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 M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引子
——
平地一声惊雷
山东省在
2019
年
11月30日至12月3日进行了面向2020年高考的
第一次
模拟考试
这次全省范围的新高考模拟考试是2020年高考命题的风向标,对2020届高考复习备考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从这以后,大家的训练的模拟题都变成这样了。
请大家一定反复研究这套模拟题!
最大意外就是
——
语文
——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感觉不会再爱了。
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徐玉芹
“语文题型全变了,老师说‘换汤不换药’,没想到不仅换了药,连装药的碗都换了……”
11月30日11点半,山师附中本部考点,随着考试结束铃声的响起,山东新高考模拟统考第一科语文考试结束。
“孩子考完语文回来说,题型有不同,诗歌赏析没练过,而且诗歌的内容也没太读懂。”11月30日中午语文考试结束后,有家长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另一位家长也表示,
孩子考完语文回来也说语文题型全变了,“特别是那首《刈禾女之歌》,也完全不知道想表达啥。”
记者发现,
现代文阅读《刈禾女之歌》难倒了不少考生,诗中的“我的心空而常满”,也因此成了准高考生口中的“新梗”。有考生在留言中说,“我的‘心空’是因为题型全变了,完全摸不着头脑;‘常满’是因为一想到后面还有四科考试,心里又满满的忧虑。”
有考生留言说,自己所在考场的监考老师正是语文老师,“老师拆封看了卷子之后脸色很严肃,我们就知道不妙!”
但这一考查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它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符合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符合核心素养下的
高考语文命题评价体系
要求。
这一动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文学类文本复习
不可只专注于小说、散文,
还要顾及现当代诗歌
,甚至戏剧。
读诗和写诗是生命的本能
——
叶嘉莹
其实,最大的意外就是没有意外高考解读
——
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和
鉴赏
文学作品的要求(部分)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关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
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二、课程目标
8.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分析不同时代、不同品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学习任务群5 文学阅读与
写作
四、课程内容
2019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1.理解 B ⑴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⑵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⑴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⑵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⑴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⑵ 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⑶ 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 F ⑴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⑵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⑶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19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考试说明》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考生必须
具备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
的能力。
参照《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
研究夹在旧的《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新《课程标准》中的
2020
年高考现代诗歌的备考
学习目标
1.
通过分析山东模考试题《刈禾女之歌》,了解高考现代诗歌(新
体
诗)的命题思路,培养高效解答
现代诗歌的能力
。
2.
能
从
形象、语言、技巧、构思、意蕴、情感
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能写简单的诗歌评论。
冲刺阶段 语文成绩提高的关键
——
典型例题的积累 典型例题(收获知识能力)的迁移
70%
最佳的例题是教材 《死水》
《再别康桥》
音乐美:
①
押
韵
。
韵脚
为:来、彩
;
娘、漾;摇、草;箫、桥;来、彩。每节押韵,逐节
换韵
。
②
节奏
。
音节
的波动,
旋律变化。
音节轻盈柔美
。
“
轻轻”“悄悄”等
叠字的反复运用
,不仅增强了诗歌轻盈的
节奏
,而且将那股热烈的
情绪
压在诗的内层(情感和语言的关系)。
③
结构严谨
。首节和尾节句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
回环呼应
的结构形式。
绘画美:
①
全诗选用“云彩、金柳、夕阳、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
视觉
上的
色彩
想象
。
意象
选择 意象组合 意象象征义
——
柳 草
②通过
动作性词语
,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
画面包含动态
,给人以立体感。
顺序
——
透视
建筑美:
全诗共七
节
,每节四行,
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
,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字数 句数(行) 节
其实,还有主题美
——
多义幽微朦胧
——
告别诗 爱情诗 理想诗
音乐美: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
绘画美:指诗的
辞藻
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建筑美:指
节与节
之间要匀称,
行与行
之间要均齐,从诗的
整体外形上
看有整齐之感。
划重点
按照做古代诗歌鉴赏题的思路梳理一下
——
请大家做好笔记
适当扩充
——
形成了这样一个知识体系(解题思路)
形象
——
意象选择
/
意象组合
/
意象的修饰语
/
意象的动态感
语言
——
节奏
/
旋律
/
押韵(韵脚、换韵、一韵到底、
韵母的选用
)
/
音尺、音节长短
/
音调高低
/
轻重音(音步)
/
句式(长短、分行、整散、倒装、语气类型)
/
词语的选用(叠词、矛盾对立的词语)
/
炼字
/
语言风格和特色
表达技巧
——
表达方式(抒情、描写、议论)
/
表现手法(象征、烘托、渲染、白描、动静、虚实、联想、想象、抑扬)
/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结构
(开门见山
/
画龙点睛
/
情景先后
/
实虚先后)
/
人称
/
抒情主体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
情感倾向
/
情感变化
节数
/
行字
/
字数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刈禾女之歌
辛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
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镶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 风与云
在我的镶刀之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年四月卅日
在苏格兰高原
例
1
2020
年新高考模拟
回到引子
——
没读懂
黄老师观点
——
没关系 别紧张
给个理由先:
1.
一个诗人把丰富的阅历,复杂的情感和长期构思放在一首诗里,让一个高三学生几分钟读懂了,这首诗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学不学都一样?是的)
以意逆志
——
作品中有一些幽微的内容,作者也未必能表述完善,而且还有阐释学,作品有自己的生命力。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有时还会超出诗人创作时原意,生发出新的旨趣。
2.
文学作品的理解受语文基础、语言感受、
阅读经验、
人生阅历等的影响,很多经典作品,相信随着
大家的
成长会有比各种公式定理更切身感受。
(学不学都一样?不是,学习能带来理解能力的提高)
考高分,就备考冲刺而言,技巧有三
①一定要勾画原文
——
文本意识,答案就在文章中
②答案就在做题听课的积累中
——
学不学都一样?不是 不停梳理,不停反思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③借助选择题,提升对作品的理解能力
6.下列对本诗
相关
内容
的理解
,
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咬文嚼字,研读每一处可能的设误点
A.“大城外是山/
山外
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
对比
。(
?设置的思考点
)(对家乡的
甜美
回忆)
对
故乡(原乡)的眷恋
,其实正是作者发自意识深层的对
广阔清新生活的本能追求
。
B.“我
想
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
心理活动
,表达她
对拥有原野
感到
欣喜
。(劳作 创造 收获)
C.“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
我
的头巾”,写
刈禾女
劳作时的
欢快
,也写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
和谐
。(细节
——
欢快要联系上下文) 物和
“
我
”
金黄
的
穗子
在
风里摇
/
在
雨里生长
/
如今我来
日光下
收获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
(轻快)
吹过镰刀下
/
也吹过
(拂过
/
抚过
)
我的头巾
在
麦浪
里
/
我看不见自己
——
物我一体,融入自然,和谐进一步表达
蓝
的天空有
白
云
/
是一队队
飞腾
的
马
欢快如何来的
——
色彩词语
/
一系列动词
/
一系列意象
——
蕴含着感情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
宏阔的视野
观
看原野
,
着意写
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
渺小感
。(诗歌中掺杂着好多幽微的情感,有时连作者也不一定能感悟清楚)也可能有,但要判读更侧重什么!
从整体出发!!
——
原诗中有
“
我是原野上的
主人
/
风吹过镰刀下
/
也吹过我的头巾”“你听
/
风与云
/
在我的镰刀之下
/
奔骤而来
”
,可见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并没有渺小感。
有反思才有进步
——
小结本题收获:
1.
明确题干要求
下列对本诗
相关
内容
的理解
,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
对比
2.
咬文嚼字,研读每一处可能的设误点
想
——
心理活动 主人
——
对拥有原野
3.
选项对比互证
她
对拥有原野
感到
欣喜
——
刈禾女
劳作时的
欢快
4.
色彩词语
/
一系列动词
/
一系列意象组合
——
对感情
抒发的作用
5.
表达意图认定的原则
——
在比较中判定侧重点和情感的主要指向,从诗句本身出发,从整体出发,结合上下文把握!!
“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
结合对本诗的理解能迁移理解 宏阔的视野
着意写
渺小感
人与自然和谐
6.
主题在选项中出现
对家乡的回忆思念
对拥有原野
的
欣喜
劳作
/
收获
/
创造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精神原乡 缺憾之美 献身祖国
例题迁移
7.下列对小说
艺术特色
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小说改用
第二人称
,表现出孙少平审视自己、剖析自己的心理。我
——
刈禾女
B.“你这可笑的驼鸟心理”,这个句子通过
语言描写
,表现孙少平的自嘲,同时也在
鼓励自己不要一味躲避
。
C.文中把伤疤比作调皮孩子划下的惊叹号,形象地写出了伤疤很长的特点,这样的伤疤深深地伤害着孙少平。
D.“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作者用三个结构相似的短语,写出了大牙湾煤矿的特点。
7.下列对本诗
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
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
前四行
,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
节奏
也变得
舒缓
,这种
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舒缓
/
情感紧促?
)
注:自然界或人文艺术界因变化而丰富进化,在包括高度、宽度、深度、时间等
多维空间内的有规律或无规律的
阶段性变化
简称节奏。
具体的阶段性变化例子有:如音乐快慢激烈缓柔、美术韵律、文学作品铺垫高潮结尾等。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
静与动
、
空间与时间
的结合,
这
是
该诗
常用的
表现手法
。(命题语言要准确)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
通感
的修辞手法,以
抒情的笔触
表达了刈禾女
愉悦
的心情。
强烈的愉悦
D.“你听
风与云
/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
祈使语气
和
加快节奏
,增强了
抒情效果
。
5+7+
4
小结反思:
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
角度
①A项
节奏舒缓变化
带有情感倾向
——
字数、
音节
增多
D项
加快节奏
增强抒情效果
——
字数、音节减少
诗句音节、字数的变化
②B能认定
静与动
、
空间与时间
的结合,
常用的
表现手法
。(命题语言要准确
表达技巧(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结构)
③C
通感
的修辞手法
强烈的情感 愉悦心情的认定(内容)
④D
祈使语气
增强
抒情效果
陈述句
疑问句
——
强烈
祈使句
——祈使句的作用是要求、请求或命令、劝告、建议别人做或不做一件事。
感叹句
——
强烈
8.“为什么我的心
也
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4分)
8. (4分)①“水瓶”和“井”空而常满,刈禾女的内心也空而常满;②“空而常满”指我的内心空阔,却十分充盈,感到满足;③具有思辩性和哲理性。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分析反思答案:
①
语句理解类题型必须有
文本意识
——
类比和联想
②借鉴古诗鉴赏的思路
——
四维要素
——
释字
空?空虚 空阔 空旷 满?满足 充实 充盈
③从文字表达的本身特点和效果来总结
——
矛盾 对立统一 智慧表达 思辩深度 哲理阐发 引人思考
④答案的缺点
没有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还是有些空而无当。
空
——
思念山外的家 对家的眷恋 (人生缺憾美的表达)
满
——
人与自然和谐的喜悦 收获的快乐 拥有原野的喜悦
(面对现状,内心空虚惆怅,神往故乡,常觉充实甜蜜的微妙心态)
9.诗歌从
刈
禾女的
角度
抒情
,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
?请
结合诗歌
简要
分析
。(6分)
9. (6分)①可
直陈内心
,并将
眼前所见与个人记忆
结合起来,让
刈禾女的
形象
更为丰满
。
此角度什么样的答案应该得高分?
第一人称角度
,
便于抒情
有哪些答题角度?
2005
年高考《大地山河》
——
典例迁移
(1)本文主要分三幅
画面
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
组织
到一起的?
(1)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像把三幅画面有机地连接起来,他的
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构成行文的线索。
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便于组织画面。几幅画面?(小说 时空转换 时空穿插 蒙太奇)
(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
(2)既要有
宏观的把握
,也要有
身临其境的体察
。
(结合选项)
②通过刈禾女情绪的起伏变化,形成
内在的韵律感
;
(内在情感抒发和人称和外在语言的关系
正向对应
)
③充分调动个人感宫,
多角度
呈现
人与原野的关系
;
(通感,描写角度)
④从
“我”的角度抒情
,“我”既指刈禾女,部分地方也可指诗人,增加了诗歌的
层次感
。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方便主观心理描写,
易于抒情,
更具
真实感
。
代入感强,
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
,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能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使叙述杂而不乱,情感更加动人。限知视角,可以使故事曲折生动形。
收获反思:
抒情的方式
①人称。
第一人称,可以和小说结合
——
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答案的
①和
④
可
直陈内心
,让
诗中的主体
形象
更为丰满
。
作者和抒情主体间的联系
,增加了诗歌的
层次感
刈禾女
——“
我
”——
诗人 关联
②思路,结构,线索,内容构成(意象
)
,时空转换
意象跳跃(联想、想象)、嫁接
——
回忆和现实的转换点在哪里?如今前至少有两个层次
③内在情感和外在语言(节奏、韵、音节、音调、句式、旋律)一致和矛盾
外在语言的矛盾更能传达情感
④艺术表现
——
描写的角度
——
修辞
迁移
——
意象跳跃(联想、想象)、嫁接
——
回忆和现实的转换点在哪里?
春宫怨杜荀鹤
【注】
早被婵娟误,
欲妆
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
日高
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注】杜荀鹤: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字仿佛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深长的叹息,说明被误之久。
B.三、四句用幽怨的反问语气,进一步写出了宫女欲妆又罢的心情。
C.
后四句写宫女回忆起入宫以前
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
D.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不只是在代宫女寄怨写恨,同时也是自况。
16.有诗评家认为这首诗传神地把“春”与“宫怨”密合无间地表现出来。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一特点。(6分)
再进一步 背景解读
——
知人论世
一九三七
年四月三十日、
在苏格兰高原
那金黄色的麦穗,勤劳的女伴,朗照的阳光,闪亮的镰刀,鲜艳的头巾,蔚蓝的天空,飘浮的白云,这一系列明丽清新的意象群,是作者渴望的那种五彩缤纷、宁静和谐、广阔厚实、勤劳淳朴的
文化原乡
。
对现实的鞭挞,对理想的向往。
“九叶派
”崛起、成熟于抗战后中国黑暗与光明交错,方生和未死更迭的特殊年代。
他们曾于《中国新诗》创刊号代序中指出:“我们原先生活着的充满了腐朽气息的房屋在动摇,我们原先生活着的阴暗沉滞的空间在崩溃”,“到处有历史的巨雷似的呼唤:到旷野去,到人民的搏斗里去!”据此,我们可以看到,
作者的诗正是在时代风雷的感召下,对行将瓦解的黑暗王国的无情诅咒,对渐露曙光的崭新世界的热烈憧憬,对在斧头镰刀指挥下人民正在勤奋收获的衷心向往。
否则,我们便无法理解作者为何精心选择了经风沐雨、喜割麦穗的收获季节,为何特意强调“我是原野的主人”,何以把白云喻为“一队队飞腾的鸟”。
多重主题
——
思乡 精神原乡 劳动喜悦 收获幸福 人与自然和谐 拥有原野的幸福 为原野献身
走进了一首诗
/
走进了一个丰盈的内心世界
/
阅读感受任何规律方法都难以替代
典例小结
——
抒情性
①诗歌
知识
——
现代诗歌 当代诗歌 新体诗(新体诗) 旧体诗 近体诗(今体诗)
②诗句意思理解
——
多义
/
侧重
/
意象
/
词语选用
/
句式选用
③主题的界定
——
背景
/
象征
/
选项的提示
④节奏
——
语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对诗人情感的抒发
⑤手法
/
技巧
——
通感 动静 时空 人称 视角 抒情主体 细节 感官 虚实 联想
⑥语句表达
——
哲理 思辨 矛盾
象征 精警
⑦形式 停顿
分行、错行、断句
⑧对仗、平仄,用韵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刈禾女之歌
辛笛
大城
外是
山
山外是我的
家
我
记起家中
长案上的
水瓶
我
记起门下
车水的深深的
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
也
是
空而常满
金黄
的
穗子
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
我来
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
主人
风吹过镶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
有
白云
是一队队
飞腾的马
你听
风与云
在我的镶刀之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
年四月卅日
在
苏格兰高原
例
2020
年新高考模拟
例
3
迁移
3——
诗歌短评写作
在学校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上,某同学朗诵了下面一首现代诗歌。这首诗歌颇受同学们喜爱,请从
思想
和
艺术
的角度对其进行简要赏析。(6分)
三片叶子
梅绍静
三片嫩叶像三只绿色的小鸟,
骄傲
地站在树桩
上
。
树桩只
发出
这一条绿茎,
绿茎上只有这三只小鸟。
多可爱
的小东西啊,
它们还要为砍断的树桩歌
唱
。
即使只有这三片绿叶也要
向世界呼喊
,
让人们
永远憧憬
那被剥夺的满树春
光
。
迁移
3——
诗歌短评写作
诗歌的
思想层面
的赏析往往是指诗歌
选材的典型性
、
内容的深广性
、
主题的深刻性
等,诗歌
艺术层面
赏析角度一般有
修辞手法、表现方法、语言风格、构思技巧
等等。
参考答案
①综合运用了
比喻、比拟
的修辞手法。把三片绿叶比喻为三只小鸟,又将小鸟拟人化,写它们的歌唱和呼喊。
②诗歌选用
树桩、嫩叶的意象
,运用
象征
手法,用嫩叶的歌唱表现对
生机、希望的赞美
和渴望。
③
语言
清新,明白易懂,情真意切。
(共6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评分细则:
从修辞手法(着眼于语言)、表现方法(着眼于篇章)、主题深刻性、语言风格或特色(着眼于整体)、构思技巧等多个方面分别赋分,每个角度2分,其中手法、表现方法、语言特色、构思技巧等各1分,不同角度的分析各1分。比喻和拟人同属于同一角度,答出其中一种或两种且分析正确即可得2分。
如果考生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分别组织答案,则交叉或重叠部分不重复计分。
读诗和写诗是生命的本能
——
叶嘉莹
诗歌不会式微,如果诗人为这个时代呐喊
——
诗歌在
“
抗疫
”
中的作用
请战书
吕游
母亲,我把指纹留下了
像盛夏的树叶,留下了脉络
我必须向着阳光生长
向着武汉,两江交汇的地方
请完成清单中的两个练习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一个人文学水平高低取决于他对诗歌的领悟程度
学习目标
1.
通过梳理高考试题,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提升高效解答
现代诗歌的能力
。
2.
能运用所学知识,
写出具有一定价值(时代、个人,艺术水平)的现代新诗。
反思上节课内容,确认一下笔记,这是能前进的基础。
思维体操每节课都要做,摆脱语文课后头脑空白的情况。
①诗歌知识——现代诗歌 当代诗歌
新诗(
新体诗) 旧体诗 今体诗
②诗句意思理解——多义/侧重/意象/词语选用/句式选用
③主题的界定——背景/象征/选项的提示
④节奏——语音的高低、强弱、长短,以强化诗人的情感
⑤手法/技巧——通感 动静 时空 人称 视角 细节 感官 虚实 联想
⑥语句表达——哲理 思辨 矛盾 象征 精警
⑦形式 停顿 分行、错行、断句
⑧对仗、平仄,用韵
方法:典例积累 勾画原文 选项贯通
梳理反思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例
1 ——
典例迁移。
金黄的稻束
——
郑敏①
金黄的稻束
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
想起无数个疲倦的
母亲
,
黄昏路上
我
看见
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
我们
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
比这更静默
。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
,
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
低首沉思
,
静默。静默。
历史
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
你们
,站在那儿,
将成为
人类的一个思想
。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
时间
,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
“你们”
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
稻束
“低首沉思”的内容。
反思:
现代诗的时空意识
带有矛盾色彩的词语
——
空而常满
——矛盾 对立统一 智慧表达 思辩深度 哲理阐发
刈禾女——“我”——诗人 关联
(
2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
展开联想
,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
空间
性的位移变化,传达一—
时间性
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
消极、
“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
不协调
,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
等形象
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意象组合 意象修饰 矛盾的对立
D.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
,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反思:
时间空间感
(
2
)
A
“
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
和(
1
)
B
“
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
的选项互证
。
消极
——
带有矛盾色彩的词语
——
空而常满
——矛盾 对立统一 智慧表达 思辩深度 哲理阐发
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
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
和
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
,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人在时光之中的无奈,可以和
(
2
)
A、(
1
)
B相互印证。(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
1
)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
“你们”
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
稻束
“低首沉思”的内容。
(
2
)
D.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
,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我——母亲——我们——你们
注意句号的节点,停顿,倒装和层次
整体看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
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
低首沉思
,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你们
——
作者的思考
我们
)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
你们
,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
3
)“金黄的稻束”有何象征意义? 请简要分析。(4分)
“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这里“金黄的稻束”,不仅是
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
,而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契合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
个象征
。(内在心灵
——
外在意象)
它首先是
收获的象征
,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作为
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
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
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
。
这个意象
不仅真,而且美
,它属于一个带有玄想性质的“瞬间”,这种“瞬间”却构成了自足的诗的永恒,启示人们
重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
总结(对参考答案的调整):
自然意义
/
收获的象征
/
联想劳动者的桥梁
——
对劳动者母亲的赞美
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寄托哲理感受的载体
——
永恒与瞬间 平凡与伟大
遵循结构思路的规律( 情景先后/实虚先后)
抒情主体作用答题典例
——
(请再梳理提升)
(4)如何理解“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4)把流逝的历史比成流淌的小河,把站在田里的稻束比拟成人,进而提升至
对人及其精神的赞美与思考
。
“不过”“而”的语气
表明:稻束的精神
超越了历史
,这种坚韧美丽的精神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永恒的思想结晶,使得这首诗
超越
了对母亲劳动者的赞颂。(
进入思辩 哲理的层面
)
反思:
深化主旨
升华主旨
梳理语句解读题的思路
特别强调不太重视的虚词一类。为什么,风向标!
特别强调不太重视的虚词一类。为什么,
风向标!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陈文龙
[注]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注]陈文龙:南宋咸淳年间状元,元兵攻占福州时被俘,绝食而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写得慷慨悲壮,从多方面体现出作者临危不惧、忠义爱国的精神品格。
B.本诗领联写了作者愿珍惜生命,但要死得其所,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
C.虽家族多人已相继死难,作者仍对尚存的第二个儿子表达了自己的不屈之志。
D.诗中“支”“移”“时”“旗”“知”
押韵
,朗朗上口,也增添了作品的
抒情色彩
。
16.本诗颈联是怎样凸显作者临难不苟的气节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①这一联的含意是宁肯被敌人杀掉以血衅鼓,也不会屈服;②上下句形成了转折关系,有力地表明了诗人为国捐躯的决心。③“
须信”“未闻”两个词语不仅起到关联的作用,且对仗工稳,音节铿锵,强化了作者凛然殉国的豪情
。
例
2 请
任意
选择一个角度赏析
白连春的《加在一起》
示例一:诗人选取
简单的意象表达丰富的情感(选材内容上的典型意象组合)
。“鸟鸣”与“露珠”组成鸟语花香、温馨甜美的“早晨”;“蝴蝶”与“花朵”组成花团锦簇、蜂蝶翻飞的“春天”;“青草”与“骏马”组成生机勃勃、广袤无垠的“大地”;“泥土”与“汗水”组成硕果累累的“收成”;“水珠”与“背影”组成温暖和谐的“家园”;“我”“你”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组成我们的大“中国”。
随着意象的变化,诗歌的情感越来越浓,由爱自然,到爱家园,最终上升到爱国家
。
示例二:这首清新淡雅的小诗在
结构形式上很有特点
:寓变化于统一,在统一中有变化,具有古典诗词的
韵律美
。诗歌每一节的结构相似,均衡对称,“是小的,轻的”“加在一起”“就成了……的最爱”这些词句,在每节固定的位置反复出现,营造出
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旋律
。同时,每一节的内容各有不同,
起笔
于“早晨”“春天”的
时间
内容,
着笔
于“大地”的
空间
内容,
落笔
于“收成”“家园”的
情感
内容,最终
收笔
于“中国”的
家国
情怀。全诗回复跌宕,深情动人。
示例三:这首诗歌选
取微小的事物来表现宏大的内容,独具匠心(选材技法上的以小见大)
。以一声鸟鸣、一滴露珠来表现“清晨”这个时间段,以一只蝴蝶、一朵花儿表现“春天”这个季节,以一棵青草、一匹骏马表现“大地”这样的场景,以一块泥土、一滴汗水表现“收成”的来之不易,以一粒水珠、一个背影表现“家园”的和谐温馨。最后,为了表现对祖国的深情,诗人把“一个我”“一个你”放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样的宏大背景之下,四两拨千斤,吟诵出一首对祖国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抓住一至两个赏点,角度明确,内容具体,层次清晰,表达流畅即可)
年份
考查方式
题目数
诗题
1999
年全国
选择
1
我爱这土地
——
艾青
2000
年北京春季
选择
1
雷—
—
杜运燮
2000
年全国
选择
2
金黄的稻束
——
郑敏
2001
年北京春季
选择
1
偶成
——
戴望舒
2001
年全国
选择
1
海
——
臧克家
2002
年北京春季
选择
1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
2020
年山东模考
选择
+
主观
2+2
刈禾女之歌
——
辛笛
例
3
(
1999
年全国卷)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我
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
我
是一只鸟,
我
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
然后
我
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
我
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
我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
年
11
月
17
日
A
.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
.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
人民的悲愤和激怒
、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背景关联 典例迁移
D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
例
4
(
2000
年北京春)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雷
杜运燮
随着陆陆续续的闪电警告:他们来了
!
阵阵风都传播着到来的确讯:他们来了
!
每一叶片每一枝条都遥指着:他们来了
!
每双眼睛在渴望,每张嘴在颤动:他们来了
!
越过一张又一张被撕掉的树叶标语,他们来了
!
越过一个又一个监狱的铁窗,他们来了
!
越过一条又一条报纸上的捏造消息,他们来了
!
越过一堆又一堆难忘的血泪,他们来了!
为着撕人心肺的被窒息的呻吟声,他们来了
!
为着惨绝人寰的最底层的挣扎声,他们来了:
为着回响在无数街道和炕头的怒吼声,他们来了
!
那就是冲破冰冻严寒的春雷欢呼声:他们来了!
1948
年于新加坡
A
.诗歌第二节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图景转向
40
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黑暗,以四个“越过”表明“雷”来势的不可阻挡。
B
.诗歌第三节重在表现“雷”滚滚而至的目的,并把“雷”从实写升格为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
C
.最后一句中“冲破冰冻严寒”几个字,意在承接诗歌第一节春雷到来之前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应。
D
.以“随着”“越过”“为着”起始的三节诗,
既隐含“雷”到来时由远及近的动态,又逐步揭示了“雷”作为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
√
(
2000
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
2
)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是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
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
1
)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金黄的稻束站在
/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
.“你们
/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
.“历史也不过是
/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
(
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例
5
(
2001
年北京春季)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偶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
--
-这些迢遥的
梦
。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
年
5
月
31
日
A
.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
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
B
.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
.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这种结构
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
D
.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有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
例
6
(
2001
年全国卷)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海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
1956
年)
A
.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
B
.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全诗的发展层次。
C
.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
D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的惊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
例
7
(
2002
年北京春季)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 冯至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
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
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
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
像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
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
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
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
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
但不知不觉从树疏处
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
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
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
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
A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哲理,司空见惯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被认识了的事物。
B
.作者通过生活化的诗歌情境启示人们:轻车熟路固然不会迷途,但要有新的发现,就必须走出生活的惯性。
C
.作者通过“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
/
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表达了人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这一深刻主题。
D
.这首诗写的是日常小事,却揭示了生活中熟悉与陌生的辩证关系。
√
例
8
以
2002
年高考为代表的诗句仿写题型
可以作为一个桥梁,走进真正的诗歌创作
按要求仿写
海是水的一部
字典
: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要求:读上面的
小诗
,展开想象,仿写一首(
不要求字数相同
)
诗意生活
——
把思考和感悟写成诗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不去写诗,他便错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
小结
——
1.
知识体系梳理不停步
2.
题型
选择
/
赏析性简答
/
赏析性评论
/
仿写
/
给主题的写作
作业
1.完成任务单中的练习
2.请以“致敬最美逆行者”为内容,进行现代诗的写作训练。
请以“开学了”为内容,进行现代诗的写作训练。
幸得有你,山河无恙!
致敬
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雪花纷飞的冬日,你逆风而来,樱花盛开的春天,你微笑离开。
我只看见你的眼睛
却看不清
你
的面容
春色正浓
我们要开学了
与诗相伴
春天,青春
永驻心田
相关文档
- 高考语文考点36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2021-06-0914页
- 新课标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2021-06-0966页
- 高中2015届毕业班高考押题卷(二)押二2021-06-098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保分小题天天练(2021-06-094页
- 2013年高考语文_备考冲刺之易错点2021-06-0911页
-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4编专2021-06-096页
- 高考语文考点19 图文转换(一)2021-06-0911页
- 2020年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正确使2021-06-096页
-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7语言运2021-06-0944页
- 全国版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021-06-092页