代都不乏这样催人向前、催人奋进的音乐,它使得社会中有志之士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了共同的目标拼搏不懈。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团结、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音乐另外一个重大意义上的社会功能,在于道德教化。中外诸多先贤,对此都有过深入分析、研究和论证。汉代《毛诗序》讲道:“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在古代,诗、乐、舞是合为一体,密不可分的。
(节选自史其威《论音乐的社会功能》)
材料三:
近来,风靡电视圈的音乐类综艺节目《歌手2019》和《声入人心》就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其在兼具商业效应、娱乐大众作用的同时,使音乐表演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形式,反映了部分音乐人对民族文化的守正与创新。
《歌手2019》总决赛上,歌手龚琳娜携手京剧艺术家王珮瑜、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共同演唱了一首集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及西方古典音乐于一体的音乐作品,其中包含《垓下歌》《六州歌头》,囊括我国古典文学、民族音乐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以专业的功底和震撼的演唱为观众充分展现了“中国味”音乐。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声入人心》及其同名音乐会全国巡演也是今年以来的文化热点。《声入人心》以深耕古典音乐、严肃音乐闻名,着重向观众展示美声、歌剧、音乐剧等西方音乐元素。但与此同时,其中的部分演唱成员也保持着自身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坚守,从以西方元素占主导的音乐演绎中突出重围,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云南民歌《猜调》、湖南民歌《浏阳河》、江苏民歌《采红菱》、土家族民歌《龙船调》以及越剧《梁祝化蝶》等,都在节目当中有重点展现,为观众带来了不少日常生活中鲜能听到的民族调调和传统戏曲。这些都激发了观众对民歌和传统戏剧形式的兴趣,使民族音乐元素从一众美声、音乐剧演唱中脱颖而出。
- 27 -
歌者以自身对民族音乐和优秀传统艺术的观照,将本土元素更多地带入当下大众化、娱乐化的音乐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观众对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固有印象和认知。对文艺工作者而言,在文化市场越发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守住“中国味”,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是不断思索与探究的重要问题。虽然在当下,一部分人更为看重节目制作所能带来的市场和流量,但在迎合市场需求的同时,我们不应丢掉民族的、传统的内容,应在大众化、快节奏的文化背景和传媒发展趋势下,更多地融入原汁原味的中国本土艺术元素,从而向大众普及民族音乐和传统艺术精华。期望令观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宣传效应的音乐类综艺节目肩负起守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本土经典的重任。
(节选自于溟跃《音乐类综艺节目应守住“中国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礼乐文化是中国早期文化的重要内容,“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熏陶感发,“乐”比“礼”更为重要。
B. 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最高境界与中国礼乐文化传统的内在要求一致,这是音乐成为当时构建和谐社会重要路径的原因。
C. 音乐作为美的形式的存在,可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音乐作为思想的载体,可以使人与它的神韵互交,砥心砺志。
D. 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入音乐表演中,体现了人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坚守,也是对西方元素主导流行音乐的有力回击。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 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广为传唱的经典名曲、令人印象深刻的个别旋律、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等,可以满足娱人和自娱的需求。
B. 恰如其分的音乐,无论简洁与否都能对人产生影响,如两军阵前对垒之时激扬的鼓声,就能够激发战士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畏的勇气。
C. 好的音乐类综艺节目应削弱其商业效应和娱乐大众作用,使音乐表演融入更多民族文化元素,充分体现对民族文化的守正、创新。
D. 在文化市场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文艺工作者要积极思索探究如何守住“中国味”、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问题。
3. 下列不能作为论据用来论证“音乐具有道德教化功能”的一项是
A. 《孝经》有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B. 司马迁云:“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
C. 《晋书·乐志》语:“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
D. 《管子·内业篇》云:“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
4. 请简要说明材料三论据的典型性。
5. 请结合材料,从不同角度谈谈当下应如何更好地发挥音乐的功能。
【答案】1. C 2. C 3. D
- 27 -
4. 《歌手2019》和《声入人心》两档节目,受众面广,影响力大,在将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形式融入音乐表演的尝试中大获成功,既兼具商业效应和娱乐作用,又反映了对民族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它们为例来证明传承与发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5. ①音乐工作者应将中国本土艺术元素更多地带入当下大众化、娱乐化的音乐媒介,守正创新,承担起引导大众娱乐审美的责任;②大众应该自觉了解和感受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多听好的音乐,娱乐身心,缓和情绪,陶冶情操,砥砺心志;③社会应该营造好的氛围,鼓励民族音乐的发展,倡导具有时代性和正能量的音乐,促进社会发展、团结、和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本题:
A项“‘乐’比‘礼’更为重要”无中生有,依据材料一第二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它的内容是‘序’,也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规范;‘乐’是内在的熏陶和感发,它的内容是‘和’,也就是调和性情,使人保持和谐悦乐的状态,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达到人际关系和谐以及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来看,原文只是对“礼”“乐”进行了解释,但是没有将二者进行比较;
B项“这是音乐成为当时构建和谐社会重要路径的原因”强加因果,依据材料一第二段“乐”的解释及“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叫做‘大乐与天地同和’,这是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最高境界”来看,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C项,正确;
D项“也是对西方元素主导流行音乐的有力回击”理解有误,依据材料三第二段“但与此同时,其中的部分演唱成员也保持着自身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坚守,从以西方元素占主导的音乐演绎中突出重围,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和“这些都激发了观众对民歌和传统戏剧形式的兴趣,使民族音乐元素从一众美声、音乐剧演唱中脱颖而出”来看,此项说法不正确;
关系C。
【2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本题:
C项“应削弱其商业效应和娱乐大众作用”理解有误,依据材料三第一段“近来,风靡电视圈的音乐类综艺节目《歌手2019》和《声入人心》就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其在兼具商业效应、娱乐大众作用的同时,使音乐表演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形式,反映了部分音乐人对民族文化的守正与创新”来看,要“使音乐表演融入更多民族文化元素,充分体现对民族文化的守正、创新”,“商业效应和娱乐大众作用”可以兼具。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
D项,《管子·内业篇》云:“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意思是:节制怒气没有比诗文更有效的,去掉忧愁没有比音乐更有效的。指诗、乐能调节人的情感。以此判断,它和“道德教化功能”无关。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整合文章信息分析文本论据的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分析论据特点,比如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等,第四进行整合。
本题:
- 27 -
材料三将“风靡电视圈的音乐类综艺节目《歌手2019》和《声入人心》”作为论据,它们两个是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歌手2019》囊括我国古典文学、民族音乐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以专业的功底和震撼的演唱为观众充分展现了“中国味”音乐。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声入人心》及其同名音乐会全国巡演也是今年以来的文化热点。这些都激发了观众对民歌和传统戏剧形式的兴趣,使民族音乐元素从一众美声、音乐剧演唱中脱颖而出。其在兼具商业效应、娱乐大众作用的同时,使音乐表演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形式,反映了部分音乐人对民族文化的守正与创新。表明这两档节目,受众面广,影响力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将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形式融入音乐表演的尝试中大获成功。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本题:
依据材料三最后一段“我们不应丢掉民族的、传统的内容,应在大众化、快节奏的文化背景和传媒发展趋势下,更多地融入原汁原味的中国本土艺术元素,从而向大众普及民族音乐和传统艺术精华。期望令观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宣传效应的音乐类综艺节目肩负起守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本土经典的重任”,这是从音乐工作者角度而言的,应“将中国本土艺术元素更多地带入当下大众化、娱乐化的音乐媒介,守正创新,承担起引导大众娱乐审美的责任”;依据材料二“音乐作为美的形式的存在,给予人们无限的精神享受,使人们可以放松自己,忘掉不快,赶走疲劳,从而得到身心上的舒缓”“能够减少工作带来的乏味感、枯燥感,消除疲劳,鼓舞干劲”“可以鼓舞人的斗志,提振人的情绪,激发人的潜力”这些都是美好的音乐给人们带来的效果,所以从大众的角度而言,应该“自觉了解和感受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多听好的音乐,娱乐身心,缓和情绪,陶冶情操,砥砺心志”;依据材料一“礼和乐相互配合,用以治理国家,保持社会的和谐安定”依据材料二“音乐另外一个重大意义上的社会功能,在于道德教化”来看,从社会角度而言,应该“营造好的氛围,鼓励民族音乐的发展,倡导具有时代性和正能量的音乐,促进社会发展、团结、和谐”。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 书
谢志强
- 27 -
上海青年赵思风1964年之前,对房子的概念是:房子在地面上。不过,他响应“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在上海的人民广场,听过王震将军的动员报告,看过《军垦战歌》的纪录片,还有父亲积极鼓励他报名,1964年6月,赵思风顺利地踏上西去列车,怀着满腔热情,一路高歌,以至到了农场的连队,他嗓子唱得有点沙哑了。
汽车送抵农场场部,然后是马车接他们到连队。有人说:到了。
赵思风疑惑,问:房子呢?
有位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的汉子(随后知道他是连长)喊:大家注意,你们就站在房顶上。
赵思风吓了一跳,这房子跟沙丘差不多,这么多人站在上边,不会坍塌了?
连长喊:青年同志们,跟我来。
赵思风和同来的上海青年,顺着连长引领,走下平地隆起的房顶——土包下开着洞门,稍稍弯腰低头,屋里中间有一条三尺来宽的过道,过道两边是大通铺。
赵思风第一次见识地底下的房子,叫地窝子。他在上海,家里是棉褥子、棉枕头。一路不断换车,又说又唱,累了。他迫不及待地躺下,他的身下发出嘈杂的响声。他惊跳起来,一摸,褥子垫的、枕头塞的,净是麦秸秆。草褥子,草枕头。第二天醒来,鼻孔、嘴巴都钻进了沙子。
开始劳动——夏收割麦。赵思风第一次割麦子,镰刀不听他的使唤,小腿划了个伤口子,手心磨起了水泡,他浑身痒,说不清是蚊子叮,还是麦芒刺。
当夜,他打着手电筒,写了一封家书,表达了思念之情。他第一次离开父母,还这么遥远。一个月后,接到回信。家中的信,都由母亲执笔。
父亲是居委会主任,大小是个干部——喜欢打官腔。赵思风想象得出父亲口授的样子。母亲的信里传达了父亲的观点:建设边疆,好好锻炼。
于是,赵思风赌气了——他没回信,而且,他打定主意,不再给家里写信。他反感父亲讲“大道理”——那么远,够不着。
上海与新疆,一封信,在路上起码走十天半月。母亲来了三封信,他只拆阅,懒得回复。随后,母亲的来信频繁了,他一个礼拜收到一封信。母亲的信里,传达了父亲的“指示”,可能父亲觉得做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期望赵思风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母亲在乎的是他的生活(吃、住,还有气候,甚至问:沙漠地带有没有水?)。
- 27 -
赵思风肩膀嫩、力气小,大田作业,劳动强度大,伙食条件差,一天三顿苞谷馍馍,少油的菜很单调。他发现,连长时常关心他的生活,而不讲什么“大道理”。他倒是觉得连长比父亲要亲切。他不忍把劳动和伙食的情况告诉父母,他能想象出父亲一定讲“锻炼”的道理,而母亲会担忧他的身体。母亲的担心会传染给父亲——他想象自己像一滴水落在无垠的沙漠里。
半年后的一天,赵思风收到一封母亲的信,几乎与上一封信,一个前脚,一个后脚,相差两天。信封出奇地饱满——八页。
母亲从其他家长那里打听了上海青年在新疆的情况。母亲当初反对他报名。这封信里,母亲替父亲解释:你爸在单位里大小也是个干部,动员青年支边,是单位里一项重要的任务,动员符合条件的子女去新疆,你爸不带头,工作难开展。
信中,母亲写了盼望他来信,每天都等待邮递员的车铃响。赵思风发现,航空信封背面有四个字:思风降雨。
母亲收不到他的信,心里像久旱的沙漠了。母亲生他的时候,是夏季,天气又闷又热,于是,母亲给他起了名字:思风。清凉的风驱散了暑热。
赵思风看到第六页,呆愣了。后三页几乎都是选择题(包括填充题)。母亲是小学语文教师——替儿子着想。而且,他感到,在母亲的眼里,他永远是孩子。
母亲表示:知道你很繁忙很辛苦,没有工夫写信,那么,不用花很多时间,只要把这三页“答卷”答完了寄回即可。
多年后,赵思风也有了儿子,他已记不全母亲出的三页题目——选择题、填充题。选择题只需打个钩,填充题只需画个圈。比如:工作忙吗?(忙)或(不忙);身体好吗?(好)或(不好);吃得饱吗?(饱)或(饿);睡得好吗?(能睡)或(失眠)。
赵思风第二天就托去团部开会的文教把“答卷”寄出(还附了一张劳动照片——微笑)。
一个月后,母亲回信。说你爸见了“答卷”就欣慰地笑了,而且,像阅读“中央红头文件”一样,反复阅读,领会精神。
这封信里,母亲没有传达父亲的“指示”唯一的一次不再讲“大道理”。显然是背着父亲写信。同时,赵思风收到一个包裹:两袋麦乳糖。是父亲的意思——长身体,补营养,母亲如是说。赵思风认为父亲不可能考虑这么周全,不过是母亲尊重其是一家之长,也希望自己不要对父亲还有怨言。
结婚,搬进土坯屋后的第三年,母亲趁放暑假来探望儿子。
母亲望着离连队不远的沙漠,抱住儿子,说:这样的地方,你怎么活下来的呀?
赵思风说:妈,我这不是活得好好的吗?!果果,叫奶奶。
孙子果果像一个果实投入奶奶的怀抱。赵思风说:妈,你抱孙子,就像抱一个大西瓜。
- 27 -
晚饭由也是上海青年的儿媳烧。饭桌上,母亲提起家书——选择题。她说:我问你答,所有的选择题,问和答都没有反映出实际情况。
赵思风说:姆妈,那是你出题有问题,不了解实际情况,怎么能出好题?
母亲说:你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通过描述祖国的殷切召唤、家庭的积极支持、个体的满怀热情等营造了特定的环境氛围,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B. 父亲“期望赵思风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实际上也想借助这种方式督促儿子多回信,以便获取儿子更多的日常生活信息。
C. 赵思风不给家里回信,表面看起来是他因父亲只讲大道理而赌气,其实有不想让父母知道他生活艰苦而有所担心的原因。
D. 父亲见到“答卷”欣慰地笑了,流露出对儿子原谅自己的喜悦和接到回信的心安;“反复阅读”也体现出了对儿子的牵挂。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通过塑造赵思风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他由一腔热血到诧异失落、从思亲念家到沮丧失望、最终因受母亲感化而积极投身边疆建设的心路历程。
B. 小说中农场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物资供应比较匮乏,这样写既可以让读者领略到生活其中的种种不易,又可以让读者见识到主人公精神成长的可贵。
C. 小说细节设计颇具匠心,母亲为“我”取名“思风”彰显了深沉的母爱,“我”为儿子取名“果果”可理解为“我”安心投入边疆建设的美好结果。
D. 小说虽然采用第三人称的写作方式,但主要是站在主人公的视角上讲述故事,通过描述赵思风真实的个体主观感受,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8. 请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并简要说明。
9. 小说中的“家书”有哪些作用?
【答案】6. D 7. A
8. ①慈爱:思儿心切,时时牵挂,事事关心。②宽容(善解人意):无论是丈夫的矜持,还是儿子的任性,都能给予充分的理解、包容。③有智慧:巧用“思风降雨”,感化打动儿子;巧妙设计答卷,赢得儿子回信。④善调和:在儿子面前替丈夫解释、开脱;假借丈夫的名义给儿子寄去麦乳糖。⑤执着(坚持不懈):儿子不回信,仍一如既往坚持写信,决不放弃,最终感化儿子。
9.
- 27 -
①“家书”有线索作用,小说据此展开主要情节;②“家书”将相隔万里的母子连结起来,小说借此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旨;③小说用以答卷作“家书”的情节来化解矛盾冲突,独出心裁,令人感动,极富感染力;④“家书”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可以唤醒读者的文化记忆,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分析文章内容要点、人物形象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了解和把握全文的主旨,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主旨、句子等。
本题:
D项“儿子原谅自己的喜悦”理解有误,依据上下文“他能想象出父亲一定讲‘锻炼’的道理”“母亲没有传达父亲的‘指示’唯一的一次不再讲‘大道理’” 来看,儿子对父亲的“大道理”始终是反感的,所以,在这里,儿子并没有原谅父亲的意思。
故选D。
【7题详解】
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本题:
A项“从思亲念家到沮丧失望、最终因受母亲感化而积极投身边疆建设”表述有偏,依据原文“在上海的人民广场,听过王震将军的动员报告,看过《军垦战歌》的纪录片,还有父亲积极鼓励他报名,1964年6月,赵思风顺利地踏上西去列车,怀着满腔热情,一路高歌,以至到了农场的连队”“母亲当初反对他报名”来看,并不是受母亲感化而积极投身边疆建设的,还有通过原文“赵思风赌气了——他没回信。他反感父亲讲‘大道理’”来看,只是“反感”并没有“沮丧失望”。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
- 27 -
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本题:
依据原文“母亲来了三封信……母亲的来信频繁了,他一个礼拜收到一封信……母亲在乎的是他的生活(吃、住,还有气候,甚至问:沙漠地带有没有水”“几乎与上一封信,一个前脚,一个后脚,相差两天。信封出奇地饱满——八页”表明了母亲“慈爱:思儿心切,时时牵挂,事事关心”;依据原文“母亲回信,说你爸见了‘答卷’就欣慰地笑了,而且,像阅读‘中央红头文件’一样,反复阅读,领会精神”“母亲表示:知道你很繁忙很辛苦,没有工夫写信,那么,不用花很多时间,只要把这三页‘答卷’答完了寄回即可”又说明母亲“宽容(善解人意)”;依据原文“航空信封背面有四个字:思风降雨”“后三页几乎都是选择题(包括填充题)”说明母亲“有智慧”;依据原文“母亲替父亲解释:你爸在单位里大小也是个干部,动员青年支边,是单位里一项重要的任务,动员符合条件的子女去新疆,你爸不带头,工作难开展”“两袋麦乳糖。是父亲的意思——长身体,补营养,母亲如是说”表明母亲“善调和”;依据母亲收不到儿子的回信时,会一直写信,很频繁地写,表明母亲的“执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情节、人物、主旨和表达效果上分析。如:情节上,点明中心事件或关键人、物,成为全文的线索;人物上,突出人物形象或品质;主题上,揭示(暗示)主旨;表达上,比喻象征的运用,形象而又有生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题:
小说以“家书”为线索,主要以我写的一封“家书”开始,然后就是母亲的“回信”贯穿了整个故事情节;通过母亲的“家书”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宽容、智慧、善调节”等人物特点,将相隔万里的母子连结起来,揭示“母爱”的伟大;母亲以“答卷”的形式作“家书”,这样的故事情节独出心裁,令人感动,极富感染力;在现代的社会,“家书”已经很少甚至不会出现了,作者在此时写“家书”这样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的作品,可以唤醒很多同时代的读者的文化记忆,也会丰富新时代更多读者的阅读体验。
【点睛】小说标题的作用: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2、暗示故事情节,概括小说主要事件。3、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4、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5、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6、具有比喻象征意义。
- 27 -
小说标题作用答题思路:1、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的作用:①点明时间地点;②创设故事背景;③渲染环境氛围;2、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的作用:①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②寄托作者或主人公情感;③揭示文章主题;④隐含比喻象征意义;⑤设置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竟陵王刘诞,字休文,文帝第六子也。元嘉二十年,年十一,封广陵王,食邑二千户。二十一年,监南兖州诸军事,出镇广陵。寻以本号徙南徐州刺史,后改封随郡王。上欲大举北讨,命诸蕃并出师,莫不奔败;唯诞中兵参军柳元景先克弘农、关、陕三城,多获首级,关、洛震动。会诸方并败退,故元景引还。明年,义宣举兵反,有荆、江、兖、豫四州之力,势震天下。上即位日浅,朝野大惧,欲奉乘舆法物,以迎义宣,诞固执不可,然后处分。上流平定,诞之力也。初,讨元凶劭,诞与上同举兵,有奔牛之捷,至是又有殊勋。上性多猜,颇相疑惮。而诞造立第舍,穷极工巧,园池之美,冠于一时。多聚才力之士,实之第内,精甲利器,莫非上品,上意愈不平。
孝建二年,乃出为使持节、太子太傅、南徐州刺史。上以京口去都密迩,犹疑之。大明元年秋,又出为都督六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余如故。诞既见猜,亦潜为之备,至广陵,因索虏①寇边,修治城隍,聚粮治仗。嫌隙既著,道路常云诞反。三年,豫章民陈谈之上书诉枉,称:“弟咏之昔蒙诞采录,随从历镇;大驾南下,为诞奉送笺书,经涉危险,时得上闻。咏之恒见诞与左右小人傅元祀潜图奸逆,咏之恐一旦事发,横罹其罪。密以告建康右尉黄宣达,并有启闻,希以自免。元祀弟知咏之与宣达来往自嫌言语漏泄即具以告诞诞大怒令左右饮咏之酒逼使大醉。因言咏之乘酒骂詈,遂被害。自顾冤枉,事有可哀。”吴郡民刘成、建康民陈文绍等又诣阙上书,怀冤申诉。其年四月,上使有司劾诞,乃贬爵为侯,遣令之国。上将诛诞,以义兴太守垣阀为兖州刺史,配以羽林禁兵,遣给事中戴明宝随阆袭诞,诞呼左右及素所畜养数百人,勒兵自卫。
七月二日,车骑大将军沈庆之率军进攻,克其外城,又克小城。诞走趋后团,队主沈胤之追及诞于桥上,诞举刀自卫,胤之伤诞面,因坠水,引出杀之,传首京邑。时年二十七。因葬广陵,贬姓留氏。
(节选自《宋书·竟陵王刘诞传》)
【注】①索虏,南北朝时南朝对北朝辱称;“索”指发辫,古代北方民族多有发辫,故称。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7 -
A. 元祀弟知咏之/与宣达来往自嫌/言语漏泄/即具以告诞/诞大怒/令左右饮/咏之酒逼使大醉
B. 元祀弟知咏之/与宣达来往/自嫌言语/漏泄即具以告诞/诞大怒/令左右饮咏之酒/逼使大醉
C. 元祀弟知咏之与宣达来往/自嫌言语/漏泄即具/以告诞/诞大怒令左右饮/咏之酒逼使大醉
D. 元祀弟知咏之与宣达来往/自嫌言语漏泄/即具以告诞/诞大怒/令左右饮咏之酒/逼使大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食邑,中国古代国君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
B. 乘舆,古代特指天子和诸侯所占有的疆土,又泛指皇帝用的器物,也用作帝王代称。
C. 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常加使持节称号,拥有诛杀中级以下官吏之权。
D.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也可泛指官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诞年轻有为,功勋卓著。在讨伐元凶刘劭时,刘诞与皇上一起出兵,赢得奔牛大捷;在平定刘义宣叛乱过程中,刘诞同样立下了战功。
B. 刘诞性好奢侈,行事高调。刘诞为自己所造府第极为精巧,园林之精美冠绝当时;同时府内广聚文武英才,使用的铠甲兵器皆是上品。
C. 刘诞性格暴烈,手段强硬。刘诞心腹傅元祀怀疑谋反之事被陈咏之举报,便告知刘诞,刘诞设计杀害了陈咏之,此事被陈谈之上书朝廷。
D. 刘诞为上不容,身死名败。刘诞多次受到告发弹劾,皇上决定将其除掉,先降低他的爵位,后又派兵直接剿灭,死后其姓被贬为留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诞既见猜,亦潜为之备,至广陵,因索虏寇边,修治城隍,聚粮治仗。
(2)咏之恒见诞与左右小人傅元祀潜图奸逆,咏之恐一旦事发,横罹其罪。
14. 历史学家蔡东藩认为,“诞之反,实宋主(刘)骏激成之”,请结合选文简要说明。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刘诞已经被猜疑,也秘密地为此做准备,到广陵后,借着北朝侵犯边境之际,修理整治城池,积蓄粮草,置办兵器。
(2)陈咏之经常看见刘诞与身边小人傅元祀暗中谋划叛逆之事,咏之害怕有一天事情败露,意外遭受罪罚。
14. 宋主一步步逼刘诞反叛:①对刘诞多猜疑、忌惮;②对刘诞心生不平,先调出京城,后又调往离首都更远处;③借陈谈之等人上书,派有司弹劾刘诞,贬爵,遣返,乃至派兵诛杀。
【解析】
- 27 -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本题:
画线句“元祀弟知咏之与宣达来往自嫌言语漏泄即具以告诞诞大怒令左右饮咏之酒逼使大醉”译为:傅元祀的弟弟知道了陈咏之与黄宣达来往,就报告了刘诞,刘诞大怒,命令身边的人与陈咏之一起喝酒,将他灌醉。此句中,“咏之与宣达来往”共同作“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漏泄”是用来说明“言语”的,二者之间不能断开,并且,“诞大怒”句子结构完整,其后应该断开,“逼使”是动词作谓语,领起下一个句子,其前应该断开,排除C项;故正确断句为:元祀弟知咏之与宣达来往/自嫌言语漏泄/即具以告诞/诞大怒/令左右饮咏之酒/逼使大醉。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
B项“乘舆,古代特指天子和诸侯所占有的疆土”错误,依据文化常识“乘舆指:1.旧指皇帝或诸侯所用的车舆。2.泛指皇帝用的器物。3.泛指车马。4.战车”判断,此处应是“皇帝或诸侯所用的车舆”。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 27 -
本题:
C项“刘诞心腹傅元祀怀疑”错误,依据原文“元祀弟知咏之与宣达来往”来看,是傅元祀的弟弟知道了陈咏之与黄宣达来往,就报告了刘诞。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
(1)诞既见猜,亦潜为之备,至广陵,因索虏寇边,修治城隍,聚粮治仗。译为:刘诞已经被猜疑,也秘密地为此做准备,到广陵后,借着北朝侵犯边境之际,修理整治城池,积蓄粮草,置办兵器。注意得分点:既,已经;见,表被动,被动句;潜,秘密地;因,趁机;寇,侵犯;治仗,置办兵器。
(2)咏之恒见诞与左右小人傅元祀潜图奸逆,咏之恐一旦事发,横罹其罪。译为:陈咏之经常看见刘诞与身边小人傅元祀暗中谋划叛逆之事,咏之害怕有一天事情败露,意外遭受罪罚。注意得分点:恒,经常;潜,暗中;图,谋划;一旦,一天;发,败露;横,意外的;罹,遭受。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提出见解的能力。需要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和作者观点明确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本题:
依据原文“上性多猜,颇相疑惮”来看,对刘诞多猜疑、忌惮;依据原文“上意愈不平……犹疑之”“出为使持节、太子太傅、南徐州刺史……又出为都督六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可见宋主对刘诞心生不平,先调出京城,后又调往离首都更远处;依据原文“吴郡民刘成、建康民陈文绍等又诣阙上书,怀冤申诉。其年四月,上使有司劾诞,乃贬爵为侯,遣令之国。上将诛诞,以义兴太守垣阀为兖州刺史,配以羽林禁兵,遣给事中戴明宝随阆袭诞”可知,他借陈谈之等人上书,派有司弹劾刘诞,贬爵,遣返,乃至派兵诛杀。
【点睛】
- 27 -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竟陵王刘诞,字休文,是南朝宋文帝第六子。元嘉二十年,十一岁他,被封为广陵王,拥有二千户的食邑。二十一年,监理南兖州各个军营的事务,出任镇守广陵县。不久,凭借本号迁徙到南徐州任刺史,后来改任随郡王。皇上想要大举北讨,命令各个藩郡一起出兵,没有不逃跑失败的;只有刘诞的中兵参军柳元景首先攻克了弘农、关、陕三座城池,斩获了很多首级,关、洛发生震动。恰巧各个军队一起被打败撤退,所以元景也率领军队还来了。第二年,南郡王刘义宣举兵谋反,掌握着荆、江、兖、豫四州的军力,声势浩大。孝武帝即位不久,朝中大乱,孝武帝想把皇帝的仪仗送给刘义宣,迎接他入朝,刘诞坚决的阻止了他,这之后讨伐叛军。皇上的地位渐渐平稳下来,这都是刘诞的功劳。当初,讨伐元凶刘劭,刘诞与皇上共同起兵,拥有奔牛的捷报,至此又有不同的功勋。皇上生性多猜疑,十分惧怕忌惮他。并且刘诞建造府邸,其府邸建筑之精巧与园林之优美冠绝一时。大多聚集文武英才在其府内,配备精甲利器,没有不是上等品的,皇上的猜忌就更加深重。
孝建二年,于是出任使持节、太子太傅、南徐州刺史。皇上因为京口距离都城过近,就更加猜疑他了。在大明元年秋天,又出任为都督六州的诸军事和南兖州的刺史,剩下的像原来一样。刘诞已经被猜疑,也秘密地为此做准备,到广陵后,借着北朝侵犯边境之际,修理整治城池,积蓄粮草,置办兵器。君臣之间的嫌隙日益加深。民间也时常有流言传出,均称刘诞必反。大元三年,豫章人陈谈之上书告状,说:“我弟弟陈咏之过去曾蒙受刘诞录用,跟随他守镇;皇上正值南下,替刘诞奉送书信,几经危险境地,才能够使皇上听说。陈咏之经常看见刘诞与身边小人傅元祀暗中谋划叛逆之事,咏之害怕有一天事情败露,意外遭受罪罚。就把这件事偷偷地报告给建康右尉黄宣达,并把这事传开,希望自己能免以罪责。傅元祀的弟弟知道了陈咏之与黄宣达来往,就报告了刘诞,刘诞大怒,命令身边的人与陈咏之一起喝酒,将他灌醉,反诬陷陈咏之酒后狂言,将他杀害,请求陛下为我弟伸。回过头来看实属冤枉,实在令人悲哀啊。”吴郡百姓叫刘成的、建康百姓叫陈文绍等又到朝廷上书,含冤申诉。这一年四月,皇上使有关部门弹劾刘诞,于是被贬爵位为侯位,遣派他离国。皇上将要诛杀刘诞,让义兴太守垣阀担任兖州的刺史,让他率领羽林禁军,派遣给事中戴明宝跟随垣阀袭击刘诞,刘诞号召左右手下以及平时所供养的几数百人,率兵自我保卫。
- 27 -
七月二日,车骑大将军沈庆之率领军队进攻他,攻下他的外城,又攻克了内城。刘诞逃到后花园,队主沈胤之追逐刘诞到桥上,刘诞举起大刀自卫,胤之刺伤刘诞的脸,就坠入水中,又把他拉出来杀了,并把他的头传送到都城报功。刘诞死时年仅27岁。尸体埋在广陵,孝武帝将其姓贬为留氏。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诉衷情①
李清照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接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注】①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此时词人已举家逃离青州,南迁至江宁。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从词人饮酒沉醉写起,以“卸妆迟”的细节描写,尽显其慵懒倦怠之态。
B. “熏破”二字,从嗅觉角度写出梅香之浓郁,并为下文的相关描写作了铺垫。
C. 下片前三句勾画了一幅沉寂静谧的月夜图,烘托出词人孤单清冷的内心世界。
D. 梅花虽残犹留余香,词人以梅自喻,借梅明志,表现出坚贞高洁的品质操守。
16. 全词虽不着一个“愁”字,却处处含愁,层层写愁。试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答案】15. D 16. 借酒消愁,“沉醉”“卸妆迟”初见愁之端倪;梅香破梦,归梦难圆,愁意加深;夜深人静,孤寂难以成眠,愁意更浓;百无聊赖,只能借挼捻残梅消磨时光,自是愁上加愁。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
D项“表现出坚贞高洁的品质操守”对诗歌主旨理解错误,这首咏梅词,没有把笔墨集中在写梅的姿容、特质上,而是缘梅抒情,以残梅的幽香为引线,串联全篇。全词以写头戴残梅沉醉入睡开始,继由梅香“熏破春睡”使“梦远不成归”,引起词人心情的怅惘;甜美的梦境与凄苦的现实互为映衬,深刻地表达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 27 -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通读诗歌内容,逐句翻译理解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本题:
全词虽不着一个“愁”字,却处处含愁。
上片前两句“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在一个早春的夜晚,作者借酒消愁,词人酒醉回到卧房,连头上的钗、簪等物也无心思卸去,便昏昏睡去。“沉醉”一词可以窥见词人饮酒之多和心绪之恶。一个“迟”字进一步透露出沉醉的状态,心情的抑郁和词人懒于卸装的倦怠神情,此处初见“愁”之端倪;
上片后两句“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使人愁。“熏破”二字,通过嗅觉强调出梅香的浓烈。“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归乡千里路,也许能回到故乡,也许能与亲人团聚吧。但这美梦却被梅花扰断,希望又成泡影。这种对梅香的“怨”也正是词人欲归不得的怨。这种幽怨像无端的乱絮,久已缭绕心头,“夜来沉醉”不过是为了借酒浇愁罢了。“梦远不成归”一句,集中表现了词人强烈的思乡怀人之情,欲归不得之苦。此处“愁”意加深;
下片“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寥寥数语,勾划了一幅春夜无眠图。春夜孤柄,久不成寐,帘筛月影,月伴无眠。一个“垂”字更增加了夜的沉寂。这幅清淡的月夜图,,成功地烘托出词人孤单清冷的内心世界。此处“愁”意更浓;
“更援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更挪”“更捻”的连续动作,突现了词人百无聊赖的心理。三“更”相迭,含蕴无穷,将词人的感情表现得婉曲有致。这单调的动作,包含着复杂的心绪。更把词人内心的愁绪通过动作表现褥淋漓尽致。
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 ①__, ②__”,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的无奈,暗含相思之苦。
(2)陆游在《书愤》中用“ ③__, ④___”两句,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
(3)老子治国的重要理论是“无为而治”,《老子》第三章中“ ⑤___,⑥
- 27 -
__”两句,即表达了“无为”与“治”之间的必然联系。
【答案】 (1). 鸿雁长飞光不度 (2). 鱼龙潜跃水成文 (3). 塞上长城空自许 (4). 镜中衰鬓已先斑 (5). 为无为 (6). 则无不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既有直接性默写又有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1)度(2)文(3)塞(4)鬓(5)已(6)治。
【点睛】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沿着堤坝向南走,可以看到一带蜿蜒起伏的山峦。春夏时节,那山是绿色的,其中还夹杂着点点的白色,那是白桦树荡漾在松林中的几点笑窝。山脚下,有一条清澈而宽阔的河流。从河岸到堤坝,是一片茂密的柳树丛和几百棵高大的青杨。那些青杨间距很广、错落有致地四散开来,为这带风景平添了几分动人的风韵。初春的时候,残雪消融,矮株的柳树、高大的青杨,红了枝条,绿了身躯。那些青杨就像是站在河岸的穿着绿蓑衣的渔民,而那丝丝柳枝,有如一群漫游在他们脚下的红鱼。 ,那么它在春夏时节为大自然涂抹的是如梦似幻的温柔之色;到了秋天,它的画风发生了巨变,它借着秋霜的手,把山峦点染得一派绚丽,那灿烂的金黄色成为这个季节的主色调。但这种绚丽持续不了多久,随着冷空气频频地入侵,落叶飘零, 。但这种暗淡也不会让你的心灰暗很久,伴随着雪花那轻歌曼舞的脚步,山峦迎来了另一次的灿烂,它披上一件银白的棉袍,于苍茫中呈现着端庄、宁静的圣洁之美。我喜欢在黄昏时漫步,喜欢看水中的落日,喜欢看风中的落叶,喜欢看雪中的山峦。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27 -
A. 借代 夸张 反复 B. 夸张 比喻 排比
C. 比喻 拟人 排比 D. 借代 拟人 反复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在初春残雪消融的时候,矮株的柳树的枝条是红的,高大的青杨的身躯是绿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更好,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8. C 19. ①原文运用短句式,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与初春生机勃勃的特点相契合;②将“红”“绿”两个形容词用作动词,突出春天到来时柳树、青杨的变化过程,化静为动,更富有画面感;③最后两小句化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词句,更添诗意之美。
20. ①如果把老天比喻为一个画师的话 ②山色骤然变得暗淡了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牢记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夸张、反问、借代、顶针、比喻、拟人、设问、对偶、反复。然后结合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阅读文段,把握文段中的关键语句,最后分析判断其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本题:
原文“那些青杨就像是站在河岸的穿着绿蓑衣的渔民”使用了拟人的修辞,将“青杨”比作了“渔民”,像“穿着绿蓑衣”一样的“站”在河岸;“而那丝丝柳枝,有如一群漫游在他们脚下的红鱼”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柳枝”比作“红鱼”,“丝丝柳枝”随风飘动,就像“红鱼”在他们脚下“漫游”一般;“我喜欢在黄昏时漫步,喜欢看水中的落日,喜欢看风中的落叶,喜欢看雪中的山峦”运用的则是排比的修辞,四个“喜欢”连用,将作者对美丽景观的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更加深刻。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此题主要考查语句表达优劣的比较,解答此类题目,应以此句为核心,也要兼顾下文语境,从句子着手,从全局着眼。语言表达效果具有如下特点:语言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以描述代替一般的叙述,形象饱满,感情丰富;句式灵活,整散结合。然后在文章找到具体能反应这些特点的内容,进行分析回答问题。
本题:
- 27 -
原文“初春的时候,残雪消融,矮株的柳树、高大的青杨,红了枝条,绿了身躯”和“在初春残雪消融的时候,矮株的柳树的枝条是红的,高大的青杨的身躯是绿的”进行比较,原文结合下一句“那些青杨就像是站在河岸的穿着绿蓑衣的渔民,而那丝丝柳枝,有如一群漫游在他们脚下的红鱼”从句子句式特点来看,构成长短句式相间的特点,原句“初春的时候”“残雪消融”“矮株的柳树、高大的青杨”“红了枝条”“绿了身躯”都用短句构成,语言简洁,富有节奏感;从内容的表述来看,“红”和“绿”原本是形容词,此处用作了“动词”,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柳树、青杨”的生长变化过程,使得原本静止的画面突然动了起来,富有动态感;同时“红了枝条”“绿了身躯”富有“诗意”的特点,因为它化用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诗化语言,具有诗的韵味、诗的意趣、诗的风格,因而富有诗意美。 所以,经过以上分析,原文表达效果会更好。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答题源自文本材料,第二,补写的句子大多有特殊的位置和性质;第三,补写的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呼应。
本题:
第一空:与下文“那么”关联词语相搭配的话,此处应该以“如果”表假设的关联词语开始;再结合下文内容“它在春夏时节为大自然涂抹的是如梦似幻的温柔之色;到了秋天,它的画风发生了巨变,它借着秋霜的手,把山峦点染得一派绚丽,那灿烂的金黄色成为这个季节的主色调”,抓住关键词语“涂抹”“画风”“点染”等,可以得出“如果把老天比喻为一个画师的话”;
第二空:结合上文内容“这种绚丽持续不了多久,随着冷空气频频地入侵,落叶飘零”,就会出现与之相反的结果,而这种结果,正好与下文“但这种暗淡也不会让你的心灰暗很久”相照应,所以此处应该是“山色骤然变得暗淡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近日,被称为中国首部“硬科幻电影”的《流浪地球》,②国内外连创票房新高,③观众们纷纷认为这是“中国第一部大制作的科幻电影”。④这部电影以大胆奇特的想象和充满中国特色的叙事方式,⑤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的独特视角,⑥让世界感受到了“充满未来感”的中国的魅力。⑦不仅制作科幻电影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⑧还需要科学素养的支撑,⑨反映的是国家乃至电影工业的综合实力。
【答案】②“国内外”前加介词“在”;⑤“中国文化”前加“了解(或:观察)”;⑦“不仅”移至“需要”前;⑨“国家乃至电影工业”改为“电影工业乃至国家”。
- 27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此题主要考查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解答时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本题:
第②句成分残缺,“国内外”不能是句子的主语,联系上文,依据句子主语的前后一致性,《流浪地球》是主语,所以是它在国内外连创票房新高的,因此,“国内外”前加介词“在”;
第⑤句成分残缺,“提供了……的独特视角”是动宾结构,但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却缺少必要的动词,可以加上“了解”或“观察”;
第⑦句语序不当,属主语和关联词的位置不当,主语只有一个“制作科幻电影”,此时关联词语“不仅”应该放在主语的后边,所以,“不仅”移至“需要”前;
第⑨句语序不当,“乃至”表示递进关系,“国家”比“电影工业”应该更进一层,所以,将“国家乃至电影工业”调整语序,改为“电影工业乃至国家”。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90个字。
2019年5月15日,作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六场平行分论坛之一,以“多彩亚洲、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亚洲文明多样性分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教育部部长在致辞中表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从维护亚洲文明多样性的视角“多思”“多做”促进亚洲文明对话。具体来说,要做实人文对话,让亚洲交流之路走得更顺;做深教育对话,让亚洲教育之桥建得更牢;做细心灵对话,让亚洲青年之手拉得更紧;做好精神对话,让亚洲文明之水流得更远。努力让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为世界文明对话、最终为人类文明共生发展提供亚洲方案、亚洲模式、亚洲样板。
【答案】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多样性分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教育部长表示要着眼于维护亚洲文明的多样性,加强人文、教育、心灵和精神上的对话,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亚洲范例。
【解析】
【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考点,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此题还要注意新闻的特点。一句话新闻拟写原则:1.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2.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3.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
本题:
由文段第一句话导语“2019年5月15日,作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六场平行分论坛之一,以‘多彩亚洲、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亚洲文明多样性分论坛在北京举行”,提炼出主要信息“时间”“陈述对象”“地点”和“事件”,总结概括为“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多样性分论坛在北京举行”;由主要内容“中国教育部部长在致辞中表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从维护亚洲文明多样性的视角“‘多思’‘多做’促进亚洲文明对话。具体来说,要做实人文对话,让亚洲交流之路走得更顺;做深教育对话,让亚洲教育之桥建得更牢;做细心灵对话,让亚洲青年之手拉得更紧;做好精神对话,让亚洲文明之水流得更远”提炼出关键内容和词语“中国教育部长”“亚洲文明的多样性”“人文”“教育”“心灵”“精神”,由此总结概括为“中国教育部长表示要着眼于维护亚洲文明的多样性,加强人文、教育、心灵和精神上的对话”;再结合最后一句话“努力让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为世界文明对话、最终为人类文明共生发展提供亚洲方案、亚洲模式、亚洲样板”,提炼出“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亚洲范例”,进而得出正确答案。
【点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四、写作
23.仔细观察漫画,阅读后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 27 -
一人被石头狠狠绊倒后,却发现眼前有一株破土而出的嫩芽。他仔细、认真地端详,完全忘记了摔倒之痛。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希望的力量
如果自信是成功的基石,那么希望就是爬上基石的力量,它可以让一个人忘记疼痛,重新站立起来,成就梦想,就像漫画中的那个人一样。
如果说人有无限的力量,那么这种力量就是希望。一个人的生活充满了希望,那么他就是一个拥有力量的人。总是在鼓舞自己,要成功就得努力,只因为始终相信,去拼搏才能胜利。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希望找到一份谋生的差事,可是他数学、历史、地理、法律、会计等等都不精通,不过他能写出一手好字,写好字,就能写好文章,于是他放大自己的优点,看到了希望,他重新振作了起来,他就是家喻户晓的18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因此可见希望的力量是巨大的,是无限的,也是超越了一切的。
有人说时间可以让人忘记一些事情,甚至是一些我们不想忘记的。但是我认为忘记什么,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希望。人死了不能带走什么,却可以留下对后人的希望,后人经过努力,把希望的力量留给下一代,如此反复,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人类发展了七千多年,从来没有一种力量能够阻碍希望的力量,所以就没有什么能让人类的进步停止,黑热病、艾滋病、狂犬病、“非典”,它们的存在是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威胁,但是,我们有强大的力量。希望在手,何惧风云变幻。
有的人总把希望寄托给下辈子,但是我可以明确告诉他,没有下辈子,没有太多的机会等着我们,每个人的机会都是有限的,如果你放弃希望,那就等于失去希望的力量。人生如果没有了希望,也就没有了奋斗、坚持和拼搏。希望之灯一旦熄灭,生活将变得一片黑暗。
希望是每个人的必备品,因为它是力量,希望是每个人最不可缺少的东西,它存在于你我之间,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力量。
人的潜在能力也是无限的,只是没人去发现它,而发现它所需的力量就是希望。只要你不放弃希望,就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没有什么不可能,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七千年来,我们从算盘到计算器再到电脑,从牛车到汽车再到飞机……是希望,是希望的力量在推动着我们前进。
- 27 -
多少次挥汗如雨,伤痛曾填满记忆,只因为始终相信,拥有希望,就是拥有力量,拥有力量才能拥有成功,拥有成功,才能拥有超越常人的人生。
希望的力量——我们生存、永生的力量。
希望可以让一个人忘记跌倒的疼痛。我坚信,打败一个永不放弃的人是不可能的。永不放弃加希望给予的力量就等于成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个漫画作文。
审题:
漫画由两部分组成:一幅图和一段话。注意观察图画当中,有一块大石头,一个人跪趴在地上,眼镜飞走了,显然是这个人被石头绊了一跤。人的面前还有一株破土而出的嫩芽,要注意人脸上的表情,他开口大笑,眼睛死死盯着那株嫩芽,怀着一种期盼,想象着嫩芽会长高,能开出花来,更会结出果实。“他仔细、认真地端详,完全忘记了摔倒之痛”,表明“嫩芽”是“希望”的象征,是又一次“开始”,可以等待“结果”,寓意即使摔倒了,也不要害怕、沮丧、气馁,心中要怀着一种美好的期许,要相信痛苦过后就是收获,风雨过后就是彩虹,不要丧失了信心,总会有美丽的风景在前面静候我们。可以据此立意。
参考立意:
1.要心怀希望;
2.意外的收获;
3.风雨过后会出现彩虹;
4.希望与伤痛;
素材:
1.俄国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两只大白鼠丢入一个装了水的器皿中,它们拼命地挣扎求生,维持的时间是5分钟左右。然后在同样的器皿中放入另外两只大白鼠,在它们挣扎了5分钟左右的时候,放入一个可以让它们爬出器皿外的跳板,这两只大白鼠得以活下来。若干天以后,再将这对大难不死的大白鼠放入上述器皿中,结果真的有些令人吃惊:两只大白鼠竟然可以坚持24分钟,三倍于一般情况下能够坚持的时间。
这位俄国的心理学家总结说,前面两只大白鼠,没有逃生的经验,它们只能凭自己本来的体力挣扎求生;而有过逃生经验的大白鼠却多了一种精神的力量,它们相信在某一个时候,一个跳板会救它们出去,这使得它们能够坚持更长的时间。这种精神力量,就是积极的心态,或者说就是内心对一个好的结果的希望。
- 27 -
这个实验虽然残酷了一点,但给人很大的教益。实际上我们不必做那样的实验就可以知道,在艰难困苦之中,心中有希望和心中没有希望,对我们的行为会有完全不同的影响,结果当然也就完全不一样了。
大白鼠的希望,是人给它们的;而我们人类自己,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困难的情况下,都能够自己给自己希望。而且,我们不知道希望所调动的,是不是仅仅只是我们自己的精力和体力。也许,冥冥中真的有天意在关照人间,天意会更欣赏那些内心总是充满希望的人,会觉得这样的人不仅应该活下去,而且还应该活得很好。
希望就是力量。在很多情形下,希望的力量可以比知识的力量更强大,因为只有在有希望的背景下,知识才能被更好地利用。一个人,即使他一无所有,只要他有希望,他就可能拥有一切;而一个人即使拥有一切,却不拥有希望,那就可能丧失他已经拥有的一切。
2.希望的力量
一个人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以后,如同一片草叶顺流而下。此时,这个人多么希望抓住一样东西,哪怕是一根芦苇、一根水草也好。然而四面都是水,他什么也抓不住。他心想,这下可完了。
死就死吧!这个念头一出,他感到身上立马没劲了,也没有力量挣扎了。整个身子眼看就要往下沉了。忽然,他想起去年夏天在这条河边玩时,离这儿不远的河岸上有一棵老树,其中有一根粗大的树枝正好贴在水面上。想到这里,他心里顿时有了希望,心不慌了,力气也有了,便拼命挣扎,坚持,终于游到了那棵老树的树枝那儿。
当他拼命拽那树枝时,谁知那树枝早已经枯死,“咔嚓”一声,折了,但是没有马上断,情况十分危险。这个人沮丧得要命,不愿意再奋斗了,心想就随着树枝被水冲走算了,心里怀着必死的念头,身体变得沉重起来。这时,他脑子里闪过去年在那棵老树下玩时看到一个流浪汉在离树不远的地方躺着。说不定现在也在那儿呢!这样一想,生的希望又燃烧起来,他大呼救命。很幸运,那个流浪汉真的在附近,把他救上岸来了。回首往事,他说:“要是早知道河面上的树枝是枯干的,我不可能坚持到那儿;如果不是突然记起那个流浪汉,我不会有力气喊救命。”由此可见,希望给人多大的力量!
这也许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是它告诉我们,希望对我们的生活具有怎样的意义。人生的悲哀,就是看不到希望。
- 27 -
3.一望无际的沙漠上,飞来了一粒树种。沙漠强烈地请求树种留下来,树种却摇摇头,飞向了远方。她告诉沙漠,总会有一粒种子愿意留下来的,只是不知要过多久。于是,沙漠的热情再次被点燃,蛋不久又被冷却。就这样,希望在年复一年的轮回中一次次地升起,又一次次地落空。沙漠总是努力地挽留每一粒飞过的种子。终于有一天,他聚集了无数植物的种子,变成了一片绿洲。这种希望,使人发展,使人改变。
冬天的世界银装素裹,那一棵孤独的老树掉光了叶子,如同一位垂暮的老人孤零零地立在风雪中。它盼望着春天快点到来,那是它生存的希望,也是它继续活着的理由。终于,在漫长而孤独的等待中,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老树最终迎来了它的希望,抽出了新芽,新的力量在苍老的躯干里涌动,孕育着新的生命。这种希望,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让人学会以更多的耐心面对未来。
4.我常常想,希望是什么呢?是幼鸟对天空的向往,鱼儿对碧水的渴望,还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是植物对春天的期盼,动物对生命的热情,还是黑暗中的一缕阳光?
鸟儿想要飞起来,它的希望在于蓝天,在于自己的勤奋。待到能够在天空自由翱翔时,它又希望飞得更高、更远,于是更加努力。这种希望,会使人勤奋,使人上进,使人成功。
在一个将要干涸的池塘中有一条小鱼,它向往碧水,不远处的一条小河,是它生存的唯一希望。就是凭着那条小河带给它的希望,鱼儿坚持着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干渴的昼夜,终于迎来了上天的甘露,得以继续生存下去。这种希望,使人的生活充满信心,坚持不懈地努力,总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行文结构:
第一部分:漫画内容引出观点“希望可以让一个人忘记疼痛,重新站立起来,成就梦想”;
第二部分:“穷困潦倒的青年大仲马看到了希望,重新振作了起来,最终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作家”,“黑热病、艾滋病、狂犬病、‘非典’不算什么,希望在手,何惧风云变幻”,“七千年来,我们从算盘到计算器再到电脑,从牛车到汽车再到飞机……是希望,是希望的力量在推动着我们前进”
第三部分:再次扣题,拥有希望,就是拥有力量,拥有力量才能拥有成功,拥有成功,才能拥有超越常人的人生。希望可以让一个人忘记跌倒的疼痛。
- 27 -
相关文档
- 【语文】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四2021-06-0913页
- 语文卷·2018届福建省华安一中高二2021-06-099页
-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高二上2021-06-0922页
-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2021-06-0922页
- 2018-2019学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2021-06-0925页
- 语文卷·2018届广东省普宁市第一中2021-06-0910页
- 2017-2018学年甘肃省临夏中学高二2021-06-0914页
- 2017-2018学年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2021-06-0911页
-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2021-06-0924页
-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9-2020学年高二2021-06-09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