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00 KB
  • 2021-06-09 发布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第十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暑假前第一次周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语文试卷 ‎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题3分,共9分)‎ 席卷全球的疫情,给我们带来苦难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新的文化现象。其中你来我往在捐赠物资上贴“寄语”,甚至成为一些国家展示文化内涵的一种有趣方式。“寄语”中摘录的我国优秀传统诗词名句或者类似诗词的偶句,传递了温情,也赋予了疫情期间独特的寄语文化”。‎ 其发端,是今年2月初我国疫情暴发时日本捐赠物资上所贴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诗词名句,当时暖哭了无数中国网友。‎ 在日韩等国暴发疫情后,中国无论是中央或地方政府,还是各大企业、民间组织,都不约而同地在援外物资包装上贴上颇为精当的中国古诗词或者受捐国诗词名句,准确地传递我们的一片真情。比如中国向日韩提供的抗疫物资,贴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道不远人,人无异国”等;中国援助法国的医疗物资贴有“千里同好,坚于金石”,这些都在各国民众中引起广泛共鸣。中国企业給意大利的捐赠物资上,写着:“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此句出自意大利歌剧《图兰朵》,其讲述的中国公主的故事,让人感动于文化的关联和爱的回赠。‎ 其实赠物附诗这一“寄语文化”现象,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从《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到汉代李陵苏武赠物附诗,尤其是大唐王朝中外之间的朝贡赐赠附诗,使这一“寄语文化”达到高潮。日本长屋王派遣唐使赠大唐袈裟附诗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夭。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唐玄宗赐赠日本遣唐使礼物所附诗《送日本使》有曰日下非殊俗,天中嘉会朝”,夸奖日本和大唐一样都是礼仪之邦,懂得来大唐“会朝”。至于唐朝文人之间赠物附诗,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孟浩然赠朋友宝剑附诗曰“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日本是对大唐文化理解和接受最为深入的国家之一,深知诗词对于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特殊意义,故而在我国暴发疫情的艰难时刻给予物质捐助的冋时,选择诗词作为“寄语”。那么,诗词或类似诗词的偶句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性在哪里呢?笔者认为最主要有三点:一是精炼雅致的语言,二是真挚深厚的情感,三是和谐优美的节奏。在疫情封城封区的压抑中,这些要素构成了很大的精神安慰,或者说精神能量。‎ 如果再把视野放宏观一点看,在历史上疫情对于文化都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东汉末年的伤寒大疫导致“生民百遗一”‎ - 13 -‎ ‎,促使魏晋人重新思考应该怎样活着,从而促进了魏晋文化中魏晋风度”的形成;14世纪欧洲黑死病的暴发,促使人们思考如何摆脱宗教的束缚,从而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以诗词为核心的“寄语文化”说明我们对传统优秀诗词的活学活用,能让它们在新时代发出新的光与热。这些“寄语”让所赠物资增加美感,更具温度,以文化的软实力把双方的心拉得更近。今年春节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在疫情高峰时期仍创下电视节目收视纪录,说明以诗词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仳正在融入我们的生活。而捐赠“寄语文化”再一次让诗词走向世界,以一种富有温情的形式与世界进行交流,也让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期待。‎ ‎(摘编自李定广《捐赠“寄语” 为何钟爱传统诗词》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席卷全球的疫情,催生了能展示世界各国文化内涵又充满温情的“寄语”文化。 B.由于难以从现代诗词中找到合适的语句,日本选用中国古代诗词名句作为寄语。 C.历史上每一次的疫情暴发,都能促进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并产生新的文化潮流。 D.以诗词作为核心的“寄语文化”,让我们深切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论证具有宏观的视野,既立足于现实又观照了历史,还有对未来的展望。 B.文章阐述中日之间诗词寄语的历史现象,意在论证日本对中国赠物附诗的必然性。 C.文章以援外物资贴上诗句的事例,论证中国以富有内涵的诗词名句传递真情的效果。 D.文章主体部分对寄语的作用及其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论述,由点及面,思路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本选择在语言、情感、节奏上颇具特色的中国传统诗词作为寄语,是为了迎合人们在疫情封闭期间特定的精神需求。 B.在全球疫情暴发后,大量中国援外物资及其所附上的“寄语”,为增进彼此友谊和我国向世界传播优秀文化提供了可能。 C.习总书记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疫情期间我国在捐赠物资上寄语正是这一理念的践行。 D.捐赠“寄语”钟爱中国传统诗词,意味着挖掘与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增强文化自信又彰显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最后一个搬迁户 - 13 -‎ 侯文秀 昏昏沉沉的天,雨急切地下起来,很细但寒气十足。下了一阵,停了,隔了一阵,又莫名其妙地下起来。‎ 迷迷糊糊中,赵明娥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雨声又将她从浅梦中惊醒。‎ 赵明娥躺在床上,试着挪一下脚,一股钻心的痛瞬间弥漫开来。咋办,都这个点了还是无法下地。赵明娥无助地睁大眼睛,一会儿望望屋顶,一会儿看看窗外,光线正渐渐变暗。她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王书记今天怕是不会来了。‎ 在惨白的灯光下,赵明娥心里破天荒地盼望王书记的身影。她在心里为他找了种种借,有可能是路上堵车,也有可能是加班,还有可能是陪家人。或许压根就不愿再来了。‎ 赵明娥在心里感到悲哀,肚子越来越饿。在厚厚的棉被下,手脚依旧冰凉。她用力拉了拉棉被,闭上眼睛,听听是不是有脚步声传过来。可除了雨声外,她什么也没听到。赵明娥努力闭上眼睛,心想听天由命吧。‎ 这可是祖辈留下的老房子,几辈人都住在这里。虽然房子破旧,老伴儿前年也走了,儿子外出打工多年杳无音讯,但她觉得这里就是她的根。‎ 可是没想到,去年村里来了个中年男子。听村主任说,他是王书记,是上面派下来的第书记。看到她家的境况,王书记主动嘘寒问暖,并问她有什么要求。她措手不及,急忙辩解,没,没什么困难。可后来王书记还是把她定为贫困户,给她办理了低保。说她是空巢独居老人,理应享受国家的扶贫政策。‎ 最近,王书记告诉她,她现在的房子很不安全,已为她申请了住房保障。只要她接受贫困户易地搬迁,就可以早日住进去。新房离她这里很远,现在住在半山腰,新房修在村西的平坝上,那里是整个村的集中安置区。这几天王书记天天带着礼品来看她,给她讲搬迁后的种种好处。水不用担,柴不用拾,生活起来非常方便。‎ 可她一门心思想住老房子,因为熟悉了这里的味道。就这样王书记来了一次又一次,她都不愿领情,依旧坚守在这所老房子里。她纳闷,王书记又不是神仙下凡,为什么要如此帮她,和她非亲又非故。加上大半辈子好强的她,不承想到老了还让别人看笑话。自己有手有脚,不能去占国家的便宜。‎ 可没料到的是,昨天去山坡上拾柴,回来途中摔倒了,当时硬是拖着腿回了家。今天大早醒来两条腿肿得像萝卜,动也动弹不得。关键是周围的几个邻居都早早搬到集中安置区去住了,这下有个什么情况,连个照面的人影也看不到。‎ - 13 -‎ 赵明娥有点儿后悔,不该不听王书记的话,不该不听村主任的话,不该不听左邻右舍的劝。这倒好,估计饿死在家也不会有人知道。‎ 不知为什么,此刻王书记成了她心里的救命稻草。可今天是周末,天气又如此恶劣,大早就开始下雨。‎ 外面雨声更大了,夹杂着风声。风从窗户的缝隙挤进来,割在脸上,像被人无情地扇了记耳光,生疼生疼的。‎ 她骂自己:活该!‎ 赵明娥绝望地闭上眼睛,睡吧,睡吧,就这样永远地睡过去吧。‎ 正在这时,有人敲门,门吱呀一声,进来一个湿漉漉的身子。一看,正是王书记。他上气不接下气,说:“赵大娘,今天真不好意思,过来晩了。单位有事,临时安排加班,我忙完就赶过来了。”‎ 他从塑料口袋里拿出保温桶,又道:“赵大娘,还没吃饭吧?这是我爱人炖的汤。想您年纪大了,多喝点儿汤补充营养,就顺道带过来了。下午我还去給您配了一个老年机,方便您有事随时联系我。”‎ 说完,他用碗盛了汤,递给赵明娥。‎ 赵明娥吃了大半,才想起问道:“王书记,你吃没?”‎ ‎“吃过了,吃过了。”‎ 一切安顿好后,王书记又匆匆冲进风雨之中。‎ 王书记走后,赵明娥一脸沉重。村主任之前曾告诉她,因为她坚持住在危房里,他被阳光问廉问责,之前所有的努力都被化为泡影,成了媒体的追责对象。村主任还说,王书记的孩予在外地读高三,正处在青春叛逆期,最近成绩下滑了不少。几个月回来一次,关键是回来还见不到他。因为天天在村里扶贫,他与家人见面的机会太少太少。扶贫的任务很重,除了她之外,还有八户具体负责的贫困户在等着他。‎ 打开电视,里面正在播《第一书记》,赵明娥脑海中闪现的却是小个子、戴着眼镜、皮肤白净的王书记的模样。赵明娥内疚极了,摸起枕边的新电话拨給王书记。她听到电话那头有人问:“王书记?这阵子还在吃饭。”赵明娥哽咽着,良久,用尽所有的力量,对着电话大声地一字一顿地说:“王书记,我同意搬!”‎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13 -‎ ‎ A.小说开头对寒夜甲阴雨的描写,为人物活动创设了特定的背景,渲染了阴冷的氛围,烘托出赵明娥孤独、焦虑和失落的复杂心情。 B.王书记雨夜中给赵明娥送来炖汤和老年机,照应了上文王书记对赵明娥的关心照顾使小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C.小说对赵明娥的心理描写细腻生动,揭示了她从无助、期盼,到失落、后悔,转而惊喜、内疚,最后感动、理解的心理变化过程。 D.小说以“最后一个搬迁户”作为标题,既交代了故事中人物的特殊身份,暗含社会背景,又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王书记这一形象的。6分 6.小说中的两处插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课内选择题15分,每题3分 ‎7.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悟已往之不谏     深愧平生之志 B.乃瞻衡宇     乃设九宾礼于廷 C.策扶老以流憩     农人告余以春及 D.门虽设而常关     时矫首而遐观 ‎8.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可追:可以补救 B.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征夫:出征的人 C.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情话:知心话 D.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乘化:顺随自然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地势极而南溟深 ②极娱游于暇日 B.①临帝子之长洲 ②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C.①控蛮荆而引瓯越     ②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D.①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②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10.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语句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的景物,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出了秋天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 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以……为衣襟 B.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像雾一样 C.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等:等到 D.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霁:雨过天晴 三、文言文阅读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 13 -‎ 卢思道,字子行,范阳人也。聪爽俊辩,通侻不羁。年十六,遇中山刘松,松为人作碑铭,以示思道。思道读之,多所不解,于是感激,闭户读书,师事河间邢子才。后思道复为文,以示刘松,松又不能甚解。思道乃喟然叹曰:“学之有益,岂徒然哉!”因就魏收借异书,数年之间,才学兼著。然不持操行,好轻侮人。齐天保中,《魏史》未出,思道先已诵之,由是大被笞獉辱。前后屡犯,因而不调。其后左仆射杨遵彦荐之于朝,解褐獉獉司空行参军,直中书省。文宣帝崩獉,当朝文士各作挽歌十首,择其善者而用之。魏收、阳休之等不过得一二首,唯思道独得八首。后漏泄省中语,出为丞相西阁祭酒,历太子舍人、司徒录事参军。每居官,多被谴辱。后以擅用库钱,免归于家。尝于蓟北怅然感慨,为五言诗以见意,人以为工。数年,复为京畿獉獉主簿,待诏文林馆。周武帝平齐,授仪同三司,追赴长安,与同辈阳休之等数人作《听蝉鸣篇》,思道所为,词意清切,为时人所重。新野庾信遍览诸同作者,而深叹美之。未几以母疾还乡遇同郡祖英伯及从兄昌期宋护等举兵作乱思道预焉周遣柱国宇文神举讨平之罪当法已在死中神举素闻其名,引出之,令作露布。思道援笔立成,文无加点,神举嘉而宥之。‎ 高祖为丞相,迁武阳太守,非其好也。为《孤鸿赋》以寄其情。思道自恃才地,多所陵轹,由是官途沦滞。既而又著《劳生论》,指切当时。岁馀,遭母忧,未几,起为散骑侍郎,奏内史侍郎事。于时议置六卿,将除大理。思道上奏以为未可。又陈殿庭非杖罚之所,朝臣犯笞罪,请以赎论,上悉嘉纳之。是岁,卒于京师,时年五十二,上甚惜之,遣使吊祭焉。‎ ‎12.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未几/以母疾还乡/遇同郡祖英伯及从兄昌期/宋护等举兵作乱/思道预焉/周遣柱国宇文神举讨平之/罪当法/已在死中/ B.未几/以母疾还乡遇同郡/祖英伯及从兄昌期/宋护等举兵作乱/思道预焉/周遣柱国宇文神举讨平之罪/当法/已在死中/ C.未几/以母疾还乡/遇同郡祖英伯及从兄昌期/宋护等举兵作乱/思道预焉/周遣柱国宇文神举讨平之罪/当法/已在死中/ D.未几/以母疾还乡遇同郡/祖英伯及从兄昌期/宋护等举兵作乱/思道预焉/周遣柱国宇文神举讨平之/罪当法/已在死中/? 13.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笞,指中国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笞又可以解释为“耻”,对犯小过失的人施刑羞辱。 B.解褐,“褐”通常指用粗麻或兽毛织成的粗布或粗布衣服,上古贫民穿褐衣。‎ - 13 -‎ ‎“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仕为官。 C.崩,本指山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后世把皇帝、皇后或皇太后的死称“崩”。 D.京畿,在古代指京城附近的地方,在周代称为“王畿”。朝代不同说法不同,但是指的都是古代都城周围地区。?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卢思道聪明敏锐,乐学善学。卢思道年轻时因看不懂别人写的碑文,感触很深而受到激励,于是闭门读书,拜师学习,多年后富有才学。 B.卢思道恃才放旷,屡受谴辱。天保年间因泄露尚未行世的《魏史》而受惩处,所以一直没有委以官职,后虽为官,仍旧习难改屡遭责罚。 C.卢思道文采出众,令人叹服。文宣帝驾崩时当朝文士各作十首挽歌以备择优选用,其作被录用八首;后所作《听蝉鸣篇》被时人推崇。 D.卢思道为政有方,多有见地。他认为宫殿内不应是施加杖罚的所在,大臣犯了笞刑,可用钱财赎罪,皇帝赞赏并接纳了他的建议。‎ 四、诗歌鉴赏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湖亭望水 白居易 ‎ 久雨南湖涨,新晴北客[注]过。‎ 日沉红有影,风定绿无波。‎ 岸没闾阎少,滩平船舫多。‎ 可怜心赏处,其奈独游何。‎ ‎[注]北客:北方来的人,诗人自指。‎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交代诗人游湖的情境,下了很久的雨,湖水涨了起来,刚刚放晴,北客南来。 B.颈联写湖水淹没原先湖岸,人家稀少;沙滩平整,聚集许多船舫,呈现水乡特色。 C.尾联借景抒情,诗人借傍晚独自游览南湖时所见之景,抒发了惬意悠闲的感受。 D.全诗抓住“新晴”“水涨”的特点,描写南湖傍晚的景色,展现出浩渺壮阔的景观。‎ 五、默写题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 13 -‎ ‎(1)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篇文眼,历来被人视为千古名句。‎ ‎(2)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描写宴会管弦之盛、歌声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4).描写陶渊明归心似箭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写出了陶渊明回到家里自斟自饮的安乐闲适、自由自在的的情怀。‎ ‎(6).描写树木茂盛、流水明净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各题。‎ 站在古镇谯楼,我不禁抚今追昔。古镇作为交通要隘的功能已成历史,但黄峭遣子孙秉承家训到各地创业传承家风的故事,至今让人______。黄峭子孙们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后,第二代或第三代又分出一支到外地打拼,成家创业,周而复始。多年的迁徒,不仅是地理上的变动,更是历史与文化的传扬。一批贤者传播文明火种,发展文化基因,在当代孕育了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    ‎ 家训家风为何能显示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第四十四代子孙黄子曦娓娓道来:黄峭弃官归乡后创建和平书院,培养栋梁人才,撰写《家训》十七款;当代古镇人则______,把古代家训家风沐浴于时代新风中,赋予其新的内容。    ‎ 中国自古就是重视家风传承的国度,家是人生的起点,也是国家的根基,(     ),会对子孙后代优良品格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在令人______且充满诱惑的世界里,我们多想想先辈的谆谆教诲,回忆先辈们______的创业艰辛,定能从中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前行的路上行稳致远。    ‎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津津乐道    革故鼎新    目不暇接    筚路蓝缕 B.乐此不疲    继往开来    目不暇接    栉风沐雨 C.津津乐道    继往开来    眼花缭乱    筚路蓝缕 D.乐此不疲    革故鼎新    眼花缭乱    栉风淋雨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13 -‎ ‎ A.一批贤者延续文明火种,发展文化基因,在当代孕育了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它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 B.一批贤者传播文明火种,延续文化基因,在当代所孕育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 C.一批贤者传播文明火种,延续文化基因,在当代所孕育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 D.一批贤者延续文明火种,发展文化基因,在当代所孕育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的表现。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祖先创造的辉煌文明,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能源 B.祖先创造了作为永恒的精神能源的辉煌文明 C.文明的辉煌由祖先创造,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能源 D.永恒的精神能源,是由祖先创造的一种辉煌文明 答案 - 13 -‎ ‎1.答案:1.D; 2.B; 3.A 解析:1.A项,原文第一段中说“甚至成为一些国家展示文化内涵的一种有趣方式”,可见,“世界各国文化内涵”理解有误;B项,“由于难以从现代诗词中找到合适的语句”的分析缺乏依据;C项,“都能促进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并产生新的文化潮流”的分析不符合第六段中“在历史上疫情对于文化都能产生一定的影响”等的论述。 2.文章阐述中日之间诗词寄语的历史现象,只是论证日本对中国赠物附诗有文化基础,不是论证其“必然性”。 3.推断错误。原文第五段说“在疫情封城封区的压抑中,这些要素构成了很大的精神安慰,或者说精神能量”,可见,日本选择在语言、情感、节奏上颇具特色的中国传统诗词作为“寄语”有精神安慰作用,但并非“为了迎合人们在疫情封闭期间特定的精神需求”。 ‎ ‎2.答案:1.B; 2.①言行描写。通过王书记对赵明娥暖心问询、贴心帮扶,体现了他关爱群众;②人物映衬。以赵明娥的回忆和村主任的叙述,映衬王书记主动作为,一心扑在工作上。③环境烘托。以王书记在寒夜的风雨中看望贫困户,表现他关心困难群众。 3.①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插入赵明娥对王书记帮扶的最初的态度及自己摔伤的内容,照应赵明娥对王书记到来的盼望,并推动情节发展;②拓宽视角,丰富人物形象。插入王书记因贫困户易地搬迁面临压力及孩子教育问题的内容,从侧面表现王书记的公仆情怀③丰富情节,表现小说主旨。两处插叙,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内容,表现王书记情系百姓,彰显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使得小说情节波澜起伏”分析不正确,照应是使情节更连贯完整,结构紧凑,并没有使情节波澜起伏的作用。 ‎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B项.均为副词.于是。C项.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钸/介词,把。D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4.答案:B 解析:B项,征夫:行人。‎ ‎5.答案:D 解析:都当“命运”讲。A.极:①极远,②竭尽;B.临:①到,②面对;C.引:①连接,②序。‎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错,这四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渔舟”“雁阵”均为实写的眼前之景;“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为作者想象之景,是虚写。‎ ‎7.答案:C - 13 -‎ 解析:等:同于。‎ ‎8.答案:1.A; 2.D; 3.B; 4.(1)于是(卢思道)向魏收借阅奇书,几年之内,才思和学问都很著名了。但卢思道不注意节操品行,喜欢轻视侮辱他人。 ‎ ‎(2)(宇文神举)请他出来,命他写作捷报。卢思道提笔即成,文章没有一点修改,宇文神举嘉赏并赦免了他。 解析:2.京畿,在古代指京城及京城附近的地方。 3.文章说“前后屡犯,因而不调”,因此并不是因为泄露尚未行世的《魏史》这一件事而一直未受委任。 4. 参考译文:‎ 卢思道,字子行,范阳人。卢思道聪明爽直,俊逸善辩,旷达而不拘小节。十六岁时,遇到中山人刘松,刘松替别人写了一篇碑铭,拿给卢思道看,卢思道读后,有许多地方不懂,于是受到刺激,发奋闭门读书,并拜河间人邢子才为师。后来卢思道也写了文章拿给刘松看,刘松也已不能完全理解。于是卢思道叹息道“学习有好处,难道是一句空话吗!”‎ - 13 -‎ 于是(卢思道)就向魏收借阅奇书,几年之内,オ思和学问都很著名了。但卢思道不注意节操品行,喜欢轻视侮辱他人。北齐天保年间,《魏史》尚未行世,卢思道先把内容讲了出来,为此受到严厉的鞭打折辱。前后屡犯类似的错误,所以一直没有被委以官职。后来左仆射杨遵彦把他推荐给朝廷,入仕任司空行参军,在中书省值班。北周文宣帝驾崩后,要求朝廷里的文士各作十首挽歌,选择其中写得好的使用。魏收、阳休之等人都不过被选中一、二首,独有卢思道被选中了八首。后来又因泄露宫禁之中的消息,调出担任丞相西阁祭酒,历任太子舍人、司徒录事参军。卢思道每任一官,常被责罚。后来又因擅自使用公款,免职归居于家。他在蓟北时曾因失意而感叹写了一些五言诗以表达内心想法,人们都认为写得很好。几年后,再任京畿主簿,文林馆待诏。北周武帝平定北齐后,授卢思道仪同三司,督促他赴长安,与同辈阳休之等数人各撰写《听蝉鸣篇》。卢思道所写的一篇,词意清切,为当时的人所推重。新野人庾信遍览其他人同一题目的作品后,深深地叹服赞赏卢思道的创作。不久,卢思道因为母亲生病回故乡,正好碰到同郡人祖英伯以及堂兄卢昌期、宋护等人兴兵叛乱,卢思道参预了这一事情。北周派遣柱国宇文神举平定了叛乱,卢思道的罪行理当法办,已经必死无疑。(宇文神举)请他出来,命他写作捷报。卢思道提笔即成,文章没有一点修改,宇文神举嘉赏并赦免了他。隋高祖杨坚担任北周丞相时,调任他为武阳太守。但这不是卢思道喜欢的官职。为此他写了一篇《孤鸿赋》以寄托感情。卢思道自恃才高,经常欺压别人,因此官途不顺利。后来又写了《劳生论》,指斥当世之事。紧接着,其母逝世,回籍守丧。不久,又起用为散骑侍郎、奏内史侍郎事。当时朝廷商议要设置六卿,打算废除大理寺。卢思道上奏认为不妥当。又陈说宫殿内不应是施加杖罚的所在,朝廷大臣犯了应该鞭笞的罪行,请允许用钱财赎罪的办法,文帝都很赞同,并接纳了他的建议。这一年,卢思道在京师长安逝世,当时五十二岁,文帝很惋惜,派专使前往吊唁。 ‎ ‎9.答案:1.C; 2.①本诗颔联描绘了傍晚时分南湖上的景色。时值傍晚,夕阳西坠,似乎沉人湖中,但却留下了满天红色的光影,这时湖风停息了下来,澄碧的湖面一片平滑,浩阔而晶莹。②颔联用颜色映衬,前句写日落后的红霞,后句写湖上的绿波,在夕阳与湖水之间,红光留影,碧水映照,形象逼真红”与“绿”相对,色彩明丽,极有画面感,细致恰切。③颔联动静结合,前句写夕阳西坠似乎沉入湖中,有一个大大的影子,动感十足;后句写湖面因无风而泛不起半点涟漪,是静态描绘,体现了湖面平滑晶莹的特点。 10.答案:(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爽籁发而淸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解析: ‎ ‎11.答案:1.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2.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 3.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解析:1.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情境式默写要抓住提示信息,并联系课文内容,如第(1)题要抓住“归心似箭”的提示来默写。 2.要抓住“自斟自饮”的提示来默写 3.要抓住“树木茂盛、流水明净”的提示来默写。‎ ‎12.答案:1.C; 2.B; 3.A 解析:1.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事而不知疲倦。‎ 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这里根据语境,应用“津津乐道”。‎ 革故鼎新: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 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 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 这里根据语境,应用“继往开来”。‎ 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多,来不及观看或看不过来。‎ 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这里根据语境,应用“眼花缭乱”。‎ 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形容创业的艰苦。‎ - 13 -‎ 栉风沐雨:栉,梳头发;‎ 沐,洗头发。‎ 风梳发雨洗头。‎ 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筚路蓝缕”专指开创的艰苦,“栉风沐雨”侧重形容辛苦。‎ 这里根据语境,应用“筚路蓝缕” 2.A项,搭配不当,“发展”与“基因”不能搭配。‎ C项,成分残缺,句末应加上“的精神风貌”。‎ D项,搭配不当,“发展”与“基因”不能搭配;句式杂糅,“体现了”和“的表现”杂糅 3.根据后文的“会对子孙后代优良品格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主语应该是“辉煌文明”,所以A项最恰当。‎ ‎13.答案:(1)虽然是哺乳动物;(2)蝙蝠长寿的原因;(3)也不会发病; 解析:第一空根据“哺乳动物的体温很少超过38摄氏度”“但体温却常年保持在38-40摄氏度之间”,填入蝙蝠特点,即“虽然是哺乳动物”;第二空根据“然而蝙蝠的寿命却很长,有些甚至可以达到40岁”,填入蝙蝠的寿命长的相关信息,即“蝙蝠长寿的原因”;第三个空根据“这一切可以使它们即使感染了病毒”,填入蝙蝠不一样的地方,即“也不会发病”。 ‎ ‎14.答案:画面内容:有一男一女,开着最新款车子,嘴里大声嚷着“我就不戴口罩”“我偏要聚会”,十分嚣张。寓意:讽刺社会中某些人物质富有,但精神贫穷,缺乏科学素养,不听从政府号召的偏执行为。 解析:本题考查读图能力及语言表达准确、简洁的能力。回答这道题要先看懂图,特别是图中的相关文字, 描述时也要注意语言的简洁、连贯。回答第一问时,要尽量把图中的所有要素都答出。回答寓意时要抓住内涵,不能只作表层理解,比如可以从“物质”和“精神”来思考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