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50 KB
  • 2021-06-09 发布

山东省烟台市理工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烟台理工学校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期中暨线上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一、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袁枚一首 的小诗《苔》,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们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重新唤醒。孩子们最 的天籁之声,唱哭了庾澄庆和曾宝仪,也让亿万中国人都在这一刻被感动。《苔》这首诗,传递着“普通人也要做好自己”这样一种精神。向阳花木早逢春,而苔,却生于不见阳光的阴湿之地,可它不自卑、不埋怨, ,自得其乐。立时,“苔花虽小,神比牡丹”等各类美评文论在文学圈、朋友圈疯传。最起码的一个现象就是,苔藓会开花,精神很伟大。《苔》的正能量是空前的,它感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暖化了很多人冷僻的心灵。一首诗能起到这种效果,让人很是感叹文学的伟大。‎ 但( )。关键时候,盲目的“从众”心理会阻碍一些真实事物的表露。“从众”,是指人们自觉和不自觉地采取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准则,放弃自己的看法,转变原来的态度。日常生活中的随波逐流、 就是典型的从众表现。我想这首《苔》唯一需要后期解释的就是它的科学性。苔藓的确不会开花,是袁枚老先生错把一些杂花或苔藓孢管当成苔的花朵了,但有此心意,难得老先生心态伟大。‎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从众”,是指人们自觉和不自觉地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准则,放弃自己的看法,转变原来的态度。‎ B. “从众”,是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准则,放弃自己的看法,转变原来的态度。‎ C. “从众”,是指人们自觉和不自觉地采取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准则,放弃自己的看法,转变原来的态度的现象。‎ D. “从众”,是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准则,放弃自己的看法,转变原来的态度的现象。‎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推崇文学、弘扬人间真情,科学不能被我们忘怀 B. 弘扬人间真情、推崇文学,科学不能被我们忘怀 C. 推崇文学、弘扬人间真情,我们还不能忘了什么是科学 - 14 -‎ D. 弘扬人间真情、推崇文学,我们还不能忘了什么是科学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默默无闻 质朴无华 自生自灭 人云亦云 B. 默默无闻 抱素怀朴 自由自在 人云亦云 C. 碌碌无闻 抱素怀朴 自由自在 拾人牙慧 D. 碌碌无闻 质朴无华 自生自灭 拾人牙慧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原句“‘从众’心理会阻碍一些真实事物的表露。‘从众’,是指人们自觉和不自觉地采取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准则,放弃自己的看法,转变原来的态度”,问题在于:一是错用连词,“自觉”与“不自觉”不能同时出现,“和”改为“或”;二是缺少介词,在“采取”后面加上介词“与”;三是缺少宾语,在句末加上“的现象”。‎ 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文章有两段,第一段说的是文学的伟大,带给人温暖,让人感受真情。所以应先说文学,再说感情,排除B、D两项。‎ 整句话暗含的主语是人们,后面如果改成“科学”,则前后主语不一致,排除A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 - 14 -‎ 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组,默默无闻:不出名;不为人知道。碌碌无闻:形容人平平庸庸,没有特殊能力。文段使用对象是《苔》而非人,选“默默无闻”。‎ 第二组,质朴无华:朴实而毫不虚浮。抱素怀朴:借指民风淳厚,人心安定。用来修饰“天籁之声”,只能选“质朴无华”。‎ 第三组,自生自灭:自然地发生、生长,又自然地消灭;形容不加过问、不加干预,任其自由发展。自由自在:形容没有约束,十分安闲随意。原句是说“苔”的处境不好,应选“自生自灭”。‎ 第四组,人云亦云: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拾人牙慧:比喻拾取别人的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话。语境说的是从众心理,应选“人云亦云”。 ‎ 故选A。‎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二、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高阶人工智能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电影、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 14 -‎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今年初,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高阶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摘自蔡映洁《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B. 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充分说明人工智能的智慧已经超过了人类。‎ C. 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 D. 行将迈人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联系国内外现实分析论证,提出中心论点:面对高阶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 B.‎ - 14 -‎ ‎ 本文写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等单位或个人推出的AI伦理研究计划,是为了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 C. 本文在论证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使文章有较强的说服力。‎ D. 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观点鲜明,思路清晰。‎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某些综艺节目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这样实则是混淆了人工智能的概念,是要不得的。‎ B. 当前概念下的人工智能在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人类的优势在价值观,人们应坚定自身的存在价值。‎ C. 我们需要通过法律和政策规范人工智能,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毫无用武之地。‎ D. 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让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贡献力量。‎ ‎【答案】4. D 5. B 6. C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A项,“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说法将未然变已然,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B项,“充分说明人工智能的智慧已经超过了人类”说法过于绝对,且原文指出“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C项,“在未来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说法不符远,原文是“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选项说成“在未来都是”,扩大了范围。‎ 故选D。‎ ‎【5题详解】‎ - 14 -‎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B项,“……是为了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说法不正确,写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等单位或个人推出的AI伦理研究计划是为了论证分论点“应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 C项,“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毫无用武之地”曲解文意,原文是“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可见“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在人工智能的发展方面是有其价值的。‎ 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 14 -‎ ‎,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小说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忧伤远逝 非鱼 忧伤像一湖清凉的水,她就像一尾喜欢冷水的鱼。‎ 她见过那种小鱼,细长,明黄色,很缓慢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她觉得,这鱼肯定是悲伤的、无奈的,早就练就一身刀枪不入的本领,才在这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之上,艰难地存活下来。‎ 从小她就活在两个姐姐的阴影里。两个姐姐像她们的父亲,长得枝叶舒展,而她偏偏像母亲,单眼皮,小眼睛,厚嘴唇,皮肤生了锈般黑黄。她常常怀疑,她根本就不是父母亲生的。‎ 母亲似乎也不怎么待见她,总在抱怨:我怎么生了这么个丑丫头,将来可怎么能嫁出去哦?只有父亲喜欢摸她的头,高兴的时候拍她的小肩膀,夸她聪明、能干。‎ 于是,她唯一的骄傲就是聪明、能干,她只有更加聪明,更加能干。父亲说: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一流的大学。她就拼命地学,把所有能拿的奖状都拿回家,贴了满满一墙。‎ 她考上了一流大学。她的丑在那一刻被大家忽视了,包括两个姐姐,都热泪盈眶地祝贺她,说她给家里争了光。‎ - 14 -‎ 父亲已经退休了,笑呵呵地端起他的小茶壶,歪一歪右嘴角,从小壶嘴吸一口茶水,递给她一个MP3:丫头,奖励你的。母亲也送给她一把黑亮的牛角梳:用脑太多,拿这个多梳梳头有好处。‎ 她觉得,只有在那个夏天,才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可夏天太短暂,匆忙间就过去了。秋天的风,还有雨,长且冷,而且愈来愈冷。‎ 大学里,同学们开始悄悄恋爱,可从没有人约她,她总是孤独地呆在教室,使自己看起来很忙的样子。‎ 四年之后,她比别人多了一张“优秀大学毕业生”证书,也因此第一个被选调到省直机关。看着那些恋爱过的同学凄凄离别,执手相看泪眼,她独自抱着膝盖,坐在她的小床上。‎ 她听见心里被某种东西敲击的声音,轰,轰,轰,一下又一下,她突然感觉很疼,哪儿都疼。‎ 她的疼痛持续了很长时间,有四五年吧。她避免一切出头露面的机会,努力把工作干得更好,避免和年轻男同事一起出去,很小心地保护着自己的自尊。‎ 同事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要给她介绍对象,都被她婉言回绝了,她不是不想恋爱,她怕失望,更怕伤害。‎ 直到有一天,她独自背了行囊去旅游,看到高原湖水中的鱼,她仿佛看到了自己。这么多年,自己就像小鱼在这冷水中,一直孤独地待在无尽的忧伤里。可人毕竟不是鱼啊,不是。‎ 那一刻,她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回到家,她去看父亲。此时母亲已经去世了,两个姐姐也已经结婚,过着世俗的幸福生活,父亲独自一人守着家。‎ 父亲还喜欢摸她的头:丫头,该把自己嫁出去了,别总那么高傲。‎ 高傲?父亲,难道你觉得我是高傲?我已经把自己降低到尘埃里了,我从来就没有高傲过,我只有自卑。 ‎ 但看起来是这样。父亲说。‎ 你不觉得是我长得太丑,没人要?‎ 傻丫头!世上从来就没有丑女人,只有笨女人。再说,你看看你,哪点丑了?‎ 她不相信父亲的话,父亲从来就是爱她的,不会说她丑,可她知道自己很丑,一直都丑,从小到大。‎ 你怎么这么固执?父亲好像有点生气:找个好小伙子去恋爱结婚。‎ 回到单位,她对同事大姐说:帮我介绍个对象吧。她想通了,哪怕为了父亲,就算受伤也得伤一次吧。‎ - 14 -‎ 同事大姐一脸的惊讶:真的?真的?哎呀,咱单位那么多小伙子等着呢,你总拒人千里,他们都怕了你了。‎ 真的?这回是她惊讶了。她从来没想过会有人喜欢她。‎ 怎么不是真的啊,瞧瞧,气质多好啊,他们都说你像三毛。‎ 刹那间,二十多年积攒起来的忧伤分崩离析。她的心里绽放出一朵灿烂的花,如鱼儿一跃跳出冰凉的水面,拥抱温暖……‎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姐姐们的漂亮、大学同学的恋爱,给“她”的生活带来了阴影,让“她”感到痛苦,促使着“她”更加努力地学习。‎ B. 高原湖水中的鱼孤独地生活在清凉的水中,“她”觉得自己与它们极为相似,同病相怜中也获得了生活的力量。‎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父亲摸“她”的头、赠送礼物、催促恋爱结婚等细节,表现了父亲对“她”的关爱。‎ D. “秋天的风,还有雨,长且冷,而且愈来愈冷”的描写,间接表现了“她”的内心情感,也为后文情节做了铺垫。‎ ‎8.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主要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9. 小说以“她的心里绽放出一朵灿烂的花,如鱼儿一跃跳出冰凉的水面,拥抱温暖”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自卑白怜;②自尊心强;③聪明勤奋;④孝顺听话;⑤敏感固执。 ‎ ‎9. ①与前文对比,形象地表达了“她”走出自卑,远离忧伤,获得自信的喜悦;②呼应前文,使结构完整;③运用比喻,具有文采,富有意蕴。‎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B项考核内容,C项考核手法,D项考核结构,其中B项,“获得了生活的力量”理解错误,应该是“感到自卑”。‎ ‎【8题详解】‎ - 14 -‎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人物性格的题目,答题时先梳理文章的情节,然后根据情节概括,此题可根据文中的“从小她就活在两个姐姐的阴影里。两个姐姐像她们的父亲,长得枝叶舒展,而她偏偏像母亲,单眼皮,小眼睛,厚嘴唇,皮肤生了锈般黑黄”概括其“自卑自怜”的性格特征;概括其“她就拼命地学,把所有能拿的奖状都拿回家,贴了满满一墙”的性格特征;概括其“聪明勤奋”的性格特征等,同样概括“自尊心强”“孝顺听话”“敏感固执”的性格特征。‎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9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要到考核文章的结构的题目,要求回答“以‘她的心里绽放出一朵灿烂的花,如鱼儿一跃跳出冰凉的水面,拥抱温暖’结尾的作用”,主要从内容、结构和手法的角度分析,从内容看与前文对比,形象地表达了“她”走出自卑,远离忧伤,获得自信的喜悦;从结构看,呼应前文,使结构完整;从艺术手法看,运用比喻,具有文采,富有意蕴。‎ 三、创新题型 ‎10.下列各项中,填入横线处的内容与句子中已有内容的某种属性相匹配的一项是( )‎ ‎__________对于“感时花溅泪”,相当于高兴对于“___________”。‎ A. 伤心 碧草含情杏花喜 B. 哀伤 一日看尽长安花 C. 多情 化作春泥更护花 D. 憔悴 人比黄花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理解例句的内容和情感,然后再分别理解选项诗句与之前的情感是否搭配。再进行分析辨别,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题中的“感时花溅泪”表达的是一种无奈与伤心。“化作春泥更护花”和“人比黄花瘦”都不含高兴之意,故可以排除CD两项。“碧草含情杏花喜”表达的是一种高兴的心情;“一日看尽长安花”指诗人在登科后特别激动,骑着快马一天就把长安的鲜花欣赏个遍,表达的是一种兴奋的心情。进一步辨识可发现,“感时花溅泪”和“碧草含情杏花喜”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所以相较于B项,A项的内容与句子中已有的内容的属性更匹配。‎ 故选A。‎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找出选项中性质不属于材料所论述的悲剧的一项是 ( )‎ 悲剧的审美价值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悲伤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A.‎ - 14 -‎ ‎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为情而死。‎ B. 在甲午海战中,清军的致远号巡洋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仍然开足马力,冲向日本联合舰队的吉野号快速巡洋舰,最后致远号巡洋舰沉人海中,舰上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C. 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7,大部队及当地群众的转移,把日伪军引向悬崖绝路,弹尽粮绝之后,他们跳下悬崖。‎ D. 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忍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段的中心、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此题还考查逻辑思维能力。‎ B项,分析材料可知,材料所论述的悲剧是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的,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悲剧。B项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并没有上升到文学艺术的层面,所以不属于材料所论述的悲剧。‎ 故选B。‎ ‎【点睛】解答定义理解题常用的3种方法:①直接判断法。关注定义的名称,如果是自己所熟知的定义,就可以结合选项直接确定正确答案。②列举排除法。有的定义比较复杂,并且题干已经把定义的外延用例子列举了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命题人一般会根据所列举的例子设置题目。对这样的题目,考生只需根据所列举的例子与选项一一匹配进行判断即可。③选项归类法。分析选项内容,对意思相近或相同的选项进行归类,找到与众不同的那一项。‎ ‎12.综合分析一以下材料,推出的结论最恰当的一项是 许多跨国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都试图推行本土化的传播策略和营销方案,都期望得到中国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可,在广告中运用中国元素就是一种体现。这本是值得肯定的,但这种运用要与人们的文化习惯和感情倾向一致,如果仅仅在技术上简单的模仿和运用,缺乏文化上真正的尊重和理解,再美的“元素”也只会开出“恶之花”。‎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不同国家的消费者会有不同的审美取向 B. 在广告中使用“中国元素”要适可而止 - 14 -‎ C. 在广告中彰显文化特色是重要的营销策略 D. 理解文化内涵是“中国元素”成功运用的前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是“综合分析以下材料,推出的结论最恰当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文段综合分析,推断文段结论能力。本题属于意图推断题。可借鉴关联词来确定作者的情感态度。通读文段,文段先讲述了许多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都期望得到中国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可,在广告中运用中国元素。然后指出这一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与人们的文化习惯和感情倾向一致,如果仅仅在技术上简单的模仿和运用,缺乏文化上真正的尊重和理解,再美的‘元素’也只会开出‘恶之花’”。这段话的关键在后半部,意思说如果要成功运用“中国元素”推广自己的商品,就必须理解中国文化内涵。选项中,A项,和文段内容无关,排除。B项,错在“适可而止”,文段没有讲“在广告中使用‘中国元素’要适可而止”,而是说广告中要想成功运用“中国元素”,要先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C项,强调的重点只是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内容相反。故选D。‎ ‎13.根据下面的材料,可以推出的一项是( )‎ 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大问题。科学家和环保组织不断发出警告:如果我们不立即行动起来保护环境,阻止气候变暖,那么人类总有一天会毁灭地球,无法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 A. 只要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就能阻止气候变暖,人类就能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 B. 如果人类不能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必定是因为没有立刻开始保护环境。‎ C. 要想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人类自身,就必须阻止气候变暖。‎ D. 如果人类想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保护环境,阻止气候变暖。‎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判断的能力。判断主要分为直言判断(断定思维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简单判断)、联言判断(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存在的判断)、选言判断(断定在几种可能情况下,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判断)、假言判断(断定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的复合判断)、负判断(通过否定某个判断所得的判断)、模态判断(断定事物可能性和必然性的判断)。判断有真有假,所以考生在做题的时候,可能会因为使用了不恰当的判断形式而出现逻辑错误,造成语句含意与现实情况不符的问题。‎ - 14 -‎ 在解答此题时,考生根据选项可以确定材料关键语句为冒号后面的句子,关联词是“如果……,那么……”,是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条件是“我们不立即行动起来保护环境,阻止气候变暖”,结果是“人类总有一天会毁灭地球,无法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然后,辨析选项。‎ A项和C项都割裂了条件和结果,可以排除。‎ B项,“必定”表示必然判断或推理,根据材料,“没有立刻开始保护环境”只是“人类不能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下去”的充分条件,不是绝对唯一的条件,故排除。‎ D项,这是原命题的逆否命题,由题干可知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不立即行动起来保护地球就不能继续生存下去。根据推理规则(否定后件必否定前件)可知,要继续生存下去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保护地球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关于判断的考题“3注意”: ‎ ‎1.遇到模态判断,考生要注意表必然性的词语,如“必然”“势必”等,判断文段是否存在说法过于绝对的地方。 ‎ ‎2.遇到假言判断,考生要注意关联词,分析关联词所表示的关系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存在前件和后件之间关系不当的问题,比如强加条件、混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等。 ‎ ‎3.遇到选言判断,考生要注意关联词“要么……,要么……”“是……,还是……”等。“要么……,要么……”的选择有两种:单选A或者单选B,不能同时选择A和B。同理,对于“是……,还是……”也不能同时选两个。‎ ‎14.下列各句中,内部逻辑关系成立的一句是 A. 因为经常跑北京、上海等城市,又肯动脑筋,他的见解总比别人高明。‎ B. 有人说中国人向来是最有骨气的,然而能说汪精卫有骨气吗?‎ C. 会议都开了一半了,张主任还没来,一定是路上又堵车了。‎ D. 别看咱们的老王又黑又矮,但思考问题却比谁都周密。‎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列各句中,内部逻辑关系成立一句是”,是考查学生逻辑分析能力。从逻辑角度分析:B项,实质是一个演绎推理,结论之所以不成立,是因为汪精卫虽是中国人,但“中国人最有骨气”这个判断是“中国人”这个整体所具有的属性,个体未必都具有;C项,句中的“一定”太绝对,只能说“可能”;D - 14 -‎ 项,句中的肤色、身材与人的思考周密与否没有因果联系。故选A。‎ 四、文言文默写(每空2分,共30分)‎ ‎15.(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直的子路急忙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之以师旅,_______________;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说服秦伯,陈述郑国对秦国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交代秦晋联军攻打郑国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鸿门宴》“项庄拔剑起舞”有关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郑国国君对没能早起用烛之武表达歉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千乘之国 (2). 摄乎大国之间 (3). 因之以饥馑 (4). 且知方也 (5). 为国以礼 (6). 其言不让 (7).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8). 行李之往来 (9). 共其乏困 (10). 以其无理于晋 (11). 且贰于楚也 (12). 项庄舞剑 (13). 意在沛公 (14). 吾不能早用子 (15). 今急而求子 (16). 是寡人之过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要求学生在识记时候要以理解为基础进行识记,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乘”“饥馑”“共”“贰”“寡”的书写。‎ ‎【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 ‎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