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5.54 KB
  • 2021-06-09 发布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基础过关单元测试卷新人教版必修5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2020-2021 学年高二语文单元测试定心卷第二单元 (基础过关)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 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 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 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 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 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 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 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 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 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 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 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 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 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 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 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 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 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 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 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 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 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 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 2 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 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 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 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多情的投入, 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 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 项,“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 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 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并不是做出“正面评价”。故选 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 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 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 项,“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强加因果,原文第三段说“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 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故选 D。 3.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3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 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要扣住题干要点结合 原文逐项判断。A 项,“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无中生有,原文第一 段说,“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评价杜甫之前的诗人。B 项,“在七言律诗 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做出革新”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列举一系列诗人要论证的观点是“古 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截取,尽其所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C 项,“作者在情感上一视同仁”曲解文意,从第三段的论述看,作者列举“逃避”和“被击败”这两 种回应危急的方式,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对杜甫“正面担荷”这种应对方式的欣赏和肯定。故选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车辆的平均载人数量为 1.5 人,车辆座位资源利用率低下。而拼车是提升车辆座位资 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在不增加城市基础运力负荷的前提下,拼车能通过提高车辆的使用率极大地 增加汽车运力供给,提高出行效率。 来自滴滴平台的数据还显示,滴滴快车拼车可帮助司机平均提升 24%的车辆利用率。在车辆利 用率大幅提升、司机收入增加的同时,城市环境也得到了改善。近年来,我国汽车共享出行快速发 展,尤其是其中网约车这一创新业态有效缓解了中国目前迫切的出行供需矛盾,显露出巨大的经济 及社会价值。汽车共享出行催生的移动互联技术革新,亦可以为中国带来关联行业升级更新、整体 移动出行市场腾飞等多重附加值。 (摘编自 2016 年 10 月全景网) 材料二: 4 材料三: 早晨打开手机查看天气,出门开车打开手机地图进行导航,中午用手机订外卖享用美食,晚上 回到家通过健身软件跟着健身教练进行锻炼。滴滴出行和摩拜单车等通过手机应用软件颠覆了用户 的出行方式和理念;丁香园、春雨医生等医疗应用软件提供了在线医疗方式……这些都是“互联网 +”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也是新型的“指尖”文化。 “互联网+”给生活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就是电子商务,此外,交通、金融支付,甚至在受教 育、娱乐、思维方式等方面也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便利性、互动性、分享性是“互联网+”最明显 的特点。 对于这样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和潮流,张鸿认为,“实体和网络不可互相替代,它们只是人们 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或者是生活方式在某些方面的变化。我们应该两者兼顾,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摘编自 2017 年 1 月光明网《“互联网+”渗入生活细分领域 国人乐享“指尖”生活》) 材料四: 人类有了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之后——情况就变得完全不一样。我们想一想,互联网 对生产力有直接的提升作用吗?间接的作用可以有,比如可以把制造出来的商品卖到世界不同角落, 这对产量和价格都有所推动。 互联网更重要的还是对人本身的改变。尤其是我们熟悉的 QQ 和微信。在不同的地点,我们总可 以保持联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互联网并不一定直接提升生产力,但是对于人的生活内容和体验 来说,互联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看,互联网对中国经济带来的转型是根本性的,让 我们从原来只关注生产,到不仅可以关注物质生产,更可以关注那些非物质的体验和享受。这其中 也包括了知识的分享和传播:原来可能只有耶鲁、北大、清华的学生才可以学到的知识,有了互联 网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互联网使得金融不再是贵族俱乐部,而是为千千万的普通人、老百姓,特别是千千万的小微企 业,通过互联网金融提供直接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到原来金融体系主要是为国企,为大 的已经成功的民企服务的,但是互联网金融与其说是对大企业——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还不如 5 说是为广大的老百姓、千千万的小微企业提供直接的金融服务。 不管是屌丝出身,还是富有的家庭出身,我们都能够享受到现在的技术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 处和机会。 (摘编自金融界资讯《互联网到底改变了什么?》)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滴滴快车可以有效提升车辆利用率,增加司机的收入,缓解城市出行难的问题。 B.材料二中,无论是农村网民数量,还是农村网民数所占比例,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C.随着移动互联网进一步深入用户生活,传统生活方式诸多方面呈现出“互联网+”的趋势。 D.借助互联网,我们都有机会分享原来可能只有名牌大学的学生才可以学到的知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 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 2006、2009、2010、 2011 年,农村网民数所占比例比上一年有所下降。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3 分) A.网约车彻底解决了中国目前亟待解决的出行供需矛盾,汽车共享出行又催生了移动互联网技 术革新。 B.由材料二可知,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规模到 2016 年产生了飞跃,而增长率在 2015 年出现了 暴涨。 C.通过互联网可以把制造出来的商品卖到世界不同的角落,这是互联网对生产力的直接提升作 用。 D.互联网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和潮流,网络经济以其独特的优势必将取代实体经济。 E.互联网使得金融不再是贵族俱乐部,而是为广大百姓、众多小微企业提供直接的金融服务。 【答案】BE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 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 项,“彻底解决了” 说法错误,应该是“有效缓解了”。C 项,应该是间接提升作用。D 项,“必将取代实体经济“无中生 有,过于绝对。”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互联网在出行和交流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6 分) 【答案】①带来了出行的便利,提升了车辆的使用率,颠覆了用户的出行方式和理念。如滴滴快车 拼车(滴滴出行)、摩拜单车和手机导航。②方便了人们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分享和传 6 播。前者如利用 QQ 和微信等,在不同地点总可以保持联系;后者如利用互联网,原来可能只有名牌 大学的学生才能学到的知识,我们也可以学习、传播和分享。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 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在出行方面可从材料一找答案, 原文有:(1)拼车能通过提高车辆的使用率极大地增加汽车运力供给,提高出行效率。(2)滴滴快 车拼车可帮助司机平均提升 24%的车辆利用率。在车辆利用率大幅提升、司机收入增加的同时,城 市环境也得到了改善。近年来,我国汽车共享出行快速发展,尤其是其中网约车这一创新业态有效 缓解了中国目前迫切的出行供需矛盾。在交流方面主要在材料三和四中,原文有:(1)便利性、互 动性、分享性是“互联网+”最明显的特点。(2)尤其是我们熟悉的 QQ 和微信。在不同的地点,我 们总可以保持联系。(3)这其中也包括了知识的分享和传播。(4)还不如说是为广大的老百姓、千 千万的小微企业提供直接的金融服务。抓住关键词句,稍加整合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滕王阁风景 高昌 ①到了南昌,有千万个理由登滕王阁。 ②滕王阁矗立在赣江边上,临观之美,心旷神怡。那一望无际的蓬勃风景,很容易让人联想起 赣菜的“辣”。 ③赣菜辣得很直接,很斩钉截铁。而滕王阁的风景,恰便也似这爽快的个性,不用什么曲径过 渡,不用什么花树遮掩,只要一抬眼,就干脆是辽阔的水,悠远的山,出岫的云。 ④朋友们似乎很替我遗憾,说是来早了。如果晚来些时,再赶上个晴朗的傍晚,就可以欣赏到 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景色了。可是,能够看到这些靓丽的波浪在 苍茫的江面上热烈地舞蹈,能够看到那一片片朴素的渔舟在迤逦的遐思中织出的明亮含蓄的波纹, 不也是一种难得的诗意吗?远望是烟波浩渺,近观是碧水荡漾。水远山长,刚柔相济。清人撰联“目 极湖山千里而外,人在水天一色之中”,道的也正是眼前景色。浩荡江河行大地,依然风雨共名山。 一登上高阁,视野就开阔起来,胸中满蕴的激情就狂奔起来。 ⑤太阳照在滕王阁上,慷慨地铺开灿烂的热情。下面的江水就绚丽起来,丰富起来。波光粼粼, 美丽潇洒,留下一溜儿一溜儿浪漫的浪花。朵朵白帆,慵懒地躺在江面上,展现出各种各样的美好 姿态。远处慢慢散步的白云,悠然地在大江上踩出一行行彩虹般的足印。隐隐约约地,偶尔会从那 云缝里看见一两只飞鸟,于烟水苍茫处优雅地飞翔着起舞,而那舞台之大,背景之远,还有那翅膀 7 之轻盈,就都留在我的左心房后面的一个小格子里,被小心收藏起来了。 ⑥素负盛名的碧水与长天,映照着暖暖的阳光,一江耀眼的亮丽色彩,一片被阳光照耀的波浪, 让人无比眷恋…… ⑦我喜欢滕王阁,虽是初次造访,却仿佛早已是旧时相识。那山水胜迹,渔歌帆影,落霞孤鹜, 令我陶然心醉。一步步接近天上的蔚蓝,便也一步步接近绚烂。伴随着攀登的脚步,天似乎都有欲 坠的感觉了。远处八一大桥的吊索,酷似扇动着的飞鱼翅翼,在那划破时空的飞翔里,我的心灵已 经不知不觉地感悟了千百年的沧桑。 ⑧屈指算来,滕王阁前,走过了多少光阴。物换星移,留下了几多感叹。王勃来过,白居易来 过,杜牧来过,王安石来过,朱熹也来过。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经历了各自的风景, 留下了各自的歌吟,然后下楼去,走向了历史的烟尘。今天登上滕王阁,不会踏到先人的脚印上了。 因为这里几经兴废,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古人眼里的风景了。滕王阁,修而又毁,毁而又建,达二十 几次之多。留下来没有改变的,仅仅是这个富贵的旧名字而已。阁中序播千秋,江上帆收万里。从 感情上来讲,我也希望保留下那旧日亭阁。毕竟记录着沧桑,见证着历史。可是,经过今人的智慧 和劳动,而今的滕王阁带给我们的,仍然是这么美好的风景和这么美好的心情,这不也很好吗? ⑨“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1 000 多年过去了,王勃站在滕王阁的那次 抒情,永远让人怀念着。站在阳光灿烂的滕王阁上,想象着王勃的锦心绣口,忍不住也会有握笔为 文的冲动。美丽的景色不仅给人美的享受,也包含了无穷的灵思。尽管有王勃恢宏地立在昨天的滕 王阁上,今日登临,我仍然有万千的感触想要表达出来,写属于当代的文采风流。 ⑩历史的车轮,碾碎了多少玉砌雕栏,珠帘旧梦,沧桑是不断变幻的,而物华天宝和地灵人杰 却是永恒的。古人已远,山水依然,被光阴消磨了千余年的风景,愈发生动和醇香。 在王勃曾经眺望过的地方,我把目光从邈远的历史中收回来,投向未来……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与手法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写作者登临滕王阁,心旷神怡,直接想到了赣菜的辣,这是因为赣菜辣得直接爽 快,而滕王阁的美景也是毫无遮掩,让人一览无遗。 B.朋友们对“我”的到来表达遗憾,因为“我”来的时间不是秋天,没有看到“落霞与孤鹜齐 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美景,作者对此却不以为意。 C.作者眼前的景色,与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已完全不同,眼前是碧水荡漾,阳光灿烂,波光 粼粼,白帆片片,白云悠然,飞鸟轻盈。 D.文章由登临滕王阁写起,既写眼前风景,抒发心旷神怡的愉悦心情,又联想与滕王阁有关的 古代人物与故事,也因古迹不再而惋惜。 8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题目内容往往涉及文章内容主旨、艺 术手法、情感抒发、结构思路等各个方面,答题时一定要通读文章,在文章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内容, 仔细分析比照,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章有关内容与手法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B 项, “‘我’来的时间不是秋天,没有看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美景”说法不 正确,原文是“朋友们似乎很替我遗憾,说是来早了。如果晚来些时,再赶上个晴朗的傍晚,就可 以欣赏到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景色了”,从内容上看,朋友们的遗 憾是一个是“来早了”一个是“雨天”而发的。欣赏到王勃笔下的壮丽景色,在秋天,还得要“赶 上晴朗的傍晚”。C 项,“完全不同”说法不当,原文指说作者来的早,没赶上晴朗的傍晚,没有欣 赏到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景色。并没有说眼前的“碧水荡漾,阳 光灿烂,波光粼粼,白帆片片,白云悠然,飞鸟轻盈”与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已完全不同。D 项, 文中没有古人故事,“惋惜”说法也不准确,文章第八段说“阁中序播千秋,江上帆收万里。从感情 上来讲,我也希望保留下那旧日亭阁。毕竟记录着沧桑,见证着历史。可是,经过今人的智慧和劳 动,而今的滕王阁带给我们的,仍然是这么美好的风景和这么美好的心情,这不也很好吗”,由此可 见作者对古迹不再并没有惋惜。故选 A。 8.开篇作者便写道:“到了南昌,有千万个理由登滕王阁。”读完全文,请你列出至少三条理由。 (6 分) 【答案】①滕王阁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不能不前往一游;②滕王阁就矗立在赣江边上,游玩方便, 而且其临观之美,令人心旷神怡;③登上高阁,视野会开阔起来,胸中满蕴的激情就狂奔起来;④“初 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为滕王阁留下震古烁今的名篇——《滕王阁序》;⑤滕王阁几经兴废,记录着 沧桑,见证着历史,登临它,可以读历史烟尘,可以写当代风采,可以抒未来憧憬。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筛选整合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 题目是“开篇作者便写道:‘到了南昌,有千万个理由登滕王阁。’读完全文,请你列出至少三条理 由”,要求学生流出至少三条登滕王阁的理由,然后通读文章,圈画文章中关于作者登滕王阁理由的 文字,进行概括回答问题。仔细阅读文章,可以从中筛选出“滕王阁矗立在赣江边上,临观之美, 心旷神怡”“能够看到这些靓丽的波浪在苍茫的江面上热烈地舞蹈,能够看到那一片片朴素的渔舟在 迤逦的遐思中织出的明亮含蓄的波纹,不也是一种难得的诗意吗?远望是烟波浩渺,近观是碧水荡漾。 水远山长,刚柔相济。清人撰联‘目极湖山千里而外,人在水天一色之中’,道的也正是眼前景色。 浩荡江河行大地,依然风雨共名山。一登上高阁,视野就开阔起来,胸中满蕴的激情就狂奔起来” “我喜欢滕王阁,虽是初次造访,却仿佛早已是旧时相识。那山水胜迹,渔歌帆影,落霞孤鹜,令 9 我陶然心醉。一步步接近天上的蔚蓝,便也一步步接近绚烂……我的心灵已经不知不觉地感悟了千 百年的沧桑”“今天登上滕王阁,不会踏到先人的脚印上了。因为这里几经兴废,我们看到的不再是 古人眼里的风景了。滕王阁,修而又毁,毁而又建,达二十几次之多。留下来没有改变的,仅仅是 这个富贵的旧名字而已。阁中序播千秋,江上帆收万里。从感情上来讲,我也希望保留下那旧日亭 阁。毕竟记录着沧桑,见证着历史。可是,经过今人的智慧和劳动,而今的滕王阁带给我们的,仍 然是这么美好的风景和这么美好的心情,这不也很好吗”“王勃站在滕王阁的那次抒情,永远让人怀 念着。站在阳光灿烂的滕王阁上,想象着王勃的锦心绣口,忍不住也会有握笔为文的冲动。美丽的 景色不仅给人美的享受,也包含了无穷的灵思。尽管有王勃恢宏地立在昨天的滕王阁上,今日登临, 我仍然有万千的感触想要表达出来,写属于当代的文采风流”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条概括作者 登滕王阁的理由。 9.第⑨段中,作者说,“尽管有王勃恢宏地立在昨天的滕王阁上,今日登临,我仍然有万千的感触 想要表达出来”,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答案】①因为美丽的景色不仅给人美的享受,也包含了无穷的灵思。作者观赏了滕王阁的胜景之 后,觉得不吐不快。②作者觉得,虽然滕王阁经历了沧桑巨变,但物华天宝和地灵人杰却是永恒的。 他要把这种独到的感悟表达出来,与读者分享登临的收获。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含意的理解能力。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含义,一定要把句子放置 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句子所在的上下文,以及文中的主旨去理解句子的含义。本题要求集合 文意谈谈对“尽管有王勃恢宏地立在昨天的滕王阁上,今日登临,我仍然有万千的感触想要表达出 来” 这句话的理解。通读文章,这句话在文章倒数第三段,这是能表露作者情感的一个重要语句, 这句话体现着文章的感情基调,理解时要紧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注意结合上下文“物华天宝 和地灵人杰却是永恒的。古人已远,山水依然,被光阴消磨了千余年的风景,愈发生动和醇香”“站 在阳光灿烂的滕王阁上,想象着王勃的锦心绣口,忍不住也会有握笔为文的冲动。美丽的景色不仅 给人美的享受,也包含了无穷的灵思”进行分析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 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 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 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 10 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 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 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 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 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 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 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 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 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 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 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 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 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称以及动词 断句,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意思是“(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 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 ‘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句中“盗悉窜他 境”的意思是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其中“他境”作 “窜”的补语,所以应在“他境”后停顿。 排除 C、D 项。“移书移书盗”的意思是发布文书诘查盗。所以应在该局的前后停顿,所以排除 A 项。 故选 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11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到古代官职设置(“首相”“有司”)、皇位继承制(“建储”)、 少数民族(“契丹”)的历史知识,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广泛涉猎、开 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 义。C 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必修四《廉 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案图”句,书下注解为:[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 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考题完全出自教材。考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力。故选 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 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 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 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 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 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 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 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 项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 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 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调解”之说不当, 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故选 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12 【答案】(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 能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 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 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本题首先 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1)“锡”即“赐”,通假;“不虔君命”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 “而”作转折连词,“却”;“处之安乎”固定句式,意思是“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之”代这样的 事,“乎”,翻译成“吗”。(2)“责”此处应是“责备”的意思;“救正”即纠正弊病;“世”即当时 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 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 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 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 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 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 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 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 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 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 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 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 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赴,这是对君主的不恭敬。君 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设宴,能处之安然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 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 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 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曾公亮起 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 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 13 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 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公亮用 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捣 衣 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歌第六句“深”字一语双关,既写戍地遥远,又写思念之深。 B.丈夫久戍未归,岁近寒月,夫妻长别,这些都是思妇捣衣之因。 C.捣衣十分辛苦,思妇用尽全身力气干活,以致产生厌倦怠惰之心。 D.诗人代为捣衣思妇言情,含蓄地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的 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要 注意先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然后将内容和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够很好的作答本题 了。选项 C,对诗歌第五、六句的理解有误。“宁辞”,岂辞的意思。我哪敢因体力疲倦而对捣衣有 一丝怠懈呢,应该尽心尽力把衣服做好,早点寄往丈夫征戍的边地。故答案选 C。 15.古人评说:尾句“音”字会一诗之意。请结合全诗,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分析。(6 分) 【答案】(1)音,指砧声。思妇寄一腔苦情于捣衣,盼望丈夫能够听到这饱含浓浓思念的捣衣声。 “音”字是对全诗捣衣之故与捣衣之事的总结。(2)表面写捣衣的声音响彻云外,实际上这正是思 妇爱情和苦心的传达。著一“音”字,全诗情感的表达显得含蓄浑厚。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先明确题干的要求, 然后结合对题干的把握和内容的理解,进行分析诗歌的内容进而明确诗歌的情感。本题题干要求是: 古人评说:尾句“音”字会一诗之意。请结合全诗,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分析。考生要先理解最后 一联诗歌的内容,此章赵汸注云:“此因闻砧而托为捣衣戍妇之词曰:我亦知夫之远戍,不得遽归, 14 方秋至而拂拭衣砧者,盖以苦寒之月近、长别之情悲,亦安得辞捣衣之劳,而不一寄塞垣之远。是 以竭我闺中之力,而不自惜也。今夕空外之音,君其听之否耶?音字,含一诗之意。”唐仲言极称 斯注。今标此以发顺解之例。根据以上对“音”字的理解,从内容上体现了捣衣石发出的声音,从 深层含义上去理解是指思妇发出的声音,这捣衣石发出的声音寄托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从情感表 达上,用这种方式来对远方戍边丈夫寄托思念,体现了思妇的绵绵的思夫之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归去来兮辞》中用“________,________”表现作者归程的轻松愉快,心灵得到了极大的 释放。 (2)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 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庄子在《逍遥游》中,引用《齐谐》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极力渲染大鹏往南 方大海迁徙时的气势,境界雄奇阔大。 【答案】(1)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2)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3)水击 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 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 书写:飏、潦、清、暮、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________,生活中的“刷脸”应用也越来越常见。手机支付、高铁站安检、入 住宾馆或是上班打卡,“刷脸”已经________,甚至在商场购物时,衣帽间前刷一刷脸,AI(人工智能) 导购就能根据用户画像向你精准推荐个性化的服饰搭配。一些地方还在执法监督、政务服务、医疗 等领域广泛应用人脸识别系统,“刷脸”挂号、“刷脸”办理个税等都已成为现实。 ( )尤其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 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 处于“裸奔”状态。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行业应用________的当下,必须________、多管齐下, 充分重视并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但在现实的信息收集环节中,还是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求,尤其 15 是在人脸识别环节,更是缺少清晰的标准与界定。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 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措施,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与时俱进 司空见惯 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 B.与时俱进 屡见不鲜 如日中天 防患未然 C.突飞猛进 司空见惯 如日中天 防患未然 D.突飞猛进 屡见不鲜 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可以是词语,包括关联词,也可能是成语熟语或者四字短语。 主语语境、语体风格、情感色彩、语法功能等等。 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 突飞猛进:形容事业、学问等进展非常迅速。 语境是指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快,所以用“突飞猛进”。 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屡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 语境是指在人工智能下“刷脸”的常见,所以用“屡见不鲜”。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 如日中天:好像太阳正处在正午时刻,形容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语境“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所以用“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 语境是指提前做好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的准备,所以用“未雨绸缪”。 故选 D。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然而,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B.但是,人们在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C.因而,人们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D.诚然,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属于补写句子,具体而言也可以归为衔接题。作答本类题型应回 16 到原文中去,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上段说“刷脸”带来的便利,本段说信息采集与安全问题,故应以表述转折的关联词开头,排除 C、 D;B 项,“人们……也引发了”搭配不当,故最恰当的为 A 项。 故选 A。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 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措施。 B.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 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力度。 C.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溢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同时加快 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D.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 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 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 当、残缺等问题。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措施,同时加快 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语序不当,根据上文,应将“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放在前面,排除 C; “加大……处罚措施”搭配不当,排除 A;“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 的处罚”成分残缺,残缺宾语“措施”,排除 D。 故选 B。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25 个字。(6 分) 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 24 等份,①_________,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 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②________,比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五大领域: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 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二十四节气”的申报,③_______。 【答案】①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 ②传统农业生产与节气密切相关 ③属于“有关自然界和宇 宙的知识和实践”这一范畴 17 【解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 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结合语境可知,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②处结合“种瓜”“种豆” 等可知,传统农业生产与节气密切相关;③处结合主要是给“二十四节气”进行领域规划,属于“有 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这一范畴。 21.下面是大学生国家助学金贷款的还款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 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90 个字。(5 分) 【答案】大学生偿还国家助学金贷款时首先在毕业时办理还款确认,然后确定还款方式,如果去外 地工作,就将还款直接汇入原存折;如果在本地工作,就将还款存入用于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和存款 的存折。 【解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试题的图表题,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首先审清题干,勾画出要点;然 后解读图片,确定起点顺序,表达时要注意准确连贯,内容全面完整,思路清晰。本题由题干可知, 所给图表是“大学生国家助学金贷款的还款流程图”,由图片可知,起点为“毕业时办理还款确认”, 然后是“还款方式”。由图表来看,“还款方式”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去外地工作”,“直 接汇入原存折”;另一种是“在本地工作”,“存入用于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和存款的存折”。考生 按照流程图自上而下的顺序表述清楚即可。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于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领域,结果意外获得了许多新发现。 不少同行称赞他“审时度势”,“跨界”思维让他打开一片新天地。但有位大科学家却不以为然。 他表示尊敬这位物理学家,但却不能容忍这样的做法,这就好比寻找一块木板最薄的地方,在容易 钻透的地方拼命钻了许多孔。只有持之以恒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在最吃劲的地方磨砺,才能 取到火种。但是也有人说,一辈子钻“最厚的地方”,不如多钻几处“最薄的地方”,那样更有成 就感。 钻“最厚的地方”还是“最薄的地方”?对个体来说,这是一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择题;对国 18 家民族而言,则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 处于大发展时代的你,对此有何感触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立意指津】此题考核写作内容,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就钻“最厚的地方” 还是“最薄的地方”进行选择,立意行文时注意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述,重点注意材料 后面“对个体来说,这是一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择题;对国家民族而言,则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 题”的要求,要从“个人”上升到“国家、民族”。可从以下角度立意。“最厚的地方”意味着困 难多、风险大,人生总有绕不开、躲不过的“最厚的地方”。于个人而言, “钻最薄的地方”就是 缺乏韧劲,拈轻怕重,遇到难题瞻前顾后;敢于“钻最厚的地方”就是不怕 困难,攻坚克难,终将 磨砺真本领、收获真才干,拥抱不一样的风景。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 进。于国家而言,核心 技术突破不了,就会永远受制于人;腐败这个“最大威胁”拔除不掉,就会失去 民心;深化改革中 的“拦路虎”清除不尽,就会影响前进步伐。这些,都是绕不开、躲不过的“最 厚的地方”。直面 考验,迎难而上,钻得进去,研究透彻,才有利于开创事业发展、民族振兴的新局面。 “与其花许 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与其跨界发展, 不如专一 执着,持之以恒,一生做好一件事,必有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