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50 KB
  • 2021-06-09 发布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3题,12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黑色签字笔作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 、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基础知识(12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笙萧(xiāo) 漫朔(sù) 荡漾(yàng) 峥嵘(zhēngróng)‎ B. 彷惶(páng) 深邃(shuì) 长蒿(chánggāo) 彳亍(chìzhù)‎ C. 百侣(lǚ) 解剖((jiě pāo) 斑斓(lán) 喋血(dié)‎ D. 寥廓(liáokuò) 不惮(dàn) 黯(àn)然 颓圮(tuíp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字形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 A项,“萧”应为“箫”;“漫朔”应为“漫溯”。‎ B项,“彷惶”应为“彷徨”,“深邃”的“邃”读suì,“长蒿”应为“长篙”;“彳亍”的“亍”读 chù;‎ C项,“解剖”的“剖”读pōu。‎ 故选D。‎ ‎2.下列各选项中全都是通假字的是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③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 ‎ 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⑤顾计不知所出耳 ⑥秦伯说,与郑人盟 ⑦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⑧失其所与,不知 ‎ ‎⑨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⑩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A. ①④⑥⑦⑩ B. ②④⑥⑧⑨ C. ③⑥⑧⑨⑩ D. ①②③⑤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对于课内文言通假现象,主要指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平时复习时要学会整理、积累,多读多背。‎ ‎②“共”通“供”,提供。④“卒”通“猝”,仓猝。⑥“说”通“悦”,高兴。⑧“知”通“智”,明智。⑨“振”通“震”,惧怕。‎ 故选B。‎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同的是( )‎ A.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 群臣惊愕,卒其不意 D. 愿大王少假借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理解判断能力。所谓古今异义词,指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一致,但意思不同。古今异义词往往是双音节词,所以看到这种词,就要仔细区分,一般可以用逐字组词的方式来区分,因为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平时注意多积累。本题,‎ A项,穷困:古义,不得志,走投无路。今义,贫穷,物质上不富裕;‎ B项,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活动的主办方,或者接待宴客的主人;‎ C项,惊愕:古义今义均为形容因吃惊而发愣,非常震惊的样子;‎ D项,假借:古义,原谅、宽容。今义,利用某种名义。‎ 故选C。‎ ‎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情况与所给例句加点的字词类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A. 吾得兄事之 B. 常以身翼蔽沛公 C. 道芷阳间行 D. 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本题要求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情况与所给例句加点的字词类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项”,‎ 例句,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A项,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B项,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C项,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D项,箕: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故选C。‎ ‎5.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烛之武退秦师 ②夜缒而出 ③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④皆白衣冠以送之 ⑤使使以闻大王 ⑥进兵北略地 ‎⑦晋军函陵 ⑧籍吏民,封府库 ⑨粪土当年万户侯 A. ①⑤/②⑥/③⑨/④⑦⑧ B. ①⑤/②④⑥/③⑨/⑦⑧‎ C. ①⑤⑦/②⑥/③⑨/④⑧ D. ①⑤/②⑥⑨/③/④⑦⑧‎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本题,‎ ‎①退:使动用法,使……退;②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连夜;③迟:意动用法,认为……迟;④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穿白色的衣服,戴白色的帽子;⑤闻:使动用法,使……听闻,使…… 知道;⑥北:名词作状语,向北;⑦军:名词作动词,驻扎;⑧籍:名词作动词,登记;⑨粪土:名词意动用法,视……如粪土,把……看作粪土。‎ ‎①⑤使动用法;②⑥名词作状语;③⑨意动用法;④⑦⑧名词作动词。‎ 故选A。‎ ‎6.下列各句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 金千斤,邑万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 A项,为定语后置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即“太子及知其事宾客”;‎ B项,为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C项,为定语后置句,“群臣侍殿上者”即“侍殿上群臣”;‎ D项,为定语后置句,“金千斤,邑万家”即“千斤金,万家邑”。‎ 故选B。‎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美两国自1979 年建交以来,合作与矛盾长期并存。面对两个大国之间全面且复杂的关系,我们不能两国关系发展会一帆风顺,但也不能对正在发生的新变化置若罔闻。‎ 过去一年,中美关系的紧张气氛从贸易外溢到其他领域。有人认为,美国对华看法正在发生转折性变化。如何处理一个守成大国和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摸索新的共处之道,成为两面临的共同挑战。美国进行任何调整都会需要一段时间,这一点毋庸置疑。在这个过程中,中美不可避免会出现摩擦甚至对抗,但双方应 全面对抗情况的发生。‎ 从2018年3月到现在,中方既没有因为对方的霸凌而失去理智,更没有因史无前例的贸易摩擦规模而 。 最近,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美方暂停了原先的加税节奏。中方临时降低了美国汽车的进口关税。但是,考虑到过去9个多月美方在谈判中表现出的反复无常,我们仍不能 。面对贸易摩擦,我们有底气。我们有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有13亿多人口的内需市场。搞好对美关系确实非常重要,( );但更重要的,还是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幻想 避免 惊慌失措 掉以轻心 B. 遐想 避免 手足无措 漫不经心 C. 幻想 制止 手足无措 掉以轻心 D. 遐想 制止 惊慌失措 漫不经心 ‎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何处理一个守成大国和一个迅速崛起大国,探索新的共处之道,成为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B. 如何处理一个守成大国和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之间的关系,探索新的共处之道,成为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C. 如何处理一个守成大国和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摸索新的共处之道,成为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D. 如何处理一个守成大国和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之间的关系,摸索新的共处之道,成为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也希望对话磋商,以最大的诚意来解决分歧 B. 中国也想要解决分歧,于是以最大的诚意希望对话磋商 C. 中国也确实拿出了最大诚意,希望通过对话磋商解决分歧 D. 中国也确实在解决分歧,并以最大的诚意希望对话磋商 ‎【答案】7. A 8. B 9. C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词语的基本意思、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习惯搭配等,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幻想:①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②幻想出的情景。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从语境看,中美关系发展一帆风顺是不切实际的,只是我们的一个愿望罢了,故用“幻想”更恰当。避免:设法不使某种情形发生;防止。制止:强迫使停止;不允许继续(行动)。根据语境,用“避免”更恰当。惊慌失措:害怕、慌张,举止失去常态,不知怎么办好。手足无措:举动慌乱,没有办法应付。材料中强调的是中国没有慌乱,应选用“惊慌失措”。掉以轻心:对事情采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不认真当回事。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相对来说“掉以轻心”更强调轻率不认真的态度,材料中说的是要重视美方在谈判中反复无常的态度,用“掉以轻心”更恰当。‎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处理”后缺宾语中心词,应在“迅速崛起的大国”后加“之间的关系”;二是搭配不当,“摸索新的共处之道”应改为“探索新的共处之道”。 “摸索”着重指在方向不明、经验不多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地寻找。“探索”着重指为解决疑难问题而多方面寻求答案,试图发现、求得隐藏的事物,比“摸索”更自觉、更进一步。‎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本题括号上文提到美国在谈判中表现出“反复无常”,并没有提到美国“希望对话磋商”“想要解决分歧”,因此A项“中国也希望对话磋商”,B项“中国也想要解决分歧”与上文无法呼应,应排除。前文说“…确实…”,括号内接着说“…也确实…”,与前文衔接更紧密。再比较C、D两项,“对话磋商”是“解决分歧”的手段,排除D项。‎ 故选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三、现代文阅读(21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黄旭华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核潜艇之父”——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前不久,老人还荣获了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给黄旭华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1988年,在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深潜试验和水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后,黄旭华把这个使命般的接力棒传给了第二代核潜艇研制人员。此后的20多年里,黄旭华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还在延续。这位9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每天8点半走到办公室,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1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 黄旭华少年时期曾在聿怀中学读书。2017年9月29日,聿怀中学举办建校140周年主题系列活动。黄院士携夫人精神矍铄地回到母校出席活动,寄望同学们立自强之志,迈坚寒步伐,成为新一代国家栋梁。‎ ‎(摘编自《汕头日报》)‎ 材料二:‎ ‎1958年,中国的核动力潜艇完全白手起家。核潜艇技术复杂,配套系统和设备成千上万。其中,核动力装置、艇体结构及艇型等7项难题号称“七朵金花”。‎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动力潜艇艇型是“水滴型”,美国为实现水滴型构造,谨慎走了三步。中国该怎么办?黄旭华大胆提出,“必须三步并作一步走”。既然国外已成功地将水滴型艇和核动力结合,就说明这条路切实可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国国力薄弱,核潜艇研制时间紧迫,只能少走弯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使想法变成现实,除了大胆,还要苦干。通过大量的计算和反复论证,黄旭华带领同事仅用3个月就提出5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方案一出,黄旭华又一头扎进上海交大的试验室。‎ 黄旭华至今还珍藏着一把“前进”牌算盘。在没有计算机之前,研制核潜艇的许多关键数据,就是从这把算盘上跳出来的。黄旭华说,为了保证数据准确,常常是两拨人一起算,结果一致还好,不一致两边都要重新算。‎ 除此之外,黄旭华还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核潜艇体积狭窄,而装艇设备和管线数以万计,如何知道艇体和设备的精确重量、确保重心稳定?黄旭华要求,所有设备都要过秤。在之后数年的建造过程中,大小设备件件如此、天天如此。“斤斤计较”使得排水量达4000多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完全吻合。‎ 为了艇上千万台件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网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牵涉面广,难度可想而知。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送走了一个个不眠之夜……终于,中国的核潜艇搞出来了。‎ ‎(摘编自《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曾拿着算盘算数据》)‎ 材料三:‎ 下潜的深度,决定了核潜艇能否躲过对手的监视而成功攻击目标。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在深潜试验中葬身大海,艇上100多人全部遇难。‎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也要做深潜试验。试验之前,艇员心理包袱很重,为了稳定军心,黄旭华在和潜艇的官兵们开会时,大胆提出了要一同下水的决定。时年62岁的黄旭华随着核潜艇下潜至水下300米,在这一深度,一张扑克牌大小的核潜艇艇壳要承受1.5吨的压力,黄旭华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并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摘编自臧江江、吴夏曦《核艇之父黄旭华人间蒸发30年成就赫赫之功》)‎ ‎10.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的颁奖词赞颂了“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深潜人生。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第一代核潜艇研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直至耄耋之年仍延续着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 B. 材料一写黄旭华93岁仍坚持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1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还到校园参加活动,为了国家和地方的科技人才培养奔走操劳,贡献余热。‎ C. 材料二中,中国早期核潜艇科研手段一片空白。黄旭华只能带领同事拿着算盘算数据,用此手段提出了5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原有的尖端技术问题就都迎刃而解。‎ D. 材料三写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在深潜试验时,下去后再没有上来,艇上人员葬身海底。一是证明科学研究总是存在危险的,二是为写黄旭华作铺垫。‎ ‎1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用了比较生动的语言,含蓄地使读者感受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浑金璞玉般的品质,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情感力度。‎ B. 材料二提到美国三步实现艇型水滴型构造,意在为下文衬托黄旭华提出“必须三步并作一步走”作铺垫。‎ C. 这三则材料运用了引用、正侧结合、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就黄旭华的事迹做了客观、真实的报道。‎ D. 材料三中,作者写到黄旭华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说明黄旭华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其他做此研究的科学家要大得多。‎ ‎12.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黄旭华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原因。‎ ‎【答案】10. C 11. B ‎ ‎12. ①为中国核潜艇试验默默奉献一生,是中国核潜艇试验的中流砥柱。②大胆开拓核潜艇研制事业。③扎实苦干换来研制硕果。④为科学义无反顾。‎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黄旭华只能带领同事拿着算盘算数据,用此手段提出了5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原有的尖端技术问题就都迎刃而解”说法以偏概全,与原文不符,根据材料的内容,黄旭华除了带领同事拿着算盘算数据,还将所有设备都过秤,才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 A项,“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用了比较生动的语言”分析错误,材料二用的是平实的语言,朴实的事迹,使读者感受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浑金璞玉般的品质;‎ C项,“这三则材料运用了引用、正侧结合、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分析错误,三则材料都没有涉及心理描写;‎ D项,“……说明黄旭华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其他做此研究的科学家要大得多”说法属于无中生有,黄旭华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说明的是黄旭华具有为科学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原文并未将之与其他做同样研究的科学家比较的意思。‎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答题区域,从中圈画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黄旭华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原因。通读材料,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题目所给三则材料,仔细阅读这三则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纸上得来终觉浅。要使想法变成现实,除了大胆,还要苦干。通过大量的计算和反复论证,黄旭华带领同事仅用3个月就提出5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除此之外,黄旭华还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黄旭华把这个使命般的接力棒传给了第二代核潜艇研制人员。此后的20多年里,黄旭华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还在延续。这位9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每天8点半走到办公室,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1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条整合概括黄旭华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原因。‎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 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盛开在屋顶的莲花 葛俊康 听父亲说,奶奶生前喜欢种莲,并且还是种莲的高手。每年奶奶都要在家门前的河汊道里种上一大片的莲藕。奶奶种的莲,花开得最艳。每天早晨,奶奶总要站在莲花旁边,一脸慈祥地看着在河里划船的父亲。‎ 父亲十八岁那年,从爷爷手中接过船桨,成了村里唯一的摆渡艄公。父亲除了摆渡,没事时,就按奶奶的吩咐,帮人们运这运那,特别是洪水来的时候。‎ 父亲说,那年的洪水,来得特别突然,也来得特别猛。半夜里父亲听到奶奶的喊声,忙跑出门去看,洪水已经冲进了街道。‎ 父亲惊呆了,还没反应过来就听见奶奶喊:“赶紧叫醒大家搬到山上去。”那时,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奶奶就和父亲分头边喊边敲人家的门。‎ 洪水越来越大,奔腾着,蹿进了院里。‎ 父亲回来后,马上开始手忙脚乱地往山坡上搬东西。这时,奶奶忽然想起了生产队堆放在河边晒场上的稻谷还没收拾,那可是全村人的口粮啊!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粮食显得特别珍贵,奶奶忙叫父亲去找他的船,然后到晒场去运粮食,还要他边跑边喊人。‎ 父亲赶到晒场,把船靠过去,闻讯赶来的青壮年一下就围了过来。几千斤稻谷少量已经装袋,大多还堆在地上,大家七手八脚,装袋的装袋,装船的装船,劲大的直接扛上麻袋往山坡上跑。洪水越来越大,父亲的心里挂念着奶奶,运完一船后,就直接把船划回了家里。‎ 这时,洪水已经淹没了柴楼。奶奶已被逼到了房顶上,看见父亲,忙问:“运完了吗?”父亲说:“还没!我想先把你送上山。”‎ 奶奶厉声对父亲说:“瞎胡闹,赶紧回去!运完了再来,我没事!”‎ 父亲望着奶奶,不敢吭声,只好又把船划了回去。‎ 晒场上的人们还在忙着,有人抱怨父亲咋现在才来,一袋袋稻谷装好,运到山坡前,卸下,背上山坡;返回,再装。洪水还在上涨,但平稳了些。‎ 马上就运完了,这是最后一船,看着那一麻袋一麻袋胀鼓鼓的稻谷,父亲开始动起了心思。那个年代,粮食是多么金贵啊!他看看左右没人,就把船停了下来,从船上找出一截绳子,把一袋稻谷拦腰捆好,绑在船舷外的挂钩上,麻袋浸在水中,只有一小节绳子露在外面,即使是白天,不仔细看也看不出,何况这闹洪水的三更半夜呢?‎ 船靠岸了,人们很快就把稻谷搬完了,父亲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这才想起了奶奶,赶紧划着船往家赶。但由于一边吊着稻谷,船倾斜得厉害,走得也很慢。‎ 父亲回到家,洪水即将浸过房顶,但奶奶还静静地坐在屋顶上,像安祥的观音。父亲赶紧跳上房顶去扶奶奶上船,这时船一下子倾斜得几乎要翻了。‎ 奶奶愣住了,问父亲:“船咋了?下面挂着啥东西?”‎ 洪水还在上涨,父亲没时间跟奶奶解释,催促她赶紧上船,但奶奶似乎猜出了七八分,盯着父亲不放。父亲只好说出了实情。‎ 奶奶立刻急了:“你咋能这么干?我刚才还寻思,经了这场大水,后季的庄稼眼看没了指望,全村人就指着这点粮食活命呢,这要是谁动了歪心眼,偷偷地王自己家里背,那咱村非有饿死的不可。没想到我儿子就这么干!”‎ 父亲惭愧得低头不语,只是一个劲地催奶奶上船。‎ 奶奶用严厉的口气说:“今天你不送回去,我就不走了!”‎ 说完,奶奶挣脱父亲的手,盘腿端端正正地坐在了屋顶上。‎ 父亲答应奶奶一定把粮食送回,要奶奶先上船,但生气的奶奶执意不肯:“你不送回粮食,我哪有脸见人?”父亲无奈,只好调转船头去送粮食。这时天已放亮,父亲回头看时,洪水顺着房檐流过,端坐的奶奶像一朵盛开在屋顶的圣洁的莲花。‎ 突然,轰隆一声,房架垮了,屋顶上的奶奶掉进了洪水里。父亲大喊一声,手忙脚乱地把船又划了回去。船边的稻谷浸了水,坠得船怎么也划不动。父亲赶到时,奶奶已不见了踪影。‎ 父亲哭喊着,不停地划,不停地寻找。‎ 洪水无情地涌动着,往下游狂奔而去……‎ 从此,奶奶那莲花般圣洁的形象,就一直开在了父亲的心里。‎ ‎13. 下列有关小说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一段写奶奶喜欢莲花,每年在门前河汊里种满莲花,还写到奶奶种的莲花开得最艳,意在强调奶奶勤劳,心灵手巧。‎ B. 父亲划着船到达晒场时,许多人已经到了,大家“七手八脚”忙着搬运粮食,这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们都有着高尚的情操。‎ C. 父亲在运生产队粮食时,放心不下奶奶,这显示出父亲对奶奶的孝敬,这种情感令父亲不敢违抗奶奶让他送回粮食的命令。‎ D. 父亲将一袋稻谷吊在船侧,致使船走起来很慢,不仅不能及时赶回家,也不能及时将粮食送回集体,这是奶奶遇难的根本原因。‎ ‎14. 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奶奶”这一形象的特点。‎ ‎【答案】13. C 14. ①奶奶是一位慈祥而严厉的母亲,她总是慈祥地望着干活的父亲,但孩子犯了错误,却决不宽容。②奶奶是个倔强、正直、刚强的人,虽然面临危险,但儿子不用行动改正错误,就坚决不让步。③奶奶热心善良,品德高尚。总是把集体和他人的事情放在首位,洪水来时,她一家家叫醒村民;自家东西还没有收拾,让自己的儿子先搬村里的粮食。④奶奶品质高洁,珍惜名誉。喜欢莲花,把名誉看得比生命重要,因儿子私自占有集体的东西而感到无脸见人。‎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强调奶奶勤劳,心灵手巧”不准确。开篇写莲花主要目的是与后文形成呼应,展现奶奶高贵纯洁的灵魂。B项,高尚情操固然不能说没有,但不全是,大家要保住活命粮应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D 项,奶奶遇难固然跟船走得慢有关,但这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父亲”的私心,使得奶奶无颜面对乡亲,拒绝上船。故选C。‎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结合“一脸慈祥地看着在河里划船的父亲”“奶奶用严厉的口气说:‘今天你不送回去,我就不走了!’说完,奶奶挣脱父亲的手,盘腿端端正正地坐在了屋顶上”分析可知,奶奶是一位慈祥而严厉的母亲;结合“洪水还在上涨,父亲没时间跟奶奶解释,催促她赶紧上船,但奶奶似乎猜出了七八分,盯着父亲不放。父亲只好说出了实情”“说完,奶奶挣脱父亲的手,盘腿端端正正地坐在了屋顶上”分析,奶奶是个倔强、正直、刚强的人;结合“父亲惊呆了,还没反应过来就听见奶奶喊:‘赶紧叫醒大家搬到山上去。’”“奶奶忽然想起了生产队堆放在河边晒场上的稻谷还没收拾,那可是全村人的口粮啊!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粮食显得特别珍贵,奶奶忙叫父亲去找他的船,然后到晒场去运粮食,还要他边跑边喊人”分析,奶奶热心善良,品德高尚;结合“‘你不送回粮食,我哪有脸见人?’父亲无奈,只好调转船头去送粮食。这时天已放亮,父亲回头看时,洪水顺着房檐流过,端坐的奶奶像一朵盛开在屋顶的圣洁的莲花”分析可知,奶奶品质高洁,珍惜名誉。‎ ‎【点睛】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 四、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羽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王何乃比于汉!”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贾为大中大夫。 ‎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1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 箕踞,指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表现:“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 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鸿门宴》中有“再拜献大王足下……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两个“足下”分别是张良对项王及大将军范增的敬称。‎ C.‎ ‎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讲究。君主聚会群臣时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则面向北。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 D. 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有很多,如“升”“进” “擢”等都表示升职,“贬”“谪”“左迁”等都表示降职。文中“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中的“拜”指升职。‎ ‎1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大中大夫。‎ B. 陆贾游说技巧髙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C. 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D. 尉佗亦能审时度势。在陆贾的一番劝说后,明白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与汉王朝抗衡;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答案】15. A 16. D 17. C ‎ ‎18. (1)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 ‎(2)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 ‎【解析】‎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这段文字主要是说刘邦对尉佗在南越称王的看法,意思是“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帮助天下人消灭凶暴忤逆的人,将相们要调兵来诛灭您;天子爱惜百姓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离乱,因此暂且让他们休养生息,派我授予您大印”。其中,句中的第二个“王”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称王,后面应紧接“南越”,指在南越称王;“欲移兵”的主语应该是“将相”,两者之间不可断开;“百姓新劳苦”是“天子怜”的内容,应该作“天子怜”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 故选A。‎ ‎【16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 D项,“拜”的意思不是升职,而是任命。‎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照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是“今王众不过数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王何乃比于汉”,意思是“现在您的人口不过几万,都是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处在崎岖的高山大海之间,如同汉朝的一个郡,你怎么能和汉王相比!”,没有提到“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足下”,敬称,您;“反”,背弃;“以”,凭借;“区区”,小小的;“且”,副词,将要。(2)中,“中国”,指中原地区;“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使”,假使,假若;“何遽”,怎么就;“若”,比得上。‎ 参考译文】陆贾跟随高祖平定天下,被称为能言善辩之士,处在高祖身边,‎ ‎ 常出使各个诸侯国。等到高祖登基时,中原刚安定,尉佗平定了南越,趁机在南越称王。高祖派陆贾赐给尉佗官印,封他为南越王。陆贾到了南越,尉佗梳着椎形的发髻,像簸萁一样伸开两腿坐着,来接见陆贾。陆贾于是游说尉佗说:“您是中原人,父母兄弟的坟墓在真定。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再说秦朝丧失了它的政权,诸侯豪杰一起起兵反秦,只有汉王首先进入函谷关,占据咸阳。项羽违背约定,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起兵,征伐天下,平定诸侯,最终诛杀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而是上天的任命。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帮助天下人消灭凶暴忤逆的人,将相们要调兵来诛灭您;天子爱惜百姓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离乱,因此暂且让他们休养生息,派我授予您大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节。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称臣。您竟然想凭借刚剛建立而尚未把人们收拢起来的南越,在此不顺从朝廷。汉朝如果真的听说了此事,就会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派一名偏将率领十万人马来到南越,那么南越人就会杀了您而归降汉朝,,(这就)如同翻转手掌一样容易了。”于是尉佗就急忙起身,向陆贾道歉说:“我身处少数民族之中时间久了,太失礼了。”接着,他又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贤能?”陆贾说:“您似乎 (比他们)贤能。”尉佗又问:“我和皇帝相比,谁更贤能?”陆贾说:“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诛灭强大的楚国,为天下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王的功业,统治中原,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 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多,物产丰富,政令出自一家,(这种盛况)自开天辟地以来,未曾有过。现在您的人口不过几万,都是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处在崎岖的高山大海之间,如同汉朝的一个郡,你怎么能和汉王相比!”尉佗大笑说:“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于是非常喜欢陆贾,留下他并和他连饮数月。(尉佗)说:“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过的道理。”陆贾任命尉佗为南越王,让他(向汉)称臣,服从汉朝管理。陆贾回朝复命,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大中大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小题。‎ 野菊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9.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野菊不会作骚人的干粮让他来充饥,更不会和其它菊花一样在重阳开放。‎ B. 野菊生于野外无人欣赏却不以为意,因为正是这样的环境让它有了幽色。‎ C. 诗人傍晚时分与朋友相逢于半山,便折菊相送,他的此种行为含有深意。‎ D. 在诗人的笔下,野菊也有思想有感情,这样写能更好地借菊花表达感情。‎ ‎20. 颔联描写了野菊怎样的形象?请加以分析。‎ ‎【答案】19. C 20. 野菊生长在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其内心的高洁。‎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C项,“诗人傍晚时分与朋友相逢于半山……”错误,从诗中来看,“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意思是“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相逢”的对象不是朋友,而是野菊。‎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颔联描写了野菊怎样的形象?请加以分析”,然后找到诗歌颔联,理解颔联的意思,分析颔联所写的内容,分析展现出的野菊特点。‎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既写野菊的形态又野菊的精神,对野菊的姿色、芳香和品性作了生动的描绘;“在野”与“在庭”相对,因不为人赏识,便任其在野自生自灭,不似一般之菊在庭院中有人着意栽培,这也许是野菊的憾事,但诗人却把这看成是快事,因为它可以避免栽培人的束缚剪裁与观菊者的诸多采摘,即不受人们的干扰,因而显得幽闲自若,别有丰彩,以至于诗人面对着它,“任是无情也动心”,这里展现出野菊的高洁。‎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21.默写 ‎(1)在《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故地重游,引起诗人对往昔不平凡岁月回忆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携来百侣曾游 (2).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 满载一船星辉, (4).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5). 风萧萧兮易水寒 (6).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型默写和理解型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型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携、峥嵘、稠、斑斓、萧、还。‎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30个字。‎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种媒介(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 调查还发现,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0—17周岁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也有所增长。具体来看,未成年人群体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最高,9—13周岁少年儿童和0—8周岁儿童的听书率相差不大。同时,听书的方式也很多样。我国成年国民中,选择通过移动有声应用软件平台听书的人最多,选择通过广播和微信语音推送听书的也占一定比例。‎ ‎【答案】(示例)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率双增,有声阅读成为新的增长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本题要抓住关键点时间、地点、事件、影响几方面进行概括。‎ 本题需要关注一下括号中的内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由此可知第二段所说的“有声阅读”属于“数字化阅读方式”。根据“综合阅读率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概括即可。‎ ‎【点睛】概括语段要点技巧点拨 ‎ ‎1.摘取连缀法。提取句子主干,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照题干要求进行连缀,此法适用于封闭性语段,以及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的材料。 ‎ ‎2.分层概括法。这是压缩语段时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考生答题时要有整体意识,不可疏漏或断章取义。考生在通读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语段的层次,概括层意,抓住重点;再将概括、归纳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保留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将提炼、筛选的主要信息用简练、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此步骤可简单概括为: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分清主次——去次存主——连缀语句。 ‎ ‎3.语意并取法。即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考生在做题时可通过跳读或浏览的方法阅读全文,迅速把握材料的思路和整体结构,找出内容的要点和重点。‎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拥有回忆,人生才得以丰润,岁月才满溢诗情。在你走过的十五六年的岁月中,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场景,让你驻足回首,虽时空阻隔,却仍然能感受到永不褪色的温度。‎ 请以“记忆的温度”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记忆的温度 翻找岁月的史书,寻找我的独家记忆;当人们在歌颂爱时,我却只愿去诉说。——题记 小时候,母亲的怀抱是我的避风港,每当依偎在她怀抱,总会感到无限温暖。一眨眼工夫,我已经是一名中学生,每天房里的灯都要亮到十点多。学习的艰辛,就好似一杯浓浓的咖啡,尝起来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还记得那是初三时候,入冬后,天气显得很冷。那天晚上,我顶着萧瑟透骨的寒风,疲惫地骑着车回到家。爸爸一人在厨房里收拾东西,妈妈还没有下班。我没多问什么就钻进自己的书房,打开灯,惊奇地发现,床边不知什么时候放了一双毛绒狗造型的棉鞋,狗的样子很可爱,胖胖的,憨憨的,一双圆溜溜的眼睛炯炯有神。有了这小家伙,冷寂的房间顿时多出几分生机,心头也顿感温暖。我急忙去问爸爸。爸爸说:“你妈下午买的,说怕你晚上写作业冷。”听了这话,我的脚步缓慢起来,脑海想起昨晚一幕。‎ 夜深了,窗外的风吹着摇摇欲坠的枯叶。我房间的灯还亮着,父母房间也透着一丝亮光,这些亮光很容易被人忽略。面对那烦人的数学题,我沮丧到了极点,终于写完。我耗尽最后一点力站起来,可刚要起身,双脚已冻得麻木。可能是听到我的声音,妈妈从房里走出来,问我:“累了吧?想吃点什么不?我去给你做。”‎ ‎“妈,我好冷。”我拉着妈妈的手摸摸我的脸。妈妈用双手捧住我的脸说:“我的宝贝辛苦了!”我不自觉地跺了跺麻木的双脚,妈妈立刻发觉了,扶我坐到床上,帮我脱下鞋子,用手搓了搓我的脚说:“呀,你看你,冻成这样也不说一声。”随后,她用被子盖上我的脚,自己赶紧打来一盆热水,蹲下身,捧起我冰凉的双脚,轻轻放入温暖的水盆中,用双手轻轻揉搓着。一股暖流顿时从脚涌上心头。我没有说什么,只是呆呆望着妈妈头上不知什么时候生出的几根白发。一盆热水的温度,伴我度过暖暖的一晚。‎ 穿上暖暖的毛绒狗棉鞋,暖流顺着脚心上升到心头,我美美地走到爸爸跟前,让爸爸看,爸爸笑了,说:“这下不会冻脚了,来尝尝你最爱吃的糖醋鱼!”说着,端起刚出锅的糖醋鱼放到桌子上,我的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穿着暖暖的鞋,吃着热热的鱼,感受着母爱和父爱的温度,这是我记忆中最不能忘却的温度。‎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对于命题作文,考生要先分析命题的类型,是字,是词,或是短语;是动词,是形容词,还是名词。接着就要分析命题的意思,如表面意思是什么,深层意思是什么,或象征意思是什么。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审题】本次作文要求以“记忆的温度”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这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命题作文。“记忆的温度”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语是“温度”,修饰语是“记忆的”,写作重点是“温度”。在题意的理解上,一要注意中心词“温度”,准确理解“温度”的内涵;二要注意修饰语“记忆的”。比如有“温度”的话语是温暖人心的话语,它往往与歌颂、表扬、鼓励、鞭策、提醒等有关,是令人欢欣鼓舞的激动人心的话语,理解这一层意思后,在写作的过程中,要特别突出“温度”一词,多角度描述,反复渲染,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温度”的内涵。“温度”的意思是物体的冷热程度。从题目中的“记忆的”来看,比较适合写成回忆性的记叙文或记叙性的散文。可以写记忆中给自己“温度”的那些人、那些事,把握了这个意思,一般来说就不会偏题离题了。另外,记叙文必须“以情动人”,这就需要考生用细腻的心灵去感受,用形象的文字去描述,用生动的细节去再现,抒写一片真情,力求文章形象生动感人至深。当然,也可在情节上做文章,将情节处理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如采用抑扬的手法,可先写因误会感觉那话语是多么冰冷,误会消除、真相大白后才发现那是世上最有温度的话语。这样,文章就会显得波澜起伏,摇曳生姿。‎ 参考立意:写记忆中的人、事、物给自己留下的感受,让自己感受到的温暖。‎ 行文结构:‎ 首先由小时候母亲的怀抱引题,接着回忆初三时候的一件事情,展现父爱和母爱的温度,结尾部分点题。‎ 素材:‎ ‎1.温暖,会一直留在回忆中,也会弥漫在整个记忆里,让我们一直不会寒冷,这个记忆叫家,它也叫温暖。‎ ‎2. 我是被一阵香味弄醒的,是爸爸回来了,在煮鱼。我知道这应该是爸爸特意回来看我时,路过街上买的。妈妈在做自己的事,时不时揉揉手,上面淡淡的酒味和头上的舒畅都在提醒我,她曾经在我睡着时,擦着酒精为我按摩。忽然,我心中充斥了浓浓的暖意,这是家的温馨带来的温暖。夕阳的斜晖照耀,心中的温暖长存。‎ ‎3. 十月中,即使阳光也透着冷意,银杏依旧青葱,空气里漫着特有的秋季的肃杀,也溢出森冷。换季时,流感盛行,虽是生病,但现在却不感寒冷,因为有身边之人的关怀,更有回忆中的温暖。‎ ‎【点睛】‎ 作为命题作文,要充分吸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确定文章的写作走向。命题人往往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展示一些信息,我们要认真地领会和推敲。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从而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瞬间或久远等等。要切中题旨文意,暗合命题要求。命题人总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紧扣教材,巧拟文题,从某个角度去测试考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把握作文的主题选材范围、结构等,以利正确定向下笔。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突出个人感受最深的材料。众所周知,我们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记自己熟悉的事,谈自己熟悉的问题,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才能写出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的好文章来。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文题与自己熟悉的内容对接,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把作文引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境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